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国庆游岳阳楼 未到岳阳楼重读岳阳楼记散文(精选10篇)

2023年国庆游岳阳楼 未到岳阳楼重读岳阳楼记散文(精选10篇)

作者:紫薇儿 2023年国庆游岳阳楼 未到岳阳楼重读岳阳楼记散文(精选10篇)

一段好的欢迎词可以让参与者感到宾至如归。在欢迎词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技巧吸引听众?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几篇有关欢迎词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定的帮助。

国庆游岳阳楼篇一

工具/原料

岳阳楼

方法/步骤

看水。去岳阳楼五一到十一时节最佳,此时天气不冷,树木葱郁,湖水荡漾,景色怡人。洞庭湖水,绵延八百里,浩瀚无边。

看楼。到岳阳楼,要品味古代建筑的美。全楼木质结构,不用钉铆,衔接巧妙,令人赞叹。

除了赏楼看水,不得不去杜甫亭。一代诗人,留下千古绝唱,感叹其为国为民的'情怀。

小乔墓。“铜雀春深锁二乔”,一代美人,魂归洞庭,历史沧海桑田,周郎何在?

君山的龙涎井。龙涎井的美在于香妃寻夫的传说,这浪漫的神话传说,体现了人没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领略《岳阳楼记》全文。在岳阳楼中,有刻在木匾之上的《岳阳楼记》全文,在岳阳楼研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一代先贤为国为民的宽广情怀,此情此景,令人终身难忘。

国庆游岳阳楼篇二

10月30日,国务院任命陈雨露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49岁不到的他,曾是最年轻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如今成为最年轻的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也是著作颇丰的经济学者,出版、翻译了不少经济学著作,他和人合著的《世界是部金融史》、《中国是部金融史》是非常畅销的金融学通俗读物。本文经授权摘自《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该系列图书以时间为序,讲述中国封建时代最为辉煌时期发生的众多“天下大事”背后隐藏的金融财经往事。

民间经济鼎盛、封建官僚“积贫积弱”的北宋是一个清平世界,第一个下大力气改变这种情况的人叫做范仲淹。范仲淹,仁宗庆历年间官拜参知政事,死谥文正,所著《岳阳楼记》更是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垂千古。

答:仁宗年间的“岳阳楼”其实是一家名满江湖的青楼,《岳阳楼记》则是送给岳州知府兼这家青楼老板滕子京的马屁文章。范仲淹大概也觉得在自己的文章里称赞一家青楼不是太合适,于是就顾左右而言他。

我还要告诉大家,滕知府虽然因为发配岳州,重修岳阳楼确实既没也没挪用公款,而是用了一招金融魔术——“资产置换”,即,低价收购民间沉欠多年的不良贷款,然后再派兵连本带利一块要回来——看谁敢欠知府大人钱!

范仲淹居然称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还要与这等开青楼的知州“微斯人,吾谁与归”!

仁宗朝的事情,就让我们从范仲淹说起。

庆历三年(1043年)六月,范仲淹从西夏前线调入朝廷中枢,这位出将入相的人物立刻提出了自己的十条施政方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庆历新政的开端《答手诏条陈十事》。

有人高度评价这份《答手诏条陈十事》,毕竟这十条合理化建议看起来条条站得住脚。实际上,这份著名的奏折其实就说了两件事:抓权和搂钱。

当然,要先抓权才能再搂钱。

先说第一条,抓权。

北宋疆域远不若汉唐辽阔,却是一个花团锦簇的盛世。王安石曾经这样评价仁宗庆历新政之前的朝局(当然,这句话放到王安石的上下文里并非褒义):中原安逸,多年不曾大兴劳役,不曾杀掉一名罪犯,朝廷宁可耗费钱财送给契丹、党项,也不愿意妄动刀兵。

不大兴工程、不妄动刀兵、不发号施令,封建官僚哪有权力、哪有威风、哪能捞钱?

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范仲淹引经据典说明了朝廷大兴工程的重要性:春秋五霸争雄之时,诸侯国宁可向邻国借贷也要大兴水利工程;江南有圩田、浙西有河渠、苏州也有营田军专管河堤,现在,淮南歉收商人就把粮食贩运到淮南,浙右歉收商人又把粮食贩运到浙右,从中要盘剥多少利润!

只要有一批干吏能臣,这个问题就由我范仲淹解决!

一是一定要给封建官僚以实权,尤其是下级官吏任免权。至此,宋太祖赵匡胤有名无实的官僚制衡体系被彻底废弃,官员此后要打起精神,以兴弊除利为己任、置民于水火之中(兴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

二是一定要让当官的人先富起来,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给他们分配土地。除了朝廷俸禄,每任地方官都可以在任职之地获得一批土地,数量按官职高低分配。除此之外,还要定时发补贴,婚嫁丧葬都要给钱。

三是范仲淹本人一定得是全国最有实权的官员。各路转运使可任命知州,至于各路转运使的任命,就由我范仲淹说了算。

朱熹在《五朝名臣言行录》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精彩的对话:范仲淹在挑选各路监司的时候,经常对着官员名册看,看到不顺眼的名字(所谓“不才者”,很多是不肯阿附范仲淹的人)就一笔勾掉。

看到这种情况,新政重要的支持者枢密副使富弼提醒他:您这一笔不知有多少人会为此哭泣。

范仲淹显然对此不以为然: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

那么,范仲淹究竟用了什么人呢?

答:谁能搂钱,就任命谁当官。

王夫之对此曾有深刻的评价:一批急功近利的人借机向范仲淹兜售自己敛财之术,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之时,便是荡涤天下钱财殆尽之日。

再说第二条,抓了权就能搂钱。范仲淹为搂钱想出了很多办法,条条都跟金融有关。

第一,货币贬值。结果,无效。铸造大钱搂钱简单易行,实在是谋财害命的不二法门。庆历三年(1043年)起,北宋朝廷开始铸造“庆历重宝”,钱重7.5克,却要当十枚市面上的铜钱。不过,当时是典型的自由经济,市场根本就不买账,庆历重宝自发行之日起就只能当二至三枚铜钱,与实际重量相仿。

第二,重农抑商。结果,催生了北宋另一种纸币——“钱引”。范仲淹给商人起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绰号叫“游人”,只有让“游人”都回家种地天下才会太平,否则,“游人”终日浪荡在城市之间,惟一的作用就是败坏伦常纲纪。

要想管住“游人”,最有效的法子就是设立盐、铁、茶等产业的管理机构。在延州做知州的时候,范仲淹就在自己地盘上成立了官营盐、铁、酒、茶的专营机构,禁止民间私营这些产业。

现在,得入朝堂,范仲淹立刻把这条经验推广到全国,他成立了“督盐院”等一批机构,对商人发放“盐钞”、“铁钞”、“茶钞”——统称“钱引”,即配额。从今往后,你生产多少盐、生产多少铁,能卖多少茶叶,都要有相应的“钱引”。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钱引直接催生了北宋真正通行全国的纸币——“盐钞”。

与官交子相比,盐钞以足额食盐作为准备,获得盐钞的人可以在全国兑换食盐。商人很快发现,盐钞不仅可以兑换食盐,还可以作为市场上的交换凭证;同时,官交子的流通范围仅限于益州、西北诸路,盐钞却可以在北宋王朝通行无阻。

此后,盐钞逐步取代了交子的地位,成为通行北宋王朝的'一种新纸币。

尽管熙丰变法期间盐钞发行量曾一度突破三司产食盐总量,但是,朝廷还要靠食盐专营牟利,历代帝王对盐钞发行限制颇多,皮公弼甚至蔡京都对盐钞发行进行多次整顿。整个宋代,盐钞的信用都好于官交子,一直到南宋灭亡。

第三,建立官营信贷机构,即“回易”。“回易”产生于隋代,通俗地说就是官府出面做买卖,不过仅限于与游牧民族“马匹—粮食”交易。

范仲淹有很强的金融创新意识,他所谓的“回易”是以军费对外放贷。在一封名为《奏乞许陕西四路经略司回易钱帛》的奏折中,范仲淹明确提出了回易的目标:增息财利,使天下之财再无流通之虞!同时,范仲淹还洋洋得意地叙说了功绩:我挪用军费放贷,一年就赚了四十二万贯钱。四十二万贯,已经是澶渊之盟岁币的40%,这些钱全部来自陕西路一地!

宋太祖曾经下诏“官吏不得经商”,此为永制,范仲淹是在明目张胆地违反太祖遗命!还自鸣得意!

即使以最高尚的名义,封建官府一旦以合法的身份渗透进商业,所有赚钱的行业必然垄断在官府之手。庆历新政之后,北宋禁军开始全面渗入商业、银钱拆借,那位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被发配之前他手下的军兵一半以上都被派去贩卖茶叶,结果当然是“回易私茶,破坏茶法”。

面对乱世之源,朝堂之上甚至产生了恢复王莽“王田制”的奏议。有人这样评论时政:只有天下大乱、兵锋再起,让大多数人死掉,才可平均土地(此必生乱,如乘大乱之后,土旷而人稀,可以一举而就)。

北宋王朝当然需要一个强势集权对抗外敌,但是,庆历新政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就变成官僚新秀的一场盛宴,这恐怕是皇帝未能料及的。要逃脱乱世魔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立即停止新政。

庆历四年六月,宋仁宗下了一个干脆的决定: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两路宣抚使。范仲淹有生之年再也没有回到朝堂之上。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替范仲淹收拾烂摊子的人叫做包拯,即民间评话中的“包青天”。在京剧戏文中,包拯用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铡了很多皇亲国戚、贪官和地痞流氓。在正史中,包拯最大的功绩是在全国丈量土地,设立了一道类似“开元限购令”的“仁宗限田令”:所有官员购买田地一律不得超过三十顷,多出来的土地必须充公。

关于“仁宗限田令”就不多讲了,跟前朝的故事差不多。盛唐开元年间,宇文融为了限制土地兼并曾经颁发过一道史上最严的土地政策:任何人不得购买土地,不承认帝国一切土地买卖。后来,杨国忠放开了“开元限购令”,十年之后,大唐帝国40%的人都变成了流民。

北宋年间也有一个人毫无顾忌地放开了“仁宗限田令”,这个人是包拯的一个手下,名字叫王安石。

国庆游岳阳楼篇三

作为一个湖南人,我也到过全国不少地方,尽管囊中羞涩。可我居然没有到过岳阳楼,深以为憾。

对于岳阳楼,我还是30年多前初中时读过一篇必背的课文,才有那么一点印象。那篇课文就是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今30多年过去,我依然记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但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现在已成为至理名言而千古传诵。

我没有到过岳阳楼,无法体会她的壮美,但我能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感觉到她的雄壮气势,你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你看,岳阳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北宋王朝(960-1127)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从来没有统一过全国,与之对峙的政权还有辽、西夏、西州回鹘、吐蕃诸部和大理等。北宋吸取五代十国时期“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的武将专权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政策;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外全部由中央掌控,造成了强干弱枝局面。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据史料统计,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员人数比实际需要的多出两倍以上,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100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了三倍多。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部门入不敷出。

国庆游岳阳楼篇四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是否也应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现在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中国将永盛不衰,繁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国庆游岳阳楼篇五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前身传为东汉建安十九年(2))东吴名将鲁肃所建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改称巴陵城楼,唐开元四年(7)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今湖南岳阳)时扩建,始称南楼,乾元二年(759年)更名为岳阳楼。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至是声名益大。后几经兴废,楼址在唐宋之际、明隆庆年间、清光绪年间曾先后三次后移,现存建筑系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岳州知府张德容所建。1949年后增修了怀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再次修缮。1984年对外开放。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岳阳楼-君山岛景区)。

岳阳楼占地670亩,主楼平面呈长方形,通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主楼右有“三醉亭”,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左有“仙梅亭”,传明崇祯年间维修中挖出一石板,上有似枯梅的花纹,时人视为仙迹,故名。今枯梅仿雕石板仍嵌立在亭中。楼内有清乾隆时(1736-1795)书法家张照写就《岳阳楼记》木雕屏,近处还有宋代铁梢、铁枷及各代石刻多处。新建瞻岳门、仿古城墙、角楼、洞庭风韵诗廊、汴河街、南大门、双公祠、五朝楼观、碑廊、吕仙祠等景点。虽比滕王阁和黄鹤楼规模小,但它却是三大名楼中唯一的木质结构的建筑。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因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丹、邵竦篆额,号为“天下四绝”。可谓文以楼生,楼以文名。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贬岳州,次年便重修岳阳楼,为使重修的这座楼传名千秋而万世不朽,滕子京恳请同科进士范仲淹为之作记。滕子京考虑到范仲淹身在邓州(今属河南),未曾到过岳阳楼,乃修书一封除介绍岳阳楼详情外,同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并抄录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命人送往河南邓州。范仲淹根据来信中介绍的情况及附来的《洞庭秋色图》,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写出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仅369字,却字字珠玑,内容博大,气势磅礴,尤其是文中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融汇的精神使当时苏东坡亦发出了“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的感慨。有意思的是,范仲淹从不曾到过岳阳楼,仅凭传说中滕子京给寄过去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和前人有关岳阳楼的一些诗文,就“闭门造车,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千古雄文”,着实令人佩服。

尤其是《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那几个字的'放大效应,使滕子京果敢练达、勤政爱民的“能臣廉吏”形象深入人心,滕子京一下子获得了好名声。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发表(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后,据说同年秋滕子京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获得宋仁宗好感,便被调任时有“小汴京”之称的徽州作知府。遗憾的是,滕子京庆历七年(1047年)初调任苏州三个月后就病逝于苏州任所。

事实上滕子京曾经是“贪官污吏”。据《宋史》和司马光《涑水纪闻》载,滕子京之所以会被贬谪到巴陵郡(今湖南岳阳),是因为任职泾州知府期间“用公使钱无度”(花费公款16万缗遭弹劾)。更有甚者,有人质疑滕子京之所以要“重修岳阳楼”,不过是为了搞“形象工程”和抓收入的一种策略。据说滕子京修岳阳楼有妙招。先由官府贴出告示,告知民间有债要不回来的,可由官府出面收回。官府讨债,谁敢不给。不长时间,即收钱近万缗。滕宗谅亲自掌管这笔钱,用来修建岳阳楼。楼成之后,花费很多,只有滕子京一人清楚。作为范仲淹和滕子京的政敌,司马光的观点虽不足以值得采信,但也说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动机,更脱不了中饱私囊的嫌疑。

作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滕子京的同科进士,范仲淹(989-1052)因1043年倡导“庆历新政”夭折,于庆历五年(1045年)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知邓州(1046年到任);而滕子京则早在庆历四年(1044年)

就由左司谏贬为岳州知府。只是后人不知就里,反而围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忧乐”二字大做文章,反倒让“徇私”范仲淹给出名了,这也许是滕子京没有料想到的。

国庆游岳阳楼篇六

——闲话岳阳楼联

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据说原是三国东吴大将鲁肃操练水军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开始扩建,才称岳阳楼。楼高15米,主楼三层,由四根楠木支撑,全为纯木结构。楼顶如古代将军的头盔,上铺黄色琉璃瓦,十分壮丽雄伟。岳阳楼因范仲俺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扬海内外。

走近岳阳楼公园,迎面“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副对联,两个“天下”就足以使游人为之一震。一进岳阳楼,大厅内的柱子上全是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道光年间进士窦垿(1804—1865)的一副长联: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写史,杜、范、滕、吕四个人,分别是为诗、儒、吏、仙。下联写地理环境,南、北、西、东四方分别成潴、流、峙、镇。作者采用暗接的笔法,使全联实写的人文地理内容,件件有呼应,有联系,的确写出了特色。

清末曾任江西督军的李秀峰,对岳阳楼情有独钟,写了两副颇为独特的对联:

吕道士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去,飞过来,一个神仙谁在眼?

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什么先,什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苍茫四顾,俯吴楚剩水残山,今古战争场,只合吹铁笛一声,唤醒沧桑世界;

凭吊千秋,问湖湘骚人词客,后先忧乐事,果谁抱布衣独任,担当日夜乾坤。

第一副对联作者在议论中发点牢骚,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只知道喝酒,太无聊了。而范夫子,一个秀才,却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关,多此一提,这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关心的事。

第二副显示了武将儒雅的本色,缅怀往事,用词造名浓丽多彩,与上联的风格截然相反,可见一个人作者的文风是多样化的。

楼的顶层有诗仙李太白的一副短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仅八个字,写尽了洞庭湖的风光,实在是高手。

站在岳阳楼上,可以远眺洞庭湖中的君山,被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誉为:“白银盘里一青螺”(刘《望洞庭》诗句)。山上有二妃墓,传说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三国大将军周瑜的妻子小乔的墓移到了岳阳楼内,笔者心血来潮,为小乔墓题了一联:

无缘被铜雀所拘,无香火所熏,古今仰公瑾;

有幸同舜妃相望,有名楼相伴,日夜枕波涛。

国庆游岳阳楼篇七

杰阁出城墉,惊涛日夜舂。

地吞八百里,云浸两三峰。

已极登临目,真开浩荡胸。

不因承简命,那便壮游逢。

《过洞庭湖》——许棠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

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

《卖花声.题岳阳楼》——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岳阳楼晚望》——崔珏

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

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

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

何事黄昏尚凝睇,数行烟树接荆蛮。

《道经巴陵登岳阳楼用孟襄阳韵》——杨维桢

送客洞庭西,龙堆两青青。

陈殿出空明,吴城连苍莽。

春随湖色深,风将潮声长。

杨柳读书堂,芙蓉采菱桨。

怀人故未休,望望欲成往。

《登岳阳楼》——李东阳

突兀高楼正倚城,洞庭春水坐来生。

三江到海风涛壮,万水浮空岛屿轻。

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

中流或有蛟龙窟,卧听君山笛里声。

《巴陵》——唐寅

巴陵城西湖上楼,楼前波影涵清秋。

数点征帆天际落,不知谁是五湖舟。

国庆游岳阳楼篇八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原有的建筑规模,把唐代有才能的人和现代人的诗词歌赋镌刻在岳阳楼上,(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好景色,在洞庭湖一带。(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际。一天中或早或晚阴晴多变化,景象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从这里)向北面到达巫峡,向南面到达潇水、湘水,被贬谪流迁的官员和诗人,大多都聚集在这里,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的雨繁密的样子,整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倒下,船桨断折;迫近傍晚,天气昏暗,耳边传来老虎的长啸和猿猴的哀啼。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讥讽(自己)的情感,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极了。

至于春天气候和暖,阳光普照,波浪不起,上下湖光天色(相接),一片碧绿一望无际;沙滩上的水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面游动;湖岸和沙洲上的小草兰花,香气浓郁,一片碧绿。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登上这座楼,就产生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都忘了,端着酒杯迎着风,高兴到了极点。

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剥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由于范仲淹的举荐,滕子京在西北边境任职,率领军民抗击西夏入侵,因受诬告被贬到岳州任知州。范仲淹很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第二年六月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而于这年九月十五日创作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但是,纵观全文感觉得到范仲淹并没有真正的到过岳阳楼,而是想像着写的。当时,他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岳阳楼记》赏析(袁行霈)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国庆游岳阳楼篇九

通过前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

考虑到课内诗歌的分析是为了服务于高考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因此,又辅以小黑板“经典回顾“,选取高考试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考试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阅历,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可惜的是,当我踏上讲台那一刻开始,我的脑海一片空白,所讲的内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或许跟我的`语言表达有关吧,因此,今后我会在语言表达这一领域更加努力的。

国庆游岳阳楼篇十

子美诗,希文笔,题笔雪壁我重来。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