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三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通用17篇)

三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通用17篇)

作者:碧墨

通过这份教案,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语文三年级三疑三探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做到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在新老式钟表的对比中,懂得去发现和欣赏新事物的优点。

重点难点。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语言的优美,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敦请卡片,机械和电子钟表实物。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破题导入。

1、同学们到过钟表店吗?你看到些什么?

2、读课题,有何疑问?

二、识读字词,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读课题时的疑问。

3、解答疑问,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直扣重点,深入学习。

1、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文中找出来。(课文最后一句话)。朗读后引导变成陈述句,再次质疑。

2、再读课文,讨论解疑:

(1)“旧事物”即第一段和第八段中所指,钟表要有声音,有钟摆,有指针,上发条,走时不太准确等。

(2)“新事物”即最新式的电子表,优点如3~6段所写。

3、主观判断,情感朗读。

(1)你对新式表和老式表有什么看法?

(2)文中老式表对新式表是什么态度呢?勾画出相关语句。

(3)分角色练习情感朗读。

四、回扣主题,拓展延伸。

1、回扣课文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出反问的语气。

2、你还发现了哪些新事物?说说它们的优点。

五、作业设计。

说说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语文三年级三疑三探教案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消息、漂白、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漂、禁”两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春的气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先板书“消息”,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消息”的理解。

师:春姑娘就要来了,她想给小朋友们发一个春天到来的好消息,你帮她想一想:春姑娘可以怎么告诉我们这个好消息呢?”(学生畅所欲言。)。

春姑娘把小朋友们的好主意让一位诗人写成了一首诗来传达“春的消息”。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谁能收到这些消息。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

2、出示生词卡片,指明读,注意“漂”是个多音字,漂白、漂亮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漂白”、“牵引”、“爱怜”、“雀跃”、“搔痒”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生活经验和具体的动作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相机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认读、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的春的消息在哪里?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出来。

第一节中春的消息是指春风、春水、树枝、水鸭;抓住“盼望”“整整”体会孩子们渴望和欣喜的感情。

第二节中春的消息是指换上春装;“飞过”“飞上”表达了孩子们寻找春天的欢快和急切之情。

第三节中春的消息是指蝴蝶飞舞;抓住“爱怜”体会孩子们对自然万物的爱。

第四节中春的消息是指雏菊开放;抓住“雀跃”体会孩子长高的自豪和欣喜。

第五节中春的消息是指吐出绿苞、溪水唱歌;。

第六节中春的消息是指太阳照耀、被嫩草搔痒的面颊;。

4、配乐朗诵诗歌,美读中品位所蕴涵的情感。赞美春天!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重点的词句,来帮助孩子们去领会诗歌中对春天的盼望、欣赏和感受,进而通过感情朗读来赞美春天。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关于春的消息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做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你一定能发现的更多!去找一找相关描写春天的儿歌、古诗、歌曲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也可以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美丽的春天。

2、积累诗歌中描写的生动的词语或句子。

二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文案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3、学会判断。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2.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

c.cm。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西师三年级语文教案三疑三探

教材分析:。

春风轻柔地吹拂,使冰雪渐渐消融;春风亲切地呼唤,使小草张开蒙胧的眼,柳树吐出嫩嫩的绿,桃花露出羞红的脸;春风友善的笑靥,引来蜜蜂花间舞,唤回燕子啄春泥。春风就是春天的使者,她托起五颜六色的风筝,把串串欢笑送给每一位可爱的孩子。

我们就让孩子们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轻松快乐地学习祖国形象的汉字和优美的语言吧。看一看美丽的春景图,读一读和它对应的词语,想一想春天缤纷的景致,相信孩子们在愉快的朗读中、驰骋的想象里,能够轻松掌握本课的生字,憧憬春天的美丽。

目的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字。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正确、整洁。

4.积累词语:读读记记本课的8个词语和课后的6个词语。

教学重点:

是学习生字词,知道春天的一些景物,了解春天的特点,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

教学难点:

认写本课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教法。

教具学具:

词语卡片,朗读词带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5分钟)。

教师出示挂图(灯节、课件),并动情描述;春风吹醒了整个大地,春天悄悄地来了。好美的一幅春景图!小朋友,请你仔细地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设疑,老师梳理问题:春天有什么特征?小燕子为什么飞回来了?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解疑合探。(22分钟)。

1、看图,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小草吐绿,柳树发芽,蜜蜂飞舞,小朋友们放起了风筝……)。

2、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呀!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

3、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认读学习生字、生词,并结合生活实际给生字组词。(开火车认读、指名读、齐读等。)。

5、做“组字”游戏。让学生准备好部件,教师请几名学生上讲台用部件拼字,其余学生在下面拼字,当堂反馈。

6、指导书写生字:应重点强调每个字的重点笔顺.

(1)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要求书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在观察的基础的上,指出写好这些字的应注意的地方。如“风”要注意排列匀称。“冰”“桃”是左窄右宽的字。“雪”注意上下的比例。

(3)注意书写时提醒学生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7、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将“春风吹”、“放风筝”、“桃花开”、“小草绿”、“冰雪融化”、“燕子归来”、“柳树发芽”、“蜜蜂飞舞”这8个词语贴在图上相应的位置,并根据图意讨论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三、质疑再探。(6分钟)。

学了这一课,你有那些不明白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预设:你还知道春天还有哪些其它的特征?还知道那些描写春天的词语,说出来让大家听听记记。

先小组内进行交流,班内再进行补充,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7分钟)。

1、课间休息随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唱歌、跳舞。

2、课后第二题有6个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记一记。

3、完成课后第三题、第一题写一写。描描写写后,完成“比一比,组词语”。

4、继续完成课后第四题把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写一写。

板书设计:

春天来了。

春风-风筝桃花-小草-柳树。

燕子-蜜蜂冰雪。

教后反思: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改进措施:

[《春天来了》三疑三探教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二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会用乘法口诀。

正确求积。

一、复习引入。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摘苹果游戏(利用电子白板画苹果树和乘法题)。

二、激趣引入。

(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的回答适时解决,当学生出现6×6时。

师问:这个有口诀计算吗?(没有)该怎么计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更快呢?(乘法口诀)。

师:我们发现有口诀计算起来真快,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编出6,7的.乘法口诀吧!

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

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

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仿照6的乘法口诀编写方法编出7的乘法口诀。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读一读,背一背。翻开书31页,将7的口诀补充完整。

三、加深理解。

1、游戏:对口令(课堂活动第1题)。

(1)老师对全班。

(2)同桌对。

(3)师说全班抢答。

2、摆小棒(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

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

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四、运用拓展。

1、练习九第1题口算。

2、看口诀写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

语文三年级三疑三探教案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四、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2、交流、品读。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语文三年级三疑三探教案

认识本课生字“骨俱捐赠”等9个字,学习“为之动容、志泪俱下”等词语。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体会救命骨髓所饱含着的两同胞的骨肉之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文录音。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因题设疑。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受真诚学习生字。

1、读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读中勾划生字。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划出课文中让你感动的体段落。

2、读后深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再读课文,粗知词意。

1、把课文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利用工具书,联系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要求教同学。

3、齐读课题。

4、(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边读边勾划生字。

3、自学生字。

4、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5、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6、指名读课文,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结合课题,围绕“为什么说两岩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结合课文中具体内容进行思考:

2、找出句子话,体会其中的感情。

二、共同探究。

1、“两岸”指什么?

2、为什么称之为“骨肉同胞”?

3、“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4、画出行走路线图。

5、学习倒叙的叙述方法。

倒叙:先说明事情的结果后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的记叙的方法。

1、找出语句。

2、找出语句体会方法。

3、理解词语:

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十分悲切。

动容:脸上出现受感动的表情。

睛天霹雳:晴朗的天空响起了炸雷。比喻情况出人意料,令人震惊。

谈何容易:原本指向君王进言不容易,课文里指骨髓移植困难很大,并不像嘴上说的那么容易。

马不停蹄:马不停地急促向前走。课文里用来形容运送骨髓在路途上没有停歇,时间抓得很紧。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三、指导朗读。

1、以默读为主,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2、要读出丰富的情感。

二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文案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学来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请相信学生能行!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不信你瞧(出示小华家到学校的场景图)

1、小华家去体育馆,每分钟走46米,走了2分钟,走了多少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的什么计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

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要注意些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几十就要向十位进几)

2、谈话:可是小华走着走着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比赛就快开始了,于是他就开始跑了起来。

出示应用题:小华跑步到体育馆用了4分钟,他每分钟跑152米,小华跑了多少米?

谈话:这道题你会算吗?列出算式,不要计算。

152×4=

师:观察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的笔算乘法一样吗?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1)列竖式计算时,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的问题?在解决新的问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

(2)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在学生回答后,指名板演。

3、教学"试一试"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起来,复杂之处在哪里?什么地方不一样?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1)261×3 (2)8×123

621×3 8×312

提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计算。

131×7 612×8

3×493 4×541

4、动脑筋

1□3 □1□

× 4 × 6

4 9 2 1 9 1 4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提问: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1、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初步学习数字编码的简单办法。

【教学过程】

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同桌相互说说,然后得出:每个信封上都有两个邮政编码。

教师:信封左上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收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么右下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呢?(寄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2、课件出示邮政人员介绍邮政编码作用的信息。

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信件邮递的速度。

3、教师: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么样编排的吗?

(1)师生共同学习教材第77页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邮政编码是如何编排的,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时解答。

4、数字编码——身份证号码。

(1)课件出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说出: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学生自学教材第77页关于身份证号码的内容。

教师: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指名学生说说。

5、数字编码——学号。

教师: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1)请你讨论一下学号中应该包括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说出: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2)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3)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4)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号的编排方法。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含义。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么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编码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五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新疆民乐和胡杨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同桌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5、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6、指名读生字词,相机引导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新疆维吾尔族不腐惨不忍睹弓腰驼背嶙峋晦暗盐碱恶劣肥皂积蓄。

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8、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

9、分小组读课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10、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

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入新课,围绕重点句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胡杨赞》一文,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

过渡:是呀!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划出相关词句,并随时把自己的提会批注在旁边。

3、生自学,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

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品味胡杨的无人关照。

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的眼泪?找出相关语句仔细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尽管无人关照,还能顽强生长。)(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无人关照的胡杨,这就是受了伤害,自己弥补伤口顽强生长的胡杨。板书:无人关照)。

品味胡杨的弓腰驼背。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无人关照,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强调了胡杨长相的独特,谁来说说是哪个词语?(惨不忍睹)。

到底是怎样惨不忍睹呢?谁来读读描写胡杨长相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引读:是呀,胡杨的毅力多么顽强呀!它每一根扭曲的枝干,每一片晦暗的叶子都是它不屈的呐喊,谁能带着对胡杨的敬重与赞美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评价、再读。)。

品味胡杨的“粗茶淡饭”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二个原因是弓腰驼背,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它的环境怎样独特?请迅速圈画出重点词语。(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胡杨。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杨是怎样生长呢?谁来带着体会读读这几句话。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的“粗茶淡饭”。(板书“粗茶淡饭”)。

出示填空题总结作者对胡杨特点的钟情;。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对于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一定有了深刻的感悟,谁能用这个填空题总结一下。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是因为(),更是因为()。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可以抓住中心句,也可以用重点词)。

品味作者对胡杨的集中抒情:

过渡:尽管胡杨无人关照,却能千年不死。尽管胡杨弓腰驼背,却能千年不倒。尽管胡杨以“粗茶淡饭”为生,却能千年不腐。所以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激情洋溢的文字来表达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得这样深情,告诉大家你的秘诀。评价读,再读。分工读。)。

品味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

胡杨做出了哪些贡献?谁来读读相关语句。胡杨的树干、枝叶、到它流出的眼泪都很有用,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所以作者感叹到:出示:它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读、评价、读)多么高贵的品格,谁再来读读。

中国的新疆有胡杨,青海有胡杨,甘肃有,内蒙古也有,印度西北部有胡杨,中亚有胡杨,非洲北部也有胡杨,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都能看到胡杨的身影。这是因为出示: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胡杨的努力。

作者看到的仅仅是胡杨吗?还看到了什么?仅仅是在赞美胡杨树吗?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命,而是像胡杨一样顽强、无私精神的生命。

《胡杨赞》不仅是在赞颂胡杨,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屹立酷暑,笑傲风霜,一颗胡杨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导读: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男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女生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是呀,这就是生命,宝贵的生命,顽强的生命,无私的生命,令人赞叹的什么生命。我们齐生再美一下读。

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它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是因为胡杨顽强、无私。作者赞颂胡杨的精神,更崇敬具有胡杨品格的人。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儿,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弄明白了吗?谁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预设:

1、胡杨在肥沃的环境中能存吗?

2、第七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说明胡杨还有很多用途?它还有什么用途呢?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方面谈。)。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课后题、平时见过的题型设计一两道题,比一比谁设计的题最有特色。

板书设计:

胡杨赞。

无人关照。

弓腰驼背。

“粗茶淡饭”

无私奉献。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一)复习旧知

笔算346+93 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 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习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 165+78 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作业:第38页做一做,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出示主题图)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72页练习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0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15题。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平,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平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平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习。

师:看来,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平均分,分得结果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二)认识四分之一。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认识三分之一。

这张纸片,阴影部分能用分数来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怎么证明这样分是平均分?(剪开)。

大家的眼真锐利。

能说说,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认识几分之一。

1、独立探索。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谁创造的分数最好?

谁愿把你创造的分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分数,不要回避,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老师刚才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创作的分数,一起来判断一下?

同学们,真聪明,创造了那么多分数,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来吗?

能不能都写出来?

分数有多少个?

观察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2、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今天,学习内容在课本75—76页,请同学们看书。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同位两个,举个分数,互相说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3、小资料。

一起来看个小资料,自己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想?

三、练习应用。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课都积极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较灵活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咱们班同学真聪明,这节课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