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2023年论灵魂的激情读后感(通用6篇)

2023年论灵魂的激情读后感(通用6篇)

作者:HT书生 2023年论灵魂的激情读后感(通用6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灵魂的激情读后感篇一

哪怕灵魂多么的坚持,如果他的周围只有空虚,一堆没有灵魂的人伴随着他,对他抱有异样的眼光,这个灵魂树立起来坚固的围墙一定会瓦解。

武士们再没找过他,只在等待他忘记。小男孩常常在深夜里,从噩梦中惊醒,然后大叫:“来吧!跟我战斗吧!我要战斗,把你们毁灭……”他在等,武士们也在等,他在等武士们出现的那一天,武士们在等他忘记的那一天。小狄心中那团灵魂的热火逐渐被熄灭了,他感受到了绝望。他觉得自己与生活常常格格不入。世界上唯一一个有灵魂的人,在毫无灵魂的'世界里,简直是个异类。他常常说些不切实际的话,让别人觉得可笑——哪怕他说的在有灵魂的人眼中那么有思想,可是在大家——没有灵魂的人眼里他是一个长不大的人。

灵魂不能使他的生活免于平庸,只叫他更感到平庸。一切都不能满足他,因为他的灵魂排斥一切现实的虚荣。他想要一场彻彻底底的战斗,来振作自己。他刚开始充满希望,逐渐失望,落寞绝望。到最后武士终于出现了,但是是以小狄的灵魂来交换少女的身体。小狄已经烦恼了,也接受了这个要求。

寒光落下,光芒很美,美得让人疑惑,他看见那个过去的小小的自己,也这样毫无畏惧的注视着寒光。他看见那道光芒划过时间,长长地在这十年中划过,闪过每一个暗淡无光的日日夜夜。那些日子便摧枯拉朽办直接了,碎成一地琐碎的片段。还像这样,只不过这次,他也把灵魂出卖给了恶魔,他的灵魂忧伤的注视着他,样子是那么的忧伤,看到灵魂惨白的脸,白到差不多透明的脸,他哭了,这是他最后一次,真正的哭泣。就这样,最后一个灵魂也消失了。

车水马龙,城市空;灯火阑珊,人心残。如果是我们,我们会不会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抛弃了自己的灵魂,或是选择继续异类下去。小狄在问我。

论灵魂的激情读后感篇二

关于史铁生,对他的初步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仅有的感性认识就是一把轮椅和破败的地坛,再看看书名《灵魂的事》,心想:一位年轻时就腿部残疾的人,是如何用残缺的身躯书写灵魂深处的故事的?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慢慢地品读《灵魂的事》,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从消极到豁达,从纠结到释然,从绝望到内心重燃希望。他对不幸的正视,对生死的超脱,再到思想的丰满,深深地唤起我们对自身境遇的思考。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正视不幸

“苦尽甜来,对,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好运道。”这句话点出了好运的真正含义,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看看身边的同事、亲人和朋友,有哪一位的人生是顺风顺水、阳光明媚的?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正如我们观看的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个片段:唐寅和一个穷书生为了争取唯一一个进入相府做长工的名额,俩人真是使尽浑身解数比谁更不幸啊!虽然在影片中,这个情节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比较喜剧地表达了唐伯虎为抱得美人归而付出的艰辛,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真实写照:这世上没有最不幸,只有更不幸。反观自己的人生,曾经因为付出努力未得到回报而耿耿于怀,曾经因为被人误解而一时钻牛角尖久久不能释然,曾经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长吁短叹……现在想想,“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觉得当时的自己实在幼稚可笑。想到这,便会突然释怀,觉得一切身外之物皆过眼烟云,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用健康的身体去享受天伦之乐和工作带给我们的快乐。这样的人生,也许平淡,但很快乐。呵呵,这也许是我的初老症状之一吧!看来我是提前进入“知天命”阶段了!

看破生死

史铁生曾多少次想要寻死,在多少次的心灵抗争中,他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是不可能绕过死的,转世来生还不是要重负这样的逍遥和逍遥的被取消,这样的长寿和长寿的终于要完结吗?那才真可谓是轮回之苦哇!

不过,死终究是令人恐惧的,不恐惧的人甚少,凡是能够豁达的人必是大家。既然死是终究不可逆的,生才显得重要。他在地坛里的各个角落坐着,去和自己烦躁不安的灵魂作对,抗争,在那里他长时间的思考,因为他的身体也不允许他有别的消遣,他排解了死的压力,他发现了写作也许是宿命,直到成就了今天的成就。

孔子说,不知生,安知死?史铁生说,不知死,安知生?史铁生是在长年累月脑子里由死这个字填满的情况下勉强的开始对生的思考的,当他随后走进宗教走进哲学的时候,死已经不成为困扰人的一个问题,生才是问题――是否生,如何生?他认为是――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所以,若要知生必先知死。想起一个同学这么说的,上了大学什么都没学到也学到了生命。这话是基于学校里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基于同学的病患做出的感慨,事实正是,人只有在面对死的时候才想起来思考生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看到了生命轻飘飘的说消失就消失的时候,才加倍意识到珍惜生的可贵。

我思故我在

有许多人也喜欢剖析灵魂议论生死,却远不及史铁生这般深刻,显然,肉体的某种残缺才让精神时刻都在丰富,当对生的前景越来越悲观的时候,停驻下来进行的思考才更接近灵魂,更接近生命的意义。史铁生认为: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呢?的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思想和精神会代代流传下去!

有人说,中国是失去信仰的民族,不再相信因果报应,只信仰金钱和权力,因此,近几年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昧着良心做黑心棉、毒胶囊、问题奶粉等。记得在《读者》上看到一句话:当金钱站起来说话时,所有的真理都沉默了。孔孟思想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流传至今……可见,思想是永恒的!但愿我们这群无钱无权的老师们还能坚守内心的底线,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教会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未来接班人。

论灵魂的激情读后感篇三

读了周国平的《灵魂只能独行》,很是喜欢,这里做了一点摘抄,共赏。

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的付出和享受。但我同样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籍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我们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交往和独处原是人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视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而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的孤独和寂寞的,长期的孤独和寂寞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中,人的创造力以外地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回应。

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灵魂只能独行,但不是在一片空无中行进。你走着走着,便会在这里那里发现一个个的脚印。于是你知道,曾经有一些相似的灵魂也在这途中行走,你的灵魂的独行并不孤单。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映。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我们也不能(无权)提出这种要求。

相爱的人们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适合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

论灵魂的激情读后感篇四

《灵魂的事》是史铁生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的散文集。我总觉得一本好书,从来就是一个世界。一本好书,一部电影,一种信仰,乃至一个宗教,当推崇者足够多,当共鸣足够浓烈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个无形的平行世界的。表现在话的投机,阶层,圈子感,共同语言……一直特别喜欢杜甫的“文章憎命达”这句话。因为真正有思想有哲理的东西十之八-九来自于生活,而于生活,更多的是来自与困顿,潦倒,多难的人生经历。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有人说用身体的残缺来领悟生命太过残忍,而同时身受者肯定不再达观不再明媚,但史铁生不一样,他虽然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不少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我恨自己没有更早的看到这本书。我恨自己居然看到这本书时,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谁说我没有死过,在我出生之前,太阳,已经无数次起落,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吞并,又以我生日的名义卷土重来义。

论灵魂的激情读后感篇五

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观后感,()听后感,没有读后感了。这也代表我的生活啊:很久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一本好书,从来就是一个世界。一本好书,一部电影,一种信仰,乃至一个宗教,当推崇者足够多,当共鸣足够浓烈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个无形的平行世界的。表现在话的投机,酒逢知己千杯少,圈子感,共同语言……一直特别喜欢杜甫的”文章憎命达“这句话。因为真正有思想有哲理的东西十之八九来自于生活,而于生活,更多的是来自与困顿,潦倒,多难的人生经历。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不少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我恨自己没有更早的看到这本书。我恨自己居然看到这本书时,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史铁生散文思想意境的深邃与语言表达的明朗、他肌体的疾病与灵魂的崇高,使我为之敬佩。在《灵魂的事》里,史铁生回答了一些关于”灵魂的事“――生、死、爱、性、记忆、信仰、写作、故乡……那是一个经历了一次次死亡的人在面对生命时最真实的话。在《轻轻地来与轻轻地走》中,史铁生说,他听多了死神的声音,但依旧坚毅地活着,为了”一心向往的.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一个身体的残者却是生命的强者。他在轮椅上呆了30多年,30多年,半辈子最曼妙最潇洒的年华在冰冷的轮椅上桎梏,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为心中怀有光明,所以也予人以光明。他心中的光明就是对于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感知与感恩。在《好运设计》中,作家写道:不妨在背运之时,遥想一下自己的好运。所谓好运,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喜剧中的他,悲剧中的他,爱情中的他,重病中的他……因为作家灵魂的厚度,作品的语言便拥有了力度。史铁生对幸福的感受与体验,怎么不给我们以感染、启迪与震撼!

对生命的乐观与喜悦,是智者的境界。人永远不可能圆满,但人可以追求思想上的圆满。所以史铁生在书的后记里说: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午后,如果阳光静寂,你是否能听出,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生死同一“。

有些书,有些文字,当你观看的时候,无论你身处闹市,还是嚣乡,你周围会突然的变得刹那平静而安然的。你的肉身与灵魂、你所有的情绪将在这些清澈透明的文字面前无处遁形,你对你自己的存在与处境再也无法视而不见,你因此陡然变得清醒,你的肉身与你的灵魂相视而立,旁若无人,你的肉身热爱你的灵魂,你的灵魂订制你的肉身,四周空旷,内心孤独,生命宁静致远。史铁生的文字恰好有这种力度与厚度,《灵魂的事》,向我们昭示生命的秘密,书中每一段文字似乎都散发着他的精神体温,乐观又温情。我喜欢玉,因为玉暖身。而史铁生的文字就是这样的一块玉。

雨果曾说,人在面对自己的灵魂时,会黯然神伤。我想,当史铁生面对一次次的死亡威胁时,也会脆弱也会忧伤,不过,这种忧伤也许是因为,”我真的又活过来“,妻子在一边”泪水涟涟“。众生孱弱的身体,也许要经过苦难才有可能最终拥有自由的灵魂。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超越个体肉身的苦痛,超越个体经验的局限,一下子就抵达精神的普遍处境:精神苦难,乃至,生存缝隙中的少许精神慰藉。在这个疾病丛生的生存年代里,也许,与灵魂靠得最近的人,才会与神、与信仰距离最近。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很有名的人曾为文学是该给人心以安慰还是给人心以打击争论不休。我想,这其实是真正的文学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尽管我们正渐渐将它们忘却。

在《灵魂的事》中,史铁生为自己设计了好运。所谓好运,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喜剧中的他,悲剧中的他,爱情中的他,重病中的他,悲喜交织的他,书写出灵魂的重量与厚度,营造出幸福的心灵感受,给人心以慰藉与震撼。

正是有这一”乐观的倚仗“,史铁生才有”不知死,安知生“之叹。每个人生而有缺陷有遗憾,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世界给予他的个性都是残缺不堪的,但由于医学、法律、道德伦理、文化风俗等因素的介入与干预,健康与疾病被严格区分,不同的身体被区分被隔离被放逐,瘟疫般的神经质到处生长,处于强势的人们总在设法不断为自己的同类设置屏障,不断制造”愚人船“。在史铁生的思考视线里,人永远不可能圆满,哲学和宗教永远不可能结束。因为,如果人类完满了,人类也就结束了。所以,上帝不可能只单单给你爱,你得同时接受苦难,连爱本身也是求助,爱是软弱,它常常陷入艰难窘境。同样的,也不可能让你长生不老,永远不走向死亡。

”这才是人类惟一的救助。“我一向认为,优秀的作家,不该只在黑暗的极端徒步中不断涉险,还该看重黑暗中沿途的救赎,一种更深远的悲悯、同情与宽厚。正如罗曼罗兰说的对爱情的渴求,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劳苦大众最慈悲的怜悯是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这不是什么光明的尾巴,也不是追索意义的终极意义,而是文学应该有勇气赋予人性尊严,并尊重爱的尊严与权利。”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是消费主义盛行年代里,少有的文学清醒者。他那些源于苦难体验的清澈文字,那些充满爱的关怀的文字,将照亮并拯救我们日益阴郁沉沦的心灵。

论灵魂的激情读后感篇六

初读这本书,我被史铁生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而读完这本书,我被史铁生坚强的人格与睿智的人生所折服。

史铁生用自己残缺的身体,用他生命中最精华的思考,回答了一些关于“灵魂的事”――生、死、爱、性、记忆、信仰、写作、故乡……那是一个经历了一次次死亡的人在面对生命时最真实的话。

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铁生的幽默与乐观令我为之震撼,他用无比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残缺的身体,他用超群的智慧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人为什么要活着”和“人究竟要怎么活着”,史铁生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定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活就显得必要了;至于该怎么活,就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想去做了。

?好运设计?这个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了。书中写道:“所谓好运,所谓幸福显然不是一种客观的程序,而完全是心灵的感受,是强烈的幸福感罢了。”作者是这样设计好运的:出生在普通知识分子的家中,占住聪明、漂亮和一副好身体的先天的优势,擅长功课、音乐、美术、体育,有一个完美的恋人,有一大群好朋友,有一个锦绣的前程……总之,你是一个幸运的人,你万事如意。但是,如果这样,那么人生就失去了挫折、坎坷、企盼、煎熬,那么成功又有什么价值?好运又有什么意义?所以,如此的好运设计是毫无幸福感可言的。史铁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懦夫映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没有不幸,何来幸福?所谓的好运设计就是要过好每一天,一步步走向幸福。

史铁生自从二十一岁时便被禁锢在了轮椅上,一个“狂妄”的青年突然失去了人类进化出的独有的行走能力,但是他的生命并没有结束,他的生活并没有暗淡。他用一支笔书写着自己残缺的躯体中的完美的灵魂,正如一位名人所言,“他(史铁生)似乎比我们攀登的更高。”

多少人提剑纵马,说诗酒趁年华,可这年华不过是弹指一刹。我们无法预见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宽度和厚度,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甚至苦难,以淡然的眼光看待成功抑或失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我们坚强、睿智、幸福的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