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最新乘法和加法教学反思 乘法教学反思(实用7篇)

最新乘法和加法教学反思 乘法教学反思(实用7篇)

作者:雁落霞 最新乘法和加法教学反思 乘法教学反思(实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和加法教学反思篇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勤奋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参与观摩活动的所有教师、专家和领导都啧啧称赞。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磁铁一样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只花了约15钟”一辈子与15分钟,多深刻的阐述啊,用整个一生去备课,多崇高的境界,多令人感动的责任感。在每一个45分钟的课堂里,教师能带给学生怎样的精彩?学生是否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都取决于教师一生的准备。

所谓“备课”,传统的解释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现代对“备课”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新的丰富和拓展,既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对于备教材,我历来很重视;而对于备学生,则多凭直觉,求个大概,没有很自觉的去做。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一课,在备课中突出“备学生”,有了新的领悟。

备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好之”、“乐之”的前提,学生才能积极进取,执着的追求。对于我素未谋面的学生,如何同他们相互沟通,相互配合,上好这一节课呢?我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突破口。该课的引入原以该章导图中的一个问题展开的:某校,将一块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操场的长、宽分别增加n米和b米,用三种方法表示这块林区现在的面积。题目不难,学生可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按部就班的进行计算,从而得到答案,显然该题的目的是为了推导出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教学中无悬念,非常平和。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一个小情景,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运用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联系推导出乘法法则后,我用一个十字绣的引入来引导学生。学生的注意力顿时集中到课堂上来,急于想寻求、探索其中的方法,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我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了该教学目标。而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法则的理解正是本课的重点。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通过备学生的兴趣,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为自己的主动需求,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备学生的差异,因人施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在备课“备学生”时,我认真贯彻这一现代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使之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上课之前,就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智力水平、学习习惯乃至心理素质等,以此作为我确定教学方案的依据。

在备例题时,我经过多次比较与筛选,最终确定了三个例题,使每个例题之间都体现出一定的梯度,每个例题结束后都强调注意点,力求每个学生能够铭记于心,并在循序渐进的讲解中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中,我尽力做到更细腻,层次更分明,要点更突出。带着学生走进教材,立足于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我想这就同园丁培育幼苗一样,要根据土质、墒情、品种的不同,进行合理施肥、浇灌,才能确保丰收。

备学生的反馈,提高教学效率。课还没上,怎么能有“反馈”呢?我认为在备课的时候,要把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生成的反馈信息,多想一些,多预设一些,当这些反馈一旦成为事实时,就可以及时调整方案,有条不紊的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不断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程序;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并改正错误。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备本节内容时,我预设学生在计算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可能会出现“漏项”的情况,因此,在例题后我让学生去寻找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展开后项数的规律,发现在合并同类项之前,展开式的项数恰好等于两个多项式的项数的积,运用这一规律,学生们在后面的练习中避免了“漏项”的发生。

当然,有的预设在授课时没有用上,有的预想的“反馈”实际没发生,但我并不因为备课时多花了时间而后悔,有备无患,可使自己的教学显得沉着而自信,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这一节课,给了我许多启示,什么叫用一生备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那个历史老师所说的一生与15分钟备的这堂课是什么关系?平实的课是学生有所得的课,我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这一节课中让学生最大的所得是什么?我仍需要探索。此刻,我有了新的领悟:备课备一生,需要用我们的全部智慧、能力和热情。备学生,更是一堂永远备不完的课,注定我们要备上一辈子。

乘法和加法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是上海培智教材第十四册第四单元第4讲《5的乘法》,八年级共有10人,智商测试为中重度,学生个别差异较大,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根据本班学生学习能力,我将10名学生分为三组,a组、c组合作学习,b组师协助,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掌握5的乘法口诀编制方法,记忆5的乘法口诀。

1、复习巩固。通过复习第三讲4的乘法,评测学生对1-4的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为新授5的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新授。引导学生观察ppt,5根棒棒糖、10个苹果、15个香蕉、20个福娃、25个草莓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总结出来5的乘法口诀。

3、巩固练习:对口诀。让学生根据口诀前半句对出口诀后半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会根据学习的知识进行直观回答,就通过学生的直观反映,能够感知学生对5的乘法的掌握程度。

4、巩固练习:生活中的乘法。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5元人民币和一盒黄瓜5根,引导学生看图列出乘法算式,通过学生的回答,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的认知情况,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5、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5的乘法的口诀,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的认知。

6、作业:

b组:熟读5的乘法口诀,试着背一背。

c组:跟着家长读一读5的乘法口诀;

1、结合生活实际。5的乘法联系生活中,本节课,我从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到课堂中的讲解,生活化、趣味性比较强,能吸引学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及时评价。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老师和学生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分层教学。我们班分为a、b、c三组,教学中我对每组的要求都不同,教学目标不同,各个环节中的要求也不同,在学习5的乘法时,要求a组学生能看图独立列出5的乘法算式,b组学生能在老师协助下列出5的乘法,c组能够跟读出乘法口诀。

1、及时评价要更加细化。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更精准的评价语言,及多样化的评价。

2、关注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除了要把握好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更加关注学生,把分层教学落到实处。

3、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有的学生只顾自己,有的学生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有点不适应,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做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扎扎实实,不能“拔苗助长”。

乘法和加法教学反思篇三

一、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解算理。

教材为我们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通过解决两个问题来完成含有两级运算的,乘法在前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含有两级运算的,且乘法在后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对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3×5+20)实际上,学生在前几册中已经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也学过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乘加、乘减)。所以,在呈现情境图,学生搜集信息,出示问题后,提出:你能帮小军计算出来吗?便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分步解答,一小部分学生列出了综合算式,只是格式需要指导。为了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书写格式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思路,理解算理。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两种列式的不同,揭示特征和课题。第2个问题: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50-18×2的运算顺序是重点要指导的,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里主要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要求找回多少元,应先求出2盒水彩笔的钱数,从而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最后通过对两道综合算式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在综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加法或减法,都要先算乘法。

二、注重对比,在对比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

比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如例题教学第1题中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对比,在对比中解释综合算式的特征。如例题教学后第1题和第2题的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运算顺序。如练习中32+3×20与32+3-20、56-7×8与56÷7×8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不同练习:

1、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培养逆向思维。

2、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在改错中体验混合运算的格式和运算顺序,巩固新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

4、比一比,在比较中沟通联系,建立认知结构。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混合运算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重复机械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的厌烦。因此我们追求形式多样练习,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计算,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

乘法和加法教学反思篇四

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是学生在学习完小数的读写法,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来教学的。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通过练习让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算法,然后以本单元主题图的买书情景为线索展开教学,自然的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运用迁移规律突出算理和算法

因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基础,这节课中,我先通过让学生计算两道整数加减法题,让学生回忆、交流整数加减法的算法。出示情景图学生列出横式后,我先让学生试做,学生计算时自主的迁移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不自觉地把小数点对齐。即把小数加减法转化整数加减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最后再通过提问、交流、巩固“小数点对齐”的问题使学生明白,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如果盖上小数点,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相同。让学生学会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

在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引发讨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学生在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愉快的学习所学知识。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方面:为了充分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用的时间有点长,而使后面的一些巩固练习没有完成。造成课堂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这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尝试计算时,能够把小数点对齐,所以这部分处理较简单,只是告诉同学们应小数点对齐,没有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或借助人民币单位等来理解小数对齐的道理,虽然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能做的不错,但没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对后面学习“位数不相同小数的加减法”的学习会造成困难。

乘法和加法教学反思篇五

有理数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各项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在这种理念下,对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把握教好学中的引导作用,又要了解学生,肯定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习情趣和争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面对有理数加法教学作一简要反思: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并设计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合作交流,从而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或与同学共同探讨,合作交流,来体验成就带来的愉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通过合作交流,也可增强团队意识,增进同学友情。

二、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对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先确定和的符号;

第二、再求加数的绝对值;

第三、分析确定有理数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

三、为了减小运算难度,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并,教师可根据自身经验总结一些方法教给学生:

如:

1、同号结合法。

2、互为相反数结合法。

3、同形结合法(小数与小数结合,分数与分数,整数与整数结合用以凑整)。

四、多让学生进行板演训练,教师指导学生评析板演结果,对的给予肯定,有毛病的地方及时指导并更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即学会了知识,又获得了锻炼。

五、对于学困生要多鼓励,不要歧视他,要用“爱”去感化他。首先让他感觉到自己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让他体验到集体的荣誉感,争强团队意识。其次,对他的一点点进步要及时给与表扬,争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利用学习小组,进行传帮带,“以优补劣”。

六、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爱动爱闹,注意力易于分散,巩固不彻底,易于遗忘,教师可以采取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强化训练,以增强学生的熟练程度。

七、教师一定要要坚持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坚持用合作学习、探讨交流的教学理念,坚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坚持以学习小组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新课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总之,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就必须对每节课的教学不停的反思,总结经验,因为教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持之以恒。反思能够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反思是对以往教学工作的总结,是后续教学的开端。它可以去劣存优,让教师得到进步。反思的过程,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享受,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会得到发展锻炼,是教师业务更精,能力更强。

乘法和加法教学反思篇六

1、知识的铺垫,加强旧知识的复习和训练,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准备。

2、讲授新课,更改教学例题,通过直观演示和做手势口述,使学生直观感知把两个物体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的加法含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儿童化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学习加号,生动有趣,便于学生记忆。从老师自己的生活事例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创造了独立运用语言表达的机会。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

3、课堂练习安排了看图摆一摆、看图说算式、口算、提高题等四个不同形式的练习,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体现练习的坡度,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要求,注意了练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巩固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不足之处

1、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使用连贯、科学、精练的数学语言,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没有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学生没有激情。

教学气氛是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人际氛围,他以精神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变化。教师只有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使课堂纪律良好,课堂气氛庄重,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情绪稳定,同时情绪饱满,状态良好,自信心强,求知欲旺,学习投入,讨论问题畅所欲言。在本堂课中,只有小部分学生一直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回答,而这部分人又相对集中在左边两组,其余组,特别是距离屏幕较远的第一组的学生,几乎没有人举手。主要是我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发散联想太急、太快。我这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求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例题后直接要他们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就显得如坐云雾了。如果此处放在习题后再说,学生通过了充分的习题练习,他们在对加法的认知,语言的表达上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再让他们发散联想,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失败的原因是我对学生预设不够。

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在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要求我们继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学习,多思考,让自己过去的经验成为进一步探索的出发点,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乘法和加法教学反思篇七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一节解决问题课。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用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对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的要求是:“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情境图正确分析题意。

2、会用6和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大括号、问号以及问号在大括号中间分别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分析情境图的题意。

首先,教学课本例题。我是按照教材中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样一个流程来进行的。

1、图中有什么?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数学信息。再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号,让学生猜一猜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并借助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表示的意思,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出示“?只”,让学生说一说“?只”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只”在大括号中间表示什么意思,小结的时候我边讲解边用类似于大括号的手势把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只”在大括号中间表示求一共有几只。接着让学生借助动作用三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图的意思。

2、怎样解答?要求一共有几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解答正确吗?老师引导学生一起用数一数和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证解答是否正确,最后学生一起口答。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运用中,我尝试从引导学生做题到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题,并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解题过程。让学生积极反馈所学知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本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

1、导入时间太长,导入语中说谜语时虽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是也引起了学生们的一阵骚动,影响班级秩序。

2、教学过程中习惯性重复学生说的话,浪费时间。

3、讲解“做一做”的那道题时,没有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又领着学生从信息、问题、列算式、检验、答等步骤详细过了一遍,花费时间较长。导致后面学生展示环节时间紧张,匆匆做了小结。

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精细备课,备好每个教学环节,详细地安排好各环节的时间划分,并且更好的备学生,让孩子在今后的数学课中能轻松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真正的“高效课堂”。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己还需要在数学研讨的道路上不停地摸索,让自己的教学之路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