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通用20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通用20篇)

作者:念青松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讨论: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借助图形,逆用模型。

1、出示计算题:

(50+6)×25、8×(25+125)、102×45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着这些算式,结合刚才长方形的面积模型,你想到了什么?

2、46×25+54×25、98×20+98×80。

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过程,教师大屏幕演示。

(四)借助图形,拓展模型。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着算一算。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可以把所求问题想象成是两个长方形,沿着宽重合,然后求出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大屏幕演示。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新规律呢?

师板书:(a-b)×c=a×c-b×c。

三、科学练习: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交流学生作品后,课件出示。

60米                  30米。

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20=1800,60×20+30×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                ( )米。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

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

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  )米               (  )米。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

讨论: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借助图形,逆用模型。

1、出示计算题:

(50+6)×25、8×(25+125)、102×45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着这些算式,结合刚才长方形的面积模型,你想到了什么?

2、46×25+54×25、98×20+98×80。

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过程,教师大屏幕演示。

(四)借助图形,拓展模型。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着算一算。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可以把所求问题想象成是两个长方形,沿着宽重合,然后求出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大屏幕演示。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新规律呢?

师板书:(a-b)×c=a×c-b×c。

三、科学练习:

董笑。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交流学生作品后,出示。

60米30米。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20=1800,60×20+30×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米。

乘法分配律教案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多媒体,题单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读一读乘法分配律。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替数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师: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来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2、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师:我们来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习题:(40+4)x25 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乘法分配律教案

ab。

(2+8)525+85。

(2+10)323+103。

(9+11)696+116。

(12+18)5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642+262。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尝试讨论: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

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2、验证发现: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5)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64+36)8648+368。

(28+32)7287+32。

1539+4539(15+45)39。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5(17+3)2517+253。

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学生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米()米。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乘法分配律教案

思考问题。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课后小结:

《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10+7)x6=____x6+_____x6。

8x(125+9)=8x_____+8x_____。

7x48+7x52=______x(_____+_______)。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6x9+4x9=9040x25+4x25=1100。

(6+4)x9=90(40+4)x25=1100。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一、复习。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2、35×37+65×37。

3、85×(174+26)4、85×174+85×26。

5、(80+8)×256、80×25+8×25。

7、32×(200+3)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2、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4题,5、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第7题,7、先让学生独立做,8、然后集体核对,9、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11、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

4、第9题和第10题,18、先让学生独立做,19、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80―30―30)×110;

(80―30×2)×110。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6、8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范文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10+7)×6=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6×9+4×9=9040×25+4×25=1100。

(6+4)×9=90(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一、设疑引入。

1、口算。

ab。

(2+8)525+85。

(2+10)323+103。

(9+11)696+116。

(12+18)5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642+262。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尝试讨论: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

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2、验证发现: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5)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64+36)8648+368。

(28+32)7287+32。

1539+4539(15+45)39。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5(17+3)2517+253。

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学生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3)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125×825×4。

25×6×47×8×52×3×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40+4)×2537×45+55×37。

68×32+68×68(80+8)×125。

比赛的结果: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老师怎么你算得那么快?这时老师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道吗?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高潮。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4、例7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64—65页的内容。要求学生用6、7分钟的时间掌握学习目标中的内容。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老师要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老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面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己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一定会特别想把自己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a+b)×c=a×c+b×c。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替数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习题:(40+4)x25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一)、设疑导入。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

那怎么办?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10+7)×6=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6×9+4×9=9040×25+4×25=1100。

(6+4)×9=90(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25×(5×2)。

=125×2=10×25。

=250(桶)=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______)×32。

(28+25)×4=×4+×4。

15×24+12×15=×(+)。

6×47+6×53=×(+)。

(13+)×10=×10+7×。

2、判断对错。

(3)39×28+39×72=39×28+72()。

(4)39×28+39×72=39×(28+72)()。

(5)39×12=39×(12-2)()。

(6)39×12=39×(10+2)()。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教案范文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