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最新陈太丘与友期教案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最新陈太丘与友期教案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作者:MJ笔神 最新陈太丘与友期教案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板书设计篇一

本课导入的设计,我进行了三四次的设计。一是采取师生问话的形式,“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体现少年儿童聪明智慧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事后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是学生太熟悉的,老掉牙!要么是学生根本没有听过的,如果让一位学生讲下来,可能导入的部分就要五六分钟,从时间上不划算,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二是老师直接导入,“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也来了解这样一位儿童——陈元方。”事后想到这既然是堂公开课,怎样让学生和听课老师迅速进入状态,还是让老师讲个故事好些(谭君的建议)。这样决定下来,我在一个班就以“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导入,结果发现我的故事还刚讲一半,学生就把最终的情节说出来了,搞得老师讲故事有点尴尬。在赛课的前两天,陈君告诉我有个好故事,陈元方十一岁时也有个巧妙应答的故事,与本课元方七岁时的故事,有种水天相接的感觉,最终敲定教师讲《元方善对》的故事。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文言字词的积累,如“期、舍、去、顾、尊君、家君”,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目的,我当初设计了几个成语让说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远、瞻前顾后”。有几个班我是分为两大版块来进行的,先积累后运用,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不灵活,说成语意思有点费时间,干脆直接就“就字论字”还好些,积累一个词语,运用一个词语,课堂显得更紧凑。另外老师还补充了一个表尊称与谦称词语的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小知识,宽天地,学生受益匪浅。

本堂课上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学生主宰课堂。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通假字,小组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学生质疑,到学生分角色读,学生表演,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到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由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辩论,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方面由诚信到宽容,由做人到处世……回想起谭局长(玉兰)的一句话“课堂要让学生‘乱’起来”!真是无不道理。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事倍功半。

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齐读后,老师的掌声有点突兀的感觉;二是学生精彩的表演后,教师评价不到位,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分角色朗读不自然;三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仍然是个迷。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板书设计篇二

1.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部分实词,了解古今异义词。

2.通过朗读训练,掌握文意,引导学生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掌握文意,引导学生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翻译课文,讨论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领悟讲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要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故事引入

由中国古代英雄少年引出元方。

简介《世说新语》

学生举出孔融、司马光等古代少年。

学生扩充文化积累,了解《世说新语》。

通过话题表达,激发学生学习此文的热情。

朗读全文

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要学生注意读音准确。

2.请学生齐读,读出说话者的语气语调,准确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个别学生朗读。

1.学生轻声模仿跟读。2.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纠错。

通过朗读,熟悉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研读词句

理解大意

1.请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提出难译、难懂的句子。

2.重点字句的理解抽查:“期、舍、乃、委、引、顾。”关键字。“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待君久不至,已去。”

3.归纳翻译技巧:增、删、调、替。

1.学生自行默读并翻译,提出问题。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注释和古代汉语字典,区分“去、戏”的古今异义。掌握“期、舍、乃、委、引、顾。”等词的含义。“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待君久不至,已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能流畅翻译。

2.掌握基本实词。3.熟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分析探究

能力拓展

1.讲述故事情节,找出矛盾冲突所在。

2.学生分组研讨人物性格。

3.总结提炼文章主旨。

4.发散思维,提出妥善化解冲突的设想。

1.学生复述课文并概括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2.学生分组合作,热烈探讨人物性格。

元方:明礼刚正,针锋相对,义正词严。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太丘:守时爽约,率性而为。

3.学生积极踊跃,提出妥善化解冲突的各种设想。

1.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提高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布置作业

巩固知识

1.背诵默写课文。

2.以和谐人际关系为主旨,续写本故事,做到合情合理。

完成作业,感悟诚信的重要性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性。

1.巩固课堂知识,培养阅读和鉴赏能力。

2.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主动解除误会的技巧,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达到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

友人:问——怒——引之: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答——曰——不顾:明理刚正,义正言辞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基本按照设计意图完成。我的教态自我感觉轻松自然,学生参与意识强,师生互动次数较多,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思路清晰,井然有序。我认为此堂课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也请教了多位同仁,深深的意识到上好一堂课是多么的不易。不过收获也是令人满意的。但不足有二:幻灯片在使用过程中,有一处播放时,正值学生思考问题,它的响声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又一是作为语文老师语言不够优美和凝炼,无法将学生带入美妙的语文课堂。不过我定会努力,争取有进步。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板书设计篇三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第三: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近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散文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板书设计篇四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主要是在写陈元方的聪明活泼,诚实守信。文中“无信”“无礼”是本文的核心词,作者用元方和友人的对话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我面对的是七年级的新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学生会感觉很生疏和艰难。在讲课的过程中多给予方法性的指导,进行读、讲、议的方式相结合,进行授课。

1、积累“期、舍、不”等常见文言词。

2、多角度朗读,触摸人物性格。

3、评述人物,辨别是非。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

1、多角度朗读,触摸人物性格。

2、评述人物,辨别是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读课

一、导入

昨天晚上,我和一个学生约好今天中午2:20在办公室,他找我默写《咏雪》,人没来,我该怎么办?谁帮我出主意?(生答)古代有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事,他是怎么办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

二、朗读

(投影)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找一生朗读,其他学生做点评。

学生点评时应让学生朗读,老师顺势作以指导。

2、找学生再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投影)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并写上评注,疑难问题旁打上问号。

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请学生按照此法自主学习,根据注释,小组讨论,译读课文。三五分钟后,学生把有疑难的地方说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内容,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四、读文章,品人物。

(投影)1、请以“我从----------的句子,看出-------是--------的人”。

如:我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的句子,看出元方是活泼、开朗的人。

2、根据学生的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时可以有表情和手势。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再朗读,感知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进一步认识人物。)

五、拓展延伸

刚才大家读的很投入,对故事理解得更透彻。下面老是想开个记者会,请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起探讨。

预设问题:1、你如何评价陈太丘的做法?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友人、元方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六、书美言,谈收获

1、学习本文,老师感受很深,于是写了首打油诗以表我心。希望老师的诗是抛砖引玉,激起你的思维之花,写出更美妙的语言。诗如下:

《世说新语》小文章,蕴含道理故事强。告诫人们做事情,诚信有礼记心上。

2、学生写出感受,格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写感言,表达自己对诚信的感悟,让学生在心灵上对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有新的认识)

小结:自古以来,诚实守信、明礼懂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希望咱班的学生都能继承这些传统,光明磊落的立于天地间。

陈太丘与友期行

友人:无信无礼

知错即改

元方:聪明活泼

诚实守信

阅读《王戎识李》,谈谈收到的启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把《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完之后,细想之余,有以下反思:

1、在上课时朗读环节还要加强,让孩子在读的过程中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2、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探究部分的时间不宜过多,应充分体现重难点。

3、我虽对“舍、去、委、顾”等词语做了重点讲解,但对一些古代人物称谓落实不够。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板书设计篇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诵读背诵课文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请发表你的看法。(开放性)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通句子,读懂文意

发放学案,学生做好预习

二、初读感知

1、首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2、在黑板左边抄下来,思考题:

(1)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个人,讲的一件什么事?

3、点两个学生当堂朗读,让其他同学点评。(优缺点,你最欣赏他读的哪一句,哪一句没有读好,该怎么读)

4、全班朗读

要想把课文读得好,我们还要明白课文的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字词顺的翻译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一起解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把难点字音提出来先在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由小组代表提出后全班一起解决。重点词句:

尊君、家君、君

君: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期行”和“期日中”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不是期行: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三、译读课文:

清楚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我们请一位同学把全文翻译一遍。点名回答

(1)译: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相约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没来,(他)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出行,(却)丢下人家而离去。”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同出发),中午(到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径直走入家门。

(2)解决思考题:(1)主要讲了陈元方和友人,相约日中,友人失信,友人骂元方父亲,元方反驳,友人知错的事情。(2)古人很多文章是没有题目的,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一般题目与课文主题相扣,而这篇文章是将事件发生的原因拟为题目,不是事件的内容和事件结果,体现了人们的另一种拟题思维。

四、分角色朗读:

我们把元方与客人的对话读一遍。左边组读客人的话,后边组读元方的话,老师读旁白。

(一)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客的两处语言分别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生:第一处:询问,很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很高。

师:元方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呢?

生:第一处:很有礼貌,客气的说。第二处:声调不高,但是义正严词。

师:非常好。

下面,老师请几个同学用这种语调读一下,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情。

(二)师:对于元方的回答,客人的反映是什么?

生:“惭”,“下车引之”。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友人为什么会羞愧?

生:元方说的话很有道理,有说服力,客人知道自己错了,要表示歉意。

师:元方接受了客人的歉意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没有,他头也没回就进自己家门去了。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友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元方:聪明,诚实,刚正不阿(入门不顾)

友人:不讲信用,无礼,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五、品悟课文:

有关诚信的名言:言不行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三)师:你对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怎么看的?赞成还是反对?我们先来举下手,赞成的举手,反对的举手。

看来,大部分的同学支持元方,不过也有一部分的人认为元方做的不好,我们先来听听反对的意见。

生2:我不同意,客人做得很过分,古代讲究孝,友人在儿子面前骂父亲就是不对的,所以不应该原谅。

生3:我们要注意到元方只有七岁,心里是不能原谅就怎么样做,我们应该为他的元方的坦诚,率真而鼓掌!

师:我应该为你们的精彩辩论而鼓掌,大家一起给自己一次响亮的掌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元方的做法,符合了他年龄的特点,也反映出了他的坦诚,率真。当然,我们也希望元方能够原谅友人,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对吗?老师想用一句名言来表达:比陆地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师:让我们带着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课文再读一遍,一定要读出感情。

六、背诵课文:

七、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表明了诚信的重要。而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摆正自己的立场,信守诺言,把诚信美德发扬光大,成为一个文明的好学生。

八、作业设计:

课文中的陈太丘一直都没有出现,我们假设这样的一个场景,这位友人某天遇见了陈太丘,他将对陈太丘说什么呢?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局,字数要求一百字内。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