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习报告>家乡传统美食范文(13篇)

家乡传统美食范文(13篇)

作者:书香墨

优秀作文需要有丰富的语言和表达工具,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流连忘返。推荐大家阅读一些优秀的作文,从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传统美食作文

说起咱们厦门的传统美食,我可真的是只略知一二。不过我还是晓得一些地地道道的传统美食,如——沙茶面、芋包、土笋冻、油葱果……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那个风味别具一格的芋包了!

芋包这个美食,我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才认识的。就是从我“认识”它的第一口,我就彻底的沉醉在了它的美味之中,实在是太好吃了!还记得有一次,我去“佳味再添”吃小吃,就有点了一个“芋包”。只见灰白色的、手掌般大的芋包,挨个儿躺着大蒸笼里。师傅用竹夹子夹起放在小蝶里,舀上一小匙辣椒酱,加上一些酸甜萝卜片,香喷喷热烘烘的芋包就到手了。我小心翼翼的把它端上桌。还没有入口就能闻到一股芋头的沁人心脾的香气,食客马上就会出现一股强烈的欲望想要吃掉这个芋包。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起芋包的一小块,蘸一蘸一旁的不辣的酱料,轻轻地放入口中,一口咬下去,芋包微甜的外皮和馅鲜美的味道就浓浓地糊在了口中。

细细品味芋包的美味——外皮芋头泥是软的,里面的馅,有笋干、五花肉丝、炸豆腐条、韭菜……香、脆、绵、多汁、微辣……这真乃是人间的一大美味啊!三下五去二,几大口,我就消灭了一个,还差点咬伤了舌头。真给吃的人一个极大的享受,吃了一口还想再吃一口,越吃越美,越嚼越香。可惜到吃完了以后就只有傻傻的坐在原处回味的份儿了。也就是这样,我才喜欢上了吃芋包这个传统的美食。芋包不但味道好,而且外表也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它外面的那层“包子皮”其实是用芋头加上大米磨浆做的。也许你会问:“用芋头做的皮会不会破呢?”我可以告诉你,芋包做的皮是绝对不会轻易的破掉的,“q”、嫩,除非你用很大的力气去捏爆它,不然是不轻易破的。从此处可以见得,芋包的制作者是多么的能干啊!芋包的内馅也是十分具有特色的,所用的配料也是非常新鲜的,也就是这样才有那么多人喜欢吃芋包呀!芋包,真不愧是我最喜爱的一个传统的厦门美食呀!

诸暨传统美食麦花作文诸暨家乡美食

麦花又称巧果,是我最爱的零食之一,更是诸暨端午节时的传统美食。真佩服祖先们,能做出这么美味的食品,不过它的做法十分复杂。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第一步,要先和面。这和面可大有讲究,不仅要在面粉中加适量的水,还要加白糖、酵母、地道的土鸡蛋,其中白糖可以换成红糖,味道也会不一样哦!如果想让自己的麦花“满城飘香”,还可以撒一层芝麻,也是增加“颜值”的好办法。加好之后,就需要用七八分力进行揉搓,“柔中带刚”,仿佛打太极拳的感觉。让面粉和配料充分混合,并揉匀,再做成个团子就行了。接着找一块纱布润湿,像个待出嫁的姑娘似的把面团盖起来,等待奇迹的发生。趁这时,你可以把手上粘着的面粉清理一下,告诉你一个小窍门:往手上加一些干面粉,能让自己的手“脱离”沾着的面哦!千万不要走开太久哦,见证奇迹的时候就要到啦!轻轻掀开纱布,哇!一团面,像个打肿脸的胖子出现在了你面前,手指一戳,立刻弹回来,惊奇吧!哈哈!第一步就完成啦!

第二步是擀面、切面。先将和好的面分成几个小块,接着将每个小块“大变样”——搓圆,用擀面杖将它擀成一张张厚度约3mm的圆圆“大饼”,就算是完成擀面这个步骤啦!然后就是切面了,从几张“大饼”中选一张,再将它切成一个个6×6(cm)的正方形,就ok啦!但这切面是个技术活,要尽量的节省面料、不浪费,这可是有经验的“老师傅”才能做到的哦!你敢不敢来尝试一下呢?祝你好运!

第三步就是翻花了。先要将切好的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成三角形,然后沿着两条边开始由外而内切一个比一个小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边之间距离约5-7mm。但要注意“三角形”度数最大的直角(接近直角)是不切破的,要留出一段距离。一般切5-6个小“三角形”就可以了,不然可就成不了一朵漂亮的花儿了!相信你总不会让你的麦花成为一个“丑八怪”吧!后面的步骤十分复杂,要将最大的三角形靠右的直角边向左上翻,再将靠左的直角边向右上翻,以此类推。当最后只剩下一个小三角形的时候,就算是成功了!此时的麦花应该像一个小三角形上长了很多片的叶子,十分好看,相信你一定会喜欢的!

终于闯到了最后一关——炸麦花。相比前面的步骤,这一步算是最简单的.了。在自家的土灶里生好火,锅中热好菜籽油(或者茶油),轻轻放进做好的麦花,“吱吱”开炸喽!炸的过程中,要记住这几点:火不能太大,不然焦了的话你喊120都“抢救”不过来哦;要不停地翻动麦花,让它们像一个个游泳健将似的在热油中自由泳,受热均匀,这样炸出来的才是金灿灿的正宗麦花,而且在炸的过程中也不容易焦;如果是新手,一锅不要放太多,会忙不过来的,熟练后则可以尝试增加数量。炸完后,一个个金灿灿的、香喷喷的麦花就出锅喽!这些麦花如此之黄,如一块块金子;如此之亮,胜过打了蜡的水果;如此之香,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

你要不要也来尝试一下呢?诸暨欢迎你!麦花也欢迎你!

传统美食作文

第一步,要先和面。这和面可大有讲究,不仅要在面粉中加适量的水,还要加白糖、酵母、地道的土鸡蛋,其中白糖可以换成红糖,味道也会不一样哦!如果想让自己的麦花“满城飘香”,还可以撒一层芝麻,也是增加“颜值”的好办法。加好之后,就需要用七八分力进行揉搓,“柔中带刚”,仿佛打太极拳的感觉。让面粉和配料充分混合,并揉匀,再做成个团子就行了。接着找一块纱布润湿,像个待出嫁的姑娘似的把面团盖起来,等待奇迹的发生。趁这时,你可以把手上粘着的面粉清理一下,告诉你一个小窍门:往手上加一些干面粉,能让自己的手“脱离”沾着的面哦!千万不要走开太久哦,见证奇迹的时候就要到啦!轻轻掀开纱布,哇!一团面,像个打肿脸的胖子出现在了你面前,手指一戳,立刻弹回来,惊奇吧!哈哈!第一步就完成啦!

第二步是擀面、切面。先将和好的面分成几个小块,接着将每个小块“大变样”——搓圆,用擀面杖将它擀成一张张厚度约3mm的圆圆“大饼”,就算是完成擀面这个步骤啦!然后就是切面了,从几张“大饼”中选一张,再将它切成一个个6×6(cm)的正方形,就ok啦!但这切面是个技术活,要尽量的节省面料、不浪费,这可是有经验的“老师傅”才能做到的哦!你敢不敢来尝试一下呢?祝你好运!

第三步就是翻花了。先要将切好的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成三角形,然后沿着两条边开始由外而内切一个比一个小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边之间距离约5-7mm。但要注意“三角形”度数最大的直角(接近直角)是不切破的,要留出一段距离。一般切5-6个小“三角形”就可以了,不然可就成不了一朵漂亮的花儿了!相信你总不会让你的麦花成为一个“丑八怪”吧!后面的步骤十分复杂,要将最大的三角形靠右的直角边向左上翻,再将靠左的直角边向右上翻,以此类推。当最后只剩下一个小三角形的时候,就算是成功了!此时的麦花应该像一个小三角形上长了很多片的叶子,十分好看,相信你一定会喜欢的!

终于闯到了最后一关——炸麦花。

相比前面的步骤,这一步算是最简单的了。在自家的土灶里生好火,锅中热好菜籽油(或者茶油),轻轻放进做好的麦花,“吱吱”开炸喽!炸的过程中,要记住这几点:火不能太大,不然焦了的话你喊120都“抢救”不过来哦;要不停地翻动麦花,让它们像一个个游泳健将似的在热油中自由泳,受热均匀,这样炸出来的才是金灿灿的正宗麦花,而且在炸的过程中也不容易焦;如果是新手,一锅不要放太多,会忙不过来的,熟练后则可以尝试增加数量。炸完后,一个个金灿灿的、香喷喷的麦花就出锅喽!这些麦花如此之黄,如一块块金子;如此之亮,胜过打了蜡的水果;如此之香,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

你要不要也来尝试一下呢?诸暨欢迎你!麦花也欢迎你!

传统美食作文

一直以来,我觉得美食中的极品就是西施豆腐,关于它还有一段历史故事。相传,乾隆帝游江南时,与宠臣来到诸暨,两人尽心游玩,信步来到一农家用餐,享用“西施豆腐”后,不禁击桌连声称妙,闻其菜名,好一个“西施豆腐”脱口而赞!西施豆腐因此名声大噪,流传至今。

西施豆腐口感细腻,入口即化。上次我们一家人去喝喜酒。首先端上来的就是一碗西施豆腐,香气飘进我的鼻子里,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碗盛了一勺,正当我的嘴唇碰到碗边时,突然有人尖叫起来,“啊!”原来是我被烫到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其次我最爱吃的是家乡的次坞打面。关于它也有一段历史故事,据说当时朱元璋去诸暨,吃了次坞的打面,感觉甚是美妙,索性称其为“次坞打面”。昨天我和妈妈去吃面时,正好也是吃的次坞打面,那面条根根筋道,弹性十足,就像蹦蹦床一样。

像这样的美食非常多,怎么也介绍不完,才刚刚想了一会儿,我就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可见那美食的诱惑力有多大!

家乡美食作文:美食

鸡鸭和乐是我们这里著名的风味小吃。

鸡鸭和乐传说是老潍县城内有一经商人家,依靠主人的精旺及全家人的齐心协力,十几年后,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可是,几个儿子结婚后,儿子在媳妇们怂恿下,妯娌之间、兄弟之间常常为争夺财物闹得不可开交,甚至相互打架。无奈之下,主人打算将家产分给儿子们各自经营,在全家共吃最后一顿团圆饭时,他拿出精心准备的面食给大家吃。大家不知何物。主人告诉他们:这是和乐,希望你们兄弟、妯娌之间,互帮互助,合家欢乐,儿子儿媳们感到非常惭愧,此后,和好如初。经过历代人的努力终于发展成为现在的鸡鸭和乐。其制作方法为:把面粉和淀粉和成的面用和乐床子压入老田鸡、鸭共煮的汤内,熟后捞出,再配入原汤、鸡鸭肉、旱肉、甜蒜、咸香椿、咸韭菜、辣椒油等即可。特点是:和乐条柔韧有劲,肉香、汤醇,别有风味。老潍县这地方,是个文化底蕴挺足的地茬儿。齐鲁故地,鲁中古城,也有几处邑人颇引为自豪的城门脸儿、水景园林、石板街、万年桥什么的。不过城市这些年变化颇大,旧城改造、新胜备出。这些老街景儿也越来越少甚至于以稀为贵,报成某文物保护单位夹在林立楼宇之间伴着日出日落、芳草萋萋了。就这样出要了名。

鸡鸭和乐的做法也很简单把面粉和淀粉和成的面用和乐床子压入老田鸡、鸭共煮的汤内,熟后捞出,再配入原汤、鸡鸭肉、旱肉、甜蒜、咸香椿、咸韭菜、辣椒油等即可。

我今天便去吃了鸡鸭和乐,我按照习俗放上了辣椒,醋,我吃鸡鸭和乐有个习惯每次先吃上面的蛋皮、肉丸子切片、甜蒜、香菜,最后再吃和乐,好吃极了,有时因为太饿连汤也喝得一干二净。

我真喜欢吃潍坊的鸡鸭和乐。

诸暨传统美食麦花作文诸暨家乡美食

一口咬开它薄薄的皮,热乎乎,香喷喷的肉汁一下子全都喷的满嘴,烫烫的,使你不得不快些把它咽下去,总是让人意犹未尽。我舔了舔嘴,尽最大努力不让一滴油,一点肉心存侥幸。里面的肉肉也紧实弹牙,肉香和葱香巧妙结合,好吃的让人停不下嘴。他的模样也是浓缩的精华,两口一个不是问题。关键是越吃越香,回味无穷,它那焦香的外皮,鲜嫩的肉质,喷香的油汁,好像时刻都在勾引着我,调戏着我的味蕾,挑逗得我实在放不下筷子。很满的原来一层层卧着的肉饼的盘子与被我吃的快见底的肉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老妈的注视和肉饼的仇视下,我不得不合了嘴。

家乡的传统美食作文

我的家乡铅山物产丰富,传统美食远近闻名,有香喷喷的烧饼、味道鲜美的灯盏果、鲜嫩滑爽的肉丝粉等等,其中我对灯盏果情有独钟。

我先介绍灯盏果的制作过程吧。灯盏果的果胚是大米做成的。第一步,把大米浸泡在水中大约2小时,然后用石磨或机器磨成雪白的米浆;第二步,把米浆放在锅中煮,不停的翻炒,等到水被蒸发干了能揉成果团了,就停止烧火;第三步,取出一个大果团,揉成圆柱形,再捏成一个比汤圆大些的小团,放在两个手掌心之间揉透,成了很光滑的小球,然后小心翼翼捏成中间凹陷的灯盏形状,这样果胚就做好了。

灯盏果的馅料也很讲究,要用萝卜丝、豆芽、香菇、瘦肉丝、墨鱼和虾米混合在一起,放在锅里炒成半熟,再放些油、盐、味精等调料,出锅后拌上红薯粉。馅料做好后,一勺一勺地把它放进果胚里,再放进蒸笼里蒸20分钟,这样美味的.灯盏果就做好了。

灯盏果吃起来柔韧而又细腻,香辣而又醇厚。你到铅山来做客,热情的家乡人总会献上热腾腾的灯盏果招待你。当你吃第一块时就会觉得味道不同凡响,吃第二块时就会觉得确实名不虚传,等到吃第三块时你就会忘不了我们的家乡——铅山啦!灯盏果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的。

灯盏果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从前,铅山有一个在外地做官的人名叫丁洪,他为官十分清廉。一次他回到铅山探亲,一天他的儿子居然不见了。丁洪因思念儿子每天都睡不着。有一天,他实在大困了,迷迷糊糊就趴在灯下睡着了。睡梦中,他发现油灯越来越亮,出现了一位神仙,神仙告诉他说:“我已经找到你的儿子了,快去房间看看吧。”丁洪醒来,赶忙跑到房间一看,果然不出所料,看到自己的儿子正在床上睡大觉呢!为了感谢这位老神仙帮他找到了儿子,他用家里仅有的大米、白萝卜、瘦肉、豆芽做成如灯盏形状的果。把它们分给邻居吃。邻居们吃了都觉得从未吃过如此的美味,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食品取名“灯盏果”。现在每逢节庆日亲友团聚,人们总会摆上圆圆的灯盏果,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我爱我家乡的灯盏果,更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美食

我的家乡在沙洋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那里风景如画,四季如歌,美丽极了。有风景优美的平湖秋月,有热闹非凡的步行街,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市场,但我最爱的还是家乡独具特色的美食。

作为一个典型的吃货,我对可是如数家珍。

米茶是沙洋人最爱的夏季主食之一。它不仅经济实惠,消暑解渴,还能填饱肚子。于是,一到夏天,米茶就成了每家每户必备的特色风味小吃。米茶好吃,制作方法也不复杂。先将大米放在锅中炒至金黄色,然后用水把米淘洗干净,再放入适量的水,用猛火煮之即可。刚煮好的米茶呈淡黄色,汤汁中开着粒粒米花,似茶非茶,似粥非粥,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清郁的米香,吃在嘴里清爽可口。

长湖鱼糕也是家乡著名的美食之一,民间流传着“无糕不成席”的.说法。相传此菜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好鱼,但长食生腻,令御厨改变烹饪方法,提出“食鱼不见鱼”的要求。御厨回家后一时想不出办法,急得坐立不安。御厨夫人问清情况后便道:“这有何难,你把鱼刺和鱼骨剔除后,将鱼肉切碎搅拌后以生粉等其他佐料,或蒸或煮,不就吃鱼不见鱼了吗?”御厨一听豁然开朗,在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楚庄王吃后大喜,当即奖赏黄金一千两。因以鱼肉为主,形似米糕,而称为“鱼糕”。

我最喜爱的还是家乡的矮子馅饼。沙洋曾集镇的李氏兄弟祖传三代都是做馅饼生意的,兄弟俩改良了祖传的馅饼技术,做的馅饼香糯可口,入口即化,回味无穷。由于李家兄弟个头不高,所做的馅饼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矮子馅饼”。矮子馅饼有豆沙、黑芝麻、桂花、椰奶等多种口味,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

还有很多很多,它们简单朴素,没有精美的配料,也没有繁杂的工艺,就像家乡辛勤耕耘的人们,虽默默无闻,平凡简单,却勤勤恳恳地播种着幸福和希望。我爱,更爱朴实无华的家乡人。

清明节传统美食

海南省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份之一。海南清明节祭祀的祭品跟潮汕地区类似,“三牲祭礼”,即:猪、牛、羊。潮汕地区指鸡、鸭、鹅,有时也用鱼代替其中的一种,或用猪头代替全猪算是一牲。另外还有水果、糕点等更多丰富的祭祀食品。

海南鸡饭是海南很多地方清明节都缺少不了的食品,海南方言叫做“饭珍”,是一种普通的圆形饭团。饭团蘸点花生油配五花肉,是很多海南人清明节最好的美食了。

荞菜,是广州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清明荞菜香,最是相思情!

在佛山地区,烤乳猪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广东人也给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头的名字——“鸿运当头”、“红皮赤壮”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猪,祈福子孙身体健康、家人和睦、宏图大展。

韶关人采撷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

在肇庆广宁,当地清明祭拜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

潮汕地区盛行吃葱糖薄饼和朴籽粿。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惠州人盛行用敛糕祭祖。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清明前夕生活在粤北山区的南雄客家人除了扫墓祭祖、缅怀先辈外,还一直流传着吃“菜包糍”的传统习俗。

闽南人流行吃卷了芹菜、韭菜的薄饼。这里的人们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和薄饼一样,蒜蓉枝也是很多市民的选择,一些市民会把蒜蓉枝当作贡品,更多人是买回家自己吃。从清明节前开始,蒜蓉枝销量就不断攀升。

鼠曲粿,是武夷山人精工细作而成的绝妙点心。在清明前,采摘鲜嫩的鼠曲草捣烂,取用草汁和入米浆,蒸熟,包上香菇、笋丝、肉丝、腌菜等制成的馅,做成绿色的大饺子。

在永定,有句俗话说:没吃过“清明粄”,便不算过清明节。做清明粄的原材料是一种叫苎叶的野生植物,这叶子是绿面白背的,用它做出来的点心,吃起来有种特别的香味,多吃也不觉得饱腻。

泰宁人吃的清明果是包着着笋、香菇和肉,或是芋头和虾米做的.“暖菇包子”,暖菇是由泰宁话音译过来的,其实就是鼠曲草。

吃“墓饼”是宁德福鼎一带的习俗,在清明节去扫墓期间,人们都会挑着满满的“墓饼”,有的是光饼,有的是芝麻饼,上山祭祀。新建的墓地还会发红鸡蛋。扫墓活动结束,也意味着派发“墓饼”的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奔跑着到各家墓地等着派发“墓饼”,每个孩子手里都能拿到两三块“墓饼”。讨“墓饼”并没有年龄上的限制,老人家说,谁家的墓地上人来得越多就越好,是个好兆头,代表兴旺和繁荣。

福州特制的“菠菠果”,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清明龟,因外形酷似龟状得名。是莆仙一带最具特色的节粿。粿皮用糯米和鼠曲草磨粉拌和温水制成,以红绿豆或地瓜干加糖煮熟为团馅,用龟形木质模印制作成龟的形状,放入蒸笼蒸熟。成品色淡黑,质韧、味香。莆田民间传说龟与龙、凤、麟合称为四灵,因此清明龟含有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

1.五色糯米饭。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广西很多地区都会制作,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2.甜酒发糕。清明上山扫墓,人们不仅要拿甜酒发糕作为供品祭祀祖先,祭拜之后,自己也要食用,据说可沾染福气。

3.螺丝。广西最著名是螺丝粉,清明节当然少不了吃螺丝了。广西古谚:清明螺丝端午虾,重阳时节吃爬爬(蟹)。螺丝一年四季都有,但只有清明之前没子的螺丝最好吃,螺丝在清明前又是最肥美的时候,古来就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此时的螺丝色青、壳薄、粒大、肉肥,小螺丝少,趁着新鲜劲儿,用葱、姜、酱油一起爆炒,那叫一个鲜香味美。

4.粉蒸肉。桂林人过清明最具代表性的食物非粉蒸肉莫属,,桂林人扫墓归来,家家桌上都有一盆粉蒸肉。

返回目录。

家乡的美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起我,那可是数不胜数,但是说起最美味的食物,我可要推荐我们家乡有名的大闸蟹了。大闸蟹可是我们这里名市着实的一道美味佳肴了。无论是在酒店里,大排档里,还是在还海鲜城里,都频受人们的喜爱。

其实大闸蟹的做法特别的简单。首先把洗干净的.螃蟹,用大火隔水蒸8——10分钟左右,要依据螃蟹的大小来定。然后关火闷3——5分钟。最后倒一碗醋,里面放一些姜末来沾着吃。刚蒸好的大闸蟹看起来黄澄澄的,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真是色香味俱全。

吃螃蟹也挺有意思的。把螃蟹的蟹壳扒下来,用勺子舀一点儿醋放在蟹黄里。哇!这蟹黄真是“人间极品啊”!酸溜溜的醋加上香喷喷的蟹黄完美的融合到一起,真是太好吃了!接下来,我又把大闸蟹掰成两半,顿时,白嫩嫩的蟹肉映入我的眼帘,咬上一口就让我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我喜欢吃我——大闸蟹。

感恩节传统美食

说到感恩节,不得不提感恩节美食。你知道感恩节传统美食吗?下面本站小编就告诉你感恩节传统美食,一起看看吧!

1、烤火鸡。

火鸡是感思节的传统主菜。它原是栖息于北美洲的野禽,后经人们大批饲养,成为美味家禽,每只可重达四五十磅。现在仍有些地方设有猪场,专供人们在感恩节前射猎,有兴趣的人到猪场花些钱,就能亲自打上几只野火鸡回家。使节日更富有情趣。

火鸡的吃法也有一定讲究。它需要整只烤出,鸡皮烤成深棕色,肚子里还要塞上许多拌好的食物,如碎面包等。端上桌后,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浇上卤汁,洒上盐,味道十分鲜美。

2、烤鹅。

传统的感恩节大餐包括了烤火鸡,有些家庭是以烤鹅来替代火鸡。烤鹅具有特别的风味与丰富的口感,略甜的味道和多种香草与调料在烤箱中烘烤出诱人的香味。娇嫩多汁,烤的焦脆的鹅皮别具风味,感思节能吃上这样的烤鹅是绝对值得庆祝的事情。

烤鹅操作起来更简单,不过是在鹅身上涂抹些盐、胡椒、蜂蜜、料酒等佐料,再往肚子里塞些苹果和洋葱,放进烤箱,几小时以后,就出来一只香喷喷黄灿灿油光发亮的大烤鹅了,味道是纯正浓烈的肉香。

3、红莓苔子果酱。

红莓苔子,也叫蔓越莓。利用红莓苔子果做成的果酱是感恩节传统的美食之一。食用红莓苔子果可使人变聪明,因为它里面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其可以与游离的氧原子相互作用,而这些氧原子可以使体内激素对心脏与血管有害的,同时降低人的记忆力。在老鼠上进行的研究证实,以红莓苔子果为主食可提高记忆力。

教你红莓苔子果酱的做法:新鲜蔓越莓约340g;细砂糖1杯;柠檬汁2汤匙;柠檬皮屑1茶匙;水1/2杯;葡萄干2汤匙。取一只小锅,把所有材料放入锅里搅拌,炉开中小火盖好锅盖敖煮,不时搅拌。待煮成浓稠状即可关火,待凉后冷藏。

苹果派。

提起感恩节的美食,很多人会想起那肚子里塞满食材的烤火鸡,但除了火鸡,我们不能忽略感恩节的另一美食——苹果派。苹果派有着各式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口味,包括自由式,标准两层式,焦糖苹果派,法国苹果派,面包屑苹果派,酸奶油苹果派,举不胜举。

印第安布丁。

感恩节最常见的传统食品除了火鸡和南瓜馅饼,还有玉米面做的印第安布丁。会称呼印第安布丁跟印地安人无关,只因为这个甜品是用印地安人喜好的玉米粉。印地安布丁是感恩节、圣诞节的必备甜点,风行于早期英国人移民到美国期间。

玉米面包。

玉米面包,英国人和印第安人都喜欢的食物。玉米代表清教徒移民的死中求生经历。用在餐桌或门上的装饰,玉米代表着收获和秋天。据说玉米面包是美国妈妈们几乎都会做的食物。玉米面包是作为火鸡的馅料食用。

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感恩节餐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主妇们不是照往常一样摆放鲜花,而是摆放水果和蔬菜。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干果或者点燃蜡烛。平时,女主人可以在饭后把客人让到客厅里,但在感恩节却不这样做。感恩节的聚餐是甜美的,每个人都愿意在饭桌旁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边吃一边愉快地回忆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蜡烛燃尽。

它基本上已成为美国的国菜了,是除了火鸡之外感恩晚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用黄油和蜂蜜烤制的南瓜馅饼口味酥脆,香味浓郁。很多小孩子也都很喜欢。根据口味的不同,也可加加入臻仁、坚果、奶酪等。此外还有甜山芋、蔬菜沙拉、南瓜布丁、布朗尼糕点等。

重阳节传统美食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不过,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登高采集。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重阳节传统美食

重阳节又叫“踏秋”,是汉族传统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是夹杂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

重阳赏菊、饮酒、对弈,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形成,传说与汉代学道成仙的费长房及弟子桓景有关,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费长房,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从壶公入山学仙,能医重病,鞭笞百鬼。

桓景尝学于长房。一日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灾,可作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牛羊鸡犬皆暴。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对这个故事也有记载。

费长房与弟子桓景的传奇故事,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影响,东汉以后,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成为民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位民间的节日。

《周易》中,九为老阳,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周易》讲究阴阳平衡,中和为贵,正如“否”卦一样,两个老阳相遇,也是不相往来和交通。

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万物不遂,不通不顺。因此,重阳节不但不是个吉庆的日子,反而是个大凶的日子。为了这大凶的日子,重阳节多了好多的禁忌,也形成了不少以辟邪避祸为宗旨的风俗,包括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由于重阳节是个大凶的日子,人们在相互碰面的时候,不能说“节日快乐”。客家人更是禁忌霜降遇重阳,有“霜降遇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之说,在重阳节,不能生火煮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