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范文(16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范文(16篇)

作者:GZ才子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回顾和总结自己的阅读经历,让阅读更具意义。虽然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是主观的,但它们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文学享受。

李鸿章传读后感

自古传记诱人之处,不在记事,在于论人。可能写传记的人都力求以最最公允的眼光去评价所要论述之人,总想处于平衡,却又因为自己的价值情感而稍有倾向。我认为,这就是传记之美。梁启超在这本传记第一句就写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大概就是不愿毁誉失衡。文中在众人贬李之时对其维护,在人赞李之处加以指责,不是梁先生故意创新,大概是伟人之见,大抵见人之所未见。

有些人英年早逝,我们无不叹息,总会想象他多活几年会干出更大的成就,比如周瑜,比如莫扎特,比如王勃;有些人晚节不保,总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却又干出点不靠谱的事,我们也在叹息他怎么不早死几年,比如李鸿章。想想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卑躬屈膝的去跟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去跑到俄国跟沙皇祝寿,洋鬼子占领了北京,没人能担议和大局,还是那个七十九岁的老人,其实我真希望他还是死早点好,像左宗棠,曾国藩那样,至少在历史的评论中誉大于毁。只可惜他亲眼见证着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只可惜当大清苟延残喘之时还要这个耄耋老人独力支撑,担负一生骂名。他有错,但错不足以遗臭万年,他有功,但功不足以流芳百世。

《李鸿章发迹史》读后感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俗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愿意闭嘴的,还是嗲嗲不休。

任公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在那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年代,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局下,他有着国人没有之清醒,也有着众人不解的无奈。

李曾至德见前宰相俾斯麦,叩之曰:“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良久曰:“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孺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李默然。

人皆说李中堂位高权重,可实际上他从没有达到像王安石、张居正那样权臣的高度,充其量只是个重臣而已,权臣都在军机处中,权力都在老佛爷那里,那里不会有弄权汉臣的政治舞台,这一点上我是相信老佛爷的实力的。甲午海战,连日本人都说是李中堂一人与一国之战争,老佛爷要过寿,各地大员不闻不问,仿佛北洋之事只与李中堂一人有关,在这样的朝廷之下,若是我,恐怕早负气离职了,但李仍忍辱负重。

任公说李不学无术,说李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要李中堂通晓欧美之民主,但在那个群臣掣肘的朝廷里,开展一个纯技术的洋务运动都是磕磕绊绊,要谈体制改革如何可能。即使是十几年之后任公后来担任北洋政府的各种总长,任公也只能空谈抱负,于实处无计可施了。难怪乎李中堂说:局外之訾议,不悉局中之艰难。即使是百年后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仍是步履维艰,又能怎样,知易行难而已。

其实李也有开放的一面,维新变法之时,李送几千两白银资助强学会。庚子之变时,其亦与革命党有共和之议。八国联军浩劫完毕,被贬的李中堂又被推出来收拾那个烂摊子,谁不知这是千古骂名的事情,但他不避劳苦、不畏谤言。可谓是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哉。

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悲哀,大清时代的悲哀。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李鸿章读后感

目录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图书目录收缩展开图书信息。

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日)。

丛书名:历史风云人物系列。

平装:478页。

作者于东来。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39634883,753963488x。

条形码:9787539634883。

商品尺寸:25x18.6x3.6cm。

商品重量:839g。

品牌:浩典图书。

asin:b004h3w7g6。

内容简介。

《李鸿章》中述说的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与晚清的命运密切相关。李鸿章最初以科举入仕,几年后弃文从武,先是投身曾国藩的湘军,之后自己组建淮军,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一路青云直上。他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他出访欧美等国,试图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为日渐没落的清政府挣得一点儿喘息的空间。《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由他代表清政府出面缔结的,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经这样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历史上有的人弄潮搏浪有的人折戟沉沙,还有的人。多年难以盖棺定论功过尚待评说;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他是风光无限的“朝廷栋梁”是放眼中西的“开明人士”却遭世人痛责,是晚节不保还是力不从心。

他是欲力挽狂澜而不能,还是割地卖国以偷生?

他“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当仁不让的“国之栋梁”。一纸《马关条约》,让他背负“卖国”的骂名。

清朝历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李鸿章,功过只待后人评说。

敢与世界列强一较长短的清帝国第一人!

时代的“大人物”古今互动版。

他本是翰林院中一书生,因缘际会,却凭借战功平步青云。忧患之间,他历经四代帝王,纵横政治舞台数十载,创下四大军工企业。人到暮年,出面签订数十条有辱国家的条约,遂为千夫所指。时人评价他是:权倾一时,谤满天下。他就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

图书目录。

第壹话鱼跃龙门龙足一踏。

第贰话乱世英雄招兵买马。

第叁话痛失家园投靠湘军。

第肆话祁门内讧重返曾门。

第伍话编练淮军升任苏抚。

第陆话坐镇上海羽翼初丰。

第柒话血洗姑苏勾心斗角。

第捌话礼让恩师坐镇两江。

第玖话剿捻入阁禁城骑马。

第拾话移督直隶创办海军。

第拾壹话替罪羔羊祸起朝鲜。

第拾贰话喋血黄海疯狂辽东。

第拾叁话北洋挽歌屈约遗恨。

第拾肆话衔命西行人生尽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