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最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汇总5篇)

最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汇总5篇)

作者:曼珠 最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汇总5篇)

方案在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提高组织协调性和执行力以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篇一

根据《黑龙江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黑车改〔

2016

1

号)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市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进一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提供方式,保障公务出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推进廉洁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

1

、维护稳定。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精神,合理确定车改范围及补贴政策,妥善安置司勤人员,保障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平稳进行。

2

、实事求是。

结合我市地处边境口岸的实际情况,对处理突发事件、应急公务予以保障,对下乡工作用车等予以适当保障。

3

、统筹兼顾。

平衡改革中各种因素,妥善处理改革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衔接当前改革与后续改革,稳步推进我市公务用车制度规范改革。

按照省统一部署,我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从

2016

4

1

日启动,

6

月底前全面完成。其他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下半年适时启动,年底前完成。建立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监管问责科学有效,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1.

机构范围:

我市党政机关(含保税区、边合区和两镇),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

我市其他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待省有关政策出台后另行实施。

2.

人员范围:

我市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包括行政编制工勤人员)。

市委、市政府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可选择性参加车改。不参加车改的,保留定向工作用车,不领取交通补贴;参加车改的,不保留定向工作用车,领取交通补贴。

行政及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中的事业编制人员随事业单位车改时参加车改,不参加本次车改。事业单位中保留公务员身份和参公管理人员身份的人员参加本次车改。

3.

车辆范围: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接待、调研、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

1

、我市公务交通补贴实行“分档定补,按月发放,包干使用,结余归己,超支不补”的补贴办法。

2

、我市党政机关和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公务交通补贴的层级和标准为中央标准的

150%

,即:厅级每人每月

1950

元、处级每人每月

1200

元、科级每人每月

750

元、科员及工勤人员每人每月

650

元。

军转干部按照现任职务发放交通补贴;政府驻外机构按照属地化原则,执行驻在地车改补贴层级及补贴标准。

3

、参改人员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后,自行选择公务出行方式。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公务出行,不再报销公务交通费用。到我市行政区域外公出或参加会议,乘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所支付的差旅费,按我市相关文件规定标准执行。

4

7%

5

、对于按照上级规定要求停发的我市先行车改的公务交通补贴,按本方案确定的标准从停发日起补发,补发的车改补贴,可通过工资统发之外的方式进行补发。未参加车改的单位和人员,不得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6

、享受车改补贴人员职务级别由市委组织部审核(含人员变动),市编办负责界定单位性质和人员身份,相关单位将界定审核结果报送市人社部门,市人社部门负责审批享受车改人员补贴标准,相关单位将市人社部门审核结果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按月将补贴统一划入车改人员工资账户。

7

10

日前将人社部门审核通过的审批标准报送财政部门进行调整。财政部门于每月

15

日前将审核后的工资账户数据汇总报送代发银行,由银行统一代发。

8

、因工作变动调离我市或调入未实行车改单位的人员,自调离的次月起,停发原职级的车改补贴。按规定停发工资人员不发放车改补贴。

1

、机要通信、应急、接待和调研用车

1

)机要通信和应急用车。市委、市政府各配备

3

台,政府办直接管理

1

台,委托市公务用车平台统一管理

5

台。市直各部门不保留机要通信和应急用车,确需用车时,可申请由市公务用车平台负责提供。

2

)接待和调研用车。市委、市政府分别配备

3

台,委托市公务用车平台统一管理;市直各部门不配备接待和调研用车;市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参加车改,适当保留接待用车。

2

、执法执勤用车。

执法执勤部门统一参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保留执法执勤用车的部门仅限于中央

2011

60%

重新核定。其他具有行政执法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车辆,确需保留的由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从严核定。

3

、其他车辆。

经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核符合保留条件的特种专业技术车辆予以保留。

4

、建立公务用车服务平台。

配备

40

台车辆,保障机要通信、应急任务、接待调研和市区外公务出行等所需公务用车。

参改单位应取消的车辆,按车改办规定的时间,统一上交市财政局指定地点,从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中选定鉴定评估机构和拍卖机构,市法制办配合市财政局按方案规定程序组织实施公开拍卖,并对拍卖工作全程监督,拍卖收入扣除税费后全部上缴国库。

1

、根据保留公务用车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司勤人员岗位,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现有在册正式司勤人员中,采用竞聘、综合择优等方式确定上岗人员。

2

、对其他司勤人员坚持内部消化为主,通过内部转岗、开辟新的就业岗位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

3

、要做好相关人员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终止、解除工作,妥善处理该类用工形式司勤人员与单位的劳动关系,维护好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所需必要支出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成立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法制办、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委办、市编办、市政府办、市财政局等部门组成。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市财政局局长担任。

领导小组工作负责制定全市党政机关及所属参公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按照省统一部署,推进非参公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指导、协调、推动全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实施全市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督导检查全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展情况,配合有关部门查处违规违纪问题。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党政机关及所属参公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的编制和报审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编制非参公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搭建市政府公务用车管理平台,制定出台市政府公务用车管理平台管理办法。

市法制办配合市财政局按方案规定程序组织车辆拍卖工作,并对拍卖工作全程监督。

市委组织部负责审核人员级别和职务认定。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车补标准审批工作。

市编办负责单位性质和人员身份界定。

市监察局负责对公务用车改革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和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市审计局负责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情况进行监督,并将改革后公务用车配备和运行维护费用、交通补贴发放、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

切实做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广泛宣传相关政策规定、典型经验和成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使广大公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了解、支持改革,努力为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车改单位按现有车辆状况封存车辆,如实报告车辆情况,不得瞒报漏报,不得调换车辆,不得改变车辆内置;按规定时间、地点上交车辆,不得拖延;按实际工作需要,经批准科学合理确定留用车辆;不得随意聘用司勤人员。经批准保留的车辆,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要重新核定车辆编制,严禁超编制留用车辆。定向工作用车要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配备标准。机要通信、应急公务用车和接待、调研用车要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执法执勤用车要严格限制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使用。所有保留车辆,除定向工作用车和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等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用车外,应当喷涂明显标识。改革后,编制内车辆更新,应严格执行规定标准,用于机要通讯,相对固定路线执法执勤等车辆,配备更新时购买应当使用新能源汽车。按照《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国管节能﹝

2014

293

号)要求,确保更新车辆时购买新能源汽车达到一定比例。

各单位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规定用途使用或固定给个人使用执法执勤、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不得以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参改人员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违纪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和查处,审计部门负责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情况进行监督,并将改革后公务用车配备和运行维护费用、交通补贴发放、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

2005

23

号)和《绥芬河市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实施意见》(绥办发﹝

2009

1

号)文件与本方案有不同规定的,按本方案执行。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篇二

随着法官法、检察官法的修订和我国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实行,我国的法官、检察官选任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客观地说,我国的法官、检察官选任制度还很不完善,以致于严重地制约和影响着法官、检察官队伍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既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也不利于司法腐败的防治。因此,还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对我国现行的法官、检察官选任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一、提高法官、检察官的任职条件

在多数国家,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学历都被限定为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这是因为法官、检察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作为法律的守护者,必须具备专门的法律知识和独特的思考论证方法,而这只有通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才能获得。我国对法官、检察官的任职条件,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建国初期至1983年人民法院组织法修订前,按照有关领导的观点,充当法官、检察官者应为工农出身,政治面貌清白,具备高小文化者即可。而且由于高等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落后,法学本专科毕业生非常有限,因而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招干进入法院者占了大多数。1983年修订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增加了“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必须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规定。但由于这一规定比较笼统,加之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可以通过短期培训获得,而且同时修订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因此自1983年至1995年法官法、检察官法颁布时,我国仍然沿袭过去的做法,把公安司法机关作为安置复转军人的主要场所,以至于在大部分的`法院、检察院,复转军人出身的法官、检察官占了法官、检察官人数的一半以上。从总体上讲,法官、检察官的任职条件和素质并没有太大的提高。

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我国第一部法官法和检察官法对法官和检察官的任职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即:(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年满23岁(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五)身体健康;(六)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工作满2年的,或者获得法律专业学士学位,工作满一年的;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法律专业博士学位的,可以不受上述工作年限的限制。由此可见,从1995年开始,我国法官、检察官任职的学历条件必须达到专科毕业以上。

年6月30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对法官法和检察官法进行修改,提高了法官、检察官任职条件中的学历条件(其他条件未作修改),从开始,我国法官任职的学历条件必须达到本科毕业以上。同时,修订后的法官法和检察官法规定建立统一的国家司法考试制度,任何人要获得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资格必须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并且成绩合格,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1][2][3]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篇三

一、工作思路:

在镇党委直接领导和教育局党委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理论学习、党员承诺、双向培养为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提高我校党支部党建工作水平。

二、工作要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

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党的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共产党章程。;时事政治,形势报告;科学发展观理论等。学习形式和时间安排:采取自学与辅导相结合,集中与分组相结合,通过看录像、理论辅导、专题研讨、外出参观学习、学习先进人物事迹、答卷等多种形式进行。学后写出学习总结。通过学习,努力营造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良好的氛围,并配合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与发展。

(二)、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增强支部的活力。

(三)、加强党风廉正建设

1、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积极推进校务,政务公开,加强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发挥党风义务监督员的作用,严格对干部的监督和考察;贯彻落实教育局党委关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实行领导班子廉洁承诺制度,开展述职述廉活动。

2、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体察校情,了解师生的思想状况,深入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进学校工作。

3、开好党员民主生活会,对照《党章》,进一步查找自身不足,开展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的警示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增强党员开拓进取,努力拚搏,积极干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注重抓好思想理论建设,采取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理论,努力从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开展“学党章,找差距,争做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活动。

2、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引导教职工爱岗敬业、遵守道德、塑造良好一进校干部教师形象。在党员干部中积极开展旗帜建设,要求每名党员要做到“觉悟高于群众,行动先于群众,能力优于群众,业绩好于群众”,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业务学习。通过参加进修学历、校本培训、自学、函授等各种形式,加强与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4、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宣传树立本校的先进典型任人物及事迹。宣传本校工作特色。使全校教师振奋精神,积极投身到我校继续教育工作中来,构筑良好的舆论环境。

5、加大法制宣传工作力度,重点宣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内容,提高广大干部、教师的法律素质。

(五)、做好团组织、工会工作

1、校工会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教育工会工作精神,继续推进职代会工作,推进校务公开,进一步加强校工会的职能作用。

2、加强党对共青团组织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共青团组织章程,发挥团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三、保证措施:

1、加强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提高干部理论修养、政治水平、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2、加强党群联系,抓住党内作风、学风等问题,坚持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

3、进一步强化党务工作各项措施,改进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各项党务工作制度。

4、培养树立典型,以典型带全面,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务工作的水平。

5、加强信息宣传报导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学校的正面典型,提高学校整体知名度。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篇四

根据《兴宁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兴宁市司法局参改人数共

58

人,其中正科级

3

人、副科级

7

人、科员级

48

人、科员以下其他人员

0

人。

1

.司勤人员编制情况。共有司勤人员编制

0

个,在编人数

1

人,空编数

0

个;

2

.司勤人员用工情况。兴宁市司法局涉改司勤人员共

1

人,其中在册正式司勤人员

0

人,非在册正式司勤人员

1

人。

1

.车辆编制情况。共有车辆编制

3

个,其中一般公务用车编制

1

个、执法执勤用车编制

2

个、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编制

0

个。

2

.实有车辆情况。实有车辆

6

辆(其中广东省司法厅直拨司法所

4

辆),其中一般公务用车

5

辆、执法执勤用车

1

辆、特种专业技术用车

0

辆、其他用车

0

辆。

3

.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情况。

。兴宁市司法局依据保留公务用车数量拟设置司勤人员的岗位数

0

个;拟通过竞聘上岗、内部转岗、提前离岗、自谋职业等方式分别安置的人员数量分别是

0

人。

。非在册正式司勤人员

1

人,其中合同到期终止合同

0

人,合同未到期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0

人,合同未到期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0

人,未订立劳动合同依法解除劳动关系

0

人;拟清退的借调、退休返聘等其他用工形式的司勤人员

0

人。

根据《兴宁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兴宁市司法局申请保留车辆

2

辆,具体如下:

1

.保留机要通信、应急用车

1

辆。

2

.保留执法执勤用车

1

辆。

除上述保留车辆外,其他车辆予以取消。应取消车辆详细情况见附表

6

《封存车辆信息统计表》,封存地点为市司法局大院。

本方案经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篇五

2014

43

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7%

以上的目标,又要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确保我市各级党政机关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1.

机构范围:

全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

2

.人员范围:

全市在编在岗正式厅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

3

.车辆范围:

各参改单位除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用车、应急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外,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厅局级以下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不参加此次车改,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全市参改车辆

716

辆,包括一般公务用车

348

辆,执法执勤用车

368

辆。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

1

.保留机要通信、应急用车的数量。

我市保留机要通信、应急用车情况是:车改后保留机要通信、应急车辆

80

辆,保留比例为

22.98%

。其中,市委机关保留

6

辆,市人大机关保留

4

辆,市政府机关保留

6

辆,市政协机关保留

4

辆,每个乡镇(办)保留

2

辆,河北定州经济开发区保留

1

辆,市公务用车服务平台保留

9

辆(含市督查局、定州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北方(定州)再生资源基地各

1

辆)。

2

.保留必要的工作用车。

因我市区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根据工作需要,保留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工作用车各

1

辆。

3

.保留执法执勤用车原则和比例。

对中央规定的

17

个(涉及我市为

9

个)部门执法执勤用车按编制的

68.24%

比例保留,车改后保留执法执勤用车

202

辆。

除中央规定的

17

个部门之外,确有行政执法职能的其他部门(涉及我市为

21

个),原先已配备行政执法用车的,按原编制的

60%

比例予以核定,车改后保留

25

辆,待车辆建立跨部门执法执勤用车综合平台后,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和保障;以前未配备行政执法用车的部门,今后不再新增配备。

4

.保留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原则和比例。

因该类车辆用途单一、特殊,原则上按现有该类车辆的

100%

比例保留,车改后保留特种专业技术用车

29

辆。

1

.依法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按照不超过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

130%

及我省确定的层级补贴标准,我市补贴层级划分为七个层级:正厅级每人每月

1690

元,副厅级每人每月

1500

元,正县处级每人每月

1040

元,副县处级每人每月

900

元,正科级每人每月

650

元,副科级每人每月

500

元,科员及以下每人每月

400

元。

2

.科学合理划定公务交通补贴保障范围。

市直机关参改人员在城市规划主城区

(

东至京港澳高速公路,南至新

107

国道及其东延长线,西至京广铁路,北至规划修建的新河龙线

)

内公务出行不再报销公务交通费用;北城区、南城区、西城区办事处参改人员在城市规划主城区及本行政区域内公务出行不再报销公务交通费用;其他乡镇(办)参改人员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务出行不再报销公务交通费用。

3

.适时适度调整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价格及交通成本等相关因素变化情况,适时适度调整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改革前,我市在册正式司勤人员共计

191

人;改革后,参改单位司勤人员留用总数

82

1

)执行。

全市共涉及处置公务用车

378

辆,包括一般公务用车

266

辆,执法执勤用车

112

2

)执行。

根据中央和我省要求,分别建立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和综合执法执勤车辆平台。

建立公务用车服务平台。

将改革后保留的公务车辆,不再全部配备到部门。除必须配备到乡镇(办)和部门的车辆外,由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将保留车辆集中起来,建立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用于市级领导下乡、调研和部门机要、应急保障。

建立跨部门综合执法执勤车辆平台。

除中央规定涉及我市的

9

个执法执勤部门外,将其他具有行政执法职能部门保留的车辆集中起来,建立跨部门的综合执法执勤车辆平台,为相关部门提供综合执法执勤车辆保障。

1

.确定留用车辆和封存车辆。

各参改单位要按时申报拟保留车辆及取消车辆信息,筛选确定留用车辆,制定保留车辆调剂配备方案,对取消车辆实行统一封条形式进行封车。责任单位:市财政局、机关事务管理局。完成时限:

2016

3

月底前。

2

.安置司勤人员。

根据取消车辆信息和《定州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司勤人员安置实施办法》,妥善安置取消车辆的司勤人员。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人社局。完成时限:

2016

4

月底前。

3

.发放交通补贴。

根据核定无误后的参改人员花名册,发放交通补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委组织部、人社局。完成时限:

2016

4

月底前。

4.

建立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和跨部门综合执法执勤车辆平台。

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局。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完成时限:

2016

5

月底前;综合执法用车服务平台完成时限:

2018

3

月底前。

5

.车辆处置。

根据《定州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车辆处置办法》,由市财政局(国资办)负责对拟取消车辆进行资产评估,按规定的程序组织首批车辆拍卖,车辆处置收入及时上缴国库;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根据车辆处置计划,提供交易平台,配合搞好车辆处置工作。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国资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时限:

2016

6

月底前。

驻我市的中央和省垂直管理单位公务用车改革按照属地化原则进行,与我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同步推进。参改人员范围、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保留机要通信、应急用车、执法执勤用车数量等参照本方案执行。

2014

293

号)要求,确保购买新能源汽车达到一定比例。执法执勤用车配备应当严格限制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管理和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加强保留车辆的使用管理,修订完善《定州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保留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公务用车规范化管理。

公务交通补贴属于改革性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在交通费中列支、按月发放,用于保障公务人员普通公务出行。各参改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按照在编在册工作人员数量和职级核定补贴数额,不得擅自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财政部门要严格交通费用预算管理,对参改单位公务交通补贴、司勤人员安置费用等预算规模进行总体审核把关。

严肃公务用车纪律,各级各部门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用途使用或固定给个人使用执法执勤、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不得以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和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审计部门要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情况进行监督,并将改革后公务用车配备和运行维护费用、交通补贴发放、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全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明确工作机制,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确保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认真研究部署,严格工作纪律,明确相关部门任务分工和责任,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各乡镇(办)、市直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和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合力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切实做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做好政策解读,阐释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广泛宣传相关政策规定、典型经验和成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使广大公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了解、支持改革,努力为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