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最新鲁迅先生记的读后感 鲁迅先生药读后感(优秀10篇)

最新鲁迅先生记的读后感 鲁迅先生药读后感(优秀10篇)

作者:BW笔侠 最新鲁迅先生记的读后感 鲁迅先生药读后感(优秀10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鲁迅先生记的读后感篇一

鲁迅先生最大的特质,是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怀。看到受苦受难而永无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难而无长进,故有其“怒”。

先生弃医从文后,还是一位医生,手术台上躺着的是一个被封建思想浸泡千年的民族,酸臭迂腐,满目疮痍。先生面目坚毅,为中国注入一剂剂良药《狂人日记》像一剂疯药,好歹缝紧了一些吃人大口;《孔乙己》像一剂愚药,令学子们拍拍大腿,猛然醒悟;《药》则是最苦最良的药,它苦的令人无可奈何,苦的令人哑口无言,苦的令我们新时代的人读后都默然悲戚!

《药》有三苦。

底层百姓之苦。且看这些登场的挣扎在底层的穷苦大众:从痨病缠身的小栓,低声下气的老栓,心酸悲苦的华大妈,衣衫褴褛给儿子上坟的夏四奶奶,到什么康大叔,花白胡子,还有那个驼背五少爷——过去不知是怎样的豪门府第,现在虽然被尊称为少爷,但前面加上“驼背”戏谑。当时的社会底层充斥着一群怎样的民众!

“服错药”之苦。人血满头!如十世单传的婴儿抱在老栓的怀中。战战兢兢悉心经营着小茶馆,为了救儿子一命。还有那个引以为荣的刽子手,“包好,包好···”皆是愚昧的国人。有很多人说华老栓夫妇麻木但是爱子,我认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馆中忙碌了大半辈子,勤勤恳恳地劳动,为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为儿子治病掏出积攒多年的洋钱,就只换取了几个人血馒头,愚昧落后的表现!试想一下如果华家有好几个儿子,小栓生了病,那么华老栓还会如此尽力吗?恐怕不然,他费尽心思为儿子治病,恐怕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道德吧!为了华氏的香火,他们不惜一功代价,甚至用别人儿子的命来“移植”,与其说华老栓夫妇所作所为是对儿子的爱,不如说是对华氏祖宗的“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身上还未散去的封建之气。

“毁灭希望”之苦。这应该是最为核心的一苦了。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而大众却不支持他。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夏救华,华吃夏,“华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应该依靠老栓却没有,老栓应该支持夏瑜却没有;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以互不关心为始,以同归为尽为终。先生通过夏瑜这一角色,表达出同情,赞美,也表达出当时民众的落后愚昧,统治者的凶狠残忍。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亲,她“踌躇”,“羞愧”,但又“硬着头皮”去给儿子上坟,她感到羞愧,因为她认为儿子的光荣就义,英勇牺牲是有损祖颜的事。母亲对儿子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不理解,不支持儿子,是一个做母亲的悲哀!她认为花环是儿子显灵,希望乌鸦飞到坟头,是一个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先生安排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情节,揭露了一个已经近乎疯狂的民族。痛苦之最,莫过于希望毁灭于开始之前。

读先生的文章,通常是百感交集,百味交融。《药》中三味,而三味皆苦。

鲁迅先生记的读后感篇二

在家中闲来无事,看到书架上有一本箫红的集子,顺手就把它取了下来。翻看了一下其中内容,发现最后一篇是她写的〈回忆鲁迅〉,便细细品读了起来。

我曾读过回忆鲁迅的文章,而箫红的这一篇却令我十分难忘,因为它为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独特的一面。

我曾以为鲁迅是冰冷的。因为他用他的文章与敌人作斗争,深深击中了敌人的心脏,如一个杀手般。然而鲁迅和鲁迅的文章并不是完全是这样的。萧红把鲁迅——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的鲁迅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鲁迅的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他。

箫红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鲁迅的笑:“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下面还有写他的笑的:“鲁迅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的热闹”。原来这也是他!原来鲁迅并不总是板着脸的,鲁迅在平日的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它的批判现实冷峻的一面。这让我想到了写的《社戏》。《社戏》中的鲁迅也是乐观的、开朗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他,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生活中的鲁迅细致,周到。有一次鲁迅伤风初愈,夜里十二点谈话后,仍然坚持要送箫红。临别时,他提醒箫红下次再来时辨认门的方法。箫红出门后回头看时,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黑黑的,若不是告诉的那样清楚,下次来她怕要记不住的。

在感到了他的平易近人之时,也被这样书中的一段话十分感到了鲁迅的不同,“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这句话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鲁迅是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我看来,珍惜时间即珍惜生命。而反观身边许多人,每天都沉浸在娱乐之中,这何尝不是在浪费时间,浪费自己的生命。

不会忘记那个惜时如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严肃的鲁迅,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的东西”、“笑声是明朗的”、细致地生活着的鲁迅。因为,这也是他。

鲁迅先生记的读后感篇三

可是,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开头的第一段就写道:“……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也是你!原来你并不总是板着脸的,你在平日的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你的批判现实的冷峻的一面。这让我想到了你写的《社戏》。《社戏》中的你也是乐观的、开朗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你,也是如此。这才发现是你的《孔乙己》《药》令我模糊了对你曾有的印象;是你的震撼人心的、唤醒民族精魂的文字让我忘记了写过《故乡》的你……庆幸的是,萧红把你——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你又一次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你的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你。

文中有一句话说道:“周先生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玩笑。”这一段把鲁迅先生写得太可爱了。原来,这也是你。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幽默、充满欢乐的你。

对于我来说,你是伟人,你是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而《记忆鲁迅先生》一文让我明白,原来伟人也有喜怒哀乐,同样可亲可敬。

不会忘记那个医救中华灵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严肃的你,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的东西”“走路很轻捷”“笑声是明朗的”的你。由于,这也是你。

鲁迅先生记的读后感篇四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原本以为有着“一”字胡须和“刷子”头发的鲁迅先生很严肃庄重的我,一看到这句话,便不由得大吃一惊。“不苟言笑”的鲁迅怎么会有如此开怀的、发自内心的大笑?带着这第一个疑问,我开始读萧红的这篇《回忆鲁迅先生》。

一字不落地读完全文后,我发现在文章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鲁迅的性格和为人。

就让我从那个疑问说起吧。萧红多次写到了他的笑容:“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笑而不答”……这可以看出鲁迅并不是永远板着脸,而是和蔼可亲的。其中,鲁迅有一次还开玩笑,对上午才见过面的萧红说“好久不见”,可见他也会像小孩子一样顽皮,心中充满了乐趣和幽默感。鲁迅先生的笑容总是很“明朗”、爽快,这也能看出他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为人正直、大方。这也感染了萧红,让她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这篇文章中,对于鲁迅走路的描写特别精彩:“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这虽然只是鲁迅的习惯动作,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果断、珍惜时间的鲁迅。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喜欢北方口味”、“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这体现出他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有个性,也很坚持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原则和特别的爱好,有些倔强、固执。但这种性格也使他做事坚持不懈,一气呵成,从不半途而废,总不让自己空闲着,即使生病了也“又谈翻译,又谈某刊物”,还忙着“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译《死魂灵》下部”,“要做的事情非立刻就做不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讲究效率。他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平凡而有意义的一生。

最后,我想说:“鲁迅先生,您身上有太多太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您真不愧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魂’!”

鲁迅先生记的读后感篇五

在家中闲来无事,看到书架上有一本箫红集子,顺手就把它取了下来。翻看了一下其中内容,发现最后一篇是她写〈回忆鲁迅〉,便细细品读了起来。

我曾读过回忆鲁迅文章,而箫红这一篇却令我十分难忘,因为它为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独特一面。

我曾以为鲁迅是冰冷。因为他用他文章与敌人作斗争,深深击中了敌人心脏,如一个杀手般。然而在读完这篇文章,才发现鲁迅其实不是这样。鲁迅与鲁迅文章并不是完全是这样。萧红把鲁迅——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鲁迅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鲁迅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他。

箫红在文章开头就写鲁迅笑:“鲁迅笑声是明朗,是从心里喜欢。”下面还有写他笑:“鲁迅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热闹”。原来这也是他!原来鲁迅并不总是板着脸,鲁迅在平日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它批判现实冷峻一面。这让我想到了写《社戏》。《社戏》中鲁迅也是乐观、开朗,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生活中鲁迅细致,周到。有一次鲁迅伤风初愈,夜里十二点谈话后,仍然坚持要送箫红。临别时,他提醒箫红下次再来时辨认门方法。箫红出门后回头看时,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黑黑,若不是告诉那样清楚,下次来她怕要记不住。

在感到了他平易近人之时,也被这样书中一段话十分感到了鲁迅不同,“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这句话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鲁迅是一个热爱时间人,他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我看来,珍惜时间即珍惜生命。而反观身边许多人,每天都沉浸在娱乐之中,这何尝不是在浪费时间,浪费自己生命。

不会忘记那个惜时如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严肃鲁迅,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东西”、“笑声是明朗”、细致地生活着鲁迅。因为,这也是他。

鲁迅先生记的读后感篇六

前两天到图书馆借书,看到书架上有一本箫红的集子,顺手就把它取了下来。我读书就是这样,摸到那本读那本,没有什么计划性。封皮上写着她的两部代表作《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的标题。回到宿舍,随手翻翻,发现最后一篇是她写的纪念鲁迅的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读之欣欣然,竟然先把这最后一篇给一气呵成地读完了。

读过回忆鲁迅的文章不多,但可以说,此篇是为数不多的佳作。正如本书的序言里所说的那样:自从我们失掉了鲁迅夫子之后,我们收获了多少怀念的好文章,但箫红的这一篇可说是空前的绝唱。

曾有人批评箫红,说她由于没有受到完整正式的教育,写的文章中有的句子有语病。但我想,文章贵在思想,而散文贵在一种真实的对于生活的体悟。在这篇文章中,箫红以她独特的女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多的宝贵的鲁迅先生的另一面。

中学时,语文老师介绍鲁迅时说道:鲁迅的杂文如一把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当时对鲁迅的感觉很冰冷,视他为杀手一般。前些日子和朋友谈起鲁迅,朋友说,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如他的胡子——-又直又硬。其实,鲁迅和鲁迅的文章并不是完全是这样的。

如果我是一个语文老师,我倒是先把鲁迅的散文介绍给我的学生。曾有一段时间,我的枕头边放着一本鲁迅的散文集。早晨起床时,我不敢摸它,因为一旦打开便放不下。《故乡》,《社戏》,《从北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文章。还有他的人物回忆,比如《范爱农》,《藤野先生》,文字温暖,真挚,感人。这些文章读了很多遍,每一次都是爱不释手,掩卷之余,怅然若失。

我曾看到鲁迅的很多照片,他总是神情严肃,甚至有一张他躺坐在一堆坟冢之中,还有他的题词:我躺在厦门的坟中间,显得放浪形骸。箫红在本篇的开头就写鲁迅的笑: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下面还有写他的笑的:“……鲁迅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的热闹”。

生活中的鲁迅细致,周到。有一次鲁迅伤风初愈,夜里十二点谈话后,仍然坚持下来送箫红。临别时,他提醒箫红下次再来时辨认门的方法。箫红出门后回头看时,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黑黑的,若不是告诉的那样清楚,下次来她怕要记不住的。

鲁迅在临终前,仍然忘我的写作,翻译,关心青年。我曾看到一张鲁迅的一张在去世前不久和青年文学爱好着一起讨论的照片。照片中的他,只能看到半张瘦削的脸庞,做着手势,背挺的笔直。

1936年5,6月份,鲁迅重病在身,有一段时间,高烧不止,卧床不起。箫红去看望他。“天气热起来了,客厅的门窗都打开着,阳光跳跃在门外的花园里。麻雀来了停在夹竹桃上叫了三两声就又飞去,院子里的小孩子门唧唧喳喳地玩耍着,风吹进来好象带着热风,扑到人的身上。天气从刚刚发芽的春天,变为夏天了”我读到这里时,心情沉重。如果以后我要是有机会作导演拍《鲁迅》电影时,我一定把这一段插进去。一边是生,另一边是死;一边是阳光明媚,另一边是死气沉沉;一边是希望,另一边却是绝望。

最后是结尾。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17日,一夜未眠。18日,终日喘者。19日,鲁迅安详地睡着了。鲁迅逝世时箫红远在日本,并未在场,但她写的如在场一般。

鲁迅先生记的读后感篇七

当我细细读过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不禁惊讶道,鲁迅先生,这是你吗?原来你的笑声是明朗的,原来你对美学这么有研究,原来你也懂幽默。

一直以来,我对你的印象就是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授《孔乙己》《药》等作品时所描述的你:鲁迅,原名周树人。那是为唤醒大众的反抗意识而弃医从文的你,留下许多深奥难懂又“枯燥无趣”的文字的你,一个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你。或许因为你的文笔是那么犀利尖锐,我脑海中的你不苟言笑,正义凛然,有着方正的发型、浓密的胡子和一张一直板着的脸。

但是,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开头的第一段就写道:“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也是你!原来你并不总是板着脸的,你在平日的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你的批判现实的冷峻的一面。这让我想到了你写的《社戏》。《社戏》中的你也是乐观的`、开朗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你,也是如此,这才发现是你的《孔乙己》《药》令我模糊了对你曾有的印象;是你的震撼人心的、唤醒民族精魂的文字让我忘记了写过《故乡》的你。庆幸的是,萧红把你——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你又一次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你的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你。

文中有一句话说道:“周先生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玩笑。”这一段把鲁迅先生写得太可爱了。原来,这也是你。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幽默、充满欢乐的你。

对于我来说,你是伟人,你是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而《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让我明白,原来伟人也有喜怒哀乐,同样可亲可敬。

不会忘记那个医救中华灵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严肃的你,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的东西”“走路很轻捷”“笑声是明朗的”的你。因为,这也是你。

鲁迅先生记的读后感篇八

前些天我在翻阅萧红散文时,读到了萧红的《记忆鲁迅先生》。这次阅读感受很独特。让我对萧红这位“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的才女的又有了一份理解和崇拜,也为呼兰河能养育萧红而感到骄傲。也许是时代造就了鲁迅,鲁迅造就了萧红,才使现代文学史的天空上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

萧红不仅能够驾驭多种文学体裁,也有擅长记忆、酷爱记忆、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的灵性。一方面,她把生命灌注到她所记忆的人物身上;另一方面,记忆又使她的生话充满了春日阳光般的温馨。

《记忆鲁迅先生》,作于鲁迅先生逝世3年后。在此文中,她通过撷取鲁迅日常生活的'片段,勾画出了一个充满智慧、幽默、爽朗、平易,同时又无比关爱他人的鲁迅形象。可谓用笔之细腻,叙述之传神。

《记忆鲁迅先生》的四十五个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那些让人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这是一种罕见的火一样的文字,是一种任凭心绪召唤的诗性文字,是一种理性中夹杂着情绪性的文字。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萧红在选材上的独到之处是将自己与其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鲁迅先生的习惯动作如:“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性格:“如鲁迅“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表现出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审美情趣:“如对作者的装束评头论足,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美的独到感悟。对青年的关爱:“如与“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的交往,坚持看青年给他投去的信,表现出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爱心。正如同历史学家往往要通过一枚枚石斧、石箭、燧石刀来研究史前学一样,人们都期待着鲁迅的同时代人能多提供为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通过鲁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感受这位文化巨人的脉搏,来接近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萧红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兼备“史”与“诗”的双重因素,既具有散文的审美特质,又具备传记的基本特征——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剪裁提炼。由于作者萧红跟记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记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鲁迅先生记的读后感篇九

充满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这就是鲁迅,萧红笔下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认识相悖的鲁迅,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这是萧红心目中的鲁迅,亦是真实的鲁迅,伟大的另一面是这样的平和。

这篇回忆录详细地描写了鲁迅的一些生活细节,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一个热情幽默、睿智平和的不一样的鲁迅浮现在我们的面前。然而,在这平和之中,却潜藏着我们熟悉的一面,那就是希望,无穷无尽的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斗争的不屈的希望。

对年轻一代的希望,“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少年强则国强,鲁迅先生定是明白这个理的,青年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即使是草率的信,鲁迅先生也会一封一封地认真看完,这是他对青年寄予的希望,也是对中国未来寄予的希望。我自己虽为亲身经历那个社会,可也能想到,在那暗无天日的世界,那似人非人的世界,那充斥着绝望的世界,那些信中,有几封是认真下了笔的?可鲁迅先生认为,一定要认真看,只要有一封,那便是值得的。

都说鲁迅先生以笔为矛,同黑暗抗争,但我认为他却是以自己的生命来作抗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鲁迅先生燃烧自己的生命,痛斥黑暗,想在这绝望的社会中,散发光和热,向着敌人冲锋陷阵,勇敢、忠实、热忱。

明知自己身体不好,却一直工作到深夜,待到天发白时,才躺下休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做的不是停下工作来享受,反而更加拼命地工作,力求自己离去时,能给这个世界留下更多。我想,直至先生瞑目之时,他心中的希望焰火仍未熄灭,只有当黑暗永堕地狱时,先生的文章才失去价值,那时,先生的作品才算过时,这也是先生所期望的。

现在的社会已不似过去那般绝望,可仍然存在着;现在的青年亦不似过往,但现时的青春却并不是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只有希望。犹记得大江健三郎如此述说青春与希望,“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详之言,杜鹃的啼血,笑颜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缥缈的青春罢,然而终究是青春。”

是的,无论何时何地,慢慢人生总会有些许不幸或是孤独,但这就是生活的本质,而希望,就是我们手中对抗这些暗夜中的苦难的,最坚强、最明亮的护盾,我们不可能可以摆脱孤独,那样只会失望。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先生写了许多作品,但他对于年轻人,于我们,只是有一句话,“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请带着勇气向前走,切勿绝望。

鲁迅先生记的读后感篇十

鲁迅被毛泽东称为“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可以说是闻名中外的人物。

没错,鲁迅的热爱人,他的热爱,珍惜精神值得学习。鲁迅先生爱可以说是如同爱的生命。这时,我突然想到美国著名的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热爱才能使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这难道吗?现在社会中浪费的人这么多,只知道现在享受,浪费,而不设想一下以后的生活,等到老了才后悔,那时晚了。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是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为父母争光,为祖国争光。

这篇文章使我收益非浅,当我反复读时,我对的理解越深了。我觉得“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的父母。但要这优异的成绩,就珍惜,珍惜这分分、秒秒。

在的生活当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像鲁迅先生一样珍惜,我国杰出的学者李大钊便是。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才成就。有一次,李大钊的爷爷不在家,只剩李大钊人在家。本来可以乘爷爷不在家玩一会儿,可李大钊却抓紧,在书房做作业。窗户是开着的,这时,一只彩蝶飞来,在李大钊的作业本上停了一下,又飞走了。又过了一会儿,几只讨厌的麻雀飞来,在窗前的大树上叽叽喳喳的乱叫。可李大钊,连眼皮儿也不眨一下,眼珠直盯着作业本,好像周围事也没过一样。就李大钊从小就抓紧学习,才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

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我在学习上的。以前,上课是我总是东看看西看看,总是不,浪费。现在,我知道了珍惜的性,从此上课听讲,在也不打小差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一去不返,要珍惜这大好光阴,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