首页>方案>2023年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模板5篇)

2023年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模板5篇)

作者:翰墨 2023年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模板5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篇一

华东师范大学的《建设方案》明确,将通过三阶段建设,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到2020年,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办学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实质性提高,在若干优势特色学科领域或学科方向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到2030年,办学实力和办学贡献大幅提升,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到2050年,办学声誉和办学水平获得国际公认,一批学科稳居国内顶尖、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同时,把一流学科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华东师大将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结合教育部认定学科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生态学)2个优势学科群及软件工程、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统计学4个特色学科,通过集聚资源、创新机制,催生重点方向、重要学者、重大成果,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卓越影响力、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一流学科,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科整体提升,推动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

学校将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内外结合的“方案”协同落实机制。构建多元评估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将“方案”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评优、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合理分配资源,资金向重点学科和关键环节倾斜,根据过程绩效评价动态调整预算,提升建设效益。

上海交大双一流建设方案:2050年成卓越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2030跻身世界一流

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篇二

2015

64

号)精神,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强省目标,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彰显特色、打造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宗旨,以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分类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加快走进世界一流,大幅提升辽宁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高等教育强省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建设一流。

全面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瞄准世界一流,聚焦全国一流,整合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的学科群。

坚持服务振兴。

围绕创新驱动、开放驱动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辽宁高端装备制造和沿海区位等优势,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一批对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支撑的高校和学科,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基础、拓空间、增动能的作用。

坚持改革创新。

全面深化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加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坚持绩效激励。

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并完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评价体系。通过构建和完善绩效评价、能进弱退、存量调控、奖优罚劣等动态管理制度,充分激发高校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调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热情,加速提升办学水平。

坚持分类指导。

根据辽宁高等教育布局和现有学科基础,按照对接产业类别的不同,将高等学校分为农林医药业类、工业类、现代服务业类、社会事业类四大类别,在上述四类高校的分类框架下,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办学层次水平的差异,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分层次、有步骤地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发展方向,创新组织模式,突出建设重点,提升优势特色,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快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出思路、出成果、出人才的步伐。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拓展文化传承途径,引导高等学校步入学术卓越、辽宁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内涵发展道路,分层次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国内外一流行列,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整合省属高校资源,建设若干所全国一流大学。调整结构布局,建设一批优势特色突出,全面对接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全国一流学科。

——到

2020

5

所省属高校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行列,

5

所进入行业领先研究应用型大学行列,

5

所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5

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30

个左右学科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50

个左右学科形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起到支撑作用的优势特色学科。

——到

2030

年,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2

所省属高校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2

所省属高校办学水平进步提升,从全国行业领先大学进入高水平大学行列。

5

所省属研究型高校、

5

所研究应用型高校、

10

所应用型高校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10

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50

个左右学科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全省学科结构全面优化,与辽宁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的需求准确对接,在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省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若干所高校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若干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一大批学科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全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大幅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实现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

以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为导向,积极面向学术前沿,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的工科优势,充分发挥省属农林医药业类、现代服务业类、社会事业类高校的主干学科特色,大力提升省属工业类高校的工科办学水平,明确学科建设的层次、重点和方向,构建优势互补、相互支撑、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学科发展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实施方案,面向振兴需求,调整学科布局,建立电力装备、石化冶金、矿山机械、生物制药等若干个支撑学科群,巩固特色学科优势,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布局急需紧缺学科,将学科建设与产业振兴全面对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

深度整合全省高等教育资源,分类指导全省高等学校发展建设。大力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整合省属高校优势资源,在一批高校构建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重点学科群,形成学科高地和众多高峰学科,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加速推进一批高校步入全国一流行列。

进一步加强省部企对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共建工作,根据现有学科布点,通过合并重组优势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的省属高校资源,全面建设面向辽宁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国内一流大学和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

科学整合布点分散、功能趋同的学科专业,通过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产生新型强势学科专业,建设紧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牵头部门:省教育厅;配合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各有关普通高校等)

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推进

“高等学校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打造一批体现辽宁高校优势特色的一流学科为目标,通过深入实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军人才海内外引进计划”、“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支持计划”、“辽宁特聘教授支持计划”、“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系列化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师风师德端正、创新能力突出、善于团结协作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各高校要根据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需求,合理规划不同岗位的规模和结构,研究型高校、研究应用型高校要提高科研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应用型高校要提高教学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适度提高教学实践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各高校要在人才落户、团队建设、职称评聘、薪酬分配等方面设置绿色通道,为高端人才提供广阔发展平台和坚实制度保障。(牵头部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委办;配合部门:省教育厅、各有关普通高校等)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一批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各类高校要进一步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工作中突出产教融合,密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研究型高校在生源选拔和培养目标中要突出研究导向,在教学改革中要加强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和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应用型高校在教学改革中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探索与行业企业开展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应用型高校要侧重实践技能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习实践类教学比重,探索联合培养、订单培养、校产合一的深度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各高校明确任务使命,全面对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牵头部门:省教育厅;配合部门:各有关普通高校等)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需求,加大对研究型高校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推动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校和学科面向科技发展制高点,超前部署、聚焦科技攻关重大问题和研发方向,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等辽宁重大创新工程中产出系列化的高端成果,提高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加强研究应用型高校的应用研究,不断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研究导向,农林医药类高校和工业类高校要根据全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布局,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行业企业急需的横向科研项目;以文科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类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综合提升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建成一批彰显辽宁特色、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保障;以单科为主的社会事业类高校,要依托主干学科,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牵头部门:省教育厅;配合部门: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各有关普通高校等)

探索

“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制,推进创新链整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紧密协同的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对接,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与产业化之间的通道。

推动高等学校加入与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紧密结合的协同发展联盟,依托联盟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和服务机构、信息平台及投融资体系建设。引导全省高等学校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重点,以行业企业现实需求为依据,开展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加速将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

完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加强对研发项目成果转化的引导,试点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经纪人制度。深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使其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牵头部门:省科技厅;配合部门: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各有关普通高校等)

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研究,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辽宁高等学校的文化资源,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一流大学文化。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化育人的作用,将其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精心治学;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凝练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内化为学校师生工作学习的基本遵循。

认真总结红医文化、鲁艺精神等辽宁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取思想精华,推动转化创新,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在文化育人和推动高等教育强省中的优势作用。(牵头部门:省教育厅;配合部门:各有关普通高校等)

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本科高校全面推行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动党建工作适应新常态,实现新突破。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坚定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加强在青年教师,特别是高端人才中的党员发展工作。大力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高校章程实施和监督机制,及时修订相关教育法规,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校,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大学学术组织建设,完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在学校民主决策机制中的作用。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监督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高校进一步规范合作办学管理,制定理事会章程,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理事会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功能。加快完善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分工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间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对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进行第三方评估的体制机制。

坚持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推动辽宁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开展国际协同创新,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强化针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合作项目的技术研发,打造区域性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区域高端人才集聚基地和文化软实力输出中心。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节能环保、交通运输、海洋工程、现代农业和高技术服务等与辽宁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打造辽宁来华留学教育特色示范基地。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涉及方面广、工作任务重、建设周期长。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多方资源,形成推进合力。为切实做好建设工作,省政府成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要事项的决策。省教育厅、省编委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负责实施推进、监督管理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负责日常组织与管理工作。

2017

年开始启动第一轮建设。

各高校要深入研究自身的建设基础、优势特色、发展潜力,合理选择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科学规划,分类推进。拥有多个国内领先优势学科的研究型高校,要在多领域建设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力争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充分发挥支撑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能力。拥有若干高水平行业特色学科的研究应用型高校,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提升行业影响,进入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充分发挥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能力。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高校,要突出学科优势,加强人才培养,通过优势学科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主动融入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绿色通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部(委)属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中央基本建设投资对辽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围绕培养所需人才、解决重大瓶颈等问题,加强与相关高校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培养、科技合作攻关等方式支持辽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各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扩大社会合作,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依据《辽宁省高等学校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改革财政支持方式,突出绩效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学科水平、办学特色、辽宁急需等因素,重点向办学水平高、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辽宁急需的学科倾斜。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充分激发高校争创一流、办出特色的活力和动力。

强化跟踪指导,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高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效益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显著的高校,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高校,减少支持力度。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定期公开建设绩效,接受社会监督。

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篇三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理工大学,始终要依靠全体北理工人的奋斗与努力,能否达到世界一流,必须要经得起检验。因此,面向“双一流”建设,在国家整体战略的支持下,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任务,走好一条适合北京理工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之路,这条路就是《北京理工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2016年下半年以来,学校围绕“双一流”建设,组织全校力量开展了深入调研、研讨、论证,于2017年4月发布了《中共北京理工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校加快推进 “双一流”建设的理念、方向、举措和政策等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抓紧编制我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经校内外专家论证后,报送工信部、教育部审核,根据教育部反馈意见,于2017年8月15日,我校将修改完善后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上报教育部,同时报送工信部。

《方案》中,学校根据教育部的建议,结合学校传统优势和长期发展需要,确定重点建设“5+3”个学科群。即“高效毁伤及防护”学科群、“新材料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复杂系统感知与控制”学科群、“运载装备与制造”学科群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等5个学科群,以及“特色理科”学科群、“医工融合”学科群和“军民融合与创新发展”学科群等3个学科群,从而形成“优势工科引领带动、特色理科融合推动、精品文科辅助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学科整体建设布局。

《方案》中,明确了“5+3”各学科群的建设内涵。“高效毁伤及防护”学科群,以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牵头,主要依托力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系统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新材料科学与技术”学科群,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牵头,主要依托化学、物理学、力学等一级学科,系统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复杂系统感知与控制”学科群,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和光学工程学科牵头,主要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系统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运载装备与制造”学科群,以机械工程学科牵头,主要依托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力学等一级学科,系统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群,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牵头,主要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一级学科,系统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特色理科”学科群,主要依托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建设,重在加强理科学科的基础研究能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以重大需求、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为牵引,通过数学与信息领域融合、物理与光电领域融合、化学与化工材料领域融合等,形成理科支撑工科共同提炼和解决科学问题、工科支持理科特色发展的理工融合格局;“医工融合”学科群,主要依托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系统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军民融合与创新发展”学科群,主要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设计学等学科,系统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制定,是学校基于对“双一流”建设内涵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经过深思熟虑,充分论证,结合学校传统优势和长期发展需要确定的,体现了学校立足实际、瞄准长远的主动谋划。可以说,“5+3”学科群建设方案,就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北京理工大学按照自身既定规划,稳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根本着力点和有力抓手,全校师生必须将思想统一到这一根本方案上来,坚定信心,走好我们自己的“双一流”之路。

“双一流”建设,既要有国家的支持,也要有我们自身的努力奋斗。我们始终应该牢记的是,“世界一流”只能在拼搏奋斗中依靠一流的办学实力和水平来赢得!

加强领导,健全责任体系,杜绝“哑铃式”建设

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篇四

日前,北京体育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公布。方案共分建设目标、建设基础、建设内容、预期成效、改革任务、保障措施等六部分,开启了学校建设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新征程。此前,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北京体育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被列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方案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以建设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为核心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建设以体育学为核心,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着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体育及其他领域领军人才,着力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为体育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校总体战略目标是,建设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具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坚持重点突破,体育学部分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使学校以体育为核心的办学特色更加彰显,基本达到世界一流体育大学水平。第二步(到2035年):坚持整体提升,建成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体育学科群,带动学校整体办学在“有特色”的基础上实现“高水平”,进入世界一流体育大学行列。第三步(到2050年):增强综合实力,建成以体育学为龙头、以多学科为支撑的综合性学科布局,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跻身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前列。

学校一流学科口径是,以体育学一级学科为龙头,以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为支撑的交叉学科群。学校按照“四个面向”的基本原则,即面向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面向健康中国建设、面向国际学科前沿、面向体育文化传承创新,确定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即运动训练理论创新与实践、运动促进健康的理论与实践、体育改革发展战略及体教融合研究、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

方案规划了学校一流学科群建设目标。近期目标(到2020年)为:教育学门类3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体育学一级学科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临床医学以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理疗学为核心的学科特色更加凸显。体育学与相关一级学科实现深度交叉融合,不断提升学科学术水平,基本建成世界一流体育学科。中期目标(到2035年)为:在彰显特色基础上,全面提升各一级学科建设水平,体育学科重要可比指标达到世界一流,心理学、临床医学部分学科方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体育学科群成为高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和领军型人才,建成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学科平台、创新基地和智库,建成世界一流体育学科群。远期目标(到2050年)为:进一步提升学科群的综合实力,各学科整体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和参与国际对话与国际竞争能力,形成世界体育学科建设领域中的“北体学派”,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理念认同、价值认同、模式认同,引领世界体育学科建设发展,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体育大学。

方案展示了学校建设一流学科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学科高峰初步显现;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各类优秀人才辈出;突出科学研究先导作用,重大成果引领发展;明确教师队伍主体地位,领军人物不断涌现;全面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

方案明确了学校建设一流学科的主要内容。一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包括:构建高点定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衔接有效、分类灵活的贯通培养模式;发挥多学科、多平台的协同育人作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合作培养机制。二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包括:面向重点研究领域,建设高端平台;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优化科研布局;集聚科技拔尖人才,打造创新团队;培育重大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三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包括: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引进领军人才;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建立人才梯队;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水平;建立师德长效机制,培养“四有”教师。四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包括:完善国际合作布局,建设全球合作网络;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统筹全球优质资源,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五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包括:形成“北体风格”一流大学文化;弘扬“北体学派”优秀体育文化。

方案描绘了学校发展的新图景。到2020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科群建设实现预期目标,建成高端化、贯通化、协同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体育学科群的特色发展和水平提升有效带动学校的整体建设发展。

方案明确了学校改革任务。一是深化治理结构改革,包括: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学科与学院设置、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开展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三是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包括: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完善科技评价考核机制,完善科研支撑体系,提高保障能力。四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包括:规范人事编制管理,完善多元用人机制;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推进评价体系改革,完善人事激励机制。五是创新国际化推进机制,包括:创新国际化推进机制,构建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

方案明确了一流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学校将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数字校园、拓展办学空间、实施绩效评价、营造良好氛围等七个方面入手,切实保障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已成为北京体育大学全校的坚定共识。学校将汇聚优质资源,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北体风格、世界水平的体育学科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科繁荣与创新、实现学科体系的更新与优化、提升学科的适应性和贡献力,培养一流的人才、产生一流的成果作出一流的贡献。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篇五

基于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学科优势,同济大学的《建设方案》确立了同济大学发展目标,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30年前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2050年前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目前,学校确定了拟建设的一流学科和一流交叉学科领域,其中,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设的学科为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海洋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等9个,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建设的交叉学科领域为医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学科领域、“微结构模型、功能与应用”交叉学科领域、智能技术与绿色制造交叉学科领域、国家创新发展与欧洲研究交叉学科领域。

同时,《建设方案》聚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五大改革任务,分别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切实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全面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学校治理结构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在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管理与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资源募集与统筹等方面深化改革;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体制机制,搭建运转高效的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引进多元外部资源支持学校发展;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进一步完善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战略布局。

预计到2020年,同济大学将完成一系列阶段性目标。如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实现“100%学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50%学生完成创新创业学程,1%学生创办优质的创业企业”的目标。在科研水平上,明确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将增加到每年100项以上,每年年均科研经费增长率不低20%。

相关阅读: 同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上海交大双一流建设方案:2050年成卓越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2030跻身世界一流

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