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谈美朱光潜摘抄加赏析 浅谈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大全8篇)

2023年谈美朱光潜摘抄加赏析 浅谈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大全8篇)

作者:文轩 2023年谈美朱光潜摘抄加赏析 浅谈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大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美朱光潜摘抄加赏析篇一

随着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我国美术新课标的推出引起了广泛关注。新课标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下是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意义重大

美术新课标的推出给美术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革,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自由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新课标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美术新课标的推出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第二段:教学理念创新

美术新课标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创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新课标坚持“体验、实践、表达”的教学思路,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中,来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不仅如此,新课标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表达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美的真谛。

第三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美术新课标推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的潜力,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作能力。例如,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集体创作、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和追求。

第四段:教材内容丰富多样

美术新课标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中国传统艺术、西方艺术以及现代艺术等方面。教材选材精准、内容生动,既有经典名作的赏析和模仿,也有现代艺术的引导和探索。教材中的范例作品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了他们对美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现象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

第五段:提高教师素质

美术新课标的推出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强调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开拓精神和教学研究能力,善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教师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将自己的感悟和理念融入教学,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总结:美术新课标的推出为我国的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作能力,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师的素质要求。在美术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的美术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美的内涵,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谈美朱光潜摘抄加赏析篇二

美术是一门与人类文化密切相关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也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变革。近年来,我国美术教育实施了新的课标,引入了一系列新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参与并学习了新课标,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首先,新课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材内容。在过去的美术教育中,往往注重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艺术的表达。而新课标中,不仅包含了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还引入了设计、摄影等新兴的艺术形式。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摄影时,学生既可以学习到基本的构图规律和光影运用技巧,还可以通过实地拍摄来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这种综合性的教学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艺术和社会的理解与感悟。

其次,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美术教育往往注重学生对技巧的掌握,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只需要模仿即可。而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绘画时,学生不再局限于题旨、色彩等传统的绘画要素,而是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内涵。这样一来,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艺术走进生活,真正实现了艺术的创造性和观赏性的统一。

最后,新课标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过去的美术教育中,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技巧,没有真正理解艺术的内涵和意义。而新课标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艺术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美术的动力。同时,新课标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审美、创造和表达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总之,美术新课标的实施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材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并运用到生活中。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增强。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美术教育将会为培养更多有创造力和艺术素养的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谈美朱光潜摘抄加赏析篇三

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

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2、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这个方面的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

当美学发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美学。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如果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有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谈美朱光潜摘抄加赏析篇四

近年来,美术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为了适应自由创造及想象力的培养,美术新课标不断更新,不断创新,力求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艺术修养。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对美术新课标有了一些心得体会,认为这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新教学模式。

首先,美术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传统的美术教育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缺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然而,美术新课标打破了原有的创作模式,引入了更多的自由发挥和个性表达的元素。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主动思考、独立创作,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者,而是可以自主思考和表达的艺术家。

其次,美术新课标注重的是审美情趣的培养。传统的美术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技法训练,而对于审美情趣的培养没有多少关注。然而,美术新课标从认识艺术、欣赏艺术到创造艺术的全过程,都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让他们在一定的审美范畴内去审视、欣赏和创造艺术作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典作品进行欣赏,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提升,他们也能发展出独特的艺术眼光。

第三,美术新课标注重的是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过去的美术教育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一个人进行创作。然而,美术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引入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一起研究、探索问题,共同创造,互相学习和借鉴。通过合作创作,学生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个人优势,还能借助他人之长,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美术新课标注重的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多元文化是每个现代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素养之一。美术新课标通过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培养他们宽容、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文化的认同和抒发,进一步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最后,美术新课标注重的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已成为我们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美术新课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创新性的艺术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践探究和创意开拓,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美术新课标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美术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使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地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合作能力,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美术新课标,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教育。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对艺术有热情和追求的学生,为我们的美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谈美朱光潜摘抄加赏析篇五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朱光潜先生为人的准则,也是《谈美》一书最基本的观点。书中这样比喻,当你走在一条河流的两岸,如果你在河岸的这边,你就会发现对岸的景色比这边的美,而当你走到了河的对岸时,你又会发现对岸的景色又要比这边的美。对此,朱光潜这样说道:你在河的这边,对岸对于你来说是孤立的,你在欣赏它的时候是不受它的羁绊的,而这边的景色却因为你身处其中,为其所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俗世中的我们总抱着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心态,将它当做自己的垫脚石。须知唯有独立绝缘地看待事和物,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方能体察其美,若怀实用性目的,则心态已失。佛家经典《心经》的前三个字就是“观自在”,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跳出自我,就是美的获得。

全书也是以此为目的,把其中经历的各种过程、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第一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棵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棵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棵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做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

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就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也是作者通过本书向我们传递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风平浪静,特别是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初学者”,总免不了遭受挫折、困顿,前方的路也因此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雾。但如果此时你能以一种美学的态度去观察这个世界、这分生活、这种状态,恰如一剂清凉剂,你就会发现一种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把自己从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体察生活,欣赏生活,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实际的切身利害的牵绊,就能安闲自在地玩味另一种生活,并从中得到美感。

举目凝神,我仿佛看见朱先生透过这茫茫的红尘俗世蹙起双眉、栏杆拍遍。

最后,以阿尔卑斯山上路牌写给游人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那就是:

“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朱光潜摘抄加赏析篇六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这样写到"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近,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这是朱老先生对联想中的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的一个好例,在本章中,对美感和联想的关系论述可以说十分精彩,下面我们就跟着朱光潜先生的思路,细细品味这其中奥妙。

介绍了联想的含义后,作者写到"联想有时可以意志控制,但大多数情境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这是在写联想的性质。我认为是非常真实且贴近生活的,比如我们晚上休息时,本应是一个意识渐去,身心放松的过程,但白天所见所看的一切就是在你脑海中不受控制的浮现,你越想摆脱他们,联想就越活跃的进行,由此可知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而且这个联想线索前后相承,虽有关系可寻但它们都是偶然的。于是作者写到"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接下来作者在颜色,有历史性的作品和音乐方面论述了联想势力,然后提出了本章的关键"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朱先生介绍了对这个问题的两个学派,肯定的是内容派而否定的是形式派。而作者赞成形式派的主张,即反对杂联想于美感中。作者认为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联想最多只能增加对一个作品的好感,但并不能增加美感。

这就是本章中作者传授给我们的道理,看起来很平淡,但运用到生活中,却可以反应出很多事实。比如你在街上听到一首曲子,而那首歌正是你喜爱拿手的,脑中就不免有许多回忆联想,想到某年某月的演出,抑或是这首歌的歌手,心中可能会充满甜美快乐,但这这是联想所带来的快感,并不是真正的美感经历。真正的美感经历在于"无所为而为",摒除内心的一切联想杂念,宁静专一,只在意那件事务本身,如此美感才出现在心中,否则只是无端的快感。

在放眼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中,朱老先生教会我们的就是静下心来,拥有一颗纯粹纯洁的心,一颗感受世界之美的心,更是一颗只属于自己的心。

谈美朱光潜摘抄加赏析篇七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表达能力。通过学习与实践,我逐渐深入了解了美术的奥秘,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下文中,我将以五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首先,美术需要观察和感知能力。要想精准地描绘物体,我们必须有良好的观察力。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准确捕捉到物体的形态和细节。通过观察来学习,逐渐发现画面中的阴影、光线以及细节,使我们的作品更加逼真。同时,描绘物体也需要良好的感知能力。要想将物体形象化地表达出来,我们需要准确地捕捉到物体的颜色、质感和形态。因此,观察和感知能力是美术创作的基础。

其次,美术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它体现了创作者的独特思维和想象力。美术作品不仅是对物体的再现,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达。通过创造力,我们可以将平凡的生活场景和物体转化成艺术品,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而想象力则在美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想象力,我们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想象力无限,意味着作品的可能性也是无限的。

再次,美术需要耐心和毅力。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画面的构图、线条的勾勒、色彩的分配,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和尝试。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画不好的挫折,但只有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在我个人的画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耐心和毅力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技巧,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使我在美术创作中收获了更多的成果。

此外,美术需要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美术作品需要具有情感和感受。只有有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观者的心灵。美术家通过自己的视角和经历,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同时,观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也能从中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考。因此,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是美术作品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最后,美术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没有止境的学习和进步,是美术创作的核心。在美术领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格和创作方式。通过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向其他艺术家学习他们独特的绘画技巧和创作经验,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思想,从而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模仿他们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发现作品中的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改进和创新。

综上所述,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形式,需要我们具备观察力、创造力、耐心和毅力、感受力以及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美术水平,并达到艺术创作的更高境界。弘扬美术,探索美的范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一起勇敢地追逐美与艺术的脚步,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光芒。

谈美朱光潜摘抄加赏析篇八

有幸拜读了朱光潜老先生的《谈美》,发现读文章可真是万分也急不来,读朱光潜的《谈美》更是格外需要细嚼慢咽,细细品读一番。

就如同第一章中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确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一个人可以说这个事物是美的,这只是你的个人想法,你不可能阻止另一个人的想法,他的不同想法认为这个事物是丑的,以年龄层次上的差别看待一棵古松结果差别不大,若是从从事古松有关行业的人来说,比如木商,比如植物学家与画家之间,那看法就会是有所不同,以三位行业中人不同的心性看待古松,当然会不同,三人的反应态度不同,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都是各人的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所以每个人欣赏品读美的品位方向是不相同的,我非常赞同朱光潜老先生在文中的一句话,是壶酒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人亦是如此,作为仅仅旁观者而言,你又怎能要求世界之诺大中还存在着完美的一个人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这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如此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人啊,活在世上,可不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么。可笑就在明明早知道此道理,却依旧沉着于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亦无法知道原来自己就是那个前些天还嘲笑着当局者的你自己啊。

这就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如同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所以艺术与写实主义不相符。

我们需要深刻了解清楚这点,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是至高无上的美的象征。

这仅仅是前两章的阅读之感,读完之后使我佩服朱光潜先生,其实,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学习心理学,这《谈美》别名叫《文艺心理》,所以每每阅读《谈美》我就与之产生共鸣。看完后,我也更坚定了对学习心理学的目标,并且明白人生在世最为重要的事就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善于观察美德眼睛啊!

谈美,谈美,到底何为美,何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