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陈忠实读后感大全(24篇)

陈忠实读后感大全(24篇)

作者:LZ文人 陈忠实读后感大全(24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拓宽了我的视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陈忠实的经典语录

1、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后,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要不就只有碰死到墙上一条路可行了。

2、人是个贱虫。一天到晚坐着浑身不自在,吃饭不香,睡觉不实,总觉得慌惺兮兮。人一干活,吃饭香了,睡觉也踏实了,觉得皇帝都不怯了。

3、生命体验由生活体验开始,但能够进入生命体验的只是少数,即使进入了生命体验的作家,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属于生命体验的作品;创作是一种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的展示;任何一种流派和一个主义,都是作家独特体验孕育的结果。

4、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受过一次摧毁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5、艺术创造是为了沟通,一部作品一旦完成了这个广泛的沟通,创造的全部目的就算实现,再无需多说一句。

6、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

7、文学是魔鬼,是个美丽神圣的魔鬼;文学只是人群中千奇百怪的个人兴趣中的一种。

8、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心软一下熬不过去就死了,(?独木舟)死了一切就都完了。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9、任何一种花应该靠自身的姿色存在;作家是靠作品与这个世界对话的。

10、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必须说出来;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11、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事;不修身不正己而去正人正世者不是盗名欺世;把念过的书能用上十之一二,就是很了不得的人了。读多了反而累人。

12、朋友之交,宜得删繁就简。

13、在青海高原,每走一步,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14、成熟了的杏儿,把儿松了,风一吹就落地了,风不吹也要落掉了。成熟是胜利,也是悲哀。

15、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陈忠实的《白鹿原》读后感

陈先生的《白鹿原》确实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小说中的佼佼者,比起那些庸俗的网络小说更经久不衰、耐人寻味。他一反传统的说教从全新的角度描述了陕北农村沉重的历史,以白鹿原上的白家和鹿家为核心描述当时社会的是是非非和人情世故:白嘉轩代表了封建礼教和儒教的庄严,他调教出来的三个儿子和他一样也跳不出封建礼教和儒教的圈子;而近似于反面人物好色“亲切”的鹿子霖,家里却产生了两位具有伟大抱负的'爱国人士:共产党员兆鹏和国民党员兆海,小说里的圣人朱先生最后也封了与自己一生相伴的笔砚,从中暗示了封建礼教和儒教接近灭亡,以朱毛为代表的新时代的到来。

小说产党员鹿兆鹏那种坚持不懈、屡败屡战、越挫越强的精神,在全文中熠熠生辉,散发出理性而又成熟的魅力,只是最后鹿三被处死而其却不见踪影这一事实让我感到遗憾河无奈,为黑娃的命运感到不平,忠实勇敢不甘现状的黑娃却被阴险狡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孝文和不通人情的新法制害死,可悲可泣。

小说对两党有全新的认识,革命烈士共产党员白灵因党内纷争而死,国民党员抗日英雄兆海却因两党纷争而死,小说中朱先生说到:共产党和国民党,一个主“共”,一个主“公”,合起来就是公共。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好,只要是为了黎民百姓,他们就是好党。然而国民党更讲究吃喝玩乐,不理民间疾苦;而共产党却能与民同甘苦,深得民心,发动群众起义。朱先生说:打江山时与民同甘苦,得江山时却未必了。1949年1月毛主席在七届五中全会也曾说过:党内同志要防止糖衣炮弹的进攻。近几年来,共产党党内的反腐斗争也在不停的进行着。共产党要坚持清廉的作风、深知民疾苦才能绿树常青。

不过,小说中的迷信神奇色彩浓厚,白鹿这一预兆未来和命运的神奇幻象出现和小娥的鬼魂缠身虽描绘的有血有肉虚实结合,使迷信色彩在人们心目中进一步的加深。

当然,小说人物众多,且难分主配角,描写过于繁琐,是小说的不足之处。

陈忠实白鹿原读后感作文

品味名著后,看一看这场,书中那些紧张曲折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那些带有传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永远都活在我们的心中,永不磨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陈忠实白鹿原读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我感到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他最好的一部小说。

第一次看《白鹿原》是在高二时。一开始读是因为听说作者的身世坎坷,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经历是影响他创作的一个很大因素。正是源于此,我开始读这本书。

说到《白鹿原》这部作品,不能不说到里面的朱先生。全书对朱先生的着墨很多,写得最多的是他的博学多才,他那遇事冷静,以及他具有的处事能力和预知能力。可是说,全书对他有的只是夸赞,当然也让我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朱先生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对整个原上的人来说,朱先生很是德高望重。不仅表现在他自身的修养上,也表现在他超凡的能力上。

看完一本书,读后感最难下笔:因为只言片语很难总结出无数人的一生。小说以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为线索,立体的描述了白、鹿两家三代人在这在这一历史时间内的家族更迭。这本书可以弥补只知历史而无历史情怀的空白。跨越时空之门,处于这个时代的我,对历史事件下小民众只能随着命运的裹挟随波逐流而感到悲哀。也或者说:我是在为自己可能终究也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粒沙而不是一朵浪花而感到悲哀也未可说。

看这本书之前,1949年对我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历史数字。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这一历史数字对当时生活在这个国家中的普通老百姓细微、渺小又卑微生活的深刻影响。若把新中国的成立比喻成黎明前的黑夜———那在结尾处不禁会恍惚:这夜竟如此漫长,这黎明来的竟如此的艰难。

有时我会想:我为什么会生在这个年代?如果出生在更早或更晚的年代会不会更好?现在我很庆幸我生活在这个年代,因为我幸免于经历国家迷茫时期时社会出现的种种荒唐又令人绝望的事。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因为爱好和平?所以铭记历史。这也让我不能免俗的说一句:我们要好好地生活才能不辜负无数烈士的牺牲。

生活的真谛就是生活。

《白鹿原》是主要描写抗日战争前到解放战争胜利这段时间白鹿原的历史。总地来说写了白鹿原上白家和鹿家的故事,书中涉及几种类型的人物: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封建人物,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以为岳维山、田福贤为代表的另一个党派,以黑娃鹿兆谦、郑芒为代表的土匪(虽说后来黑娃投靠了另一个党派),以及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中庸派(有爱国情怀,但不参与任何党派)等。

《白鹿原》,人完全被搅进了各种天灾人祸之中,特别是政治之中,生不能生,活不能活。

秋日下,那白鹿原一望无际滚滚金色的麦浪,本是生活之源,却不得不一把火烧了。离开本源去讲什么道德、传统、文化、法律和政治,那一定是祸害,都无法让人生生不息。

生活的真谛其实就是生活,“生”和“活”,这是最大的政治,最高的道德,最大的传统,最大的文化,是天对一切生物个体发出不容践踏的旨意,违背了这个天旨,就是天之敌,人之敌,自然之敌。

《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这大概就是大师笔下写实笔触的力量吧!

书中的生活生命人生跌宕起伏,而我们的呢?

希望用青春奋斗的热情搅破生活的波澜不惊,用我们的双手与智慧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

朱先生是我在《白鹿原》里最喜欢的人物,从开篇他就被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他的角色不冗长,我理解却像是陈忠实借以他的行为映射白嘉轩那颗内敛、隐藏在心底里不苟言笑的中国心……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他比白嘉轩更有知识分子心中憧憬的那一份家国情怀梦。

这本书太写实让人感觉窒息。

白嘉轩太看重面子,让外人没话说,是个成功的大家长,但不是个体贴的好父亲。鹿子霖虽然是个鄙俗小人,把利益都往自家捞,却对孩子百般好。冷先生是个传统的君子,朱先生是能应对时局的知识分子,这两人的格局也是有差别的。这本书对女性的描写有些太多色情成分,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故意这样吸引读者,或者对女性有偏见,或者只是照实写,反正我看了有点不舒服。充满了悲观的气息,或者现实就是这样,总之作者笔下冲破了传统的人没有好下场。

但冷先生的女儿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我一直没有弄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封建礼教对人的压抑?还是人要变通才能活下去?总之这本书生动地写出了存活的艰难,那些死了的人,除了白嘉轩的前老婆们是身体原因之外,性格方面都有一些不利于存活的特点。比如田小娥,黑娃,过于单纯不懂人心险恶,还有百灵,也是单纯,把信仰当做一切,甚至冷先生的女儿也是这样,太过一根筋。活着是非常复杂和险恶的,这些人还没有深刻地理解就已经葬送了生命。

我想作者也是赞成保守一点的生活态度,毕竟一厢情愿的单纯可能是无知而危险的。总之活着还是要有点希望,这本书只给人带来沉重和绝望,我不喜欢。

《白鹿原》这本书折射出了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两大家族有形或无形的较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条真理。白嘉轩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写照,墨守陈规、自力更生、谨小慎微地生活。因此,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始终恪守着明哲保身的理念。鹿子霖的性格与白嘉轩不大一样,他追求功利,争强好胜,作风不谨,却又有胆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虽然也经历了起伏的官场,但终究也没创造些什么辉煌,最后也以悲惨收场。性格变化最大的白孝文,在经历了一场饥荒的打击之后,由软弱变得坚强起来。黑娃的性格由胆小到勇猛,再到最后的知书达礼。其实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环境塑造性格,性格可以重新塑造环境。

《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这大概就是大师笔下写实笔触的力量吧!

翻过书页,就被陕西话语吸引了,一发不可收拾。看着朴实的关中地区的民族习俗跃然眼前,一滴一滴的勾起小时候的回忆,每每看及一些细节,回过头再细细品味,那时候真好。记得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夕阳时分,爷爷奶奶在铡刀旁,跪着铡草,那时候爷爷奶奶还没有鬓发,现在却满满当当的银发。现在想来,时间还真是无情,片刻也不会停歇。

带着书中的关中大地神秘的色彩,我来到了现在的“白鹿原”,甚是激动。

可当我看到眼前的场景时,却怎么也欢喜不起来,是不是真的物是人非,事事休了。看着人工造的玩耍物,我们该高兴还是该孤鹜了?我们还真是“厉害”,我们好像不会止步的,会一直这样造下去的。

回来之后就马上又看了电影《白鹿原》,里面的很多场景还没有被我们改造,比起面目全非还好一些,而且书中好多的经典场景都没有。也许很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想起以前的关中大地,似乎还有一部电影可以参展看看,也仅限于此吧,我们造的就该我们自己承受吧。

而他让人铭记的,并不单是他的“痴”,更多的,是他作为军人的担当与忠义。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关头时,他怀揣着恩师的“砥柱人间是此峰”与“白鹿精魂”走出中条山,去守护潼关的最后一道屏障。

对于鹿兆海,最可悲的或许不是死在内战中,最可悲的是他作为烈士运回家乡安葬,到了最后,他的墓碑上有人蓄意去拉屎撒尿。这不免让我想到鲁迅《药》里面的夏瑜,夏瑜为了拯救民族牺牲,换来的只是乡党的嘲弄与华老栓清晨起来购买的人血馒头。时间推逝十年,民众依旧冷血麻木至此。

据说鹿兆海也是有原型的,即陈龙光将军。如此人物的存在,亦算是民族之光吧!

《白鹿原》作为一部鸿篇巨制,粉墨登场的人物太多太多。还有朱先生最得意弟子黑娃鹿兆谦,最好的长工鹿三,革命斗士鹿兆鹏,传统贤妻仙草……太多太多可说,真说时却又语凝。或许这就是名著的魅力,读一本书,就像经历了一个时代,感受了一生的欣喜悲欢。

只愿世间风景千般万般熙攘过后,字里行间,人我两忘,相顾无言,静品佳作。

陈忠实《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有着白鹿的神话,还有白狼的故事,显得小说神秘感十足。传说白鹿原的建立,白家女儿的出生,白嘉轩的宝地发掘,……朱先生的仙逝,无不白鹿的出现,那是幻想更是理想,因那白鹿身上有些百姓们美好的期许。

语言也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白嘉轩教育孩子说“世事就是俩字: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就好比罗面的箩柜,咣当摇过去是福,咣当摇过来就是祸。”被受过教育的孝武点头领会:“古书上‘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就说的这道理。”白嘉轩说:“咱没多少文墨,没有古人说得圆润,理儿一样。”文化差异很明显,非常符合人物身份。朱先生的话“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又懂礼仪“吃罢以后,姐夫口中嘬进一撮干茶叶,咀嚼良久又吐掉了,用以消除萝卜的气味,免得授课或与人谈话时喷出异味来”,就是没文化没见识的鹿三也会教育孩子道“记住,无论到哪儿,无论跟谁说话,要想一句说一句,不准抢话说,没规矩”。冷大夫与白鹿两家结为亲家时说“我是挂面调盐——有言(盐)在先”“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

说到东北三省被占,作者借鹿兆鹏之口说“太阳旗像一面镜子插到中国东北,把中国政坛上大小政客的嘴脸都暴露无遗”“一个槽道拴不下两匹叫驴,一窝蜂里容不得两个蜂王”,还有“逮不住雀儿掏蛋,摘不下瓜来拔蔓”的俗话,“露水没籽儿闲话没影儿”等等,俚俗不输道理,正应“话糙理不糙”。

小说又见风俗,精神方面喜欢看秦腔“三意社看秦腔名角宋得民的《滚钉板》”;物质方面建筑房屋“工匠们尽着自己最大的心力和技能雕饰图案,一边有白色的鹤,另一边是白色的鹿。整个门楼只保留了原先的一件东西,就是刻着‘耕读传家’四字的玉石匾额。那是姐夫得中举人那年,父亲专意请他写下的手迹。经过翻新以后,一座完整的四合院便以其惹人的雄姿稳稳地盘踞于白鹿村村巷里”。庄户用语“十月行步不问路,麦子任人踩踏牲畜啃”,“冬走十里不明”,农家习俗“嘉轩杀了一头猪,满心欢喜地待承亲朋乡友”“晚饭白灵做下的是长面。长面象征长寿,象征交谊长久,常常只在过年过节,或新婚嫁娶,或为长者祝寿,或为新生婴儿过满月等喜庆活动中招待亲朋友好。”这就使得乡土气息更见浓厚,“田野已经改换过另一种姿容,斑斓驳杂的秋天的色彩像羽毛一样脱光褪尽荡然无存了,河川里呈现出一种喧闹之后的沉静”“白嘉轩的两个儿子也都起了学名,马驹叫白孝文,骡驹叫白孝武,他们自然坐在里边。鹿子霖的两个儿子鹿兆鹏和鹿兆海也从神禾村转回本村学堂。男人们无论有没有子弟就学,却一齐都参加了学堂开馆典礼”。

掩卷之时一缕阳光透过窗儿,传达出丝丝温暖的气息——天暖了,似见白鹿踏步远方,游走白鹿原上!

陈忠实经典语录

1、这双眼睛习文可以治国安邦,习武则可能统领千军万马。

2、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

3、我一生没做过见不得人的事。凡是怕人知道的事就不该做,应该做的事就不怕人知道,甚或知道的人越多越显得这事该做……你俩记住这个分寸。

4、两年准备,写了四年。有了这本将来能带进棺材垫着的枕头。

5、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事;不修身不正己而去正人正世者不是盗名欺世;你(黑娃)把念过的书能用上十之一二,就是很了不得的人了。读多了反而累人。

6、人是个贱虫。一天到晚坐着浑身不自在,吃饭不香,睡觉不实,总觉得慌惺兮兮。人一干活,吃饭香了,睡觉也踏实了,觉得皇帝都不怯了。

7、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其实天知道地也知道,记在天上刻在地上,也是抹不掉的。

8、熟了倒没有绿着时有味。成熟了的杏儿,把儿松了,风一吹就落地了,风不吹也要落掉了。成熟是胜利,也是悲哀。

9、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心软一下熬不过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10、朋友之交,宜得删繁就简。

11、露水没籽儿闲话没影儿。

12、我权当狗咬了。人嘛,不能跟狗计较。

13、咱们祖先一个铜子一个麻钱攒钱哩!人家凭卖尻子一夜就发财了嘛!

14、我们还得学会容纳仇恨。

15、人狂没好事,狗狂一滩屎喀!

16、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

18、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必须说出来;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19、世事你不经它,你就摸不准它。世事就俩字: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就好比箩面的箩筐,咣当摇过去是福,咣当摇过来就是祸。所以说你么得明白,凡遇到好事的时光甭张狂,张狂过头了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光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20、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后,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要不就只有碰死到墙上一条路可行了。

陈忠实的《白鹿原》读后感

近日读陈先生的《白鹿原》,文章气势宏大,人物多样,个具特色。仅借此文,简抒一己之见,表个人之思。

说白鹿原,主人公白嘉轩是不得不提的。小说本就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读物。白嘉轩的身上自然少不了神秘的色彩。七次娶妻,六次丧妻。从世俗中的怪人,各家恐惧嫁女之人,到一族之长,智取风水宝地,修祠堂,建私塾,立乡约,惩恶习。他的腰杆总是挺的笔直,不管是面对对黑娃的处罚,还是面对大儿子的堕落,亦是与儿女白灵的关系断绝……这笔直的腰杆是家族代代流传的骨气,是地地道道农村人的骨气。

说了白嘉轩,自然要说他的对头鹿子霖。按照原上的规矩,族长历来由白姓担任,这也就意味着在旧的时代鹿子霖与白嘉轩的差距。而鹿子霖的一生都活在名利的漩涡中,是不折不扣的诱惑的奴隶。他为了争夺原上的统治权,投靠外部势力,建立保障所,担任乡约。为了掩饰自己丑恶的行径,不惜将大儿媳至于死地,为了满足复仇的欲望,恶施美人计使白孝文遭鞭笞之刑,沦为乞丐,兔死狐悲假施仁义,毁了一个人,碎了一个家。世俗中的大起大落,名利的的枷锁终将其压垮,最后也不过一介疯人,为乡里耻笑。

讲了父代,不妨再提一下子代。陈先生对晚辈命运的安排着为精彩。如果说白孝文白孝义代表了传统子弟,鹿兆鹏鹿兆海以及鹿兆谦则代表了新生的力量,激进的青年,破除旧社会的革命力量。其中孝文的命运安排尤为跌宕起伏,从家族的继承人堕落到街头乞丐,曲意逢迎,出卖自己的兄弟,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最后却成为革命的功臣,当上了光荣的县长,极具讽刺意味。鹿兆海与白灵的命运纠葛让人惋惜,白灵之死更是让人扼腕。不得不说,整本书中白灵是最让人喜爱的。她犹如一朵白莲,处世俗之污泥而不染,卓卓独立,高傲美丽,刚正不阿。而恰是这样一朵白莲,这样一位对革命忠诚的战士竟折煞在自己人的屠刀下。

全书最让人敬重的人,当朱先生莫属。他是白鹿原上的圣人,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制订乡约,犁除婴粟,主持赈灾,请缨抗日,撰写地方志。但他还是处处碰壁,步步失败。刻着“乡约”的石碑被农协会员砸碎,虽重新拼接起来,一道道裂痕也是永远无法愈合;主持赈灾,可扭转不了饿殍遍野的局面;请缨抗日,被政府遣返回乡;呕心沥血编撰的地方志却根本找不到读者,只能作为陪葬品和自己一起埋在地下。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是朱先生的真实写照。

静而思之,《白鹿原》当之不愧是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话剧。人与社会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交错缠结。而那些或许存在或许虚构的白鹿原人,那些白鹿原上发生的或许神秘或许真实的事儿,也随着历史的长河,融入高原的黄土中,散进漫漫黄沙里,化成一曲高昂激越百折传唱的秦腔。

陈忠实经典语录

1、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后,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要不就只有碰死到墙上一条路可行了。

2、人是个贱虫。一天到晚坐着浑身不自在,吃饭不香,睡觉不实,总觉得慌惺兮兮。人一干活,吃饭香了,睡觉也踏实了,觉得皇帝都不怯了。

3、生命体验由生活体验开始,但能够进入生命体验的只是少数,即使进入了生命体验的作家,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属于生命体验的作品;创作是一种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的展示;任何一种流派和一个主义,都是作家独特体验孕育的结果。

4、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受过一次摧毁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5、艺术创造是为了沟通,一部作品一旦完成了这个广泛的沟通,创造的全部目的就算实现,再无需多说一句。

6、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

7、文学是魔鬼,是个美丽神圣的魔鬼;文学只是人群中千奇百怪的个人兴趣中的一种。

8、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9、任何一种花应该靠自身的姿色存在;作家是靠作品与这个世界对话的。

10、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必须说出来;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11、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事;不修身不正己而去正人正世者不是盗名欺世;把念过的书能用上十之一二,就是很了不得的人了。读多了反而累人。

12、朋友之交,宜得删繁就简。

13、在青海高原,每走一步,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14、成熟了的杏儿,把儿松了,风一吹就落地了,风不吹也要落掉了。成熟是胜利,也是悲哀。

陈忠实的《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这部作品确实是陈先生厚积薄发的力作。在历经数十年的文学创作后,直到1993年,他才以长篇小说一举成名。这部小说被作者自诩为“一部家族与民族的秘史。它记录了位于秦川大地的白鹿原上白、鹿两个家族几代人在近现代中国的乱世纷争中长达几十年的恩恩怨怨。该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

白鹿原上的白鹿村有两个大户人家,白嘉轩就是其中一家的主人。白嘉轩一生娶七个老婆,前面六个,不论是俊的丑的,无一例外的在过门一年内见了阎王。于是人们传说白嘉轩不仅命硬,而且还有别的问题…最后一个老婆是白家药铺吴掌柜的女儿,叫仙草。

无论是:纸里包不住火,黑娃领回如花似玉的儿媳妇,鹿三却对此满腹狐疑;烧粮的大火持继烧了三天,肇事者也没找到;鹿兆鹏最后亮出身份,原来他最响亮的头衔不是校长,而是共产党;黑娃逃走之后,田小娥成了无主的魂,一个人住在村口的破窑里;白孝文和田小娥的风言风语在白鹿村传开了;当没有人管束的白孝文再次来到田小娥窑洞的时侯…最后田小娥化成了一堆白骨埋在了破窑下面……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秦川大地乡土、村落的愚昧、野蛮、粗犷的两性情感。

更可悲的是:直到当了土匪的黑娃闻声回到白鹿原为小娥报仇,人们才知道杀死田小娥的是她公公黑娃的爹鹿三。

《白鹿原》是一部民族史诗。它以近现代中国近百年风起云涌的世事变幻为背景,采用的是宏大的叙事手法,描述了中国最隐秘的社会阶层的生存与情感。在这种前提下,爱情的主题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白鹿原》中的爱情不存在什么风花雪月,而更多的是一种粗犷甚至带有蛮野味道的原欲情爱。然而,无论是对黒娃还是对白孝文,我们都可以看到那诱惑之下更加诱人的脉脉温情。相比之下,唯一正常的恋爱故事白灵和鹿兆鹏,倒显苍白了。

陈忠实的《白鹿原》读后感

本书开篇即描绘了一只雪白的神鹿,柔若无骨,有着浑身白亮的毛,连鹿角、鹿蹄也是纯洁的白,眨着一汪清澈的眼睛,白鹿精灵所到之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这白鹿开头便改写了白嘉轩克妻的命运,白鹿精灵这一传说给人神秘美好的遐想,同时也衔接情节,贯穿全文,成为全书的亮点之一。朱先生开篇即被封为“圣人”,学识广博、深明大义、神机妙算、刚直不屈、为国为民甘愿牺牲,正如书中所言,“凡人永远也看不透眼前一步的世事,而圣人对纷纭的世事洞若观火”,而朱先生即为白鹿精灵的化身,慧眼看穿世事,替人指点迷津、解疑答难,是传统文化的精神领袖。他所做之事无不正风利民,比如呕心沥血修县志乡约、只身赴乾州劝退清兵、亲自放粮赈灾等等。朱先生的关于生活哲理的口歌化的名言被白鹿原的居民广为传颂,其中一句“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在文中多次出现,当鹿子霖叫人来拆白嘉轩之子白孝文的两间堂屋时,白嘉轩站在自家不着急也不气恼,口中嚷嚷着的`正是这句话;当鹿贺氏将丰裕的房产踢光卖净来救鹿子霖时,鹿子霖反倒不惜自家豪华精美的房屋。可见,朱先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鹿原居民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尺度。

书中主人公白嘉轩则是顽固保守的右派代表,他是白鹿村的族长,为人深沉、沉着冷静,亦是正义与善的化身。他用《乡约》维护了白鹿村的秩序,不但给予村民清明的教化,使他们明理守礼;也扶助了不少处境困窘、潦倒不堪的村民,替他们主持公道,让他们得以继续维生。他从未逾越自己的底线,于公于私都刚正不阿、威义凛然,他誓死不做豺狼的帮凶。白鹿原保守的统治起初却被共产党的农协解放运动摧毁得体无完肤,祭祖的祠堂被毫不留情地打砸,连雕刻《乡约》的县碑都化为残破不堪的碎石,总乡约田福贤也差点喋血铡刀之口。

《白鹿原》中的正派人物与反派人物均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有至死不屈惨遭蹾死的贺老大,有耿直、重情义、嫉恶如仇后来学为好人的鹿黑娃,有起初不负众望后自甘堕落、凶狠阴险的白孝文。印象最深刻的还有鹿兆鹏,他的一生都在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成熟睿智、有勇有谋,就像革命中一把锐利的白花花的闪着亮光的大刀,为革命英勇战斗、自强不息,是时代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白鹿原》的叙事手法炉火纯青,插叙倒叙运用得极佳,读来趣味饱满、人物鲜活、乡土气息浓厚,看似盘根错节的故事情节,实际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较为明显的特点之一是伏笔丛生。陈先生以满是秦地厚重的口音的对话,以及对耕种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白鹿原的庄稼人大多爽朗豪放、勤劳苦干、朴实善良的特点,其笔下朴实而充满浓郁麦香的乡间生活令读者身临其境,大感惬意与舒畅,一幅陕西高原五彩斑斓乡土画卷正跃然纸上。

陈忠实的《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我在10几年前就看过2回,因为时间太长,不少情节已经模糊。近来这部小说将要上演,我有重新的浏览了一次。它所反映的生活年代跨度很长,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读了《白鹿原》后,我无法从自身的角度去解读我所知晓的过往,于是陷入困顿中。是我们太过于卑贱,还是这方土地太过于骄横?我们残杀同胞时没有丝毫的不忍,而驾驭这方土地的人都被奉之于神灵。亦或者,我们自千百年来都灌输着等级的观念。我们习惯了仰视高阶层者,献上阿谀;俯视低阶层者,给予怜悯。俯仰之间,便有人苦心积虑逃脱自己的阶层攀向更高的阶层。而在这攀爬的过程中,各种手段无不用其极。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我困惑于此。比之战争中残酷血腥,我更忌惮于人内心阴险狡诈的一面,也总是不解,人的内心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才能如此。

千百年来,有多少“鹿”被假指成了“马”,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命丧黄泉?党同伐异。非己若者,其心必异,必杀之。在党伐中,又有多少人依附于某个派系,渴望搭上穿越阶层的直通车。有人跟对了,功成名就;有人跟错了,其结果可想而知。哎,中国这个内耗无比强大的民族!生气!

于是,我常常感恩,感恩生活于这个年代,生活于这个至少屁民可以选择不参与政治争斗,还可以靠双手自食其力的年代。假若在那些动荡的年代,我是否也会被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游街被示众,然后从这世上抹去,亦或者与自己至亲至近的人划清界限,还要亲自动手义正视听。从前,听到很多人移民,我都是不耻的。如今,却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方式,只要他自己觉得这样舒适,而又没有妨碍别人,就好。

我向往美好的生活,我相信生活越来越好!

陈忠实《白鹿原》读后感

白嘉轩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是古老渭河平原上除朱先生以外最睿智的人了。他的德行,他的品性,都让人敬佩。在我眼中,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过于恪守传统礼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孝文最后的改变。如若当初孝文能像鹿兆鹏一样接受革命的新思想,他也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革命者。

其次是孝武和白灵。白孝武一直都规规矩矩的待在白嘉轩身边,这是最让他舒心的事了。但对于女儿白灵,他对白灵付出的爱无疑是最多的,假如他的思想能够开放,也不至于白灵长眠于地下时会悔不当初。

白嘉轩见证了整个白鹿原的兴衰盛败,但却能独立于这世俗之外,除了朱先生这位哲人给他的提点之外,还有就是他宽广的胸怀,能够看透这世事繁华,才能心如止水。仙草是白嘉轩一生最真诚的追随者。她没有像他前几个妻子一样,短命而亡。我想白嘉轩是爱她的。用“爱”这个字眼有些生涩,因为他们那时候还没有所谓的“爱”吧,但这却体现在他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长相厮守是对他们最好的形容。

关于鹿兆鹏和白灵,据说鹿兆鹏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能力,这注定了他的不平凡。他是中国革命至死不渝的追随者。也正因为中国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革命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他是鹿子霖的的儿子,却没有鹿子霖的影子,而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白嘉轩的老成与稳重。他拥有先进的思想,不屈于封建礼教,拒绝父亲为他的娶亲,帮助白灵出逃,不拘泥于他人的流言蜚语与黑娃来往。这一系列的所作所为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至于白灵,我委实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她是革命年代女性反抗传统家庭规则的绝佳代表。虽然我并明白为什么她要投身到革命的浪潮中去,还是单单是不想嫁给王家的儿子。

最后是鹿兆海。都说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的,我想即使他没有投入战争或是一个普通人,仍然是逃脱不了老天给的寿命。他是白灵的追求者,他们两小无猜,至于最后自己心爱的女人爱上了自己的哥哥,自己却束手无策,即使她已有了哥哥的孩子,他还是拼死送白灵出城。他爱白灵,他也爱他的哥哥。白灵有如此忠诚的追随者,我想她是无憾的。当兆海将那一枚银元交给朱先生时,也许他早已料到自己此去难归。小说的原文说兆海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与白灵一样聪明漂亮的女子,他娶她为妻,并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孩子。也许这份感情不足够纯粹,但至少他最终有一个情感的归宿。

《白鹿原》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朴实但却有着浓浓的情感。

陈忠实《白鹿原》读后感

地死亡。算是张扬了一下弱者对社会的抗争与呐喊。

《白鹿原》的可贵之处是对当时的共产党没有什么正面评价,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此刻的小说大都对现实社会有种反叛精神,但这部书的反叛还是比较彻底的。另一方面小说也张扬了旧时代的纯正民风,农民生活与旧制度的和谐有序。

文档为doc格式。

怀念陈忠实先生散文

《白鹿原》开篇第一句话说: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套用这句话,我可以说:陈忠实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写过一本叫《白鹿原》的书。男人活在世上,要有一股咬透铁锨的狠劲儿,干件赢人的事,就不枉来人世一趟。陈忠实曾经发誓要写部垫棺做枕的书,他做到了,他干了件赢人的事。

陈忠实在白鹿原畔,猝然展开一轴活生生的浓墨重彩的白鹿原历史画卷,画面上笔酣墨饱,元气淋漓,拙朴厚重。50年的沧桑巨变,50年的大地梦幻,以一种特殊的韵味和意趣从白鹿原蔓延开来。一轴画卷,上下五十年。长篇小说《白鹿原》横空出世,让世人记住了一个名字――陈忠实。在《白鹿原》的扉页上陈忠实把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作为题词:“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忠实是写出了白鹿原这块土地沧桑50年的“秘史”,如此说来《白鹿原》的问世。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起“泄密事件”,一个民族50年的秘密从此大白于天下。

京城一家大报的记者朋友想采访陈忠实,托我联系老陈。我电告陈忠实,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能行。平川,是这,你在喔先订个包间,然后给我发个短信,我晚上六点左右到。老陈如约而至。相见甚欢。他亲自点菜。说:咱边吃边谝,想采访啥就问啥。吃着谝着,老陈不时笑出声来。饭毕,老陈主动要求和记者合影。记者抢着买单,并说,不是说好我来买单的么?老陈正色道:你给谁说好的,包间是平川替我定的,菜是我点的,你凭啥买单。我们三人都不敢吭声,看着老陈掏钱付账,然后出门上了出租车,摇下车窗玻璃一挥手,绝尘而去。我们三人这才哈哈大笑起来。我对着记者朋友说:你没见过这么个老汉么,这就是陈忠实。

晨起,浏览当日的《光明日报》电子版,看到人物版上有一篇写陈忠实的长文。题目就叫《陈忠实是个好老汉》。我马上给陈忠实打电话:陈老师,今天光明日报你看到没有?额还没有。陈忠实回答道。我说:今天光明日报发了大半个版,拿你说事了,你看你这事整的。老陈问:说额啥事呢吗?我依旧卖关子,慢悠悠的说:你摊上大事了!这下老陈按耐不住了,一急:平川,你这小伙啥时间变成这个样子,写我啥你呢吗?我清了清嗓子,改换频道,以新闻联播主播的口气说道:今天《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进一步强调指出:陈忠实是个好老汉!我刚一说完,哈哈哈――电话那边就传来老陈爽朗的笑声:平川,一样个事,你看你神神叨叨的。

下午阳光正好,我正在大雁塔广场溜达。手机骤然响起,来电显示:陈忠实。老陈熟悉的声音传来:平川,是这,我家里有点事,可能迟一点,晚上六点半左右,咱在作协门口见面,作协对面有家肥牛火锅,味道适合咱关中人口味,咱就在喔吃个饭,然后咱到我办公室。你看咋样?我说:行。

陈忠实从出租车下来,依旧挎着他那个人造革包包,我俩一踏进店门,我对服务员提出要个包间时,老陈说,不就吃个饭么?要啥包间,咱就坐在大厅里吃。坐定,点菜,火锅热浪翻滚,香气四溢,不时有食客朝这边指指点点,有的人过来要求要与陈忠实合影,老陈不得不放下筷子,起身合影。吃了一会,老陈一抹嘴,说;我老汉吃饱了,你小伙好好a!吃毕买单时,老陈忙站起来,阜务员手里递钱,我也拉住服务员要付帐,我说:陈老师,你要注意影响,你这样不好,这一幕让《华商报》记者看到,明天娱乐版头条就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与肥牛火锅店服务员发生冲突,这事害怕的.很。老陈只好作罢。说:这回咱说好,下回我请你,我买单哦。

刚出店门,就有两个戴眼镜的大学生模样的小青年跑了出来,要与陈忠实合影。在火锅店门口的石狮子前合影。刚过马路,人流中一位女青年跳下自行车,连忙握住陈忠实的手说:陈老师,我是省人民医院的,我两年前给你量过血压。老陈说:谢谢你给我量血压。回头陈忠实边走边嘟囔:我这几年走达都是这。我说:与你吃个饭都吃不安然,你累不累啊?陈忠实两手一摊,我有啥办法。一脸的无奈。

《白鹿原》享誉文坛,陈忠实的书法也水涨船高。老陈的书法瘦硬通神,线条硬朗,筋道舒展,形成了一种骨力遒劲的书风。一次在陈忠实工作室,面对我的书法,老陈认真地看后说:平川,你这才是书法,我写的是毛笔字,我的字要是有你这功夫,我连忙打断他的话:我这是啥功夫嘛,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能弄出《白鹿原》的人,那才叫真功夫。陈忠实坐在沙发上,抽着雪茄,打开话匣子:我喔是用毛笔写的汉字,远非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这一点我很清楚。你的书法是发表了的文学作品,我的毛笔字是老师布置的学生作文。当年我高考落榜,心情苦闷,就在村头与人下棋。那个时候,我如果好好练练书法,字肯定比现在要写的好。我接过话题说:你那时候咋知道你的字能卖钱嘛。老陈嘿嘿笑着不答话。

陈忠实一次为一位业余作者的作品集免费题写书名,并欣然做序。作者过意不去,奉上酬金。陈忠实说:我的序发表了,有稿费。我的劳动成果已经得到回报。我再拿你的钱,没道理么。老陈如数退还,还打电话给出版社,看能不能书稿费给作者少点。你说你到哪里找这么好的老汉。一次在陈忠实工作室,老陈正和颜悦色的与我说事,手机响了,老陈一接,顿时怒容满面,几乎对着手机在吼:我不是书法家,我的字不卖钱。刚一说完,就摁了手机。半天老陈才回过神来,对我说:南方一字画贩子,千方百计想买他的字,现在一些人想钱想疯了。

西安出了个熊宁,大学毕业后,放弃月薪万元的白领工作,把公益事业发展成为自己的理想。熊宁曾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树一所孤儿学校支教,还捐了1万元。熊宁在自愿赴青海省玉树救助雪灾群众时,不幸遭遇车祸身亡。《蓝天下的永恒――美丽女孩熊宁》首发式暨座谈会在西安举行。主办方邀请陈忠实。老陈推掉别的活动,准时参会。会毕主办方托人给陈忠实一个红包,以表达谢意,老陈急了,把红包往桌子上一放:人家女子娃把钱往雪山藏区送呢,把命都搭上了,我要这钱我还是人吗?老陈说完扭头就走。

一次去天水开会,我与陈忠实步出火车站,一条横幅横在眼前:天水人民欢迎著名作家陈忠实马平川。我说陈老师沾你光了,我也“著名”了。到了下榻的宾馆,一条横幅挂在宾馆入口处:热烈欢迎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下榻我宾馆。我对老陈说,呀,咋不见我名字了,欢迎你,不欢迎我,这工作人员也太粗心了。接下来的几天,开会,采风,参观。每每与老陈同桌吃饭时,我口无遮拦,与老陈没高没低,一通神侃。有人善意提醒我:陈老师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你说话注意一点。我一怔,我感觉与老陈相知相交多年,他从来没有拿中国作协副主席当回事,也不认为这个头衔是个“官”。我刚开始说话还矜持,三杯酒下肚,我便胡说浪谝,张牙舞爪,说着说着话就撂坡里去了。我的言行,老陈肯定有不喜欢的地方。但他始终报以微笑和宽容。

在宾馆电梯口,我看见陈忠实被记者簇拥着走来,我对老陈打着招呼说:晚上到你那里谝一下。老陈回头说:能行,你来。晚上9点多,当我来到老陈的房间时,记者刚刚离去。老陈说从早晨到现在没停点。他脱去外衣,换上拖鞋,盘腿坐在沙发上,一边往杯子给我倒啤酒,一边说:平川,喝!我们抽着烟,喝着,谝着,当陈忠实把最后一根雪茄摁灭时,已经凌晨0点半,烟灰缸满了,3个啤酒瓶空了,录音笔里留下一大堆关于小说的话。后来根据录音整理的对话《关于小说:陇上对话陈忠实》,发表在《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上。

《白鹿原》出版后,陈忠实写下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这本书,亮相上海书展受到热捧。热情的读者从四面八方赶到书展会场,在熙熙攘攘的展会现场,处处体现着人们对《白鹿原》的巨大热情,也足以证明陈忠实的强大魅力。陈忠实从上海归来,我打电话向他表示祝贺!陈忠实掩饰不知兴奋:哎呀,上海读者太热情了,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白鹿原》出版16年了,现在谁看你喔创作手记奏啥呀么?主办方只给我安排了一个小时签售的时间,一个小时后还有许多读者捧着书等我签名。我得给傅佩荣签售腾地方,我刚走出场地,却被等候签名的读者团团围住,我只好在场地边边完成签名。开始还写某某指正,还写上年月日,后来干脆光写我个名字。

陈忠实在他的工作室曾当面问我:平川,你看我的创作手记有价值吗?我说:价值大咧,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远比这部小说的写作进程要宽要深。你咋把那些事情记得那么清楚?陈忠实说:很多生活中其它方面的事情时间长了我都会淡忘,不过有关写作,特别是《白鹿原》的准备、写作过程,我不敢说是刻骨铭心,但过了十几年淘汰不掉的,都成了永久的记忆。我说:创作手记弄不好会给人的感觉是陈忠实自己证明自己,给评论家制造羁绊,《白鹿原》巨大的阐释空间应该留给评论家。陈忠实说:你说的有道理,我努力回避这一点,尽可能不越雷池。只有一次是有意的触犯,便是写《朱先生和他的“鏊子说”》的时候,我写了从生活原型牛兆濂到《白鹿原》里朱先生的异同,很难避免作者解释人物之嫌,便在文中索性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如此,我仍把握一点,只解释朱先生这个人物曾惹起的一些不同意见,包括被误读的几句话,尤其是牵涉政治色彩的话,我不得不作解释。除此之外,关于朱先生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和个性,我仍然不作解释。

我说:《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书名太平淡了,你岂止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你是在寻找一个民族的灵魂。干脆就叫《〈白鹿原〉创作手记》岂不更好,大气而简洁。陈忠实说:书名叫《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是海明威的话,我很喜欢。后来《陕西日报》连续三期整版发表了这本书的部分章节,编辑用的题目就是《〈白鹿原〉创作手记》。我给陈忠实打电话:你看咋着呢?《〈白鹿原〉创作手记》题目就是比你原书名好。老陈嘿嘿一笑,还是那句话: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是海明威的话,我很喜欢。后来陈忠实告诉我,北京大学出版社要再版这本书,责任编辑说原书名太文气了。我说,这叫英雄所见略同,但你就是听不进去。编辑执拗不过老陈,还是以原书名出版了。我不禁感叹:没见过这么犟的老汉。

有一种老汉就像窖藏陈年陈酿的西凤酒,清芳甘润、醇厚绵软。含玩舌齿间,自有一种清香萦绕于怀;有一种老汉就像明清家具,简洁精致,质朴厚重。在岁月无情的剥蚀磨损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价值。陈忠实就是这样的老汉。

陈忠实的经典语录

陈忠实(1942年-4月29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凭借《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2月15日,“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204月29日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

贾平娃与陈忠实散文

说陕西文学,贾平娃和陈忠实是绕不过去的两座大山。此二人,乃中国文坛的绝代双娇,陕西文坛的双峰对峙。陕西文学之有贾平娃和陈忠实,就如同大唐盛世之有李白和杜甫。

对于贾平娃这样的巨大存在,这三个字已经承载了太多的意识形态,许多也远超出文学范畴。我这里只略提一点。有人说贾平娃是中国农村题材小说写得最好的作家,农村题材小说写得最好。言此语者,如果他不是出于为了过分褒扬的目的,就是他不懂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当代农村的现状。可以说贾平娃在写农村题材上比较另类,他是以文人眼光来写农村,在文本上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和美文意识。

现在被认为是贾平娃最好的作品的《秦腔》,小说名为秦腔,很大气,但却和小说的具体内容在精神气质上并不协调。秦腔二字在小说里,既是众所周知的地方剧种,更是陕西方言,以语言来写生活,语言的作用在这里被放大了。小说以流水般的语言来涵盖乡村无序的真实的生活。这里可以说是语言的一地鸡毛,语言的狂欢化。在这一点上,当年还有一位女作家林白,也有类似的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也是想以琐碎来取得大气的效果。二者相比,我以为《秦腔》并没有比《妇女闲聊录》更成功,甚至没有后者大气。

《秦腔》虽也很优秀,但也并非贾平娃最好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还是那部饱受争议的。一个作家的创作能力也是有限的,正如巴金最好的作品说到底还是他三十岁时的《家》,以后六十多年并未写出超越《家》的作品。这是由许多未知因素决定的,非人力而能为。要说贾平娃最好的农村题材小说,还要算是二十多年前的《浮躁》,当时的文学环境,当时正是社会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也是文学的好时期,农村精神面貌蒸蒸日上,作者本人也正值创作的青春勃发期,各种因素决定了《浮躁》成了他农村题材最好的作品。这部小说既有时代精神面貌,充足的社会生活内容,又有作者的山水灵性地域色彩,鲜活的乡土气息。这些因素都呈一种乐观向上的艺术氛围。而到了《秦腔》,文学在社会生活中边缘化,乡村生活凋敝,以一种悲壮的心绪来写“乡村生活纪念碑”。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练,文学的技术性手段当然更会精熟,但他与真正的农村可以说又远离了二十多年。比如小说中许多细节很逼真,但更多的只是“形似”,而非“神似”。能之者不一定是知之者。贾平娃的乡村,只是他的精神沃野,如同庄子的“壕梁”,是供其精神高飞场地而已。小说中表现出浓厚的禅道思想,无为而无不为,现时就是一切。这实际上是一种消极因素,特别是在面对大的社会性题材时,这样的思想显得纤弱。我曾很欣赏这部小说的题目,很大气的小说题目下,内容却这样琐碎纤细,试想一下,如果陈忠实的《白鹿原》改名为“秦腔”,也是恰当的,甚至在精神气质上更好。只能说贾平娃是矛盾的,既大气又纤弱。作者在写《浮躁》时,说过他以后要多用减法。这是作者对艺术的`顿悟,但到了写《秦腔》,他又大用加法。当然,此一时彼一时,也属思想上的移步换景。现在的大用加法与当年的同样大用加法,实为见山见水那个禅宗公案的第三重境界,貌相似而质不同。以我来看,仅就陕西来说,写当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最好的,要算是冯积岐。陈忠实的《白鹿原》很好,但那是历史。我对贾平娃是这样定位的:当代中国农村出身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他是以复杂,博杂取胜的,他是以一种对文学的全面把握的综合能力而雄踞文坛的。他此次获茅盾文学奖,实际上可以说不是奖给他《秦腔》的,而是奖给他所有作品的。

贾平娃是才子型,陈忠实属思想型作家。作一个蹩脚的比喻:如果说贾平娃是农村乡贤式的文人才子,那么陈忠实就是乡村智者,能人。前者会受人尊敬,但不免会让更多的人敬而远之,而陈忠实会从精神气质上更了解农村,具有更大精神号召性。会更让农民觉得贴心。对于陕西文学来说,贾平娃和陈忠实确有某种互补性,一个多产,一个高质;一个是文人,一个是智者;一个有南方山清水秀的婉约,一个有北国高原粗犷豪放。

陈忠实五十知天命之年写出的《白鹿原》,是当代中国少有的几部能光耀后世的长篇巨著。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气派,民间智慧,可谓博大精深。博大精深,能享誉此四字的当代作家能有几人?陈忠实《白鹿原》之后再无长篇小说,一时还成为人所垢病的话题。这真让人难以理解,一些所谓作家文字垃圾之多而不去指责,反而称其多产“著作等身”,此所谓文坛之怪现状。多产的天才总是极少数,比如贾平娃。艺术本质是唯质论的,质量是其第一生命力。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坛,巴尔扎克以多产著称,近百部作品描绘了上万个艺术形象,作品可称浩如烟海,其作品组成了一部欧洲资产阶级社会的“清明上河图”,人物辐凑,如过江之鲫,他如橼之笔写了部法国历史。而斯汤达相对作品不多,以一部《红与黑》,可以说高度概括了法国的历史,精雕细刻了主人公于连这个人物,这个人物身凝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之丰富之广阔,丝毫不逊于巴尔扎克近百部作品,可谓异曲同工,他写的不是“清明上河图”,而是精心制作了一座坚实的雕像,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贾平娃和陈忠实就是当代的巴尔扎克和斯汤达,他们以各自的多产与深刻,成就了他们的文学事业。

陈忠实:种菊

朋友在一家公园供职,前年送我几盆花色各异的菊花。我看到后大为惊讶,人工竟然能培养出这样艳丽夺目的花色品种来。

花谢之后,我便将盆栽菊花送回乡下老家,移栽到小院里。这几盆菊花一旦被移栽到小院的泥土里,便被迫还原为野生形态。我任由其发芽、长茎,任由其倒伏在地上。秋来时花儿开了,白色的更显白,紫色的更显紫,抽丝带钩的花瓣更显得生动,只是花朵比原先的小得多。小就小吧,少了修饰的痕迹,我看起来倒觉得更顺眼了。

今年,妻子又买了几棵菊花的根,同样把它们栽在小院里。我在这些菊花干得叶子发蔫时,用井水将其浇个透湿,它们便可耐得多日的高温。

入秋后一场阴雨,原有的、新栽的菊花秆儿全都匍匐到地上,扑倒在院中的路径边沿,我也不想扶起它们。有乡友来我家,建议弄几根竹棍或树枝,把菊花的秆儿绑住扶起来。我口头应诺,却并未实施,心里想着,它们自己长得太疯、太软,它们自己撑持不住扑倒在地,何必要我扶。再说铺地的菊花开了,也许会有另一种风情呢。

前不久,我有一次时日不长的外出。等回到小院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惹人的金黄,黄得那么灿烂,黄得那么鲜嫩,又黄得那么沉静,令我抑制不住地心颤。

我记得离家时,这一丛从庙会上买回来的菊花已长出了繁密的花苞。我以为花期尚早,因为暑气余热还在,这些买回来的菊花开花起码也应在野菊花之后。不料,它们竟然率先开了,这一丛菊花的谜底就这样揭晓,金色铺地,花团锦簇,一团一团金黄的花朵任性开放,直教我左看右看,立着看、蹲下看,不忍离去。

昨日傍晚,阴霾初散,夕阳在云缝中乍泄乍收。我走出小院,走上村后的山坡。山沟里、坡坎上,一丛丛野菊花已经含苞,有待绽放。在往昔的记忆中,这山野间的菊花一旦开放,漫山遍野都是望不断的金黄,是我家小院里的那一丛无法比拟的。

再也不畏惧作文课。

菊花展策划书。

读陈忠实白鹿原心得体会

读陈忠实的《白鹿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也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这部作品以白鹿原这个虚构的地方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的百年沧桑历程。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展开,作者成功地诠释了传统农村社会的变革与人性的复杂。正是因为这些深刻的体验和触动,我对这部小说增加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读《白鹿原》让我对家族的兴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个小说以白鹿原这个家族为主线,通过世代相传的家族故事,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从最初的富饶和繁荣,到后来的不断分裂和争斗,再到最后的衰落与败亡,家族走过了一个辉煌却又悲惨的历史长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也给我敲响了警钟:一个家族的兴衰,需要有凝聚力和传承力,需要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需要每个人的奋斗和付出。

其次,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炎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立体,有善良而正直的鹿子霖,也有冷酷而无情的巴图鲁,有智慧而勇敢的草地,也有贪婪而阴险的冯定。这些人物有着各自的生存哲学和人生观,他们在经历着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在重新审视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正是因为这些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使得小说更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再次,读《白鹿原》让我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有了新的认识。小说以农村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土地改革和农民起义的描写,让我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尤其是土地改革以来的红白两色的斗争,展现了普通农民的勇敢和坚毅。我由衷地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活。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明白了农村社会的困境和问题,其中的极权主义和封建迷信,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最后,读《白鹿原》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小说以白鹿原为象征,承载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和变迁。作者以大历史的背景为支撑,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对一代人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的百年沧桑。我从中读到了历史的痛苦和无奈,也看到了希望和奋斗的力量。这部小说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我今后的学习和思考有了很大的启发。

总之,读陈忠实的《白鹿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触动。通过对家族兴衰、人性复杂、农村社会变革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家族的沧桑历程,也给我带来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白鹿原》会一直陪伴着我,永远成为我心中最重要的一本书。

陈忠实简介

一顿午餐,留下两个人半生的记忆。这两个人,一个是作家刘恒,一个是我。

这是1980年夏天的事。

这年的春节刚刚过罢,我所供职的西安郊区随区划变更为雁塔、未央和灞桥三个区。我的具体单位郊区文化馆也分为三个。我选择了离家较近的灞桥区文化馆,为着关照依赖生产队生活的老婆孩子比较方便,还有自留地须得我播种和收割。刚刚设立的灞桥区缺少办公房舍,把文化馆暂且安排到距离区政府机关近十里远的灞桥古镇上。这儿有一家电影院,用木材和红瓦建构的放映大棚,据说是1958年大跃进年代兴建的文化娱乐设施,地上铺的青砖已经被川流不息的脚步踩得坑坑洼洼了,既可见久远的历程,更可见当地乡民观赏电影的盛况。放映棚后边,有一排又低又矮的土坯垒墙的平房,是电影放映人员工作和住宿兼用的房子,现在腾出一半来,给我等文化馆干部入住,同时也就挂出一块灞桥区文化馆的白底黑字的招牌。我得到一间小屋,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和一块床板,都是公家配备的公物,一只做饭烧水的小火炉是自购的私家财物,烧煤是按统购物资每月的定量,到3里外的柳巷煤店去购买。我那时已官晋一级,兼着区文化局副局长,舍弃了区政府给文化局分配的稍好的办公室,选择了和文化馆干部搅和在一起。我喜欢古人折柳送别的这个千古老镇,一缕温情来自桥南头的高中母校,三年读书留下的美好记忆全都浮泛出来了;另一缕情思或者说情调,来自职业爱好,多年来舞文弄墨尽管还没弄出多大的响声,尽管生活习性生活方式和当地农民差不了多少。而文人的那些酸不酸甜不甜的情调却顽固地潜在着,诸如早春到刚刚解冻的灞河长堤上漫步,看杨柳枝条上日渐萌生的黄色嫩芽,夏日傍晚把脚伸进水里看长河落日的灿烂归于模糊,深秋时节灞河滩里眼看着变得枯黄的杂草野花,每逢集日拥挤着推车挑担拉牛牵羊的男女乡民,大自然在这个古镇千百年来周而复始地演绎着绿了枯了暖了又冷了的景致。刚跨入20世纪80年代的古镇周边的乡民在这里聚集,呈现出从极左律令下刚刚获得喘息的农民脸上的轻松和脚下的急迫,我常常在牛马市场木材市场和小吃摊前沉迷……我觉得傍着灞河依着一堤柳绿的古镇灞桥,更切合我的生活习性和生存心理。

刘恒突然来了。是我在这个古镇落脚扎铺大约半年。1980年正值酷暑三伏最难熬的季节,一个高过我半头的小伙子走进电影院后院的平房,找我,自我介绍是《北京文学》的编辑。我在让座和递茶的时候,心里已不单是感动,更有沉沉的负疚了。古镇灞桥通西安的13路公交汽车,那时候是一小时一趟,我每逢到西安赶会或办事,在车上前胸后背都被挤拥得长吸粗吁;汽车在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上左避右躲,常常抵不上小伙子骑自行车的速度。这是唯一的公共交通设施,别无选择,出租车的名称还没有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刘恒肯定是冒着燥热乘坐西安到城郊的这班公共汽车来的,而且是从北京来的。我的那间宿办合用的屋子,配备两把椅子,超过两个来客我便坐在床沿上,把椅子让给客人,沙发在那时也是一个奢侈的名词。刘恒便坐在另一把椅子上,喝我递给他的粗茶。他说他来约稿。他似乎说他刚进《北京文学》做编辑不久。他说是老傅让他来找我的。说到老傅,我顿然觉得和近在咫尺的这位小伙子拉得更近了,距离和陌生顿然大部分化释了。

老傅是傅用霖,年龄和我不相上下,还不上四十,大家都习惯称老傅而很少直呼其名,多是一种敬重和信赖,他的谦和诚恳对熟人和生人都发生着这样潜在的心理影响。我和他相识在1976年那个在中国历史不会淡漠的春天。已经复刊出版的《人民文学》杂志约了8名业余作者给刊物写稿,我和老傅就有缘相识了。他不住编辑部安排的旅馆,我和他也就只见过两回面,分手后也没有书信来往。1978年秋天我从公社(乡镇)调到西安郊区文化馆,专注于阅读,既在提升扩展艺术视野,更在反省和涮涤极左的思想和极左的艺术概念,有整整3个月的时间,完全是自我把握的行为。到1979年春天,我感到一种表述的欲望强烈起来,便开始写小说,自然是短篇。正在这时候,我收到老傅的约稿信。这是一封在我的创作历程中不会泯灭的约稿信,在于它是第一封。

此前在西安的一次文学聚会上,《陕西日报》长我一辈的老编辑吕震岳当面约稿,我给了他一篇《信任》。这篇6000字的小说随之被《人民文学》(那时没有选刊,该杂志辟有转载专栏。)到1980年初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老吕是口头约稿。我正儿八经接到本省和外埠的第一封约稿信件,是老傅写给我的,是在中国文学刚刚复兴的新时期的背景下,也是在我刚刚拧开钢笔铺开稿纸的时候。我得到鼓舞,也获得自信,不是我投稿待审,而是有人向我约稿了,而且是《北京文学》杂志的编辑。对于从中学就喜欢写作喜欢投稿的我来说,这封约稿信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我便给老傅寄去了短篇小说《徐家园三老汉》,很快便刊登了。这是新时期开始我写作并发表的第三个短篇小说。直到刘恒受他之嘱到灞桥来的时候,我和他再没见过面,却是一种老朋友的感觉了,通信甚至深过交手。

我和刘恒说了什么话,刘恒对我说了什么话,确已无从记忆。印象里是他话不多,也不似我后来接触过的北京人的口才天性。到中午饭时,我就领他去吃牛羊肉泡馍。这肯定是作为主人的我提议并得到他响应的。在电影院我的住所的马路对面,有镇上的供销社开办的一家国营食堂,有几样炒菜,我尝过,委实不敢恭维。再就是8分钱的素面条和1毛5的肉面条。我想有特点的地方风味饭食,在西安当数羊肉泡馍了。经济政策刚刚松动,我在镇上发现了头一副卖豆腐脑的挑担,也过了久违的豆腐脑口瘾;紧跟着就是这家牛羊肉泡馍馆开张,弥补或者说填充了古镇饮食许久许久的空缺。这家仅只一间门面的泡馍馆开张的炮声刚落,在古镇以及周围乡村引起的议论旷日持久,波及到一切阶层所有职业的男女,肯定与疑惑的争论互不妥协。这是1980年特有的社会性话题,牵涉到两种制度和两条道路的议争。无论这种议争怎样持续,牛羊肉泡馍馆的生意却火爆异常,从早晨开门并拨旺昨夜封闭的火炉,直到天黑良久,食客不仅盈门,而且是排队编号。呼喊着号码让客人领饭的粗音大响,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尤其是午饭时间,一间门面四五张桌子根本无法容纳涌涌而来的食客,门外的人行道和上一阶土台的马路边上,站着或蹲着的人,都抱着一只大号粗瓷白碗,吃着同一个师傅从同一只铁瓢里用羊肉汤烩煮出来的掰碎了的馍块。

我领着刘恒走出文化馆所在的电影院的敞门,向西一拐就走到熙熙攘攘吃着喊着的一堆人跟前。我早已看惯也习惯了这壮观的又是奇特的聚吃景象,刘恒肯定是头一回驾临并亲自目睹,似不可想象也无所适从吧。我早已多回在这里站着吃或蹲着吃过,便按着看似杂乱无序里的程序做起,先交钱,再拿七成熟的烧饼,并领取一个标明顺序数码的牌号,自然要申明“普通”或“优质”,有几毛钱的差价,有两块肉的质量差别。我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宾刘恒,自然是肉多汤肥的“优质”。那时候中国人还没有肥胖的恐惧,还没有减肥尿糖抽脂刮油等富贵症,还过着拿着肉票想挑肥膘肉还得托熟人走后门的光景。我便和刘恒蹲在街道边的人行道上,开始掰馍,我告诉他操作要领,馍块尽量小点,汤汁才能浸得透,味道才好。对于外来的朋友,我都会告知这些基本的掰馍要领,然而这需得耐心,尤其是初操此法者,手指别扭,捏也罢掰也罢往往很不熟练。刘恒大约耐着性子掰完了馍,由我交给掌勺的师傅。

我和刘恒就站在街道边上等待。我估计他此前没经过这种吃饭的阵势,此后大概也难得再温习一回,因为这景象后来在古镇灞桥也很快消失了,不是吃午餐的人减少了,而是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开张的私营饭馆分解了食客,单是泡馍馆就有四五家可供食客比对和选择;反倒是那些刚刚扔下镰刀戴上小白帽的乡村少男少女,站在饭馆门口用七成秦腔三成京腔招徕拢络过往的食客。

几年之后,我有幸得到专业作家的资格,可以自主支配时间,也可以不再坐班上班,自我把握和斟酌一番,便决定撤出古镇灞桥,回归到灞河上游白鹿原下祖居的老屋,吃老婆擀的面条喝她熬烧的包谷糁子,想吃一碗羊肉泡馍需得等到进城开会办事的机会。

住在乡下,应酬事少了,阅读的时间自然多了,在赠寄的一本杂志上,我发现了刘恒,有一种特别兴奋的感觉。随之又读到了《狗日的粮食》,我有一种抑压不住的心理冲动,一个成熟的禀赋独立的作家跃到中国文坛前沿了。每与本地文学朋友聊起文学动态,便说到《狗日的粮食》,也怀一份庆幸和得意,说到在灞桥街头站着或蹲着招待刘恒的那一碗泡馍,朋友听了不无惊诧和朗笑,玩笑说,你把一个大作家委屈了。我也隐隐感到,便盼着有一天能在西安最知名的百年名店“老孙家泡馍馆”招待一回,挽回小镇站吃的遗憾。这时候不仅公家有了列项的招待款,我个人的稿酬收入也水涨船高了,况且“老孙家”也得了刘华清题写的“天下第一碗”的真笔墨宝,店堂已是冬暖夏凉和细瓷雕花碗的现代化装备了,我在这儿招待过组团的兄弟省作家和单个来陕的作家朋友,却遗憾着刘恒。刘恒似乎不大走动,似乎除了一部一部引起不同凡响的作品之外,再没有其它逸事或作品之外的响动。我能获得的信息,都是他的作品所引发的话题。这样,刘恒在中国文坛的姿态,便在我心里形成了,让我无形中形成了敬重,不受年龄的限制。敬重不在年龄。

从1980年夏天初识于我的灞桥,街道边的一顿午餐,成为我们20多年深刻的记忆。这期间,我和刘恒大约有两三次相遇,每当见面握手,便说到街头的那顿午餐,一碗牛肉或羊肉泡馍。以我推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也随着作家腰包的不断填充,大餐小餐中餐西餐乃至豪华宴会,他和我都经历过了。在他,起码我没听见对某一顿大餐的感受;在我,即使吃过什么稀罕饭菜,稀罕过后也就不稀罕了。灞桥街头的这一顿牛羊肉泡馍,之所以让两个人经久不忘,我想在于这情景发生的年代———1980年夏天,中国新的发展契机初露端倪时的一个标志性的年份,每一家私营饭馆在古镇灞桥张扬出来时的特有景观;另一因由在于这碗牛羊肉泡馍,标记着那个年月的我的消费水平,自参加工作第一次涨薪,拿到45元月薪了,大约发表了10多篇小说,累计有1000多元的外快稿酬了,可以请本地和外埠的朋友吃一餐泡馍了;还有一点在于,蹲或站在街道上吃泡馍的这两个人,后来都成了有点名气的作家,一个在北京,一个还在关中。这似乎才是造成记忆不泯的关键,作家微妙的生活感受;此前此后我陪过老朋友新相识包括乡村亲邻等都吃过,过后统忘记了;唯有作家不会忘记,我记着,刘恒也记着。

这回在北京饭店和刘恒握手,他开口便说起这顿牛羊肉泡馍午餐。笑罢,我突然想到,这顿街边的午餐已成为一种情结,也成为一种警示,在我千万别弄出摆显“贵族”的嗲来,当下这种发“贵族”的嗲气小成气候。那样一来,刘恒可能再不说1980年夏天古镇灞桥的午餐,也不屑于和我握手了。

1129。

二府庄。

陈忠实的经典语录

近日,因为忙碌,很少上网,关注新闻的机会就更加少之又少。儿子前天放假回家进门就问:“妈妈,陈忠实老先生去世了,你怎么也不写点东西纪念一下呢?”我愕然的站在那里,不知所以,半天才缓过神来说:“你说的是真的吗?这个消息可靠吗?”儿子说:“这个消息千真万确,一点不假。”说实话,对于这位我们陕西本土作家了解的并不多,以前从电视新闻中看到过,只是觉得他衣着朴素,像个农民,很平易近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自从前几年看了他写的.《白鹿原》之后,才觉得他很了不起,他虽然生不逢时,高中毕业,就碰到了大跃进的年代,让他的大学梦随之破灭。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到教书育人,他一直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笔耕不辍,才成就了他后来光辉灿烂的人生。1982年,他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之时,他又返朴归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灞桥,潜心写作,完成的他的旷世之作《白鹿原》,让他一举成名。凡此种种,不得不让人由心里敬佩和尊重老先生的人格,忽闻老先生逝世,很是茫然,随以我粗浅的文笔,写下几行拙劣的文字,虽不能表达心情之万一,但也算是都这位文学泰斗的一点点哀思之情吧。

灞柳桥边一农家,

满腹诗书气自华。

淡泊名利守本分,

教书育人桃李花。

闻鸡起舞勤笔耕,

晚伴夕阳赏文霞。

闲云野鹤似神仙,

汉釉孪轮名茶。

惊闻泰斗归西天,

六月飞雪落秦川。

滔滔渭水流不尽,

泪如泉涌祭英贤。

旷世之作白鹿原,

矛盾奖章捧回还。

而今撒手极乐去。

连篇巨著美名传。

注:汉邮浅轮沂道舷壬故乡的河流。此篇文章,写于五月二号,发表在本人空间。

陈忠实的小故事

陈忠实(1942年-4月29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凭借《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2月15日,“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204月29日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

陈忠实的经典语录

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候,各种树叶都变得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党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

陈忠实的小故事

陈忠实是《白鹿原》的作者,今天的逝世令我们非常感伤,今天就由小编就来分享一下陈忠实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1992年早春的一个下午,陈忠实写完《白鹿原》的最后一个字。之后,他对妻子说:“我得给老何写封信,告诉他小说的事,我让他等得太久了。”

陈忠实说的老何,叫何启治,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常务副主编。两人交往已经有20年了。

1973年隆冬,西安奇冷。一天,陈忠实到西安郊区区委开会。散会后,在街道的`拐角,他被一个陌生人拦住。那人自我介绍说:“我叫何启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在西安组稿。我读过你刊发在《陕西文艺》上的短篇小说,觉得很有潜力,这个短篇完全可以进行再加工。所以,我想约你写一部长篇小说。”

寒风中,陈忠实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脸惊讶而茫然。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没有任何名气,而且根本没有动过写长篇的念头。于是何启治耐心地鼓励他,激励他要树立信心。“你一定要写长篇,写出来一定要给我发。”临分手时,何启治言辞恳切地说:“别急,你慢慢写,我可以慢慢等!”

自从这次“街头约稿”后,两人就一直联系,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1年后的1984年,陈忠实接待前来陕西组稿的何启治,两人闲聊时,何启治问他:“有长篇写作的考虑没有?”看到陈忠实面有难色,何启治轻松地说:“没关系,你什么时候打算写长篇,记住给我就是了。还是当年那句话,不急,我可以慢慢等!”

再后来的一次两人聚面,又说到长篇小说写作的事。这一次,面对何启治的真诚,陈忠实告诉他,自己有写一本长篇小说的想法。初步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在此其间请老何不要催问。何启治用力地握着陈忠实的手,说:“你放心,我充分尊重你的创作,保证不给你带来任何压力和负担。”

此后的几年里,何启治紧关口舌,守约如禁。每次,人民文学m版社的编辑到西安组稿,他都要委托这些编辑给陈忠实带去问候,但再三叮嘱,只是问个好,不要催稿。1991年的初春,何启治带领一班人马到西安与新老作家朋友聚会。见面时,他对陈忠实说:“我没有催稿的意思,你按你的计划写,写完给我打个招呼就行了。”

在何启治“关心”不“催促”的无压力状态下,陈忠实的长篇小说创作十分顺畅,只用了8个月就完成了。其后,和何启治料想中的一样,《白鹿原》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风行全国,并在1997年12月,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多年以后,陈忠实在一篇回忆创作艰难历程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老何随后来信了,可以想象出他的兴奋和喜悦,为此他等待了几近20年,这对于他来说太长了点。而对于我来说,起码没有使这位益友失望。”而作为组稿人、责任编辑和终审人,何启治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为什么对陈忠实履约践行充满信心时,他这样说:“事实证明,正是我和陈忠实始于1973年的真挚友谊,以及彼此的信任,使他在近二十年后必然会把惊世之作的《白鹿原》交到我的手里,并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当代》杂志。”

君子之交淡如水,却历久弥坚,绵长不绝。从陈忠实和何启治的话语中,我们能够看出他们之间的信任。正是这份信任,让二十年的约请和履约的君子之谊,创造出了一部恢弘的文学巨作,同时,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陈忠实马罗大叔阅读答案

从1993年陈忠实的《白鹿原》出版后,我就记住了陈忠实那张“沟壑纵横”却不失坚毅的脸,想象着年轻时的这张脸该有多么英俊。但让我大失所望的是电视专题片里的年轻陈忠实照片决谈不上英俊,只是比农村小伙子身上多了点“酸文假醋”气,真不如现在看着顺眼、深奥、硬朗、线条分明。有一次我用这话调侃陈忠实,他用陕西话回敬我:“得是地,人家都说周总理就是越老越帅气嘛!”

有一次我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以作家出版社名义出版、署名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丰乳玉臂》,马上打电话逗他:返老还童啦,怎么研究起“肢体学”?陈忠实一边听我电话一边在来回踱步,我在电话里能听出他啼笑皆非的腔调和踢踢踏踏的脚步声。陈忠实抱怨说:“《白鹿原》自发表到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各类版本总印数早已超过100万册,可我还收集到盗版本十几种,盗版的数量估计超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总量的三倍以上。还有不下三十本以我名字出版的小说。我的名字有那么值钱吗?”

陈忠实自己发现被盗名的第一本书是《村画》。欺世盗名者把《村画》弄得“遍地开花”,一点不在乎陈忠实本人是否知晓,竟然摆到了他家门口书摊上。摊主认得陈忠实,老远就冲他喊,你的新书卖得不错,刚进两天,几十本就卖完了。陈忠实张口结舌,估计他当时那张脸得让小摊主做两天噩梦。

没等噩梦过去,陈忠实又接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电话,说这部署名陈忠实的《村画》,内容与他们社出版的一部叫《壁虎村》的作品相同,作者是云南作协副主席李霁宇。他们请陈忠实写一篇文章以澄清事实,陈忠实只好怀着无法言说的心情著文说明事实真相。估计从那事起过滤嘴香烟消愁的作用不行了,陈忠实改吸雪茄。

还有一次,上海一位读者和浙江师大的一位研究生几乎同时致信陈忠实,说他们买到一本署名陈忠实的小说《生命原》,内容不错,就是错别字太多。陈忠实当即回信说明本人并没有出版过这本书,希望他们将此书寄来看看,同时寄了自己的一部作品以作留念。其实陈忠实更为苦恼的是,这部作品是陕西党校的一位老教员在此书尚未出版之前就将一校样送给他读过,请陈忠实帮着提提意见,出版之后还送了他一本,书的原名叫《楞娃》。这事叫陈忠实好生地郁闷了一阵子,估计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条。

陈忠实还接到山东作协副主席赵德发的电话,说他看到一本叫《石牛原》的小说,落款是陈忠实,但内容正是自己的作品《缱绻与决绝》。接到这个电话陈忠实真是不能再容忍了,盗名盗到自己朋友的头上,不仅再一,而且再二,再三,损害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也罢,伤害到了朋友们,陈忠实于心不忍,而且为此总是心怀歉疚。从此陈忠实但凡接受记者采访都会郑重声明一点:我写《白鹿原》之后没有长篇出版,任何署我名的长篇,除了《白鹿原》之外,都不是我的作品。这一来,陈忠实估计不会再有盗他名出书的了。

其实不然,没过两天他相继收到了几张汇款单,汇款单位都是些很少听到的地、市级小报。他拿到汇款单苦思冥想也没想出曾几何时给这些地方寄过稿件。汇款不能收,只能等着邮局自动退款了。后来陈忠实在和一位记者聊天时说到此事,记者报道后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竟然查到冒名顶替的作者是陕西农村的一位文学爱好者,他自己署名的文章寄到任何地方的报刊,都从未被采用过,便想到以陈忠实的名字落款,地址写自己家的。因此那些没和陈忠实联系过的报刊就按他提供的地址寄稿费和样报,但有些知道陈忠实地址的就寄到省作协。此事过去一段时间之后,陈忠实见到一封信,是那位化名陈忠实的人悄悄放到作协收发室的。看了这封信陈忠实又难过又感慨。这位农民兄弟在信中说,他家境不好,自幼喜爱文学写作,想靠写稿的收益补贴家用,就想出这么个办法,篇篇中的。陈忠实读了这封信后,很想见见他,可这位农民没有留下地址,只好等待他的再次出现。等待的过程中陈忠实会常常想到他、惦记他。好像是他又欠下一笔难以偿还的人情债似的。

谈起他屡屡遭受的盗版盗名之苦,我估计陈忠实这会儿一定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2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陈忠实的性格特点。(3分)。

24.有人说本文整篇都是写陈忠实先生的书被盗版的事情,有重复之嫌,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得当吗?为什么?(4分)。

23【陈忠实用陕西话回敬我,体现了他幽默的性格;(1分)回信寄书给两位研究生,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态度;(1分)当朋友的书被盗用自己的名时考虑朋友的名声,表现了他先人后己的品格;(1分)想见冒自己的名出书的农民朋友,还表现了他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作家。(1分)】(3分)。

24【作者这样写处理得当。(1分)因为作者每一个事例的对象都不同,由陈忠实的朋友、陈忠实自己、出版社的电话、读者的信、作协主席、最后到盗用他名出书的农民,(1分)结构上是层层递进的。(1分),同时情感上也是层层递进的(1分),由自我解嘲、张口结舌、无法言说、苦恼、歉疚,到最后的难过感慨,苦大仇深,(1分)文章就是用这样看似重复的事例一步一步体现陈忠实的无可奈何。(1分)】(4分)。

怀念陈忠实先生散文

早先知道先生的身体不好,他的烟重,酒也喝得多,主要是实在,他在酒桌上不会托辞,也不会劝别人,更不擅狡辩,到了别人热情敬他的时候,他只能用酒来表达自己的谦逊和诚实。

那时他已经是一位大作家了。我在北京和几位朋友聚会,他们说今天有陈忠实到场。我当时还没有读过《白鹿原》,而《白鹿原》也没有再版,不像现在这么火,不过北京的朋友告诉我,他是陕西最有实力的作家,“陈忠实不火,天理不容!”我见朋友说得那样,心里也自然生出敬意。

见到他时,感到他确实很普通。他那次是到北京一个出版社谈出版的事,因为在场的人多,我们也没有机会详谈,况且我当时只是文学的门外汉,或者算是个中年“文青”。我记得他穿得十分简朴,好像还是一双布鞋,过时的灰布夹克衫,大家请他坐中间,他说什么也不肯,表白说,就是来和大家见上一面,向大家学习。我敬他酒,他一饮成而尽。我说请他有机会到东北,他说那你先到西北。

他随身带来几本书,拿出后,似乎有些羞怯地问在座人:“谁没有?要不?”

我们当然求之不得,于是我手中有了这本由陈忠实先生亲笔签名的《白鹿原》(是1993年版的,北京19第11次印刷)。

读过他的作品,我深感作品的厚重,有一股历史的沧桑在弥漫。特别在他火了之后,我更加注意他的行踪和有关他的评论,我发现他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也确实是一个脚踏实地、扎根生活的“实力派作家。他一直没有离开过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写家乡、写西北、写曾经的历史。我曾经向熟悉他的.朋友打听,他们也介绍说,陈忠实老师确实如他平时表现得那样,丝毫没有架子,朴实得如高粱玉米,可是他对作品却十分讲究,常常为一篇稿子、一个细节反复修改,因此也耗费了他的大量精力,透支了自己的身体。

如果说,东北的作家是大气和豪放。而西北的作家则厚道和内敛,群人聚会时,高谈阔论的往往是东北风,而悄悄静坐在一旁的则是西北的黄土。然而到后来能够惊人的,却各有炸雷轰顶。

读陈忠实,更加理解了那句话:作家就是要用作品证明自己,所以作家的职业才神圣。我钦佩陈忠实先生这样的作家,对他的过早离世深深叹惋,也为能够有幸与他见过面而深感骄傲。

1、这双眼睛习文可以治国安邦,习武则可能统领千军万马。

2、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

3、我一生没做过见不得人的事。凡是怕人知道的事就不该做,应该做的事就不怕人知道,甚或知道的人越多越显得这事该做……你俩记住这个分寸。

4、两年准备,写了四年。有了这本将来能带进棺材垫着的枕头。

5、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事;不修身不正己而去正人正世者不是盗名欺世;你(黑娃)把念过的书能用上十之一二,就是很了不得的人了。读多了反而累人。

6、人是个贱虫。一天到晚坐着浑身不自在,吃饭不香,睡觉不实,总觉得慌惺兮兮。人一干活,吃饭香了,睡觉也踏实了,觉得皇帝都不怯了。

7、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其实天知道地也知道,记在天上刻在地上,也是抹不掉的。

8、熟了倒没有绿着时有味。成熟了的杏儿,把儿松了,风一吹就落地了,风不吹也要落掉了。成熟是胜利,也是悲哀。

9、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心软一下熬不过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10、朋友之交,宜得删繁就简。

11、露水没籽儿闲话没影儿。

12、我权当狗咬了。人嘛,不能跟狗计较。

13、咱们祖先一个铜子一个麻钱攒钱哩!人家凭卖尻子一夜就发财了嘛!

14、我们还得学会容纳仇恨。

15、人狂没好事,狗狂一滩屎喀!

16、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

18、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必须说出来;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19、世事你不经它,你就摸不准它。世事就俩字: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就好比箩面的箩筐,咣当摇过去是福,咣当摇过来就是祸。所以说你么得明白,凡遇到好事的时光甭张狂,张狂过头了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光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20、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后,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要不就只有碰死到墙上一条路可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