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县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专业15篇)

县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专业15篇)

作者:QJ墨客

情况报告的撰写需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细节的把握,确保传递准确的信息。通过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情况报告的写作准则和技巧。

梯田旅游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局《关于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调研的通知》的要求,我局组织人员深入全县各文化单位和全县乡镇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分析了现状,找出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征集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加强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措施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开展基本情况。

(一)活动开展情况。

我局严格按照县政府制定并印发的《xx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工作实施方案》,对三项活动的资金分配、活动开展、资金使用等方面从严管理,并认真组织活动开展。,县采茶剧团下乡演出146场(其中列入农村文化“三项活动”52场),观众10.5万人次;县电影公司下乡放映电影2275场,观众达43.5万人次;县文化馆配合各乡镇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78场,参与活动人数6016人;接待市歌舞团演出10场。全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人才队伍情况。

县剧团现有演职员工37人,其中二级职称4人,三级职称19人,四级职称10人。平均年龄42周岁;县文化馆现有人员6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职工3人;县电影公司现有职工8名。其中中级职称4人;全县乡镇文化站现有人员19人;新干老年艺术团演职人员23人;青铜艺术团演职人员40人;村文化辅导员(含农家书屋管理员)120人。

二、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组织领导上实行“三个强化”,致力为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提供坚强保证。

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及县文化主管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三个强化”。

首先,强化领导机构。

成立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县文化、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县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十分重视,经常过问工作进展情况,专题研究并印发了《xx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实施方案》;多次深入潭丘乡中洲村、荷浦乡莒洲村等地,实地观摩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县委、政府还着力解决剧团演员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先后特批县采茶剧团招收年轻的新演员11名,并拨付资金购买了一部演出小客车;在县城南新区无偿划拨33亩土地,投入3000多万元筹建县文化服务中心。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导和协调。为明确责任,县文广局还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指导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等三项工作分别由2名班子成员负责,形成了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合力。

其次,强化组织协调。

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实施过程中,县文广局、县财政局注重搞好与其它有关部门、各乡镇、村组的工作协调,坚持每年科学安排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积极协调与县交通、稽征等部门的关系,为县电影公司运输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三辆三轮摩托车免除了公路养路费;对县电影公司人员实行分片包乡村负责制,尽量利用其本乡本土的人缘、地缘优势,每人负责1-2个乡镇电影放映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县电影公司人员已与各乡镇、村组干部形成紧密、融洽的工作关系,所到之处可谓如鱼得水。

再次,强化资金保障。

县财政每年都安排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专项经费,先后拨款10多万元为县剧团添置了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将村级文化建设帮扶作为一项刚性任务纳入了县直各有关部门新农村建设挂点帮扶的目标管理考评范围,县文广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还积极捐资、捐物帮扶挂点村的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援建了一批村级农民业余剧团、村文化活动室等。以来,县、乡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安排6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有力地激发了基层农村投资自办文化的积极性。潭丘乡9个行政村就有6个办起了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其中:潭丘村投资50万元,南山村投资20多万元;中洲村、潭丘村、大塘村还办起了农民业余剧团。全乡形成了可喜的农民自办文化热的“潭丘现象”。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得怎样,农民群众的满意度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我们注重精心谋划、狠抓关键,严格把关,不断提高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狠抓节目质量关。

组织县剧团、县文化馆等单位,精心创作、排练一批优秀作品。县剧团每年都推出5至6台全新的剧(节)目,打印成“菜单”样式,任由农民群众“点单”。其中,采茶剧《陶母截发》、《割肉还娘》、《乾隆买桔》、《假相大白》等剧受到市文化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县电影公司紧跟电影产业新动向,不仅及时采购了众多的国产大片和进口影片,并针对我县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下载了《柑桔高产栽培技术》、《香菇栽培技术》等科教片,采取“一村一片”的方式,深入全县巡回放映,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对于下乡演映的节目,县文广局实行事先审查制,从源头上保证了节目的高质量。

第二,狠抓优质服务关。

在组织送戏、送电影下乡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搞好优质服务。特别是xx县采茶剧团,坚持发扬“扁担剧团”精神,以不懈的努力和贴心的服务羸得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每次演出之前,剧团采取“四自”方式,坚持自带行李、自办伙食、自搬道具、自搭舞台。即使是在获省厅赠送的流动舞台车以后,条件改善了,但“扁担剧团”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丢,对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部分村庄,他们克服了路况差、车难行的困难,坚持送戏进村。每到一地,他们均散发宣传单、张贴海报,或手敲铜锣走村串巷,努力吸引更多的观众。演出过程中,剧团坚持做到“四个一样”,即:观众多少一个样、条件好差一个样、城里乡下一个样、领导在场不在场一个样,确保演出质量不打折扣。每次演出结束后,坚持“三不走”,即:借东西未还不走,场地未打扫不走,未征求意见不走。台上演文明戏、台下做文明人,剧团还经常为演出地做好人好事,捐钱捐物,或利用演出前后的空余时间积极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4年来,除600多场演出纳入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资金范围外,另无偿演出317场,是名副其实的“送”戏下乡。较高的专业水准和过硬的素质、优质的服务,使“扁担剧团”声名远播,名不虚传。县电影公司组建了9个放映小分队,分赴全县各地放映。无论是年近60的老放映员,还是身体孱弱的女职工,都坚持顶严寒、冒酷暑,不避风雨、跋山涉水送电影下乡。他们或用摩托车搭载,或靠肩挑背驼,将沉重的放映设备送到每一个放映点;待到放完电影返回住地时,往往已是深夜一二点钟,但从没有人有过怨言。在抓好县内文艺团体优质服务的同时,我们对县外优秀演出团体如江西省木偶剧团、xx市采茶剧团、xx市歌舞团等不仅热忱欢迎,而且指定专人负责,协助他们制订演出计划和演出线路,并提供事先帮助联系、演出过程全程陪同等服务。

第三,狠抓督查指导关。

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不仅有方案、有计划、有安排,更重要的是有督查指导。县文广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文艺股(效能办)人员不分工作日或双休日、节假日,不分白天夜晚,经常深入演映现场明查暗访,实地监督活动过程,征集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检查演映效果。对于各乡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县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坚持派人实地指导,活动开始前进行文艺辅导,帮助编排、演练节目;活动过程中派人现场督导,确保每次活动取得实效,不走过场。在县、乡两级文化部门的督促、指导下,我县不仅专业团体演映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带动了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地处赣江中心的荷浦乡莒洲岛举办了“红桔旅游文化节”,溧江乡举办了“西瓜节”,七琴镇棠木村举办了“农民音乐会”,麦斜镇晓坑村举办了“农民文化节”,七琴镇还举办了“走进燥石”摄影作品展、剪纸作品展,金川镇举办的端午节包粽子大赛,等等。繁荣活跃的群众文化不仅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而且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在农村形成了“四多四少”的局面,即:忤逆不肖的少了,孝敬公婆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邻里和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赌钱打牌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风貌为之一新。如:曾经秩序混乱、民风强悍的中洲村,如今已变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井冈山报》以题为《从“麻烦”村到“模范”村》作了连续报道,生动地反映了该村在农村文化建设的带动和影响下发生巨大转变的历程。

(三)资金管理上做到“三个到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资金使用效益。

管理出效益。在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县文广局积极xx县财政等部门,切实加强管理,严格程序,做到“三个到位”,确保了专款专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一是经费计划安排到位。每年上级关于农村文化资金的计划下达我县后,县文广局就及时与县财政部门协商,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订具体的资金安排计划,做到资金计划符合政策、切实可行。二是票据报帐手续到位。按规定,县文广局规范了农村文化资金专用票据的报帐手续,做到每张票据有村委会(学校、农林场)负责人签字、财政所负责人签字,五名观众签字并注明联系电话号码,并逐级盖章。原有部分手续不齐全的票据,包括省、市文艺团体来我县演出的报帐票据,均要求该演出活动单位“补课”,补齐有关手续后方可报帐。三是资金拨付及时到位。对于已经开展了演映活动的专业文艺团体和开展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乡镇,经审查其活动真实有效、票据手续齐全后,县文化局均及时商县财政部门,按程序迅速拨付资金,做到不积压、不拖延,把资金及时拨付下去。由于资金使用管理得当,我县农村文化资金实现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没有任何挤占挪用现象,有限的资金全部用在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刀刃”上。在县审计部门的专项审计以及全省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检查中,县文广局农村文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符合政策规定,顺利通过了专项审计和检查。

三、存在的问题与意见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单位设施缺乏,硬件设施还跟不上,特别是没有专门的车辆,电影公司下乡放映只能靠骑自行车、摩托车,携带机器设备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县文化馆经常要深入农村辅导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只能坐客车,遇到去边远山区还需步行,造成工作效率不高和辅导不及时,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农村文化专业人才偏少,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健康发展;三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待遇低,多数人员被安排其它工作,文化活动开展受到影响。四是文化人才学历结构编低,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缺乏发展后劲。

(二)意见和建议。

将城市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列入农村三项活动管理范围;加大培育农村文化专业骨干及农村文艺队伍,对农村业余剧团、村文化辅导员给予经费补贴政策;采取国家政策资金为主、地方政府配套的方式给县电影公司xx县文化馆配备流动放映和群文辅导车各一辆,以降低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和“三项活动”效益。

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贯彻落实党史学习关于“办实事,开新局”安排部署,掌握我县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进行实地走访,并对现状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了xx个农民文化大院,培养农民文化队伍,投资xx.x万元为每个文化大院配置相应器材。二是规范农家书屋管理。按照上级农家书屋管理标准,因地制宜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方法与标准,采取多种措施,管好、用好农家书屋。同时,依托农家书屋组织开展了“我的书屋我的梦”、“新时代乡村阅读”活动,不断增强农家书屋的实用性为主,提高农民的阅读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三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发挥作用,按照“1346”的工作思路和打造““1+5+6+5+4+n””的志愿服务体系,完成了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架构设置,并在扶贫车间创新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乡镇、村、社区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资源,组织开展“党史故事分享会”等学习宣讲xx余次,受众xx余人,让党史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综合文化站编制x人,其中x人为兼职,xx岁以下x人。同时,不断壮大志愿者工作队伍。根据需求,志愿者人员结构包含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为加强志愿服务,文化站每年志愿服务技能培训进行培训,为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尽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情况向好,但还存在管理创新不够、服务效能低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虽然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但文化事业的活动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障,部分乡镇文化站兼职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文化场所免费开放缺乏专人管理、专人服务。挖掘创新本土特色文化、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力度不够、方法不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不足。

(二)基层文化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我们文化协会不少,但大多是自发形成,且文化水平偏低、年龄结构偏大,这些人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虽然组织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较多,没有形成组织规模。

有的时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能常态化,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

(四)公共文化服务激励制度不健全。重建设、轻管理,重设施、轻服务的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文化服务工作缺乏有效监管,服务质量效益没有评价和奖惩尺度。对一些乡镇、村文化设施开放不经常等问题,追责问责落实不力,服务绩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三、对策建议。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改革创新,提高服务效能。

(一)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要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可以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基层文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半公益半有偿服务。配好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在现有编制总量内,为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编制配备专职文化站工作人员,设立由县财政补贴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健全基层文化服务队伍。

(二)完善机制,提升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专业化水平。为提升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一是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参加在职函授、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提高整体文化水平。二是邀请专业院校和文艺团体的专家、骨干到我县到基层开展宣讲培训班,就我们现有问题进行专业解答。三是在现有文化队伍中选拔基础好素质佳的人,送到上级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团体中进行交流学习,从而拓宽视野,提高自身能力,带动队伍整体水平。

(三)按需供给,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在重大文化项目、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建议,实现供需对接,维护群众文化选择权、自主权。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按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按照“菜单式”、“订单式”供给方式,积极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四)奖惩结合,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建设政策法规,自觉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要求,履行法律职责和法定义务,不断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法制化水平完善乡镇、村两级文化服务岗位绩效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收入分配及奖惩的重要依据。对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实行由县级文化部门和乡镇街道政府双重管理、双重考核,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保证基层文化服务管理人员专职专干、充分发挥服务作用。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会安排7月份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全县文化建设情况的报告。本月上旬,由教科文卫工委和部分会组成人员组成专题调查组,在县人大会分管领导带领下,先后到县文广新局、丰利镇、长沙镇等单位,对我县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视察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县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文化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切实加强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全县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显。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完成省下达的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开展星级农家书屋评比工作,积极探索和创新农家书屋管理模式,使农家书屋发挥了作用。三是县图书馆建设获得新的进展。今年上半年,我县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县图书馆实行全年365天开放制度;大豫、曹埠、岔河三个图书馆分管筹备建设按时推进,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

代表的几十个民间文艺团体坚持排练演出,有的还在江苏电视台“社区乐翻天”节目中获奖,在世博会群众演出中获得好评。我县选送的《红红火火过日子》、《海婆娘》舞蹈节目双双获南通市金奖,一并赴省参赛。经过努力,如东民舞《跳马夫》通过了文化部的评审,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国家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选调晋京,参加了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广场演出,并获得组委会授予的最高荣誉奖——“精粹奖”。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突出主题,为、县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围绕和谐如东建设、环境革命、沿海开发等中心工作,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增强了文化宣传的时代气息和针对性。

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139个项目。县文化部门投入50万元,对丰利文园实施了系列性维修工程,丰利文园博物馆于6月12日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正式对外开放。县文广新局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建立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电子资料库。县城三号街区保护开发和栟茶一柱楼恢复性重建工作正在筹划中。

提出了我县近期文化市场培植的重点,进一步打造黄海旅游胜地的金色名片、城乡一体化的数字电视电影服务体系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有影响力的品牌。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看,我县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与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期盼以及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程度不同地存在;文化艺术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导致了一些地方和单位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文化部门开展各类培训辅导的力度还需加大,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几点建议

1.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统筹协调。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县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全县文化发展的规划和指导。高起点编制“十二五”如东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我县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同步发展,将文化产业与全县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要不断创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法制环境,建立文化发展考核奖惩制度,对文化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要充分体现激励导向。构建如东特色的文化发展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建立文化统计标准,将文化建设纳入年度考评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抓落实,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加大社区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好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和升级转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切实解决推进中的各类问题。要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的应有作用。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社区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创造条件,确保已定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及时上马,已定的文化用地尽快研究确立建设方案。规划中的文化中心基础设施项目,要确保土地划拨预留,提前做好资金预算,落实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为我县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

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促进我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4.不断探索创新,打造文化产业特色。要从我县实际出发,切实制定和完善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思路。充分考虑我县的经济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利用我县特有的文化资源,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按照打造黄海旅游胜地名片、电视电影服务体系和民间绘画特色品牌的思路,深入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适合我县实际的文化艺术生产、流通机制和方式,增强文化市场的发展活力,努力改变我县文化产业滞后的状况,为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夯实经济基础。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要加大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经营人才以及部分领域的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发挥文化领军人物的作用,构建吸引文化人才来如东创业的高地,真正做到“人才兴文”、“文化兴县”,为不断提升如东文化软实力提供更加坚强的人才保障。

根据县人大会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及主任会议要求,10月13至21日,县人大会副主任周学彪副主任率会部分委员、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教工委相关同志组建调研组,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等形式深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和思唐、许家坝、塘头、板桥、孙家坝、大河坝6个乡镇进行了重点调研,其他乡镇委托乡镇人大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近些年来,县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贴近”为目标,下大力气抓农村文化工作,农村文化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健全

5.2万册。

二是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目前我县有歌舞娱乐场所4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9家,网络、游戏经营单位44家,基本形成了发展速度快,档次品位高,场所分布广,门类品种全,集欣赏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娱乐产业。

三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虽然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广播电视覆盖带来不少困难。近年来随着风帽岩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投入使用和“村村通”的实施,把农村广播电视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农村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近7万余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0%;全县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惠及农户3.8万余户。完成了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与省网联网、数字化整体平移,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城乡联网工作可望近期实施。

(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近几年来,我县群众文化活动在县人民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努力下,按照“二为”方向,坚持 “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突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民间文化开辟新天地。思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长期以来,花灯、傩戏、高台戏、金钱杆等民间文化活动活跃在我县的村村寨寨。虽然受电影、电视等新型文化传播媒体的影响,花灯始终是思南父老乡亲喜闻乐见的剧种,特别是农民群众朋友对花灯的喜爱无法言说。思唐镇、塘头、天桥等乡镇根据农民朋友的需求与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和“感恩教育”等活动有机结合,编排了许多贴近生活、贴近政策的节目,使一些民间文化在农村开辟新天地。据统计, 2015年以来,各团队每年为农民朋友送戏,巡回演出80场以上。此外,每年还利用红白喜事在农村进行的经营性演出300场以上。与此同时,各团队还注重挖掘、整理、移植、创新剧目,培养花灯新人。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民间文化团队35支,业余演员420余人,成型演出剧目300多个。

二是电影工作呈现新景象。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惠政策的出台,我县及时充实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使一度被“搁浅”的电影事业渐渐走出困境,呈现一片新的景象。一方面,为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一村一月保证看一场电影”)的实施,我县组建20支放映队,每年进村入户放映故事片、科教片5200场以上。放映队在抓好公益电影放映的`同时,还承担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县乡中心工作的部署,服务农村的效果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县电影放映队充分利用电影院、人民会场的场地和设备优势,积极引进外地剧团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生活。

三是文艺创作取得新成就。县文化馆在文艺创作方面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和优秀人才。据统计,近年来,该馆在国、省、地书报杂志发表、出版、展览、演播的各类文艺作品130余件,获奖45件,任志平、张润宽等同志的美术、摄影、书法和音乐作品等在思南文艺界声名鹊起。《红包藏情》、《农家情话》、《思南姑娘大脚板》、《花灯姑娘》、《土家情歌对唱》、《荆竹蒿干三丈三》等文艺作品,提升了思南文化的影响力。

四是乡镇文化活动焕发新生机。近年来,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在县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民间艺术表演等。思唐镇除认真完成党委、政府安排巡回演出外,还结合“六进村”、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适时开展了“农家书屋阅读演讲赛”、“新农村篮球友谊赛”。有 “花灯之乡”之称的许家坝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异常踊跃,该镇有老年花灯队2支60多人,狮子表演队1支,龙灯队8支,从艺人员250多人。该镇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比较重视,文化服务中心每年都要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板桥乡积极创造条件让“花灯进校园、进村寨”,排练成型的节目有10多个。大河坝的“鹅溪花灯队”还走到了湄潭、印江。总之,活跃在我县村村寨寨的龙灯、花灯表演、群众文体活动、文艺晚会,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乡镇文化活动焕发了新生机。

(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

思南的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已经发掘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56个(其中国家级1个)。县财政每年都安排有一定的文物保护经费,县文物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我县也是省内民族民间文化最丰富、最活跃的县之一,花灯、傩戏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为弘扬地方文化,抢救文化遗产,我县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建立了文物安全预警机制和隐患排除制度。针对我县许多民间艺人逐渐老去,地方文化青黄不接,甚至濒临绝种的危险,2015年以来县文化馆组织专门队伍,走访60多位民间老艺人,积累30万字的珍贵文献资料。2015年,我县“上元沙洲”、“花烛”等3件物品被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刘胜扬等3人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刘芳、秦治凤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二、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我县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反差较大。目前县城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活动场所。现有的文化设施建设年代早且面积狭窄,平时群众文化活动的聚集点大多在“三场”,即:人民会场、灯光球场和中和广场。县人民会场历经了半世纪的风雨,场内座椅破烂,屋顶渗水,墙体开裂,舞台灯光、音响配置不全,效果不佳。灯光球场面积狭窄,开展活动时往往“人满为患”,治安维稳压力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区修建体育活动中心,成为广大市民的一大期待。

(二)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结构断层,优秀人才断档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县文艺创作人才缺乏,县里编剧、导演处于“上台老了,退休早了”的尴尬境地。乡镇文化工作“有人抓”和“有能人抓”的问题形势严峻。如板桥、大河坝乡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一人站”,绝大部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有限的人员均要承担“包村挂片”等中心工作,专职不“钻”、兼职不“精”的现象客观存在。个别乡镇虽然“编满人足”,但专业文艺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匮乏,大多只能“爬爬杆子”、“钉钉钉子”,抓文化工作力不从心。因此,加强我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排练的节目往往因为观赏水平不够,导致生存空间窄,发展或深入发展的压力大。另一方面他们必要的经费大多来自赞助或“以演养队”,由于缺乏必要的扶持,队员的热情和现实出现反差,导致人心浮动,队伍稳定难。

(四)文化市场管理乏力。我县文化市场发展迅速,门类齐全,分布广泛。可以肯定我县文化部门在履行文化市场监管职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是刚性不足,特别是对网吧的整治、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乏力。未成年人上网、阅读不健康书刊现象还比较严重。原因之一:我县文化市场发展迅速,种类繁多,仅网吧就有34家,其中县城19家,乡镇15家,我县文化市场稽查队仅有8人,真正管好,分身乏术。原因之二:办案经费不足。据了解,我县文化稽查队办案经费主要来源于执收执罚收入上交财政之后的返回比例部分,这样势必造成对违规网吧的处理无法到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让网吧业主误认为违规经营罚款就可了事,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现象“治标不治本”。原因之三:乡镇文化队伍人员少,且无执法权。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光碟、书刊在农村泛滥成为可能。

(五)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任重道远。县文物所是古文物发掘和保护单位,县文化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单位,但是由于经费原因,无力全面开展工作。就文物保护工作而言,一般群众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仅不会主动参与保护,甚至还会随意损毁,就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如花灯、傩戏这些民间艺术,对已接受现代文明的年轻一代来说,缺乏吸引力,学习传承发展的人会越来越少,失传的危险性很大。

三、对我县农村文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县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的现状以及文化工作人员面临的处境,我们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文化是综合实力的展示,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建设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做好“四个纳入”: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纳入财政预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将文化工作所需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本地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加文化经费。县、乡两级要拿出配套资金加强和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基层文化活动正常开展。要加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尽快落实县城文化场馆的建设问题,使我县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尽快实施“村村响”工程,在农村强势推进宣传文化工作,让先进文化和党的声音家喻户晓。

(三)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层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创造者,是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血肉关系的重要纽带,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最强的力量。要及时充实乡镇文化队伍,用好的待遇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要关心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成长,对基层文化工作所需要的人才要给予特殊政策。要为文化人才的流通打开“绿灯”,开通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用新的人才理念和用人机制激励农村文化工作者安心工作,尽力工作。

(四)要建立文化指导员制度。要形成专职人员为主导、文艺骨干为主体的文化队伍架构。从我县热心公益事业的艺术家和各界人士当中,选聘文化指导员,对农村民间业余团队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千方百计解决各团队的困难问题,竭尽全力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让各乡镇、村组形成一批业务娴熟、队伍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为丰富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五)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当今社会,现代文化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政府应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纯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兼容各行业的产业,以弥补资金的不足,达到“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效果。要发动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文明的文化产业或是捐资兴建公共文化设施,以弥补县级财政不足,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五大工程”。抓好基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做到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便利于民。

(七)要部门联动,下大力气整顿治理网吧。网吧的出现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但网吧违法经营,接纳未成年人上网,严重地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群众反应相当强烈。县乡人大代表在历次人代会上,曾多次联名提出了“整治网吧”的议案。但网吧的整治仅靠文化部门一家是无济于事的,文化、工商、公安、电信、教育等部门应严格按照省地相关文件精神,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大力度,落实责任,把网吧的管理和文化市场的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希望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八)要珍视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在城市规划与拆迁改造中要注重文化保留,并搞好挖掘和合理利用。要加强对古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培养群众的文物意识,壮大文物保护的群众基础。要加强对民间手工艺,地方小戏,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特别是做好代表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鼓励有兴趣、有爱好的年轻人学习传承,大力弘扬地方文化。

根据市人大会2015年监督工作计划,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工作报告被列入市二届人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议程。为此,市人大会组成专项工作调研组,先后在会主任焦光华、副主任刘国安等的带领下,分别赴遂昌、景宁、庆元、缙云和莲都等五县(区)组织开展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召集了市文广出版局等市直相关单位进行座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掌握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并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共浙江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和《中共丽水关于加快绿谷文化建设的决定》部署,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氛围逐渐浓厚,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文明风尚有所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成效明显。

(一)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农民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我市各级政府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各县(市、区)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从2015年的99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5799万元,增长率为486%,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政府及有关部门连续十多年组织开展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全市送戏下乡1312场,送图书下乡20万册次,送电影下乡11437场次。市本级于2015年启动了“绿谷风——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行动,每年赴全市农村演出100场;各县(市、区)每年也都至少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下乡活动,还组织开展乡镇文艺汇演。这些“送文化”活动初步缓解了农民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我市自1998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三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5年5月底,乡镇广播电视联网率达到 100 %、行政村达到87.8%,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率达到86.5%,从而基本解决了大部分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看电视已成为农村群众最主要最经常性的文化生活。此外,文体部门连续三年实施体育下乡,为农村送体育器材,对农民进行健身指导,推动了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

1

源,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老年协会、闲置的校舍及旧祠堂等资源进行整合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

(二)品牌文化建设步伐加快,绿谷特色文化得到弘扬

品牌和特色文化建设是近年来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亮点。各县(市、区)政府充分发挥区域传统文化优势,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和提升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品牌,树立文化形象,提高文化效益,形成文化引力和氛围。一是文化与节庆相结合,打造品牌。各地十分重视以节庆打造品牌文化,如遂昌汤显祖文化节、缙云黄帝祭典、景宁畲族文化节、庆元香菇文化节、龙泉剑瓷文化节、云和木制玩具节、松阳开茶节等。二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展现特色。各地在旅游项目开发中,注重文化内涵建设,以山水吸引人,以人文留住人,如缙云仙都黄帝文化游、青田“三乡”文化游、遂昌金矿和摄影文化游、莲都古堰画乡文化游等,都充分体现了文化特色。三是文化活动与品牌创建相结合,体现优势。各县(市、区)重视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构建载体,如莲都的“乡村文化艺术节”、景宁的“文艺演出直通车”、松阳的“文化轻骑”等,影响越来越大。至今全市已创建省级“东海明珠”文化乡镇23个,市级 “山花文化乡镇”77个。

(三)文化遗产保护进程加快,良好文化生态逐渐形成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加快农村文化建设重要而独特的宝贵资源。我市自2004年以来,在全市开展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共收集整理民间艺术558件,其中造型艺术类190件、表演艺术类317件、民俗类51件。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造技艺和民间美术类的青田雕刻以及传统戏剧类的松阳高腔等4项被列入2015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我市共有11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2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近30人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去年底开始,全市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现在各地正在认真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统一部署,我市从去年起,用三年时间开展文物普查,以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开发文化遗产,建设文化生态。

(四)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农村文化活动有效开展

在“送文化”的同时我市各级政府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及集市、庙会等,开展花灯、龙舟、舞龙、舞狮、腰鼓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据统计,全市有村业余文化团队2408支,活跃在广大农村偏远地区,如缙云县16支农民婺剧演出团,不仅经常为当地农民群众演出,还到周边50多个县(市)表演。全市有3000多名文艺工作者下农村,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文化名村评选,有效地带动了农村文化活动。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一些健身活动在农村开始兴起。

二、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

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一些地方在文化建设上经济与文化、城市与农村、工程项目建设与文化活动的关系摆得不正,没有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一些地方未能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对“文化低保”、“文化民生”关注不够;有的则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比较模糊,没有把满足需求、“以文化人”列入主要发展目标,文化浮躁、文化失偏、文化失衡、文化失范问题还有存在,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进程。

二是缺乏较为完善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尚无系统和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其发展有一定的随意性、无序性。部分县的文化发展规划没有真正将农村文化发展进行细化、量化,缺乏规划的指导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市及大部分县(市、区)对农村文化缺乏考核机制,或在综合考核中农村文化建设所占分值极低,“软任务”现象比较普遍,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文化产品相对匮乏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作为公益事业,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近年来,各地文化事业经费虽然有所增加,但数额十分有限。全市用于县级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经费2015年是580万元,2015年是1320万元,2015年是3694万元;用于乡镇、村文化设施及活动的经费2015年为360多万元,2015年为518万元,2015年也仅1581万元。以2015年经费投入计算,我市农民年人均文化经费仅7.6元。上述经费近一半是源于省专项补助。有的县级财政在文化建设上只能采取“保工资,保重点”,未能将文化活动、文化下乡等经费列入年初预算,有的即使有预算,但经费也难以到位。据了解,全市县级文化馆每年经费一般在2万元左右。至今市本级及4个县(市)未设立农村文化专项基金,农村文化事业 “贫血”严重。部分县(市、区)强烈要求市财政建立经费补助或扶持制度。莲都区建议市政府对“古堰画乡”文化区块及其产业发展予以土地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按省十一五规划要求,欠发达地区到2015年必须实现县县有1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目前全市仍有4个县级文化馆不达标,其中2个县馆有馆无舍;全市还有4个县级图书馆未达标,1个县没有图书馆。全市183个乡镇(街道)中建有文化站的163个,其中站舍达标为52个,占28%;111个站舍未达标,占60%;20个无站无舍,占12%。全市3480个行政村,有1925个未建文化活动室,占55.3%;已建成的1555个文化室有72%未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同时有不少地方设施缺乏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如县馆的辐射作用尚未很好地发挥,“东海明珠”、“山花乡镇”工程的创建,存在为创建而创建、创建后资源闲置的情况。

3

简单、形式陈旧、内容缺乏创新,不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群众参与率低。每年各地有关部门组织的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等活动覆盖率低,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需求。乡镇文化站藏书达3000册以上的不足30%,一些乡镇文化场所的活动显得十分冷清,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只有40%左右,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很难享受到政府的“送文化”服务,这些地方多数村民极少有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一些人还参与到赌博、封建迷信或不健康活动当中。农民看电影、看图书、看戏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数偏僻自然村的农民收看不到电视,还处在“早上听鸡叫,中午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听到鞭炮锣鼓声,就是红白喜事到”的文化生活零状态之中。另外,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值得研究。

(三)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管理机制亟待改进

据了解,自2015年开始实行乡镇综合改革之后,大部分乡镇把文化员纳入了乡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管理。乡镇文化员由所在乡镇政府考核聘用,并享受相应待遇,因而大部分文化员主要精力是用于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文化员队伍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文化工作成了乡镇文化员的副业。有的地方文化员只出不进,人数逐年减少,部分县每个乡镇平均不到一个文化员。文化员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全市283名乡镇文化员35周岁以下人数只占19.1%,县级502名文化管理及从业人员35周岁以下仅占12%。

农村文化队伍业务培训工作急需加强。乡镇文化员培训工作比较薄弱。一些文化示范户因为缺少培训指导,示范作用发挥不够好。对农村民间文化团队的组织、指导、扶持需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骨干、艺人、传承人的管理、保护、传承和发挥作用还没有完善的措施。另外,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文艺骨干流失严重,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下降,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民间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农村文化的管理服务处于边缘化。

(四)生态文化建设较为薄弱,思路不够明晰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是自然生态、民族民间文化、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的统一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必要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未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自觉,思想认识比较模糊,生态文化的理念没有充分确立;生态文化建设重点不明确,思路不够清晰,生态文化建设布局安排、相关措施还未到位,尤其是对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的统一保护、开发、利用、传承还刚刚起步。

三、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而又常抓常新的任务,既要有重点地阶段性推进,更要有计划地进行远期性建设,既要加强基础性工作,又要坚持日常性管理服务。根据中央、省的有关要求,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建设难、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实际,当前需努力做好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明确目标,加强引导

4

在我市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要切实将文化建设摆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等地位,实现全面发展,共同进步,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突破口来认识,作为解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来落实,认真解决农民文化低保、关注农民文化民生,真正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行动上更加自觉。从丽水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目标: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文化人,努力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建设文化阵地,引导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壮大农村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市本级要抓紧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市农村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同时,要指导县(市、区)运用“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价的契机,对乡镇、村的文化发展进行分析总结,根据新的要求和经济社会集聚发展的趋势,对规划布局、重点文化建设、文化活动项目及其实施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细化、量化。根据中央、国务院、、省政府文件及绿谷文化、生态文化建设的部署,结合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实施意见,确保管理服务、建设项目、保障措施等落到实处。文化主管部门要在规划和政策措施的指导下,细化具体指标,明确阶段性主要任务,加强组织、管理、督查,加快工作进程。

(二)增加投入,强化基础

农村文化建设政府是主导,投入是关键。切实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保障机制,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不断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镇、村的比例。市、县(市、区)政府应设立农村文化发展基金,用于发展农村文化。市财政要采取以奖代补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县(市、区)重点文化项目和活动进行适当支持。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要认真梳理国家、省、市有关文化扶持和优惠政策,使其落实到位。

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农村活动的阵地,各级政府应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费投入主要方向,在争取省专项补助的同时落实好配套资金,力争在2015年完成达标的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建设,彻底转变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人民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 理顺机制,建设队伍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村文化工作水平,迫切需要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要深入总结研究乡镇综合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等方面关系和机制,合理解决文化员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待遇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解决无人干事的局面,确保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5

供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要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文化能人以及文化示范村、示范户的作用,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他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组织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对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优秀农村文化工作者,各级政府要予以表彰和鼓励,不断夯实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

(四)严格考核,改进管理

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农村活动的阵地,各级政府应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费投入主要方向,在争取省专项补助的同时落实好配套资金,力争在2015年完成达标的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建设,彻底转变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人民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转变管理方式,改变文化建设软性指标、柔性管理、疏于问责的现状。按照中央、国务院、、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要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考核评价机制,将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及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考核问责内容,加大力度,严明奖罚,定期督查,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紧迫感、责任感。同时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评价体系,增加考核分值,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自觉。县(市、区)政府应建立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考核机制,把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情况作为文化单位的主要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五)加快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步伐

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生态价值观为重点,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生态文化意识和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责任感、紧迫感,树立尊重自然、关爱环境的文化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精神支撑。

保护与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加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力度,特别是保护、弘扬、扶植具有生态道德特色的民间文化。加强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包括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

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努力提升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关联度。同时,要结合绿谷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人文特色,精心组织,系统谋划生态文化艺术活动,编制生态文化发展项目,开发生态文化产业,使我市的生态文化建设在价值理念、文化传统、文化建设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健康发展。

6

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xx市政协机关2018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专题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史学习关于“办实事,开新局”安排部署,掌握我县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进行实地走访,并对现状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了xx个农民文化大院,培养农民文化队伍,投资xx.x万元为每个文化大院配置相应器材。二是规范农家书屋管理。按照上级农家书屋管理标准,因地制宜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方法与标准,采取多种措施,管好、用好农家书屋。同时,依托农家书屋组织开展了“我的书屋我的梦”、“新时代乡村阅读”活动,不断增强农家书屋的实用性为主,提高农民的阅读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三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发挥作用,按照“1346”的工作思路和打造““1+5+6+5+4+n””的志愿服务体系,完成了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架构设置,并在扶贫车间创新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乡镇、村、社区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资源,组织开展“党史故事分享会”等学习宣讲xx余次,受众xx余人,让党史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充分认识队伍建设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第一资源。我县文化馆共有人员编制x人,实有人数x人,其中xx岁以下x人,本科及以上学历x人;
综合文化站编制x人,其中x人为兼职,xx岁以下x人。同时,不断壮大志愿者工作队伍。根据需求,志愿者人员结构包含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为加强志愿服务,文化站每年志愿服务技能培训进行培训,为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尽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情况向好,但还存在管理创新不够、服务效能低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虽然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但文化事业的活动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障,部分乡镇文化站兼职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文化场所免费开放缺乏专人管理、专人服务。挖掘创新本土特色文化、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力度不够、方法不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不足。

(二)基层文化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我们文化协会不少,但大多是自发形成,且文化水平偏低、年龄结构偏大,这些人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虽然组织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较多,没有形成组织规模。

(三)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缺乏有效对接。多数地方还没有健全反馈制度,文化需求信息不畅,缺乏与群众的沟通,文化服务项目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
有的时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能常态化,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

(四)公共文化服务激励制度不健全。重建设、轻管理,重设施、轻服务的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文化服务工作缺乏有效监管,服务质量效益没有评价和奖惩尺度。对一些乡镇、村文化设施开放不经常等问题,追责问责落实不力,服务绩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三、对策建议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改革创新,提高服务效能。

(一)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要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可以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基层文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半公益半有偿服务。配好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在现有编制总量内,为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编制配备专职文化站工作人员,设立由县财政补贴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健全基层文化服务队伍。

(二)完善机制,提升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专业化水平。为提升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一是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参加在职函授、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提高整体文化水平。二是邀请专业院校和文艺团体的专家、骨干到我县到基层开展宣讲培训班,就我们现有问题进行专业解答。三是在现有文化队伍中选拔基础好素质佳的人,送到上级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团体中进行交流学习,从而拓宽视野,提高自身能力,带动队伍整体水平。

(三)按需供给,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在重大文化项目、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建议,实现供需对接,维护群众文化选择权、自主权。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按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按照“菜单式”、“订单式”供给方式,积极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四)奖惩结合,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建设政策法规,自觉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要求,履行法律职责和法定义务,不断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法制化水平完善乡镇、村两级文化服务岗位绩效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收入分配及奖惩的重要依据。对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实行由县级文化部门和乡镇街道政府双重管理、双重考核,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保证基层文化服务管理人员专职专干、充分发挥服务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反腐方针的要求,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创建和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时代需求。借鉴传统廉洁文化的精髓,确定廉洁文化建设思路。合理设计,确保廉洁文化建设实效。

关键词:供电廉洁文化研究。

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洁文化进企业,引导企业廉洁诚信、依法经营。供电企业的工作关系国计民生,联系千家万户,担负着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供电企业是腐败问题的多发区,面临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在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文化的因素不容忽视。一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它对人的行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将是根本的、长期的、广泛的。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反腐方针的要求,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创建和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时代需求。供电企业应切实增强抓好廉洁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地制宜开展廉洁文化建设。

廉洁文化建设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客观需要。“基业常青,文化制胜”。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可焕发员工昂扬向上的精神,塑造和衷共济的优秀团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战略。

廉洁文化建设是端正行风的重要保证。供电行业作为重要的公用服务行业,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培育全体员工“依法、依制度、依程序”办事的思想意识,教育员工在工作中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职责,这对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维护广大电力客户的切身利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廉洁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企业致力于推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把员工素质的提高、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廉洁文化建设,强调人文素养,彰显人文关怀,通过文化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管理,调动和激发员工“尚清廉”的自觉性和“成事业”的创造性,确保员工人生平安、家庭幸福,进而实现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廉洁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我们抓党风廉政建设,主要靠“制度反腐”。而腐败行为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行为主体的思想动因。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给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远大的目标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员工确立反腐倡廉的思想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和感召作用。注重廉洁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减少和反腐败斗争就有了先进文化的支撑,势必增强“制度反腐”的效果。因此,廉洁文化建设是供电企业深入反腐倡廉的必然选择。

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廉洁文化,孕育出大量廉洁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周礼》中就对“廉”提出了六种具体标准,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主要是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智等六方面的要求。《吕氏春秋-忠廉》有“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为廉矣”的论述,清朝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讲了“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等。一些单位也出现了许多廉洁观的表述,如“明廉志,修廉德,重廉行”、“廉洁是业绩,也是生产力”、“人人思廉,全员助廉”、“洁身自好,公正清廉”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廉洁观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廉洁自律方面。郭允礼曾提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局名言点出了自律对于廉洁的重要性。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自我管理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廉洁行为的具体要求。因此,许多单位提出“贵不忘道,穷不忘操”、“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等价值观,从不同侧面阐明了自律理念。二是勤政清政方面。勤政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理念,有着广泛德认可度。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是受人推崇的一种领导风格。许多单位提出了自己的勤政观,如“恪尽职守,励精图治”、“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淡薄名利,忠实履职”等,都是围绕勤政思想展开的。清政观是指明智执政、清白做人,是廉洁文化的主要价值观表达形式。一些单位提出的“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领导就是服务”、“真诚接受监督,实施阳光工程”等,都属此类价值观。清政观可以告诉员工,做事头脑清醒,为人一身清白。三是克己奉公方面。廉洁文化强调处事公正,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秉承这一著名观点,提出了“清、正、廉、明”、“公而忘私、克己奉公”等说法。在生活态度上主张朴素从俭,这更加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一些单位提出许多的从俭观念,如“俭以养性”、“艰苦奋斗,勤俭创业”、“以廉为荣、以俭为美”等,赋予从俭理念以丰富的表达形式。

通过以上研究,可有效为企业廉洁文化定位,为企业廉洁文化的提炼找到方向和思路。

廉洁文化反映了企业管理高层次的追求,是强化企业战略执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才能取得实效。

廉洁文化应明确四项设计原则:一是原创性。廉洁文化要在表现方式和信息内容上具有独创性,要通过用一种新颖而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更多地吸引员工的注意力,让广大员工发现习以为常的事务中的新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持久的印象。二是实用性。要注重对企业传统廉洁文化的继承和提炼,确保公司廉洁文化的大众化,使廉洁文化真正成为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管理工具。三是系统性。廉洁文化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具有内在逻辑性。四是人文性。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对员工的成长过程和未来人生的最大关心、关怀,运用文化的表达形式,充分发挥人文感召力,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员工如何廉洁、怎样做人,起到熏陶作用。

廉洁文化建设要确定相关模式。在建立廉洁文化体系过程中,要按照既定的建设模式,将廉洁文化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全过程和员工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廉洁文化的文件体系应包括理念和行为组成的《廉洁文化手册》及《廉洁文化制度规范》等部分。系列文件需在全体员工中进行宣教和普及,为廉洁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廉洁文化从策划、归纳、产生到员工认知、认可,中间有一定的距离。要根据不同群体对廉洁文化多层次的需求,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活动载体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廉洁文化素养,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一是要注重将集中宣贯和日常宣贯相结合,做到廉洁文化宣贯、普及经常化。组织召开廉洁文化宣贯会议,对廉洁文化体系文件进行集中宣讲。开展主题教育、警示教育,设立廉洁文化专栏、专题网站等进行媒体传播。通过廉洁承诺、征集廉洁理念、开展廉洁文化“四进”活动等进行文化渗透。通过建设廉洁文化载体,如廉洁桌牌、廉洁标语、廉洁橱窗等,使廉洁文化深入人心。二是要注重关口前移,营造尊廉崇廉的风尚。不仅要注重针对全体员工建立通用行为规范,还要注重针对不同岗位的特殊性,实行岗位廉政标准,使廉洁文化深入到员工具体岗位职责之中,起到强化理念的作用。三是注重效果追踪,实现对廉洁文化建设的持续改进。可在一定范围发放认知度调查问卷,对廉洁文化实现水平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长此以往,达到廉洁文化持续改进的目的。

廉洁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实践。要逐步健全完善内控机制,实现廉洁文化建设的长效运作。

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各级领导干部是廉洁文化建设的第一倡导者、第一设计者、第一宣传者和第一实践者,在廉洁文化建设重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反腐倡廉“一把手”工程重,在目标、措施、财力等方面给予保障,保护好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使廉洁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二是目标责任机制。把廉洁文化建设的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实行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评价激励机制。对廉洁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与各单位工作考核联责挂钩,激励各单位和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廉洁文化建设中来,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我局近期开展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工作,是按照县政协彝政协办【20xx】13号文件(《关于开展××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及要求认真组织开展的。本次调研工作我局采取以发文件收集情况、电话采集信息、并结合我局了解掌握的工作情况等方式进行的。现就调研后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报告:

掌握情况。

在接县政协《关于开展××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后的第二天,我局就组织人员开会作研究,并按照本次调研工作的精神及时拟发了《关于填报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相关数据的通知》至各乡(镇)文化站,要求各站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如实填报《××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统计表》,在各文化站填报的统计报表收讫后,我局就统计报表的数据又作了逐一认真的反馈落实,并对数据显示的情况结合我局掌握了解的情况作了综合分析研究,经分析研究后,大体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统计数据显示的情况和我局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属文化站产权站舍2个,共600㎡,且建设不合要求,均建于乡政府院坝内;在建5个站舍,面积1500㎡;其余8个乡(镇)均无站舍。各站共有藏书12000余册;工作人员共38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名(中级职称人员4名);村文化室全县共17个,房舍面积257㎡,兼职人员13名,藏书20580册;近三年全县乡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共约197.88万元(县级以上部门投入170.48万元,乡村自筹27.4万元,大部分资金用于站舍建设);近三年各乡(镇)开展文体活动约130场次,参加活动人数约25118人次(其中乡镇65场次,参加活动13809人次;村61场次,参加活动11309人次);各乡(镇)共有篮球场199块(学校186块),乒乓桌208张(学校200张);电视已覆盖2898个村民小组(覆盖率达98%以上),覆盖农户86565户(覆盖率为68%以上);乡村文化站(室)共有电脑15台、音响9套、摄像机3台、照相机2台、电视机46台。

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工作中,我局除发文收集调研情况外,还以电话调研的形式逐一地对各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通过电话的进一步调研,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情况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存在站舍及活动场地严重不足问题。

目前有站舍的乡(镇)文化站为龙安乡和奎香乡文化站,站舍面积均为300㎡;两河乡、海子乡、树林乡、钟鸣乡、小草坝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在建中,预计年底竣工,面积均为300㎡;尚无工作用房的乡(镇)文化站为角奎镇、牛街镇、洛泽河镇、荞山乡、龙街乡、洛旺乡、柳溪乡、龙海乡。户外活动场地各文化站均无。

二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问题。

从我局本次调研收集的经费数据显示来看,近三年我县乡村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除工作人员工资外,只有8个乡投入有文化建设经费,投入资金为197.88万元,其中站舍建设150万元为国家扩大内需而投入的,20.48万元为上级各主管部门投入用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27.4万元为乡(镇)自筹用于文体活动的开展、站舍建设等支出的。其余7各乡(镇)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为零。由于经费的投入较少,客观上就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建设、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和文体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以及文化站多数人员综合素质的偏低。

三是队伍建设及人员素质问题。

建设一支稳定而有综合素质的文化站队伍是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从我局掌握的情况及本次调研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各文化站38名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28名,40岁以下的30名,专业技术人员23名(其中群众系列15名含中级职称人员4名,非群文系列人员8名),工勤人员15名。从文化层次、专业技术职称及年龄结构上来看文化站队伍建设还过得去,但是据我局了解能独立承担起文化站工作的人员不多,而且有部分人员是长期外借,加之文化站人员的进出与业务主管部门是脱节的,客观上就造成了各乡(镇)政府在文化站用人上的随意性,从而造成了文化站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由于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核心就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建设工作。

四是业务工作及活动的开展问题。

通过调研及我局所掌握的各文化站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受经费、站舍、场地等条件的制约,各文化站业务工作的开展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除少数几个站开通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工作有一定业务工作要做以外,多数站人员主要是服务于乡(镇)的中心工作。从农村文化建设统计表显示的有关业务工作统计数据来看,现有图书的文化站7个,总藏书量仅12000余册,而且能流通阅读的图书不多;村级有17个文化室,藏书20580余册,但是由于管理人员是兼职,加之村一级各项工作也繁杂,所以造成文化室的开放不正常。各乡(镇)文化站(室)共有电脑15台、音响9套。

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满足广大职工的精神需求,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党的感召力,增进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广大职工群众的向心力,才能更好地激发电力企业在改革与发展中焕发的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电力工会建立的“文学艺术体育协会”下设多种形式的分会,他包括有:文学分会(职工读书学习沙龙)、摄影书画分会、集藏分会(在原集邮分会会员基础上,重新组建集藏分会)、球类分会、棋牌分会、音乐分会、钓鱼分会、武术舞蹈等分会,这些群众组织建设的活动,从而产生了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电力工会提出了“三个目标”:一是实现职工的全面发展;二是实现企业制度不断创新;三是实现行业经济持续增长。[本网网文章-本网网帮您找文章]前两个目标为第三个目标作保障,最终为了实现行业经济持续增长,把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行业利税再上一个新台阶、多元化经营开辟新天地、人文环境提升新水平。只要充分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能够深刻认识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创建和谐公司,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在调查中给我们的影像是**电力工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企业文化所蕴涵的感染力、渗透力、辐射力的特性,对内注重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着力塑造企业形象,逐步形成了以“和谐、拚搏、创一流”企业精神为灵魂,具有时代特征、电力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借助企业文化所蕴涵的“内动力”作用,使得**供电公司多年来的发展“状态”、文化“神态”和职工“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发展活力、文化魅力刚柔相济,实现了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稳定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公司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在内形成了很多有效的文化建设载体,概括这些丰富多彩的载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班组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使企业精神在实践中内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为企业文化的提升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二是通过“党员三联三代责任区”活动,使得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有效发挥党组织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通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构筑了具有供电特质的企业文化建设平台,进一步培育了职工的团队精神,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企业文化有别于社会文化,它必须始终融合于企业发展的每一个进程中,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充分运用好各种载体,就能为企业的经济运行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企业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展示企业良好形象打造出企业的文化品牌。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电力工会从企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此项工作列入企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从战略高度抓实抓牢;在运作上,确立符合企业特点的文化建设方案,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举措。工会组织向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技能与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工会组织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广大职工多元化文化需求,为职工打造文化平台,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工作中,坚持做到“四同步”,即: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规划同步,与项目管理规划同步,与企业管理工作检查同步,与企业其它工作落实同步,该电力工会组织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职工体能测试达标活动”中,调动广大员工参与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通过开展“学习一门新技术、提出一项新建议、创造一项新成果、推广一项新工艺、刷新一项新记录”五个一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各种技术能手、业务尖子和典型脱颖而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促进职工队伍由劳务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增强企业文化力,经常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一方面通过拍摄企业文化专题片、摄影作品展、举办企业文化画展、撰写企业文化经验材料,促进企业文化广泛交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更深层次开展。另一方面积极在“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广大职工的精神需求,扩大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凝聚力,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品位,展示企业良好形象,从而打造出属于企业的文化品牌。

职工文化活动室成为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基地。

对部分单位的职工文化活动室的调查,职工文化活动室的建立,为广大职工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质量。一是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职工文化活动室通过开展图书阅览鉴赏活动,召开职工读书座谈会,交流读书笔记,收看市场战略分析录像活动等,使职工在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感受时代主旋律的熏陶,不断提高改革意识、市场经济理念,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时代感。二是职工的政治素质得到大幅提高。工会组织通过利用职工文化活动室这一阵地举办各种思想政治研讨会和各种专题辅导或讲座,以及举办《工会法》、《劳动法》等各种法律法规的知识竞赛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以形象、生动、有趣的形式,使职工进一步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职工学法、懂法的意识明显增强。三是职工的文化品位得到升华;职工文化活动室通过配置电视、vcd和功放等设备定期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知识题材影片,如“开国大典”、“辽沈战役”等优秀影片和职工喜爱的故事片、喜剧片等,在充实职工文化生活的同时,对职工进行革命传统系列教育,拓宽了职工的知识视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营造新世纪浓厚的职工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陶冶职工情操,激励职工斗志,树立团队、拼搏、争先、集体主义精神,弘扬爱岗敬业的有效载体。工会注重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和“元旦”举办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健身运动会和文艺晚会。还通过“黑板报”、“宣传画廊”的形式,宣传报导公司的好人好事以及先进典型,形成一个学先进、比先进、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反映了当代供电人的新形象、新视点;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健康素质,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加强了同志之间的团结,又树立了团队和集体主义精神,有效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努力营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氛围。

工会文体活动是工会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开展好文体活动是增强员工自身体质,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和体育活动,提高职工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为搞好安全生产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利保证。职工文化活动室是近年来适应企业改革形势变化和职工兴趣爱好需求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活动形式;该电力工会组织的“职工体能测试达标活动”,号召职工人人参与,组织了爬楼梯、长跑、跳绳、扳手腕等活动,改变了职工的精神面貌,促进了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增长。今年举行的木兰扇比赛、“八荣八耻”学习、计算机操作比武、“爱心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尤其举办**供电公司首届职工运动会,设置的项目比赛项目广泛,有拔河比赛、羽毛球比赛、“三人”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棋类(象棋、围棋)比赛、网球比赛、体能达标测试:1000米、1500米,30秒跳绳,双手前投实心球、大众趣味体育比赛,为职工群众带来生活的快乐,使紧张和劳累得到放松。工会积极关注职工的健康状况,尤其是中青年骨干的健康,通过组织各类疗养和参观考察,帮助职工减轻压力。坚持每年为职工体检,工会在征求分工会主席意见的基础上,改变原疗养地点,组织了五批人员进行疗养,在疗休养活动中,**电力工会坚持服务,精心安排,促进了职工身心健康。健康的体质是各项工作的保障,各分工会按照上级工会的要求制定体能锻炼计划,安排羽毛球、网球等健身活动,做到业余为主,工间为辅,趣味为主,竞技为辅,普及为主,提高为辅,努力营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氛围。

**供电工会将进一步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开展群众体育系列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以增强职工体质为宗旨,继续巩固群众体育工作基础;更加努力进取,不断完善和强化工会职能和规章制度、活动方式、工作方法,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进一步规范职工之家、促进工会全面发展是新时期赋予工会的重要工作,认真完成上级工会布置的任务,以乐观地进取,更加投入参与,努力构建适应供电公司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体系,充分体现“文学艺术体育协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推进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黄布华。

地址:江苏**江洲北路98(老供电局)。

邮编:225300。

乡镇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篇3篇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篇3篇(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6月至7月,县直机关党工委成立课题组,立足本县县级机关实际,聚焦县直机关文化,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个案调研、比较研究、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机关单位意见等多种形式,对县直机关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目标任务、建设举措等方面展开调查和研究。

一、**县县直机关文化建设的工作探索与经验。

近年来,**县县直机关高度重视机关文化建设,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动机关文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涌现出许多亮点,创造出不少新鲜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键点,着力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

科学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特征。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近年来,我县县直机关在文化建设中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重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开展“一学三讲・周一大讲堂”和“道德讲堂”活动,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同行为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机关干部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树立更高的思想道德追求。同时,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帮助机关干部职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找准建设学习型机关这个切入点,着力提高机关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

近年来,我县县直机关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切入点,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坚持以个人学习为基础,突出集体学习、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营造氛围、创造机会和保证时间,使机关干部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实现学习与工作的真正融合。同时,强化学习的制度性,注重学习的实效性和示范性,增强学习的系统性,使广大机关干部能够积极投身到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中来。编印下发《党员干部学习读本》等学习参考资料,明确“学习什么、怎样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努力掌握执政党先进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努力掌握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不断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三)把握营造文化氛围这个着力点,着力满足机关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县县直机关注意及时了解和掌握广大干部的文化需求,积极举办各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传播新精神、宣传新思想、吸收新文化。今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全民运动会,各部门机关代表队展示了良好的竞技水平和精神风貌。同时,许多部门单位建立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并积极开展各类展览,进行各种拓展训练,着力营造有利于机关干部个人发展、同事之间协作进取、部门内部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此外,还注重抓好机关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的建设,搬迁改造县文化馆并成功申报国家二级馆,县图书馆免费开放,建成集文物展览、图书阅览、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等物质环境,形成浓郁的机关文化氛围。

我县党政机关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理念创新是机关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成效的前提。理念的创新为机关文化建设确定了目标,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实践中,我县各级机关确立机关文化建设的统筹发展理念,在出色完成机关业务工作目标,抓好机关党建工作的同时,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实现业务、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同时确立机关文化建设的多样性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机关文化活动,丰富机关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各种内容的机关服务项目,塑造良好的机关整体形象。每个机关都会有自己的特色,结合本部门本行业实际,打造机关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具有独特性的机关文化,确保机关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机关文化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总体而言,我县机关各部门单位都很重视机关文化建设,加大对机关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列入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有的单位甚至制定出台机关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机关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有的单位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和督促指导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机关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及时解决机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机关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地进行。

强化载体和活动建设是吸引广大机关干部参与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在机关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少部门单位加大机关阅览室、活动室、展览室等信息化建设,实现办公自动化处理、网上宣传、网上交流及资源共享,为机关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因地制宜,因机关而异,结合机关干部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应干部职工心理、形式生动活泼、大家乐于接受、寓教于乐的各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机关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机关文化建设的内涵,增加了机关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效果。

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机关文化建设的有力助推。实践证明,机关文化建设离不开舆论引导。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机关文化建设,形成一种浓厚的氛围,使广大干部职工都来关心机关文化建设、支持机关文化建设、参与机关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舆论阵地,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思想文化、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树立典型楷模,使机关干部在政治上、工作上、作风上都得到提升,为机关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当前**县县直机关文化建设中亟待改进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县县直机关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态势良好。但也应看到,机关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应对。

一是认识上不够到位。有些机关单位未能有意识地将建立理想信念、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作为机关文化内容,有些机关单位未能有意识地将学习教育、制度建设、环境优化等与文化建设联系起来,还有些单位把文化建设简化为文体活动。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影响了机关文化建设的展开和深入,导致机关文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规划上不够健全。当前,不少机关的文化建设缺乏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存在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现象。不少同志把机关文化建设等同于开展文体活动或美化机关环境,重形式轻内涵、重活动开展轻思想工作等问题较为普遍。一些机关没有找准文化建设服务机关中心工作的切入点,仅在小范围里搞搞“自我循环”式的文化活动。另外,机关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较为落后,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得不到及时的总结和推广。

三是形式上不够创新。调研发现,有的机关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仍比较陈旧;文化体育活动形式大多仍只是球类比赛歌舞表演,对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导致不少人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四是保障上不够有力。一些机关要组织理论学习时,或组织外出参观考察时,或参加文化体育竞赛时,就会遇到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单位财力有限没有经费,没有人力组织实施,经常性活动受场地限制等问题。机关文化建设要有必需的资源,资源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机关文化建设。

出现上述这些问题,其根源在于以下方面:

观念的制约。文化建设在各机关发展不平衡,一些领导干部对于机关文化建设存在认识误区,在口头上讲的多,在实际上做的'少;在文件上写的多,在措施上落实的少;在理论上动员的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的少;对机关文化建设的意义理解不深,对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强调不够,导致不少机关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制度的缺失。当前的机关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管理,未能形成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许多机关文化建设的工作的处于失范、无序状态。

文化的羁绊。在传统文化和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下,各级党政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于现状、学风不浓、不思进取、脱离实际、搞花架子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县直机关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明确建设目标,形成积极的引导作用。具体目标要体现以下七方面的内容:

良好的机关意识。它是一个机关的群体意识,决定着一个机关的思想观念、行为动机。作为一个机关的群体意识,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体现党和国家意志,体现时代要求。创新就是一个很好的机关意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机关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才能保证机关的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优秀的机关精神。作为机关文化的精髓,机关精神是机关工作人员信念、意志、风格、准则的综合体现。机关精神除了要弘扬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外,还应特意提炼和打造体现一个机关特色的精神,并持之以恒。

正确的机关价值观。它是机关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头脑中并为大家共同用以认识和衡量事物、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准则体系。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形势下,一个机关及其成员的价值观仍然要体现在依法管理、服务社会、清正廉洁、元私奉献。

高尚的机关道德观。机关工作人员不仅要遵守社会公德,还应严格遵守《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以及具体行业、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优良的机关风尚。一个宜人的机关小气候,由良好的党风、学风、文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组成。适时的机关作风整顿很重要。“流水不腐”,只有定期的“整风”才能保证良好的机关风尚。

闪亮的机关形象。它是机关文化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综合反映和外部标识。鲜明而醒目的机关形象,对于树立机关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机关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要从机关工作人员个体形象和机关整体形象搞好文化设计,比如,语言交谈的文化品位,着装的文化显示,行为方式的文化内蕴,公务活动的文化展示等。

优质的机关环境。一个良好的机关文化有赖于良好的机关环境,包括非常好的工作、生活等物质环境(硬环境)以及有利予机关工作人员个人发展、同事之间协同进取、部门内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软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周围人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改善。通过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机关文化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机关成员得到良性发展。

(二)突出机关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与策略。

要培育忠诚文化--与机关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机关文化。培育机关文化必须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教育机关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不仅把机关工作当作一项工作来做,更要当作事业来追求,发挥机关文化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培养机关干部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理想塑造人,对履行自己所承担的政治责任保持清醒认识和忠诚敬业的积极态度。

要培育服务文化--树立群众观念,倡导奉献精神,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机关文化。把营造“执政为民”的人文环境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着力把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意识、群众立场融入机关干部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之中。通过培育服务文化建设,引导机关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增强公仆意识,尊重群众的感受和需求,经常深入群众,贴近基层,主动地去发现,对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生产、生活问题,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把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深入地去研究,满腔热情地去解决,在服务群众中学会做群众工作,提高业务能力。机关服务必须讲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特别要结合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着力增强服务效能,形成高效、便民的工作作风。

要培育学习文化--与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机关文化。应引导广大机关人员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机关的学习制度化、经常化。要把“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作为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基本要求,培育学习型党组织、通过创设学习团队,营造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促进人人学习、终身学习。

要培育廉政文化--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形成廉洁奉公的机关文化。廉政文化具有更深层的潜移默化作用。要以开展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观,开展廉政教育,增强机关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道德规范,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正确对待个人荣辱得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当无名英雄,形成风清气正的机关氛围。

结合各自部门实际和工作特点,针对机关内部干部职工人员结构多元和需求分化的状况,要引入适合不同群体特点的新的活动载体,创新机关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地推进机关文化建设,真正让机关文化建设更加具有亲和力、向心力,提高机关干部的参与度。

开展政治教育活动,解疑释惑,提升理论素养。鼓励和支持机关部门与科研单位和各级院校(党校)建立合作关系,针对机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机关开办讲座、研究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开展机关文化建设的理论研讨,举办专题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的理论素养,提升机关的研究水平,逐步建立起机关文化理论体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机关文化的实践。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弘扬先进典型,增强党员意识、政治意识。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工作,提升业务素养。把机关文化建设与机关发展目标、业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中心工作,设计富有特色的文化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比如创先争优活动、建功“十二五”、岗位技能比武竞赛等等,引导机关干部钻研业务、提升能力。

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乐,提升文化素养。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在机关开设公共图书馆的分馆或借阅点,帮助机关干部更多利用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在机关举办小型文物、艺术展览和历史文化的讲座,并通过发放门票、聘请义务讲解员等方式鼓励机关干部更多地进入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与艺术表演团体、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合作,邀请专业人员辅导机关的文艺活动,举办艺术欣赏活动,为机关培养文艺骨干人才,提高机关干部的艺术修养。

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健身娱乐,提升身体素质。在体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县直机关“全民健身运动”实施计划,有计划地举办全县机关体育竞赛,开展每天锻炼半小时活动,坚持每天做广播操,引导机关干部开展经常性的体育锻炼,着力增加机关干部中的体育兴趣,()增强机关干部的体质,活跃机关氛围。开展一些竞赛类活动,树立集体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竞争合作精神,以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提升道德素养。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经过“菜博会”、“城市文明指数测评”志愿服务活动的洗礼,如今志愿服务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志愿服务的热情被充分激发,越来越多的于部群众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党政机关要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抓手,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全县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结合,在机关干部中大力弘扬“阳光、快乐、奉献、担当”的志愿者精神,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提升道德修养,塑造机关人员良好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工作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近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03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05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工作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平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05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2005年的交通事故比2004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工作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一)、云南公路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公路行业是一个社会性、技术性、服务性、综合性很强的部门,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需要从事公路行业管理的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然而,当前公路行业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十.五期末,我省省管公路在编人员20206人,专业技术人才仅为299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4.3,技术工人15443人中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2.9,职工队伍素质偏低,文化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乏。

(二)行业核心价值观缺失。

行业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职工对行业性质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是干什么的;二是对行业使命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三是对行业现状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现在如何;四是对行业前景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可以说当前绝大多数公路职工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三)行业文化与行业工作脱节。

公路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行为,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形象,增强品牌效应。当前的公路文化建设大都表现为提口号、拉标语、定制度,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停留在公路文化建设的外延和表象上,与公路行业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工作结合不够,没有把文化元素融入我们的行业工作。

(四)、对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

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和监督方法;二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理解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渗透在公路行业职工内心世界中行业群体合力挖掘不够;三是对公路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模糊认识,有着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只要有公路不怕没路养”,“事业单位,不怕下岗”等传统思维方式。

以效果推断程度、衡量工作水平。例如,一家单位路管好了养好了,经济效益上去了,似乎一好百好,文化建设必定是高水平的,给干部职工在认识上产生严重误导。这种以为行业文化一学就会地简单化认识是幼稚的与片面的。尤其是那种迎合政治需要,以偏概全的做法更是十分有害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产煤县,现有煤矿6座,其中复产矿井有1个,复工矿井2个停工停产矿井3个。全市地方煤矿自整顿规范以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各项制度、措施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地位得以明确,安全生产投入逐年增大,取的了较好的成绩。

神层层传达,对有关工作安排通报。三是实行领导干部包保安全制度和驻矿督查员制度。相关人员定期、不定期到煤矿督促检查工作,查隐患促整改。四是各级主管部门不定期开展安全抽查,如对人最困最易发生事故的零点班和四点班重点督查,防患于未然。

(二)安全投入得到增大。一是瓦斯防范措施方面。在巷道、采掘面等地安装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班组配备便携式瓦检器专人巡检。二是全部煤矿实现了有工作面必须配探水钻,真正做到了有采必探,有掘必探。三是煤尘防护,工作面采用防暴设施,通过洒水、喷雾降尘,采用湿式钻眼法。四是采取防电击火花、过流、接地、跳闸管理,用防静电阻燃电缆、风筒、皮带,配电点配备灭火器、灭火沙袋,专人跟班检查机电设备杜绝电机火花,禁带火种下井作业。

(三)安全生产主体地位得以明确。通过明确煤矿法人承担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各部门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督主体的职责,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及多年的摸索和总结,甚至于血的教训后,各煤矿业主逐步能意识到“安全即是生产力”的道理,加上国家“重典治安”方针的贯彻实施,现煤矿业主的思想意识已发生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质的转变。

为,加大煤矿瓦斯治理、采煤方法改革等基础性工作,及安全专项整治与安全生产许可相结合,严格程序标准,强制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煤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向好。

(一)煤矿职工的整体安全素质较低,工人流动性大。

首先,有部分煤矿业主对“安全第一”方针认识不够,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同时煤矿的管理人员,特别是班队级这些“兵头将尾”的基层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业主的亲戚或朋友,技术短缺,安全意识不高。此外,许多工人干活凭经验,作业中必须遵守的《安全规程》、《作业规程》等对他们约束不大;有不少人的观点是“上班就要出煤,出了煤才有钱”。

培训,但由于对矿井情况不熟悉因一些细节问题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力。

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按照要求真正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干部作风漂浮,有些干部下井不是为了管好安全生产,而是为完成规定的下井指标,走马观花现象不少;二是以包代管现象严重,一些部门把煤矿安全指标纳入承包内容后,对安全生产缺乏严密的管理措施和严格的考核办法,使各种安全承包流于形式;三是技术管理不到位,有的`技术管理人员片面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写写《作业规程》、《技术措施》。从而导致了现场最直接的技术管理不到位,另外,在编制《作业规程》时有的与现场实际脱节,编制的内容大而全,工人记不住,对现场施工的实用性、指导性不强。

(三)“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

时,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下基层检查也是既下通知又打招呼,地方煤矿企业为了检查合格,也停产整顿忙一阵,检查过后恢复了原来的面目,形成了应付检查的局面;煤矿自行组织的每旬工程质量验收也基本形成了规律,检查过后又不顾质量赶产量,形成了不良循环。

(四)安全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和种种原因的影响,致使煤矿经济效益低、安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历史欠账多,初期对安全的投入不足,现在面临关闭整合,在支护、设备和技术的投入更显不足,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一些煤矿业主惟利是图,急功近利,对安全投入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未安装瓦斯抽放系统等基本设施,矿井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弱。

(一)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

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克服厌战、麻痹、侥幸心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特别是各煤矿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安全生产的投入、教育培训、现场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努力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真正做到生产安全,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二)严格各项制度的落实,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要全力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到严格管理。既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煤矿安全生产上取得成功经验,更要看到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制度的落实上还存在着差距,为此要抓好:

1、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实行“重典治安”,严肃查处各类煤矿违法生产行为,督促煤矿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肃查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对事故矿井实施严查重处,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查处每一起事故。认真总结事故教训和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加强和改进工作方法,使煤矿从被动抓安全向本质安全转变,以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目的。

2、各地方煤矿要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日监测、周报告、月分析”。

3、建立严格安全检查制度,全力整改安全隐患。一方面煤矿自身要重视安全生产,不仅要加强安全生产的硬件设备投入,更要抓好日常安全生产的检查,特别是对井下采掘进头、盲巷、废巷的通风瓦斯管理,对井下运输大巷、工作面的支护管理危岩的处理对水灾的预兆等都要严格的进行检查,制定好严密防范措施,确保生产安全。另一方面市县各级有关部门,特别是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和产煤乡镇政府要加强对煤矿的日常安全检查,重点检查企业的采掘作业规程是否合理、通风设备设施是否完善、井下现场管理人员是否到位、特种作业人员是否配齐配足、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预案是否制定、井下的开采布局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重大隐患制定专人负责的预案,确保隐患整改及时,从而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4、煤矿要进一步针对煤矿的实际制定和完善煤矿采掘作业规程,并且按照规程要求切实加强有关管理人员的责任,真正按照规程操作。

(四)狠抓安全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多,不能够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科学的安排部署,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较低,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三违”现象严重,为此做好煤矿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市县煤矿行业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强化对煤矿业主和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强化对《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煤矿安全生产规程的宣传教育,使取得资格和实际管理水平形成统一,真正提高煤矿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二是煤矿自身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特别是要针对各自煤矿的实际情况按照操作规程逐条逐款培训到位,真正使工人既熟悉井下开拓布局情况,又真正做到遵章守纪,不违规操作,确保生产安全。从而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

(五)建立健全监管协调工作机制,推进联合执法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要密切协作和配合,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及媒体的各种力量,形成合力,做好瓦斯治理、关闭整顿工作,打击非法开采行为;共同督促煤矿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开展煤矿质量标准化工作,加强现场管理,加大对隐患的排查、整改力度和事故查处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安全约束激励机制,促进煤矿安全形势稳定。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断改善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煤矿的防灾抗灾能力。

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法院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其中法院的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法院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农十师两级法院十分重视法院文化建设,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精神文化为主导,以行为文化为要务,以制度文化为重点,以物质文化为载体,努力建设“公正、严谨、拼搏、关怀”的具有法院特色的文化,营造浓厚的法官职业文化氛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人文环境,推动十师两级法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十师法院文化建设以提高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职业群体的素质为目标。因此,具有鲜明的审判色彩,其以法官群体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及与之相关的物质载体,富有全体干警个人色彩的印记,是法与文化的和谐共舞。

十师法院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外观层面,它是法院文化建设的基础;行为文化是法院文化中的组织架构层面,发挥着稳定和规范作用,它是法院文化本质外张的具体表现,也是人们评判的重点;而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核心层面,是法院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法官和其他全体干警的职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它不仅体现着现代司法理念,而且主导法院现代司法理念的实质与方向,是法院文化建设的重点。法院文化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对内,有利于提升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法院管理;对外,它对于实现社会公正、促进和谐建设、建立公众的法律信仰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物质文化建设,也就是以实物形态显露于外,能被人们直观感受,并能反映审判活动特点的物质实体,包括审判建筑的特征风格、审判法庭的设置装备、工作人员的服饰仪表以及法院内部的办公设备、文体设施等等。近年来,法院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农十师两级法院均建设了综合审判办公楼,并于xx年和xx年分别投入使用,成为农十师和阿勒泰地区具有法制权威的地标性建筑。农十师中级人民法院与巴里巴盖垦区人民法院的审判综合大楼,在整体设计上突出建筑功能、风格与法律文化历史、审判人文理念的融合,在细节上通过法院文化长廊、永久法官誓词、办公场所的各类书画牌匾和法官名册等系列设计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为法院形象注入深厚文化底蕴。两级法院还设置了荣誉室,通过开辟专门场所设立荣誉室,以图片、文字、实物陈列等多种形式,集中介绍法院的发展历史、工作成果、先进模范人物等。对外,有效展示法院文化建设成果;对内,有效激发干警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

(二)行为文化建设。法院的行为文化是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基于共同意识,在行为上的具体表现,包括审判行为、思维模式、内部管理行为以及职业行为规范等等。为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农十师法院创建了审判质量管理体系,以高标准管理规范司法行为;为提升法院公信力,制定了以提高案件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官庭审驾驭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法官制作裁判文书能力为的突破口的《农十师法院“三项评查”规定》,规范裁判文书,禁止“无理裁判”;制定当事人满意度测评等制度,为公众提供信息平台、互联网邮箱的数字化信访渠道;为进一步便民利民,制定了预约办案、电话立案、远程立案、远程接访、巡回审判、繁简分流等工作举措。抓好节假日值班、指导群众诉讼、假日法庭、农忙晚间法庭等便民、利民措施的落实,一切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工作出发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工作落脚点,真正做到司法为了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通过联席会议、法制讲座、司法建议等形式,及时与共建单位沟通交流情况,分析审判形势,商讨对策措施。积极依靠共建单位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把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努力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把便民利民的“特色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延伸到群众炕头、延伸到群众的心头。

(三)精神文化建设。法院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法院在审判、管理、教育等活动中形成的,独具法院特征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管理理念、群体精神等意识形态,是法院群体的共同认识和追求。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农十师法院系统注重弘扬兵团法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追求公平正义、勤勉敬业、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组织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活动,寓教于审、寓教于趣、寓教于行、寓教于乐的活动。把文化渗透到法院的一切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法官。

(四)制度文化建设,建立一种长效运行的管理机制是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始终坚持的理念。农十师两级法院首先加大了制度建设的力度,坚持制度创新,践行司法为民,为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适用于审判工作实际,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制度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编撰了《农十师两级人民法院。

规章制度。

汇编》。汇编按照党政事务和队伍建设、审判工作、行政事务收集了三大类60项规章制度,分发给每位干警,做到人手一册。同时成立政务督查小组,负责规章制度的督查落实,定期公布各部门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

王胜俊院长在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的报告中批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充分体现人民司法事业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法院及法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等,既具有完美的精神内涵,又具有丰富的物质内涵;既表现为外在形象,又表现为内在素质;既有政治标准的要求,又有司法能力标准的要求。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执法公正的法官队伍。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培育有先进的法院文化展示平台。

十师两级法院坚持精英带动主流、全员参与、开拓创新的原则。以创办好“法制在线”栏目为依托、以创办好法院局域网站为核心、以创办好法官论坛为重点、以创办好各类文体活动为目标。开展以干警为运作中心的评比表彰、岗位练兵、学术研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娱晚会、体育锻炼等各种活动,主要分为教育型、学习型、竞赛型、表彰型、高雅型等几种最为大家熟悉并广泛运用的法院文化活动方式,有利于活跃干警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促使干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多年来,两级法院每年举办以“天平颂”、“和谐之春”等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其中,xx年两级法院干警编排的音诗画情景剧《党旗颂》在师政法系统获得二等奖,较好地展现了两级法院全体干警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精神风貌和法院文化建设成效。两级法院每年组队定期开展训练参加师举办乒乓球赛,增进法院群体成员之间的团队精神,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与理解,从而培养全体干警心系法院的职业感情。

法院精神文化是先进法院文化的精髓,是法院群体的灵魂,它支配着法院群体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法院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两级法院以建设一支高素质法官队伍为目标,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各项措施,全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

1、抓好“维稳”教育活动,引导干警坚定政治立场。通过“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主题教育活动中,不断强化两级法院法官和干警的政治立场,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维稳意识。使两级法院干警进一步树立坚强的政治意识、坚定的守土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牢固的大局意识,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抓好各类教育活动,引导干警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着重强调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三个至上”,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并通过设立爱岗敬业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题演讲、推选。

名言警句。

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三个至上”逐步深入人心,进而有效地指导自身的司法行为。

物质建设是法院文化的物质载体,夯实法院物质基础,对树立法院权威,维护法律尊严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开通了三级法院局域网,安装了法院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审判、办公的现代化。两级法院始终把提升法院创办专栏和网站质量做为重要抓手,办好两级法院网站,提高品位。我们主要在解决目前法院网站信息更新滞后、缺乏层次性等问题上下功夫,设立网页的信息主管,加强对下级法院相关审判工作的监督指导与信息交流;通过管理和评比,增强网站的学术性和实用性。通过现代化的资讯手段,传播独特的法院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法院、关注法院、聚焦法院。办好《法制在线》专栏。两级法院吸收文字功底较强、具有学术专长的审判业务骨干参与编辑,在版式设计上更加富具有地域和法院文化特色,在栏目设置上加大法律适用研究的力度,在稿件来源上不断扩大撰稿人的队伍,使《法制在线》专栏成为法院干警进行学术交流、审判研讨的阵地,通过刊发优秀的文章关注法律的人性基础、价值构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广大干警产生“司法共同体”的归属感。

软文化建设,硬制度先行。近年来,十师两级法院对人事制度、管理机制、审判方式进行了的改革,建立起用制度规范人,用机制激活人,用责任约束人,用绩效评价人,用奖惩回报人,符合法院职业特点的科学司法管理机制。

推行了中层干部竞岗制度、主审法官选任制度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选任中层干部、主审法官,探索了法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高素质法官在审判中的核心作用。正确的用人导向,从政治和生活上关心了同志的成长与进步,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营造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展示才华的宽松环境和广阔舞台,激活了内力,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战斗力。

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修订了关于领导决策、审判流程、质量考评、廉政建设等八大管理规范体系,实现了决策规范化、办案规范化、管理规范化和监督规范化,使两级法院的规范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行为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对法院群体各类行为的规范要求。

1、倡导文明用语,规范司法文明的细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标准,要求干警工作时间统一规范着装,做到仪表整齐、风纪严整、举止端庄、行为规范。坚持做到“态度和蔼、办事认真、公正司法、人民满意”十六字方针,真正形成公平、公开、公正、为民的司法作风和勤政、文明、务实、高效的机关作风。

2、开展“三项评查”活动,提高案件质量。我们把开展庭审观摩、裁判文书评查、案卷质量评查活动作为规范庭审行为、规范裁判文书制作、规范案卷装订,提高庭审能力和案件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通过组织两级法院其他干警观摩、评查法律文书和案卷,让审判员在真实案例中掌握质证认证、查明事实、归纳争议焦点、控制庭审秩序等能力,杜绝了“无理裁判”和“无序装订”现象。

丰富的法学理论功底和厚实的文化底蕴是人民法院做好审判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培养“复合型人才、精英型法官”为目标,以教育、培训和实践历炼为手段,着力加强法院审判文化建设,花大力气着力培养专业化、复合型的法官队伍。

推进学习型法院建设。坚持日常学习制度,采取法官讲课和领导领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习;克服经费紧张、审判任务重的困难,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上级人民法院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推行“外出培训人员讲课制”,使“一人受培训、全员有提高”。

定期举办法官论坛,提高法官素质。两级法院每年举办一期“法官论坛”、“法官会议”等活动,旨在增强法官知识、提高法律素养,丰富审判经验,届时邀请政法委及公、检、司有关领导、专家、社会人士参与讨论点评。活动结合审判实践,确定若干司法实践性较强的论坛专题,由法官收集资料,准备讲稿,轮流主持、发言,这种关于法律适用沟通交流的形式为法官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有效激发法官参与法院文化建设的热情,其更深次的意义在于通过共同探讨法律法规适用,交流办案技巧,促使法官们对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产生最大限度的趋同,最终形成法官职业共同体,提升论坛的品味和层次。加大司法宣传力度,提升干警修养。在司法宣传上要严格落实《农十师法院新闻宣传与调研工作暂行办法》,规定每个干警必须完成网络新闻稿件12篇,报刊宣传稿件2篇、调研文章1篇的宣传与调研任务,并将其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每月通报完成情况,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格局。对于完成任务多、质量好的给予重奖,对于未完成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干警当年评优评先以及晋升职务职级的资格。领导干部带头撰写宣传与调研文章,发挥资深法官和高学历人员的智力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其活跃的法律思维、丰富的审判经验、文明的道德修养影响和感染和带动其他法官,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能力培训,提高司法技能。建立健全学习培训制度,下大力气抓好审判业务理论学习,形成“以法庭为课堂,以案例为教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机制,用身边的人教育培养身边人;强化岗位锻炼,通过开展庭审观摩、以案析理等形式,切实提高法官“四种能力”。

黑板报。

展板学习园地等载体,分不同阶段介绍法院的。

工作计划。

和目标措施,展示法院开展的教育活动成效;既宣传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法院精神文化,也宣传了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图文并茂,每天出现在法院干警周围,反映法院文化不同层次的内容,寓教于潜移默化中,对营造法院文化氛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宣传栏或学习园地中由每个干警亲笔写下自己的警句或。

座右铭。

连同个人工作生活照、获得的最高荣誉一起进行展示时刻警醒干警公正司法、奋发进取。

在竞赛型文化活动中,开展“优秀法官”、“调解能手”、“办案能手”“优秀书记员”、“优秀司法警察”、“优秀通讯员”等高定位的审判技能竞赛,探索融岗位练兵和法学研究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新模式。在表彰型文化活动中,树立真正能代表法院精神的知名法官和其他典型人物,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并通过法官文学的创作形式加以升华,使其他法院干警有学习的具体典范,社会各界对法院精神与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高雅型文化活动中,定期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培养干警高雅的业余爱好,提升干警的生活品味,使干警的业外行为也成为法院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十师两级法院全体干警还积极参与兵团法院和农十师举办的摄影书画展,有十余幅书画和摄影作品获一、二等奖,并被收录进刊印成的画册、文集,对两级法院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两级法院还在电视台、电台、报社开办《以案说法》和《法制在线》专栏,干警们积极撰写各类文章,成为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两级法院摄制了《活跃在阿勒泰草原上的巡回法庭》、《困境中崛起,艰苦中创优》、《追求》、《天平下的蒲公英》等电视专题片,在十师专题片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热情讴歌兵团法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法官精神,通过拍摄专题片,提升法院文化的内涵,真实地刻画了十师两级法院法官的内心世界和职业追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推行以上措施,十师两级法院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力保障了全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自xx年以来,中院在农十师党风廉政建设综合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第二名,连续两年被自治区高级法院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在xx年兵团法院绩效考核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xx年再上新台阶,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全体干警争先创优,有十余名干警受到自治区高级法院、兵团分院表彰,先后涌现出“自治区十佳女法官”、“自治区办案能手”、“自治区执行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先进政工个人”等先进典型。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上下功夫。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改造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大问题,一刻也放松不得。为此,应该把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和思想改造作为毕生追求,用理论上的积累促成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的纯洁。做到每天坚持关心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学习重要的政治理论和政治观点,提高自身思想觉悟。

在今后的卫勤保障工作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全心全意,为兵服务;二要亲临一线,保障有力,三要预防为主,注重宣传,四要积极治疗,心理疏导。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我们搞技术的,在医学方面更是学无止境,我将不断钻研专业技术知识,特别是针对我们基层官兵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方面,多下功夫,积极探寻新方法,新思路,为有效保障支队官兵身心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坚决与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保持政治纯洁。二是坚决完成本职工作,令行禁止。三是扎实提高军事素养,从军人形象、警容风纪、体能素质等方面下功夫。

入伍8年来,我从一名社会青年成长为一名军医,是党培养了我,教育了我。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不仅锻炼了我的精神和意志,还教给了我文化和知识。来支队工作已有三年,今后的路还很长,卫勤保障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倾心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在支队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牢固树立为兵服务思想,争做一名优秀的军医,为部队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是我的述职,不全、不准的地方恳请首长和战友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一切行为和关系的总和,其核心就是文化。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一个操场的概念,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它包括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包括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等的相互关系等。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则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新民路小学是一所具有48年历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历届领导班子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学校形成了“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宗旨,本着“教师为本、班子为魂,德育首位、教学中心,依法治校、以情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健体、养习、尚德、增智”的校训,“准时、勤奋、诚信、文明”的校风,“团结、求实、自律、创新”的领导作风,“严谨、博学、精业、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善思、自主、向上”的学风,“凝心聚力、奋发向上、敬业奉献、追求卓越”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应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前瞻性地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并明确责任与分工,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实际调研结果表明,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缺乏明确的总体建设目标和总体实施方案,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统筹协调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还不充分。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也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办学理念主要反映学校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我校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形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既是推进学校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校精神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彰显不够,体现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为主体的人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创造的。学校文化以教授学生知识为基础,以育人活动为主要功能,这是学校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制的文化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文化活动的深入指导和共同建设不够,具有学校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优秀教师风范的引导、培育、宣传不够,教师在校园文化的传播、示范、引领、感染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特色是影响学校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追求个性、铸造品牌、彰显特色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以特色求创新,以特色促发展,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特色不够鲜明,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文化特色研究不够、定位不明确,校园环境中缺乏反映学校历史与传统的元素,校园文化的移植和对接比较薄弱;校史校情研究不够,导致学校文脉的传承、宣传不足;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科文化的结合不够,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术文化活动培育不足,缺少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在区内有较大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文化项目;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学校文化建设和地域文化的结合也比较欠缺。

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传递和表现着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涵与韵律,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优秀的校园环境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有机结合,有发挥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启迪和熏陶的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校园布局的调整和二期教学楼建设迫在眉睫,自然景观还比较单薄,缺少体现校园文化特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气息,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尚未按照校园文化特点完全建立,缺少文化意蕴,校园建筑物内缺少人文内容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表现。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具有全局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着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

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尚未真正确立我们对校园文化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地位、作用以及发生发展规律认识还不深刻,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真正做到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实施,就难以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从而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较为薄弱,也使校园文化难以体现学校特色,难以铸造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也比较难以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常常被当作宣传、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事情,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不易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的就难以真正建立起来。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了建设物化的环境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引导和培育不足。这就给人以一种误解,似乎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开展的文化活动或学校形象设计等。实际上,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其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最表层的是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和学校形象设计都是学校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

乡镇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基层文化建设情况,为党委政府指导基层文化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结合苏陈镇开展的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我们深入到基层文化阵地进行调研。

村级文化广场是由党委、政府打造的最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是最接近群众、最方便群众的基层文化阵地,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苏陈镇共建有村级文化广场10个,这些村级文化广场分布在各个行政村和社区,大部分村文化广场同现代党员远程教育基层网点有机结合,从而使文化广场的活动场地、活动器材、图书室、文化娱乐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在这些文化广场中,基本都有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及自娱自乐的文艺演唱队,常年活动在文化广场和街头巷尾,逐步形成这样的规律:民间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秧歌、戏曲、腰鼓等)一般在传统节日或庙会时进行,农闲季节的文化活动主要有书画、篮球、乒乓球、、戏剧演唱、农业科技讲座、图书阅览等活动。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农村现有的文化广场之所以能够持续繁荣发展,其主要因素有四点:一是文化广场建设符合与时俱进要求,起点高、上档次,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条件优越,对群众吸引力强;二是有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三是坚持常年组织活动,其形式、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文化广场人气旺、风气正,健康文明;四是村两委对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正确引导、热情鼓励、大力支持,村干部带头参与,群众爱好什么,村干部就倡导什么,发挥文艺骨干的作用;组织文艺爱好者成立业余文艺宣传队,筹集一定的活动经费,购买乐器、置办服装,农闲时节每天在文化广场排节目;聘请退休教师专门编写新农村建设题材的'小品小戏供宣传队演唱,群众喜闻乐见。

近年来,我镇广场文化工作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本着“文化部门组织,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经常开展”的原则,努力探索,积极实践,走出了一条发展繁荣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的新路子。目前,全镇共培育出腰鼓队、太极拳队、柔力球队、健身气功队、舞蹈队、抖空竹队等社区文体队伍十几支,兼职演出人员300多人。已建成固定文化广场4个。今年以来,全镇共开展各类社区、广场文化体育活动100多场,参与群众5万多人。广场文化活动开展以来,组织群众参与舞蹈、歌唱、戏曲、秧歌、腰鼓等活动演出40多场次。我镇举办的“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活动,每天参与群众均在上千人,先后被市、区媒体关注和报道。以组织民间文艺团体参加广场活动为载体,以组织调演活动为抓手,在镇文化广场分别组织民间文艺调演及群众性文化活动30多场,提升了广场文化活动的艺术质量和欣赏价值。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载体,不断掀起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热潮,先后举办了民间艺术大赛、家庭才艺表演、书画展等活动,组织镇“农民剧社”精心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各文化广场巡回演出40多场。在活动时间上由节假日型向日常型延伸,在活动内容上由单纯的文艺演出逐步延伸到科、教、文、卫、体等各个领域;在活动方式上也由观赏型向参与型转变,策划了体育、舞蹈、健身等一些能吸引更多群众直接参与的活动,增强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举办文艺演出的同时,开展了摄影展览、科技宣传、健康咨询等普及交流活动,有力推动了广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

在走访中了解到,镇文化部门制定了社区文化建设规划及广场文化工作方案,切实加强管理和指导,采取全面布局、灵活设置、全方位运作的方法,广泛开展活动,把社区内各个层次、各个界别、各类人员团结和凝聚起来,把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分别成立歌咏队、曲艺队、秧歌队、舞蹈队以及书法协会、棋艺协会等社区文化活动队伍,活跃社区文化活动气氛。同时利用各种赛事,提升社区文化活动档次,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拓展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的活动空间。

三、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个别文化广场只建不管,造成一轰而起的现象。文化广场建成后有名无实,有形式无内容,或只建不管,或管理不善,作用发挥不大。

二是受地域和自然经济条件限制,部分文化广场设施落后、简陋,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活动形式单调和活动内容简单,缺乏创新,缺乏吸引力,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明素质起不到多大作用。

三是城镇社区、居委会活动场地小、活动经费少、活动设施不好,社区文化活动缺少骨干队伍,各地文化活动开展不平衡。

四、搞好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基层文化建设重在重视,贵在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作为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以农村为重点,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下大力气狠抓基层文化工作,使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有力地促进基层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基层文化建设,将基层文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列入党委、政府的考核目标。文化部门要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不断充实和创新基层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为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