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2023年朱光潜讨论文学写作和翻译技巧的论文集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优秀5篇)

2023年朱光潜讨论文学写作和翻译技巧的论文集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优秀5篇)

作者:笔尘 2023年朱光潜讨论文学写作和翻译技巧的论文集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朱光潜讨论文学写作和翻译技巧的论文集篇一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还有个人对古松的内心欣赏情趣也会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赏者的个人认知经验在里面,这也是人们看到某某事物时会说:我认为如何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其实人们在对事物赋予个人的某种情趣的定义同时人们也在不经意中模仿着事物本身的一些属性。也就是说人的美感经验不是单独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情趣独立产生,因为事物的物理属性,因为人的移情作用,两种属性的结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经验。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其实美感和快感无时无刻都冲斥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究其出发点就又产生了前面朱先生讲的不同态度的问题。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雕像和英国姑娘一个是雕塑艺术品一个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单从实用角度出发那还是英国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这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我姑且如此解释朱先生的这段文章。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美感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经验。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会带着思考,这种思考会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无法直接单纯的欣赏一件事物本身,而会产生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所以美感经验同联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朱光潜讨论文学写作和翻译技巧的论文集篇二

朱光潜,著名文学评论家、思想家,其著作《谈艺录》、《谈美》等至今仍为文艺界的经典之作。这些书籍展现了他独具慧眼的艺术观察角度,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与体会。今日,我们就以“朱光潜谈心得体会”为主题,探讨一下他的思想对我们的启发与影响。

1.朱光潜的“艺术至上”观念

朱光潜在《谈艺录》中提出了他的“艺术至上”观点,认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其表达能力上都有着独到之处,值得被尊重与发扬。他把艺术看作是人文精神的表现,是人类文化价值体系中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还有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即艺术创作是一种向每个人灵魂中的美的自由呼唤,它的价值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艺术品,更是一种回响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价值体验。这对于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重表面,还要深入思考它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

2.朱光潜的哲学思考

朱光潜的文学批评中充满了哲学思辨,他用文学作品来探索生命和宇宙的存在方式,揭示人类的精神与文化底蕴。他在《谈艺录》中写道:“文学是一场心灵之旅,一场对真实人生的追索和诠释。唯有文学才能让人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再次发现生命的美丽。”这种思考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需要在日常学习、工作和人生感悟中,保持对于文化、人生、宇宙的深层理解与思考,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影响世界。

3.朱光潜的人生感悟

朱光潜在他的著作中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人生的感悟。在《谈艺录》中他曾写道:“我们需要解开心灵的枷锁,以一种简单、自由、快乐的心态去生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仅只是忙着工作、追求金钱等表面的东西,更要注重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愉悦。只有这样,心灵才能更自由,人生才能更快乐。

4.朱光潜的文化自信

朱光潜作为一个杰出的文艺评论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体验也很深。他在《谈艺录》中指出:“中国文化孕育之根至为丰富,它曾经以其创造力引领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光潜有着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骄傲。这种自信的态度让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同时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也要有着更加充足的底气并贡献出我们自己独具的价值。

5.结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容易迷失在大量信息的海洋中,而朱光潜的著作却让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来认识世界,探讨人生。朱光潜的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考与启示,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它能够成为一盏指路明灯,在我们迷茫时提供前行的动力和方向。

朱光潜讨论文学写作和翻译技巧的论文集篇三

亲爱的光潜先生:

青年就如您说的一般,内心的躁动,心理、生理上的烦恼与外界带来的种种,总会让我们变得脆弱。

青春期给我带来了许多的顾虑,我知道这顾虑从哪来,为什么而来,但我却不知道如何解决。

有时我也会学着广大学者一般,看着那一幅幅字画,总认为自己明白了很多,但回过头,却发现其实并没有。我那自以为是的心性,从未进步一星半点。就如您说的那般,“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但等到我读完您的作品之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的烦恼与疑问大部分都被解除了。您用幽默的语气、真实的例子来包装背后的道理,和对我们的劝诫。我许许多多的观点也得到了您的支持。我与您在心灵中总会产生共鸣,也许我们应当成为朋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光潜先生,您的每一句话在作品中,总能让我受益匪浅。我希望这本书能陪伴我度过在成长中的难关,为我点燃一盏灯,为我指明一条路。

您的读者

8月8日

朱光潜讨论文学写作和翻译技巧的论文集篇四

我是您的“朋友”,虽未曾见过面,但在您所著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常那么称呼我。那这回,我也以朋友的视角来与你交谈。

我曾听闻那么一个故事,属真属假并未了解:一位男士在一个艺术展柜台上摆上了自己的墨镜,然后站在了一旁,后来有一波“艺术家”赶来,对这副墨镜大加论赏,到最后,男子才将墨镜拿起,架在了自己的鼻梁上:“这个不是艺术品,只是我私人的且普通的一副墨镜罢了!”虽不知可不可靠,但现实中,的确出现了那么一群“艺术家”。

我非常疑惑,为何在艺术与美的方面,也开始蒙上虚伪。你在《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中讲道:“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孟洛里莎》了。”可现如今,他们似乎把所有物品都归类于艺术了!

面对这样虚假腐败的情景,这不仅仅是在艺术,在各方面,似乎认为在某些高级人士说道都是真理,不加以辨别与批判了,且真正有见解的人也只在墙角发光,又很快被埋没。

我真的非常需要一束光透过我那裂缝的地方,我凭一已之力也无法扭转局面,我有我的想法但也不成现实,纠结之下,相信你一定能帮助我!

期待你的来信。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

8月8日

朱光潜讨论文学写作和翻译技巧的论文集篇五

亲爱的朱光潜先生:

见字如面。

如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已经成为了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其内容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您总是以您的朋友光潜落款,让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也让我们看到了您对我们新一代人的殷切期盼。

令我感同身受,很有共鸣的是第六课《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其中谈到了一个很有深度的故事。一位法国的向导带着一群美国游客参观,粗略地说了一句“这就是著名的《孟洛里莎》”。一群人只欣赏了不到三分钟就蜂拥而去。这说明了当代人看待任何事物没有一点钻研精神,认为每样事物其背后的原理很简单,从不假思索,加以探究。

光潜先生,我觉得我也陷入到了这样的麻烦当中。上课不想思考,敷衍了事,课后的作业习题中的难题中的点题从来没有再看看,再想想的习惯,只想着快点做完,不会的空着先。“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觉愈轻浮粗率,而艰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现在的科技发展太快,用脑子不断研究的时代好像不复存在。随便什么题目只要用于手机拍照上传,就可以得到又快又准的答案。所以,现在的我越来越依赖手机,动不动就要打开作业帮查查答案,连爸爸妈妈劝我都没有用。

“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的苦心与热情了。”所以,光潜先生请用您的双手帮帮我,帮助我脱离这样的烦恼,给我指引照亮前方的路灯!

期待您的回信。

此致,

敬礼!

您的读者

20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