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2023年南辕北辙教案(汇总10篇)

2023年南辕北辙教案(汇总10篇)

作者:影墨 2023年南辕北辙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南辕北辙教案篇一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引课环节中我利用大量的震撼人心的又是充满矛盾的图片、文字引发学生对西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读图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是我们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本课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读图得出西亚的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地理特征,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

3、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课标中提出的'理念之一,本课中我贯穿这一理念。

我利用生动的生活事例:爱穿白袍、浪费水坐牢、为水而战,让学生加深对西亚干旱的环境以及对西亚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认识;引用西亚合理利用水的事例引发学生对生活环境——家乡的发展的思考,使学生引起共鸣,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南辕北辙教案篇二

《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最后一课》在语言文字上应该没有什么障碍,情节流畅,内容明了,情感炽烈。只要了解小说背景并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相关体验,要理解它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就在于怎样让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于是,我先介绍故事背景,并补充相近例子和学生交流,课堂一开始就营造背景气氛便于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再去发现。试想整堂课以“激情—阅读—发现”为主线,应该会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我感觉阅读不够,在赏析具体的语句时,应该更多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比如,这次课上在讲到文章中“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时候”强调“偏”的好处时,我反复说了“用得非常好”,但具体怎么好,我说了“ 让我们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呢?与平日喧闹气氛很不同”,然后就带过了,其实这里如果改为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会估计受到的效果会更好。“真实的阅读应该是学生的阅读。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中的发现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发现。”

其次,本来我是想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通过自己的参与,更好的调动课堂气氛,但是通过观看课堂实录,我发现这样的流程反而过于平淡,没有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设置一些环节,有重点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其实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概括最初的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就有意让学生用通过“___事例____”说明小弗朗士是个“______”的孩子,但学生不太明白我的意图,即使有学生回答,也不是我预想的结果。为此,我又想到是自己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如果设置一张这样的幻灯,就会完成既定的任务。

再次,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了,陈莉老师在给我们讲座的时候说道“ 让学生学会沉默,沉默的瞬间就是学生心灵净化的过程。”通过课堂实录我发现我讲的内容和学生不相上下,甚至于我占主要角色,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太短暂,这样就没有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仓促的思考,仓促的回答,收不到好的课堂效果。可能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向,可以不走歧途,但是说的越多,学生阅读的完整性就有可能被破坏的越严重,就有可能再也没有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也谈不上对文章的感悟、把握,更不必谈发现与创造了。

通过这堂课,我要重新审视并调整我的教学行为,我还很稚嫩,要学习借鉴的东西很多,唐老师说的“在名课的肩膀上站起来”不失为提升我教学水平,促进我成长的一个绝佳途径。

南辕北辙教案篇三

本册教材属于区域地理的内容,地图非常多,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图、记图,培养他们的读图习惯和能力。西亚这节课有两个教学重点,五海三洲之地和世界石油宝库。这两个教学重点分别对应两幅图,西亚区域图和世界石油海上运输航线地图。我在处理这两个知识点时,都运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完成自学后,通过师徒对学和组内共同探究,解决导学案中的`探究题。组内分配好展示任务后,小组逐一上台展示,并且完全脱离学案。这样做比较考察学生的识图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更自觉地学习。在展示环节,学生基本能脱离学案,正确地辨认地理事物,如五海、三洲。学生的表现欲很强,给他们创造机会表现自我,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也大有裨益。

南辕北辙教案篇四

《最后一课》的**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我尽力回归到韩麦尔先生当下的心情,用心去读这一句话,力图创设一种情景,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随我一起走近韩麦尔先生,似乎也触摸到一点,最后一课》的灵魂。可是后排竟有几位学生在窃笑,我没有责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走进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没有与他的心灵形成共鸣。

我问学生: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壮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

学生这下可忙开了,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

生1: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她就有了根,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

生2: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虽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

生3:我——我——我的孩子们,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在应该好好教育你们的时候却不负责任,我愧对你们!

生4: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不要悲伤,不要绝望,留着一份信仰,那就是对法兰西的爱。

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里有主旨的多义性以及解读的生成性,与小弗郎士一样,他们也在经历人生的一课:面对失去,我们该怎样,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忏悔意识等等。

我说:既然意蕴是如此丰富,你们不妨一一添出来。

一位学生表示反对:韩麦尔先生欲言又止言不成句,更能体现他复杂的心情,可谓百感交集。另一位学生补充:语言只是冰山一角,人的内心才是海洋,说不出来才显得他痛苦之深、爱国之深、悔恨之深。

一位学生又说:这是无声胜有声,说出来反而索然无味。

思考:语言比读法不同于语言分析与单纯的表情朗读,他通过词语的增删、句式的变换,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比较中,获得一种思想的顿悟,比如主旨的多义性以及解读的现场生成会纷至沓来;通过语言的增删、句式的变换,体味原文的妙处,获得一种隽永的回味。语言的玩味,应集中在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上,尤其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增或减,精心设计;窍用甚至“创造”一些用以比较、参照的词句,在比照朗读中,优劣高下,彰明昭著,达到选词(句)知文的效果。可见,这种变式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又有有效方法。

片断案例一:

教室里鸦雀无声。“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小陆同学满怀感情的朗读深深感染了同学。

“当、当、当……”录音机里突然传出了敲钟声,沉重,遥远。趁同学惊诧之际,我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后的彩色图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此时此刻小弗郎士的心情和感受,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观察,阅读,情不自禁地朗读,极其认真地寻找“惊人”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生1: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真的,令人心碎!

生3:他心里乱极了,他要和同学们作最后的告别,但痛苦使他的喉咙哽住,不能用语言表达。“我的朋友们啊”,说明他对同学,对镇上的人爱极了,留念极了。

生4:他只向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里的人心里都明白,韩麦尔被迫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5:写“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情景激动人心。这是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的。他把丧失故土的痛楚,把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恢复失地的向往和信念,都聚在里面了。

生6:韩麦尔的神情、写的字使小弗郎士更加震动了,他从没有这样敬仰他的老师,老师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使他感动不已。

生7:这个场景是《最后一课》的**,我要是小弗郎士,这一课我真的永远忘不了。

生8:我不是小弗郎士,我也忘不了。

南辕北辙教案篇五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反复读课文后,感触很深。

本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和背景资料都十分必要,因此学案中附上了这部分内容。教学中,由学生自己朗读来进行了解,但发现效果并不好,学生无论通过自由读、齐读、默读,都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根本记不住所读内容,也就无从了解。因此,我认为以后教学应大胆放手,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有了这个自己寻觅、查找的过程,相信学生也能够课前学得开心、课上用得舒心,而且通过小组的交流,所获得的资料远远要比老师在学案上所附内容要丰富得多。

本次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完课后,我觉得“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的学习目标基本实现,但“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标并未达到。静心思考,发现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由于学生现在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体会这样的情感会十分困难。2、作为教师,自己并没有深入其中,因此更无法将学生带入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氛围中。3、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相信学生会有所感悟的。据此,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结果发现效果稍好。

因此,日后教学应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学习目标。

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把握人物的爱国感情。

我首先提问“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学生回答:

意识到这种教学的方式不妥后,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始增加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来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接下来重点让学生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我先提问:“我们学过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几种?”学生答:“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学生边说我边写在黑板上,学生掌握较佳。

按照教学的设计,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小说是怎样刻画他的?等。学生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因此,我对这节课还是感到满意的。

可是上完课后,仔细回想一下教学的各个环节,我觉得有些遗憾。教学定位在掌握人物的方法上没错,但却忽略了另一个目标:把握人物的情感。如果能在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时,让学生理解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用人物的形象去教育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供效法的楷模,会不会更好呢?通过阅读名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利用语文学科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我的困惑是:像这样的名著小说究竟是让学生掌握小说的描写方法还是重在情感体验?还有待思考改进。

南辕北辙教案篇六

这次讲课的篇目为《最后一课》,是莫泊桑著名的一片短篇小说。在备写教案的时候挺纠结的,因为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小说这文体上好,是按照以前的那种老方法—解决生字词,划分段落,理清小说的发展脉络,分析人物形象等等。但是这种教学法貌似没有什么新鲜感。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首先认真阅读了这篇小说所在的单元说明,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这个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要反复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认识文章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理解小说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描写。

3、情感目标: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学生能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1、小弗朗西的感情变化。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品味文中的语言。

1、体会这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2、学生能够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感。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这篇课文主题紧紧围绕爱国精神这一主题,只要是通过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现这一主题的。课时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使学生阅读课文,认清一些生字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通过对一些重要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小说主题思想。

经过这两次的试讲,有优点和缺点。

第一次试讲的优点:

1、教态比较端正,克服自己的胆怯,至少不是躲在讲台的背后,敢于走下讲台。

2、态度认真,教案系统化。

3、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有一定的互动。

4、通过第一课时的讲解,能使学生对小说的发展脉络有了大概的了解。

5、在一定程度可以脱稿。

缺点和改进的策略:

1、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处理不好。比如板书的时候写的标题,没有写明是第几篇课文,板书也是有点混乱的,没有条理。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才能把板书做到美观、凝练、突出重点。

2、导入不够凝练和突出文章的主题。可以结合身边的一些例子,比如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沦陷区的人民也曾经发生过被强迫学习日语的事情,这样更能激起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普通话不是很标准,有很多口头禅。以后要多练习普通话,尽量克制不用口头禅。

4、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考虑不全面,比如说第一个课时就点名让同学复述小说的大概内容,太过于宽泛。复述小说的内容可以在学生们对文章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后进行,但是一定要明确问题。

5、在处理文章的生字词的时候,只是顺便点了几个生字词。应该提前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词写好。

6、教案的备写有些繁琐,太过于面面俱到,有些内容其实没必要讲解。

3、对教学的内容还不是十分的熟悉,在以后的课堂中,应该要注意。

通过这次的试讲收获很大,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改正自己的一些缺点。此外还了解到了怎么样才能把小说这问题这文体上好。小说的教程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故事情节,第二、写作风格,第三、人物形象,第四、写作技巧(语言、动作、心里、外貌、细节等等的描写)。

南辕北辙教案篇七

《麻雀》一文比较短小,但意蕴丰富,耐人品味。如果按常规教法,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浓烈兴趣,不易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丰富感情。为此,我打破常规的教学程序,主要设计了与课文内容有内在联系的两个问题,创设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并由此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与这一情境,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这两个问题是:

(1)这个故事主要分为几部分?

(2)为什么说母爱是伟大的?

一个情境是:作者、老师、学生的感情熔为一炉。

第一个问题,是依据《麻雀》所在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一要真实,二要具体”设计的。而只要对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第二个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中心而设计的。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学生就可以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从而达到对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意义的深入把握。所要创设的情境,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但这恰如摘苹果,跳一跳,学生可以够得着。这样的“苹果”吃起来才格外有滋有味。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就犹如将学生带进了彼地彼境,感触更深,体会更深,理解更透,兴味更浓。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和创设一个情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猎狗威胁小麻雀——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猎狗走开。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故事情节的基本要素,但他们却能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他们“追踪”情节,进行观察的结果。这一个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前提与基础。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对老麻雀爱小麻雀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可以说对母爱的伟大有了一定的感知,不过,认识并不深入,也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母爱是伟大的这个问题好答又不好答。说好答,只要说老麻雀为了救孩子不顾死活就可以;但我不让学生作这种笼统的答案,要求他们一要联系上下文,二要说具体。这样,就涉及到课文中心内容,又有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让学生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去考虑。正面写比较容易理解,我让学生重点抓一句话:“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前一个分句是写老麻雀之所以飞下来,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幼儿”——崇高的母爱;后一个分句是写老麻雀明知与猎狗力量上的悬殊,但“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母爱的力量。这一句是对老麻雀母爱的总括性的议论,也是文章的中心句。至于正面的形象性的描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而另一面——侧面写也十分重要,它是通过对猎狗的退缩的描写,来突出母爱力量的伟大的。至于猎狗为什么退缩,这并非一般学生一两句话所能说清楚的。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充分讨论,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1)猎狗害怕了;

(2)猎狗没想到老麻雀这么勇敢而犹豫了。

究竟哪个对我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去读课文,体会:当猎狗要吃小麻雀时,作者用了“慢慢地”这个词,后来猎狗后退时又用了“慢慢地”,这前后两个“慢慢地”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反复推敲,充分讨论,最后一致认为:“第一个‘慢慢地’不光指动作慢,还说明猎狗很凶恶,在小麻雀面前显得那样漫不经心,因为它知道麻雀终究是自己的猎物。而后一个‘慢慢地’则是因为猎狗‘没料到’而‘愣住了’,它并不是害怕,更不是屈服了麻雀的力量,它是被老麻雀的勇气慑服了,犹豫了,不由自主地后退了。”猎狗是凶猛的,对小小的麻雀本来不屑一顾,但猎狗退缩了,这难道不是麻雀的母爱所产生的巨大的力使它慑服了吗这样,再联系正面所写,学生对母爱的伟大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也就是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比较深入的把握。

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感情之水已在流淌;但是,学生还没有完全步入情境,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因此,我还想在作者、教师、学生的感情熔为一炉方面下点功夫。我觉得,老师和学生不能是冷眼旁观的看热闹者,而应同作者的情感熔为一体,同书中的人物命运相维系,学生应是书中的一个重要的有丰富感情的角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观察事物与体会“母爱”以及感受作者情感联系起来,通过“我”为线索之“形”,体会作者情感之“神”,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而尤为重要的,则在于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熔为一炉,构成一种和谐的美,在这种美的陶冶中,使学生受到道德、情操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根据作者的描述,让学生想象小麻雀的幼小无力,猎狗的凶狠庞大,老麻雀的英勇无畏以及它们的动作和神态。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我”,使他们置身于课文意境之中,进行思维的“再创造”,变作者为自己,动之以情。同时抓住作者感人至深的情节描写,使学生从作者对小麻雀“无可奈何”的描述体会到“我”的怜悯之心;从“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露出锋利的牙齿”体会到“我”的担忧之心;从老麻雀“绝望地尖叫着”,“发出嘶哑的声音”体会到“我”的紧张之心;从“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体会到“我”对老麻雀的赞美之情;最后从“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体会到“我”为之深受感动之情。这样,麻雀的生命攸关维系着学生的情感,作者的忧恐释然也与学生的感情注入同一渠道,教师感情的曲折幽微也与作者、学生的感情同步。师生在感情的交流与熔汇中进一步体会到“母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战胜一切懦弱、恐惧甚至死亡的威胁,从而认识到“母爱”的崇高与伟大。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美感的教育,认识得到升华,思想得到净化。

南辕北辙教案篇八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得知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跑到学校,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人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简短而悲壮的会议,立即决议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结束。”

我们依旧摇铃上课,学生来得并不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向他们宣布了学校的决定。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但没有一句话。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如今怎么舍得离别呢!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听到。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南辕北辙教案篇九

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19xx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xx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xx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 导入课文。

2、 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 学习生字。

4、 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 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 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 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 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总之,一堂公开课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自己,更学到了知识,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

南辕北辙教案篇十

《麻雀》主要讲了一个麻雀妈妈为了救小麻雀而与猎狗展开的激烈的斗争,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本文的教学重点有两点:

一是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

二是在对比描写中体会母爱的伟大。

按照厘清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

随后,我回顾了整堂教学,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主要内容的理解给予学生的范句太宽泛,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2、猎狗与小麻雀的对比教学时间过多,而是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老麻雀与猎狗的对比教学上。

3、对于老麻雀的描写句子体会不够深入,应由句到词,抓住关键,层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