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专业17篇)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专业17篇)

作者:雅蕊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一种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安排。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的有效进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觉得我们需要好好制定一个教学计划。选用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计划,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一年级古诗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年级古诗《小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初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体会从平凡之处发现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字体会小池的小而美。

教学难点:学会从平凡之处发现美。

(设计意图:引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意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均为杨万里的作品,取景一大一小,心境一开阔明朗一淡然喜悦,故以前者之“大”反衬后者之“小”,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先抑后扬,体会小池的平凡。)。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如此平凡的小池,如何让诗人写诗赞颂?)。

(设计意图:体会平凡中的美与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爱。)。

(设计意图:颈联、尾联画面感极强,用绘画的方式直观地感受小荷与蜻蜓相互依偎的画面。同时让学生体会在平凡之处发现美,创造美的感受。)。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诗人在创作这两首诗时的心境是不同的,借这个问题,学生深入理解小池平凡却细致的美。)。

一年级古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写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一年级古诗《小池》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小池》显而易见是描写了一个小小的`池塘,这池塘虽然小小的,但是却别有一番风味,)(出示图片)。

2、孩子们大自然是那么的美好,万物是那么的和谐,诗人杨万里是怎样描写小池的呢,谁来读一下,我知道有的孩子都会背诵了,都谁会背了。

5、师:既然这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那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把它读好,读出诗的味道。

二、识字。

想要把这首小池读好,我们还需要先来认识一下这课的生字。(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相信古诗你读的会更好。(谁来点评一下)。

三、初读,划分节奏指导停顿。

把诗读好前提条件就是把诗读出节奏来,看,这就是这首诗的节奏型,自己试着读一读吧,谁来看着节奏型试一试呢?你们读的这么棒,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请孩子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池。

四、交流,了解诗意。

还有哪个词语是不明白的?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吧,哪位小老师能帮一下他,

五、律动视频。

出示视频,学生跟唱。

孩子们这首诗很美,有人还把这首诗唱成了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让我们一起跟着唱一唱吧。

六、根据图画,让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师:画画生:说诗句。

孩子们你们真正理解了这首诗吗?那老师这里有个游戏,你敢挑战吗?那我们开始游戏吧。

七、朗诵会。

孩子们你们看图猜诗的本领可真大啊!孩子们那你们还会背诵其他古诗吗?看,今天,我们银杏小学要召开《诗词大会》,谁想报名参加,那么一会请台上的孩子把你最拿手的一首诗朗读出来,小面都是小评委,请你们秉着公正、公平的态度投票,得票最高者可以得到谁是“朗诵小达人”的称号。

为他们表示祝贺,美丽的景色存在于诗歌当中,更存在与大自然中,这些景色正等待这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让我们课下好好的去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奇幻世界吧!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诵读春晓咏柳》教学设计

这节课,通过《春晓》这首诗的学习,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许多小朋友在没上学前就能把这首诗倒背如流了。现在请会背的小朋友试着背一下。背不下来的认真听一听。”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朗读古诗,学习生字,课上我充分利用《春晓》意境悠闲,学生早已耳熟能详,采取配乐读、比赛读,感情读,组内读、领读、跟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在头脑中形成古诗描绘的画面,达到流利背诵,在识字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记忆生字,本课的形声字较多,因此指导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记忆生字,并试着给会认的字组词,或说说生活中哪里能用上这些字,在小组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探究精神。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本课的形声字多,课上老师在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识字的合作学习还需进一步加强指导。

一年级古诗《小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想像能力。

2,过程和方法:运用“三学一拓”教学模式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4,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5,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像能力。

二,导学: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了许多古诗,你们能背一背吗?今天,老师也要背古诗。可是不是用朗诵的形式,而是要把它唱出来,想听吗?你们知道我唱的古诗的诗题吗?揭示课题。

三,自学:

(一)读诗:1,生自读古诗。2,师配乐朗读。

3,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说一说朗读时注意了什么?4,再读古诗。5,生配乐朗读。

(二)出示自学内容:通过我们的朗读,你都读懂了什么?现在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来划一划,写一写。自学三分钟。

四,点学:汇报自学成果,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请同学们各抒已见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学生a:我读懂了“惜”是爱惜的意思,学生读第一句诗。谁爱惜?爱惜什么?一个“惜”字将无声的泉水细细地流了出来,因爱惜流水不愿多流一点,化无情的水为有情。同学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法?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怎样来读?“无声”一词要读得轻柔。突出“静”

学生b:“爱”是喜爱的意思,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情境想像:晴天里柔和的风光是怎样的?还有谁和他学的是一句诗。让学生补充,说诗句意思:树影映在水面,像是爱恋这晴天柔和的风光。这句诗也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小池的幽静美丽。

学生c:小荷才露尖尖角:嫩荷叶那尖尖的角刚刚露出来。指导朗读:“才露”重读,想像情境:你认为这是怎样的小荷。读出小荷的美来。

学生d:早有蜻蜓立上头:早就有蜻蜓飞来落在它上面。找动词“立”让学生演示“立”解释是落的意思。指导书写“蜓”想像情境:你们想蜻蜓会对小荷说些什么呢?把这两句诗一起来读一下。

五,拓展:

我找同学把这首诗再读一下,看一看能不能读出诗的意境来。师范读:老师也想来读了,请你闭上眼睛想画面,看你能想到哪些美景?出示大屏幕:早晨,当我漫步在小池边,看到。感到。

六,总结:孩子们,在诗人的笔下,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就说这首小诗里的景物吧,蜻蜓啦,泉眼啦,连树阴也一样,各有各的行为,各有各的心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拟人法。欣赏了这幅池塘小景,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呢?出示大屏幕:树,风吹杨柳。花。看着图片,说一说用上这样的写法。

板书:小池。

泉眼惜。

树阴爱。

小荷露。

蜻蜓立。

一年级古诗《画》教学设计

1、学习"麦秆画"制作的一些简单技能,初步尝试用麦秆粘贴作画。

2、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体验创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1、麦秆、剪刀,双面胶、抹布和废纸篓。

2、范例作品,用麦秆编制的物件。

活动过程:

一、引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它是谁呀?(麦子)。

1、小朋友来说说这些麦子有什么用?(作粮食,磨成粉做面包等)。

2、那你觉得麦秆有什么用?(作燃料,作扫帚),还能用来做什么?(出示编制的麦秆编制品)。

3、麦秆是很有用的材料,很好玩,还可以派大用场,用来作画呢,我们一起用麦秆作画吧!

三、讲解,示范。

1、出示范例图一:

请幼儿欣赏三幅作画步骤范例画,让幼儿说说三角形图案添几根变成什么?(幼儿讲述和想象)。

2、出示的范例二:(粘有双面胶)。

老师竖粘一麦秆,问:这可以变成什么?幼儿想象并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图案添几根变成什么?(幼儿讲述和想象)(老师示范粘贴一电视机或冰箱)。

3、出示麦秆组合范例画:

问: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把麦秆变成了什么?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幼儿讲述)。

四、幼儿创作部分。

1、让我们也来作一幅画吧,你准备在纸上面用各种图形变上一些什么东西?

2、请大家先想好画的内容,再自己挑一张喜欢的底板纸,然后请你剪下合适的长度,试试把图形先摆好。然后粘贴上去。现在我们就开始作画吧。

3、幼儿动手操作部分,老师巡回观察,适当指导和提醒。

4、请幼儿将作品完成后张贴起来,鼓励幼儿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作品。

五、师幼共评作品。

1、老师先以大拇指为奖励,表明态度,再请幼儿一起作评委,自己将大拇指奖给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a、(哇,大家的作品真棒呀,我最喜欢这幅画,它是由xx形和xx形组成的,这是谁的作品呀?老师说得对吗?真好,老师奖给你一个大拇指。)。

b、(我也喜欢这幅作品,这是谁的作品呀?你喜欢麦秆画吗?真不错,老师也奖给你一个大拇指。)。

c、(这幅作品也很棒,这是谁的作品呀?我们请小画家自己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吧。)(好,老师也奖给你一个大拇指。)。

d、(哇,还有那么多的作品也想得到小朋友们的大拇指,你们仔细看看,你认为最棒,最喜欢的画在哪里?想好了就把拇指奖给这幅作品。4—6个幼儿为一次,分批奖大拇指,直至全部幼儿都奖好拇指)。

2、幼儿一起评出最棒的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作品,用相框标起来,将作品上墙展览作品。我们一起看看得大拇指最多的作品在哪里,一起把作品带到教室贴起来给大家欣赏吧!

一年级古诗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登鹳雀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附参考资料。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

加暗淡,可称为静景,为静怡之美;黄河向海而流,这不是所谓“定格”,而是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东流入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雄壮气势存于永恒的运动中。两句动静结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的壮丽图画。

虚实结合。

首句着笔远景,天空一轮白日西沉消失在万山丛中,次句由楼下近景奔流的黄河延伸,直至远方的.海洋。这样,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结合起来,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边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景入理势。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思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就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全文对仗。

该诗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色由四个五言句组成,共分为两联,绝句没有对仗的硬性规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对仗。很多对仗的绝句也只是有一个对仗句了。而出现两个对仗句式时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觉,处理不好会非常僵化。这首诗首联采用正对,句式极为工整,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简介:

王之涣头像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20]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S版一年级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二、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从军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图文结合,初读古诗。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

(1)你喜欢这幅画吗?

(2)图上的画是什么景象?--将士们在军营里的情景。

(3)你能找出课本中的词语来说吗?--故城、金甲、百战。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课题:从军行。

3、全班齐读课题。质疑。

4让我们走进那战争岁月吧!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吧!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

6、你读懂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朝伟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疆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

三、学习古诗《从军行》。

1、简介作者。

2、释题。跟着作战的军队一起行进。

3、朗读诗歌。

4、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1)难理解的词、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2)串讲诗意。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穿了盔甲战衣,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不回还。

(3)教师在学生串讲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5、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你知道“暗”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吗?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们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8、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评。

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总结。

五、作业:

1、认认写写,正确识字。

2、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塞下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昨天学习了《从军行》,谁来展示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古诗《从军行》)。

2、指名说说第一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战争时期的古诗。

4、板书:塞下曲。

二、初读古诗: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展开朗读比赛。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解题。《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草惊风引弓白羽没。

3、有谁愿意讲讲它们的意思?

4、教师进行总结:

草惊风:草忽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准备射箭。没:插。

5、串讲诗句的意思。

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7、思考:《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四、总结。

1、这首古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2、你要对这位将军说什么?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2、用自己的话说说《塞下曲》的意思。

一年级古诗《画》教学设计

1、学习和了解印画,欣赏和体会不同的物体所拓印出的不同画面。

2、探索物体的形状,进行印画,能辨别不同的颜色。

3、欣赏印画作品,能够用语言描述,或拓展想象空间。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让幼儿能自主动手操作完成画。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用简单的言语介绍自己画的画。

1.每人一瓶水,一个毛笔,一份水粉颜料,一份空白的图纸。

2.幼儿收集各种形状的树叶。

一、开始环节。

出示范画,让幼儿感受画面。

小朋友们,大家好!老师啊今天给你们带来一幅奇妙的画(出示图片)看漂亮吧!我们来看看这幅画象什么?你们在图画里发现了什么?谁来告诉大家?(金鱼,菠萝,羽毛)其实老师要告诉你们这些可爱的画不是用手画出来的是用东西印出来了,神奇吧!所以我们给它取了个新名字叫印画。那我们就来看看我们怎样印画吧!

二、基本环节。

教师示范作画过程。

1、出示实物,了解物体的形状和作画的用处。

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出示叶子)它是什么颜色啊!那你们想不想也有一片叶子啊!那就请我们的小朋友把你们收集的树叶从板凳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发现它的特点吧!我们先摸一摸我们的小叶子,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啊?(一面滑滑的,一面有高有低,摸着不舒服)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面吧!你们见过鱼骨头吗?这个叶子上面也有鱼骨头,就是这个粗粗的长线旁边有许短线的象鱼骨头的一面,我们啊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叶脉!想知道这美丽的图画是怎么变出来的吗?就是用这个叶脉变出来的,你们想看是怎么变出来的吗?哦!大家都想!那就请我们的小朋友轻轻的把叶子放到凳子下,小眼睛朝老师这边看吧!

2、进行范画。

老师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颜色在调色盘里调好颜色,用毛笔轻轻的在自己喜欢的叶子上有叶脉的一面来回涂,小朋友要记住颜色要每个地方都要涂到,否则就很难看,涂好了你们看清楚老师是怎么把叶子变到纸上的,要轻轻的把有颜色的一面放在纸上,然后用手拍拍,这样啊!我们的图画就牢牢的印在了纸上,看到了吗?象什么啊?(羽毛)。

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奇妙的画真神奇,你们也想把叶子变到纸上印出不同美丽的画吗?那我们也象刚才一样,自己动手试一试吧!看你们变出了什么奇妙的画。但要记住不要把我们的小手衣服都弄脏了哦!

三、结束环节。

欣赏作品。

画完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奇妙的画”它象什么?小朋友们看它的画漂亮吗?为什么?(颜色很多,图案也很漂亮)哦!真棒!我看到还有好多小朋友的画很棒也想来介绍,那请你们回家介绍给爸爸妈妈听吧!

四、延伸环节。

1、可以让幼儿分成小组共同协作,互帮互助完成各自的画,然后展示给其他小朋友。

2、可以让玩的好的小伙伴互相展示对方的画并简单介绍对方的画。

通过本堂课我发现幼儿在亲自作画时非常的高兴,和同伴相互合作的很好,也很团结,更是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提到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我认为只要一堂课满足孩子的需求,完成了一堂课要达到的目标,那么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

一年级教学设计

1、积极读课文,知道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体会动手动脑的重要性。

2、认识15个生字,会用“把”字说一句话。在阅读中学习字词。

3、能从阅读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并乐于与人交流。

自己寻找学习的方法,会读书、会思考,体会动脑筋想办法和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乌鸦头饰,小口瓶子,石子、水

同学们回忆一下:烈日当空,当你上完体育课后有什么感觉?这时候你想到了什么?(生各抒已见,畅谈亲身体会,想到喝水,师板书:喝水。)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课件:飞来一只乌鸦)你知道了它是谁吗?

生:乌鸦。师板书:乌鸦,生齐读课题。

这只乌鸦也遇到了和我们一样的问题,我们看看小乌鸦是怎样解决的。

1、师:想读课文吗?那就请你自己读课文,告诉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问老师,问同学、到查字表中查、联系上下文。

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请大家开始读吧。

2、师:看到同学们能认真读书,老师真高兴,谁能给大家读一读?(生自主站起来读课文,读后主动站起来评价。)

生:xx同学,应该是“衔”应读“xian”,你读成了“xin”。你能跟我读一遍吗?(生生互教)

生:xx同学,我觉得你这次真勇敢,希望你下次也能这样。(谢谢!)

3、师:初读课文后,你都想说什么?

生:我知道了乌鸦真聪明。

生:我知道了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我想给大家演示一下:(生上台边讲述乌鸦喝水过程,边演示,其他同学一下被吸收住了)

生:xx同学,你刚才做的不对,应用瓶口小一点的瓶子,如果瓶口大了,乌鸦很容易就喝到水了,就不用那么费劲了。

4、师:同学们的理解能力真高,现在告诉老师:想学点什么吗?

生:有的生字我认识不够熟练,我想多认识几个生字,并组词语。

生:我想多读课文,有感情读课文。

生:我想边读课文边提问题。

生:我想把乌鸦和瓶子画下来。

生:我想把这个故事表演下来。

师:那好,同学们就分头学习,到你喜欢的小组去。

5、同学们合作的很好,谁来当小老师,把你学习到的知识教教大家?

1)生字小组(课件出示生字娃娃)——

生:我们小组学习的生字,我想教大家读生字、组词语。

生:我想让大家说说这些字都是什么结构?偏旁是什么?

生:我想让大家用“到处”“怎么”“什么”分别说一句话?

2)读课文小组——

生:xx同学你第一句读得真好,我能跟你学一下吗?

生:可以,请跟我读。(谢谢你,我会了。)

生:我觉得你读书真有感情,你能领着大家读一读吗?

生:可以。(齐跟读)

3)提问题小组——

生:我是提问题小组,我想问问大家:乌鸦看到的瓶子是什么样的?这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其他学生、举手回答)

生:我想问大家:乌鸦为什么口渴了?

生:我想问大家:乌鸦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让自己能喝到水了?

生:这只乌鸦是怎样一只乌鸦?

4)老师举手并出示“把”字:我想让大家用“把”字说一句话。

生积极发言。

5)生:我能把这个小故事表演下来,大家看好。(生乌鸦戴头饰表演)

6、老师看到同学们学得这样起劲,老师也想读,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师范读一遍课文。

生评价:老师,您读得真有感情;

生:老师,您的“怎么办呢?”读得真好听,我能跟您学一学吗?

师:当然可以。(师生互学)

生:老师我想试一下。

师:好,你说我们比哪一部分?

生:第二自然段。

师:好。我们其他同学当评委,评委说谁先开始?

(师生互读,互学互评)

(出示课件:乌鸦喝完水后,快乐地边叫边向高空飞。)

2、师:(出示课件:乌鸦又飞回来了)同学们肯定有好多办法,快快把你的好办法告诉乌鸦。

生:乌鸦,你可以找来一个大口的小碗,把瓶子放倒,水流进碗里,就喝到水了。

生:乌鸦你还可以找来一根水管,一头放在瓶子里,一头放中觜里,飞到比瓶子低一点的位置,就能很容易吸到水了。

生:乌鸦你可以把瓶子口打破。

生:乌鸦你如果和小蜜蜂交朋友,让小蜜蜂到里飞到瓶子里装点水出来喝,也挺好的。

师:真好,听听乌鸦跟你说什么了?

(出示课件)乌鸦在说话:“谢谢你们小同学,我们交个朋友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与聪明的乌鸦交了朋友,你今后打算怎样做呢?。生:遇事认真动脑、动手,不怕困难。

真好,请同学们回家后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一年级教学设计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年级主要是进行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看图说话、写话要求学生把图意表达完整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训练要点,一年级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虽已有一定发展,但要说得清楚完整、流畅、正确还需进一步训练。因此,如何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说完整话写完整句就成了我们一年级老师急须解决的问题。在本学期第八周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围绕该问题进行了研讨。

如何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在看图写话时说完整话写完整句。

叶晓珠。

20xx年9月1日。

一、组长简单反馈上星期授课情况,引出本次备课主题《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写完整句》。

二、组织教师学习一篇理论。——《教会孩子看图说话、写话》。

1、组长组织大家阅读,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在看图说话写话时能把话说完整,把句子写通顺,写具体。

2、各位教师根据学习的有关理论以及提前准备的个人阅读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学习体会。大家各抒己见。朱老师提出:先要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上有什么,再指导按顺序观察各部分,抓住主要的说,对图中的语言要有取舍。金老师说:教会学生审题,逐一回答“要求”的问题,再连起来说。郑老师提出: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抓学困生的训练,从培养学生表达的愿望兴趣出发,不能拔高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3、组长进行总结:要从培养学生表达的愿望兴趣出发,教给学生观察和习作的方法,抓学困生的训练,挖掘优等生的潜力。

三、根据刚才的理论和收获进行集体备课——设计《语文园地七看图说话——该怎么办》的教案。

四、运用本次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布置下次集体备课内容。

五、下一周反馈教学效果:学困生能按顺序把图意表达完整,基础好的学生则能运用好词佳句把图意表达得更具体、生动,能想象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

老师们利用理论知识联系教学实际,教给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方法,激发了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

一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元宵节”为主题,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片自读课文,安排了识字、写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设计了笔顺指导、扩词、造句、积累偏旁及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

教学目标:1。认字25个,写字16个。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方框、火字旁、目字旁。学填常用偏旁表。

3.用“圆、灯、年”组词。用“觉得”造句。续编灯谜。

4.背诵《元宵节》,初步认识对联。

5.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地习俗,体会亲情、友情,更。

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训练。

第一课时元宵节。

教学目标: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认识10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听读法。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都干些什么?吃些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元宵节》。

1.师范读课文,生用手指课文,听清字音。

2.学生练读课文。(1)自己读。(2)同座互读。(3)指名读。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3.学习生字。

宵节窗圆吃汤正户庆团。

(1)以小组为单位在识字小先生的带领下认字。

(2)师指导认识方框儿。

(3)谁愿做小老师。

(4)生字组词接力游戏。

1.自己背。

2.开火车背。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得真棒!

元宵节。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宵节窗圆吃汤正户庆团。

教学回顾:这节课同学们能认真读课文,读的有感情,并能背诵。基本上都能掌握认识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学习偏旁“方框”

教具:

生字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儿歌《元宵节》,谁能把这首儿歌读给同学们听,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2.检查生字的读音并组词。

用多种形式读字音:指名读、开火车、集体读、学生a读字音,学生b组词。

1.分小组自学,然后汇报:

学生b:“节”的偏旁是“草字头”??

学生c:正的笔顺是:??

学生d:我会给节组词:“节日”??

2.重点直到“欢、吃、团”三个字,请学生当小老师。

欢“又”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第四笔是横钩,书写时左宽右窄。

吃“口”字旁要写的小,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注意区别“”

团写方框时注意距离天字格上下、左右距离要相等。

3.课件显示生字结构笔画。

元宵节。

欢吃团。

1.完成拼音田字格。

2.写出带下列偏旁的字并组词。

()()()()。

()()()()。

()()。

本课掌握较好,“团”字书写还要加强练习。加强说话练习。

(教学后记:学生都觉得比较容易学,基本上能掌握好,有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把它背出来。“宵”字比较多的学生还没掌握好。)。

看花灯。

教学要求:

1.思想教育要求: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知道“元宵节”也叫“灯节”

2.知识要求:学习本课生字词语并能正确规范书写。

3.能力要求: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花灯的样子。

重点:

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识字和写字是本课教学重点。

一年级教学设计

《升国旗》是一首清新自然、简洁易懂的儿童诗。三句六行,押韵上口,好读易背。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以及升国旗时学生应该怎样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要求学生有热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以及学会本课生字、词,并且美观地书写。全篇课文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写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第二句写国旗升起的情景;第三句写升国旗时我们怎样做。整篇课文句字简洁明了,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国旗的热爱之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让学生感受到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观看国旗班升旗仪式的视频。

2课时。

第一课时。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复习旧知。

上周我们学习了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哪位小朋友还记得,能给大家背一背?

指名背诵,再集体背。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升国旗》。

1.板书课题(要求:眼睛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先写拼音再写汉字)。

2.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要求:

看看这篇课文有几句话,仔细大声地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分句轮读。(有几句话?你怎么知道的?)正音。

2.分组齐读,做到正确、流利。

四、学习课文。

1.考考你:课文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还可以怎样说?

(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出示:学生做的红旗。

2.说一说:每次周一我们都会举行升旗仪式,想一想,国旗是怎样升起的?我们又是怎么做的?联系课文插图,说一说。

3.指名读第二句和第三句。(课文的二、三两句就是写了升国旗的情景,谁来读一读?)。

4.指导感情朗读。

“您”指的是谁?(您,就是表示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

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能这样幸福地看者自己国家的国旗高高飘扬在天空,有些国家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无家可归、忍饥挨饿、失去爸爸妈妈,更别提能在学校安定地读书学习了。我们是幸运的,在国旗下成长的孩子是快乐的,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因为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就在告诉我们:和平、安定的一天又开始了!人们又可以在和谐安定的环境中快乐地生活学习!也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都在蒸蒸日上!因此,在读这两句的时候应带着自豪与崇敬的心情去读。

(1)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齐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下节课请小朋友朗诵,老师欣赏。)。

五、指导写字。

“红”:第一笔和第二笔是什么?自己看笔顺图后回答。范写,描红,临写。

一年级古诗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综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清袁牧。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其一)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三国魏曹值。

煮豆燃豆葚,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一年级古诗《画》教学设计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2个偏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1.练习朗读、认字。

2.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1.带领学生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

2.准备一幅山水画。

3.乐曲磁带。

一、指导看图。

1.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

(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1.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2.指导熟读诗句。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指名读诗句。

3.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集体交流,共同解决疑难。

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

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4.朗读古诗。

师配乐范读。

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5.背诵诗文。

6.识字。

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记忆字形,小组讨论:

7.写字。

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8.展评。

三、实践活动。

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一年级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