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优质14篇)

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优质14篇)

作者:碧墨

范文可以是优秀作品的典型代表,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能力,写出更优秀的文章。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文秘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胜任将来的工作,是文秘教育专业要解决的最大的难题。对文秘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从了解行业需求、建立有效体系和利用多种资源等,这是解决这一难题可行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文秘;实践;教育体系;能力培养。

在社会步伐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秘书工作者作为众多行业不可缺少的人员,尤其需要更为全面的专业技能及深厚的职业素质。当前,对于培养秘书人员后备力量的各类学校来说,如何使文秘专业学生在在校期间,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具备秘书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是面临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文秘工作者面对的是涉及极为广阔的工作内容、接触其他各种行业的实际情况,这一点为文秘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增添了更多需要考虑到的细节。因而,对这一专业也应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秘书人员是一种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群体,这些技能不仅包括熟悉文秘领域的各类基本业务能力,如撰写不同种类的公务文书、熟悉现代化的办公系统、承办会议的流程、文件档案的管理等等,更包括了工作中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而文秘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一个周期,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立体式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相关专业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紧跟时代步伐,了解行业需求。

文秘专业是一项应用型教育,有着明确的行业指向,为社会提供合格、优秀的文秘工作人员。何谓合格?即能够适应该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并将自身所学在工作中发挥实际效能。在目前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前提下,秘书人员面对的实际情况也更趋复杂。而文秘人员又是一个集体或组织的枢纽,连接上下,沟通左右,稍有失误便有可能影响到全局。因此,对行业需求做明晰的了解和把握,就是培养人才的先决条件。充分了解行业需求,也会为开设文秘专业的相关课程提供可靠的导向。

人员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从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来看,工商企业、私营机构都对具备基本经济背景的应聘者兴趣较大。但目前我国大多数设置有文秘专业的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并没有独立的文秘专业,而是依附于其他有深厚教育基础的专业,如中文专业,从而造成在经济知识方面的缺失。因而即便是进入社会、成为正式秘书工作者的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会遇到经济知识匮乏的尴尬。再比如相关的法律知识也较为欠缺,现代社会是一个越来越需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工作和生活的社会,再说,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迅速增强,以法办事的法制环境和法制氛围基本形成。文秘人员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和内部工作,更需要具有浓厚法律意识和扎实的法律知识来从容应对,既能在必需时为领导和服务单位提供基本法律意见,同时也能在工作中避免出现法律纠纷,给单位带来损失和麻烦;而当利益受到侵害时,也能运用法律法规维护正当的权益。[1]目前我国高校或职业院校中,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大多数是通过《法律基础》之类的公共课来实现的,内容较为庞杂,但不够精细。因此,适当开设与有针对性的法律课程,能够为将来学生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打下基础。甚至诸如近些年非常兴盛的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补充,也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明确专业方向,建立有效体系。

对一个准秘书人员而言,综合能力是由各种基本能力构成的,包括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态度三个方面。与秘书专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形成反差的是,高校文秘专业绝大多数没有自身完整的体系,阻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专业教学方面的局限,比如教学内容薄弱,教材缺乏创新性;教学方式单一,多数课程采取的是传统的`讲授方式;实践环节相对滞后,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少,内容简单,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而,对于综合性极强的文秘专业来说,应建立起符合实际需要的有效体系,以“课程―实训―考核”三个环节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建设是基础。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理论知识,开发思维能力,目的是奠定专业基础。文秘专业课程需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在保证基本素质培养的前提下,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进行科学整合。在开设“公文写作”、“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等为核心的专业课基础上,删除理论性过强、实用性小的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相近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减少课时占用,为实践性教学让路。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如采取座谈、现场讲课、参观相关单位等课外空间,达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二)实训锻炼是重点。文秘行业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考查学生的一项重要标准,如何在有效时间内让学生得到多方位、更充分的锻炼,是对其进行实训的最终目的,也是一个难点。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文秘专业都能够建立起专门的文秘实训室,主要从办公自动化的角度,让学生接触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碎纸机等现代办公设备,锻炼动手能力。但这只是秘书工作中一部分而已,其他诸如写作、文件归档、材料整理、档案保管等内容,则可以在教室、图书馆、资料室等地进行;在适当的场所设计办公情境,在模拟环境中对学生达到相关训练目的,同时也可考察学生在待人接物、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仪表礼仪方面的表现,发现不足,及时弥补。而效果最佳的方式应该则实地实训,既让学生在单位中亲身体验,真正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技能,并从中认识到秘书行业的要求及自身的缺失之处,有利于有的放矢,提高学习兴趣,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实训的场所从学校院系的部门,扩展到社会上的其他单位;学期内的实训时间有限,寒暑假则是很好的补充。

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参与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优良的师资结构,并充满生机,富于创新精神和发展后劲。笔者通过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青年教师工程素质提高的新途径。

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滕凯(1976-),男,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cad/cam。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逐步深入实施,作为重要推进力量的青年教师,其工程素质培养与提高已成为推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通过调查研究找到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培养与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从而实现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和持续开展,最终实现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参与“卓越计划”的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对于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很多青年老师自身都没有搞清楚应用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与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何不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成热,也不完善,没有调动专任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青年教师很少有机会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即使有机会也是短期的“走过场”,失去了工程实践的真正意义;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省市共建高校,再加上学校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使得学校在引进高层次工程实践类人才方面缺少经济动力支持,又缺乏政策导向,导致高层次的兼职教师难以引进;企业与地方高校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动力严重不足,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只希望能够独享人力资源,而不愿意将优质人力资源向学校输出。以上客观原因严重制约了卓越计划的开展和实施。

二、“卓越计划”对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要求。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阔工程教育视野。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程教育中专业教育的价值导向。

2.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涵,只有教师具备创新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

3.加强工程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突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和重视理论、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这就要求工科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才能将工程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真正做到学因教而有进,教因学而得益。切实结合企业的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等实际工程问题组织“亲临现场”的教与学。

5.加强知识储备,应对知识体系更新。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日新月异,知识体系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因此,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参观、实习或调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增加工程实践机会;应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相关行业的短期培训或学术研讨会,了解行业发展的最前沿。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青年教师工程意识的培养。

从目前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来看,青年教师普遍都具有较高学历,过于注重理论创新和学术水平加强,工程实践意识淡薄,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从教过程中没有意识提升自己的.工程教育理念,更不可能自觉地参与到工程实践教育之中。学校应在思想上给他们灌输工程意识,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理念,逐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意识的培养。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提升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将工程实践项目式教学引入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打破原理论教师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现状。

(三)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计划。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制定政策鼓励在职青年教师定期在实习基地或企业工程单位参加实实在在的培训和学习。另一方面,在教师脱产学习有难度的情况下,要通过多渠道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经验的技术人才来校任教或兼职。推行校企联教模式,把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融入工程教学,以带动和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1.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半年左右的工程实践锻炼。主要从事技术岗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技术、流程等,同时以助理的身份在生产等各方面协助企业整改,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共赢。

2.有计划地选拔卓越计划参与青年教师参加“工程教育培训”,以及到同一类型卓越项目高校学习、取经。

3.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该学科的最新动态、前沿信息的工程技术报告,以拓展青年教师知识面。

4.有计划地从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中引进和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任务。

(四)搭建、优化校内工程实践平台,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素质。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所参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进行了校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新建或改扩建。不仅要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还要在校内工程中心实施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工程实践平台和资源,通过“传帮带”的教学团队模式,使青年教师完成了部分工程实践环节的工程素质训练,能够独立完成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学工作。通过校内工程实践平台的工程实践训练,有效提高和强化了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教育。

(五)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教学、科研双促进。

青年教师应该实现科研和教学并举,一方面注重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系统深入的教学积累也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在深入系统且结合学科发展前沿的讲授过程中,老师们常常会有新的体会和灵感,有时甚至能凝练出新的科研方向。反过来,高水平的科研实践也有效加深了教师对课程内涵的理解,青年教师受益最多。

(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升工程素质的积极性。

1.针对卓越计划参与的青年教师设立助推基金,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该助推基金以项目为引导的方式资助青年教师提升工程素质。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博、硕士学位提升项目”、“省内高校访问学者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项目”等。

2.青年骨干教师分层次提升工程,根据各高校专业、学科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的发展目标要求,努力营造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充分发挥所长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结构合理、水平高、实力强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升,促进“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3.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倾向青年教师,科研设有青年专项优惠政策,扶持青年教师。学校制定的政策从支持对象方面,是面向青年教师的,对申请者的年龄有明确的限制。从支持方向上,它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人才培养和奖励计划。从支持强度上,经费支持力度很大,极大地鼓励了青年教师积极性。

四、结语。

实践证明,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有助于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提高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顺利实施“卓越计划”,也是卓越计划参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任务。它是需要社会、企业、学校和教师协同作战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其培养途径和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论文

目前,在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由于教学观念落后、临床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对临床见习和实习的认识不足、病人的保护意识增强以及缺乏严格训练等,直接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和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1重理论知识轻临床实践。

在1~2年级缺乏早期接触临床、了解医学的机会;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只会背操作步骤,不会动手实际操作[3]。

1.2重临床技能轻人文素养。

临床实践能力不仅包含临床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医学人文精神,也就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患沟通技巧等[4-5]。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只注重操作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2]。

1.3重实训训练轻临床培养。

由于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病人的保护意识增强等原因,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只重视实训训练,而缺乏床边教学。实训只是床边教学的补充,绝不能完全取代床边教学与考核,其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差距极大,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2]。

1.4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培养。

由于模拟技术的发展,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单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就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操作,而忽视了思考,也就是忽视了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1.5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课程结束、见习结束或实习结束的考核与评价,甚至只有毕业时的理论知识考核,无平时学习、培训的考核,无实习时出科考核等形成性评价。同时,也缺乏考核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和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1.6重医疗轻教学教学工作对医疗、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是隐性的和滞后性的[6],再加上繁重的临床工作,使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淡漠、教学积极性不高。另外,大多数教师重视理论授课,忽视临床实践能力培训,致使临床教师重医疗和科研、轻临床教学的现象十分严重,也影响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创新探索的论文

“工作室模式实验性课程”项目以应用能力为培养重点,较为有效地缓解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相应人才能力结构对接的问题,同时对实验课程评价体系的确立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评价主体多元、评价角度多维、引入心理评价和社会评价指标的实验性课程的评价系统,有效推进了特色教学的研发。

现今,为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更高的需求,高校设计专业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以应用能力为培养重点的研究性课程,以此缓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相应人才能力结构的对接的问题。同时,实验课程如何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如何从实验课程课程获得完善的专业应用能力,针对以上问题而引出实验课程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程评价体系的确立。鉴于以上问题,我院环艺专业以“工作室式的实验性课程研究”为基础,对于实验的评价体系的确立进行了初步探索及相关素材的积累,初步形成了工作室模式实验性课程的评价标准,并得到积极的反馈。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学论文: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理念,因而必须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新的课程准编排的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它为教师提供了创造新的教学形式拓展新的教学内容的空间,为师生的共同再创造留有较大的余地。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宗旨服务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有适应素质教育的方法,语文教师常言教无定法,任何一篇课文,任何一节课存在着各不相同的种种教法。但无论何种教法,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全体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自己的教学准则,进行学习形式的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他们。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自主探究,扩宽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学习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学习不应将学生的视野和情感束缚于课堂内,应激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将课堂上蕴育的丰富情感,转化为健康有益的行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进行语文系列实践活动。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我们如果有意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狮子和鹿》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让学生续写课文。由于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教育意义很深,故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们的续文中,阐明了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是有用的,虽然外表不漂亮,却很实用的道理。并鼓励学生举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再如:学完《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后,学生们被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所吸引,就仿佛被作者带进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也似乎并不是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的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的欣赏着那些奇石。此时此刻,他们已对黄山的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你再去游黄山,你一定会更喜爱黄山,也一定更会欣赏黄山石了,老师和你们一样真想去黄山看看,课下让我们再去了解黄山,把书中没有介绍过的石头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把那里你不知名的怪石起上名字,再画一画,然后我们进行小组展示交流。这样,很自然的就给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小组间也自然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氛围。课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有的和家长一起上网他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的介绍飞来石,有的介绍狮子峰,有的介绍仙人晒靴,有的介绍炼丹石,有的展示自己画的图片,还有的拿来录像带放映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它们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二、积极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应给予学生广阔的实践空间,让孩子们让孩子们大胆地去想,大胆地去做,进行客观的评价。

《画杨桃》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老师说的那段话含义深刻,它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段话并要求背诵。即: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教学前,我拿来实物杨桃让孩子门去观察,前后左右去看,然后去说一说你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由此理解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及看到的杨桃画一画,果然出现了不一样的画面,更奇怪的是有的竟画成五角星。当时我抓住这一情况故意发出疑问,露出不解神情。

师:这是为什么呢?杨桃怎么画成五角星的样子?

生:我知道,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是因为这个同学和我们坐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所以画的就不一样。

师:你真了不起,懂得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

这样很自然过渡到这段话,屏幕出示,使学生很容易明白这段话内涵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中,这一环节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减少学生学习的坡度,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通过体验性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为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奠定基础。这样要比老师干巴巴地直接讲道理效果更佳。

课后我还布置学生回家自由选择一物观察,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进而强化了教学目的。

三、学会质疑,扩展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有过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教师善于激发学生追本溯源的兴趣,点燃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好奇之火,帮助他们树立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不要让学生存在依赖思想,学生在质疑时,往往提不到点子上,教师应给启发性的引导,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提问,使他们达到爱问,更善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学习也变得其乐无穷。如:《潜水洼里的小鱼》中写到: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在这段话中,像这一条反复用了几次,针对这种形式,我引导学生提问,有的问:在乎生命的小鱼是指小男孩捡起的这几条鱼吗?有的问:为什么文中重复这一条,不说所有条呢?有的问:省略号代表什么?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进行了思考,真正领悟到小男孩保护动物的坚定态度,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些问题,他们自己能提出来,自己也解决得很好。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教学论文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统计学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统计学专业培养计划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与此同时,学前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就此提出了具体的强化措施,希望对加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所帮助。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各大院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投资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有效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一)人才培养定位存在误区。

很多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认识误区,他们一味以培养研究型和专家型学前教育者,但这个目标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大部分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去幼儿园就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教育幼儿,而不是要搞科研、当专家,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更要倾向于学生的操作实践、实用价值和技能技巧等的培养,而不是通过理论教学培养一批专家或者研究学者。

(二)课程体系的缺陷。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对来说有待完善,目前为止,国家并没有制定和颁布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课程都是按照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进行的,所以,出现了严重的重视理论学术教育,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和专家,课程和教学目标与专科院校完全不同,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上大不相同,如果专科院校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影响就极大。虽然近年来对各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调整完善,但是很多院校还是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远远不足,学生很少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得不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相互转换。所以,毕业生就职后的专业素养很难达到标准,严重影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学生基础知识不足。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如本科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这主要是因为专科院校很难招收到好的生源,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几乎都被高中录取或者进入本科院校,而进入专科院校的学生成绩相对比较低,再加上现在很多专科院校招生时放弃了原来师范招生所特有的基本素养的测试,所以,这些学生的`艺术素养比较差,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基本的音乐、绘画、舞蹈、朗诵基础,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难度很大。

(一)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内涵。

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最重要的是要用发展和创新的理念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发展,建立一个不仅包括教育理论课程,而且包括恰当比例的技能课程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容,首先必须包括幼师需要知道幼儿所必备的弹琴、唱歌、舞蹈、绘画、讲故事、观察观察幼儿、护理幼儿的基本技能。其次要有培养学生活动的导入技能、活动引导技能、衔接过度技能、活动结束技能、讲解讲述技能、设疑提问技能的内容,从而不断丰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

首先,在课程构成和设置上进行不断创新,为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院校所开设的课程要能够体现师范性和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理论课、幼儿营养与保健等。再次,幼儿园有语言教育、数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还有技能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培养对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人才培养定位存在误区、课程体系的缺陷、学生基础知识不足,等等,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内涵及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等等,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进一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基于岗位任职课程的学生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在一些任职岗位中,由于可能面临着一定的工作危险或需要对险情进行有效处置,要求岗位任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如在未来战争中,各种超强度的刺激将会引起官的心理高度紧张和恐慌,而过度的紧张则会对心理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出现心理疾病,破坏官兵身体各部位器官协调,引起思维混乱,从而对官兵作战技能、智能的发挥形成严重的障碍。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再高的军事技能、高度的思想觉悟和英勇顽强的精神,也将难以体现出来,从而严重制约作战能力的发挥。因此,弄清楚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及其结构,探讨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开展这一类任职教育教学应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职业心理素质的组成之一,它特别强调面对岗位危险对任职人员心理素质的要求。从心理素质的角度,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可以定义为人的心理素质在任职岗位上面对风险时的适应性程度,它强调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在风险任职岗位的具体化;从岗位素质的角度,把任职岗位心理素质作为岗位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指从事风险岗位任职活动所必备的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强调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数量。

将这两种角度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认为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个体拥有的对风险岗位活动起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质与量的有机统一。首先,它是风险岗位对其任职人员都要求具备的心理品质,不同的风险岗位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对心理素质特点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从事面对风险岗位所需的基本心理品质,任何准备任职此类岗位的人均需要这些品质。如在潜艇失事后,所有潜艇艇员都面临着离艇脱险的风险,要求潜艇艇员必须具备脱险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及相应的心理素质,否则就难以适应脱险岗位的要求,导致脱险失败甚至牺牲;其次,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目前,对于职业心理素质应有的结构尚没有定论,同样,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也缺乏统一的认识。由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心理素质特点和要求,因此,不同的岗位也应有不同的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潜艇艇员脱险救生是指当潜艇失事后,艇员着脱险装具从潜艇内通过救生通道到达艇外,再经过必须的水中上浮过程到达水面的过程。就潜艇艇员脱险救生行为而言,我们认为脱险岗位心理素质主要体现为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两个方面。

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是指面对潜艇失事后的复杂、危险的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主动地实施脱险行动的心理素质。潜艇失事后,潜艇舱内面临着进水、失火、浓烟等各种危险和困难的情况。同时,艇员在黑暗的艇内和水中脱险本身也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因此,艇员具备较高的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是有效完成脱险的必要保证。

脱险岗位的心理稳定性是指能够成功应对脱险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由于艇员是在黑暗的艇内和水中进行脱险的,在此过程中,众多因素可能对脱险产生不利的影响,艇员如果不能正确处置这些不利的影响,将可能危及艇员的生命。而艇员具备较高的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是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心理保证。

岗位心理素质的形成即有先天因素的作用,后天的培养同样不可缺乏。由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结构,因此,不同的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应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与方法。以下将结合潜艇脱险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培养,对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模式与方法进行研究。

潜艇失事时,水下脱险是艇员救生的基本途径之一。此时,潜艇内可能存在断电、固壳破损、部分或全部舱室进水,艇内常压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而这些都将成为艇员出现心理反应的应激源。在这些应激源的作用下,艇员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变化,有的甚至产生心理危机,如恐慌、恐惧、紧张等,从而导致无法完成水下脱险,甚至造成无谓牺牲。因此,加强潜艇艇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对于潜艇艇员的成功脱险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对潜水与脱险心理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心理结构分析和心理素质测评,仅有个别研究是针对心理素质培养的,尚未有针对艇员脱险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报导,在工作中也缺乏有效的实践。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我们结合潜艇脱险救生课程的改革,对潜艇艇员的.脱险心理素质培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认为,岗位心理素质机既可以通过一般的心理训练得到提高,而岗位教学与训练应是提高岗位心理素质的主渠道。针对潜艇指挥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的要求,结合潜艇脱险岗位上可能出现的复杂、危险情况,提出在课程中采取“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训练模式来提高艇员脱险岗位心理素质,并通过在实践中的反复探索与实践,分别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

2.1“超前抑制”的岗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由于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是指艇员心理能够预先适应脱险过程中固有的危险情况的心理素质。如果能够让学员预先了解脱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并尽可能的事先有所体验,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员的脱险心理适应性。因此,我们提出了“超前抑制”的心理素质训练模式,就是在教学训练中尽可能地呈现潜艇失事后和脱险过程中的复杂、危险的场景,让学员事先做好接受各种残酷情景刺激的心理准备,从而提高艇员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由于艇员脱险是在潜艇舱内进水、失火、浓烟等各种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相同或类似条件下进行潜艇脱险训练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培养艇员对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具体采用的方法有:一是视觉冲击法。在潜艇脱险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影视资料中近似真实的潜艇失事情况,让学员感受失事潜艇艇内复杂、危险情况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为此,我们截取了俄罗斯《水下72米》等电影中的脱险视频在教学中使用。二是情景描述法。在潜艇脱险课程的教学中,提供了典型的潜艇失事及脱险案例,通过案例及案例教学,让学员了解案例中所描述的潜艇失事和实际脱险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危险的情况。三是环境设置法。在潜艇脱险课程的实作训练中,采用遮盖发射管上观察窗、关闭脱险塔内照明光源等办法,营造近似于实际的潜艇脱险环境进行训练。

由于脱险岗位的心理稳定性是指能够成功应对脱险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如果能够让学员预先了解脱险过程中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并尽可能的有所体验和处置训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员的脱险心理稳定性。因此,我们提出了“危机模拟”的心理素质训练模式,就是通过模拟近似于实际脱险过程中可能发生、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突发事件,进行相关的应对训练,以提高学员应对危险突发事件的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在潜艇艇员脱险过程中,将有众多的对脱险产生不利的影响因素与事件,在相同或类似条件下进行相应训练将有助于提高艇员脱险过程中危险处置的心理素质,即脱险岗位的心理稳定性。

结合脱险救生课程训练规范中的有关应急预案的落实,在课程的实作教学训练中,设置了“紧急退管处置训练”、“肺气压伤的救治演练”两项典型的应对危急情况的处置训练。在经鱼雷发射管出艇脱险时,进行人员退管的应急处置训练,管内人员敲击所发出的紧急信号,将震撼每一名在场人员的心神,提高了学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艇员在失事潜艇舱室内处于高压下或在脱险时,肺气压伤是可能发生的疾病之一,通过在训练中设置虚拟的肺气压伤事件,并对模拟的发病人员进行紧急救治,提高了学员在处置相应事件时的心理稳定性。

目前,“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脱险岗位心理素质训练模式与方法已成为潜艇脱险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计划所规定的固定教学与训练内容,分别在潜艇预选士官、潜艇初级指挥等教学班次中开展,较好地促进了学员脱险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学员和部队的广泛肯定。

3.结论。

本文通过对危险任职岗位对人员心理素质涵义、结构的分析,提出的基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训练是提高岗位心理素质主要渠道的思想,并结合脱险过程中的危险对人员心理素质要求的特点,认为脱险岗位心理素质主要体现为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两个方面,并进而提出了“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和方法,并在潜艇脱险课程教学训练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对涉及到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任职教育课程的教学具有比较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前景。今后的工作主要有两种方面,一是由于条件限制和训练中风险控制的要求,在“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中所采用的方法尚未能反映出需要艇员自身在脱险过程中处置的险情,这有待于今后通过通过进一步的方法研究和训练条件建设加以解决;二是对心理素质培养效果方面,仅是通过一般的对话,来初步了解任职课程的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效果。今后,可进一步采取心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培养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基于专业岗位任职课程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实施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韩秋风,刘勇等.心理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2):1-7.

【6】lassessmentoffitnesstodive[j].publishedbybiomedicalseminars,1995:213-243,247-261.

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创新探索的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对高职人才规格的多样化要求和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期盼,提出了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思路,分析了构建这一体系的必要性,介绍了构建这一体系的实践探讨,期望能对改革和创新高职学生评价现状有所启发。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

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评价。在高职教育中,建立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使学生评价不仅能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明确努力方向,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准确、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既是高职教育工作者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学生评价的现状。

长期以来,对于学生的评价大多是以鉴定为目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多规格、多样化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功能,忽视其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二是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多地限于学业成绩,很少涉及学生的多元智能,更少提高到情感、道德、能力、思想等层面上;三是评价的主客体单一,始终呈现“他评”的特征,忽视了被评者的作用;四是评价时效单一,过于强调终极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等。所以,这种评价难以全面、系统、准确地对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评价,不能体现学生的动态发展变化。

1.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探索和创新高职学生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建立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激励学生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为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具有促进性、激励性的机制,使更多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不断有机会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拓展个性,使接受高职教育的每个学生的潜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智力、体力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促进高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改变传统的评价尺度,不以学业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拓展学生评价的内容,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倡学生彰显个性和发挥特长,以此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从小处看,它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面貌和努力方向。从大处讲,学生在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后,会更主动地保持优势;学生在体验成功之后,会更积极地为下一次成功努力,为追求被社会、被他人认可和尊敬的心理体验,他们将在人生道路上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这必将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3.满足高职学生张扬个性的需要。

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职业道德、兢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培养。所以,对高职学生的评价,应当体现高职教育的这些特点,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满足学生的多样要求和个性发展的期盼,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张扬个性的需求,促使每个学生顺利成才。

4.“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对人的潜能与智慧的信任,从而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展示本色人生。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主动为学生提供宽容、支持、和谐的人文环境,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发掘学生创造潜质,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培育学生具有完整人格。以人为本,就是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所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有助于满足高职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实践。

1.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思路。

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本思想是将对学生较为单一的评价改为综合定性评价,调整学生评价中的不具科学性和实际操作性的定量评价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校在学生综合因素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基本操作思路是:

(1)通过建立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标准,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3)将体现学生在校发展变化的典型行为记录,与事先设立的、要求达到的标准进行逐项比较,分析并判断达到标准的程度与差距,确定相应等级。这里,典型行为记录是学生评价的基础,学生评价是学生典型行为记录过程的延伸,是对记录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2.确定记录与评价的基本目标和内容。

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目标: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本内容可设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遵章守纪与文明习惯、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技能素质、团队精神与他人评价、特殊经历与个性特长十个方面。

3.设计评价工具,构建网络评价平台。

学生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十个方面的真实、典型的表现,通过网络及时予以记录,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和便捷性,为学生、教师、家庭、社会等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近年来,我院与某软件公司合作,设计开发了一套学生综合素质的记录与评价软件。该软件由各系记录评价、学院监督引导、学生网上可查询。软件的使用分三级用户,即院级、学生系部、学生本人,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的权限,但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在校的成长轨迹真实客观地记录下来。不仅让学生本人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在综合素质各个方面的长短项;也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给学生合理的评价和切实的建议。让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都有可以测查的标准,帮助学生发现优势,发挥潜能,进而全面发展。

4.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标准。

我们将社会对高职学生的人才规格要求以及高职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特点进行综合,设计了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标准,该评价指标体系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把反映学生在校的发展变化分为十个方面,每个方面只给出优秀的标准和不合格的行为表现,旨在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努力的目标,同时及早提醒学生哪些行为是不该发生的。中间的状态我们视为其努力的过程,不做过细的划分,鼓励学生在十个方面向着优秀的方向全面提高。评价的十个方面内容相互独立,某一方面评价为“不合格”并不影响学生在另一方面评价为“优秀”。

5,依据标准进行分析与评价。

将学生的典型行为网上记录与既定的行为标准相比较,以评价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该标准。由于对学生评价的10项内容都有相应的具体评价依据,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就可评价为相应的等级,且每一项内容都不必进行复杂的分数换算,无须量化统计,只要写明具体评价依据,就可进行相应等级的评定,所以操作十分简便。这种评价关心的不是学生能不能表现出最佳水平,而是要求学生按通常的习惯方式做出反映(即典型行为)。

构建基于网络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评价体系凸显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等。其鲜明特点是淡化了相对评价,重视了绝对评价。基于网络的发展性评价倡导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客观地记录和反映每个学生达到既定标准的程度,鼓励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个个进步”的境界。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体现评价的反馈、指导功能,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基于网络的发展性评价可以让教师清楚、具体、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检查学生各方面的状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看自己的行为记录,随时与既定的标准进行自我对照,随时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实现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孝玲.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田建国.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1):23,

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创新探索的论文

19世纪6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热力学中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1948年香农将熵从热力学领域引进信息论,并系统地提出了信息的度量方法。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在多指标评价中用于确定指标权重。其基本原理是:当评价对象在某项指标上的值相差较大时,熵值较小,说明该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较大,该指标权重应较大;反之,若某项指标的值相差较小,熵值较大,说明该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较少,指标权重也应较小。

(二)实例分析。

本文为了验证改进熵权法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中的有效性,通过实际走访4名教育专家,获取各专家对各个评价指标的打分。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在表2中,通过各个评价指标排序可知,有创新创业经历教师人数比率、课程设置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教学模式增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比率、教学理念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等5个评价指标排序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因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应将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效果、改善师资队伍、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

三总结。

本文在确定4个方面15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指标基础上,采用熵权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模型构建。该模型不仅提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效果评价的新方法,而且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3):1-11.

[4]李淑,刘福林.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3):1-4+23.

[7]陆冬尧.基于改进熵权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7.

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创新探索的论文

我院环艺系与产品系,、连续两年跨系开设了工作室模式的实验课程《空间设计与研究》,课程旨在通过工作室式的实验课程研究,研发一套科学先进、与时俱进,重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工作室模式的实验性课程研究”项目组对课程实施进行了细化并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起到了积极的监督及促进作用。其具体实施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优化师资,整合教学资源,初步预设教学评价基础。

研究初期,项目小组在环艺专业与产品专业择优确定授课教师,并分配教学内容,融合教学实践资源;更新教学形式与方法,初步预设了以适应实验课程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在课程开展期间,对其进行了更加具体深入的整理与研究。

2.更新标准,提高教学成效,深化发展教学评价体系。

工作室模式的实验性课程是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性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针对“工作室模式的实验性课程”所做的教学评价,重视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倡导多元化发展,强调建立一种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制度,提升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转变以学院为主的评价角度,重点设立自评、互评模式,以实践主体评价实践过程,有效提升评价的积极作用。其次,建立多维评价方式,以不同层面,不同性质针对教学与实践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教学的评价不再是以单一的实践结果为依据,评价转化为动态性过程,以更科学的方式对教学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第三,建立心理评价标准,教学评价的目标对象为教学主体,教学主要实施及参与的群体为教师和学生,以人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更应该侧重人的心理发展状态,完善与确立教学的心理评价体系,有利于协调教学的各个环节。第四,建立社会评价参与,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将教学成效直接与市场对接,真正实现“工作室模式的实验性课程”的研究意义。

《空间设计与研究》实验课程实施两年来,获得了师生多方认可,并得到积极的社会反响。良好的教学成效基于科学的、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的确立。在教学评价中,采用多项评价综合定位的方法,完善了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在评价形式上,将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的结合,确立了以提高教学评价的效度的方式与标准[6]。

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目标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密不可分,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实验性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所确立的基础与标准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切实缓解了二者的对接问题。“工作室模式的实验性课程研究”项目正积极应对着社会发展与行业的需求,引导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教学评价。

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创新探索的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对各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设计,给出了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体系结构的模型,最后结合统计学,给出如何根据实际数据统计分析的几种方法,还给出了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的计算方法。

一、现状分析。

1、背景。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的一个好途径。近年来国家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利用好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2、存在问题。

结合相关实际案例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可知目前各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1)内容形式比较简单,我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也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红色旅游、参观访问等形式,我校不乏存在很多典型代表。

(2)注重表面现象,实效性较差。我校也可能存在部分宣传多,实际却做的很少的实践队伍。

(3)缺乏有效的考察,暑期很多社会实践队伍没有按学校的规定以及起初的承诺,只做了2,3天的社会调查就结束了社会实践,严重不符合社会实践学分规定的要求,最后却还可以拿到社会实践学分。

(4)缺乏创新,我校大多学生只是为了学分而社会实践,并非为了社会实践而实践,比如数学建模等专业实践强的暑期社会实践,很多学生只是混学分而已,以致竞赛成绩逐年下降,而且这些混学分的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5)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全面,对社会实践的目的理解不够,在我校很多学生中都认为社会实践只是一次集体旅游,这不仅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还给家长们造成了不良影响,以致有些家长不支持社会实践,社会对社会实践的认同感较低,有很多单位也会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会打乱正常工作,拒绝大学生到本单位实践。

(6)缺乏科学考核,大多实践队没有将社会实践与自己所学专业有效的结合,而且我校只根据实践总结报告或实践论文进行评定成绩,而且成绩的评定完全掌握在指导老师手中,如果指导老师把关不严格,比较善于交际的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指导教师的关照,致使一部分工作优秀却不善于交际的学生却得不到优秀的成绩,这就让很多学生存在弄虚作假的可能,使得很多学生抄袭网络上的相似文章却没有给出引用出处,根本分不清哪部分为自己所得到的经验总结。

(7)对自主性社会实践不够重视。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学生在外社会实践,分布地广、工作量大、管理不便、监管不易,只是单单的通过实践总结报告是很难真正全面的反映社会实践的成效。如果只是简单的学生之间的互评、指导教师的意见更是无法对社会实践工作者有激励作用,当然也不能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在外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状况。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我校合理规范暑期社会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科学运用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规范和提高社会实践效果,表1给出了根据高校特点设计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

1、实践准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实践准备指标是反映学生是否有合理的计划,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设定指标时候,对各项具体工作指标做了适当的分类和取舍。在实践前期准备指标下设置了3个三级指标:

(1)接受学校实践培训情况,这项指标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提高学生在外的安全意识。

(2)前期实践队宣传效果,这项指标关系到学生所在实践队会对社会的初步影响。

(3)实践队服规范,这项指标有助于提高实践队在外实践的时候的形象,关系学校的校风是否良好。

2、大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在各类学校中,不可避免的是大学生诚信,如实践报告剽窃行为,实践弄虚作假等等不诚信现象,不仅败坏校风,而且还诱发道德上的'堕落。对大家来说,诚信指标是必须引起学校的重视,成立专门小组建立一套可以量化考核的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研发不良文章检测系统,可以检测社会实践中每天的总结、心得体会、实践报告等一系列资料的自主性,完全杜绝正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的网络抄袭行为。类似于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可以用来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

本文根据高校在校生的特点,对我校大学生实践诚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生活诚信和学习诚信这2个作为二级指标,并给出相应6个三级指标:

(1)生活诚信:不隐瞒真实的健康状况;人际交往中以诚待人;服从安排,遵守实践规定;无故缩短原先规定的实践时间。这部分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反映学生在关系自身利益面前的态度和立场,反映学生的诚信品格,生活诚信也会对学生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实践总结报告不剽窃;实践每日心得体会不剽窃;无故不参加社会实践。这部分直接反映学生的学术道德行为,反映学校教育的收获,学生的学术道德不佳,势必会对我校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3、日常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日常管理评价指标反映学生在外社会实践期间的各种日常情况,在这个一级指标下分为3个二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下分为6个三级指标:

(1)每天所提交实践工作报告,这项反映学生每天是否正常参加社会实践,检验学生社会实践所得到的成果。

(2)队员给予的工作评价,由于考评的是学生社会实践期间的工作现状,而且队员是实践期间最熟悉的人,所以队员给予的评价是一个重要指标。

(3)报告规范,这项指标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可以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效率。

(4)报告真实性,这项指标关系到学生的个人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基础,这项重要指标的设立也为培养诚信的大学生作出一定的影响。

(5)实践队每天的实践记录。

(6)宿舍卫生等个人生活习惯,这项指标反映学生的自理能力。

4、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能力评价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很难采用量化的方法评定学生的实际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估,由于创新能力界定为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内化而成的素质、精神和外显出来的技能、成果的总和,它不仅是一种智力化特征的能力,更是一种人格化特征的能力,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如要要对创新能力做出量化的评价指标,必须在大量数据的情况下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并得出之间的权重系数。

在这里将给出3个二级指标,在这3个二级指标下给出了8个三级指标:

(1)理性怀疑精神,这项指标是指敢于指出前人、突破自我、曾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结论,及时纠正队长所作出的错误决策,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

(2)团队合作精神,这项指标体现的是顾全大局意识,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进而提高团队间的高效运转。

(4)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这项指标是指对各种信息技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理解和活用的能力。

(5)与陌生人之间的交际,这项指标反映学生的交际能力,良好的交际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关系。

(6)其他交际,这项指标包含除(5)之外的所有未考虑情况。

(7)突发事故处理以及紧急情况处理这2项指标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其中有些指标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必须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之后才可以合理、科学的给出权重系数以及评分规则。

5、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效果评价指标的设置,是反映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由于主要考评的是学生工作现状,所以在指定体系时设立学生评价、获奖情况、社会评价这3个二级指标。其中,学生评价指标包括学生自评情况、队员给予的评价情况、教师给予的评价情况;获奖情况指标包括各类竞赛活动获奖情况以及其他各类表彰情况,各种表彰按等级给予不同权重系数,按权重系数计算得分;社会评价指标只要是指新闻媒体报道情况,可按上述的方法,根据媒体等级和数量得出权重系数后计算得分。

6、特色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允许申报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实践内容,不仅体现指标体系的开放性,也反映了对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创新性的拓展。

三、权重系数。

由于笔者没有完整的数据,无法采用统计的方法分析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由于权重计算方法已经比较成熟,目前有很多关于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下面将在理论上给出其中2种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的大致计算方法。

1、模糊数学评价法。

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的步骤如下:

(1)确定影响因素及其层次。

(2)建立评价因素权重集。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个评价项目的单因素评价都是低一层次的多因素综合评价的结果。根据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先利用主观赋权法对需要确定权重的各层次评价指标确定权重,再由低到高逐层进行评价。

(3)建立评价集。

(4)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5)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模糊评价矩阵,计算出各个因素的模糊综合评判集即可。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运用多因素分级处理来确定因素权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该方法可以对复杂的决策问题、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一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需要专家的参考指标体系,故需要设计专家调查表,参照给出seaty相对重要性等级表后,对同一级别的指标进行比较,得到判断矩阵和相对重要性成程度。最后计算确定权重后再进行一级指标的一致性检验,以保证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论基本合理。

四、结束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结构,本文由于没有得到实际数据,无法用统计学中模糊数学分析法或者层次分析法,也没有考虑到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其他因素。如果要得到科学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矩阵,必须拥有大量的数据,因此本文只能通过理性分析给出评价指标体系,当然本文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针对我校的问题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王志军,励立庆.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化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01).

[3]教务处.温州大学学生手册[m].级版(最新版),.

[4]何芹.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j].创新与研究,2008,(09).

[5]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6]邓小军,何智奇,韩惠莉.论新世纪中国公务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改革与发展,2007,(05).

[8]沈世德,薛卫平.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基于岗位任职课程的学生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摘要: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探索出一种基于角色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以“web应用软件工程实践”为例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目的,通过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角色;实践能力;教学模式。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强调以学生亲自动手的方式开展自然科学教育已形成一种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改革方案和我国当前正在逐步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践能力都被列为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最关键、最基本的要素。“学习必须是主动性的”已成为教育界同行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于关注人的个性化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性,注重主体性教育和自我教育,推崇启发式教学。国家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对于学习的本质和学习的过程认识日益深入,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尚不完善;课程设置与师资配置难以满足达到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可供选择的实习机会过少等原因所致。如何才能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将来要就业的职业或者说是企业直接接轨?如何才能培养出“即插即用”型的适合企业的人才?这些问题已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并已经发展为实实在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角色的实践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中国教育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现成文本内容在师生间机械位移的填鸭式说教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改革这种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基于角色的学生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角色情景、合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组织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教师发挥帮助者角色,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项目导向教学改变了学生“倾听”式的被动接受学习、传统机械式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接触,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充分了解彼此。最重要的是该种教学模式逼真地模仿了企业工作的模式,使学生提前了解、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

基于角色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明确自身学习任务与目标,充分理解在课程学习中需掌握的知识和解决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内容、经历动手环节、达到要求的水平等等都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当然只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对实现这一目标制订出详细具体又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这包括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项目制订实践课程计划、单元计划等,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活动与时间。这样就能保证自主学习活动有计划有步骤顺利地进行。

基于角色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的扮演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学习的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整体规划者的角色,变督促为引导,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唤起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为了成功完成所担任角色的任务要求,必须认真自学教材内容,深入研究课程知识,耐心实践和调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遇到问题要自己查阅参考资料予以解决。为了弄清楚该节课程知识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们更需要大量查阅参考文献,这就促使他们必须学会文献检索知识,掌握信息搜索技术,使得他们能够熟练地利用互联网、图书馆、书店等信息资源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

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都必须靠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学生必须学会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问题和分解问题,要能迅速切中问题的要害,并找出问题的组成结构及关键点。要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要思路清楚,解决问题要果断有力。

在整个实践环节中,基于角色的教学模式不但积极有效地促使学生消化吸收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牢固地掌握相应的具体实践技能。

二、实践环境的设计。

基于角色的学习除了要求学习者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外,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以满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保证基于角色的学习的持续性。下面以“web应用软件工程实践”为例进行讨论。将整个实践分为10个阶段:

立项期:完成项目立项报告、团队开发规范、计划。

场景分析期: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收集原始需求、用例准备,完成需求场景分析。

用例设计期:uml用例设计,完成需求分析报告。

原型设计期:ui建模,完成功能说明书。

需求分析期:完成需求分析报告编写、评审。

数据库设计期:完成数据库设计报告。

详细设计期:完成详细设计报告。

编码期:分模块进行代码编写,并完成单元测试。

测试期:集成及测试,完成测试计划报告、测试用例分析、编程规范、测试规范测试分析报告。

验收期:用户手册、帮助文档、验收、总结。

在整个实践中,学生以7~8人为一个团队,每个团队被分配一个真实企业业务流程的'案例。在每个时期,学生被分配一个或多个角色,协同合作,以完成每个时期的任务为最终目的。比如在在编码期,将学生分配为项目组长、程序组长、测试组长、程序员和测试员等角色。根据工作量一个学生可以兼任多个角色,如一个学生可以既是程序组长又是程序员,既负责架构搭设、编程管理,又负责某个模块代码的编写。学生通过实际企业业务流程,结合相关软件使用,在学习业界先进的软件工程理论的同时接受规范的软件工程实践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实际业务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在整个阶段,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明确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务,在老师的导学下更多的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学相应开发工具,并学以致用,落实于实践中,完成各个时期的任务,从而成功完成整个实践环节的任务。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充当导学者的角色。在项目的每一步及时地讲授当前所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在各个环节通过听教师讲、自己做、教师反馈、完善这样迭代的方式不断学习和提高。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指导老师也提供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老师的这种指导性帮助又区别于家庭型的辅导。

三、实践能力的考核。

基于角色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检查、反馈亦很重要。在“web应用软件工程实践”的各个时期,学生会被安排作一次小结报告,所提交的相应文档及结果的演示是老师对该组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要素,从而将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最终的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变成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这种模式使得老师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总结和考核,能很好地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达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而对一些理论学习较强的实践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我们可以使用在线评测(onlinejudge,oj)来对学生基于角色的教学进行检查。oj是个基于www的服务器端软件系统。学生在oj上做题,师生能够立即同时看到结果,对错分明,错了学生还可以修改后再次提交。学生所编程序执行的结果将被oj捕捉并保存,然后再转交给一个裁判程序。该裁判程序比较学生所编程序的输出数据和标准输出样例是否存在差别,系统会返回给教师学生一个状态,如通过(accepted)、答案错误(wronganswer)、超时(timelimitexceed)、超内存(memorylimitexceed)、运行时错误(runtimeerror)或是无法编译(compileerror),并返回程序使用的内存、运行时间等信息。用oj进行现场集中上机考试,方便易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结合先进技术并辅之以不同的考核方法,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循序渐进。

四、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基于角色的教育模式着眼于在实践教学中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灌输性教育为主动的求知,更大程度上将所学用于所用。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已经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相信通过基于角色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创新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通过打造学术文化平台、构建校企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组建学术创新平台和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在研究生教育层次,衡量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所培养的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崛起的新形势下,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的日益加剧,研究生教育被视为增强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0xx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突破140万人,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是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我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我国研究生教育现在由培养研究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转变。目前,国家把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应该根据现有的教学设备、科研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场所,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创造有利条件。

一、打造学术文化平台。

校园的主体是学生,开展以大爱精神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奋发进取、拼搏创新,校园学术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倡导创新文化理念,营造创新学术氛围,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

第一,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文化创新氛围。首先,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通过各种方式形成我们独特的品牌,如“馨月湖讲坛”、“百年理工大讲坛”、“理工人文讲堂”、“听雨林才智讲堂”、“学术人生”专家、学者访谈等。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对于启发研究生的创造智慧和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用的。其次,要组织研究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现在已经形成了如“博士讲坛”、“学术报告会”、“学科文化竞赛”、“研究生科技竞赛”等一系列的学术活动,营造了校园的创新学术文化,同时又激发了研究生的创作欲望和创新思维。

第二,开展创新学术成果展,倡导校园创新学术文化。通过校园网络、宣传展板及橱窗等宣传形式,树立研究生学术示范榜样,展示研究生创新成果,设立“研究生创新成果屋”,建立“研究生创新成果查询库”,在研究生会网站或我校研究生自办的刊物上设立“学术文化创新”专栏,举办各种“创新成果交流会”等形式,充分活跃校园学术创新的文化氛围。

第三,健全新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研究生创新成果奖励体系。搞学术研究是一项艰巨的脑力劳动,研究生尽管是学生群体,但在科学研究中承担主要的角色,对有重大创新成果者要给予重奖,要建立研究生创新奖励机制,对研究生的创新成果进行评选、鉴定、奖励。开展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活动,开展研究生“科研学术奖励计划”、“优博培养基金奖励计划”等系列活动,为校园学术创新文化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构建校企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

为了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校教学、人才优势和企业的生产、科研条件优势,推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探索适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煤炭企业特点的校企联合新路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型人才,推进企业能级提升。

因此,加强校企合作,给研究生提供更多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更新科技人员的头脑,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第一,建立校企之间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现场的技术、各种先进的设备和诸多科技人员的力量,帮助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校正在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面的尝试和探索,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校企之间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为研究生创造性的学习与研究活动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第二,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实验基地。将当前研究生的创新成果根植到企业中去,并及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让企业成为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的孵化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也使研究生的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积极性。也有利于拓展创新思维空间,缩短企业获得新技术的时间,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青岛科技大学在宁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学校在人才创新培养方面、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效益。

第三,建立校企之间学术交流互访机制。高校是人才智力资源的集聚地,企业为创新成果提供资金和市场保障,要加强校企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上的学术互访制度,高校将最新创新成果给企业进行展示和推广交流,企业将急需解决的现场技术问题向高校进行说明,让高校与企业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彼此所需,定期进行一些学术互访,并建立一套长效机制。高校应该与更多的企业建立这种互访机制,提供各专业领域研究生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启发广大研究生的创新灵感,同时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组建学术创新平台。

高校的教师除了上课外,还承担有部分科学研究的任务,所带的研究生也就是自然而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员。如果按照所学本专业的思维方式研究,很难有新的突破,必须走学科交叉、组建学术团队等方式进行突破。然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师傅带徒弟”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要根据研究项目的需求,将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学术攻关梯队,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生的创造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如我校张子敏教授所组建的“中国煤矿瓦斯地质规律与应用研究”课题就由安全工程、地质工程、岩土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跨学科专业研究生组成的学术团队。在研究生学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建立研究课题信息共享模式。教师根据研究课题的需求情况,通过网络模式向研究生公开课题信息,积极发动有关学科方面的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也可以根据需要直接从某一学科专业中选聘研究生参与课题。通过这种信息共享模式增进了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的自觉性,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使团队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

其次,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研究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研究课题。同时,还要允许研究生在空余时间选择一些跨学科专业的课程学习,便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生课程和专业选择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设一些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建立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机制。

最后,学校应该根据研究生的兴趣不同,组建一些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的研究生学术创新团队,现在学校建有“研究生数学建模协会”、“机器人应用技术团队”、“计算机研发创新小组”、“研究生英语兴趣协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等等,这是学术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长期开展学术创新活动,既能活跃学术创新氛围又能形成学术创新梯队,提升学术创新水平,还可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四、搭建实践创新平台。

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大部分都来自实验室,近年来我校对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加大,一些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纷纷落户我校,其中不乏一些先进的实验仪器与设备。有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或者有闲置,造成设备资源浪费;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研究生就很难用上这些先进的设备。因此要加强研究生开放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为研究生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向全校研究生免费开放实验室。要彻底转变思路和观念,加大研究生实验室管理力度,加强实验室仪器使用的培训工作,既要维护好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又要让实验仪器设备能在研究生从事创新研究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实验室的管理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设立专人管理、专人维护、专人指导使用的科学管理制度,为广大研究生从事创新活动创造条件,一定要面向研究生完全开放,给广大研究生提供一个从事自主创新的平台,这是搭建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的前提条件。

其次,加大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经费的投入。研究生在从事创新活动中必定有各种消耗,应设立专门研究生实践创新经费,鼓励研究生从事科学实践创新活动,对有重大价值的实践创新项目,研究生在申请经费支持的时候应该进行重点资助,也可以是专项经费,帮助研究生顺利完成科学实验。没有经费作保障,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必然不能落到实处,就不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搭建自主创新平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我校研究生从事各种创新活动开辟新的渠道,打开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