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实用中国社会思想史读后感范文(18篇)

实用中国社会思想史读后感范文(18篇)

作者:FS文字使者 实用中国社会思想史读后感范文(18篇)

读后感是对读书体验的回顾和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阅读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借鉴。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后感字

社会分层在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形成、现实状况、未来走向做了全方位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在过去是一个倒“丁字型”结构,但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现现在已经形成了“土字型”结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有赖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而社会学研究已经证明,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平稳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一个规模庞大、构成多元的中产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基础。本书还对中国富裕阶层、贫困阶层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做了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

这本书是一本学术书,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和《权力精英》一样——社会学的书籍具有很强的学术感,长篇大论中有大量的数据和图表,整体上是一种——提出论点——大量数据图表做支撑——再次强调论点——的模式。可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为这种书籍如果论点不是新颖的,而是陈词滥调的话,就会使人可以预测接下来的内容,给人一种知识反复翻炒,没有实际意义的感觉。

本书名字叫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但主要分析的是中间阶层,也可以说是中产阶级,或中等收入群体等等,这是作者在本书中强调的一点,也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国情的实际考虑。

所以这本书主要讲中产阶层在中国的情况,过去现在的发展情况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测。重点阐述中层阶层的作用——缓冲,稳定。

这本书总体上还是比较准确的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变迁,比较准确的把握了中国社会的变化,这对于高层来说还是难得可贵的。对于底层或是中下层的人来说,只要你具有社会洞察力,对于这种40年的社会变化可以说具有相当准确的大致认知。也就是说底层或中下层的人是亲身体验这种变化,具有对中国社会阶层底部的认识,因而具有超越顶部阶层人员的想象力,可以更准确的形成一种社会分层认知。

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通过专家学者的数据进一步确认有社会洞察力的底层、中下层人的社会想象力而已。当然,是从一种官方学术的视角上进一步确认的,所以在读这本书的其中,你也可以感受到顶层人的看法和想法,因而可以大概了解一下顶层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定位,大概知道底层和中下层人是否还有希望,以及可用价值。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贫富差距的解释——市场转型两阶段和经济分层与政治分层理论。还介绍了其他学者的——精英结盟理论。总体上作者是倾向改革开放虽然造成了贫富差距,但只是造成了经济上的不平等,但带来了其他的平等。我在这一点上是不认同作者的。

作者强调了当前的“碎片化”利益群体要比改革开放前的“整体型社会聚合体”更利于稳定。对于这个看法我觉得碎片化似乎确实使得人们眼中只有当下的、个人的利益,是可以分化利益,使人们无法团结起来抗衡大利益集团。但我觉得这种分化无异于满清的愚昧政策,最终不利于整个民族的生存,说不定分化到一定程度,民族利益都不重要了,或者说,民族概念都没有了。

这很好理解,中国比美国的贫富差距还大,为什么美国现在出现了特朗普现象,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而中国似乎没有?其实主要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导致绝对收益减少;而中国仍处于经济较高速的增长时期,虽然底层人民分到的蛋糕所占比例少的可怜,但毕竟蛋糕还在变大嘛,哈哈哈哈哈。

“相对剥夺感”这个概念对一些社会问题也是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文中提到了一个大家都不能忽略的问题——房子(下面阶级都用阶层代替)。

可以说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只是过程,最终的结果是要形成新的社会阶层。可以说,真正有助于形成固化的,也就是可以实实在在的固定的贫富差距,主要是通过财产。中国整体上还是公有制,导致新贵阶层只能通过房子来固化阶层。

可以说通过房子这一途径后,造成了新的生活模式,生活圈。这些才是真正造成了社会区隔,各种确实存在的富人区和贫民区。作者认为住房的差异带来的不同住房地位群体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保证社会秩序的功能。我不认同这个观点。

我觉得恰恰相反,这只是加剧社会矛盾,加剧对和谐社会秩序的撕裂,因为不同生活方式表面上似乎是利益“碎片化”的体现,但背后只有两种利益,有房和没房,这只会加剧社会冲突。这本书还列举了大量中国社会分层的理论和学说,我就不一一概述了。总体上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完整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书,值得一读。

我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断裂,若放任不管,中国不仅无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可能会面对民国时期所面对的境遇,中国由于自身特有的国情,不是照搬外国经验和理论就能解决的了的,经济发展由于现实和理论的差距,无法实现理论上的分配优势,因此需要进行再分配。

经济学主要解决创造利润问题,而社会学是对经济学的补充完善,强调还要重视分配公平问题。

两句关键术语:社会分层的本质是关于人们之间利益或资源占有的关系,改革的本质是关于人们利益关系的变迁。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读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就要分析一下写作背景,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首次发表于1925年12月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编印的《革命》第四期杂志上。当时为了实施大革命,国共两党已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在这个政治背景下,党内有些同志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是与国民党所代表的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存在着根本性的斗争。还有些同志在当时工人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只注意了工人运动,忽视了农民运动。这两部分同志都是在革命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麻痹了思想,分辨不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党的真正敌友问题写下了这篇著作。

在文章里毛泽东首先指出了中国过去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原因——敌友不明,并明确指出为了使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分清楚敌友。接着毛泽东同志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别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阶级,从经济地位、生活状况以及对待革命的态度几个方面一一做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我们的朋友,民族资产阶级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右翼是我们的敌人,一切地主、买办、大资产接机等都是我们的敌人。”

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通过对社会各阶级按照经济地位逐渐下降、革命性逐渐增强的顺序进行分析,明确地指出了今后革命的对象、方向、领导权及革命所要依靠的力量,旗帜鲜明地驳斥了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革命的对象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在对这些反动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当中,不能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无产阶级要牢牢掌握住革命的领导权。同时也不能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国的工人阶级力量还很弱小,工人阶级必须与农民阶级结合起来,建立起巩固的同盟来进行革命,此外还有注意团结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革命才会有胜利的把握。

不同经济基础的人,生活习惯自然会不同,价值观当然会分化,于是就产生了阶层。选择《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原因有很多,首先我是学会计专业的也属于经济类专业,对于不同人的分析很重要,更加让我肯定的是,毛泽东在文章中所展示出来的犀利的分析方法。我想,这对于我是有帮助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武装自己。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并不是为了记住些经典语句,而是要学习他们的基本观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篇文章中,毛泽东针对当时的革命和党组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对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刻地剖析。

虽然阶级和阶级斗争在当今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趋于消灭,但是全世界除了中国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外,整体上还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垄断为主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国家依然存在着“藏独”等不法分子,破坏社会主义,破坏国家的安定和团结。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依旧不稳定。所以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时期内还是存在的。因此运用阶级分析法来看待当今国际政治形式和国内各种复杂的政治现象仍然是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把利器。

当然,在这篇文章中,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我相信,从文中学到的东西对我的专业学习和业余兴趣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生活中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张之洞曾经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指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运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中华现代学术的转型完成于该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学术与思想的新变,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瞿同祖老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正是怀着这样一种精神,将汉代至清代二千余年的法律作为整体进行剖析,加以讨论与比较,以达到阐释中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特征的目的。除此之外,本书还讨论了中国古代法律自汉至清的重大变化,介绍了巫术与宗教,儒家与法家思想,使中国现代学术的成功转型向前迈了一大步。中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亲亲尊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儒家理念深入到法律条文中。正如本书第一章所阐述的有关“家族”的相关法律。中国古代历代法律关于不孝罪的处置几乎都是以加重主义为原则。不分故意过过失,不分违犯的性质如何,也不考虑出发点如何,只要有了伤害长辈的行为,一律以重罪论处。甚至长辈的自杀只要与晚辈有关,晚辈都逃不了同样严重残酷的刑事责任,都属于背礼违法、罪有应得。儒家思想对“孝”的重视与强调,在本章关于亲属的刑罚制度中有了很好的体现。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的刑罚制度与儒家思想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的人治化,是与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统治阶级对自我权力的肯定和扩张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这种不平等表现在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妻子地位的`描述。《说文》中写到,“妻与己齐者也”,名义上,夫妻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古人的传统思想是“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女子始终受男子的意志和权力支配,自生至死可谓都处于“从”的地位。在夫妻之间伤害对方的刑罚制度中,妻子伤害丈夫受到的处罚比伤害常人所应受的处罚更为严重。甚至强调了:不论是否有理由,妻皆不能行使自卫,即使在情势危急之下也不例外。然而夫过失杀妻例得不问,即使夫故意致妻死亡都有“妻命为轻,祖宗嗣续为重”为理由而俱入可矜。由此,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当今社会仍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而且并不是一时之间便可磨灭的理念,这种思想不是一时兴起的,而是已经传承了上千年,要使整个中国都改变这种观念,是一场仍将要延续很长时间的持久战。我认为,所谓的“礼”,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固化于社会秩序之中。虽然,这种社会结构可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也扼杀了社会应有的活力与创造力。这也是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活方式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衣履器物无一不异,“见其服而知其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人们的社会地位从外表上便可一目了然。这种差异包括了:饮食的的限制,衣饰的材料、颜色,房屋的大小、装饰、材料,马匹使用的限制等各方面。甚至还在婚姻方面加以强制规定。婚姻的选择不仅受到父母的限制,也受阶级之间的贫富贵贱的封建思想制约着。士族必须自爱自重,不能与庶族通婚,为了保持家世血统的崇高,避免低门血统混入,阶级之间必须内婚,否则家世变不可永久维护了。在关于阶级内婚的规定,法律不但立有良贱为婚的专条,对于违犯者加以刑事制裁,更重要的是根本否认这种婚姻的法律效力,而予以撤销的处分。这些强制性的规定同样也与儒家关于“贵贱尊卑”的思想挂钩,可以看出中国封建思想的进一步严重化。

罪”的说法。然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观念根深蒂固,士大夫仍然会有关于刑罚的特权,他们总是设法垄断法律。处于当时的社会,绝对的平等主义始终不能彻底实行。因此,我们只能说法律在秦、汉之后有进一步的平等,贵族不再能置身法外,却断不能说秦、汉以后的法律已由不平等进入绝对的平等,不能武断地说贵族和平民处于同等法律地位。

中国古代“视父权法律化为常理,夫为妻纲,妻受到丈夫的统治,阶级间的差异”等这些方面,与当今民主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格格不入。阅读本书之后,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结合,以及封建社会的强烈阶级性。与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相比,封建社会的法律特点是强调贵贱不同、良贱不同,在于一个“异”字。而当代法律强调人人平等,在于一个“同”字。两字之差,却代表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天壤之别。古代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是一种荒唐的霸道!

中国古代的不平等,是荒唐到不能再荒唐、霸道到不能再霸道的。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就是个人,对于古代对个人权利的漠视,当今社会是断然不可接受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先秦卷》,简单谈几点理解。

1、本卷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流派(儒法道等)的主要政治思想观点和其思想发展历程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阐述。

2、商朝神权与王权交织,用人活祭和普遍的神灵崇拜倒是有点类似阿兹特克帝国。

3、春秋以来,周朝旧的政治体制开始解体,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理想国,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对统一的追求和或明或暗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支持是思想家们最大的共同点。对统一的执着可能跟周天子臣民这一共同的身份认同有关。《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结束乱世再造天下成了最终极的政治桂冠。而为何君主专制制度的情况较难理解。我想可能有几点原因:一是君主\圣人被认为是作为贯通天地人三者的存在(君主就是“王”字那一竖),这使得君主获得了独占政治权力的法理性;二是分封制的解体导致官僚治理的郡县制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方向,权力依附于君主的官僚阶层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三是在前现代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大一统与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内在联系,这一点和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发展内在原因是由于从城邦国家发展到一个跨地区跨种族的大国一样。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在共产党人的直接参加下,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风起云涌,很快就形成了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轰轰烈烈的工人农民运动的革命高潮。但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除原有的老右派外,又出现了以蒋介石、戴季陶等为首的新右派。他们鼓吹阶级调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并借此在统一战线中排挤和打击共产党。而当时在中共党内也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把许多没有现成答案的新问题提到了共产党人面前:怎样判断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发展前途?无产阶级怎样对待自己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农民?无产阶级怎样在国民革命中实现自己的领导权?国民革命的兴起和统一战线中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等新情势,都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基本问题——革命领导权、动力、对象、及革命前途等有清醒的认识,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周恩来等,都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探索和论述,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于1925年12月写出了这篇文章。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编印出版的《革命》半月刊第四期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这篇重要论著,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泽东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他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泽东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主要是贫苦农民)、小资产阶级(主要是中农),争取中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非资本主义的前途。

这就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和性质、前途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正确解决了革命中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是在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环境下阶级分析论的典范,奠定了毛泽东阶级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发端的重要标志。

工商业的朋友们也为新中国的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党从弱变强,从小米加步枪到实现全国解放的根本原因。而在后来的文革中,我们在阶级分析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错误的将许多朋友与拥护社会主义的人当成了所谓的“资产阶级”,一味的强调“无产”“共产”,酿成了许多的悲剧。可见无论是军事斗争中争取胜利,还是经济建设,对整个社会各个阶层有深入的认识才能对症下药。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如何做到如此精辟的论述的,我觉得和之前我们讨论过的毛泽东重视社会调查有直接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中的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也有体现。正是毛泽东重视社会调查,才能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真实的情况,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对各个阶级的情况,数量,对革命的态度有着鞭辟入里的阐述,他重视身体力行调查研究数据,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实事求是的体现。文革中毛泽东主观臆断存在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没有研究实际情况才出现错误。而正因为无产阶级与劳苦大众占据大多数,而且还是革命的有生力量,毛泽东才提出了群众路线,农村包围城市等理论。可以说毛泽东思想的活的基石就是这篇文章。

在社会学中有着这样的论述:社会必然是分等级的,类似金字塔状,上层的精英阶层统治着下层广大的草根阶层,但是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又各不相同。我们所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式的社会。可是目前的阶段生产力还不足以达到,所以欲要消灭阶级,必须要了解各个阶级,了解我们的社会。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里教给我们阶级分析方法:他在文章第一段指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由此可见,进行阶级分析重在分析各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其政治态度。阶级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本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最后也必将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阶级的历史性决定了我们在用阶级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时,必须注意与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相联系,并且考察它在历史上的渊源,所起过的作用。既然某一阶级在社会中存在,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就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在本文中毛泽东同志对小资产阶级左翼进行分析时,就是通过对这一阶层的现状与历史上的比较,判断出他们对于革命的态度,进而得出小资产阶级左翼可能是我们朋友的结论。了解了某一阶级产生的深刻根源,才能在现实的分析中入木三分,这是我们在进行阶级分析时所应持有的基本观点。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决定于它的经济方面,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生产、分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等。归根结底,阶级是代表着某一社会集团的某种物质利益的。由这种利益驱使,围绕着这种利益的争夺,便导致了不同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毛泽东同志在本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时指出了他们的两重性,而这种两重性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所追求的物质利益。当外资的打击、军阀的压迫损害他们的这种利益时,他们需要革命。而当革命威胁到他们利益的长久获得时,又反对革命。我们在具体分析一个阶级时,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考察这个阶级的发展趋势。对于进步的阶级,我们要坚决拥护和支持,反之对于落后的阶级,我们要坚决反对,并与之做坚决的斗争,促使其更快地灭亡。毛泽东同志在本文中划分敌友的依据便在于此。如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由于其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他们是我们最彻底的敌人。而无产阶级由于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是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所以他们成为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读后感。

姓名:

学号:

对于我们很多人,毛主席思想从唱儿歌时就开始接触了,加上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历史课、高中时读的中国革命史等等,接触过的时间不能说不短。但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以后,发现毛泽东思想其实并不过时,当今社会上不乏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成功例子。例如著名的企业家华为的任正非、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奇瑞的尹同耀、巨人集团的史玉柱等。比较令人惊讶的是一些艺术圈的人士也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爱好者,比如电影《集结号》中“谷子地”的扮演者“张涵予”等等。抱着学习的心,重新翻阅了当时买的《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不禁感慨毛泽东思想的确是继孔子等诸子百家时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思想。手上的《毛主席语录》和孔夫子的《论语》,其共同的特点是思想深刻、文笔流畅、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于是分享一下自己对毛主席作品里面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读后感,权做目前大学时代的想法的一个延伸。

等,都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探索和论述,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主席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他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主席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争取中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非资本主义的前途。

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为他在日后进行的农民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对于中国革命这是极其重要的,中国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革命的政治和政治的革命中国革命和革命中国是中国在当代的声音,邓小平说改革开放是二次革命。革命的时代仍在继续,并未结束。

孙中山的声音还在荡漾: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朱磊。

541107030153。

《中国针灸思想史论》读后感字

上编是对于针灸的文献整理,作者从这些古籍中“再发现”了许多原本存在却被后人抛弃的理论,由此深化了对于针灸中许多概念的认识。下编主要是针对一些尖锐问题的探讨,同时反思针灸发展过程中的弯路以及今后的针灸学应当何去何从。

“缺乏对自然的反抗精神”或许是现在的中医对自己的最大限制,医学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仅仅排在第三,作为外来者的儒家与道家反而更加重要。张树剑老师在书中提到借助于“法象”来使中药“归经”已涉及虚境,对于这一点我个人并不是十分的认同,根据药物的外形来揣摩其治疗效果其实是具有一定道理的,正如仿生学的应用一般,在面对未知事物的时候,应用此种取类比象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过于执迷与方法论而忽视了对现实的考察,才是步入虚无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是古人研究天地规律,认识世界的工具,它代表着一个极具特色的宇宙视野,对于未知的真理给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到医学面对的并非是不可知的天地之“道”,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体之“理”,不同的方法论指向的却是相同的人体解剖结构与功能,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中医理论受到哲学影响太深,或者说从哲学家改行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是所谓的“儒医”。带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激愤的这一群书生,喜欢的显然不是血淋淋的人体,而是更接近圣人的经典,于是从宋朝开始,整理文献反而成了医生的天职,这正是我特别反感宋朝医学的一点,而只有到了礼乐崩坏的金元时期,医家才开始重新拾起临床经验,但此时的中医学界显然格局已定,我们顺着自然哲学塑造了理论,如今又是顺着古人的错误继续下去。

“干针”与“针灸”之争指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行业内利益的驱使阻碍了中医的发展。理疗师为了避开美国法律从而谋取私利,因此想要把“干针”独立出来。而如今的中医行业也存在新旧之分,新学派的出现必然会撼动旧学派的地位,而旧学派往往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学术界的革新一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何况,因为国家政策的扶持,各类“伪中医”也想要分一杯羹,从中混水摸鱼,彻底搅乱了本就不平静的业界,外人甚至已经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什么才是招摇撞骗的江湖郎中。如今的中医明面上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但这对于一个根本上还没有厘清思路的庞然大物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事。

中医理论究竟是什么呢,合上书页的我,再一次陷入了深深地迷茫与思索。

中国新闻社会史文选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新闻社会史文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这句话是为了悼念魏征而说的,但在此我想用它来说明读“史”的重要性。通过读史我们可以从前人那里吸取经验教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少走弯路,避免误入岐路,这是我读“史”的一点见解。下面我就从不同年代的典型新闻入手,谈谈《中国新闻社会史文选》给我的启发。

中国古代文献资料记载的事件在本书里姑且算作新闻吧。《春秋左传》中的《长勺之战》记载的是关于战争的事,这篇文章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当时的'状况。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通过对话,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长勺之战的一些情况。由此,我们可以学到一招:通过记录对话,我们可以清楚的再现事件真相。这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是一种经验。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蹂躏,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掠夺,给国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也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从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再到革命派,中国人民作了各种救国路的尝试。在这之中,办报宣传是其共同的方法。《民报》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创办的。在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三民主义思想:民族,民权,民生。他通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来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挽救国家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获得人民自主权利。此时,报纸是传播先进思想的工具,是启蒙国民的重要阵地。由此我们可以说报纸在当时对于人民思想的解放和启发民智方面有着巨大作用,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具有借鉴意义。道德普遍滑坡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弊病,法律对此可以说是束手无策的,此时舆论的引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通过表彰道德模范,为人们树立旗帜,让好的风气引领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舆论在鼓舞人民,引领时代发展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新华社文章《当你们熟睡的时候》介绍了夜间坚守岗位的托儿所保育员细心负责的照顾孩子,为了明天的乘客而紧张劳动的汽车公司检修厂工作人员,夜间急救病人的医生,黎明时的电报工作人员,通宵运蔬菜的农民,洒扫全城的清洁工人深夜工作,为了千百万读者而深夜奋斗的报业人员,供应的小贩……这些都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而努力奋斗却鲜为人知的人,正是新华社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的美好生活是由这么多坚守岗位的人提供的,由此会更敬重那些普通工作岗位上不平凡的人。

正面引导固然很好,但也不能太过。新华社文章《两个蒙古族小姑娘同暴风雪搏斗一昼夜保护了羊群》让我有了另一种想法。这篇文章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两个内蒙古小姑娘为保护公社羊群同暴风雪搏斗一昼夜,最终保住了羊群但却被冻伤了的故事。这两个小姑娘的精神固然值得赞扬,但对于这种教育的宗旨,我却不敢苟同。我们总提倡“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生命宝贵”,这似乎又与两姐妹的事迹相矛盾了,文章中是高度赞扬这种行为并把她们当榜样的,那生命又被放在什么位置呢?这又需要我们反思了。

纵观新闻发展的历程,我们会有很多感想。有对经验的借鉴,有对错误的反思,也有一些不光彩的时段,但我们都会勇于面对,勇于改正。作为媒体人,我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这更需要我们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刻提醒自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总之,我们要一直进步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首次发表于1925年12月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编印的《革命》第四期杂志上。当时为了实施大革命,国共两党已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在这个政治背景下,党内有些同志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是与国民党所代表的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存在着根本性的斗争。还有些同志在当时工人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只注意了工人运动,忽视了农民运动。这两部分同志都是在革命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麻痹了思想,分辨不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党的真正敌友问题写下了这篇著作。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文章里毛泽东首先指出了中国过去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原因——敌友不明,并明确指出为了使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分清楚敌友。接着毛泽东同志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别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阶级,从经济地位、生活状况以及对待革命的态度几个方面一一做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我们的朋友,民族资产阶级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右翼是我们的敌人,一切地主、买办、大资产接机等都是我们的敌人。”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通过对社会各阶级按照经济地位逐渐下降、革命性逐渐增强的顺序进行分析,明确地指出了今后革命的对象、方向、领导权及革命所要依靠的力量,旗帜鲜明地驳斥了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革命的对象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在对这些反动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当中,不能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无产阶级要牢牢掌握住革命的领导权。同时也不能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国的工人阶级力量还很弱小,工人阶级必须与农民阶级结合起来,建立起巩固的同盟来进行革命,此外还有注意团结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革命才会有胜利的把握。

不同经济基础的人,生活习惯自然会不同,价值观当然会分化,于是就产生了阶层。

选择《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原因有很多,虽然我是学电气专业的不属于经济类专业,但是我觉得对于不同人的分析还是很重要,因为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更加让我肯定的是,毛泽东在文章中所展示出来的犀利的分析方法。我想,这对于我是有帮助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武装自己。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并不是为了记住些经典语句,而是要学习他们的基本观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篇文章中,毛泽东针对当时的革命和党组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对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刻地剖析。

虽然阶级和阶级斗争在当今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趋于消灭,但是全世界除了中国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外,整体上还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垄断为主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国家依然存在着“藏独”等不法分子,破坏社会主义,破坏国家的安定和团结。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依旧不稳定。所以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时期内还是存在的。因此运用阶级分析法来看待当今国际政治形式和国内各种复杂的政治现象仍然是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把利器。这样分析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知道谁应该保护,谁应该支持,谁应该反对。对我们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法律法规才有意义。

当然,在这篇文章中,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我相信,从文中学到的东西对我的专业学习和业余兴趣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生活中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从东周后期开始一定程度上富含贵族共和民主成分的分封制逐步瓦解,以商鞅改革后的秦帝国为代表的军事官僚实体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趋势,秦帝国的倒塌并未影响政治思想家们对王权主义君主专制制度的信仰,后面历朝历代虽然各种政治调解手段措施层出不穷。

但总的来说反而朝着不断强化君主集权的方向发展,直至清朝集封建专制统治术之大成,皇权空前膨胀,也造就了一个被自家皇帝痛骂“寡廉鲜耻”的官僚阶级,竟然在嘉庆年间发生天理教叛乱打进紫禁城的的千古奇谈,这表明密不透风的统治机器看似依然不可侵犯,但社会的内脏已严重病变。

旧的历史演进路径已然走进死胡同,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打断了传统的历史进程,也给今后的政治思想家们带来了截然不然的思想资料。

基督教的政治思想、伊斯兰教的政治思想和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有挺多的相似之处,前两者是一神教,后者崇圣崇道,本质上都是道统法统归于最高统治者所有,之下有着官僚体制,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介入社会生活,一般社会成员没有政治权利没有独立人格。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字

读完第一卷的感受:对于我启发最大的应当是精英思想和一般思想的论述,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有一部分也是与此相关(虽然是清代),5月答辩时,我说道:“学术史的发展固然由大儒们创立、推动......为后世学者推崇、敬仰,但是他们那些不出名的学生,身为地方士绅,却也在为传播吾师之学做着自己的贡献。他们也被裹挟于清初“由文趋质”的过程,是学术流变大背景下的小缩影.....”之后计划的硕论部分也与精英士人与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互动关系有关,不过因为最近太懒不想写研究计划书(日常反思自己的“无为”)(这一段话写于上周,与后文可能有所脱节)。

正文开始:

读完整本书以后的感受:可能是二位都出身于中文系的缘故,感觉葛兆光与赵园二人在描述思想流变、现象时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称赞二人的文笔),但若是概括思想概念(尤其是宋明理学和佛学中的一些概念),我是觉得不如张岂之的那本教科书,不过葛兆光在导论中已言他并不希望模仿传统精英思想史的叙述方式,希望去关注整体的思想史发展,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打破了传统思想史研究的桎梏,但我觉得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以研习经典思想史写法为先较为妥当。

关于中众多对其“虎头蛇尾”的评价,我感觉有失偏颇。三代秦汉时代,思想史文献本就缺乏,葛征引了大量新史料,所以未显得累赘。第二卷进入近世思想史后,由于近世的文献众多,若按照传统的“精英思想史”叙述,本就会内容庞杂,葛在导论中已论他希望开拓思想史的新写法,关注到“思想大背景”的流变,而非局限于传统“精英思想史”论述,为了保证书不止于过分庞大,对于概念性的内容,以及近世思想史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会过分关注。与此同时,他又引了好多新史料(比如宋代的洛阳,以及清代的地图、西学等),如此谋篇布局之下,就显得传统文献史料太少了,也无怪乎有人会言“虎头蛇尾”,材料征引过多等等评论。这也是我在上文所言,此书的思想流变、想象描写优于思想史经典概念的概括。我倒是觉得这种处理开启了思想史书写的新趋势,如果追求经典概念,那么去读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就好了,此书我认为是优秀的教科书,但张先生的书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桎梏,不能为如今大多数的初学者接受。

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时,里面提到“清代初期的政治权利就相当巧妙地垄断了本来由士人阐释的真理,并使帝王的‘治统’兼并了‘道统’”,我感觉杨念群的《何处是江南?》一书便是以此为论点进行挥发,比如关于经筵与讲会,清初由文趋质的分析便是由此而展开。前日买了杨念群的新书《百年清史研究:思想文化卷》,大概明日就到,对于这本书,我挺期待其中的内容,因为开头便是讲研究范式,后又有一节专门研究经史观,感觉这些都会对我未来的硕论有所启发。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思想背景的描述。在计划硕论时,我曾为此困惑不已,看了一些元典却也不思其解,虽然我注意到了清初浙东地区由文趋质的现象(此点当然是受杨念群《何处是江南》一书的启发),但其中从黄宗羲到章学诚的学术变化的困惑仍未得到解决,外因与内因如何交织,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这都是我接下来需要思考的话题。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好书,打开我研究新思路的好书。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1.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依法治校.法育未来!

3.知法明理,做“四有”新人!

4.树立法治权威,构建和谐社会。

5.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

6.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7.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8.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观念。

9.学法.懂法.用法.守法。

10.没有诚信的坚强基石,法制便犹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层建筑。

11.维护宪法权威,增强权利义务观念。

12.开创农村普法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3.经常用诚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别人。

14.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

15.学法.用法.守法.护法,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6.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17.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8.以诚取信心灵美,依法循规事业兴。

19.坚持依法办事,推进依法治校。

20.弘扬民主法制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1.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抓紧抓好!

22.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建设法治城市。

23.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文档为doc格式。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对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雄文四卷,本人反复学习过很多次,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对其中很多重要文章背诵也不止一次。但当时既不能深刻理解,也没有更多的体会。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再重读这篇文章,真是感慨万千。

1.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是贯穿毛主席一生的伟大事业。

毛主席的一生都在从事世界上最伟大的革命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当武汉枪声响起的时候,他立即在湖南参加新军,投身辛亥革命。即使在长沙求学期间也在不断的进行大量的革命工作。例如徒步考察、成立新民学会、智缴北洋军阀三千人的抢。“五四”时期的区张运动等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他在长沙发动各种工人运动,在湖南发动农民运动等等,掀起了中国革命的一个又一个高潮,打倒了他所面临的一个又一个敌人。走上领导岗位以后,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的漫长生涯,大致可以分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文革后期七个阶段。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了把革命引向胜利,每当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刻,毛主席都要对革命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复杂情况和社会各阶级的反应,以及各阶级对革命的态度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和细致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以做到团结自己真正的朋友,攻击自己真正的敌人。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发表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

发表与一九三九年十二月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主席把全部内容列为两章。第一章《中国社会》有中华民族,古代封建社会和现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三个小节。第二章《中国革命》有百年来的革命运动,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中国革命的两重任务和中国共产党七个小节。其中在革命的动力这一节中又分为六个大点,一地主阶级,二资产阶级,三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四农民阶级,五无产阶级,六游民。仅从这章节和大点的名词就可以看出,毛主席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国内外形式的变化和中国各阶级对抗日战争的态度做出了比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极为简单:“在日本武力侵入中国以后,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勾结日本公开投降或准备投降的一切汉奸和反动派”。正是有毛主席这样的革命导师的天才引领,中国才有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

一九四九年,对于全体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年份。因为以毛主席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蒋介石为主要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合合分分,谈谈打打,到这一年的年初,经过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终于有了分晓,共产党大获全胜。四月二十一日,百万雄师过大江,犹如猛虎扑食,,势如破竹地席卷残云。九月二十一日拖延数年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意味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三千余年的封建主义被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一百零九年的帝国主义被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三十余年的官僚资本主义也被推翻。既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和大地主阶级全部被打倒,仅剩下附属于他们的那一部分反动知识界一个敌人了。全体共产党人都处在胜利的喜悦中。毛主席又在想什么呢?我们还是回到七届二中全会上来吧!

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至十三日,三大战役刚刚结束,毛主席就把分布在全国各主要战场的中央委员三十四人,候补委员十九人全部召集到西柏坡,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第一天的会议上毛主席做了一个报告,全部内容分为十大点,主要是全面部署三大战役以后的工作,其中有四段特别重要的内容,我现在把它全部摘抄到这里。

1“必须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做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做外交斗争。即要学会同他们做公开的斗争,又要学会同他们做隐蔽的斗争,如果我们不去注意这些问题,不去学会同这些敌人做这些斗争,并在斗争中取得胜利,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失败。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做拼死的斗争,我们绝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地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我们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2“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为这样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

3“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在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为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发生。”

4”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全国解放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毛主席对国际国内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变化状况,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不同阶段,毛主席要么是发表重要文章,要么是在党的重要会议上,经常把国内外阶级斗争新动态向全党发出告诫,内容十分丰富。我不想在这里一一列举了。下面仅以三条毛主席的语录作为毛主席一生从事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伟大工作的结束。

(1)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来说已经基本完成,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各派政治力量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间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资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无产阶级也要按照自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的解决。《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2)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段,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这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性,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一九六二年九月)。

(3)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应的阶级。

这些走资本主义的领导人,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他们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怎么会认识足呢?这些人是斗争的对象,革命的对象,社教运动绝对不能依靠他们,我们能依靠的只有那些同工人没有仇恨而又有革命精神的干部、——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批示,(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2.毛主席打败了所有敢于与他对抗的敌人。

毛泽东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敌人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张干。作为校长的张干,当时要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十几名正在本校求学的学生,这十几名学生也联名贴出了驱逐校长张干的声明,其结果是学生一个也没有被开除,反而以校长被撤职离开学校了事。投身革命工作以后,毛泽东遇到的第一个敌人是湖南军阀张敬尧,当“五四运动”的风暴卷到湖南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湖南学生联合会组织和发动起来的学生运动在长沙和湖南蓬勃兴起,并且联合湖南的商界,知识界,以及长沙的工会,市民各界举行的罢课、罢工、罢市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抵制日货的群众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因波及到军阀张敬尧的利益而残酷镇压湖南的各种群众运动,毒杀湖南人民,激起全体湖南人民的公愤,因此,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湖南各界群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并且以张敬尧滚出湖南而告终。

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毛泽东在国内遇到的最大敌人是蒋介石。这对冤家在年轻的时候,同时被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所器重,一个弄墨,一个抚抢。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一个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部长,一个被委任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里两度合作,两度翻脸,合合分分,谈谈打打,最后以毛泽东彻底消灭蒋介石赖以生存的八百万军队为代价,以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标志,宣告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以无敌于天下之势,打败了所有敢于向他挑衅的敌人,无论是美帝国主义,还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无论是印度反动派还是南越反动派。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统治集团,通过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两度交锋以后,至今还谈毛色变,并且有了“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的至理名言。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毛泽东在党内遇到的敌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三五年一月,第二阶段是从一九三五年一月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第三阶段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泽东逝世为止。

毛泽东在第一阶段遇到的主要敌人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王明为首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左倾机会主义。关于毛泽东与陈独秀的关系,现以成为中共党史的最大悬案。大家都知道在“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曾经是对毛泽东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最大的人(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语)。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陈独秀可以算作毛泽东的恩师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建党初期,作为的陈独秀,对毛泽东在湖南的出色工作,卓越的组织能力和理论水平也是充分肯定倍加称赞的,自然对毛泽东也是特别器重的。如前所述,一九二四年毛泽东刚到上海中央工作时,陈独秀曾宣布:“凡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必须经过他或毛泽东的亲笔签字,才能以中央文件下发,其信任程度可见一斑。但是,两人共事不到一年,毛泽东突然携妻带子离开了上海,回到湖南老家——韶山,理由是”养病“。这件事实在蹊跷。养病为什么不在大城市,而要跑到偏避的农村去呢?况且在此之后多次党的重要会议上,陈独秀甚至剥夺了毛泽东的发言权,更有甚者,他坚决拒绝在党刊上发表毛泽东的文章,通过陈独秀这一正一反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可以断定:在毛泽东和陈独秀共事的这一年,两人之间肯定发生过很多极不寻常的事,不然的话,像毛泽东这样雄才伟略的谋划家怎么可能冒然离开党中央的重要工作,而跑到偏远的农村去另起炉灶(发动湖南农民运动,成立湖南农村党组织)。显然这是毛泽东与陈独秀分道扬镳之举。

以王明为主要代表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从党的“六大”开始逐步掌握了中央的控制权,从一九三〇年开始,这种控制权延伸到了苏区(上海的中央被他们毁掉)。他们到了中央苏区以后,极力推行左倾盲动主义,专门以反对毛泽东为能事。事事处处排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打击执行毛泽东正确路线的同志。在这期间,无论毛泽东想什么,说什么或者做了什么都是错的,包括打胜仗也要受到批判。他们在上海折腾,毁掉了中央所在地,跑到中央苏区又是这样瞎折腾了三四年,最后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整个中央苏区被全部毁掉。这两个敌人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就是做了国民党蒋介石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毒杀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苏区的广大革命人民。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导致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初生的共产党人牺牲百分之九十。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苏区的党和红军损失百分之九十,白区的党组织损失百分之一百,陈独秀在“八七会议上”被撤职,后来成为托派,被开除党籍,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也因“遵义会议”而丧失了对党中央和红军的控制权。

第二阶段从“遵义会议”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期间毛泽东在党内遇到的主要敌人是张国涛的分裂主义和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这两个人虽然也是以反对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己任。但是在“遵义会议”上已经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事实上从“遵义会议”开始,毛泽东就牢牢地掌握了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权。无论他们如何反对,也没有撼动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只是对执行毛主席的正确路线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所以对党和红军造成的损失相对前一阶段的两个敌人要小的多,张国涛把四方面军损失殆尽以后判党投蒋,王明也因一九四五年共产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而丧失了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影响。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中国古代法律也不例外。它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护当时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社会结构,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瞿同祖先生在其大作《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详细地阐述了产生这一法律的社会背景,研究并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揭示了法律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他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脉络,了解其演变的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基本特色,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深入了解其实质。

与欧洲社会早期国家产生不同,在中国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血缘的联系非但没有被打破,反而愈加紧密,宗族成为政治结构的主要单位,稳固宗族关系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早在西周时期就确定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制血缘关系网并根据了尊卑、亲疏、远近程度不同,确定了“五服”制度,因此丧服不仅是简单的服丧衣饰,更主要是确定亲属之间关系和等级的标志。中国家族主义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其父权本位上。“父为子纲”,父对子孙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对子孙有支配和惩罚的权力,不仅对子孙的日常生活加以严格限制(如婚姻等大事也要由父所决定),甚至对子孙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正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法律对此种行为一般都会网开一面,从轻甚至不用追究责任。子孙对父母要绝对服从,不许忤逆、违背父母,不然会被法律、社会当成罪人。“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五刑之属三千,最莫大于不孝”,对于父母等至亲尊长的不孝行为,历来被当作罪大恶极的事情,法律都要对其加以严厉惩罚,隋朝确立的“十恶”中有一类是被认为严重侵犯家长权的,如恶逆、不孝、不睦、不义(部分),内乱等,这些罪行都要受到严厉打击,一律不得被普通的大赦所赦免,所谓“常赦所不原”。而且贵族官员犯有这些罪行,也不得援引八议、收赎之类的特权来逃避刑罚,从中可以看出父的绝对权威。“为亲者讳”,儒家认为父子之间应该互相隐瞒犯罪,不应互相告发,这才算“直”,这种“直”当然是超乎法律之上,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原则为准绳的。不过,在法律上,父告子是可以从轻甚至不用承担责任的,而子一般是不能告父的,不然会受到严厉惩罚,就算所告是实情,也要接受惩罚。……讲到家族,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婚姻,因为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婚礼者,礼之本也。”而婚姻的目的则被认为是“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婚姻主要是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婚姻一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基于血缘、等级和特殊事件等设定了许多限制,如同姓不婚等,婚姻的缔结一般都要经过繁缛的程序。“夫为妻纲”,夫就如同是妻的家长,对其行为负责,要求妻对夫百依百从,决不能有半点怠慢,夫也可以纳妾,甚至可以以“七出”单方面解除婚姻,休弃妻子(虽然有“三不去”对夫单方面休妻的限制,但是夫休妻的权利还是很大)。妻对夫的殴打等侵害行为,只能默默忍受,不能付诸诉讼,更不能加以反抗,否则会受到严厉惩罚,就算侵害严重甚至造成死亡等,夫也会照凡人有所减罪;而妻对夫的侵害行为却要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妾则会受到更加严重的惩罚。总之,妻妾对夫要绝对服从,勤恳祭祀祖先,延续后代,才可以免遭被休弃的命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健全,父子、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了一步一步的改变,当代社会不会再强调父权、夫权的绝对权威,也不会在法律里规定“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子、夫妻更多是平等、互相扶助。但是,家族主义、父权夫权思想在当代还是有一定影响。在许多农村,重男轻女、暴力干涉婚姻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是几千年来家族主义、父权夫权思想的痕迹。为此,有关法律规定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条文,以次来削弱家族主义、父权夫权思想的.势力。

欧洲社会早期国家权力的形成主要是循着经济发展的路径,而中国的国家权力是通过政治性的集权方式得以形成的,所以统治阶级更加注重王权的巩固,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儒家便是维护这一制度的“忠实奴仆”,儒家向往礼制,“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礼记曲礼》)“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荀子说得更明白:“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得其宜。”(《荀子礼论》),礼成为早期国家划分并确定社会成员尊卑贵贱地位及其相应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依据。“序上下,正人道也”(《白虎通德论》卷一,《礼乐》)统治阶级通过法律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一切重要领域建构了一套贵贱有等、上下有序,极具严肃性和威严性的规范体系。统治者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天子、诸侯、各级贵族、平民以至贱民等阶级,不同阶级在社会中有不同的地位,各异的权利义务,权利从天子递减,义务则是从天子递增,权利义务并不对等。不同等级的人应遵循不同的生活方式规定,服装、饮食、房舍、舆马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见其物而知贵贱。"(《新书》卷一,《服疑》。君主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最高地位,对臣民拥有根本性权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对臣民生杀予夺的权利是毋庸质疑的。臣民对君主要绝对服从,任何时候都要为君主着想,不得侵犯君主的权威,否则会成为“十恶不赦”的罪人,逃不了严厉的刑罚。地位高的阶级一般都能享受特权(如“八议”制度等),而且能支配、统治地位低的阶级,对地位低的阶级的侵害行为一般也能较凡人减等,而且可以以赎官法、官当法等逃避法律的惩罚,而地位低的阶级承担了大量的义务,对地位高的阶级惟命是从,不得侵害他们的权利,不然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严刑竣法。不同阶级一般也不允许通婚,所谓“门当户对”是基本准则,特别是地位高的女方不得嫁给地位低的男方,不然会受到社会的唾弃。等级一般是世袭的,特权阶级永远是特权阶级,而贱民阶级只能世世代代做牛做马,不可能成为特权阶级,而且,不同种族中也有不平等,特别是在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时,这种不平等的情形异常显著,人民都被划分为层次井然的阶级,无论政治、法律及社会各种待遇都依其顺序而定其高低……几千年过去了,中国法律得到了健全和完善,许多不合时宜的法律制度都已剔除,法律向着平等、公平的方向发展,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国还是根深蒂固,阶级观念还是在不少人心目中存在,有些官员自以为是特权阶级,整天鱼肉百姓,凌驾于百姓之上,而且官官相卫,形成了新时期的官僚集团,而百姓竟以为自己是弱者,不敢加以反抗,更不用说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且,“世袭制”也没有完全消失,市长的儿子再差也能当个官,而百姓想当官却要费劲周折,这样,真正的英雄只能无用武之地。悲哀!法律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平之如水”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在执法过程中和社会活动中都要剔除阶级观念,真正做到法律、社会面前人人平等,给以公平的机会,则真正的平等指日可待。

儒家成功地将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统一起来,在儒家心目中,家族和社会身份是礼的核心,也是儒家所鼓吹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建立了以“亲亲”、“尊尊”为中心的不平等但有序列的社会格局,强调了君父的绝对权威,构建了家国一体的牢固格局,这种格局维系了几千年,成为各个朝代的社会基础。直到现在,我们似乎还可以窥见其痕迹,国人的家国观念还是很浓重,这或许也是一件好事。

法律反映着社会,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可以说,法律和社会的发展脚步是一致的。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部中国法律史,便是一部中国社会史!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喜欢读点历史,不似其它,不仅有人物生命的张扬和毁灭、世事的无常和荒.唐,还有人心的幽暗和沉沦——更主要的是生存方式和生命过程在承前继后的时间延续中人性毫不遮掩的暴露和宣泄。那不是一个遍地是宝俯身皆可拾的世界,但那是一个只要你沉浸进去详查细审就能拥有火眼金睛本领的天地。读文学未必能褪去人身上的燥气,但读历史肯定能。它能告诉你冠冕堂皇背后的虚假可笑、习以为常下面的自私冷酷,心胸由此变得阔大,连凝视都仿佛有了穿透千年的犀利力量。

日转星移,人世沧桑,如今回头再来读这段历史,尤其是倾听陈旭麓先生的剖析与评判,顿觉“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的今日,拂去积淀在久远往事的尘埃,看待那段历史的角度却大不一样了。

虽然已过去了一个半世纪,但我知道,那些因火与血而得到验证的普世价值至今并未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扎下根——虽然我们接受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可却始终未能接受最先进也是当代世界目前所拥有的最好的文明思想体系——政治制度、民主观念、自由思想、法治精神和平等意识。西方文明确实触动了封建传统文化的顽固堡垒,但并未改变了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旧观念。

鸦片战争(对西方而言)那就是一段侵略史;(对国人而言)那可就是一段屈辱史、受难史。它摧毁了数代人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整个民族都被投入到痛苦煎熬的深渊中。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冲击,现代人的生活只能是更糟!——也许,还禁锢在那漆黑一片的铁箱子里。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所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以此视角来看待以往的那段历史,也许,既往的观念的确陈旧而片面了。

读历史,尤其是读到那些以往被人为遮掩的历史细节,常常是惊异不已而沉思、而感慨……。

——如书中所记述的:当京城被洋人占领之后,“街市累见扶老携幼,背负袱被,仓皇逃难之群。而王公大臣汉官富户之未及迁徙者则多‘门首摘去科第匾额,官衙门封’以自晦匿。”

——当联军逼近天津的时候,他(淮军宿将聂士成)因忿恨义和团“四处焚掠”,“倡灭洋以酿祸启衅”而屠戮团民,“击杀千余人”。团民则“忿恨,乃乘其与洋兵苦战时,拥其家属眷口而去”。

——联军入京之时,京官朝贵中众多人“相率户前挂某某国顺民旗”,“鼓乐燃爆竹,具羊酒以迎师”。

还有很多我们所忽视的历史细节,在历史学家的锐利眼光下,发掘了我辈未曾思考到历史真相背后的意义:

——当北部中国陷入民族战争兵燹之中的时候,南部中国却在“中外互保”下依然一派旧景。

作者条分缕析,目光如炬:

——一方面,它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运动,另一方面,它又阻止了八国联军的南下蹂躏;一方面,它免除了列强在扑杀北方义和团时的南顾之忧,另一方面,它又使战胜之后的列强在处置中国时不能不正视驻守东南的几十万军队。

结果,崩溃的是守旧的王公贵族,兴起的是洋务人物——而有二十世纪之初的“新政”。

有些历史细节,也许篇幅或者的缘故,书中并未提及:

当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时,这仅仅是圆明园所遭受到的第一次洗劫;而来自于周围民众进入之后的破坏和盗抢,是第二次也是更为彻底的摧毁。只是这些细节不具备留在史书上的资格而渐渐为人所忘却罢了!

为人所忘却的历史细节又何曾只是这些?

wenge期间的文人相互之间的揭发和批判,那种放弃道德底线和生存良知的相互残害,乃是中国知识精英的极大悲哀,也是民族精神的被玷污、被扭曲、被摧毁!

今天的我们,已经能够走进已被刻下的过去,在历史的小径上除去杂草拂去灰尘看到一些珍贵的历史真相,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当我沉默时感到充实;当我开口时,同时感到空虚”而改之“当我面对历史的真相时感到充实;当我背对之时同时感到空虚”,愿我们能够在痛苦与反省中,正视我们所应该面对的一切,哪怕是曲曲折折的前行,都将有助于我们的民族精神的腾飞!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巨变》读后感字

距离我从社会学系毕业已经有7年的时间,作为学渣渣一枚,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免想起当年期末考试周死记硬背《外国社会学理论》和《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日子,想起来东拼西凑的读书笔记和期末论文。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拍了目录给老师看,我们两个都觉得“看着就不好读啊”。

可以说,我是在回忆里被理论课期末考试支配的恐惧中打开的这本书,读下来之后觉得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

首先是一篇非常好的导论。拨开种种概念的迷雾,导论里与时俱进地梳理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提出基于理论的“假设”的意义,并指出社会学与其他经验学科的不同。对于年青的社会学学生来说,是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梳理。我个人认为也是很好的指引,我学习的时候就常在经验与理论中摇摆、在定性和定量之间犹疑,空有“主题先行”的想象力而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我想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实实在在地深入到生活的田野,因而获得的都是浮于纸面的空泛想象。

第一编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第二编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学,是我个人觉得本书最好的部分。提供了一个理解社会学的新视角,社会学绝不是西学东渐的舶来品。第一编中通过社会学概念在国内的生长,说明了中国社会学的初心就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中,充分考量本土之后的选择与建构。

“社会学在中国的学科化过程,反映的正是中国普遍的制度变迁的实际过程,而这种普遍的制度变迁,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洪流。”“这些制度的形成过程,的确蕴含着观念的断裂、方法的创新和社会的转型。”

第二编中梳理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提出中国社会学学术思想的两条思想线索:理论和经验、国学和西学;通过五种思潮展现了中国社会学对于本土问题的观照。“20世纪初社会学在中国的导入和产生所推动的学术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取向,以及外辱内忧之下学者所形成的富国强国的强烈使命感,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的介入生活、干预生活的传统,推动一大批学者走出书斋步入生活基层。同时,也形成了学术上的一个明显特征,即在研究中国时强调文化特殊性。”第二编是非常规范的梳理和综述。

十分感动。我想,扎根本土现实,总结中国经验,聚焦现实回答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学学界应有的担当。

ps:还是觉得这本书适合对社会学有一点了解的人,可能读起来会更流畅,有更多理解和思考。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字

社会愈黑暗,果报思想愈流行。

中国的小说不管怎样地诲淫,或怎样地诲盗,其结局无非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太上感应篇》《科场异闻录》《阅微草堂笔记》固不必言,甚而至于正史里面,也含有果报的思想。看吧!“殷羡字洪乔,为豫章太守,都下人因其致书者百余函,行次石头,皆投之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人家托他寄信,是何等郑重的事,殷羡竟投在江中。但是报应不远,其子殷浩竟以空函,不能出仕了。

《水浒传》也有不少的果报的话,比方林冲无辜受刑,充军沧州,高太尉又派陆谦设法陷害,这个时候,林冲生命危险极了。然而“天理昭然,佑护善人善士”,一场大雪不但救了林冲的生命,且使林冲手刃了卖友求荣的陆谦(《水浒传》第九回)。痛快!痛快!

不但小说,就是正史也有果报之言,司马懿受两世托孤之命,就友谊言,亦应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而乃欺凌幼主,诛戮大臣,子师废齐王而立高贵乡公,昭弑高贵乡公而立陈留王,每乘废置,窃取威权,三世秉政,卒迁魏鼎,其创业之本异于前代。“晋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之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宣帝(司马懿)创业之始及文帝(司马昭)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前此,“欺他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得天下”,现在生儿(惠帝)愚暗,而又为其后(贾后)所制;前此,杀害曹爽,使曹家兄弟不能屏藩王室,现在则八王作乱,骨肉自相残杀,而亡国之日,“宋受晋终,司马氏遂为废姓”,可谓惨矣。而“齐受宋禅,刘宗尽见诛夷”,报应又不爽了。隋夺宇文(北周)天下,而弑隋炀帝的便是宇文兄弟(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唐夺杨(隋)之天下,而乱唐之政治的则为杨家兄妹(杨国忠、杨贵妃)。冥冥之中似有安排;这个安排似非出自神的自由意志,而是基于因果法则。

中国古代是一个黑暗的社会,处处有土豪劣绅的压迫,处处有奸官恶吏的鱼肉,中国人民数千年来历受摧残,已经失去勇气,毫无抵抗的能力了。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抵抗,要求社会同情么?“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成为中国的格言,谁肯出来代抱不平。何况中国社会既然黑暗,一举一动稍不留心,就有家破身亡的危险,则各人为了自己的安全起见,当然“危行言逊”,不欲多管闲事了。要求官厅援助么?中国古代有一种最高的政治原则,叫做“无为而治”,因此,在中国做官,最紧要的,不在于“做事”,而在于“对付人”,你能够应酬周到,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拍马,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吹牛,则大家将推许你,而你的官运也亨通了。中国人称才为“人才”,其意就是指“才”也者,是“对人的才”,不是“做事的才”,“人才”太多,“事才”太少,这是中国政界腐化的原因。“才”既然不在于做事,而在于对付人,那么,发生一个问题,当然要看对方是何种人物,本“不得罪于巨室”的宗旨,宁愿坐看被压迫者之被压迫了。

在政治修明的国家,侠义小说绝对得不到人家的欢迎,因为一面有健全的舆论,监督政府,同时又有贤明的法律,保护人民。无辜的人受了压迫,法律自能保护,万一法律不能保护,则舆论必攻击政府,使政府无从逃避。因此之故,侠客毫无用处;不但没有用处,并且侠客之“越俎代庖”,亦为法律所不容。由此可知侠义小说的流行,乃是暗示社会的黑暗。在黑暗社会,有了一位侠客,扶弱锄强,当然容易得到群众的信仰,而被尊为无冠的皇帝。

但是侠客是不能强求的,一部二十四史共有几位侠客?黄天霸、白玉堂只是小说家的寓言,哪里有这样的人物?侠客既不可得,群众的思想就不能不转变了。他们受了压迫和剥削,既不敢希望政府制裁,又不敢希望侠客援助,他们只希望冥冥之中,有一个万能的神,代他们申冤,于是就发生了果报的思想。所以果报思想的流行,也不过表示社会黑暗到了极点罢了。

但是中国的果报思想又和别国的果报思想,稍有不同之点。耶稣教的最后审判,乃在于遥遥的将来,佛教的轮回也放在来生。反之,中国的果报则在现世。看吧!《科场异闻录》、《太上感应篇》无不说明现世的报应。报应不放在来生,而必放在现世,实因中国人民受难已久,来生之事既不可知,而最后审判又复遥遥无期,倘若没有现世报应,则不但不能威吓压迫者作恶之念,且又不能减少被压迫者愤愤不平之气。民众们,镇静吧!报应就在眼前!《红楼梦》上说: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实与《新约圣经》上说:

尔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上帝的国是尔们的。尔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尔们将要饱足。尔们哀哭的人有福了,因为尔们将要喜笑。……但是尔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尔们受过安慰。尔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尔们将要饥饿。尔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尔们将要哀恸哭泣。

有异曲同工之巧。报应既然这样威灵,民众们何必出来做反动运动呢?宗教的作用在此,支配阶级提倡宗教的理由也在此。

然而因此,却救了林冲的命,所以有人说,中国小说没有真正的悲剧。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