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实用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18篇)

实用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18篇)

作者:琴心月 实用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18篇)

读后感是一个实践和提升自我的过程,写作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观点和表达方式。精选了一些来自学生和老师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

《中国》读后感

本书汇总后的建议有:

(1)终结双轨制的改革策略,尽快减少甚至消除政策扭曲,真正实现竞争中性,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2)主动、积极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取消生育限制,建设良好的老年与幼儿护理措施,加强对妇女的职业保护,鼓励生育。

(3)保护知识产权、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改善诸如补贴与国产化等产业政策工具,建设基础设施,消除政策障碍,支持创新与产业升级,并充分重视对国际市场的溢出效应。

(4)公共财政的重点应从支持经济稳定转向提高经济效率与改善收入分配。

(5)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改革,改革监管体系,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间关系。

(6)彻底打破城乡长期分隔的`局面,取消户口限制,改革农村土地的产权安排,支持农民工市民化,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7)采取市场化的政策手段,比如征收污染税与实行碳排放交易,让中国经济走上绿色与低碳排放的发展轨道,提高生产与生活质量。

(8)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开放政策,明确进一步开放的承诺与时间表,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在与国际经贸体制的互动中,灵活处理发展中国家议题。

建议各个维度都有,我个人是这么看待这事:

总是有一部分是要解决社会性问题,但社会性问题或者安全维度问题不一定促进经济增长。分列较为合适。

跳过所谓的中等经济陷阱核心就在于中国的企业在全球的经济链条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过去相当于依赖一些极为基础的要素比如劳动力(世界工厂等)、投资(基建等)、消费(房地产、城镇化等)等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这是在特定形势下才有的机会。后续则显然需要升级,尤其是面向外部的产品服务升级。形象讲是只有小米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苹果。这在内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树立企业在全球中的位置。反过来讲就是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多的华为,需要能经营全球市场,而这达到一定规模后,就根本不单是经济问题,政治经济不协调就会出现华为、中兴这类事情。与此同时解决老龄化等带来的民生等问题,确保基本消费。

总结来看,就还是世界上就只有政治经济学,没单纯的经济学。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字

读完第一卷的感受:对于我启发最大的应当是精英思想和一般思想的论述,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有一部分也是与此相关(虽然是清代),5月答辩时,我说道:“学术史的发展固然由大儒们创立、推动......为后世学者推崇、敬仰,但是他们那些不出名的学生,身为地方士绅,却也在为传播吾师之学做着自己的贡献。他们也被裹挟于清初“由文趋质”的过程,是学术流变大背景下的小缩影.....”之后计划的硕论部分也与精英士人与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互动关系有关,不过因为最近太懒不想写研究计划书(日常反思自己的“无为”)(这一段话写于上周,与后文可能有所脱节)。

正文开始:

读完整本书以后的感受:可能是二位都出身于中文系的缘故,感觉葛兆光与赵园二人在描述思想流变、现象时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称赞二人的文笔),但若是概括思想概念(尤其是宋明理学和佛学中的一些概念),我是觉得不如张岂之的那本教科书,不过葛兆光在导论中已言他并不希望模仿传统精英思想史的叙述方式,希望去关注整体的思想史发展,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打破了传统思想史研究的桎梏,但我觉得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以研习经典思想史写法为先较为妥当。

关于中众多对其“虎头蛇尾”的评价,我感觉有失偏颇。三代秦汉时代,思想史文献本就缺乏,葛征引了大量新史料,所以未显得累赘。第二卷进入近世思想史后,由于近世的文献众多,若按照传统的“精英思想史”叙述,本就会内容庞杂,葛在导论中已论他希望开拓思想史的新写法,关注到“思想大背景”的流变,而非局限于传统“精英思想史”论述,为了保证书不止于过分庞大,对于概念性的内容,以及近世思想史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会过分关注。与此同时,他又引了好多新史料(比如宋代的洛阳,以及清代的地图、西学等),如此谋篇布局之下,就显得传统文献史料太少了,也无怪乎有人会言“虎头蛇尾”,材料征引过多等等评论。这也是我在上文所言,此书的思想流变、想象描写优于思想史经典概念的概括。我倒是觉得这种处理开启了思想史书写的新趋势,如果追求经典概念,那么去读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就好了,此书我认为是优秀的教科书,但张先生的书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桎梏,不能为如今大多数的初学者接受。

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时,里面提到“清代初期的政治权利就相当巧妙地垄断了本来由士人阐释的真理,并使帝王的‘治统’兼并了‘道统’”,我感觉杨念群的《何处是江南?》一书便是以此为论点进行挥发,比如关于经筵与讲会,清初由文趋质的分析便是由此而展开。前日买了杨念群的新书《百年清史研究:思想文化卷》,大概明日就到,对于这本书,我挺期待其中的内容,因为开头便是讲研究范式,后又有一节专门研究经史观,感觉这些都会对我未来的硕论有所启发。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思想背景的描述。在计划硕论时,我曾为此困惑不已,看了一些元典却也不思其解,虽然我注意到了清初浙东地区由文趋质的现象(此点当然是受杨念群《何处是江南》一书的启发),但其中从黄宗羲到章学诚的学术变化的困惑仍未得到解决,外因与内因如何交织,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这都是我接下来需要思考的话题。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好书,打开我研究新思路的好书。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先秦卷》,简单谈几点理解。

1、本卷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流派(儒法道等)的主要政治思想观点和其思想发展历程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阐述。

2、商朝神权与王权交织,用人活祭和普遍的神灵崇拜倒是有点类似阿兹特克帝国。

3、春秋以来,周朝旧的政治体制开始解体,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理想国,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对统一的追求和或明或暗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支持是思想家们最大的共同点。对统一的执着可能跟周天子臣民这一共同的身份认同有关。《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结束乱世再造天下成了最终极的政治桂冠。而为何君主专制制度的情况较难理解。我想可能有几点原因:一是君主\圣人被认为是作为贯通天地人三者的存在(君主就是“王”字那一竖),这使得君主获得了独占政治权力的法理性;二是分封制的解体导致官僚治理的郡县制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方向,权力依附于君主的官僚阶层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三是在前现代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大一统与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内在联系,这一点和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发展内在原因是由于从城邦国家发展到一个跨地区跨种族的大国一样。

《20世纪思想史》读后感

这本书至少值得再读两遍!总算是读完第一遍了,诶,差不多看了两个月,经常是看几段就得时不时去查百科,越读越心虚,虽说一遍下来也算满载而归,但遗漏的东西更多。对这位作者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整整一百年的历史,涉及科学、经济、文学、艺术、哲学、医学、考古等等诸多方面的起源和发展,以世界级的眼光加以描述和评论,这种思想高度,仰之弥高!

近110万字的大作,不算我读过书中最厚的一本,但想到这是由百年历史所凝聚而成,即便是浓缩版,也足以彰显其份量,更何况这并不算简史,历史虽纷乱,但作者很切实的遵循年代纪,以时间主线来记录,轻重有序,对思想史上重大事件和成就,无有遗漏,当然,站在自己东方人的地位上,难免抱怨书中对于亚洲和印度和成就提及太少,但正如作者所言,20世纪,确实是西方世界的舞台,东方这个20世纪,拿得出手的成就确实寥寥无几。

看书的过程中,曾数次幻想过,若书中的知识点,都能不查询而略知,即便是只一二,才不枉自称读书人,所以难免心虚,且当是份美丽的愿望吧,有待努力!

《中国针灸思想史论》读后感字

上编是对于针灸的文献整理,作者从这些古籍中“再发现”了许多原本存在却被后人抛弃的理论,由此深化了对于针灸中许多概念的认识。下编主要是针对一些尖锐问题的探讨,同时反思针灸发展过程中的弯路以及今后的针灸学应当何去何从。

“缺乏对自然的反抗精神”或许是现在的中医对自己的最大限制,医学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仅仅排在第三,作为外来者的儒家与道家反而更加重要。张树剑老师在书中提到借助于“法象”来使中药“归经”已涉及虚境,对于这一点我个人并不是十分的认同,根据药物的外形来揣摩其治疗效果其实是具有一定道理的,正如仿生学的应用一般,在面对未知事物的时候,应用此种取类比象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过于执迷与方法论而忽视了对现实的考察,才是步入虚无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是古人研究天地规律,认识世界的工具,它代表着一个极具特色的宇宙视野,对于未知的真理给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到医学面对的并非是不可知的天地之“道”,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体之“理”,不同的方法论指向的却是相同的人体解剖结构与功能,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中医理论受到哲学影响太深,或者说从哲学家改行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是所谓的“儒医”。带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激愤的这一群书生,喜欢的显然不是血淋淋的人体,而是更接近圣人的经典,于是从宋朝开始,整理文献反而成了医生的天职,这正是我特别反感宋朝医学的一点,而只有到了礼乐崩坏的金元时期,医家才开始重新拾起临床经验,但此时的中医学界显然格局已定,我们顺着自然哲学塑造了理论,如今又是顺着古人的错误继续下去。

“干针”与“针灸”之争指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行业内利益的驱使阻碍了中医的发展。理疗师为了避开美国法律从而谋取私利,因此想要把“干针”独立出来。而如今的中医行业也存在新旧之分,新学派的出现必然会撼动旧学派的地位,而旧学派往往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学术界的革新一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何况,因为国家政策的扶持,各类“伪中医”也想要分一杯羹,从中混水摸鱼,彻底搅乱了本就不平静的业界,外人甚至已经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什么才是招摇撞骗的江湖郎中。如今的中医明面上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但这对于一个根本上还没有厘清思路的庞然大物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事。

中医理论究竟是什么呢,合上书页的我,再一次陷入了深深地迷茫与思索。

《20世纪思想史》读后感

比起史书,将本书看作一本20世纪重要思想的目录工具书似乎更合适。作者枚举了20世纪产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和科学发现,语言通俗流畅,具有科普价值。

但在我看来,缺点至少有二:首先本书行文脉络不是很清晰,似乎只是一个个重要观念的简单罗列和堆砌,缺少对这些思想之间逻辑关系的梳理,因此读起来不免有割裂和琐碎之感。

第二个缺憾比较隐晦却更加重要,即作者的个人意识形态观念表露得过于明显,甚至有些夹带私货之嫌,特别在谈及苏联时,作者的个人厌恶情感都快要溢出文本。虽说春秋笔法早已是史书撰写的默认原则,但如此明显的二元对立式评判却还是让人不适。

比起这些流于表面的评价,其实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对诸如苏联文化现象与思潮的深入剖析,例如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这些思想,它们又对世界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因为即使是负面事物,如果我们不能理性深刻地看待和分析,而只是以个人好恶来评价,那么我们将很难从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的意义也不复存在。

综合来看,本书的缺点与优点一样明显,因此觉得有些可惜。但最后我仍然要给四星,多一星仅仅因为这本书的索引价值,对于我这种小白来说十分友好。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从东周后期开始一定程度上富含贵族共和民主成分的分封制逐步瓦解,以商鞅改革后的秦帝国为代表的军事官僚实体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趋势,秦帝国的倒塌并未影响政治思想家们对王权主义君主专制制度的信仰,后面历朝历代虽然各种政治调解手段措施层出不穷。

但总的来说反而朝着不断强化君主集权的方向发展,直至清朝集封建专制统治术之大成,皇权空前膨胀,也造就了一个被自家皇帝痛骂“寡廉鲜耻”的官僚阶级,竟然在嘉庆年间发生天理教叛乱打进紫禁城的的千古奇谈,这表明密不透风的统治机器看似依然不可侵犯,但社会的内脏已严重病变。

旧的历史演进路径已然走进死胡同,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打断了传统的历史进程,也给今后的政治思想家们带来了截然不然的思想资料。

基督教的政治思想、伊斯兰教的政治思想和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有挺多的相似之处,前两者是一神教,后者崇圣崇道,本质上都是道统法统归于最高统治者所有,之下有着官僚体制,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介入社会生活,一般社会成员没有政治权利没有独立人格。

《中国》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并不懂得幸福是什么。当有人问起的时候,我只是笑着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而今天,当我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后,终于进一步理解了“幸福”的含义。暑假期间,带着无数的好奇心,我去采访了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认为:幸福就是能吃饱、穿暖,一家人一起坐在饭桌前谈笑风生。我觉得也对,因为以前能吃上一顿饱饭就很满意了。我想:这应该是最简单的幸福吧。爸爸、妈妈认为:幸福就是有很好的事业、智慧、美丽、爱情。不但自己一家人过着美好的生活,还要献出爱心,帮助贫穷的人们摆脱困境。

听到别人的答案,我综合《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也好好地想了想:天天吃人间美味当然是一种幸福,同时,能看看高山的雄壮、听大海的.怒吼、闻花草的清香,拥有强健有力的体魄,不是更幸福吗?还有我的良好表现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周围的人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那也是一种加倍的幸福。

三代人对幸福的看法,从物质上的追求到精神上的追求,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慢慢变化,这些让我们明白: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人们对幸福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一个个小家的幸福离不开一个大家的幸福,只有国家富强了,一个个小家才能幸福。

可是我又想,当我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由于爆竹的爆炸,汽车的尾气,喇叭的高鸣,森林的减少,溪水的变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正在被“无形的大火”改造成一个“可怕的黑洞。”中国的人均耕地不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人均谷物产量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俄国的二分之一!人均淡水、石油、森林等重要资源都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在这样的起跑线上,向新的幸福目标出发,不知要跨越多少个障碍,这个任务是多么的艰巨啊!

为此,向更高的幸福出发,就要跨越这些障碍,需要十三亿中国人齐心协力,更加积极地加入到建设幸福中国的大队伍中去。同学们,为了让国家更加强大,为了让人民更加幸福,让我们节约资源、爱护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吧!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1895年,既在中国政治史上是重大的历史转折,也是中国思想史的巨大分野,是中国思想史发展脉络陡然一变的开始之年。

曾几何时,日本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作为“岛国虾夷”而存在的,它受到中华文明的浸润和辐射,尤其是在中国上层政治人物和知识分子记忆中,对日本始终是无端鄙夷和居高临下。即使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攻击,门户洞开,即使中国人已经注意到日本人“效仿西法”,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但中国人始终没有把对日本的警惕提高到对西方警惕的高度上。

直到1894年,一贯自居天朝上国的清王朝无论在陆上还是在海上,都被岛国虾夷彻底击败了,天朝上国的尊严洒了一地。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签订城下之盟,无端鄙夷突然变成了痛彻心扉的忧郁激愤和耻辱无奈,这深深地刺痛了所有中国人,时人发出了“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的叹息。从知识分子到政府官员,从保守人士到洋务官僚,人们痛心疾首。“穷则变”,直到此时,在惨烈却无奈的现实面前,中国人才彻底醒来,“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自强才真正成为朝野上下的一致观念,成为社会舆论的核心问题。

在自强成为社会共识的语境下,如何“自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对待异质文明的冲击,当时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采取普遍主义态度,自动向西方靠拢,主动与西方的技术、文化和价值观并轨,寻求与西方相同的工业化发展方向和追求实力生存法则,简单说,就是全盘西化。一是采取民族主义态度,只有实现民族强大,才能在世界秩序内维护自身的独立主权和主流文化。在当时的国难之下,中国人一方面急速向西转,抛弃传统旧学,转向追求西洋新知,西方文化在中国空前扩散。另一方面民族危机也刺激起了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颠覆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和日本人怀有又爱又恨的矛盾态度。

关于救亡和启蒙的关系,学术界争论了数十年,迄今尚无定论,这是个难以达成共识的论题。其实对这个问题的体会和讨论从甲午以后就开始了,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这个问题一直无解。当时的人只能边走边尝试,摸着石头过河,尽量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正当维新变法如火如荼地展开仅仅三年,一场政变打断了探索的过程。

迄今为止,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还是在协调自强与启蒙的关系,还是在西方社会发展的轨道上迂回前行。既要追赶西方工业化的步伐,又要尽量保持传统文化的存续传承。所以,从这意义上说,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始于甲午战争。这条道路将走向何方?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中国思想史》不仅告诉你历史史实和历史困境,还引导读者对照历史,反思现实,为现实困境求索解决之道。这样就使书籍的生命力并不囿于过去,更在关照现实。

中国梦读后感,中国梦的读后感,我的中国梦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很多书,《美丽中国梦》是我印象中最好的一本。

现在的中国很繁华,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汽车,给我们祖国的交通带来了方便,虽说汽车方便,可有些时候会产生交通堵塞,汽车还会污染空气。农村变化就更大了,弯弯曲曲又窄又长的泥土路,已成为又宽又直的水泥路了()。但是原本清澈见底的水,却变成了浑浊发绿而又臭气熏天,河面上有垃圾的漂浮物,鱼和虾早已不见了踪影,有些甚至飘在河上;美丽的校园,遭到破坏,花园的椅子上和桌子上,都有几个黑脚印,草被踏弯了。教室里的课桌椅一些被损坏,图书掉页了;中国的美景很多,但垃圾破坏了我们美丽的环境。

但是,中国还是有很多好人的,徐秀娟和姚明保护动物,不让它们灭绝,杨善洲植树造林,王君婧,4年捡了十万余电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美丽人物,不要让树林变成木桩,不要让动物灭绝,不要让白色污染严重起来,我们应该不猎杀动物,不乱扔垃圾,别把河变得浑浊,现在,从你我做起,别让美景变成垃圾场,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出来的。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便是现在中国梦的历史源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缺少梦想的民族。国家梦想带领个人梦想,个人梦想的实施、实现推动国家梦想前进。个人梦想触动和产生了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推动了国家发展,也就是个人梦想推动国家梦想。东汉张衡因为小时候在社会底层生活过,这使他了解了人民的苦难、需求,这让他拥有了他的个人梦想。他一生都是位清廉爱民的好官,他一生的科学创造都是有利于人民的。一代代的中国人为了自己的梦想抛头颅、洒热血、不惜舍身取义。

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全面步入小康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每个人都应牢牢记住我们是祖国的,祖国也是我们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因为,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拥有和实现自我梦想的空间。而在自我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给我们祖国的梦、我们民族的梦添上一份微薄的力量。

中国梦读后感,中国梦的读后感,我的中国梦读后感

当我拿到《中国梦》这本书的时候,初略一翻,感觉谈的都是国家大事,“梦”太大了,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中国梦”和我们息息相关。比如:书中提到的“安居梦”、“环境美好梦”等等,这样梦原本就一直萦绕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像我们这样在小房子中一住就是十多年的员工,随着企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谁不希望能拥有一套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这不,新小区的入住真真切切的圆了我们期盼多年的“大房梦”。再加上矿上整洁干净、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高效快捷的各项公共服务,让我们的生活倍感舒适。

再提到“乐业梦”,我的理解是乐就是快乐,业就是工作,所谓乐业应该是说我们快乐的工作吧。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也不同,也许有很多人并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难免会把工作当做负担,每天应付差事,能推的就推,不愿意多干一点儿。这样的人他一定就觉得“我只是为老板打工,我只是在为领导工作”,这样他根本就享受不到工作的快乐,殊不知自己在推掉任务的同时也推掉了成功的机遇,也就不会有出色的成绩。那么如何才能快乐的工作呢?这就关系到一个人“心态”,关系到你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从你的内心深处认为“你在为谁工作”。如果我们是把自己当企业的主人,把工作当事业,始终认为是在为自己工作,能用快乐的心态去从事事业,积极应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和难题,这样,你便会在成长的路上收获一路的风景。

回想自己这一路走来,曾经的每一段经历,每一次磨难在现在看来都是生命中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你在为谁工作》一书中约翰·洛克菲勒提到“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着生活的质量。”是的,只有工作才能让一个人过的充实、活的有意义。这对于十多年前还是待业青年的我来说体会深刻。所以,能有一份工作是我当年最大的梦想。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对饮食业一窍不通的我在家人的支持下干起了“烧烤小吃店”,爱人在工作之余是我的得力助手。

从接下小店儿那一天起,聘请烧烤师傅,并邀来表弟做学徒,摸清进货渠道,学习经营方法,我从零起步,为自己打工,开始挤进“生意人”行列,真切体验了做生意的艰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起步确实很难,也曾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并没有放弃,也行当时真的有一种“为自己工作”的心境,不求小店儿能赚来多少的利润,只希望自己能有事做,小店儿能经营下去。于是我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每一次总是能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迎刃而解,度过难关。就这样,因我们全身心投入,小店儿在后来那近两年的经营中生意兴隆。那段日子虽然很苦很累,但它确实为我们赢得了财富,扭转了当年因爱人一个人工作经济紧张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让我倍感充实。

“对工作心怀感激”。能够成为一名正式员工,是我和我们全家人多年的梦想,那一年,从我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我便满怀感激之情。书中说“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将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其实,刚上岗之初,我只是一名环卫工,干着又苦又累的脏活,使满怀希望走上岗位的我有些失落,总感觉这份工作离自己的梦想太遥远。曾经在和朋友聊天时倾述心中的烦闷,朋友说“你至少已经前进了一步,如果你不能改变现状,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情,换一种心态去面对,也行你会收获另一份欣喜。”

是啊,一个新的开始,一份新的体验,我为什么不能好好把握呢?于是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尽快调整心态,尽心尽力的做好日常清扫保洁工作。同时我用业余时间读书看报听广播,来为自己充电,给枯燥无味的工作增添了一份乐趣。渐渐的我明白了许多事理,心情开朗了很多。在这样的积极心态下,加上平时的努力,使我在两年后从环卫工走上了资料员的岗位,迈出了走向成功的又一步。也许这份经历正印证了书中提到的“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成功了!”所以我们要有一种“为自己工作”的心态,要想比别人强,我们就要善于比别人多做一点,这样成功的机会就会多一点。

总之,不要为了工作而工作,点燃你的工作热情吧,就像书中提到的第三位工人那样,为拥有一个工作机会而心怀感激,让我们每一天都尽心尽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用心完成。尝试着超越自己,努力做一些份外的事情,不是为了看领导的笑脸,也不是为了能拿多少薪水,而是为了自身的不断进步,为了实现自己更多的梦想而努力工作。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本文在评介各家主张的基础上,阐发了结构派在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认为:中国思想史是研究中国人思想观念及其存在结构演变过程的学科.之所以要强调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认识传统思想的发展,是由于以天人合一为主体的思想观念与以《易》经为体而以其他经史为用、以儒家为本而以其他子学为末的学术结构共生、共荣,共衰、共被新的思想、新的学科所融解,而融解在新思想、新学科中的“传统思想”在离开了原来的结构后将成为当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结构派的这一主张,对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蒋广学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210093刊名:江苏社会科学pkucssci英文刊名:jiangsusocialsciences年,卷(期):“”(3)分类号:b2关键词: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结构派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孔子之下是战国时代,这个时期的思想,是“极光明灿烂”的。孔子有开启之功。有人反对孔子,有人则阐扬孔子。比如墨家,即极端反孔。杨朱则极端反墨。孟子则既反对杨朱,也反对墨子,主张回归孔子。

墨子最有名的主张是“兼爱”,孔子也讲爱,讲仁者爱人,落脚在“仁”。孔子的“仁”,是有分别、有等级的爱,墨子的“兼爱”则无差别。墨子认为,儒家的仁,这种讲究远近亲疏的爱,会使人自私自利。所以要兼爱,“视人之父若其父”,认为别人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没啥不一样,我们应该平等地去爱。儒家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二字说明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是有远近之别的。

墨家为何不把别人的爸妈不当外人呢,其理论依据在于:从宇宙看,人生都是平等,天下的爸妈都一样。由此他们提出“天志”,“天兼天下而爱之”。可见墨家不是站在人的立场来看,而是在天上俯瞰众生,所以是无差别的博爱。这就是与孔子最大的不同,孔子特别看重实际人生,从来都是从人的立场、人的标准来讲人道,所以主张仁。(参页20)。

墨子主张无差别的平等,便不讲“礼”,因为礼代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高低贵贱尊老爱幼。墨子看来,礼是奢侈的,尤其是葬礼和祭礼,这不是拿活人的生活之需去侍奉死人吗?奢侈啊。于是主张“节葬”,为啥呢?节葬的目的在“节用”,讲究节省,必然是非礼非乐。(参页21)。

孟子评价墨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

为什么呢?墨子不是兼爱吗?原来墨子虽然主张“视人之父若其父”,但是因物质条件限制,加上人的感情所限,“不能平等加厚,只能平等减薄”,变成了“视己之父若人之父”。不能像厚待自己的父亲那样厚待别人的父亲,只能薄待自己的父亲像别人的父亲一样。那就是不把自己的父亲当父亲,而是当成别人的父亲。那就是“无父”。这就是墨子无差别的平等观导致的后果。(参页22)。

尽管墨子在理论上有这样的不足,墨子却不是只空谈,还去实践,穿的用的都很简陋,“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这不仅减薄了自己父亲的待遇,也把自己的减薄了,不能平等地富裕就平等地贫穷吧。钱穆说,墨子是“以身作则地教人来过一种最低标准的人生,即是日夜以自苦为极的人生”。(参页22)。

可是,这哪是爱人?明明是不爱人嘛!

墨子说:no大家看看大禹,为了治水,风吹雨打,腿上的毛都磨没了。“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庄子・天下》)大禹这样的圣人,治水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兼爱天下百姓吗?我们就要像大禹那样,吃苦耐劳――这就是我们理想的生活标准。(参页23)。

庄子实在看不下去,就批评墨家说:你们墨家虽然是为天下人着想,可是天下人却接受不了你们这些想法。(参页24)。

尽管墨子“刻苦了人生”,但是并没有“鼓舞着人死”,没有去追求死后的天堂或乐园作为此生的补偿,所以墨家不是基督教,墨子也不是教主。(参页24)。

墨家和儒家,几乎每一处都针锋相对。“孔子亲亲,墨子尚贤;孔子差等,墨子兼爱;孔子繁礼,墨子节用;孔子重丧,墨子节葬;孔子统天,墨子天志;孔子远鬼,墨子明鬼;孔子正乐,墨子非乐;孔子知命,墨子非命;孔子尊仁,墨子贵义。怠无一不与孔子相反。”(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一篇第二章第十一节“墨子之道”,中华书局版第94页)。

墨家和儒家最根本的不同在哪里呢?

历史学家夏曾佑的观点可以参考,他认为,主要在于对待丧礼的不同,进一步说就是对待鬼神的态度不一样,儒家远鬼,墨家明鬼,这是墨家和儒家所有不同之处的起点。

“儒家丧礼之繁重,为各宗教所无,然儒家则有精理存焉。儒家以君父为至尊无上之人,以人死为一往不返之事,(无鬼神,则身死而神亦死矣。)以至尊无上之人,当一往不返之事,而孝又为政教全体之主纲,丧礼乌得而不重?墨子既欲节葬,必先明鬼,(有鬼神,则身死犹有其不死者存,故丧可以杀。天下有鬼神之教,佛教、耶教、回教,其丧礼无不简略者。)既设鬼神,则宗教为之大异。有鬼神则生死轻,而游侠犯难之风起,异乎儒者之尊生;有鬼神则生之时暂,不生之时长,肉体不足计,五伦非所重,而平等、兼爱之义伸,异乎儒者之明伦。其他种种异义,皆由此起,而孔、墨遂成相反之教焉。”(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一篇第二章第十一节“墨子之道”,中华书局20版第94页)。

这是极端反孔的墨家的情况。那么,又极端反对墨家的杨朱,都有什么主张呢?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5月第一版)。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多达十多种。所以,要想进一步研究中国思想史,就可以参考钱穆的其他专著,像《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四书释义》《墨子》《惠施公孙龙》《庄老通辨》《阳明学述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等书,而单篇论文则可参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这部《中国思想史》,仅仅是上述这些著作的“赅括而综合的叙述”。

钱穆治学主张会通,所以研治思想史,他说应注意通史及文化史,故上述著作如果不能一时遍读,那就至少要读《国史大纲》和《中国文化史导论》这两本书。另外,也要注意旁通西方思想。

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力求简易通俗,可是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各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容易快速了解。那怎么办呢?钱先生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细心玩索”,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这看起来不是太慢了吗?其实如果反复研究玩味思考,长期积累下来,自然就会豁然贯通。这一点正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钱先生认为,思想可不仅仅是文字,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有生命的。在例言中,钱先生说:“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立自存于世界。思想必有渊源,有生命。无渊源无生命之思想,乃等于小儿学语,不得称之为思想。”本书例言写于1977年,对于当时的中国思想界,钱先生认为正不幸像犯了一小儿学语之病,也就是没有思想,因为思想失去了渊源也就失去了生命。要改变这一现状,那就是去追溯中国的思想渊源。这也是钱先生写作本书的目的:“指示出中国思想之深远的渊源,抉发出中国思想之真实生命。”

读了这本书,读者会有哪些收获呢?钱先生说:“学者由此窥入,明体可以达用,博古可以通今。”对于中国的现状,对于民族的未来,将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去寻觅出路。

最后钱先生提醒读者,“切勿以知道一些旧公案,拾得一些旧话头,即为了事”。就像朱熹所说:“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着处,此皆非知学者。须要熟看熟思,久久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钱穆解释说:“读书即心急要求统要,此是心不宽。有些人,遂求于一言半句上既见出统要来,此如初格一物,便要明天理。其实此等统要与天理,仍只是己见耳。但放开心,不责效,又易泛滥;一书看了又一书,一物放过又一物,到底心中还是无所得。故看书须熟看熟思,尽在此书上多挨,挨得,自然有得也。”(《朱子学提纲》“朱子论读书”)。

既然讲思想史,那就先明白什么是思想?钱先生开篇即引佛经的话:“有生灭心,有相续心。”一般人都有生灭心,就是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并不总是持续地专注地想某一个问题。只有很少时候能做到持续而专注地思考某个问题,这个时候,才算是有了思想。而有的人,对某个问题长年累月地反复思考,甚至付出毕生的精力去研究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便是思想家了。那么,什么问题,是我们最关注而又最不容易得到确定答案的呢?恐怕要数宇宙问题和人生问题了。这不仅仅是一两个思想家关注的问题,而是众多思想家关注,而且往往关注对象不同,谈论的方向不一,结果不一致,于是形成了思想史上的派别。

接下来,就是什么是中国思想史?这很简单了,作为一个有文化有历史的民族,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对宇宙人生等问题的思考意见,不断延续的过程,就是民族思想史,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也就是中国思想史。放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思想史也只是世界人类思想史的一个派别而已。

那么,讲中国思想史,太远的不说就从春秋说起。

人类对宇宙人生的认识,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生死问题,而其他问题只是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在春秋时期便对生死问题有了成熟的思考。钱先生以两个人举例:郑国的子产和鲁国的.叔孙豹。

子产的思考,是从“见鬼”说起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思想史是文化史的一个分支。在高考注重考查能力的今天,思想史复习教学一方面要同整个文化史复习教学一样,点线面结合,以形成完整有机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针对思想史本身的特点,应重点从深度、广度、高度上加大复习教学的力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试分别加以论述。

一、重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思想史复习教学的起点。历史复习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和常规性历史教学。历史研究和常规性历史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历史复习教学有时便不一定要从具体的现象和材料开始。具体的事物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从具体的东西入手,不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反而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抽象和概括,在思想史复习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从一个个概念入手,在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前提下,运用逻辑的方法,即从简单的历史范畴逐步进入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历史范畴,这样便能使学生一进门就抓住问题的实质,并层层延展,对具体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辩能力,从而将思想史复习教学置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例如:“绝对平均主义”是小生产者要求平均享有社会一切财富的幻想,只要对这个历史概念内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就有助于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失败的必然性。因为这种思想是农民小生产者幻想的产物,它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这种落后的理论武器最终不能将农民战争引上胜利的轨道,如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便是例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直接相违背,带有落后性和破坏性,这就为科学认识1958年我国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失误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观照。如:“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是概括孙中山前后期思想的两个基本概念。“三民主义”的重大缺陷是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而“新三民主义”则在三大政策的基础上容纳了这样一项重大内容。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的差异,学生便能判断这两种思想孰高孰低,并以之分析孙中山前后期革命斗争的成败得失及内外政策所体现的不同政治色彩。如:“空想社会主义”是19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基本概念的了解,必须深入到对这种思想体系合理内核及局限性的全面把握。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才会明白它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只有深刻地领会了它的局限性,才能根据历史事实,科学地推断出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而且必然会被科学共产主义所取代。

二、纵向深入,突出思想史。

复习教学的深度。

思想的发展大多数是呈线型的。为避免对一部思想史流于作单薄的知识记忆,教师应借助于基本理论的指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各种思想的发展作小切口、深分析,以突出思想史教学的深度。具体来说:

1.钩沉索隐,深入探讨各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1][2][3][4]。

《中国》读后感

国家强大,是中国人的梦想。只因为曾经的中国实在太强大,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整个社会,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引领世界潮流。试问一声,谁不喜欢一直领先,谁喜欢落后挨打,谁喜欢只有美好的回忆而没有美好的将来呢?要想使得中国梦不是梦,需要现代人的多番努力。“中国梦”是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今天的“中国梦”,不是天下掉下的馅饼,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接力传承。是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忠心爱戴和国际社会普遍赞誉。“中国梦”在一次次的“接力传递”中,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戮力同心、接力奋斗建设处至大、至优、至进步、至庄严、致富强、至安乐的国家。

开辟中国时代,是中国的历史责任,是中国崛起和复兴的成。

功标志,通过阅读《中国梦》,看到了历代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做出的努力,经过不断的探索,找到了符合社会主义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人开始有底气为中国梦而奋斗!

未来是我们的时代,是中国的时代,是中国人民的时代。通过阅读《中国梦》让我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开放精神,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基层领导干部,实现“中国梦”须付出坚忍不拔的努力、作出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接力升级,需要改革创新,需要真抓实干,杜绝空谈、拒绝浮躁、抵制浪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凝聚中国的力量!着重的强调了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跟进步的机会。这些梦要靠人民来实现,要坚持人民团结的力量。有全党全国人民的戮力同心、接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我今年报考的是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硕士研究生,总分382,历史240,顺利录取,作为考研网的受益人,最后给同学们贡献点什么,按照我的理解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思想史这个研究方向,包括这个专业的研究对象、学术史、院校实力、阅读书目,最后无偿奉上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论述评》,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研究对象。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民国时期,哲学史和思想史无异,后来随着学科专业的划分,出现了思想史和哲学史之间的争论,思想史逐渐脱离哲学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时间上看,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各个时期各阶层的各种思想,但中国思想史一般分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和近现代思想史,他们隶属于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学科,一般招生简章直述中国思想史的,为中国古代思想史。

总之,中国思想史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思想及其流传,它包括各时期各阶层各地域的各种思想。

二、学术史。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诸子百家,庄子的《天下篇》,司马谈的《论六家旨要》等,再到后来的学案体,《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伊洛渊源录》等,再到近代的学术史式,梁启超、钱穆诸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再到哲学史式,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再到思想史,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五卷本,再到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再到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再到南京大学匡亚明先生任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三、思想史院校及奖学金问题(学术)。

思想史和哲学史相同,凡是治哲学史强的高校,思想史自然不差,这里主要是推荐几所最重要的思想史高校。

复旦文史学院主要是葛兆光教授。

南开的政治思想史主要是刘泽华教授。公费,一年4000补助。

西北大学主要是哲学思想的研究,偏哲学,因为方光华校长、谢维扬教授、张茂泽教授都是哲学出身。全额奖学金比例少,大部分为半公费,8000一年学费,每月100――200补助。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则主要是以历史的角度研究思想,所以偏史,主要是由许苏民教授、颜世安教授等组成,实力强大。公费,每月500.

社科院主要是崔大华教授、耿云志教授等。8000一年学费,奖学金比例低。

还有比如四川大学的罗志田教授,岳麓书院的中国思想史,中山大学等,酌情选择。

在难易程度上,清华复旦南京南开西北,社科院只招一人,不详。

在学术成绩上,术业有专攻。

中国读后感

你听过《苏东坡画扇》的故事吗?你听过《善报与恶报》的故事吗?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来自于一本书――《中国民间故事》。

暑假里,我迷上了《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故事,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善报与恶报》,故事讲了一个贪心的哥哥和一个贫穷的弟弟不同的故事结局。

哥哥的儿子结婚了,哥哥却并没有请弟弟,弟弟想:无论如何我也应该给侄儿庆祝呀,于是弟弟就带着礼物,去了侄儿的婚礼现场。这时,哥哥凶恶地说:“你来这干嘛?”就命令保镖将其赶了出去,弟弟在众人面前受不起这样的侮辱,就出海捕鱼散心去了。

果然,善有善报,弟弟捕到了一条小金鱼,从小金鱼肚子里取到了一枚戒指。这时,正巧被贪婪的哥哥看到了这一幕,他就马上问小金鱼要戒指,金鱼叫他把手伸进嘴里来,因为哥哥非常想得到戒指,所以就信任了金鱼,可这时,金鱼一下子就咬断了哥哥的手,哥哥不但没得到戒指,还失去了一只手。哎,哥哥真是自作自受啊!谁叫他那么贪婪,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佛经里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生活中,我们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你给别人真诚的微笑,别人也会回你友好的话语;你处处算计别人,处心积虑地谋私,最终可能一无所获,甚至没一个好下场。

“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品质,让我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多种“善因”,才会收获更多的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