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读后感课件(实用10篇)

读后感课件(实用10篇)

作者:JQ文豪 读后感课件(实用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后感课件篇一

近日,继续精读了杨庆余主编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章节。

都说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近日的阅读让我静下心来去了解数学课程的灵魂,去追溯数学课程的起源,让我对平日的数学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反思。

从新世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及特点,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的阅读,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每节课中每一项教学目标的深刻含义。而《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论述采取了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一般目标包括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需要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发展。

只有了解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对比了世界发达国家小学课程目标的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有深刻体会,从而运用。

读后感课件篇二

近来,我和同事们共同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找出了新旧课标的异同,有很多新增内容,主要明确了今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侧重点,对我们今后怎样教学指明了方向。

新课标中第一学段(1~2年级)中的识字与写字部分中有这样几条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 新课标中对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这样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原10条,现7条,更紧凑)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教学中,新增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新课标还新增了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教学方式又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方法,所以我要转变教学理念,跟随时代的脚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课下多和学生交流,建立师生之情。在课上,要平等对待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予鼓励,给予适时的帮助,总之要关注每个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你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例如:怎么预习课文,先读课后的生字,再读课文,读课文的要求,因人而异,直至把课文读通顺为止,然后标自然段,画好生字、词语,学生学生生字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记生字。查字典,写好生字的词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还有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注重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学会学习,并通过讨论、交流,找到答案,再把它写下来。我是一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时间,让学生尽情阅读,感受语言的乐趣。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临写,并了解汉字的书写规律认真书写汉字。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写字作业的练习,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另外,我要给予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并定期开展活动进行写字比赛,调动积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如看故事书,读报纸,走上街头读广告等,并让学生交流体会读后心得,只有让学生把所学用到生活中,具有成就感,懂得学知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事半功倍。

读后感课件篇三

童年时,我的幸福是与同伴一起玩踢毽子、跳绳子、跳房子,趴在墙根下用小木棍掏小蜜蜂,直到夕阳西斜,炊烟了了,便意犹未尽地喊道,明天再来玩。还有好多小玩意儿,现在都叫不上学名了。只要是能找到的,经过我们的手后都变成了我们玩的东西,如“碰酒瓶盖子”、“拍火柴皮”、“滚弹子”、“斗鸡”、“踩高跷”、“自制的滑轮车”。第二天一早,饭还没吃完,碗一丢就飞出去玩了。

幸福,是一个多么抽象的词啊!抽象得连哲学家也无法给他一个合适的定义与阐述。幸福,有时又是多么具体的一件事啊!饥饿的时候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寒冷时,能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处所,这都是幸福!相比过去而言,现在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衣食无忧,父母、家人对他们照顾有加。他们不用担忧任何问题。父母、家人也认为他们的孩子不用担忧任何问题。相比过去而言,现在的孩子无疑又是痛苦的。因为他们双手被绑,头脑被缚,灵魂失去了鲜活的东西。他们看不到湛蓝天空的辽远,他们触不到曲折小溪的清凉,他们闻不到自然大地的泥土芬芳,他们离“自然之子”之名越来越远。

所幸的是,无论是学前教育的政策制定者、学前理论研究者,还是幼儿园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他们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都想让我们的儿童能够更接“地气”一点。毕竟,生活从来都是活生生的。生活不是按照考试大纲规定来考试,也不是按六十分来划分及格线的。生活是有哭有笑、有苦有甜,也有悲欢离别,我们的孩子跟我们一样,不管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在生活的海洋里游泳。如果从一开始,就丧失了已经学会的游泳技能,最终会溺毙生活海洋之中。

课程,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课程的意义取决于是否使幼儿获得幸福与成长。

课程,尤其是幼儿园课程,不应只是高不可测,居于书本阁楼之上的东西。课程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本,更应该体现在幼儿生动的行为与丰富的生活中。“一叶知秋”,从一片飘落的秋叶里,孩子会猜,大概是有风吧;有的孩子会猜,大概是树叶宝宝调皮吧;或许还有的孩子会猜树叶还会回到树枝上的。这一切的猜想,都比不过自然这个生动的课程。感受风的存在,感受风的大小,观察秋冬的树和春夏的树的不同,谁敢说,这些活动能在一个文本课程里实现,能在教室的方寸之间实现。

有人说,生活就是课程。要把与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都与幼儿园的课程结合起来。给儿童提供可操作的烹饪材料及安全的烹饪空间,他们也能给我们意外的惊喜。给儿童开辟出属于他们的种植园地,看着植物,从种子到秧苗,再到开花、结果、成熟,最后枯萎,让他们能体验生命的从无到有的惊喜,让他们感受荣枯交替变化。给儿童准备专门的科学发现室,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牛顿和杨振宁,只是为了一种精神的培养,一种“科学发现”的精神。给儿童提供表演场所和道具、服装,不是为了排练某个成品的节目,只是为了让他们能更自由地、更多样化地表达、表现自己。我们的孩子终究不是完美的人,但他们有权利追求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幸福的人,需要成人的呵护与守候。

我想说,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能成为课程的内容,同样,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有意义的。学前课程之于孩子来说,任何生活中有益于孩子提升经验、体验幸福与满足的内容,都可以纳入课程之中。正如杜威所说的,“经验分为有益经验和无益经验,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有益的”。故而,即使是课程生活化的过程中,学前课程也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关注经验的连续性;二、避免的经验的无谓重复;三、注意剥离有害经验。

泰戈尔曾说,幸福原本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抛开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真真切切地享受一份惟有自己知晓的欢乐。我想,童年的幸福,在于那一份自由空间的守护。

读后感课件篇四

立足学情,教学要有针对性――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有感

文/吴友龙

摘要:当前许多体育教师忽略了基本的学情分析,鉴于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知识架构以及身体机能对体育训练的承受能力,并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方案。结合教学实践,从体育学情分析入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初中体育;立足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活动

体育学情顾名思义指的是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知识架构以及身体机能对体育训练的承受能力。初中生大概是13到16岁的年岁,恰好处于生长发育旺盛的青春期。这个时候是机体骨骼和肌肉飞速成长和加韧的特殊时期,机体技能亟待完善,这是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现实状况,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当前体育教学状况以及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心理接受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这些学情,那么体育教学就是散漫的游戏活动,就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鉴于此,笔者从当前的体育学情入手进行简析,并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一、体育学情简析及问题商榷

当前许多体育教师忽略了基本的学情分析,这样设置的体育课堂,看似整体划一,其实没有做到以生为本,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接受能力,由此造成教学效率偏低。鉴于此,笔者开文先对体育教学实情进行分析:(1)学生机体机能和运动协调能力存在差异;(2)有些学生对体育运动存在畏惧心理;(3)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没有针对性。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实际学情,就不能掌握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技能锻炼需要,就不能进行多元化的设计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实现打造阳光体育、增强技能的教学目的。

二、立足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立足体育现有学情才能有针对地设计教学目标。凡事得有目的性,没有目标的体育课堂不是一盘散沙就是漫无目的的自由活动,这样的.课堂根本不能达到活跃身心、提高体育技能的目的。当今社会,许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而许多体育锻炼比较辛苦,难度大,许多训练都是动作的重复,对于从小就没有吃过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根据实际学情设置对应的教学和训练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有计划地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技能,以达到锻炼身体、提升技能的目的。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1)参照学生以往的运动成绩和最近的身体状况,作出相应的层次划分。(2)课前通过讲解和沟通,摸清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运动技能的了解程度。(3)根据不同体能和认知能力的学生,适当调整分层教学目标。

概括地说,设计教学目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只有根据学生实情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我们才能对应各个层次的学生有针对地引导,这样才能保障课堂教学毫不客气摒弃与现实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方式和形式,切实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三、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以学情为基准分析学生的运动需求,就能够考虑学生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具体的做法:(1)问卷调查。例如,教学“篮球”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填写相应的问卷,为教师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帮助。(2)课前访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3-5名同学的访谈,然后分析学生的运动需求,设计教学活动。例如,教学《篮球原地运球》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前访谈了解到学生希望快乐地进行运动,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跑步运动能力较弱,因此要进行相应的运动训练。从这些方面考虑,这节课设计了这样两方面的活动:(1)运动游戏。围绕篮球场端线绕篮球场由跑圆转变成跑篮球场内线再转变成蛇形跑。(2)传球游戏。将学生分成4组,分别围成一个圆,编好号,中间站一名学生,进行原地运球5次后报出一个数字,将球抛起,该数字的学生迅速接球,并继续进行游戏。

四、参照学情,构建合作学习

以学情为基准分析学生的合作需求,能够更好地设计合作学习活动。具体的做法:(1)分析学生的合作伙伴选择。如,进行运动分组的过程中尽量要采取学生的主观意愿,让学生自发组成小组。(2)分析学生的合作活动需求。教师要利用访谈、课中观察等手段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合作活动,这样能够让教师设计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合作活动。如,教《侧手翻》的过程中,学生较为喜欢互相合作的动作训练,但是往往会对保护者有质疑,因此教师就可以设计双臂用力非常合适的“保护者”,降低学生的畏惧心理。然后,让保护者的右手臂跟随练习者的左髋部屈与体前,左手臂跟随练习者的右髋在右手的下方,形成保护者的双臂在练习者后阶段动作时交叉于体前,完成训练。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一线体育教学实践中对如何立足学情,有针对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形式的探索与研究。总之,实际学情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前提基础,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情感和身体机能,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完善体育教学,达成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上官小烽。浅谈初中体育教学改革[j]。新课程:中,(10)。

[2]宋玉明。对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j]。考试与评价,(01)。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十一中学)

读后感课件篇五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组织的策略”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概念的引入有四种策略,分别是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和知识迁移策略。这四种策略是我们在概念教学中会经常用到的策略,而且我觉得这些策略经常会同时使用。

如三年级学习“认识分数”,在引入分数这一概念时,我会给学生创设比较生活化的情境: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让学生结合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人分2个。如果老师这里有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再让学生结合学具摆一摆,学生也会很快得到答案——每人分1个。如果老师这里只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学生会说每人分一半苹果。怎样表示一半呢?于是我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并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引入分数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分数概念的引入既采用了生活化的策略(分苹果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有操作性策略(从用学具动手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用学具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再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还有情境激励的成分(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知道用什么表示一半的时候引入分数概念)。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开始从理论层面来认识、分析自己的教学工作,收获很大。

读后感课件篇六

读了虞永平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一书,在这本书中,虞老师主要论述了课程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着幼教行业的发展,其中《种植园地与幼儿园课程》一文给了我很大触动。因为种植是有关自然,有关生命的一项活动,幼儿不就是要接触自然,接触生命的吗?看了这篇*,对比自己接触过的幼儿园,很多幼儿园都能在园内开辟种植园地。而虞老师的观念影响了我,种植园地不仅仅指室外用来专门种植的地方,只要是能种上一些植物的地方都属于种植园地,这样的定义打破了传统的观念,让一些受到场地限制的幼儿园也能开辟属于自己的种植园地,开展种植活动。除了睡觉之外,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在家的时间,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啊,幼儿园环境应该是充满植物、充满生机、充满游戏的,让幼儿接触大自然,接触生命,接触绿色。因此,幼儿园必须要有种植园地。种植园地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班级的种植园地大小要适中,所种植的要是当地,当季,无毒害,易种养,易观察的植物。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幼儿成为种植、欣赏、管理的主人。这样才能帮助幼儿获得种植的经验,热爱大自然、植物的情感。种植园地到底有什么价值呢?种植活动包括种植计划和种植落实两个部分。在每一个部分都对幼儿有很大的价值。如在种植计划时,幼儿与教师要先观察种植的空间,选择植物及其种子或苗,讨论种植方法、种植工具,确定合作方式等等。在这一环节,幼儿主要参与的是规划,对种植区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与规划,这是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用于实践的过程。在种植落实时,幼儿切实成为种植、管理、收获的主人。从种植植物开始,幼儿可以获得不同的种植方法,如点种、撒播、坑中等方法,同时可以探索不同方法种植的结果一样吗?种植是需要大家合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参与了同伴间的交往,发展了合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在种植过程中,幼儿还能形成一些比较稳定的步骤性策略体系,如挖坑——放种子——填土——浇水,以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活动时能够迁移种植的经验。

在管理过程中,幼儿能与植物建立良好的友谊,养成爱护植物的情感,同时,在与植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多观察植物并对植物的生长做一些记录,增强了幼儿的`观察、探究的能力,养成初步的科学素养。在管理这一漫长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幼儿做事不间断的好习惯。

当幼儿完整地照顾好植物,最后就该收获了,在此过程中,幼儿能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收获方法,体验收获的乐趣。同时对植物的果实进一步探索,如对果实的统计、分类、数据分析。幼儿园种植对幼儿来说还有很多的价值,如幼儿可以用植物的果实进行一些装饰,用果实参与到其他的活动中。看完虞老师的*,不禁以自己的班级为对象,开始思考班上的种植区可以怎样丰富。虽然我们班级没有专门的户外种植区,但是在教室以及走廊有很多空间可以利用。如我们可以在班级的沙土区旁边种上一些叶子相对大的植物,这个角落靠近幼儿的衣柜旁,每天穿脱衣服时对可以对植物进行观察。到了中班,幼儿的责任心也相对增强,可以引导每天的值日生对植物进行照料,如浇水、除草等,并对其生长情况做详细的记录,将大家的记录结果汇总成植物生长日记,植物生长日记本可以展示在植物的旁边,方便幼儿了解植物的完整生长过程及学会向同伴学习经验。在教室里的阳台上可以再增加一些植物,尽量保证每个幼儿都有一棵植物,这样幼儿还可以做成自己的植物观察日记。在以后开展《我和公园》主题时,这些植物都可以作为公园里的资源。

文档为doc格式

读后感课件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教育目标的转化,它提得要比过去任何一个大纲更为完善、先进。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老师们拓展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有了新的收获。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可见,作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必须遵循这一“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下面谈谈自己学习与实施《课程标准》的一点体会。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亲自实践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是徒劳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切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来体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和教师沟通,在教师面前,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面带微笑,用真诚而亲切的目光面对全体学生,而决不能仅仅把这种目光留给那些所谓的“尖子生”,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就会喜欢你这位任课老师,喜爱你所教的学科,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争辩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息对话,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同时在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出和帮助。如在理解苏教版第九册《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中“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句话时,我就引导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经过讨论,他们对这句话理解得全面、透彻,他们知道了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三层意思。保罗、小男孩及小男孩的弟弟一起坐车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圣诞之夜,三个人都感到难忘,但三人感受到的“难忘”的内涵不同:对保罗来说,难忘的是小男孩的言行,让他明白了“给予是快乐的”的深刻哲理;对小男孩来说,难忘的是他做了一件能够让小弟弟开心、快乐的事;而对小男孩的弟弟来说,难忘的却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坐上了汽车,第一次欣赏了圣诞之夜的美景。正是这种开放的学习过程,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发了不拘泥于一种的认知结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常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和创造发明的小故事,讲只有发现才能学得更好的道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但学生并不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老师问自己答的学习方法,而不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因而创设“生疑”的情境就很重要。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在精读第1、2自然段后,学生对这两个自然段基本理解了,但我并不就此作罢,而我引导学生抓住“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这一重点句深刻领会、感悟。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安排了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生疑、质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刚才的朗读、品味,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因为备课时,我估计有的同学胆小,不敢发问,有的找不出疑问,还有部分学生有“滥竽充数”的毛病,我抓住两个重点词语,准备用另一种提问的方式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文中有这样两个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请你读一读,看看自己还有没有疑问,如果有,请提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用第1种方式提问,结果没人提出来,紧接着我用第2种方式引导学生发问,果然有人就提出了疑问:“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两个词是讲(用刀)不断地雕刻一件东西,而水滴怎么能雕刻呢?问题提出后还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答不上来呢!我就让学生再读课文,共同讨论。学生在自我学习中知道了这里主要指太极洞里的水滴滴石不止,领悟到了我们做事要像水滴那样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并从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从而产生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学生的提问难免是五花八门的,我们教师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话来扼杀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你提的这个问题连低年级的小朋友也懂了,你还不懂!”、“这个问题刚才有人解答了,你怎么没听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投以赞扬的目光、热情的鼓励,同时,要耐心细致的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提问题,提些什么问题。只有这样经常性地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学生才敢大胆质疑,才会得法善问,并能从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开放了自己,锻炼了自己,也展示了自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使我们在教学生涯中又迈开了新的一步。我坚信,只要我们依据课程标准,潜心地钻研教材,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读后感课件篇八

杨庆余老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与任务”的部分,受益匪浅。

在如今的社会,数学日益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时代的要求,所以发展公民数学素养已是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让孩子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学会数学交流,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对于数学素养的培养,我们又需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是数学思维的培养,而数学思维的培养又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书中一语中道,孩子们许多问题解决的障碍可能并不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当或者过程有误,而往往在于关于问题性质的认识与问题表征上存在的某些问题。也就是孩子们对于问题解决中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去培养去提高。计算规则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审题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地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应该帮助孩子们读题、辩题、审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让孩子出些错误,来提高审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普通知识与现实特殊情境的联系,是孩子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老大难,书中强调,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一基本事实,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又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角度帮助孩子。

读后感课件篇九

现代课程价值的取向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不仅仅是关注小学生知识有所得,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使小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拥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要让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换句话说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既要从事教学活动,又要从事教育活动。

2、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学习为中心,就是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传授课,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小学英语课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英语,通过说说、听听、唱唱、玩玩等形式,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3、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教法更重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爱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尽可能多地为小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机会,鼓励他们所做的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合作意识。

读后感课件篇十

学期由于参加基本功比赛,认真翻阅了《20xx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确实使自己不论从教学中还是从理论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下面是自己的一点小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可以看出,“人人”和“不同的人”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人人”意味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在全面推进的同时,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提出:“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我不用测量,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任意两个角,我就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对此半信半疑,纷纷来提问,对于老师的回答,学生在经过测量后发现都是正确的,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三个内角度数规律的研究学习活动。各小组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优等生带着后进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此时教师来回巡视,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不断的验证,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又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例题为25×9×4,25×9×4=(25×4)×9从而使计算简便。如果课堂中一直出现类似如:125×7×8等习题,对于较差的学生来讲会模仿例题使计算正确。但是老是无法了解新授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无法及时“调节”课堂进度。对于较好的学生来讲无新意,慢慢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这时我们不妨出示类似“(7+7+7+7)×25”的题目来挑战一下。这样的习题目的是从不同的练习形式来揭示有关算理,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个教师要有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观念,要对每个学生负责,我们应该认识到: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我们一定要切实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

范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