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优秀5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优秀5篇)

作者:雁落霞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篇一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笔下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代表作品,诗歌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在设计本课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古诗教学我究竟要让学生掌握什么?40分钟的课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有所得。学校的其它教师跟我说古诗教学应该在朗读上下功夫,分三步读:

1、能够准确流利地读古诗。

2、读出古诗的韵味。

3、有感情地朗读。这就是本课我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如何上好《从军行》这首古诗对我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讲的太过朦胧,小学生对古诗歌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对于现在幸福的孩子们而言,这些离他们有些远。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在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段有关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带领学生感受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带着这种情景初读诗歌,学生们兴致很高。而让学生们能准确而有节奏地读是诗歌的重要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诗歌情感。我采取了多样朗读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导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分小组讨论质疑。我再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在抓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篇二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的意思;“窦”是“洞”的意思;“贻”是“赠送”的意思。

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但对古代战争的残酷体会得不够深刻,怎样解决这个难点呢?我教学时让学生思考:诗中哪些地方可补充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上来了:在“十五从军征”前面可想象是什么原因或在怎样的情况下从军的;“八十始得归”后面可想象一路上老兵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兔从狗窦入,稚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些诗句只描写了家外面的残破不堪,我引导学生想象老兵走进“家”里边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画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学生想象了老兵小时一家虽穷,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场面;“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儿学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动作、神情,以及对战争的控诉;“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满衣。”想象了两种结局。一种是(跳井、上吊。撞墙……)解决性命;另一种是度日如年的忧伤死去。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体会到了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篇三

品诗如品茶,无意境、无心情不行。初读《从军行》感觉没什么可教,随着一遍遍深入地读,我觉得给我两课时我也讲不完《从军行》包裹于文字的意境与情怀。

根据小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时取舍、斟酌定位于两点:

渲染气氛,视频播放,让学生明白学语文重在生活积累:开课抓“行”,让学生知道多音字识记方法“根据词性,记住少的”,“同音在不同词语中意思不同”;在初读中介绍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和七言绝句划分“二二一二”;品诗过程学生掌握“看注释、看图画、查资料、想画面”的方法。这些方法也许一节课学生无法掌握,但我相信他们知道后,只要多实践,一定终身受益。

这首诗表面意思简单,就两层意思:边塞孤寂与艰苦,战士们壮志豪情。前三句都是为第四句服务。光理解表面意思,学生难以入情入境。我就抓“暗”“孤”“百战”“终不还”等词语,在图画再现情景、汉字解读(孤),音乐渲染,品读人物内心,激情朗读中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达到心中明意又明情。同时在咬文嚼字中激起学习中国古诗的兴趣。

也许是太想告诉学生这些,也许是教惯了高年级,所以忽视了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定位过高,学生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要是五、六年级学生上可能效果截然不同。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篇四

本课题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的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选自汉《乐府诗集》,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黑暗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此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的返乡经历,以哀景写哀情,读起来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战争主题及感受生离死别的的悲惨场景对学生来说太过遥远,理解上比较困难。同时这是他们上小学以来所学的最长的一首乐府诗,生字生词较多,总体上来说难度较大。所以本课确定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歌内涵,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为了更完整的展示本堂课,课前安排预习查找不会认读的生字词,以及难懂的字词,让学生做得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可以做到的,也是适应他们进入中学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安排教学过程。

为了营造氛围,通过激情导入和让学生听读音频。诗歌的主体内容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入手,创设想象情景,多次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涵。理解各句诗的教学过程类似。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形成总体印象。最后把主题引入到这一切的悲惨之源—战争。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悲惨、和平的可贵。

教学时我运用了三个策略:第一:引导自主学习,读通古诗。让学生把字词读准,把诗读顺,初步知道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意。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能初步理解诗句所描写的意思。第三:细细品读诗句,深入诗境。这是教学的重点。从开篇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于是我就让学生想象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在后面的诗句的理解的教学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想象,很快就走入了角色。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篇五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谈谈我的收获和不足: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理解古诗的兴趣。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想象画面、声音,丰富诗的内涵。所以我放手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所看到的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感受到了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此外还通过适当课外资料的补充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比如出示诗句中出现的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等地方的地形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边塞辽阔苍凉的地域特点,感受到了战士们遥望思乡之情。还比如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我通过播放了一段古战场的视频,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学生瞬间被古战场上的战争惨烈、壮观的场景所震撼,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可见利用适当的课程资料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但课堂永远是不完美的,本节课诗意的理解上,学生在上台分享时拿着书将预习时补充的诗意读了下来,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后汇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诗句,学生会理解的更加透彻,诗意的理解也会学的更扎实。

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我会多鼓励学生抛开工具书,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让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