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泊船瓜洲教案设计(专业18篇)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专业18篇)

作者:琴心月

编制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环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份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泊船瓜洲语文教案设计参考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1、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7、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 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一、背一背,激情导入。

首先,教师谈话:一提起家乡,我们就倍感亲切,古往今来,有多少漂泊异乡的游子,作者甜甜的思乡之梦,流着涩涩的思想之泪,曾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怀乡之作。接着,请学生背诵自己课前搜集的思乡诗作;最后教师用管乐《怀乡曲》伴奏,声情并茂地诵读古诗《泊船瓜洲》。

二、讲一讲,了解作者及古诗写作背景。

请学生介绍课前自己搜集的作者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及古诗《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

三、画一画,弄清位置。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圈出表示地名、江名的词(京口、瓜洲、长江、钟山)。

结合注释,根据对古诗的初步理解,联系地理知识及自己课前对中国地图的观察,请同学四人一组绘制位置示意图。请一人板上绘制,并讲明这样绘制的根据。

四、议一议,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2.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议。

五、读一读,读出诗情。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个人读,小组读,跟朋友一起读,读读看怎样才能表达出思乡之情。鼓励当场配乐读,音乐可由学生课前自己准备,也可现场请同学用乐器古筝、二胡伴奏,注意及时评议,评议权留给学生。

六、演一演,体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增强学生心理体验。让学生置身与情境中去体会:现在你就是诗人王安石,站在瓜州岸边,眺望江南,眺望家乡德尼会怎么想呢?(管弦乐《怀乡曲》奏起。请学生角色表演。)。

七、抒一抒自己的思乡之情、爱乡之情。

思”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泊船瓜洲是小学的一首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泊船瓜洲》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简笔画图片再现情境,主题音乐、情景再现、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诵读、表达与创新。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必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导学生读文、能有感情地背诵,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3、想象法:在教师的启发鼓励,配合媒体课件音视频衬托渲染,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并发表独到的见解,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媒体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1、学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1、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欣赏情景音乐,讨论交流体会等活动,能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情商素质修养。

2、抓好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体现,逐步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协调运用,最终养成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围绕教学目标,我依据“读——理解——感悟—巩固延伸”这样的格局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板块: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三)第三步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对句诗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六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比较模糊,我准备在幻灯片上展现长江简图,让学生来看看三个地名,同时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学生也许有两种答案,即觉得诗人离家很远,或是诗人离家很近,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让学生分别说出近和远的原因,趁机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来领悟诗人实际离家的距离和他心中离家的距离,初步感悟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古诗的前两行,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四)、走进诗境,体悟诗意。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准备采用想象、感悟、读诗、写话、资料补充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古诗韵味及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具体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绿”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并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突出“又”字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远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难舍的亲友,诗人怎能不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学生通过诵读最后一行诗,对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2、指导诵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带着家人一起去踏青、郊游还能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

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体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出示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适时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这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诗人情感的高度浓缩。在此基础上点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无边的乡愁,无尽的思念。

4、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这不但是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情感的再次回归和升华。

5、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

2、思念家乡、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环节的教学中对有思维或者言语闪光的学生及时给予言语、掌声等鼓励,没有达到要求的提示、鼓励他们再动脑思考;环节学习任务告一段落后,有简单的说话、做思考题、背诵等进行总结评价,对于发言、背诵、做习题等完成得比较好的,要给予积分登记,便于每个单元教学反思和单元检测成绩统计提供补充和参考的资料。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教师中心稿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学生举手发言)。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二、揭题。

三、解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会意境。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

“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说明了时间过得--?

“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

4、小结学法。

“想意境,悟到了诗情”。(示幻灯)。

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情。(放配乐朗读)。

6、指导背诵。

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会背吗?(同桌互背)。

五、总结。

六、作业: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教案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板书)在旅途中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2、谁能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生平简单介绍一下?

3、教师范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音)。

4、出示课件,自由读诗,判断六个多音字和一个变音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5、指名判断读音(课件出示正确读音)并齐读全诗。

6、自由读诗,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7、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解题,板画)。

过渡:诗人停船瓜洲,想念着离自己不远的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家乡在哪里?诗人又是怎样通过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下面我们就通过理解诗句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如(1):学生汇报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指名一生上台在刚才板画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如(2):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引导学生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

(板书:离家久——早想还)。

师引导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生展开联想回答)诗人此时有何感想呢?生汇报学习第四句。

引导:谁能加上语气词(啊、呢)把第四句的诗意及作者强烈的思乡情表达出来呢?

问: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问: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你认为后面应该补上怎样的板书?(引导生板书:不能还)。

4、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让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诗人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他当时肩负着宰相重任,正在全国上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他是虽到家门却不能回啊!因此从内心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表达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5、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6、同桌互说诗意。

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诗中有两句诗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一个字吗?(------绿------。)。

2、师:对,据说王安石为了这个“绿”字,推敲了很久,进行了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你能放到诗中读一读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呢?它好在哪里?(师生共同体会“绿”字的妙用:(1)春风有色,它染绿了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色彩感和生机感;(2)“绿”字和“还”字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3、教师总结: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小学六年级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教案设计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安石,该首诗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怀有一定的热情,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与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训练重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一是通过看注释、阅读诗歌初步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二是通过小组合作、情镜设置法、模拟身份探究法、品析重点词语和诗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诗歌的优美;三是结合简笔画画面、想象作者的家乡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四是拓展资料的展示,开扩学生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感受诗人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我将本诗的重点定为:通过创设情境、模拟身份、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会诗词意思、体会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

2.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品词析句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准备。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王安石的资料,对他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收集描写思乡的诗词——李白《静夜思》。

3.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二、设计理念及教学教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基础特点,参照新课标、新大纲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主。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引导者,采用情境设置法、模拟身份探究法进入课文的理解,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为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预计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一年级所学诗歌——李白的《静夜思》,一起回顾并背诵诗歌;由李白的思乡名作《静夜思》引入王安石的思乡名作《泊船瓜洲》,并板书课题。

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能直接切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王安石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诗句,走进诗境(预计5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安排学生自读诗词,并将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勾画、记录下来;其次,引导学生将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汇报出来,我再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用课件出示生字、词,尤其是诗中出现的几个多音字,如:“泊、间、重、还”;接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读准字音;然后用课件出示全诗,引导学生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再播放示范录音诵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

(三)诵读诗句,感悟诗情(预计8分钟)。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录音示范,模范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内容,感悟诗中蕴涵的感情。一是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朗读,看谁读得最准、最有感情,我在各小组中跟踪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我只起到参与和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二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位成员向全班进行朗读,通过比拼的方式展示学生的朗读技巧,最后评出“最佳朗读之星”。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7、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教师中心稿

一、背诗导入。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自由感情朗读古诗,感知诗意。

2、指名朗读,师指导。

3、竞赛读。

4、练习背诵。

5、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小组合作)。

6、交流诗意。

师总结:从京口到瓜州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7、简介王安石。引导学生画出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图。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9、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0、拓展思维,学习诗人的推敲精神。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绿”本是形容事物颜色额词,用在这里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

11、拓展视野,欣赏古诗。

出示古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如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生自读欣赏,师适当讲解。

泊船瓜洲教案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复习过去学过的王安石所写的诗作,交流有关于王安石的资料。尤其要引导学生交流关于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作的背景。

2、板书并齐读诗题,重点指导“泊”字读音。

3、引导学生思考诗题中写了几样东西,并让学生将找到的几样事物连起来说说,理解诗题意思。

4、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问质疑。

二、初读古诗,自解诗意

1、课件出示《泊船瓜洲》,让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宏亮。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其中6个多音字的读法。

3、回顾过去学诗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那些方法自己理解诗句意思。

三、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教师通过画图演示,理清瓜洲、长江与京口、钟山等地的位置关系,明确钟山是诗人的第二故乡。

2、结合诗意思考:诗人离家乡近还是远呢?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等词语,各抒己见。

3、从学生的辩论中,使他们逐步了解诗人的`思乡心切。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诗。

6、学生交流从后两句诗中读懂的内容。

7、引导学生抓住“绿”字,通过换词比较等方法,体会“绿”字一箭三雕的妙用。

8、透过最后两句诗,想象江南春天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文字本是有情物,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除了想到家乡美丽的春景,还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9、教师渲染情境,读出思乡之情。

四、回归全诗,升华主题

1、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综观全诗,引导学生找到诗眼“还”,发现每句诗与“还”之间的关系,离家近,应该还,思家切,却不能还,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诗人。

3、结合学生的问题――诗人不舍得离家,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为什么靠家乡那么近却不能回去等,教师补充王安石变法失败,辞官回到家乡,皇帝召唤重新任相,两次请求辞官但皇帝不准,只能二次上京赴任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诗人的无奈、身不由己,进而更深入地体会王安石对家乡深深的依恋之情。

4、教师配乐创设意境,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五、拓展积累

1、引导学生回忆品味其他古诗中用词精妙的千古名句,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杏闹”中的“闹”字等。

2、收集积累思乡诗,背诵下来。

泊船瓜洲教案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见。

2、紧扣“还”体会作者的思家之切,揣磨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1、(配乐播放月亮图)师: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你们想到了哪些古诗:《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

2、师生合作,生生互助,背诵诗句。

1、板书“泊船瓜洲”,解诗题(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2、多种方式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

3、小结读诗感受。

1、出示诗的前两行,借助注释,了解大概意见。

2、(课件公示)诗中的三个地名,体会诗人离家近还是远?为什么?

3、小结:作者想念家乡,虽然实际距离遥远,可在作者心里,家乡都是那么近,我们体会到作者想家之情,带着这份感觉读诗的前两行。

4、出示后两行,说说大意。

1、春风又绿江南岸,读到这行,我们来了解诗人作此诗时的一段小故事(阅读书上24页的资料袋,师用课件出示)。

3、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用语言描绘江南的春景。

4、多美的.春天啊!同学们,“又”字说明什么?

过渡:诗人不由地想到了春天去了,又再来了,可我这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回来呀?

1、遥望美丽的故乡,遥想家中的亲人,诗人不禁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2、回顾诗的前两行,了解诗人离家近应该还。

3、想象诗人在家中度过的难忘时光,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什么,感受是什么,写下来。

4、对比此刻的心境,诗人现在泊船瓜洲,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不免产生疑问,诗人为何要离开家乡,为何想家了不能回家看看。

5、了解写作背景,探寻诗人思家切而不能还的心情。

7、诗读到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8、学生畅谈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板书:

靠家近。

“绿”离家久“还”

思家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泊船瓜洲教案

(吴方口述父母出门打工临行时的那依依惜别的场面。)。

师:谁还经历过这样的场面,能讲讲你当时的心情吗?能讲讲你父母当时的种种表现吗?可以小组互说。

(学生自由述说。非典期间,我曾统计过,班上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出门在外。)。

师:谁能告诉我今天是什么节日呀?

生:(齐)中秋。

师:想一想你那远离家乡的父母,现在你想对他说什么呢?你的父母会想些什么呢?

此时此刻,学生们的那种强烈的思念亲人的感情已被充分调动出来。然后我再把话头一转,切入到了今天要上的两首古诗。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读读思乡诗?谁又愿读读思亲诗?

(指名读。)。

师:哪一个敢站起来说:我比他们读得更好?

(再读古诗。)。

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诗人的思念之情吧!可独立完成,可小组合作学习,开始。

(学生学习古诗。)。

(有少数同学跑去看唐雨湮的图。我说:想去看的都去看一下吧!)。

学生的思维就在此时已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已懂得去寻找自我了。这时,我开始活动了:“你还没找到好的方法吗?那我建议你就用老方法吧!”、“你的图画得好像不对呀,在地图上方向应该怎么标示?能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来画正确这幅图吗?”、“你想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学习《游子吟》吗?你的方法真好!”……。

师:同学们都学得很好,老师很高兴。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学习的情况呀!我建议一首一首地汇报,大家有没有意见呀!

(学生开始汇报。)。

生1:我学习的是《泊船瓜洲》。我来汇报一下吧!我是用图的方式来理解诗的。老师,我能把图画到黑板上吗?我点点头。他跑到前面开始画起来。

师:还有谁学习了《泊船瓜洲》?

生2:我是学习的《泊船瓜洲》。

师:你学习了吗?

生:学会了。

师:你这么肯定?

生:我想应该是吧。

师:我们大家考考他好吗?看谁的问题能把他难倒好不好?

(学生开始积极“发难”于他:请问诗人在哪里?他的家乡又在哪里?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诗中哪个词写出了季节?……学生逐一提问,他逐一回答,碰到疑处各述理由,集体确定。)。

(生1悄悄对我说:老师,我画好了。)。

师:好,我们等会儿再考他,现在来看看小画家的杰作吧。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画吗?生1指着图画讲解。

生:老师,他有个地方画错了吧!诗句题目说:泊船瓜洲,他的船画到京口去了。这一说,同学们一看,真的画错了。

师对生1说:你能自己改改吧!(生1改)。

师:看来他是个粗心的小画家,我们再来看看他还有没有粗心的地方呀,不过,你可要找到证据了再说话哟!

(学生们瞪大眼睛,仔细观察图画。)。

生:老师,他的钟山也画错了!

师:你能告诉老师钟山是什么地方,应该画在哪里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确定他错了的。

(关于这个钟山,有不少同学没弄明白,所以这个地方有了争议。通过他们自己说理,辨论,终于确定了答案。)。

下课铃响了。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1、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1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泊船瓜洲教案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

一、 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 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 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

泊船瓜洲教案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泊船瓜洲》教案

生:(板画)要补上月亮和诗人。因为"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明亮的月光什么时候照诗人回家。

师:那"明月"画成小船样好呢?还是画圆月好?

生:随便怎么画都行,只要能照诗人回家就行。

生:画圆月好。因为"明月"是说明亮的月光。

生:我也觉得画圆月好。因为圆月有皎洁的月光,仰望星空,更能勾起诗人无限的思乡情怀。

生:八月十五,中秋月儿圆,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圆月更能看出作者想还乡。

生:(板画)除了画圆月,南岸要画些绿草。因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

师:那北岸画吗?

生:不用。诗中只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没说长江两岸。

生:我觉得要画。长江两岸不就是隔着几十米,最宽上百米吗?春风会把两岸都吹绿了。

生:那"春风又绿江南岸"应该理解为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

师:是啊,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可诗人为什么只说"春风又绿南岸"呢?

生:因为诗人家乡在南岸,春风吹绿了南岸,强调诗人难忘家乡。

生:其实两岸都有绿意,诗人只是突出南岸,因为南岸有自己的家,他是多么想回家啊!

生:吹,春风又吹江南岸。

生:来,春风又来江南岸。

生:……。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作者为什么最后选定"绿"字?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到处充满绿色。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万物复苏,富有生命力。

生:这"绿"字看出景色美,体现作者热爱家乡。

生:多了两只大雁。

师:为什么多画两只大雁?

生:画面更好看,有静态,又有动态。

生:说明长江两岸环境好,有"绿"才引来了大雁。

生:知道,课本封底有写着。

生:插图作者有四个人,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个?

生:他们可能是合作画的。

师:这有可能。我们不是也在提倡合作学习吗?

生:写封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问一问不就明白了吗?

生:(交流)。

师:(提示)人在北岸,景在南岸,这样的图看起来给人感觉会怎样呢?

生:作者这样画,符合生活(视觉)实际。人看景物,画图总不能人在远处,景在近处。

生:画个箭头向下,写个"北"字。

师:现在给大家一个机会,把自己的'简笔画补充修正,使它符合生活实际。

……。

感悟:

一、探究学习。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教师让学生诗意图示形象化,刺激学生兴奋神经,并且以此引导慢嚼、细品、深悟,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巧设问题,情中有理,理中有情,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

二、资源整合。拓展语文空间,建构多种资源整合的立体的语文校本资源,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整合了美术绘画、自然地理(方向、圆月)、环境保护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三、回归生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努力增强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使儿童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课程学习的广阔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