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最新爸爸的胡子教案反思(通用7篇)

最新爸爸的胡子教案反思(通用7篇)

作者:文锋 最新爸爸的胡子教案反思(通用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爸爸的胡子教案反思篇一

《老师领进门》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说明“师恩难忘”,表达作者对老师的尊敬、热爱、感激之情。

本课语言朴实、通俗、亲切,有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尔基说:“语文是人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人情的沧桑。语文是精神的鉴赏,语文具有情感性,诗歌是情感的号角,诗歌是美的化身,语文本身也是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如同田老师那样,用诗一样的情境,用诗一样的激情,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之花,给他们宽阔的天地,让他们自由生长。为此,在本文的教学中,朱老师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情境:

(1)情境中回忆动人的“师生”情;

(2)情境中感受浓烈的“师生”情;

(3)情境中升华感人的“师生”情。

将课文的语言情境与自己对文本解读后的情境有机结合,一步步悄然无声地引领孩子们去感悟田老师教书育人的崇高境界,感受作者尊师爱师的感情。

1、情境教学,突破难点。

初读课文,孩子们很难将插柳与老师联系起来,这就构成课文的难点。教学中,朱老师从最初的出示一首小诗这一情境入手:一首小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滴春雨。春雨滋润新嫩的柳芽,故事滋润幼小的我们。田老师是这样教这篇课文的,也是这样教其他课文的,从课文中语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到上前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点点春雨,滋润着我”不难看出。而这个故事的背后无不折射出田老师高尚的人品,“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最好的见证。情境的有效创设,加之学生的自主感悟,田老师的那份“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坦然、淡然、从容必根置于孩子们的心中。至此,老师通过进一步对文本的挖掘,适时补充了一段对刘绍棠的介绍,继续引导孩子们读文、悟文,从字里行间感受恩师高尚人格对他的影响,感受作者尊师爱师的感情。

2、诗化语言,滋润心田。

在不知不觉中,在看似不经意中,“我”却学到了那么多,正如杜甫诗《春夜喜雨》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啊!任岁月流淌,永远也抹不去田老师那上千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对我心田的滋润。让我们一起站起来,恭恭敬敬地,怀着激动的、感激的心情,再次饱含深情地读读这段文字吧!”“不用多说,不用多问,一切感激之情,尽在同学们的朗读中。”“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时,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教师诗化的语言,诗化的激情,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孩子们也必将会受益匪浅。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必将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诗情画意的!

爸爸的胡子教案反思篇二

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三颗心:平凡心、责任心、事业心。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这是新时代师德的三个重要内涵。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

作为教师对工作拥有一颗平凡心。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印度大诗人泰弋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阴。”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陶行知曾经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队追名爱利、拈花怕重的心理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人们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总是有特殊的要求。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教师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教师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博取名誉、地位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为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原因。在平凡中我们要做到热爱我们的事业。对于教师来说,只要有了对事业的热爱之心,就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就会在教育实践中努力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广泛地搜集最新的教育信息,自觉地摒弃旧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目标意识,及时地总结经验得失,并不失机地把有价值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教育思想。探索出新的教育思路。同时,有了对事业的热爱之心,教师就会甘于平凡、乐于在艰苦的岗位上,无私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的精力。

二、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是人们用心谋生的一项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寄托,是他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职业使人安身之命(命运),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使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敬业意味着乐业和创业。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正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一样,乐趣之于工作犹如爱情之于婚姻,一旦一个老师到了仅仅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的时候,那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就结束了。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的。这种乐趣和幸福是职业道德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实际生活中,面对自己的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一些人在疲于奔命,一些人则在应付差事,在这样的状态下,很难想象如何去投入工作,如何去不懈进取,如何能不辞辛苦,如何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缺乏“喜”和“爱”的情感,从现实层面的表现来说就是不敬业,从精神和心灵的层面来说则是感觉空虚,没有寄托,得过且过混日子。这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事业的发展都是消极无益的。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老师师对教育工作感到很乏味,日复一日地机械地操作,这样一天两天可以,天长日久怎能受得了?更严重的是,乏味的劳作很容易导致职业的倦怠和心灵的枯竭,在这种状态下,教育工作与其说是培养人才,倒不如说是摧残人才!教育本身是使人幸福的事业,应该让人充满幸福感。有了幸福感,教师才能享受事业,享受生命。同时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生命。

我们稍微看一下那些做出成绩的老师,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干革命工作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只要一听到上课铃声,他们就精神振奋,所有的疲劳都不翼而飞;只要一走上讲台,他们就激情荡漾,浑身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气。只有在教室里,在学生身边,他们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他们似乎天生就是当教师的“料”,放假就是他们最大“不快”。如果教师能进入这种状态的话,那他的一生都是幸福的。工作将成为他们生命的有机构成部分,舍不掉,离不开,工作带来的是一种心灵的踏实和满足。

第二,创业精神。我们认为,教师职业不是让教师变得平庸的岗位,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挑战的职业,教师职业是可以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也是可以让教师自己有所作为、“成名成家”的职业。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作为教师、我们承前启后,某故鼎新,完成角色的转变。一是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未来的教师应做学生的顾问和向导,教师应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由维持现状向创造探索转变。维持现状只能重复老路,满足于过去经验;创造探索则需批判性思考,提倡自由与开放的追问风气。三是由再现传统向研究未来转变。教育既是伟承性的事业,更是先导性的事业。再现传统只能囿于书本;研究未来,则需学少悟多,授人以渔。四是由单科一门向全能发展转变。为适应全面育人和教育职能多样化的需要,教师必须摆脱只能教一门专业,知识面窄的局面,要既能教必修课,也能教选修课、活动课,由单一型教师向全能型教师转变。

翻开古今中外教育爱的履历,我们发展他们大多数曾是普通教师,但他们是教师却又不是一般的教师,他们除了拥有爱心、责任感、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过硬的教育技能之外,他们还有一些突出于众人的特点;他们有超于世俗的高远追求,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敬业精神,对事业有着永无缺憾的钟爱,对自己钟爱的事业有着不遗余力的投入,以身相许,至死不渝,能够做到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对教育事业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有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雄心壮志,有着“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的伟大胸怀。因而他们不去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

当然,成都市为知教育家的毕竟是少数,有了“成名成家”的意识也未必就能“成名成家”,但你的工作会因此变得更主动、更积极、更投入,而主动、积极与投入这绝对是通向成功之门的必要条件。有了“成名成家”的意识,你就有了抢抓机遇的准备,你的眼光会更敏锐,你的思维会更活跃,你的热情会更充沛,你能从寻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不寻常的发现,你会从社会的发展趋势中洞见教育发展的方向,你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抓住机遇迅速成为带头人。

当前,教育改革正在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观念正日渐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教学思想与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这对于每一个有“成名成家”意识的教师都绝对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放弃一些消极的观念,满怀激情地跃入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建功立业,为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添砖加瓦。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面对挑战和机遇,教师应该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还要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争做“创新之神”,为教育事业不停攀登,终生奋斗。总之,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兴趣和热爱,因此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出色,永远进取,不言放弃,并真正拥有着为人做事的尊严,教育事业需要这样的教师,他们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

教师既有教育别人的使命,也有自我教育的使命。“孔融四岁,能让梨”,令我们那肃然起敬;孔子、陶行知、苏格拉底等古今中外大家的教育思想,犹如盏盏明灯将人性引向光明。我们不是圣人,但我们是教育者。在履行教育职责的问题上,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负责任的教育者,实为职责所系。教育者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应关注教育细节,发展榜样示范作用。在教育生活中事必躬亲,伸手弯了一盏灯、一扇窗子,拾起地上一张废纸等,也必将影响和带动同事及学生向上的热情。老师要加强学习,加强沟通交流,因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要以献身教育事业为荣,爱生如子,甘为人梯,对学生充满极大的热情。新世纪的教师应具有完美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情操,丰厚的底蕴,优秀的艺术表现,言传身教,以身垂范。爱学生应是教师多种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也是责任的表现。孩子重视老师的爱胜过父母的爱,对师爱的反映比对父母的爱更强烈。教师的爱会使学生受到感动,感召而引起模仿,使他们产生“应像教师那样做人”的意向,更能使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信赖的桥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乃至严厉的批评。

爸爸的胡子教案反思篇三

美术活动《爸爸的领带》已经过去好多天了,脑中还是不时的闪现孩子们作画的情景。睿睿的话也好像就在耳边,使我有种要写下来的冲动,记住他的话也给了我更深的思考。

那天,我给孩子们准备好了领带的轮廓,请小朋友们给领带装饰,就是用不同的方式装饰领带的花纹和图案。首先我请孩子们欣赏了几幅颜色鲜艳的范例,引导孩子们用颜色和简单的线条、形状进行装饰,孩子们都在仔细而专注的装饰着爸爸的领带,只有睿睿坐在那里没动。

我走过去问他:“睿睿,你怎么不画呢?”

“我爸爸就是喜欢这样的领带的”

“怎么样的呢?”

“就是这样的啊”睿睿指着没有装饰的领带对我说。

“爸爸喜欢白颜色的领带吗?”睿睿点点头。

我的思维有种凝固的感觉,不知道怎么和他说。或许睿睿的爸爸是有那种银色的领带呢!或许领带的概念在睿睿的脑中是模糊的,他有自己的想法,领带是白色的未尝不可啊,我该怎么和他说呢?我指着旁边小朋友的`画说:“你看,静静给爸爸的领带装饰的多漂亮啊!他爸爸肯定喜欢的哦”我边说边指着给他看。

后来睿睿还是拿起画笔进行了装饰,但是脸上看不到丝毫的快乐,他是无奈的。迫于孩子们的看法、还是对我的敬畏,哎,我的心也很矛盾。但又一想引导孩子欣赏生活中的美,学会去欣赏和表现也没错啊,孩子还小不正是需要我的指导吗?可是孩子丝毫没感觉到设计领带带来的乐趣。

反思整个活动我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呢:

1、给孩子生活经验上的准备,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

2、用图案装饰对小班幼儿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使孩子的兴趣减弱,其实我可以提供一些颜料、图案贴纸,既便于小班孩子操作,又能使形式多样化。

3、是不是可以创设相应的情景来促使幼儿顺利的表现,活动开始有点单调,形式单一使孩子的表现受到了阻碍。

爸爸的胡子教案反思篇四

《生气的爸爸妈妈》讲述的是一对爸爸妈妈怄气吵架后,宝宝想办法让爸爸妈妈不吵架的故事。

活动中,我先提问孩子,“你们见过爸爸妈妈吵架吗?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表情和动作?”“我爸爸和妈妈吵架的时候脸会板着的,看起来有点怕怕的,”“爸爸和妈妈吵架的时候,我妈妈会不和爸爸说话,不理爸爸”孩子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把爸爸妈妈吵架时的情形都说出来了,于是,我出示图片,“以刺猬妈妈和狮子爸爸”导入,先让幼儿看看图片上有谁?看上去怎样?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让他们猜测爸爸妈妈生气的原因。接着我开始分段讲述故事,以夸张的手法及语气讲述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故事的转折处是宝宝一不小心磕了一下,爸爸妈妈由心疼孩子、关心孩子,自然而然消了气,妈妈也没有象故事开头那样要拉着宝宝回外婆家,而是抱着宝宝坐在沙发上,爸爸也赶紧拿来了毛巾,给宝宝敷伤口,一家人又坐在了一起,不分开。最后,我利用故事对孩子进行了教育,让孩子们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爸爸妈妈别吵架,而自己又不发生任何意外的情况。孩子们想出了办法,有的说:“我要唱歌给爸爸妈妈听”有的说:“我可以给爸爸妈妈表演个杂技”还有的孩子说:“让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去玩”孩子们的想法都很好,最后我告诉孩子们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和爸爸妈妈说“别吵了,我们是亲亲热热一家人”说完,孩子们也跟着说了一遍,“亲亲热热一家人”。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知道了家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的集合,充满着温馨,孩子从出生起就和家人亲亲热热地生活在一起,孩子渴望妈妈温暖的怀抱,期盼和爸爸一起游戏,也许爸爸妈妈之间偶尔会有争吵出现,也许家人之间会有些不开心的事情发生。有时是为了孩子的事,有时是为了其它的琐事,但到最后家人始终能亲亲热热地在一起,因为最后他们都能达到解决问题的共识,同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能取得一致,不采用打骂的方式。

爸爸的胡子教案反思篇五

本课主要讲了小作者的爸爸很好学,每天一吃完晚饭就到业余电脑班学习。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这是一篇对于我们农村小朋友来说比较枯燥的课文,因为他们不太和电脑接触,有的词对于他们而言比较枯燥。

但我怎样将这篇枯燥的课文上好呢?对课文稍微分析后,我想到了题目,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后,提出: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爸爸很“好学”?让学生拿出笔在课堂上读读,划划。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都找到了准确答案,也就是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充电”,什么叫“再学习”,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1至4小节。第五和第六小节我作为课文的第二部分教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爸爸熟练操作电脑的几个动词及语言,感受爸爸拥有知识后自豪感。

从而升华这篇课文的主题:活到老,学到老!

爸爸的胡子教案反思篇六

今天上了阅读教学导读课的公开课。在上阅读教学前,针对一年级学生知识面及兴趣的特点,我将“绘本”作为上课的材料。上星期在网上找了很多儿童绘本,反复阅读比较后还是决定把《我爸爸》这本绘本作为上课的材料。《我爸爸》这本绘本内容简单,富有趣味性,而且还有很多的深意。对于今天的课堂呈现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完整,但是也存在着及方面的问题:

1、阅读教学重在一个“导”上,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能引导学生来进行绘本阅读,但是在个别几个环节中教师对于换面解读的引导还不够,致使学生思维上还不能完全对个别绘本图画加深理解。(本环节的缺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解读还不够深入,还没有做到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的原因)

2、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教态自然大方,但是语速太快,这样会影响学生听问题的效果(这是今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以改正的)

3、作为一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学,但是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基本语文知识积累能力还是需要更多的重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说话练习(就像课堂中已呈现的:爸爸像_______);在绘本导读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观察绘本、进行发散思维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力(次环节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比较欠缺);对于课堂中呈现的学生未学过的词语可以设计某一个教学环节来集中认识词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4、学生课堂习惯还需要加以重视,回答问题的习惯,说话喜欢,做到“动中有静”

此时,我不禁想起了王崧舟说过的一句话,大致是这样的,“作为一个老师想要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备课文,而且还要备学生、备作者”。确实,王崧舟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都是反复查阅各种资料,加以整合,进行创新的。

今天上完课后,给我的感觉是,自己在课堂上行走的路确实太浅了,现在只能是处于最初的学习阶段,在课堂中也做不到“放手”来让学生充分展示,并且能做到游刃有余,心中不免发出这样的感叹:课堂,一门多么深奥的学问!

爸爸的胡子教案反思篇七

限制性教育一直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其弊端显而易见。我们应当消除不必要的限制教育,让孩子们更加自由、快乐、自主地游戏。

角色游戏开始了,伴随着一小阵吵闹声,我转头一看,原来是净尧扮演的妈妈和宇鑫扮演的爸爸在发生争吵。我走过去询问到:“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淑人兴奋地说:“我的爸爸妈妈在吵架。”我笑了笑,觉得这正是适当介入幼儿游戏进行指导的好机会,于是我以客人的身份到这个娃娃家做客,以聊天的形式劝解他们。虽然两个人似懂非懂,但毕竟停止了争吵,接下来大家又开心地玩游戏。

可没过多久,净尧和宇鑫的争吵又开始了,而且比上次更严重,其他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也跟着起哄,学着吵架。我一时控制不了场面便发出“停止游戏”的指令。游戏结束后我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净尧和宇鑫会吵架呢?”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便七嘴八舌说起来。有的说:“爸爸要去超市、妈妈也要去超市。”思霖说:“爸爸不爱妈妈了。”……我又问到:“那其他小朋友跟着吵架,怎么玩游戏呀?”“请他们到安静区、”“以后不能玩游戏了。”……最后我和孩子们达成共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限制了幼儿玩角色游戏的时间和内容。

在一次晨间活动中,我偶然听到两个孩子的谈话:“爸爸,我昨天去吃肯德基了。”“妈妈,我昨天也去吃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幼儿都不叫对方的名字,而是以“爸爸妈妈”来代替。接着是区域活动,一开始我先告诉幼儿今天玩区域的内容:“小朋友,今天的区域游戏玩……”我还没说完,一个孩子大声说到:“我们玩娃娃家。”为了让幼儿吸取上次的`教训,我还是没有让他们玩。在活动过程中,总是有孩子跑过来问我能不能玩娃娃家,总能听到孩子不叫同伴名字,而叫“爸爸妈妈。”看到这情景我马上阻止,当然没有达到本次区域活动的目的。

“我们玩角色游戏。”回想起来,这段时间幼儿玩角色游戏的时间很少,我突然感到当初处理方法的不当。角色游戏是幼儿反应社会、反应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孩子在社会、家庭中体验到的经验反应在角色游戏中。净尧“妈妈“和宇鑫“爸爸”的“争吵”是他们是家庭生活的真实经历,但他们的“争吵”与我当初提出的游戏要求相冲突。为了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没有遵守活动要求,我限制了幼儿的游戏时间和内容,使孩子们的情感没能在游戏中得到很好的寄托,导致他们在平常的活动中以“爸爸妈妈”代替同伴的名字,而在游戏过程中,我过早地介入指导,且指导内容不明确,使幼儿失去自己探索解决家庭争吵方法的机会。

我想,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的“争吵”并不是故意捣蛋,而是家庭生活的真实再现,如果当初我把“爸爸妈妈的争吵”放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中,让他们自己作出判断,在组织讨论,改变以往的“限制性”那会是怎样的?于是,我决定让幼儿回家认真观察爸爸妈妈争吵后是怎样和好的。

过了几天,我利用餐前准备组织孩子讨论:“爸爸妈妈有没有一直吵架呢?他们吵架后是怎么和好的?”孩子们说了很多,有的说爸爸先向妈妈说对不起,有的说爸爸带妈妈和“我”去吃肯德基,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吵架了,我就不理他们,他们就和好了。”我又问:“那小朋友在玩娃娃家时有的‘爸爸妈妈’在吵架,那你们该怎么办呀?”宇鑫说:“我会买花给妈妈。”若宇说:“我就不跟妈妈吵架,给娃娃喂饭。”淑人说:“我去买肯德基给爸爸吃。”……孩子的回答充满着童趣。通过讨论,不仅让幼儿懂得了解决游戏中发生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让我知道限制教育的错误性。

限制性教育一直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其弊端显而易见。我们应当消除不必要的限制教育,让孩子们更加自由、快乐、自主地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