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2023年我讨厌书读后感(汇总6篇)

2023年我讨厌书读后感(汇总6篇)

作者:MJ笔神 2023年我讨厌书读后感(汇总6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讨厌书读后感篇一

“哼,她呀,就喜欢睡懒觉!星期天的早上睡呀,睡呀,睡也睡不醒,睡也睡不醒”

“就知道自己看电视剧,不让我看动画片”

——妈妈哪有不让你看?妈妈是不让你看太多,电视看多了眼睛会坏掉的嘛!

“说生气就生气……”

——干嘛不说是自己不听话,搞得一屋子水呀娃儿?

“快点、快点,就知道催我快点、快点,可自己却慢吞吞的”

——那……妈妈催你,也是怕你上幼儿园迟到呀?

“还有,来幼儿园接我总是迟到,还忘记洗衣服,我今天穿的袜子,就是昨天穿过的那双,还有——还有——还有——还有——还有——”

——好吧好吧,迟到是妈妈不对,忘记洗衣服也是妈妈不对,多大点儿事儿呀,也至于这么“还有——还有——”的,真小心眼儿!

“还说,不能跟我结婚,说就是等我长大了,也没有办法跟我结婚,说就是等我长得再大、再大、再大,也没有办法跟我结婚,可是我只想跟妈妈结婚呀”

继续看,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小兔子甩门而去的时候,妈妈睡醒了,看看妈妈枕头下的小闹钟:不得了,这小兔子可是整整抱怨了20多分钟,讨厌妈妈还真不只是一点点儿呢!

就在妈妈倍感失落的时候,门被轻轻推开了一条缝,小兔子说:“忘了拿球,我要带走的”,然后问妈妈:“又见到我,妈妈高兴吗?”得到肯定答复时高兴地扑进妈妈怀里……哈哈,好聪明的小兔子!“小题大做”这么久,原来是为了表达对妈妈深深的依赖和确认妈妈对自己浓浓的爱。而妈妈呢?何尝不是被小兔子的抱怨吵醒的?看看最后洗好挂成一排的连裤袜就知道啦!

我讨厌书读后感篇二

她非常非常地麻烦,每次写完作业还要再给我布置套卷子。

我讨厌妈妈,光要求我写字好看点,但自己写的字却歪七扭八的。

最可恶的是,妈妈每次都说:“少看点电视,快去写作业。”但每次我写作业时,她就在那儿看电视,眼睛都不眨。

但只要我听话,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等,妈妈就会给我买好多玩具,她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妈妈。

我讨厌书读后感篇三

深受世俗眼光的困扰,好友向我推荐了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光看书名就很吸引人。对于这本书并不陌生,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分享过。这本书在前段时间粗略地看完了,但如果不写点什么,总觉得自己好像是没看过一样,为了能写出点什么,再次翻开此书,踏上敢于被讨厌的心灵之旅。

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以一个青年人拜访哲人为主线,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为基础,一步步明晰一些概念,解答我们的人生疑惑。本书共五章,下面从每一章讲述所得。

开篇介绍了阿德勒的哲学,关于阿德勒,我们并不陌生,大家都听说过《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为这件事赋予怎样的意义才更重要。

对于第一夜青年人的疑问:“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文中给出了明确的答复: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这让我想起来一句话——我们所跳的坑,都是自己挖的。当我们选择了“不幸”这并不是我们真的生存在不幸的环境中,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不幸”对我们自身而言是一种“善”,是一种保护作用,我们找到了借口,从而免于承担责任。

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吗?

人们常常下足决心不改变。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因为改变自己充满着不安与恐惧,且面临着风险,也许会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所以说,改变自己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关系之中,这就是人的本质,逃无可逃。人类自诞生以来,所做的一切,无外乎怎样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十分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

在这一章节中主要讲述了自卑感、自卑情结、价值感和优越情结。自卑感与自卑情结的差别是自卑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与进步的契机。例如因为学历低所以更要努力工作,而自卑情结则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成某种借口在使用,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与前者相比,后者则是缺乏改变生活的勇气。

“优越情结”指的是面对自卑情结没有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而是采用其他手段去补偿,比如“权势声张”,通过权力或者名牌服饰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在人际关系中,还存在着“竞争”,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随之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结和优越的情结,而正确的想法应该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不是我的敌人。”这样说来就再把世界当成危险所在,也不用对别人产生敌意,人际关系的烦恼就会大大减少。

这一章的标题很犀利。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渴望得到被人的认可,比如父母、领导、朋友、同事等。但书中给出了鲜明的观点,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也没有必要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而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过于期待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课题分离是整本书的核心观点。文中提到了把自己和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一般来说,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这是谁的课题”应该如何辨别呢?

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谁来承担?

这种观点看似很自私,但实则是充满智慧,像我这种爱操心的命更应该少管闲事,放下别人的人生课题,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关于自己的人生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更要明白“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在上一章提到了课题分离,这是人际关系的起点,而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即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有自己的位置”,这个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国家等,还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以及时间轴上的过去和未来。

这一章并未涉及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而是讲述了要想有价值就要对被人有贡献,同事倡导人和人的平等关系,这一章有很多的内容不是特别理解,未对我有启发作业。

但提及“被讨厌”,我们确实缺乏这种勇气。比如某个学生讨厌我,我会因此很难过,而看完此书,我会认为“学生讨厌我”这是学生的课题,而不是我的课题,我不需要为此负责,也不需要去认同这种“因被讨厌而难过的感受”。

第五章的章节最多,“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信用和信赖的区别”、“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工作狂是人生谎言'”、“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甘于平凡的勇气”、“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舞动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我一直很赞成活在当下的观点,过去已经过去,无须悔恨,未来还未来,不必担忧。只有当下的此时此刻属于自己。《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就讲到了如何进入当下,感受自己的呼吸,做自己思维的旁观者,不评判,保持察觉。

当下最美好,愿我们都有认真活在当下的能力。

这本书看完了,好像又没有完全看明白,如果时机需要,应该再翻一翻,被讨厌也是人生常态,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也就拥有了人生的自由。

我讨厌书读后感篇四

星期六的一个晚上,吃过饭,我坐到书桌旁,开始做起了一道难题,做着做着,一位“不速之客”就来拜访我了,它原来就是一只大苍蝇呀!

我随意往苍蝇那边摆了摆手,苍蝇飞走了,我又开始思考难题了,不一会儿那只大苍蝇又飞到了我的头上转圈圈,这次我忍不住了我丢下笔,飞快地跑到了客厅,拿起苍蝇拍就往房间跑去,一到房间,我东找找,西看看,就是看不到那只苍蝇,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

我跑进厨房,切了一小块沾满油的猪肉,放到了我的课桌上,顿时我的课桌上都是油。我一看,想放弃,但一想那可恶的苍蝇,我豁出去了,等了老大会儿,苍蝇还是没来,我捏起猪肉正想丢到垃圾筒里,突然听到了嗡嗡嗡…….的声音,哼,苍蝇果然抵不住美食的诱惑,自投罗网来了,我又悄悄地把猪肉放到了课桌上,这不知死活的苍蝇闻到了香味,立刻飞到了猪肉上,我趁机拿起苍蝇拍,对准苍蝇用力拍了下去,啪!猪肉烂了,苍蝇死了,练习本上全是油…..

我将猪肉扔进垃圾筒里,又重新换了一个练习本,写起作业来…….

文档为doc格式

我讨厌书读后感篇五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书,名字叫《我讨厌妈妈》。书中的'兔妈妈非常懒,早上一直睡懒觉,睡也睡不醒。兔妈妈自己看电视剧,却不让兔宝宝看动画片,整天催兔宝宝动作快点,自己却慢吞吞,接兔宝宝放学总是迟到,很多事情都忘记做了。兔宝宝埋怨妈妈不好,不关心自己,想离家出走,但是最后它又回来了,舍不得离开妈妈。

我觉得书中的兔妈妈有很多地方跟我妈妈很像,我妈妈也很懒,整天都躺在那边玩手机,总是催我快一点,让我自己做作业,不坐在边上陪我,也不听我说的话。很多事情一会会她就忘记了,还总让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我也开始讨厌我的妈妈。自从有了弟弟之后,感觉妈妈对我的关心也少了,陪我的时间也少了,很多时候还让我帮她做事情,让我来帮忙看着弟弟。我有时会觉得要是没有弟弟,妈妈可能会更喜欢我,对我更我好呢。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跟我说,她并没有因为有了弟弟而不喜欢我了,只是有了弟弟之后要把时间分配到弟弟的身上。因为弟弟还小,需要更多的时间照顾。妈妈说我已经是大姐姐了,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也能帮妈妈看好弟弟。妈妈还说她跟书中的兔妈妈一样,因为生宝宝累了,需要照顾孩子,休息少了,所以会睡懒觉。要做的事情多了所以会忘记,有时候接放学会迟到,希望我也能谅解妈妈。

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妈妈还是爱我的,我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让妈妈多点时间休息,我要成为妈妈的好帮手,帮她一起照顾弟弟。等弟弟长大了,我也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让他也明白这个道理。

我讨厌书读后感篇六

前段时间读完了一本叫做《被讨厌的勇气》的书,书的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副标题,吸引我的是书里面新颖的小标题,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以及“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这些充满成长性的观点正投我所好。 贯穿整本书的是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以对话录的形式展现。书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着阿德勒,青年就像是个愣头小子,没大没小地不断质问和怀疑着智者的说法。 谈起心理学,很少有人会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点的还会知道荣格,但是大多数人听到阿德勒的名字都会一头雾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学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这本书都给我们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主张我们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例如愤怒并不是一种失控,而是有意放纵,目的是使他人妥协。按照这个思路,“心理创伤”的概念被创造出来,是否是为了满足“逃避责任”的目的'?前两天读到李笑来的一篇文章,谈到“英语思维”是否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英语思维”纯属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为许多人因为说不好口语而编撰的借口呢?这个观点提供了我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视角,或许主动权一直在我们手上,我们只是一直不愿承认因冲动和懒惰而闯下的祸罢了。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调调似乎很像心灵鸡汤,还是炖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种,不过,我觉得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吧。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二个束缚是人际关系,他甚至大言不惭地宣称: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既然不喜欢自己有这么多坏处,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这样的心理机制?因为我们太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必须先人一步,讨厌自己,才不会在批判来临时如此尴尬。用“目的论”解释的话,讨厌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越惧怕受伤,就越会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阿德勒还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们错误地评价自我价值,我们无法轻易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诠释来改变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自卑来源于“比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他主张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赛,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进,就在追求卓越。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行为方面的目标是“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没有因为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而提倡放弃社交,他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三个束缚叫做未来。

人生由一连串的刹那组成,时间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旧梦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会压慢我们的步伐。很多人都觉得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其实人生大半的时间都在“登山”的过程,如果登顶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时光算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临时”的人生吗?书中有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有,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很多观点都让我有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读起来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读完,可读完后,你却希望再多读一遍,慢慢咀嚼,让回甘在脑中持续得久一些。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在于这本书带给人多少新思考和改变,我相信,等过一段时间再读它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我已经潜移默化的在实践着其中的教义,会有更深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