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最新问题学生教育案例反思总结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反思(汇总5篇)

最新问题学生教育案例反思总结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反思(汇总5篇)

作者:翰墨 最新问题学生教育案例反思总结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反思(汇总5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反思总结篇一

在传统教育视角中,后进生转化是教师生命成长的障碍和难题;但在生命成长视角中,后进生转化反而更能唤醒教师对生命的自觉,成为教师生命成长的挑战和机会。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问题学生教育案例反思,供大家分享。

一 、找出问题

1、基本情况:程俊,一个多动没有约束力的孩子,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做事无持续性,我行我素,从不记住老师的话。但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 —— 唐惠兰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

2、具体表现:

(1)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是很严肃的时候,他总是自言自语的在说话,好像周围什么也没有,自己陶醉于自己的天地中,不尊重老师。

(2)对学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视无睹,对学校的一切活动似乎都不感性趣,不爱学习,各科成绩不理想。

(3)课堂上总不停地在书上,课桌上画呀画,老师提醒他只能安静1分钟,自制能力差。

(4)叛逆不听讲,较懒惰,与同学关系不好。

3、教学背景:孩子是父母的全部精神寄托,对孩子太过溺爱,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听妈妈的话,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现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学后丢下书包就玩。

4、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

二、采取的措施:

1、与老师交朋友。老师经常给予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安排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

(2) 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 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3) 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 孩子的转化工作。

2、教育启示: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成长。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妈妈的帮助,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常还会犯毛病。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

三、教育效果 经过近半年的了解及教育,程俊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程俊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我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从教有二十年多了,在班主任的工作当中,第一届都会发现一些问题学生,我对问题学生的态度是,积极面对,分析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特征和教育策略,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激发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下面就以我经历的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谈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

一、案例描述: 我班去年转来一名男生,主要表现为: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日常行为习惯欠佳;聪明、机灵,但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从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低下。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内在的因素:他思维灵活,虽然接学习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贪玩难以自控,形成了学习成绩低下,行为习惯较差。

2、家庭环境:该父亲常年在外,几乎不回家;母亲很辛苦,打零工挣钱,溺爱自己的儿子,起早贪黑没时间也不会教育孩子。他不太听从母亲的管教,在家缺少父爱,与母亲缺少交流。

3.心理因素:由于过去“懒、散、成绩差”,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使他对同学产生了敌视心理,对老师的正确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育措施及策略

1、以诚相待,换得信任。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知道在这个学生的心目中,班主任一般都是难以接近的,班主任找学生到办公室谈话都是去接受批评的。我放下架子,真诚地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谈话,谈话的地点也改为教室,甚至室外边走边聊。开始他们对我很冷淡,问一句答一句的,存在很大的戒心。但我不气馁并注意了谈话的方式,把原来的“你应该怎样怎样”改为“我建议你怎样怎样”等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谈话的内容也有原来的关于学习和专业知识等比较严肃的话题转换为兴趣爱好等比较轻松的话题,谈话的次数多了,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老师的真诚,与老师的距离也近了,也愿意和老师说说心理话了。当我知道他有唱歌的爱好后,组织全班开展了一次歌唱比赛,在比赛场上,他很活跃,我抓住这个机会和他谈兴趣爱好、人生理想等。活动过后,他在周记本上说愿和老师做知心的朋友!经过两年的不断鼓励,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文娱积极分子,人也开朗了很多,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

2、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始终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我满怀期待,倾注耐心,尊重他的人格,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待他,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了自尊与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建议改进方法,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

3、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 。树立自信心,是信任和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关键。为了及时了解、掌握他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通过个别谈话、沟通家长、表扬鼓励、正面疏导、指明方向,发现他的闪光点。同时,针对他的事情在全班同学中召开了一次理解父母、尊重父母、让父母满意的主题班会,让他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做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的生活强者,使其树立起自信心。在他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一方面及时肯定,一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循序渐进。由此他看到了希望,激发了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了不断进步的信心。

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所以对他们的引导也并非能够立竿见影,这需要我们班主任在注意方法的同时,能够付出更多 和长期的耐心,爱心和关心,只有这样,“问题学生”才能慢慢走上正轨,我们学校的整体氛围才能得到提高。

四、教育效果及反思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具体工作,该生逐渐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日常行为表现好转,与同学相处较融洽,能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学习目的明确,认真努力,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良好,信心增强。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学习安全,我深刻感到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要奉献爱心,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激发其进步的主动性。持久的信任和耐心的等待是问题学习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有不良品行的孩子,都不可能通过老师的一两次谈话,三五次的思想工作就能解决的,有些问题需要长期努力。所以我从不对他短期内出现的屡犯屡改,屡改屡犯的现象丧失信心,给他一定的时间,冷静耐心地与他一起分析原因,让他 感觉到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的成长和进步,老师会长期持久地支持信任他。

2页,当前第112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反思总结篇二

我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从教有二十年多了,在班主任的工作当中,第一届都会发现一些问题学生,我对问题学生的态度是,积极面对,分析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特征和教育策略,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激发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下面就以我经历的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谈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

一、案例描述: 我班去年转来一名男生,主要表现为: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日常行为习惯欠佳;聪明、机灵,但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从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低下。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内在的因素:他思维灵活,虽然接学习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贪玩难以自控,形成了学习成绩低下,行为习惯较差。

2、家庭环境:该父亲常年在外,几乎不回家;母亲很辛苦,打零工挣钱,溺爱自己的儿子,起早贪黑没时间也不会教育孩子。他不太听从母亲的管教,在家缺少父爱,与母亲缺少交流。

3.心理因素:由于过去“懒、散、成绩差”,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使他对同学产生了敌视心理,对老师的正确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育措施及策略

1、以诚相待,换得信任。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知道在这个学生的心目中,班主任一般都是难以接近的,班主任找学生到办公室谈话都是去接受批评的。我放下架子,真诚地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谈话,谈话的地点也改为教室,甚至室外边走边聊。开始他们对我很冷淡,问一句答一句的,存在很大的戒心。但我不气馁并注意了谈话的方式,把原来的“你应该怎样怎样”改为“我建议你怎样怎样”等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谈话的内容也有原来的关于学习和专业知识等比较严肃的话题转换为兴趣爱好等比较轻松的话题,谈话的次数多了,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老师的真诚,与老师的距离也近了,也愿意和老师说说心理话了。当我知道他有唱歌的爱好后,组织全班开展了一次歌唱比赛,在比赛场上,他很活跃,我抓住这个机会和他谈兴趣爱好、人生理想等。活动过后,他在周记本上说愿和老师做知心的朋友!经过两年的不断鼓励,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文娱积极分子,人也开朗了很多,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

2、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始终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我满怀期待,倾注耐心,尊重他的人格,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待他,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了自尊与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建议改进方法,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

3、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 。树立自信心,是信任和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关键。为了及时了解、掌握他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通过个别谈话、沟通家长、表扬鼓励、正面疏导、指明方向,发现他的闪光点。同时,针对他的事情在全班同学中召开了一次理解父母、尊重父母、让父母满意的主题班会,让他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做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的生活强者,使其树立起自信心。在他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一方面及时肯定,一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循序渐进。由此他看到了希望,激发了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了不断进步的信心。

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所以对他们的引导也并非能够立竿见影,这需要我们班主任在注意方法的同时,能够付出更多 和长期的耐心,爱心和关心,只有这样,“问题学生”才能慢慢走上正轨,我们学校的整体氛围才能得到提高。

四、教育效果及反思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具体工作,该生逐渐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日常行为表现好转,与同学相处较融洽,能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学习目的明确,认真努力,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良好,信心增强。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学习安全,我深刻感到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要奉献爱心,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激发其进步的主动性。持久的信任和耐心的等待是问题学习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有不良品行的孩子,都不可能通过老师的一两次谈话,三五次的思想工作就能解决的,有些问题需要长期努力。所以我从不对他短期内出现的屡犯屡改,屡改屡犯的现象丧失信心,给他一定的时间,冷静耐心地与他一起分析原因,让他 感觉到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的成长和进步,老师会长期持久地支持信任他。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反思总结篇三

1、基本情况:程俊,一个多动没有约束力的孩子,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做事无持续性,我行我素,从不记住老师的话。但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 —— 唐惠兰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

2、具体表现:

(1)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是很严肃的时候,他总是自言自语的在说话,好像周围什么也没有,自己陶醉于自己的天地中,不尊重老师。

(2)对学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视无睹,对学校的一切活动似乎都不感性趣,不爱学习,各科成绩不理想。

(3)课堂上总不停地在书上,课桌上画呀画,老师提醒他只能安静1分钟,自制能力差。

(4)叛逆不听讲,较懒惰,与同学关系不好。

3、教学背景:孩子是父母的全部精神寄托,对孩子太过溺爱,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听妈妈的话,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现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学后丢下书包就玩。

4、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

二、采取的措施:

1、与老师交朋友。老师经常给予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安排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

(2) 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 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3) 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 孩子的转化工作。

2、教育启示: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成长。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妈妈的帮助,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常还会犯毛病。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

三、教育效果 经过近半年的了解及教育,程俊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程俊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反思总结篇四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只有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才能使之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下面透过具体的教育案例进行分析。

我班有个学生叫王唏臣。他刚刚进入初一时,能够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每一天不是任课老师就是学生向班主任告状,上课缺乏组织纪律性,随心所欲。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小学的班主任老师。我心里一喜,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我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会恨那个老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她常常批评我。”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明白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必须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之后,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职责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

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王唏臣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于理”,促使他主动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忙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理解不了。因此,我让他从与其他同学交朋友做起,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透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王唏臣的状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介,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安排一个职责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忙;自己批改他的作业时,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争取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教育、转化一名问题学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想终会有所收获。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反思总结篇五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她指出:自尊需要一旦受挫,就将使人产生自卑、较弱、无能的感受,使人失去信心,无所作为。只有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最旺盛的创造力,实现自我,获得成功。因此我在教育实践中,尝试着充分尊重“差生”的自尊需要,肯定她们的优势,赞赏她们的成绩。收到了初步的成效。

我班有个学生叫毛思梅,她是我班女生中最为调皮,令人头痛的学生。她虽然头脑灵活,但自控潜力差,上课随便插嘴、讲废话,作业经常少做或不做,还有说谎的坏习惯。开学初几乎每一天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但不奏效。我及时和她的家长取得了联系,透过交流了解到,她的家庭环境比较特殊。父母十分溺爱她,从她母亲的谈话中了解到,她从小调皮好动,经常说谎,还喜欢动别人的东西。

透过细心的观察我发现,她极不自信,不敢主动与伙伴,老师,家长交往,又不敢说出内心的渴求与期望,总是躲避着别人的指责,留意地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压抑着内心的情感。有一天课间,别的同学都已经出去,她在教室里磨蹭,我看见她的手里紧攥着5元钱。我产生了怀疑,于是把她叫过来询问。孩子刚开始沉默不语,经过我细心的劝导,她小声说是偷同学的钱。我当时很气愤,她平时就乱动同学的东西,多次教育仍不悔改,这次居然拿其她同学的钱。我想惩罚她,让她公开道歉。但稍稍平静之后,我意识到这个学生内心深处也渴望着被人关注,被人理解和尊重,渴望着同学的理解,老师的帮忙,家长的呵护。我把这件事暂时放下,告诉她这是我们两个人的秘密。我耐心的劝导并且与母亲取得了联系,课后经常帮忙她,多和她聊天。没过几天,她主动找我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说她把5元钱拿来了,要主动向那位同学道歉,承认错误。

这件事之后,我发现孩子的自尊需要得到了满足,她增添了许多自信,也经常和我聊天。根据她的这一心理,我决定将计就计。我从这个学生头脑灵活、反应快的优点入手,以她一次不举手就随口答为突破口,不仅仅没有批评她,反而还肯定了她回答的合理之处。而后的一段日子,我有意识地对她多次赞赏,有时甚至用夸张的表情、惊讶的语气说“你真聪明。没想到能回答地这么好!太棒了!”与此同时,对她在校进步的表现我还打电话给家长予以表扬。从此,她的表现明显有了好转,上课用心回答问题,作业也认真完成,上课乱动的现象也有意识地控制。

为了燃起她更强烈的成功欲望,在她获得成功感、倍感骄傲与自豪的时候,我给了她一点点挫折感。“嗯,这个问题基本正确,但不够全面。如果看看书再回答,相信你会说得更好。”而她到达新的更高要求的时候,我又对她大加赞赏。这使她内心的自尊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她上课越来越配合。上我的课,她不但不讲闲话了,而且还能用心举手发言。我对她的赞赏激起了她强烈的上进心,想当一个好学生的归属感日益强烈。我的赞赏牵引她走向一个又一个进步,她越来越爱探究学习问题,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这次月考考数学考到100分的好成绩,其她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经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到,尊重和赞赏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正如林肯所说:“每个人都期望得到赞美。”确实,获得她人的赞赏与肯定,到达自我实现,是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以后的精神上的一种高级需求。这种需求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世界上许多卓有成就的人就是在追求社会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实验心理学对酬谢和惩罚所做的研究证明:受到表扬后的行为,要比挨训后的行为更合理、更有效。真心诚意地赞扬对方,鼓励对方,自然而然地使对方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这就为矛盾的解决带给了心理契机。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位学生都不想做差生。她们所以“落后”一些,在某种好处上能够说是由于自尊需要没有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教育专家韩凤珍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万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用心的情绪体验,才能用心自信地应对她人和社会。因此,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在教育中充分运用这一心理规律,用心地保护学生的自尊,给学生带给各种获得成功体验的光彩,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各种成就,为她们今后的人生创造辉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