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古代诗歌教案(优质16篇)

古代诗歌教案(优质16篇)

作者:温柔雨

教学工作计划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安排。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时,多看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例,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涵咏诗歌,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

2、学习诗歌,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背诵《登岳阳楼》。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爱国情怀,激发自己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学习难点: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扩展阅读。

教学方法:吟咏启发诵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自己定学习任务,教师展示幻灯片,师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悟,指导诵读(展示原诗)。

1、自由朗读,结合书下注解,读懂诗句。

2、质疑问难,大声朗读。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本诗的意思。

4、指名朗读,划分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快慢。

三、指导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本诗。

1、以思带说:

诗中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加入自己的想象,更生动形象的描绘。

2、炼字:

抓住关键字“坼”“浮”进行体会。

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诵读,读出杜甫诗风“大气”之感,体会作者心胸开阔。

四、探究作者杜甫形象。

2、思考:是什么使诗人老泪纵横?结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诗谈谈。

(师展示幻灯片):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3、探究: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及对国家情感的?那为什么要先表达自己的情感?

联想一下我们学过的老杜的.诗(师展示幻灯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

《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

4、总结:鉴赏诗词应从景和情入手,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觉得描述诗的意境应分几步(师展示幻灯片):

绘景—摹形---溯情。

5、记诵:融入情感,想象自己是杜甫,大声读背。

五、迁移扩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读《旅夜书怀》。

结语(师展示幻灯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朱光潜)。

让我们热爱诗吧!

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读杜甫的其他作品。

教后札记:

一是选修课教材的处理。我觉得,选修课的学习一定与必修课的学习有区别,而且,这区别应该就在选修课更要重视方法的传授与规律的把握。这一堂课是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但我一开始就是把它当作一个例子,一个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的例子。在第一次备课过程中,我也是努力这样去做的,教案经过了几次修改,最后定为“导入——译读——赏析指导(初知意象----置身诗境——背景介绍—-知人论世——缘景明情)——情读背诵——迁移扩展---布置作业——结束语”,这样,如何“把握意象”,如何“置身诗境”,如何“缘景明情”,相对就更明晰了。虽然,这种教法不一定就是最佳的教法,但作为选修课教学的探索,我觉得我的这一变革是值得同仁借鉴的。

二是教学中的以情感人。我觉得,一堂精彩的课,应该是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这艺术对于诗歌鉴赏尤以“情”为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吗!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做到课堂教学中无废话,而且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煽情契机。而这一功夫,是需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练就的,那就是尽量能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既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备学法,这样,作为教师就得事先考虑好每一个环节如何过渡,每一个问题如何设计,哪详哪略哪儿容易激发学生共鸣,这样才能师生共收获。

三、幻灯片的合理展示。这么久课件课的教学实践,让我知道诗歌教学尤以读、品、悟为重。若以课件的形式上课,幻灯片的制作一定不能多,而且还要合理展示。基于这一认识,我一共制作了11张幻灯片,其中有两张是原诗文,只是便于听课老师观看,课后我也觉得幻灯片展示的真是恰到好处。其中:

幻灯片5:在分析人物环节中“是什么使诗人老泪纵横?结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诗谈谈”思考题抛出后,才展示了相关背景,突破了一上课就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的传统形式。

文章是时代的产物,背景展示有时则十分必要,恰切的背景是课堂教学内容浑厚的必要要素。

幻灯片7:起到了方法小结作用,凝练到位。

幻灯片9:作为结束语,引用了两位名人关于诗歌的名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喜爱诗歌的情愫,也使本诗的教学无论是知识情感,还是德育都得到了很好的收束。

【登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中第一段主要叙说本文写作的原因和当时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为写景,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为打动我的一段,它多为议论,其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和远大的报负。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是否也应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现在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中国将永盛不衰,繁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教案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1、送者未及返,。(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2、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

3、酌酒以自宽,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

4、骊宫高处入青云,(白居易《长恨歌》)。

5、霾两轮兮絷四马,。,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

6、,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7、君王掩面救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8、世味年来薄似纱,小楼一夜听春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9、,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蜀江水碧蜀山青,(白居易《长恨歌》)。

11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12、带长剑兮挟秦弓,诚既勇兮又以!(屈原《国殇》)。

13、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4、西宫南苑多秋草,(白居易《长恨歌》)。

15、(屈原《湘夫人》)。

16、矮纸斜行闲作草,。素衣莫起风尘叹,(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7、)。

18、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长恨歌》)。

19、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

20、(白居易《长恨歌》)。

21、使天下之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

22、(李白《行路难》)。

23、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

24、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5、捐余袂兮江中,(屈原《湘夫人》)。

2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7、时不可兮骤得,(屈原《湘夫人》)。

28、(白居易《长恨歌》)。

29、过春风十里,,犹厌言兵。渐黄昏,(姜夔《扬州慢》)。

30、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书愤》)。

31、欲渡黄河冰塞川,。闲来垂犯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

32、(屈原《湘夫人》)。

33、丞相祠堂何处寻?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34、(白居易《长恨歌》)。

35、,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36、(白居易《长恨歌》)。

37、(屈原《湘夫人》)。

38、春风桃李花开夜,(白居易《长恨歌》)。

39翔鸟鸣北林。(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40、白日沦西河,(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4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鲍照《拟行路难》)。

42、云中谁寄锦书来?。(李清照《一剪梅》)。

43、,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4、迟迟钟鼓初长夜,(白居易《长恨歌》)。

45。日月掷人去,(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46、)。

47、主人何为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

48、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

49、此时相望不相闻,。鸿雁长飞光不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0、古亦有山川,(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51、峨嵋山下少人行,(白居易《长恨歌》)。

52、鹿门月照开烟树,。,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3、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4、风一更,雪一更,,。(纳兰性德《长相思》)。

55、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6、上穷碧落下黄泉,(白居易《长恨歌》)。

57、北,(杜甫《登岳阳楼》)。

58、春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韦庄《菩萨蛮》)。

59,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60,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61、世间行乐亦如此,。?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2,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63、黄埃散漫风萧索,(白居易《长恨歌》)。

64、(杜甫《旅夜书怀》)。

65(纳兰性德《长相思》)。

66、(白居易《长恨歌》)。

6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_________,

68、昆山玉碎凤凰叫,十二门前融冷光,。(李贺《李凭箜篌引》)。

69、,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李白《将进酒》)。

70、铁衣远戍辛勤久,少妇城南欲断(高适《燕歌行》)。

71、岁暮阴阳催短景,。五更鼓角生悲壮,(杜甫《阁夜》)。

72、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3、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74、归来池苑皆依旧,(白居易《长恨歌》)。

75、开琼筵以坐花,。不有佳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76、水面清圆,(周邦彦《苏幕遮》)。

77,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8、汉家烟尘在东北,。男儿本自重横行,(高适《燕歌行》)。

79、《忆江南(其二)》)。

80、野哭千家闻战伐,卧龙跃马终黄土,(杜甫《阁夜》)。

81、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杜牧《阿房宫赋》)。

82、相看白刃血纷纷,?,至今犹。

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83、,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84、(温庭筠《菩萨蛮》)。

85、?(杜牧《阿房宫赋》)。

86,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87、帝子降兮北渚,(屈原《湘夫人》)。

88、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89、在天愿作比翼鸟,(白居易《长恨歌》)。

90、,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

91、杜郎俊赏,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姜夔《扬州慢》)。

92,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

93、群季俊秀,转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94、,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95、,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96、吴酒一杯春竹叶,(白居易《忆江南(其三)》)。

97、以无厚入有间,。(《庖丁解牛》)。

98,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99、。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100、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补充:

阿房宫赋。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还有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歌。

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古代诗歌。

(2)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杨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朗读时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析。

三、正课。

1、朗读《观沧海》,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毫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兀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内容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描写由此拓展开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在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天萧瑟,洪波涌起。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诗人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波涛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

日目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4、小结:

这首诗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5、朗读《次北固山下》。

6、作家作品简介: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开元初,为荥阳主簿。五年至九年,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官至洛阳尉。《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这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国秀集》。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7、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写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弛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8、小结:

这首诗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给人以积极、乐观、奋发的艺术享受。

四、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1、2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赏析了前两首诗歌,这节课我们继续赏析后两首诗歌。

三、正课。

1、朗读《钱塘湖春行》,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今陕西省渭南县)。贞元十六元(88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3、赏析:

诗人以”春行'‟二字作为贯串全诗的主线,由点到面又由面到点地逐层展开描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句直述“春行„‟的出发地,是在杭州西湖的登揽胜地”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既点明了具体环境,又为展开湖上春光的描写作好了铺垫。次句大笔勾勒出湖上早春水涨云低的混茫景色,令人透过西湖水面刚与岸平以及天上和湖上波澜连成一片的画面,已经感受到春意的氛围。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作者描写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细腻而生动,流露出诗人一路行来的新鲜感受和喜悦心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花草。随着”乱花“”浅草“一联镜头的转换,诗人已由”贾亭西“来到了“湖东”,写法也由点的展开变为面的收缩。唐人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小结:

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人从大处落笔,颔联写莺燕,颈联写花草,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5、朗读《天净沙秋思》。

6、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闻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一套至少两支曲子,多的可达三四十曲,没有定数限铽,但必须是同一官调,而且要一韵到底。在结尾的地方,一般有“尾声”,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乐的终结。散曲的长短句形式较词更为灵活自由,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长的可有二三十字为一句的。句中可以衬字,使唱词生动、通俗、口语化。

7、赏析。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恸人的图画。”枯“、”老“、”昏“、”古“、”西“、”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切地衬托出天涯游子的思绪。后两行才点明在夕阳西下环境中的游子,显得何等孤凄悲凉。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缤纷;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见他的乡愁是何等的浓重。

8、小结。

小令由昏鸦的归栖,引出古道上慢步行进的瘦马,最后才点出这一切是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总共二十八字,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表现得十分深刻,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及精巧的艺术构思。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观沧海》中最能反映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2)《钱塘湖春行》写动物的两句诗是。

(3)《天净沙。秋思》中点出主旨的一句诗是。

(4)《次北固山下》中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法:诵读法点拨法。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一、问题导入(学生眼中的秋天的特点,思考游子眼中的秋天,一起走进《天净沙?秋思》去寻找答案。)。

二、文体知识介绍: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剧曲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学生听读、齐读感知文意。

四、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细细品味。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干枯的藤条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思考:写“枯藤老树昏鸦”意图何在?

烘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连乌鸦都回窝了,自己却有家不能回。)。

(乌鸦一家尚能团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却还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小桥流水人家:

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思考:“小桥流水人家”作用何在?

引起游子对“家”的思念。

烘托游子思家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他骑着孤独的瘦马,独自走在羊肠古道上。

思考:“古道西风瘦马”作用何在?

烘托游子离家远行的凄凉。

(古道西风表现荒凉凄冷)。

(由马瘦可以联想到人瘦)。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萧萧秋风中传来寒鸦的声声哀鸣,太阳已经落山了,昏鸦还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长途跋涉、极度疲惫的他,眼前突然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炊烟缕缕的农家小院,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悲痛欲断肠。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思考:“夕阳西下”一句有什么作用?

点明时间;。

烘托游子异乡奔波的凄凉《天净沙秋思》赏析。

五、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的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的房子,在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中,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六、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七、这首散曲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3、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教案

我国诗歌发展脉络上溯到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源头和《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和建安文学,发展到唐代的诗歌鼎盛,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宋元明清继承了诗歌发展成就,也出现了一大批诗人:苏轼、辛弃疾、龚自珍等;到宋代,词成为诗歌的主流,出现了有相当影响的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元代出现了散曲。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流派中的诗人的艺术风格比较接近,代表的流派有:建安七子、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十才子、豪放派、婉约派、江西诗派、四灵派等。

诗有古近体之分,古体诗一般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较自由,其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有严格限制,其形式为五言、七言,根据行数,八句的为律诗、四句的为绝句。律诗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组成;近体诗对押韵也有严格的要求。词有词牌,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散曲包括小令、套数,每个曲子都有宫调、曲牌,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也不同等。

古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教师要引导考生对它们的储存。如,抒情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抒情、直抒胸臆;以及托物言志、虚实相生、渲染、衬托、时空转换、联想想象、用典、修辞等。古诗在结构上有起承转合的特点,绝句的第三句往往有转折的作用等等。古代诗歌卷帙浩繁,内容博大精深,要准确快速的进行鉴赏的确难度大,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掌握一些古诗人常写的内容。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登高等。涉及语言风格的,不能只会形象、生动、清新、自然,还要了解隽永、雄浑、典雅、含蓄、绮丽等。还可以记诵一些常用的词语,如离愁别绪、羁旅、思归、寄情山水、隐逸、闲适、高洁情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沉郁悲凉、为国立功、明朗广阔、自然疏放、豪放婉约、新奇、萧瑟、意境幽深等等。这些常用来鉴赏古诗词的词语要能在鉴赏文中恰倒好处地运用。

同时,也应巩固阅读文言文的知识,没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无法进行阅读鉴赏。如,李商隐的《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的“可怜(可惜)”与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可怜(可爱)”意义是有区别的。如果文言文的基础差,是读不懂这两句诗的。因此必须进一步掌握文言文词语的多义、活用、古今异义,句子的省略、倒装等。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五)讲解诗意: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图景,将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曹操的《观沧海》,一起领略诗人博大的胸怀。

二、预习检测1.字词。

2.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三、颂读——理解内容。

四、品味探究。

小组自由朗读思考:

1、全文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看到了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抱负。

五、作业、课堂小结。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预习另外三首诗,自读注释,理解内容。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

一、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者生平馆。

2.解题:(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即贬谪。(3)龙标:今黔阳,贵州西部。

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哀啼,听说去龙标还要过五溪。我把愁心托明月寄给你,随风陪伴你直到夜郎西。

4.感悟诗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二.王湾次北固山下1.作者介绍与解题。

唐代诗人。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2.听录音,感受读音之美,为诗句划分节奏。3.自由朗读,感知内容。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前三句属于写景。最后一句直接抒情。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4.合作探究。

(1)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讨论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2)诗中有一句诗揭示时序交替的生活哲理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为什么作者会起思乡之情?

背诵与默写两首诗。

思考课后【思考探究】。

2、3题.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天净沙·秋思》,完成四首诗的相关练习。)。

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区是这种漂泊生涯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称之为秋思之祖。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2.朗读,感知内容,体会意境。(1)教师范读,学生仿读。(2)品味探究苑。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可让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研读与赏析。

(1)曲中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有何独特之处?说说你的发现。

(2)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2)“小桥流水人家”用意:旅人看见“小桥流水人家”,想到“夕阳西下”之时,自己却“人在天涯”飘泊,不禁心碎肠断!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便跃然纸上!

4.学生配乐朗读。5.延伸作业。

(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二、课堂检测。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4、《观沧海》一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变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6、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

10、请说出我国不同朝代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三、课堂小结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课四首古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古代诗歌教案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教案

独立苍茫对春秋。

云聚云散青山在,

潮起潮落大江流。

荒原凄怆一缕情,

故园寂寞万卷书。

落日无语沁帘入,

长空白云自悠悠。

城关。

过花明寄友人。

昨日轻车过花明,

溪亭残破百感沉。

时移土霸无凶焰,

风多谐歌失雅音。

长堤繁花过新侣,

古道老树怀旧人。

东山松竹垂垂老,

日暮炊烟夕阳昏。

端午吟。

〈一〉。

秦家铁骑纷纷来,

楚国锦绣付烟埃。

只有楚魂不可屈,

汨罗英灵千古垂。

〈二〉。

屈子泽畔吟楚骚,

长恨荊榛凌香草。

万里迷魂招不得,

举身一跃向波涛。

古代诗歌教案

1、通过欣赏儿童诗歌,让生知道什么是儿童诗歌以及儿童诗歌的基本知识。

2、让生了解儿童诗歌的特点。

几首儿童诗歌。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诗歌。你们知道什么是诗歌吗?

生说自己对诗歌的看法。

师总结: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那什么是儿童诗歌呢?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二、欣赏与讲解。

1、欣赏儿童诗歌:

天上月亮圆又圆,

照在海里像玉盘。

一群鱼儿游过来,

玉盘碎成两三片。

鱼儿吓得快逃开,

一直逃到岩石边。

回过头来看一看,

月亮还是圆又圆。

这首儿歌在月照大海的静态美景中,通过鱼儿的“逃”和“看”的动态加入,在精巧的构思中,创造出一群小鱼儿戏水观月的优美意境,既有童话般的境界,又有盎然的童趣。

又如:

《妈妈是棵大树》。

妈妈是棵大树,

我是树上小鸟,

每天,在妈妈身边,

快活得又蹦又跳,

热了,妈妈给我绿荫,

绿叶摇响催眠小调;

冷了,妈妈把我搂紧,

雪花谱出春的歌谣。

啊,妈妈,

将来不论飞到哪里,

我都不会忘记,

这翠绿的林梢。

这是一首写我与妈妈的小诗,同学们可以仿照这个样子写一首与妈妈有关的诗歌。

三、与生交流让生说一说他还知道哪些儿歌,这些儿歌好在哪里?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

第二单元。

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第三单元。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赏株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推荐作品。

《西门豹治邺》/褚少孙;《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祭十二郎文》/韩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自主赏析。

《游沙湖》/苏轼;《苦斋记》/刘基。

古代诗歌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

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

1、字词。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2、写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作品。

三、学生齐读,共解文意。

重点讲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句意: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好像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中。

2、赏析:作者将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宏伟抱负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拓展: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四、教师作结,再次齐读。

本诗通过登临碣石山所望及的沧海景色,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称,与“杜甫”并成为“李杜”,与杜甫、白居易并成为“唐代三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奇特,善用夸张。有《李太白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当时王昌龄由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而李白在扬州时听到好友被贬谪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三、诗句解读。

重点讲解:杨花、子规和明月这几个意象,初步奠定学生头脑中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基础。

1、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文中三个意象各有何象征意义?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传说杜鹃鸟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杨花,即柳絮,随风飘荡,居无定所;春天逝去,时光短暂,珍惜时光。明月,相思、别离、孤单寂寞、人生哲思等。

3、学以致用。

本诗前两句借杨花、子规两种意象营造出一种哀婉惆怅的气氛;后两句寄情于景,托明月寄相思,并表达对友人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四、主题归纳。

这首诗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色,叙述好友被贬谪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关切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深深的担忧之情。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写作背景。

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国之思。王湾中进士之后,进入仕途,做官之后常往来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二、教师范读,理解文意。

首联: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颔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显得十分开阔。和风顺江吹来,鼓满了高悬的船帆。颈联: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年已经来到。尾联:给家里写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呢?希望被贵的大雁捎信到我的家乡。

三、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海日、江春都表示一种时序的交替,而且匆不可待,叫人不得不心生感慨,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该句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进入旧年,将驱走寒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主题归纳。

本诗通过描绘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还表现出诗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天净沙·秋思。

一、走进作者,挖掘背景。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一生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年,五十进入仕途,却饱受排挤。她的一生大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郁郁寡欢,穷困潦倒一生。在他漂泊途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曲。

二、解读体裁,知识链接。

2、关于曲。

曲分为剧曲和散曲,是古人为自己配乐所写的歌词。其中散曲又包括套曲和小令。散曲是指: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不同曲牌的曲子连缀在一起。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词中字数较少者,58字以内为小令。而本首曲子则是一首小令。

三、解读全文,拓展思考。

1、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意象?所选意象有何特点?(意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心情?(心境)。

心境:表现了一个漂泊不定的游子的相思之苦、羁旅之愁。

2、思考:本首曲子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试分析。三个结合:

重点: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前三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三、四、五正面描写,二温馨画面与自身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侧面烘托自身的凄凉,乡思之味更浓)。

四、齐读全曲,教师作结。

本首曲子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游子孤寂愁苦之情。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教案

中国古代有不少有名的爱情诗歌,那么其相关的特点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看看它的发展历史吧!

爱情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诗经》里的有关爱情的诗,如《关雎》《静女》《鸡鸣》等等,它们是爱情诗发展质胜文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爱情诗相对来说写的比较单纯、质朴、直白,没有太多华丽辞藻,像是童年时代无邪的诉说。正是质胜过了文便有了“野”的一面,这种“野”突出体现在这时期爱情诗中对爱的表达是不加修饰的,直白的,大胆的,真实的。如《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赤裸裸地表示出幽娴美善的女子是好的配偶。“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样心爱的好女子又追求不到,无论是醒着或睡着都充满对女子的思念,想念啊,想念啊,翻来覆去不能入眠。把男子求之不得而又爱的毫无节制真切地表现了出来。为了求得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用琴瑟、钟鼓获取淑女的注意,进而吸引淑女。而且,《关雎》的描写是贴近人类原本经验和初民普世的爱情本质,诗中所体现的“野”正是人类爱情本性的表现。《关雎》是一篇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而《静女》是男子和女子约会的爱情诗,它以一个男青年的口吻,倾诉他赴恋人约会的情况,诗中叙述了他见到女子前后的不同情景,诗歌语言平白质朴,情节简单,约会,赠物,约会后越发喜爱女子所赠之物,睹物思人,情感真挚而朴白。《鸡鸣》则是描述一对平凡夫妻日常生活的诗,诗以夫妻对话的形式展开。描写了一个可爱而上进的贤妻为了生活甘愿放弃美满的夫妻生活而催促丈夫起床干活的小片段,诗中妻子款款,丈夫赖床可爱。既描绘了夫妻情深,又侧面反映了古人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生活场景。但这时期的爱情诗写得过于朴实和生活化,虽然爱意真切但缺乏深情婉媚。并且这个时期的爱情诗在结构和形式上的一大特点是重章叠唱,重叠的形式加强了语意效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民间歌谣化倾向就显得比较明显。相同的句式重复使用,说明诗歌的表达形式比较匮乏单一,爱情诗质胜文,过于赤裸和直白,缺乏典雅之美。

《古诗十九首》中的爱情诗如《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在《迢迢牵牛星》中,从诗歌的修辞技法角度来看,诗中大量叠音词的运用增加了整个诗词的艺术魅力。在短短的十句诗歌中,就有六句用到了叠韵词,如“盈盈”“皎皎”“纤纤”“札札”“脉脉”等叠韵词,其中“盈盈”用到两次,一次形容星空的距离远,一个是形容水的形态,但无论哪一个,都表达出诗人对待爱情的确切不易。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叠韵词的运用,在诗歌音韵方面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整首诗歌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相互押韵,使诗歌情趣盎然,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再如《行行重行行》,这是一首抒发女子对远行丈夫深切思念的诗。诗中的女子与丈夫一别便是“相去万余里,各自天一涯”,随着丈夫远去的时间越来越久,她的思念也就越来越沉重。“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句诗的意思其实是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更何况是人呢。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只能在等待中慢慢地消逝美好的年华,其中“衣带日已缓”和“思君令人老”两句写的是久别的相思之情,但诗人并没有直接地叙述相思的苦痛,而是通过“缓”和“老”两个字,让读者从思妇身体和容颜的变化中体味久别深思的彻骨之痛,措辞明白浅显,但内涵却异常丰富而深厚。《古诗十九首》中的爱情诗与《诗经》中的爱情诗已经有所不同,它开始从质向文转变,虽然诗中描写也有生活化的韵味,但已经开始有深情的诗句,文人自我抒情的端倪开始出现,其爱情诗有质朴之处,文饰之处。在形式上摆脱了简单的重章叠唱,爱情诗由民间歌谣化向个人抒情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