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小学四年级语文语文教案(热门18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语文教案(热门18篇)

作者:纸韵

四年级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指导书,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正确读写“白茫茫、沉静、目不转睛、活蹦乱跳”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读课文,背诵文中的古诗。

3.对照1、2自然段以及古诗,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

4.懂得机智的前提是博览群书、勤于动笔、善于思考。

教学重、难点:

1.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体会诗的“绝妙”。

2.体会纪哓岚的机智。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纪晓岚的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学生背古诗,初步了解七言绝句的基本知识。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纪晓岚的逸闻趣事,初步了解他的聪明才智。

一、教师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借助《纪晓岚吟诗》这篇课文,去近距离接触这位从小就被称作“神童”的清代才子。一起读读课题。就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读好多音字,读通长句子。

出示句子:不久,水面上的鱼漂晃动一下,突然没入水中,老渔翁用力拉起鱼竿,钓上一条活蹦乱跳的金色大鲤鱼。

强调“漂”的三种读音,“没”的两种读音。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合课题和课文预习)。

三、学习3自然段,感受皇帝的故意为难。

生自由读3自然段。

1、纪晓岚是在什么情况下吟诗的?

读第三自然段,抓住“当场、故意为难、必须”体会皇帝的刁难。

“故意为难”,说不好会有杀身之祸呀?在皇帝的眼里,纪晓岚能诗能文,如果当场做不出来,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轻则让人耻笑,重则人头落地。)。

2、如果是你,当场要完成这样难的任务,会有什么反应?而纪晓岚呢?

引导学生从“望着、来来回回、几步”体会纪晓岚用时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思敏捷。从“悠然、吟唱”体会纪晓岚的自信从容、厚实的文学功底。

指导朗读,读出“悠然、自信”

师过渡:这首诗符合皇帝的要求吗?皇帝怎么评价?

四、学习4、5自然段,初步感受诗的“绝妙”

自由读4、5自然段。

1、皇帝觉得纪晓岚的诗吟得怎样?

“绝妙”“不但……而且……”(板书:诗歌绝)(体会绝妙之一:符合七言绝句和10个“一”的要求)。

2、第五自然段中连续用了4个“好”和四个感叹号,皇帝为什么说这话?

五、学习1、2自然段,感受诗的意境。

生自由读文章1、2自然段。

1、读过一、二自然段,你脑海中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从“红红的落日、一道道波浪、白茫茫的芦花、归巢的水鸭、沉静的大地”感受到“秋江美”。

从“目不转睛、静静地、一动不动”体会钓者的专注(心静——人静——江面静,老渔翁完全进入忘我的境界,静静地等待着),从“用力拉”感受老渔翁的钓技高超,从“拍、笑、”感受老渔翁的快乐、兴奋与激动(随着鱼漂的晃动,鱼儿上钩,刹那间水响鱼跃、鸟飞花扬,沉静被打破,也吸引了散步行人的目光)。

引导学生从老渔翁的“获鱼之乐”逐步体会他的“独钓之乐”。

老渔翁独占了一江秋,老渔翁又给秋江带来什么?(老渔翁在独享满江秋色时,自己又何曾不是江边行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呢?)。

板书:秋江美独钓乐。

2、这段用201个字写出了秋江美、钓者乐,再读古诗,古诗只有28个字,从这两个数字,你有什么感觉?(绝妙之二:字字珠玑)。

好好读读古诗,你还觉得诗好在哪?

教师引导:“一条鲤鱼一上钩”,对比“一人独钓一江秋“的绝妙。(绝妙之三:突出了钓者之乐。)。

“一人独占一江秋”,秋景如何?给人无尽的遐思。(绝妙之四:写出秋江美,意境深)。

再来读读皇帝的评价。皇帝仅仅是评价他的诗好吗?

板书:才子智。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吟唱《秋江独钓图》。

六、回归整体,熏陶情感。

1、总结,课文从景入手,由景到人,以事写人,突出了纪晓岚的机智镇定,才思敏捷。

2、他的机智来自于哪里?通过课外资料补充,体会纪晓岚的机智来自于博览群书、勤写多思,善于观察。

七、课外拓展。

收集纪晓岚的逸闻趣事,讲给父母或亲朋好友听听。

板书:

22纪晓岚吟诗。

秋江美诗歌绝:合要求才子智。

独钓趣用字妙。

意境深。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7、说课小结。

《苦柚》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讲的是一位小姑娘以低廉的价钱把柚子卖给一位老华侨,并如实地介绍了自己的柚子,还拒收老华侨的赠款,受到人们赞扬的事,反映了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该课与《古井》、《峨眉道上》、《渡船》构成一个教学单元。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边读一边想,在学习本组课文时,要了解一边读一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要知道读一篇课文应该怎样一边读,一边想,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并逐步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由于本课内容多以对话形式表现,并注重人物外貌描写,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中重点词、句、段,联系全文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做人的道理。为下篇课文《渡船》的学习打下基础,扫清障碍。

语文教学,实际是小学语文基本功的同义词。这个基本功包括知识也包括能力,而且是两者的结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字新词,会用“赞叹、崭新”造句。

2、体会人物外貌的描写,了解小姑娘卖苦柚的经过,学习小姑娘诚实、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学会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

3、依照课文,学写对话,突出表现人物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上述四项教学目标,既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教学重点:理解小姑娘卖苦柚的全过程,学习小姑娘诚实、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

句话的深刻含义,必须联系上下文,分析小姑娘言行并反复地品味,才能领悟到,所以把老华侨说的这两句话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阅读教学法,并辅以电化教学,通过个人读、集体读、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在品析训练中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科学地安排教学结构。我们讲读一篇课文,都要把握住教学重点,讲读时才能省时高效。一般说来,课文重点句、段(中心句、段)明显的,可以用直奔中心的讲读方法进行教学,《苦柚》的重点句是明显的,运用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合理而科学的,所以我讲读这篇课文时,一开课就直奔课文的重点部分--第5节至第25节。讲读了重点部分,然后比较粗略地讲读开头第1节至第4节和结尾的第26、27节,这种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突出了重点,也容易突破难点,主次分明,结构完整,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直奔重点(第5节至第25节);再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2)解决思考练习1和3中(1)题,并且用“崭新”造句。

第三课时:复述课文,理清层次,把握结构,概括中心,总结写作方法,布置作业。

下面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围绕老华侨与小姑娘的对话,抓住关键的语句,巧设问题激发思维,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课文的中心以及人物的品质,然后再居高临下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品析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语言的能力。

讲读时我紧紧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一)以老华侨与小姑娘的对话为主线;

(二)以读代讲贯穿始终;

(三)语言训练贯穿其中。

关于主线,我抓住这样几个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

1、幻灯出示:一边读一边思考,“苦柚能变甜吗?”听对话录音,在课文中划出重点词和重点句。

2、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反映小姑娘诚实,善良?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设计这几个小问题:

(1)小姑娘怎样向老华侨介绍自己的柚子?

(2)小姑娘为什么劝告老华侨少买她的柚子?

(3)从上面对话部分小姑娘的语言中,你觉得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

借助这些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接着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读老华侨拉着小姑娘的手连声说的那句话,体会老华侨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以问促读”是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熟读精思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好办法。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理解词句,分析语言为中心,加强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的以读代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层层深入,使语言训练步步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大纲提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那这个能力和习惯是如何培养的呢?当然要靠读书训练。所以大纲又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而语言分析法和朗读法是语文学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旨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这两种方法,抓住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辨析句子,改换句式等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在品析中加深理解内容,提高语言能力。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朗读法教学,加强读的目的性,通过读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对人物美好心灵的感悟,这样也避免步入串讲串问,耗时低效的误区。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通过课文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本课,我指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联系全文,理解人物形象,学习做人道理。以读为主,以问促读,贯穿全课时始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结合幻灯出示的迁移题,让学生试说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语文课要借助字、词、句、段、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已是大家达成的共识。本课教学中,听的训练是--听对话录音,把握朗读的基调,听同学朗读,听清问题,听出精彩之处。说的训练是——在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时结合幻灯出示的迁移题,让学生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读的训练是——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教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作业设计,写的.训练——抄写生字、新词。解释重点词语“赞叹、崭新、郑重其事、意味深长”,并用“崭新”造句。

板书不在多,贵在精要。精要的板书就是力求使静态的文字和符号变成学生头脑中积极而有效的思维活动。这就是“静中有动”。我在板书设计时,抓住老华侨买柚子(也就是小姑娘卖柚子)这个重点,在教学中紧扣“买”和“卖”,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再具体看板书,可以立刻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图示,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我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两个特点:

1、握住教学重点进行教学。体现教学的目标性和实践性。

2、把握住训练重点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全面训练。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1、认读“嫌、弋、柬、倩、粼”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春色。

3、画出能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句子,体会它们的意思,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难点:知道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春色。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小塘春色》的美文。作者笔下的春天的小塘,美在哪些地方呢?读读课文后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

2、出示阅读要求自学,思考:

(1)小塘的景色怎样,你能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词语概括出来吗?(板书旖旎明媚)。

(2)课文围绕“旖旎明媚”,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的景色呢?

(3)你最喜欢哪种美呢?为什么?先自己读再交流。

3、重点品味句子。

(1)“春姑娘像酣睡正浓的少女,拥抱着岸边的水草,睡得那么香,那么甜,那么宁静……”

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小塘的静謐。

(2)“岸上的树林都在沙沙作响,像是为知音奏出古老的乐曲,又像是在对谁讲述着一个遥远的'故事。”

这个人句子连用了两个比喻句,借声音,写出了小塘岸上的树林的动态之美。

(三)小结写法。

1、画出能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句子,体会它们的意思。

2、小结写法。

第一自然段先总写小塘的春色,第2—4自然段再分三个方面来描写:每段的第一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也就是主要内容的概括。

(四)感情朗读《小塘春色》。

早水草鸭红蜻蜓春燕人。

静“绿茵”倒影……。

旖旎明媚。

动波光树林……。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本单元以颂春为专题,选编了《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练习,一篇习作。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赞美春天、亲近自然,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单元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专题安排的。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读、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1.知识: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指定段落。

2.能力: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要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

3.思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春天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1.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2.在古诗的学习上,解字词、明诗意、诵诗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我们主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春景。

4.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通过不断的阅读,熟记并达到背诵。

2.在古诗学习上,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3.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理清课文段落,掌握课文大意。

五、教学方法:

2.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

3.通过小组读、师生对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表演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朗读。

4.通过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扩展视野,掌握大量好词佳句,增加知识量。

建议本单元教学用14课时。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1、认读;嫌、弋、柬、倩、粼;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春色。

3、画出能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句子,体会它们的意思,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难点:知道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春色。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小塘春色》的美文。作者笔下的春天的小塘,美在哪些地方呢?读读课文后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

2、出示阅读要求自学,思考:

(1)小塘的景色怎样,你能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词语概括出来吗?(板书旖旎明媚)。

(2)课文围绕;旖旎明媚;,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的景色呢?

(3)你最喜欢哪种美呢?为什么?先自己读再交流。

3、重点品味句子。

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小塘的静謐。

这个人句子连用了两个比喻句,借声音,写出了小塘岸上的树林的动态之美。

三、小结写法。

1、画出能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句子,体会它们的意思。

2、小结写法。

第一自然段先总写小塘的春色,第2—4自然段再分三个方面来描写:每段的第一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也就是主要内容的概括。

四、感情朗读《小塘春色》。

早水草鸭红蜻蜓春燕人。

静;绿茵;倒影……。

旖旎明媚。

动波光树林……。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复述武松打虎的过程,注意把动作讲清楚。

3、了解武松的人物特点:智勇双全、武艺高超、性格豪放。

1、复述武松打虎的过程,注意把动作讲清楚。

2、了解武松的人物特点:智勇双全、武艺高超、性格豪放。

多媒体工具

一、介绍名著,揭示揭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撰写的《水浒传》吗? 、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3、教师:在《水浒传》第23回中,详尽地描述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位打虎英雄的风采。

4、板书课题:《21、武松打虎》。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大意;按事情的发展顺序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检查指导。

(1)指名带读,读准下列词语:怠慢苍凉咆哮

(2)指名分节读课文。(板书学生读错的字,纠正。)

(3)说说课文大意。

(4)分段。

三、研读课文,领会中心。

1、默读课文,你觉得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和同学讨论,要注意“言之有据”。

2、武松与老虎搏斗时,老虎使出了哪些招数?武松又是怎么应付的?根据下面的提示复述武松打虎的经过。

老虎朝武松压过来,并使出了扑、掀、剪的招数,武松躲、跳、闪,避开了老虎的进攻。趁老虎不备,武松抡起哨棒打虎,但未击中。老虎再次扑向武松,武松用手揪住老虎的脑门,连打带踢,终于将虎打死。

3、教师:“三碗不过冈”是什么意思?课文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用直线划出。

4、教师:面对酒倌的好意劝告,武松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伟人因偶尔的愚钝而带来的这份幽默,体会女儿的天真、聪明、顽皮。

2.会写5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等。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共5个,可针对字的特点分类记忆。如“坦”“镜”“掉”“诉”都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递”可联系以前学过的“弟”字进行记忆;“诉”字是平舌音。要引导学生读准确,写时不要把最后一笔“点”丢掉。

2.朗读指导

朗读的基础是很好地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情感。课文中有两处人物的语言,读好要以揣摩好人物的心理为前提。读爱因斯坦的话,要抓住“谢谢”这个词,加以引导,同时要读出十分感激的语气;读女儿的话,要活泼、轻松,以表现出女儿的调皮。

3.阅读教学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进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教学更加开放。同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补充文中空白点,把短文读长,使故事更加具体生动。这一过程,易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会同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效果也会淋漓尽致地得以彰显。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这是对本课生字的复习、巩固。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

些词语读熟,然后再练习书写,还可加强合作学习,同桌互考,以加深印象。

(2)“试着搜集小幽默或画幅幽默画”。这个练习旨在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搜集、整理,教师可为其提供各种方法,并积极搭建平台。第二步交流展示,并进行评议。

第三步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幽默故事或幽默画。

5.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似乎不够充实,学生也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学。如何把短文讲长便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体会文字背后的潜台词,填充文字中的空白。例如,爱因斯坦的眼镜弄掉了,他会想些什么?当向小姑娘致谢时,他又会怎么想?听了爸爸的话,女儿会有怎样的表现?车上的其他乘客会说些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地想象当时的情形,也易于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由此,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相关资料

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的乌尔姆,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并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塘)你们知道“塘”是什么意思吗?

2.(板书:荷)加上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3.(板书:野)一个“野”字又传递给你什么信息?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野荷塘》,看看作者描写的和饿你想象的是否相同。

二、初读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检查预习情况。

3.学习生字、词。

4.区别形近字,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三段的段意,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可以放在一起。

参观野荷塘之前的所见所闻。

白天见到的野荷塘的美丽景色。

野荷塘夜晚的美丽景色。

2.小组交流,划分段落。

3.自由练读。注意标点的使用。

4.指名读文。

四、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塞北 心驰神往 晶莹剔透 心血来潮

嬉戏 气喘吁吁 沁人心脾 拍手称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野荷塘的美,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散文的景和情。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齐读课题

二、分角色朗读,再现参观前的对话

1.指名读,回忆课文内容。

2.默读1—6自然段,看看写了什么?

3.分角色朗读。

三、抓住重点句子,了解野荷塘的美

1.作者几次去荷塘?两次看到的景物一样吗?为什么?

2.默读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出了白天荷塘的美丽景色。

3.自渎第七自然段,把你认为写的最美好的句子画出来,结合重点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再现荷塘的美

1.边谈理解,边指导朗读。

2.根据提示试背。

3.读最后一段,体会,说说自己的理解。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1.写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水珠 荷叶 野荷花

晶莹剔透 大大小小 粉红色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要点:

有趣的汉字、词语超市、写字板、阅读欣赏。

教学程序:

一、有趣的汉字:了解汉字的一字多音。

1.学生读一读各组词,注意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

2.查找工具书,了解多音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积累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二、词语超市。

1.学生读一读与“勇气与正义”有关的成语。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三、写字板。

1.学生发现写字板中六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写的时候应该重点留意的笔画。

2.学生汇报发现所得。

3.学生写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互评写字情况。

四、阅读欣赏:《儿童和平条约》。

1.学生自学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难字词的意思。

3.学生交流阅读体验。

4.写一写自己最深的感触。

5.完成词语库的积累。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关注世界儿童)。

学习程序:

一、提前布置。

学生准备:分组搜集反映世界儿童生活和命运的文字、视听资料。

二、主题班会或出板报。

1.分组推选口头或书面汇报的学生,完成任务。

2.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质疑,展开互动。

三、活动小结,布置习作。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习作写信)。

学习程序: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回顾活动过程。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把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二、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学生习作情况,随时评价,并及时指导困难生的习作。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讲评习作)。

学习程序:

一、引导学生自评。

将你的习作读一读,重点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标点符号,还可以增减一些内容,对文章进行润色。

二、引导学生互评。

同桌之间或者好朋友之间交换习作,互相评价。

互评重点:发现对方习作的优点;帮他提建议,如错别字、内容方面等。

三、教师点评。

1.教师评介本次习作的整体情况。

2.教师以两三篇不同程度的习作做范本,引导学生共同点评,教师作引导讲评。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讲授发、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指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板书设计。

诗宿新市徐公店。

情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画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动)。

意色:黄(绿)(黄)。

1、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2、借助图片理解文字,借助文字想象画面。

3、为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编写小故事。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指导练习第5、6、7题。

1、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2、能把表示反问的句子改写成表示肯定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一、指导练习第5题。

1、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的用法。

2、逐句读读,体会句子意思,说说省略号的'用法。

3、仿照例句,写几个有省略号的句子。

二、指导练习第6题。

1、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2、指名优等生改写第(1)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指导练习第7题。

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重点指导两个孩子的话。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介绍山歌和特点。

3、创编歌词和扮演。

1、过对温州民歌《对鸟》的学唱。感受温州乡土音乐的魅力,增强同学对地方音乐的喜爱。

2、分析比较山歌的风格特点,并用明亮的歌声表达歌曲欢乐,爽朗的情绪。

重点:感受山歌具有高亢,嘹亮,悠长,豪放,节奏自由的特点。

难点:用乐清方言来演唱《对鸟》和创编歌词。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差别大,语言和风俗习惯,文化保守和生产方式都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音乐风格,艺术特色,演唱方法以和艺术表示手法的迥异。温州民歌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因地处沿海山区,故形成多散板式的民歌。它的旋律优美,高亢,朴实,华彩,歌唱者可以根据其声音条件,充沛发挥其演唱才干和演唱风格。

录音机幻灯片大歌纸道具(在教室旁边用椅子和桌子搭成两座山)。

1、同学随温州民歌《叮叮铛》的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地方的音乐呢?(温州民歌《叮叮铛》)对,很多同学都熟悉它并会演唱这首歌。我请一位同学来唱唱。那谁还知道我们家乡还有什么乡土音乐呢?(………)哦,原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也是温州非常有名的山歌《对鸟》(出示大歌纸)请同学们仔细的听一听,想一想,它是用温州什么地方的方言来唱的。(乐清)那这首歌中那些歌词跟温州话不同。

2、出示歌纸,让同学自身试着去念一念。

“介姆”“过”“打”“胭脂”“唇”这几个字与温州话区别比较大。

a:介姆:乐清方言,什么的意思。

b:天主鸟又名鸡鸟。

c:长尾巴丁:嘴似鹦鹉,尾长似凤凰。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自身的试念来趋动同学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为学好歌词做好准备。

3、学唱这首歌。

a师无伴奏范唱。

b师对同学进行口头传唱。唱好下滑音(铜绿鸽夹嘴这几个字)。

c同学学会后由第一排对第二排,一排排接下去传唱。

设计意图;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同学不一定要会唱曲谱这一要求。教师对同学的口头传唱以和同学排与排之间的传唱,充沛体现出民歌口头传唱的这一特点,而教师的范唱吸引了同学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介绍山歌和特点并与劳动号子的区别。

a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歌之一劳动号子的节奏,演唱形式,曲调的特点(出示幻灯)。

劳动号子。

节奏:固定。

演唱形式:一领众和。

曲调:粗犷有力。

b师:通过今天学唱的山歌《对鸟》,你认为山歌是怎样的?它与劳动号子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来听《对鸟》和《打夯歌》(出示幻灯片)。

劳动号子山歌。

节奏固定自由。

演唱形式一领众和对唱。

曲调粗犷有力高亢嘹亮悠长。

5、齐唱《对鸟》。

师:我们知道山歌应用高亢,嘹亮,豪放的声音来唱,那么让我们再来齐唱《对鸟》,唱出山歌的特点。(同学无伴奏唱,有教师来指挥)。

设计意图:加深印象,起到巩固的作用。

6、创编歌词与扮演唱。

师:我们知道民歌在歌词上有不时创新的过程,那么老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也来即兴创作歌词怎样。

a小组讨论,要求在小组中先试唱。

b每组有由两名同学来扮演,先问后答的形式。

c汇报时,先演唱,再问同学“你们听出他们那些地方体现出山歌的特点。”

d同学们你们在山上边劳动边唱歌过吗?我请两位同学登上这两座山进行劳动,用上我们今天所学的《对鸟》和你们创编的歌词,一起来体验山野劳动的愉快心情(先扮演《对鸟》,再扮演自身创编的歌词)设计意图:培养同学的发明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激发同学的兴趣活跃气氛。同时对山歌特点的理解也起到了加深巩固的作用,并做到了初步运用。

同学们,通过今天《对鸟》的学唱和扮演,我们初步掌握了山歌的特点和与劳动号子的区别,还学会了几句乐清话,以后老师还会带着你们去熟悉更多的温州乡土音乐。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在认读生字词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愫。

课文所例举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对学生而言非常陌生,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更是陌生,要让学生了解情况,读懂课文,必须设定一定的教学情景,借助一些声像资料,让学生入情入境,主动地学习积累。

预习课文,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一、交流、导入新课:

1、(板书)葬礼(“葬”是个生字,举起手一起写)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2、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从前,去观看一场“特殊的”葬礼。(板书:特殊的)给这个词语找几个近义词,理解一下。

3、指导读题:特殊的()()的葬礼。

4、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指导学习课文。

1、要想了解:为什么称他是个“特殊”的葬礼呢?老师先给大家一些提示:

菲格雷特塞特凯达斯瀑布特殊葬礼主持巴西。

请大家先来认一认这些词语(开火车认读词语)。

能用上“因为……所以……”把这些词语串起来,说说特殊的原因吗?(学生说话练习)。

这个特殊的葬礼是为谁而举行的?(交流,板书:大瀑布)。

2、说到瀑布,你脑海里就会涌现哪些用来形容瀑布的诗句和词语呢?

(结合图片交流)提示:可以用上文中的一些词语。

3、想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吗?让我们坐上时空飞船,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980年。(多媒体演示)从中国坐飞机直飞巴西的巴拉那河,(地图演示)来到……(观看录象片,语言渲染,引导朗读第二小节)。

4、欣赏完“塞特凯达斯瀑布”,你想说什么?(交流)多美的瀑布呀!能选择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吗?(出示第二小节,反复朗读)。

5、交流理解:雄伟壮观、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相机指导朗读、板书:雄伟壮观)。

游客们,看着这雄伟壮观的瀑布,你最想做什么?(交流说话)。

6、可惜,天不随人愿,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雄伟壮观的瀑布再也找不到了!(多媒体演示过程)现在,呈现在我眼前的是()的瀑布呢?(说话交流)。

7、现在,你又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瀑布呢?(出示第五小节反复指导朗读、选择词语交流理解、板书:奄奄一息)。

8、昔日的瀑布像一位身强力壮的青年小伙——“雄伟壮观”,而今天的他却成了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出示第四小节、读读、说说原因)。

这些原因的责任者是谁?(交流板书:人为破坏)。

还有原因,如:建造水电站等,有待我们考证,介绍网址(中国环保网)。

9、今天,当你面对这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时,想想他的过去,心情如何?你又想说些什么?(小练笔)。

写后交流,引读课文的最后几小节。

10、大瀑布的消失是多么令人痛心,今天我们只能带着遗憾回家了!(时空隧道演示)。

三、结拓宽:

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经历了一场特殊的葬礼。回来了,你现在最想做什么?想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吗?请大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句环保广告语。(小练笔)。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投影片、录音机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列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从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宁为什么要走危险的小路?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三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归纳。

(1)指名读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2)有关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样通过这条小路的?

a、指名读相关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b、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明什么?

(4)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条小路的?

4、下山的时候,列宁仍然坚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

a、第一次必须走,因为要看日出,时间不够。第二次是列宁自己坚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动。第二次走:先走、毅然决然

(三)学习第四段

1、从山上回来,列宁为什么还要走小路?

2、课文最后,列宁讲了什么话?这段话每句讲什么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齐读第四段,反复朗读列宁的话。

4、在两次走小路中间,作者还描写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写的非常美,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为什么写这一段?(蕴含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从查找关于列宁的资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看日出 第一次: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 碎小的步子移动 自觉磨练

走小路 自己意志

(危险)第二次:先走、毅然决然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1、谈话:同学们,作家王宜振把我们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诗歌世界,使我们喜欢上了这首文字,韵律都很优美的诗歌《小草之歌》,让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

2、板题

3、齐读课题

4、结合上节课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请你谈谈小草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答)小结: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草。

5、师:老师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吗?(老师走到谁面前,谁就读一小节)(伴乐)。

小结: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声音真好听。

6、上节课,同学们提出并解决了两道自探题,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1)小草之歌中的“之”相当于什么?(生答)师:那小草之歌,也就是——小草的歌。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课题。

2)看第二题:按结构、内容,诗歌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生回答)。

师小结:上节课同学们收获不小,老师真高兴。

(一)学习1~3小结

1、设疑自探

1)请同学们朗读1~3小结,并根据内容提出你的问题。

2)生提问。

3)师:老师归纳了几道自探题,找同学谈一谈。(出示)(自探题下写有自探方法),学生在下面边读边自探。

2、解疑合探

1)这一部分写了小草什么特点?回答、板书:索取很少。

2)修辞方法:拟人。

小结:把小草比作人进行自述,显得生动、亲切、易懂。在写作时,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

3)“我向大自然索取很少。”什么意思?(生答)师: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含义,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小草不渴求什么,只有阳光、雨露就能茁壮成长,为人们带来绿意。

3、找2组女生读1~3小节(一组三人)(要读出对小草的喜爱)。

师小结:小草是渺小的,他却那样乐观、自信;小草是弱小的,他却那样勇敢坚强。让我将小草的喜爱融入到课题朗读之中,齐读课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课文1-5行。

2、看柱石,说出每一行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历届古代人的思想和事理,能结合实际说出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三字经》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本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事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出处解题意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三字经》板书:18《三字经》 (齐读)师: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三字经》有哪些了解呢?(指明说) 《三字经》:我国旧时的启蒙教材,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全书1140个字,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均用三个字为一节的韵文写成,读来琅琅上口,教材选取了开头的120个字,分成10行。板书:(节选)

2、情景导入。

小结:

1、让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美。

2、有利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结合你刚才悟到的特点,再来读读前两行文字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古文,三字为一韵,读来琅琅上口,但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与现代文读法差别很大,初次接触,学生不免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样朗读,为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先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认识这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在边观察私塾先生图片,便想象老先生一手捻胡须,一手拿书教学生诵读的情景,既激趣,又能引发学生联系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想象、体会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情景,达到参与学习的目的。)

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

1、读准字音

2、导诵读全文

师:把这些文字送入课文,便体会读法,便练习学生展示:每人一行―老师纠错―学生跟读(设计意图:文中多音字、易读错字很多,学生除度,会手足无措,设计老师范读的目的是给学生正确的导向,降低朗读的难度,使学生有兴趣探究学习,并为规范朗读打下基础)

3、逐字、句,翻译理解

投影:习相远

a、学习、伏羲、练习

b、受环境影响

c、习惯、习性

d、姓习礼仪

小结:

古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我们就该象这样“刨根问底”,逐字去理解。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知道古文翻译应先看注释,初知大意,再根据大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别其中某一个字的意思,明确相同的字,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促学生思考。)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知道贵以专指名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相机理解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三行:西孟母择邻处字不学断机杼理解“择邻处”相机投影:《孟母三迁》图片音乐(学生或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 (教育孟子专心学习)理解“断机杼”

小结:

无论孟母还是窦禹均,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又是在讲那三个字的含义?板书:有义方五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生译-师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体会: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漫不经心、不负责任。)

小节: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板书:师长的责任教育严格指名串讲前五行的意思。 (设计意图:针对2-5行文字,采用了以学生译-提问-师生互答-讲故事助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课堂是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学会质疑,学会解疑,深入文字,获悉答案。)

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1、引导诵、背前五行文字出示投影:前五行文字指名带着你的体会诵读背诵:自由练习三个字中去掉其中两个,同桌练习背诵每行各剩开头一个字,指名背一齐配乐背诵。

放录像:事例

a、教师严格要求,让我学会了游泳

b、我迷恋电脑,妈妈严加控制

c、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严厉批评学生在音乐声中思考指名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事例和道理)

师:我替他们谢谢你们!

3、总结学法

师: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一下,我们是则养学习这几行文字的

归纳板书:读译解诵背用

作业:

请同学们用今天这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课下自己学习课文的6-10行文字,准备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又一次感悟,对语言文字韵味的深层品味。背诵意在积累,两环节同时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回顾,结合录像)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感受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名、段,体会的可爱和生机勃勃。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

3、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指名背诵《海上日出》。

二、出示的挂图,观察说话。

三、出示挂图,指导学生按以下顺序观察图画,简单口述图意。

1、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2、观察近处在空中飞翔的。

3、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

四、检查预习。

默读课文,说说小是什么样儿的,飞行特点是什么?

五、指名三人读课文。

评点,读准字音。

六、图文结合,理解第一自然段,了解的特点。

1、外形特点。

2、透过外形,了解性情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读出的活泼、机灵、可爱。

4、自由读。

5、看图,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七、图文对照,理解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感受春天的气息。

2、结合“微风吹拂着……柳丝”一句,体会春天柳树的特点。

3、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4、凭借图画,发挥想象,感受“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关系。

5、理解“生机”。

6、朗读,在头脑中浮现“光彩夺目的春天”。

7、自由读,注意句与句的联系。

8、试背第二段。

八、联系图画中飞行的和落在电线上的,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观察飞行的,听读第三自然段。

2、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

3、概括大意。

4、听读第四段,看作者怎样描写停在电线上的的。

6、自由读第三四段,浮现画面。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配乐朗读全文。

进一步感受的可爱和春天的美;学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自读,思考:

每个自然段分别讲的是什么?

三、思考、交流。

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描述的?

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特点?

(形象的活泼可爱;飞行时的动态美;停歇时的静态美;为春光增色,使春光充满勃勃生机。)

四、巩固练习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识记“俊俏”,背诵课文。

2、自读第二自然段,背诵。

3、自读第三自然段,背诵。

4、自读第四自然段,背诵。

五、字词练习。

1、交流是如何识记生字的。

2、练写生字词。

3、自己尝试默写。

六、自由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多幅图片,准确把握图意,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短文,再现当时的情景。

2.学习能及时地用文字或照片,把生活中捕捉到的能打动心灵的真实情景和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

准确把握图意,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你的印象中,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二、整体观察,初知事件。

1.描述事件开头。

2.出示一至五幅图,引导观察。

3.说说图意。

三、细致观察,述说感动。

1.选择最打动自己的画面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同桌互说。

2.交流:哪些画面最打动你?

四、练笔、评议。

1.学生练写片断。

2.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修改自己练写的片断。

2.注意观察生活,及时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下来,积累习作素材。

板书设计:

打动心灵的画面。

看到……。

想到……。

第二课时。

(书面习作并评点、修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