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汉书读后感李广范文(17篇)

汉书读后感李广范文(17篇)

作者:温柔雨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与他人分享书籍的乐趣和启发,促进交流和思想碰撞。感谢大家对我们读后感栏目的关注,以下是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广田传》读后感

摇摆着肥大的团扇叶,苍黄的。

象从远方的朋友带来的,好消息,

怎么,却只是疏疏的三两语?

声音笑貌都亲切,但是,

人呢,唉,人呢?

两扇漆黑的大门是半开的,

悄然地,向里面窥视了,

拖着沉()重的脚步,又走去,

太阳下山了,蠓虫在飞,乌鸦也在飞。

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日。

(选自《汉园集》,1936年3月,上海商务印书馆)。

《李广》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写了许多历史故事,我最喜欢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李广在汉文帝的时候就做了将军。他跟周亚夫一起平定七国之乱,立过大功。后来汉景帝有派她去做上郡太守。

有一次,匈奴进了上郡,李广带着一百多个骑兵去追赶三个匈奴射手,追了几十里地才追上。他射死了其中的两个匈奴射手,把第三个活捉了,正准备回营,远远望见有三千名匈奴骑兵追了上来。李广手下的兵士突然碰到了那么多的匈奴,不由的都慌了。李广随即下令前进,在离开匈奴阵地仅仅两里的地方停下来,命令士兵一起下马,把马鞍全写下来,就地休息。匈奴的将领看到李广这样布置,不敢上来,远远的观察汉军动静。

匈奴兵越看越怀疑。他们认为汉军一定有埋伏,怕汉军半夜袭击他们,就连夜全部逃回去。到了天亮,李广一瞧,山上以没有匈奴兵,才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安全回到大营。

我看到了这个故事后,我知道了:智慧比无力还可靠。我以后一定要多多读书,多多学习,长大后成为第二个“诸葛亮”。

李广用他的一颗爱国的心、智慧的心保全了祖国的领土,让祖国的领土没有受到侵略。

以后我也要想李广将军一样,时刻将祖国记在心中,时刻保持一颗爱过的心,通过读书越来越聪明,长大以后,我要帮助国家,帮助社会,成为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

《汉书》读后感字

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景帝為太子時,薄太后以薄氏女為妃。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寵。薄太后崩,廢薄皇后。短短几句话,就说尽了一个作为皇后的女人的一生。

很明显,薄太后给自己的孙子选择薄氏女作为媳妇,明显是为薄家考虑,这是政治婚姻,汉景帝大概对薄皇后算不上喜欢,而作为婆婆的窦太后,对这个自己婆婆指定的儿媳妇,大概也喜欢不到哪里去。因此,薄太后一死,薄皇后马上被废了,过了几年就去世了。现在的问题来了,薄皇后当皇后当了六年,没有孩子,而按照汉家的惯例,汉景帝登基之后,是要尽快立太子的,这样的话,只有从几个小老婆生的孩子里选择太子,其中,有个齐国的姬妾栗姬给汉景帝生了几个儿子,其中就有汉景帝的长子刘荣,所以刘荣被立为太子,然而不幸的是,因为薄皇后的存在,栗姬儿子是太子,她自己不是皇后。

作为一个正常人,栗姬毫无怨言是不可能的,然而汉景帝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呢?史书记载,刘荣是汉景帝前四年立的太子,立了四年后被废,薄皇后是前汉景帝六年时候被废黜,也就是说,在薄皇后被废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刘荣一直是太子,而汉景帝都没有把栗姬立为皇后。那么,为什么汉景帝不但没有把栗姬立为皇后还废黜了她呢?这里面从公开的史料记载的原因有两个:

1:长公主刘嫖的作用:刘嫖是汉景帝的亲姐姐,人如其名,喜欢给皇帝拉皮条,所以栗姬非常讨厌这个大姑姐,不同意刘嫖女儿和自己儿子的婚事,长公主于是怀恨在心,在汉景帝面前诋毁栗姬。

2:汉景帝自己有一次生病,以为自己要归天,因此对栗姬说要把自己的儿子们托付给栗姬照顾,汉书记载:栗姬怒不肯應,言不遜。

经过这两件事,景帝是:“心銜之而未發也”心里不痛快,但没有发作。

在我看来,对于第一个原因,汉景帝完全可以无视,这充其量是女人之间的互相妒忌诋毁,并不足以让汉景帝留心,而第二个原因,恐怕就很致命了:作为皇帝,最痛恨的恐怕是对自己权力的威胁。汉景帝对栗姬的话不仅仅是托付,恐怕是一种试探,从栗姬的角度来说,汉景帝一死,自己的儿子即位,她就是太后,权力一手掌握,但是,她又是一个不会掩饰自己的女人,在汉景帝半真半假的问题里,栗姬的表现是:不肯應,言不遜。汉景帝肯定感觉:我还没死呢,你就敢这样,我要是死了,你们母子岂不是要为所欲为?于是,汉武帝的母亲王美人的毒计就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陰使人趣大臣立栗姬為皇后。大行奏事畢,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無號,宜立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誅大行,而廢太子為臨江王。栗姬愈恚恨,不得見,以憂死。

做为皇帝的女人,栗姬的失败在于,依然把汉景帝作为普通的男人看待,她认为自己牢骚满腹,向丈夫倾吐不是应该的吗?然而,她忘记了面前的人是个君王,他的眼里可不只是有女人。

汉景帝的“父子情”:汉景帝的长子太子刘荣的被废黜和死亡,

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臨江閔王榮以孝景前四年為皇太子,四歲廢為臨江王。三歲,坐侵廟壖地為宮,上徵榮。榮行,祖於江陵北門,既上車,軸折車廢。江陵父老流涕竊言曰:「吾王不反矣!」榮至,詣中尉府對簿。中尉郅都簿責訊王,王恐,自殺。葬藍田,燕數萬銜土置冢上。百姓憐之。

而且还可能跟前朝有莫大的关系。从汉书景十三王列传那段记载能够看出:刘荣的被废被杀,人心是不服的,无论是江陵父老的流泪和百姓怜之的表现,都说明了一点,刘荣的为人还是受到认可的。这样的太子被废而且意外死亡,恐怕不能简单归结为栗姬的愚蠢。

这里不得不说两个人,作为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两大功臣,周亚夫和窦婴,史记记载,在平定七国之乱后,他两个人:孝景時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侯,諸列侯莫敢與亢禮。可谓权势熏天。但经历了刘荣的被废之后,这两人都失势了:废立太子,亞夫固爭之,不(待)〔得〕。上由此疏之。四年,立栗太子,以嬰為傅。七年,栗太子廢,嬰爭弗能得,謝病。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然而,大胆猜测一下,刘荣或许与周亚夫以及窦婴有某种联系,或者汉景帝认为他们之间有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直接威胁到汉景帝的皇权,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废太子刘荣即使被贬斥到江陵,却依然逃不过身死的命运。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点:

1:刘荣的罪名是:坐侵廟壖垣為宮,这个罪名无非是个口袋罪,可大可小,比如之前晁错曾经也犯过类似的罪:嘉聞錯穿宗廟垣,為奏請誅錯。晁错把太上皇庙的墙破坏了,而汉景帝是怎么反应的?汉景帝:错无罪!晁错都能容忍,何况自己的儿子?因此,刘荣的死与汉景帝有莫大关系,也就是说,可能是汉景帝逼杀了自己的儿子!

《李广田传》读后感

轻轻地,我想去一吻那灯球了。

灰白的,淡黄的秋夜的灯,

是谁的和平的笑脸呢?

不说话,我认你是我的老相识。

叮,叮,一个金甲虫在灯上吻,

寂然地,他跌醉在灯下了:

一个温柔的最后的梦的开始。

静夜的秋灯是温暖的,

在孤寂中,我却是有一点寒冷。

咫尺的灯,觉得是遥遥了。

偶尔投在我的窗前的。

是九年前的你的面影吗?

我的绿纱窗是褪成了苍白的,

九年前的却还是九年前。

随微飔和落叶的窸窣而来的。

还是九年前的你那秋天的哀怨吗?

这埋在土里的旧哀怨。

种下了今日的烦忧草,青青的。

你是正在旅行中的一只候鸟,

偶尔的,过访了我这座秋的园林,

(如今,我成了一座秋的园林)。

毫无顾惜地,你又自遥远了。

遥远了,远到不可知的天边,

你去寻,寻另一座春的园林吗?

我则独对了苍白的窗纱,而沉默,

怅望向窗外:一点白云和一片青天。

流星。

一颗流星,坠落了,

随着坠落的。

有清泪。

想一个鸣蛙的夏夜,

在古老的乡村,

谁为你,流星正飞时,

以辫发的青缨作结,

说要系航海的明珠。

作永好的投赠。

想一些辽远的日子,

辽远的,

沙上的足音……。

泪落在夜里了,

象星陨,坠入林荫。

古潭底。

秋的味。

谁曾嗅到了秋的味,

坐在破幔子的窗下,

从远方的池沼里,

水滨腐了的落叶的——。

从深深的森林里,

枯枝上熟了的木莓的——。

被凉风送来了。

秋的气息?

这气息。

把我的旧梦醺醒了,

梦是这样迷离的,

象此刻的秋云似——。

从窗上望出,

被西风吹来,

又被风吹去。

唢呐。

卖鼠戏的人又走过了,

唔啦啦地吹着唢呐,

在肩上负着他小小的舞台。

我看见。

远远的一个失了躯体的影子,

啼泣在长街,

作最后的徘徊。

今天是一个寂寞的日子,

连落叶的声息也没有了。

愈远,愈远,

只听到唢呐还在唔啦啦地,

我是沉入在苍白的梦里,

哑了的音乐似。

停息在荒凉的琴弦上,

象火光样睡眠,

当火焰死时。

笑的种子。

把一粒笑的种子。

深深地种在心底,

纵是块忧郁的土地,

也滋长了这一粒种子。

笑的种子发了芽,

笑的种子又开了花,

花开在颤着的树叶里,

也开在道旁的浅草里。

尖塔的十字架上。

开着笑的花,

飘在天空的白云里。

也开着笑的花。

播种者现在何所呢,

那个流浪的小孩子?

永记得你那偶然的笑,

虽然不知道你的名字。

地之子。

我是生自土中,

来自田间的,

这大地,我的母亲,

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

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

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

生长又死亡。

我在地上,

昂了首,望着天上。

望着白的云,

彩色的虹,

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因为住在天国时,

便失去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秋的歌者。

躲在幽暗的墙角,

在草丛里,

抱着小小的瑶琴,

弹奏着黄昏曲的,

是秋天的歌者。

这歌子我久已听过,

今番听了,

却这般异样,

莫不是“人”也到了秋天吗!

你的曲子使我沉思。

趁斜风细雨时节,

且把你的琴弦弄紧,

尽兴地弹唱吧。

当你葬身枯叶时,

世界便觉得寂寞了。

灯下。

望青山而垂泪,

可惜已是岁晚了,

大漠中有倦行的骆驼。

哀咽,空想象潭影而昂首。

乃自慰于一壁灯光之温柔,

要求卜于一册古老的卷帙,

想有人在远海的岛上。

伫立,正仰叹一天星斗。

《李广田传》读后感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其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争说圆通山海棠消息。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看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其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逢云开」。这时候,什麽苍松啊,萃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麽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麽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麽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妤,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乾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及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麽。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台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乾乾净净,好像参加什麽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台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神气得很。青午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池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末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像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麽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还有桃花什麽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看花,什麽也顾不得了。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麽些眼泪!」另一个吟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又一个说:「还是不好,虽然是诗圣的佳句,也不好。」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也是杜诗,好不好?」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李广田传》读后感

九年前的却还是九年前。

随微t和落叶的o@而来的。

还是九年()前的你那秋天的哀怨吗?

这埋在土里的旧哀怨。

种下了今日的烦忧草,青青的。

你是正在旅行中的一只候鸟,

偶尔的,过访了我这座秋的园林,

(如今,我成了一座秋的园林)。

毫无顾惜地,你又自遥远了。

遥远了,远到不可知的天边,

你去寻,寻另一座春的园林吗?

我则独对了苍白的窗纱,而沉默,

怅望向窗外:一点白云和一片青天。

(选自《汉园集》,1936年3月,上海商务印书馆)。

《李广田传》读后感

现代散文家。号洗岑,曾用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他出生於王姓的农家,因家境贫寒,从小过继给舅父,改姓李。少年时代,一面读书,一面做些农活。1923年,到济南进山东第一师范学校,与朋友组织书报介绍社,曾因介绍中国进步文学与苏俄作品被捕入狱。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1930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1935年北大毕业后,回济南在中学任教。1936年,与卞之琳、何其芳合写的诗集《汉园集》出版,以“汉园三诗人”著称。但他写得更多、成就更高的,还是散文。抗日战争之前,创作了3本散文集:《画廊集》(1936)、《银狐集》(1936)、《雀蓑记》(1939)。这些作品或回忆童年故乡生活,或描写倍受折磨、无路可走的人物,或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前途的'追求。文风朴实、自然、真挚,呈现出恬淡静美的气氛。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流亡於西南各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大学任教,并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和爱国民主运动。随著生活变迁和思想进步,他创作的《圈外》(1942)、《回声》(1943)、《日边随笔》(1948)等散文集,视野较前开阔,题材也更为多样,静美的气氛渐为战斗的锋芒所代替;这些变化,在杂文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广田把主要精力投入教育事业,曾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云南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职。与此同时,他仍然从事散文写作,文字技巧和思想内容较前更趋洗练和成熟,常於诗情画意的描写中,透示出富於哲理的意趣。1962年发表的《花潮》、《山色》等篇,曾有较大影响。此外,他还致力於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傣族长篇叙事诗《线秀》等出版。

李广田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过散文选《灌木集》(194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过《散文三十篇》(1956)等。另外,还有短篇小说集《金坛子》(1946),长篇小说《引力》(1947),和文学论著《诗的艺术》(1944)、《文学枝叶》(1948)、《文艺书简》(1949)、《论文学教育》等多种。198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广田文集》,是他的创作和论著比较完整的集子。

《李广田传》读后感

你就这样的落。

没有风的春天是这样的沉闷,

没有雨的人间是这样的寂寞。

风正在吹呵,

雨正在落,

这正是我的呀我的时节,

把门儿敞开让风儿进来,

再听听细雨在说些什么:

它说,故乡正可爱,

桃花已染灼了四野。

有人在计算着花开花落,

“归来吧,”

他们说,“时光易过”。

它说,有几个青年朋友,

在远远的海上飘泊,

他们说,“大家曾做过同样的美梦,

而今啊却一一云散烟灭。”

风正在吹呵雨正在落,

这正是我的呀我的时节。

把衣服解开让风儿进来,

让细雨来和着我的灵魂微歌:

“在这时节呀在这时节,

这时节我只合独坐独歌。

有谁还管他是故乡还是他乡,

更不知朋友们谁冷谁热。

“我知道时光是已经过去,

我更知今后的艰苦日多。

所谓‘故乡’那只是我已脱的坟墓,

而朋友们也只说一番空空事业。

“已脱的罗网再不能诱我,

虚无的梦境已不许重说。

我的脚已深深落在地上,

我要开始到人间去跋涉。”

簌簌的风,还是这样的吹,

细细的()雨,还是这样的落。

明朝呀,明朝有更蓝的天海,

明朝呀,明朝在更红的花朵。

(选自《诗与评论》,1984年,香港国际出版社)。

《三国》读后感李广泉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它不但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而且还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这部记述了魏蜀吴三国征战天下的经典之作,出自拥有两个家著称的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之手。据说《三国演义》是这本书的简化名,而它的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总忘不了一个人,那就是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了。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比如在那件事上。

周瑜要用箭和曹操交战,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来。结果诸葛亮说只用三天时间,原来,他是要趁雾天,在船上扎满草人,到曹营附近的湖上,让曹操以为敌人来了,在天气有雾的情况下,让曹操冒险放箭,然后用许许多多的草船接住那些箭,把这些箭拔下来,给周瑜,不到十天,十万支箭,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的就得到了。

有些人一生碌碌无闻,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接受人生的挑战。他们畏惧困难和失败。有一颗种子,它这样想:如果我往上长,一定会碰到坚硬的石头;如果我往下扎根,可能会伤着自己脆弱的神经;如果我长出幼芽,一定会被蜗牛吃掉;如果我开花结果,一定会被小孩连根拔起,还是躺在这里舒服、安全。终于有一天,一只觅食的公鸡将它啄进了肚子里。看来,不敢冒险就不能获得成功,种子永远就不能开花结果。

所以,我要努力,努力地向诸葛亮学习。敢于冒险,拥抱成功。

文档为doc格式。

《李广田传》读后感

轻轻地,我想去一吻那灯球了。

灰白的,淡黄的秋夜的灯,

是谁的和平的笑脸呢?

不说话,我认你是我的老相识。

叮,叮,一个金甲虫在灯上吻,

寂然地,他跌醉在灯下了:

一个温柔的最后的梦的开始。

静夜的秋灯是温暖的,

在孤寂中,我却是有一点寒冷。

咫尺的灯,觉得是遥遥了。

偶尔投在我的窗前的。

是九年前的你的面影吗?

我的绿纱窗是褪成了苍白的,

九年前的却还是九年前。

随微飔和落叶的窸窣而来的。

还是九年前的你那秋天的哀怨吗?

这埋在土里的旧哀怨。

种下了今日的烦忧草,青青的。

你是正在旅行中的一只候鸟,

偶尔的,过访了我这座秋的园林,

(如今,我成了一座秋的园林)。

毫无顾惜地,你又自遥远了。

遥远了,远到不可知的天边,

你去寻,寻另一座春的园林吗?

我则独对了苍白的窗纱,而沉默,

怅望向窗外:一点白云和一片青天。

流星。

一颗流星,坠落了,

随着坠落的。

有清泪。

想一个鸣蛙的夏夜,

在古老的乡村,

谁为你,流星正飞时,

以辫发的'青缨作结,

说要系航海的明珠。

作永好的投赠。

想一些辽远的日子,

辽远的,

沙上的足音……。

泪落在夜里了,

象星陨,坠入林荫。

古潭底。

秋的味。

谁曾嗅到了秋的味,

坐在破幔子的窗下,

从远方的池沼里,

水滨腐了的落叶的——。

从深深的森林里,

枯枝上熟了的木莓的——。

被凉风送来了。

秋的气息?

这气息。

把我的旧梦醺醒了,

梦是这样迷离的,

象此刻的秋云似——。

从窗上望出,

被西风吹来,

又被风吹去。

唢呐。

卖鼠戏的人又走过了,

唔啦啦地吹着唢呐,

在肩上负着他小小的舞台。

我看见。

远远的一个失了躯体的影子,

啼泣在长街,

作最后的徘徊。

今天是一个寂寞的日子,

连落叶的声息也没有了。

愈远,愈远,

只听到唢呐还在唔啦啦地,

我是沉入在苍白的梦里,

哑了的音乐似。

停息在荒凉的琴弦上,

象火光样睡眠,

当火焰死时。

笑的种子。

把一粒笑的种子。

深深地种在心底,

纵是块忧郁的土地,

也滋长了这一粒种子。

笑的种子发了芽,

笑的种子又开了花,

花开在颤着的树叶里,

也开在道旁的浅草里。

尖塔的十字架上。

开着笑的花,

飘在天空的白云里。

也开着笑的花。

播种者现在何所呢,

那个流浪的小孩子?

永记得你那偶然的笑,

虽然不知道你的名字。

《李广田传》读后感

是秋天的歌者。

这歌子我久已听过,

今番听了,

却这般异样,

莫不是“人”也到了秋天吗!

你的曲子使我沉思。

趁斜风()细雨时节,

且把你的琴弦弄紧,

尽兴地弹唱吧。

当你葬身枯叶时,

世界便觉得寂寞了。

李广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广将军用他那忠诚朴实的心,使士大夫佩服。当他去世的时候,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悲哀。而东汉的董卓死的时候,老百姓都往他尸体上扔烂衣服、臭袜子,还有人扔火把。因为董卓用权力和武力欺压他人,所以死得很惨。

看来,做人要用你的忠诚、实力,像李广将军那样以理服人,人们才会真正和你成为朋友。

张学良将军的子女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张学良将军的子女今何在。

雅言素语解诗者-试析李广田的创造性批评。

高三十大习惯列传作文素材。

《鞋》读后感。

汉书读后感高中生

在第一次与我们本科生导师王老师见面时,谈到最后,他给我们文献班的七个男生布置了寒假的任务,就是读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于《汉志》的主要内容,我早已了解,可让我羞愧的是,作为本专业的学生,我还没有完整的读过一遍。本有打算一读的意愿,再加上导师的提醒,我决定弥补这个遗憾,于是我决心认真地体会其中的趣味。否则,就忝列门墙了。

一、抄书之乐。

由于《汉书·艺文志》的篇幅并不长,只是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是《七略》的节略本,而内容又特别重要。因此,我决心把它抄一遍。抄书是最简单最枯燥的读书方法,但梁启超认为是这种方法“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我赞同梁先生的看法,其实我觉得苦是相对的,苦中必有甜,苦中必有乐。我按照“总序、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的顺序,每天抄一部分,决不囫囵吞枣,仔细地体会。虽然那长长的书目有时候看起来是冗长而又乏味的,但我还是没有放过一部,因为这些书大部分都亡佚了,我们只能看到它们的名字,却无法看到它的全貌,抄书的过程中,我经常扼腕而叹,我们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是多么艰苦而荣光的过程。战火是书的大敌,乱世是书之季世。先秦的典籍已寥寥无几,多亏了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让我们在今天还能了解先秦学术的源流。让我们感念先人们的哲思,让我们穿越时空,向他们致敬。

抄书的过程是机械的,但思考却是源头活水,抄书能增强记忆,加深印象,当抄完时,我觉得自己得到了一次坚韧精神的洗礼,而不光是书的内容的洗礼。对于这种篇幅不长但又十分重要的书,在闲暇之时,在阅读之间,不妨抄一遍。其中的乐趣,自能体会,回味亦无穷尽。

二、班固的严谨。

虽然只是对《七略》的增删,但班固是严谨的,他根据当时书的流布,他又对书的篇目做出了一定的改动,这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说《古文尚书》本有五十八篇,但在东汉时亡佚一篇,因此,在班固自己注的是“为五十七篇”。班固之严谨,由此可见一斑。还有,在“诸子略”中,对于每一家的源流,只是说“盖出于某某之官”,可见,他只是在推测。对于诸子之学是否“王于学官”的问题,学术界尚无定论。一个“盖”字,使用得是多么地精当,我不得不感叹班固作为学问家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在今天看来,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深思一番。

在每一略的最后,班固都会对进行提纲挈领的学术源流考证,详细阐述该学问的嬗变师承关系,进行学术性,这总结实际上就是先秦的学术史,价值极大。

通过书录,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今古文之争,对于当时孔壁出的古文经,他都标明“某古文经”,而对于当时已经立于学官的今文经只说“经”多少篇,以作区别。由此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时的学术派系,这看似简单,却给了我们后人多大的方便啊。他的严谨,给了我们清晰的视野,班固,谢谢你!

回味亦无穷。

对于书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必赘述。最后谈一些感想。对于汉书十志来说,《汉志》可谓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设想,如果没有它,我们又会少多少对先秦文化的了解呢?如果没有它,我们又会花多长时间来考镜源流呢?但是有多少文史专业的学生,只是肤浅地知道它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部分,而没有深入地了解它的根本的内容呢?这样一本的必读之书,在今天才完整地读完,实在太迟了。

没有读过,就没有发言权,不了解,就没有话语权。作为一名师大历史系的学生,我我们实在是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做学问非一日之功,如若浅尝辄止,定当断无成就可言。对于基本史料的把握,是我们的基本功,而不必去依赖孤本秘籍。打好基本功,读好正史,我们一定会收益无穷的。

李广射虎的读后感

这学期我们学了《李广射虎》这篇课文。学完之后,我不禁赞叹道:“李将军真是力大无穷呀!”“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写得太好了,这首诗用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当天夜晚李广的英勇表现,真是天下一绝!

李广的事迹从西汉时期流传到唐朝了,又从唐朝流传到现代了,这足以看出李广很英勇,箭法非常高超。

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学习李广,我所做的事一定要流芳百世,绝对不能遗臭万年!

汉书读后感高中生

古人云《汉书》可以下酒,确实,整个西汉王朝,英雄辈出,从陈胜吴广、西楚霸王,到齐王韩信、留侯张良,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大帝,从卫青霍去病到麒麟阁十一功臣,不禁想起乱世出英雄这句话,英雄开创时势,时势造就英雄,那是中国汉文化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一个顶峰,读起来引人入胜。

从思想感情上来说,《汉书》比《史记》正统,没有《史记》那么活泼,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汉书》被后世许多史学家认为比《史记》更好。如果说《史记》反映中国人在诸子百家争鸣的余韵下的开放的、生动的、极富现实功利性的、充满创造力的思想状况,那么《汉书》就反映了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大气滂薄的、使命感极强的、恢宏的思想状况。

纵观全书,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楚汉相争,而在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中,又对留侯张良感触最深。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后世敬其谋略出众,尊称其为“谋圣”。

有人说,刘邦的江山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那么在战场的后方,为刘邦出谋划策,在计谋这一方面出了很大功劳的就是张良了,张良就像是刘邦的“大脑”一样,所以张良是毫不愧当“谋圣”这一称谓的。其实,张良的智慧不仅为刘邦建造了大汉朝,也为自己谋得了一个好的人生。张良可以说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人。

至于张良能有不同于韩信、萧何的结局,还在于其实他已经很清楚地掌握了刘邦的心态,算得上是一个心理专家。刘邦能听得进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也能任用有才之人为他带兵打仗,但当他真正坐上汉朝皇帝这个位置的时候,他就不再能忍受下面有不安分的人。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也不留恋权位,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所以在刘邦要封他三万户的时候,他以“此天以臣授陛下”,选择了“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读完《张良传》后,其实我觉得张良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有极高智慧和先见,且能冷静分析问题的人,这一点从他年轻时的经历就可以发现。

国恨家仇,这个理由的确足够张良去刺杀嬴政,但战乱纷争的年代,谁不会有那么些愤恨呢,但张良就是有那个胆量去计划并实施这个刺杀行动,更何况对方还是那个统一六国的皇帝,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张良不同于常人的杰出之处。他与嬴政的实力悬殊是必然会让他失败,这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但这也说明当时的张良还不够成熟,他太心急了,没能做到最好的部署和准备。

不过张良年轻时虽然有点心急,但是他还是能够忍得住,懂得及时收回,“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在下邳“亡匿”的日子虽然看起来有点窝囊,但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面对无礼老人的傲慢行动,张良虽然年轻气盛,有点“愕然,欲殴之”,但他良好的品德让他忍过了这一时的冲动,以礼回对老人,并能够一次次地达到老人的时间点。所以能学习到《太公兵法》,不是因为张良运气好,而是因为他的品性好。

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每份传承下来的经典,无论是书籍还是其它,都是历经时间的洗涤,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绝对都是精华。

汉书读后感

《汉书》作者班固字孟坚,那么,关于汉书读后感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小编整理的内容吧!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班固撰,原为一百篇,后分为一百二十卷。历代有诸多注本,较为通行的是唐颜师古注本。

国家图书馆的“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中展出了南宋蔡琪家塾刻《汉书》。《史记·大宛列传》曾记张骞出使西域的片段,但对于西域作系统的论述,还以《汉书》为创始。《史记·大宛列传》主要是记张骞、李广利二人事迹,属于合传;而《汉书·西域传》才是正史的第一部西域专传,可谓后世《西域传》的蓝本。所谓西域,《汉书》定义为阳关、玉门关以西,帕米尔以东,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区域,即塔里木盆地及周围地区,此即狭义的西域;而实际所记载的范围远远超出这个定义,广及天山以北,葱岭以西,此即广义的西域。最初,汉朝经营西域之前,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域由匈奴统治,称为西域,后来随着汉朝对于阳关、玉门关以西地区了解越来越多,西域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就越来越丰富,但中原王朝经营的.核心地区,仍然没有超出《汉书》所云西域的范围。西域三十六国,泛指西域绿洲诸国,《汉书·西域传》实际记录五十余国。除《西域传》外,《汉书·武帝纪》、《宣帝纪》、《张骞李广利传》、《卫青霍去病传》、《傅介子传》、《郑吉传》、《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等篇均有关于西域的纪事。

《汉书》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后汉书》有传,称其“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其曾祖班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祖父班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因此,“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其父班彪,字叔皮,喜著述,鉴于《史记》对太初(前104)后之事无载,而前人所做续篇又“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班彪于是采集前代遗事异闻,作《后传》续补《史记》,以斟酌前史而评论得失。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以《后传》记述前代史实不够详尽,承父志,在《后传》的基础上编撰《汉书》。班固去世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汉和帝下令由班固之妹班昭续写,马续协助班昭作《天文志》。《汉书》经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之手,历时三四十年最后完成。

颜师古,字籀,(一说颜籀,字师古)唐雍州万年(今西安东北)人,齐黄门侍郎颜之推之孙。博览群书,尤精训诂。曾在魏征荐举下参与《隋书》的修撰工作,同时考定五经,多所厘正,颁其书令天下学习。其所注班固《汉书》、《急就章》等,大行于世。《汉书》自古号称难读,古字古训与后世颇多不同,唐以前为此书作注者二十三家,然彼此互异。颜师古汇集二十三家注,纠谬补缺,以其解释详明,取材广博,摘录精确,抉择审慎,论证严谨,深为学者所推重。从问世以来,便始终与《汉书》合刻,不可替代。

《汉书》问世后,深受东汉政权推崇,士人争相抄阅,传世抄本较多。雕版印刷发展后,又多镂版刊行。此南宋蔡琪家塾刻本,是《汉书》版本系统中具有重要价值的版本之一。

蔡琪,字纯父,南宋嘉定间建宁府(今福建建瓯)人,刻书坊名一经堂。此本宋讳缺笔至“慎”字,目录前有刻书牌记:“建安蔡纯父刻梓于家塾”,无明确的刻书年代。此本行格疏朗,字大如钱,精刻初印,墨色清纯,不失为宋代坊刻本中之上品。

汉书读后感高中生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十志”之一,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

(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

(2)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

(3)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

(4)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5)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

(6)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术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汉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方技略”就是专为医药文献专门编定的目录,其中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又把每类医籍的具体篇目详细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汉志》不仅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文献内涵功能进行著录分类,还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了先秦至汉代包括医史文献在内的中华文化学术总体发展脉络。

通过研究《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而其中所体现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同时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和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由于医学特别是早期中国传统医学具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继承性强,其发展进步建立在人类世代薪火相传基础上的特点,医药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医史文献也就成为了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重要的传授、接收和研习的工具以《七略》、《汉志》为代表的早期医史文献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前代和所处时代繁多庞杂的医学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精当的归类,以便后人在翻阅时可以按目索书,分门别类地了解前辈的医学研究成果,顺利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不致于面对卷帙浩繁的图书文献束手无策。这种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文献整理编录方法,对后世医史文献著录工作的开展和医学科学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