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最新科学课听课感想(优秀5篇)

最新科学课听课感想(优秀5篇)

作者:GZ才子 最新科学课听课感想(优秀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科学课听课感想篇一

9月26日我参加了王瓜店中心小举行的小学科学示范课的研讨。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先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以精心创设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位教师都注重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愉悦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主动探索。

2、教学目标把握得准确,能灵活运用教材开展教学

从整个教学过程可看出,两位教师对教材作了细致认真地分析,教学目标把握得当,对突破重难点也作了精心的设计,能运用教材相对灵活的进行教学,而不是拘泥于教材的固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师才能围绕它去有的放矢的设计教学,学生才会有目标地去发现问题探究未知,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能使学生思维向纵横多向扩展,动手无拘无束,情感自由积极,还包括教学的氛围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的过程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教学的时空充分使学生尽可能地按自己的设计操作,使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发展。我们不一定要拘泥于教材给我们的内容,只要把握住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教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3、教学过程能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教师能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置悬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学习、探究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能考虑到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在探究、评价上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能鼓励和帮助(包括适时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学生,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的答案,并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听课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深深感悟到了自己的不足。

1、新课标提出,让老师俯下身来和学生说话,纵观整个课堂,总能感觉到师生之间的融洽、自然,而我的课堂缺的就是这种自由交流的感觉。

2、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严谨,废话过多,而且有时还会出现不科学的表述。

3、科学学习不是教教材,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和学生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和探讨,向科学家一样开展研究,所以在课堂的环节设计上缺乏逻辑性,知识与知识间没有很好的关联,过渡与提高。另外,我觉得我还需要在课堂驾驭能力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的还不够。

总之,我听完这节课后触动很大,包括其他老师的评价都使我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学习他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认真深钻业务、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扎扎实实的练好课堂教学基本功,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多交流、多合作、多质疑,尽心竭力把科学教学工作做的更好一些,真正发挥科学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及科学素养的作用。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做一个合格的科学老师。

科学课听课感想篇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物质的本质和性质也越来越关注。科学热胀冷缩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现象,其原理和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我最近参加了一场关于科学热胀冷缩的听课活动,深受启发和感受。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于科学热胀冷缩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听课前的期望

在听课之前,我对于科学热胀冷缩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只知道温度变化会影响物体的体积和形态,但具体细节并不了解。我期望通过听课,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和应用,以及掌握一些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第二段:对热胀冷缩原理的理解

听完课程后,我对于热胀冷缩现象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热胀冷缩是物质受热胀冷缩的性质,最初的发现和研究始于金属和水的体积变化。这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了物质分子运动的变化,从而导致了物体体积的变化。此现象的应用非常广泛,从飞机的设计到建筑物的建造都需要充分考虑温度的影响。

第三段:热胀冷缩应用的启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热胀冷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听课中,我了解到热胀冷缩还可应用于一些实际的生活中。例如,可以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制造热敏纸、温度计、热敏打印技术等;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热胀冷缩制造紧固装置等。这些应用启示着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出更多实用性的技术和产品。

第四段:感悟与思考

听完课程后,让我想到了很多的问题和思考,例如,热胀冷缩现象是否会受到纯度及密实度的影响,应该如何控制温度的变化等等。同时,也深深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今天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科学知识背后的内在原理非常深奥,而我们也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讨科学现象。

第五段:未来展望与思路

通过这次热胀冷缩听课活动,我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也感受到了对于科学技术的热爱和热情。我想,未来,我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将尝试应用它们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相信,在科学知识的启迪和推动下,我们能够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科学课听课感想篇三

两位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所表现的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素质是很高的。在教学观念上能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灵活、面向全体。在基础知识的处理上,做到了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知识规律。在基本功、技能方面,展示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应变能力强,处理突发问题适当合理,从而达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提高的目的。

通过听课使我对科学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教具得最大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亲近自然,感到学习科学的快乐,提高自身的科学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法的灵活运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少批评。调动学生积极合作、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情感,面向全体,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总之,我听完这两节课后触动很大,包括其他老师的评价和两位教研员的总结都使我收获颇丰,我一定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学习他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尽心竭力把科学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把的孩子真的引向科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做一个合格的科学老师。

科学课听课感想篇四

科学热胀冷缩,是我们在初中物理中学到的知识。今天,我参加了一堂以这个知识点为主题的课程,从中我受益匪浅,今天我想分享我的收获。

二、热胀冷缩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讲解和实验,我们知道了热胀冷缩是因为物质在温度变化时所体现的性质。物质受到热环境的影响,分子会变得更加活跃,从而更加紧凑,经由排列更加紧密形成了热胀晶格结构,因此体积变大,构成物质本质上是内部发生了位置变化,而不是空气充入时的变化。冷却时则相反,分子活性下降,排列变得更加松散形成了冷缩晶格结构,因此体积变小。

三、利用热胀冷缩制造使用

热胀冷缩可以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应用,可以用于建筑铝线连接,通过特殊结构实现太阳能电池板的伸缩,可以制作温度感测器,在交通运输中使用,也可以作为车床建材的切削刃等等。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四、发现和解决热胀冷缩产生的问题

但是实际应用中,热胀冷缩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在轨道建设中,因为高速列车的运行会产生很大的热量,会导致轨道扭曲,导致列车运行不畅。因此,人们就提出了利用水轮机将列车的能量回收,避免因为热胀冷缩而造成的轨道扭曲。

五、我对热胀冷缩的感受

参加这节课程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到了这一现象的原理和应用,更了解到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这节课程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热胀冷缩的原理,也让我意识到这一现象在我们周围的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同时,这也让我明白了科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启发了我对科学的热情和探索。

总之,这节课程不仅向我介绍了热胀冷缩的原理,也让我领略了科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丰富和精湛,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科学知识,也激发和启迪了我的探索和热情。

科学课听课感想篇五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所以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在陈老师的课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漳州实小陈美香老师执教的《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

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

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

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循序渐进解决问题在这课中很重要,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分步骤进行,让学生一步步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是新课程科学教育理念体现的典型一课。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确定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二、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已经有了地图上表示的位置关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会比较一致,认为只有两种:顺时针和逆时针。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有上下转动,如果不是地球仪摆在那边,学生提出这样的见解也不一定算错啊,人类在认识地球发展史上,也许也有科学家提出这样的见解。

要研究地球的自转方向,必须以相对运动的知识为基础。对从没接触过“相对运动”的小学生而言,理解“相对运动”成为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老师设计了两个实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转椅转动视觉运动体验。再通过回忆乘车时车外景物往后跑的情景,借助教师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运动”。学生在理解相对运动的基础上,从太阳的东升西落推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就水到渠成。最后认识时区和时差这个部分,由于没有了《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中对地球仪的认识这个环节,学生理解世界时区图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己看这副图,让他们尽可能提各种问题,最后学生能够提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世界时区图上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上面的竖线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竖线不是平分的等等。这个环节我认为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远比教师直接介绍来的强。在解释说明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是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教师直接告诉为好。教材上,专门有一段文字负责说明这副图,自然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能够明白理解。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做一个“乐知者”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做为一个科学课教师更应不断探索,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教学,科学合理的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快乐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