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最新做客教案反思(精选7篇)

最新做客教案反思(精选7篇)

作者:笔尘 最新做客教案反思(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做客教案反思篇一

《狮子和兔子》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寓言故事。“狮子”是一种凶猛的野兽,被称为“百兽之王”,“兔子”则是一种性格温顺,身体娇小的动物,这两种强弱对比十分鲜明,通过朗读感受启发学生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靠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这篇课文的内容,巩固了生字和词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精神。通过学习学生也明白懂得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光凭蛮力和发脾气,应该冷静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存在问题:在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上显得过于急躁,学生掌握起来还比较困难;在课文插图可内容的结合上还有待于提高,比如“兔子在岸上教狮子该跳到河里去让水冲走红蚂蚁”时,学生可以利用插图来进行想象,狮子和兔子的心理活动。

我相信,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勇于前进,继续努力,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会改善的,教学技能是会不断提高的。

做客教案反思篇二

《狮子和兔子》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寓言故事。“狮子”是一种凶猛的野兽,被称为“百兽之王”,“兔子”则是一种性格温顺,身体娇小的动物,这两种强弱对比十分鲜明,通过朗读感受启发学生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靠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这篇课文的内容,巩固了生字和词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精神。通过学习学生也明白懂得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光凭蛮力和发脾气,应该冷静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存在问题:在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上显得过于急躁,学生掌握起来还比较困难;在课文插图可内容的结合上还有待于提高,比如“兔子在岸上教狮子该跳到河里去让水冲走红蚂蚁”时,学生可以利用插图来进行想象,狮子和兔子的心理活动。

我相信,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勇于前进,继续努力,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会改善的,教学技能是会不断提高的。

做客教案反思篇三

《狮子和兔子》是北师大二年级下册“动脑筋”主题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童话,通过浅显、有趣的故事告诉孩子:遇到问题不能只会费力气、发脾气,要学会动脑筋。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把握,我把理解词语并掌握一些解词方法作为重点,把体会兔子说话注意对象、得体和运用“如果??就??”提醒他人,展开了教学,现反思如下: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文本解读,将《狮子和兔子》课文与凡夫的原文做比较,分析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的长短处。之后,我又阅读《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带着对童话全新角度的理解解读课文,懂得童话“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使孩子成长。我的理解是: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都住着一只狮子、一只兔子,分别代表了暴怒与冷静(智慧)我们不能一味批判狮子,而要接纳它,因为它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对孩子说更是如此。要让孩子明白:遇到麻烦,费力气、发脾气实属正常。在此前提,孩子们接纳了自我内心暴怒(暴躁)的那一部分,然后才去学习兔子,冷静的旁观者,实则是教孩子要懂得,遇到麻烦不能只会费力气发脾气,要解决麻烦,得像兔子一样“冷静地观察暴怒的自己”,这就是“动脑筋”的开始,也是从费力气发脾气向“动脑筋”转变的重要一步。最后,我又从课文的字词句方面进行了普通文本解读,进而确定了较为适宜的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的目标重点是字词句的学习。在《狮子和兔子》一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识字法、解词法等方法的教学。

在字方面,本课有同部首形声字“痒、疲、疼”,“蹲、蹦、跳”,“咬、叮、吼、哧、嘻”,学生对形声字有一定了解,有利于学习“认一个,带一串”的归类识字法。

本课在词方面,笔者预设“哧哧”、“纵身”、“立即”、“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等词语学生需要理解(经收集问题单后梳理更加确定这一点),因此,我遵循“词在句中”的解词原则,将以上词语放在课文中去理解,通过找近义词理解“立即”,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纵身”,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筋疲力尽”、“恼羞成怒”,并在理解后提炼方法,引导学生归纳解词方法。

在句方面,一来,笔者重视情境化朗读,引导学生投入狮子角色,反复朗读“狮子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一段,学生读得入情入境,饶有狮子的威风和赶不跑蚂蚁的沮丧感;二来,笔者注重创设语言训练的语境,即同学间经常发生矛盾的场景,让学生运用“如果??就??”提醒他人,学会说话要注意对象,要得体,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如果??就??”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通过理解词语来读好课文和结合画面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还让学生揣摩狮子和兔子的心理活动,让他们深入体会狮子遇到麻烦时的窘迫、暴怒,认识到像狮子一样遇到问题只会费力气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该像兔子一样冷静思考,找出方法,才能解决问题。随着对角色心理活动体验的深入,孩子们对课文和主题的理解渐渐深入了。

本课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如因课堂调控不当,导致拖堂;未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联系生活经验认识主题等等,今后,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避免在课堂上“信步闲庭”;如果再教本课,我也会尝试让孩子说说“你在遇到麻烦时更像狮子还是兔子?举例说说。”“学了本文,你觉得遇到麻烦应该如何处理”,当然,这会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前提下进行,否则语文就成思品课了。

做客教案反思篇四

这篇课文刚好和《称象》相反,从反面说明了做事情要动脑筋,课文中要重点体会几个词语——又疼又痒、筋疲力尽和恼羞成怒。首先还是从生活中入手,先请学生谈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谈一谈体会,再体现再朗读里面。然而,这样就真的可以了吗?学生对于词语嗦表达的意思就真的掌握了吗?不是的,从他们的造句中就不难看出,所以我又加入了情景的表演,让学生用夸张的动作来展示这些词语,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不仅对词语的记忆起到了帮助,更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以便用到写话里面去。另外,狮子前后出场时的变化也是重点,由傲慢变为了羞愧,更加说明了不动脑筋、蛮干的下场,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多动脑筋。

《狮子和兔子》是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课前我反复阅读课文,站在一般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角度去钻研教材。通过研读,我认为这个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狮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特别是二者的对话、神态、语气都非常生动,想象空间比较大。因此,这篇课文正好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根据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和新课标中对低段阅读的要求,我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这个道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等词语,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次教学,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开门见山地导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复习和巩固生词,为第二课时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理解感悟。首先,用“课文中的狮子是一只怎样的狮子?”这个问题来展开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认为读好第一自然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树立狮子威猛高大的形象为后面体会狮子的心理活动,理解狮子和兔子的对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来让学生从感官上对“百兽之王”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正是由于狮子力气大,所以脾气很大;也正是由于狮子力气大、脾气大,所以自认为是百兽之王。让学生从对文字浅显理解基础上的第一遍读,逐渐过渡到带着画面,发挥想象的第二遍读,来展现读书的变化。第二自然段的有感情朗读需在理解词语“又疼又痒”的基础上进行。为此,我充分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又疼又痒”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抓住“疼”和“痒”,巩固以前所学部首病字旁表示的意思,抓住“一群”来让学生体会狮子被红蚂蚁叮咬的难受,练习读好这个词,从而读好这段话。第三自然段讲了狮子被蚂蚁咬得筋疲力尽却没有办法赶走红蚂蚁,与后面四到八自然段兔子教狮子动脑筋后解决了问题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主要从抓住描写狮子动作的词语来感受狮子的难受。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表演“跳”的动作,明白“跳”、“吼”、“蹦”、“翻滚”这四个动作是力量的象征,也是狮子想赶走红蚂蚁的办法。在表演的基础上,通过观看动画,反复朗读来感受狮子此时的难受与愤怒。由于用尽了力气,所以筋疲力尽。对“筋疲力尽”的理解也就变得不再困难。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此时烦躁的举动被一只不起眼的兔子看见,昔日的八面威风到现在只能变成“恼羞成怒”。因为气恼,因为羞愧,所以愤怒。让学生再带着对“恼羞成怒”的理解来读出狮子此时的愤怒。最后引出兔子想出的办法,明白用力气和发脾气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通过理解词语来读好课文和带着画面来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心理活动,理解看似简单却含义深刻的道理。

第四环节是练习复述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以前的教学中,曾训练过让学生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但未能做到个个落实。因此我认为在练习复述之前仍然有必要出示复述的.要求,强调要用自己的话来说出主要内容,也可以用黑板上出示的词语来作为支撑来复述,做到抓住重点、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当然,对于个别口语交际不算好的学生来说,复述是个难点,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树立信心。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节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教学特点。可是由于经验不足、临时紧张等因素,在教学中的过渡语显得不够自然,对学生的评价也缺乏一定的引导性。

做客教案反思篇五

经过三次的试讲,在设计上一次比一次合理,感觉也一次比一次良好,可是,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赛课这天,我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却筋疲力尽地走下讲台,我顿时觉得自己就好像课文中那头吃力不讨好的笨狮子,于是写下此反思,希望通过多动脑筋能变成那只聪明的兔子!

本课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狮子”和“兔子”是两种强弱对比十分鲜明的动物,我的总体设想是借助故事情节,通过朗读感受,启发学生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靠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我设计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环节,希望通过层层深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层面的设计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巩固生词和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落实第一层面时,我开课时过于严肃了,还有整顿纪律的语言出现,与童话的氛围相悖,影响了开课的气氛,导致开局不利并且浪费了时间,给人节奏拖沓之感。

以后开课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以激发兴趣和热情为目标,语言上简洁,节奏要快!

第二层面的设计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语言美。

在落实第二层面时,首先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要求:自己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再回答。而学生的具体表现是:一、没有自读句子的声音,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去认真的找句子,而个别学生,还没去读句子就已经举手了;二、学生的发言反馈也表现出对文本的把握能力不全面。一生没找到第一段的句子,而是由后面整个情节总结出这是一只“愚蠢”的狮子,另外抽了3、4个学生都回答的第一段后半部分描写到的“自以为是”,而“力气大、脾气大”的特点很久都没找出来。而我的指导也出了问题,首先,第一个学生答错地方让我有点着急了,然后很多个学生都只找到狮子的“自以为是”打乱了我的教学顺序,于是我取消了对后半句的朗读指导,而对“力气大、脾气大”的朗读指导也是草草结束了。

在其后的问题反馈中,学生依然出现了一些对老师问题理解不明晰的情况,如对“又疼又痒”一词病字旁的认识,抽了两个学生才总结出病字旁来,师生配合着实不够默契了。

其后对“筋疲力尽”和“恼羞成怒”的处理算是勉强及格吧,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个环节有些拖沓,学生的热情不高但还算配合。

最后几个问题由于时间不够用了,仓促地完成了,效果可想而知。

这个层面出现如此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一点: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训练还不够,如朗读的整齐动作和姿势,听问题和别人回答的能力,还有课堂常规的训练等,这些因素都对课堂效率和氛围很有影响,以后这些训练我应该重视起来,天天抓时时抓。另外还要修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简洁,明确。

第三层面的设计是: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通过读读、议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感情地读文。

在落实过程中的问题是:学生自主想象的语言比较贫乏,平时的积累不够,对想象内容的描述很多都局限于用词语,用完整而丰富的句子很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积累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四层面的设计是:通过文道结合,让学生获得启示,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凭蛮力和发脾气,应该冷静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环节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草草解决,其实,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放到下节课,不应该拖堂强行收尾,这样效果也不好。

做客教案反思篇六

这篇课文刚好和《称象》相反,从反面说明了做事情要动脑筋,课文中要重点体会几个词语又疼又痒、筋疲力尽和恼羞成怒。首先还是从生活中入手,先请学生谈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谈一谈体会,再体现再朗读里面。然而,这样就真的可以了吗?学生对于词语嗦表达的意思就真的掌握了吗?不是的,从他们的造句中就不难看出,所以我又加入了情景的表演,让学生用夸张的动作来展示这些词语,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不仅对词语的记忆起到了帮助,更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以便用到写话里面去。另外,狮子前后出场时的变化也是重点,由傲慢变为了羞愧,更加说明了不动脑筋、蛮干的下场,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多动脑筋。

《狮子和兔子》是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课前我反复阅读课文,站在一般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角度去钻研教材。通过研读,我认为这个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狮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特别是二者的`对话、神态、语气都非常生动,想象空间比较大。因此,这篇课文正好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根据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和新课标中对低段阅读的要求,我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这个道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等词语,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次教学,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开门见山地导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复习和巩固生词,为第二课时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

做客教案反思篇七

语文课,老师还要借课文为例子,教学生说话,教学生写话。我们的语文课经常只是教孩子品读课文,注重信息的输入,并没有重视教孩子说话,写话,教会他们怎样输出信息,怎样合理、生动地表达。于是,我这样设计《狮子和兔子》的第二课时:

一、复习读书方法,导入新课。

二、创设目标,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借助文本,拓展延伸,练习写话。

四、复述课文。

五、总结。

因为这篇课文较为简单,所以在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我主要是采用边读边评,在对话中揣摩怎样读好课文的方法。因为我们班的孩子平时有养成对话的好习惯,所以这个环节还是比较轻松地达到。所以我把重心转移到以表达为中心来,自我感觉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教得比较饱满: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比较大,他们自由的发挥,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听课老师都说孩子的说话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在最后的十几分钟,我特意安排了让学生写话。我知道学生写话有些困难,先让学生自由的说狮子对兔子说了什么,再让学生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交流。最后让学生动手来写话,这样孩子就觉得比较轻松,写出来的'话,也变地生动活泼,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写话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这也是老师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