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最新汪曾祺散文心得体会(汇总19篇)

最新汪曾祺散文心得体会(汇总19篇)

作者:笔尘 最新汪曾祺散文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积累经验和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下面这些范文中,你或许能找到对你的学习和思考有所启发的内容。

汪曾祺心得体会

汪曾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农民作家之光”。他的作品充满乡土气息,真实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农村的人民生活和人性的复杂性。阅读他的作品,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一次次的触动和思考。在我的读书心得中,我体会到了汪曾祺作品的人性关怀、乡土情怀和审视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于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

首先,汪曾祺作品散发着浓厚的人性关怀。他的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灵魂。无论是善良、仁爱的人物,还是复杂、世故的人物,都被写得鲜活生动。例如,他的小说《陈岩石》中的陈老太太,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感染了我。她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令人敬佩。汪曾祺通过深入描写人物内心世界,使读者更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其次,乡土情怀是汪曾祺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他热爱故乡,对农民的生活,对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小说中,我读到了许多关于农村生活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汪曾祺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乡土的纯真和朴实。他的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农村的价值和意义,意识到农民们的辛勤劳作与他们对土地的深情厚爱。

同时,汪曾祺也用他的作品审视着现实。他勇于揭示社会中的不公和弱势群体的困境。他关注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关注政府的行政乱象,关注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他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深入探讨了农民工问题,让我对农民工群体的辛苦和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以细腻入微的细节,再现了人们在现实中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汪曾祺对于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认为文学应该来源于生活,应该是人民的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在写作中追求真实和细腻,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他说:“我写作的过程,大多数是一个打磨、剔精、脱疵、替物少人的过程。”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写作的艰辛与细致,也让我明白了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真理、传播真理和表达自我。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作品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对乡土的热爱,并用独特的眼光审视现实。他的作品让我明白了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乡土与人性的纯真和复杂。读汪曾祺的作品,触摸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和温暖,感受到了生活中美好的存在。我相信,他的作品将继续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汪曾祺心得体会

引言: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作家中的一位特殊存在,他以其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写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通过阅读汪曾祺的作品,我对他的心得体会是,他的笔触温情而真实,描绘的是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人与事,但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下面我将从“真实描写”、“细腻情感”、“平凡生活”、“微观视角”、“人情味道”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深入解读汪曾祺的作品和其背后的心得体会。

正文1:“真实描写”

汪曾祺的作品以真实描写为主,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形象、场景描写、细节的刻画,让读者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他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例如在他的小说《王老五的故事》中,通过描写王老五的一生,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艰辛与苦楚。汪曾祺借助真实描写带领读者深入浅出地了解人物形象,赋予作品更多的情感体验。

正文2:“细腻情感”

汪曾祺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他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写。他用真诚且真实的笔触,展现了对人类生活的深情厚意。例如在《丫头》中,他用动人的语言描写了一个贫困丫头的生活,虽然她身处困境,但是她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善良的品质。这样的感受深深触动了我,汪曾祺通过细腻情感带领读者探索人性的光辉和深处。

正文3:“平凡生活”

汪曾祺的故事情节常常围绕着平凡生活中的人与事展开,他用平凡的手法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他从大大小小的事情中找到了生活的真谛,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例如在《老槐树》中,他通过讲述一个槐树被砍倒后,人们对它的追思与怀念,让我感悟到珍惜平凡的生活和身边的人与事的重要性。汪曾祺用平凡生活的故事唤醒了读者自我的思考和感受。

正文4:“微观视角”

汪曾祺的小说常常采用微观视角,通过细微的描写展现了更加深刻的内心世界和人物情感。他让读者通过镜头放大的方式看到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和世界观。例如在《泉》中,他以一个农民为视角,生动刻画了水泉在农夫心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微观视角的运用,让我深切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节所蕴含的力量。

正文5:“人情味道”

再平凡的事物,都能化作汪曾祺笔下的人情味道。他直面社会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用文字温暖人心。他把那些平凡却温暖的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重新思考和关注这些真挚的情感。例如在《钓鱼河里的月亮》中,他以钓鱼人为主人公,通过丰富的细节刻画了一个农民和他的钓鱼河,引发了我对人情味道的深入思考。

结论:

汪曾祺以其真实描写、细腻情感、平凡生活、微观视角和人情味道,深刻揭示了生活中的真实性与韵味。他的作品不仅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也引导了我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汪曾祺的心得体会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激发了读者对于人生价值和生活美好的追求。

汪曾祺心得体会

汪曾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以其温婉细腻的笔触和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于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亲爱的安德烈》、《老地主》等,以及随笔集《故乡情》、《经年的故事》等。汪曾祺的作品充满着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汪曾祺的作品常以农村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智慧和善良。他深入人物内心,传递着对人性的关怀和对善良品质的赞美。在汪曾祺笔下,即使是平凡的村民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生活观。他的作品中有许多温馨而感人的故事,让读者产生共鸣。通过阅读汪曾祺的作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细腻,同时也能更好地关注身边的人。

第三段:汪曾祺作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汪曾祺通过作品传达着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坚信人性是善良的,生活是美好的。他将对人性的赞美融入到短篇小说中,展现着那些普通人的善良和智慧。他在作品中关注农民,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贫困生活的思索。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呼唤着人们回归朴素、善良的生活。

汪曾祺的作品虽以农民为主角,但其中蕴含的启示和教益适用于任何时代的读者。在如今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社会,我们渴望重新找回内心的善良和真实。汪曾祺的作品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通过他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坚持与勤劳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艰辛和快乐。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第五段:我对汪曾祺作品的个人感受。

汪曾祺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不仅仅是风景的描绘,更是内心的一次抒发。通过他的作品,我体会到了生活中平凡而珍贵的点滴。同时,通过汪曾祺对人性的洞察和赞美,我也被他的作品所感动,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我读完他的作品之后,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更加珍惜每一个时刻,用心去倾听身边的人,尊重每一个劳动者。通过读汪曾祺的作品,我明白了,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人都有着丰富而动人的故事。

汪曾祺散文心得体会

汪曾祺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国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写作手法独特,深受读者喜爱,同时也给读者带来很多思考和启示。在我读过汪曾祺的多篇散文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于文学创作和生命态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接下来,我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感性的思考。

汪曾祺的散文总是让人感觉到深深的感性,他善于从一次次浅显的家庭琐事中找出其中的情感纠葛,从而让读者认识到生活中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的细节与精彩。例如,《长安民谣》中他写到:“回家去,是从远行中回来,是记忆的寻找,是感情的回归。”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于回家这件事情的深切情感,让人产生共鸣。他的散文不仅用心感受生活,也善于借此发现美,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出闪光着的亮点,这样的散文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情感的勉励与引导。

第二段:严谨的写作态度。

汪曾祺不仅随意写作,他注重用词和文学技巧的磨练,多年的写作沉淀,让他可以将那些深藏的情愫通过一篇篇精心雕琢的散文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在用词和语言的使用方面,十分独到,用词精细,时而沉稳深刻,时而清新朗润,这样的写作态度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三段:注重细节。

在他的散文中,我最为震撼的还是他对于细节的关注与描述。他善于从细节入手,散文中的每一个小描写都能够为整篇文章的意境和情感烘托出共鸣的氛围,同时也能够为相应的主题服务。例如在《丹心谱》中描述红军小队晚上行军的情景时,他将夜晚的空气、脚下的泥土、林中的风声等细节描述得入木三分,读者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山林之中,“切切的声音中夹杂着沙沙微响的落叶声,天上没有月光,只有树影舞动着,刻画出一道道异彩纷呈的人影,那是他们……”

第四段:层次分明。

汪曾祺的散文结构都很清晰,他的文章每一段都有自己的主题,在表达的过程中不会乱蹦跶,使得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在《鸭绿江词话》中,他不但记述了对鸭绿江的一些地理和历史背景,同时他还通过描述江河贯通、文化的繁衍、民族的融合等方面,使得文章不仅具有历史学、地理学的意义,更贴近生活和人民,表达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意义,这样的体例使人们看到生活的深层次,更能让他们从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第五段:深挖正义。

汪曾祺在一些散文中深刻地探讨了许多人们亟需正视的问题,例如爱、亲情、人性、乡土、生命、道德等问题。他在精雕细琢的平凡散文之中,寄托了对于社会进步的憧憬,对于人性的唤醒,以及对一些尚待打破的陈规旧俗的呼吁。他的散文深垂着一种正义力量,人们在读他的散文时,会被他那些深层次的思考所启迪和感召,感受到那股犁开积雪的力量,心灵会在那里沉淀,解读命运中的深渊和难处,获得净化和升华。

总之,汪曾祺的散文不仅走进了众人生活,也走进了人们心中,他的雕琢技艺之精细,生命智慧之深刻,是我们需要深度品味和领悟的。读汪曾祺的散文,不仅是读一份美好的文字,更是读一份灵魂的洗礼。

汪曾祺散文心得体会

汪曾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品《围城》、《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被广泛阅读,而他的散文也同样精彩。阅读汪曾祺的散文,我深深感受到他在文字中的沉静、细腻、温情,也领略到了他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深刻体察与思考。

汪曾祺的散文以抒情为主,讲述家庭、生活、人情、风土等方面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他的散文语言简洁、明快、准确,表达的情感真挚且富有生命力。从文学角度来看,汪曾祺的散文具有感性、韵律和形式的优美,同时也有独特的视角和技巧,使人不仅对他所写的东西深感思索,更被他的用词和叙事所感染,引发共鸣。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主题广泛,生活中的小事、人际之间的情感、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等都曾是他笔下的主要内容。他善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探索,借助散文的形式将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交融在一起,让人物和情节在文本中诞生,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多态,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和表现力。

第四段:我的感受。

阅读汪曾祺的散文,我不仅被他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触动,更为他在文字中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所感染。他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表达出他对于生命的细腻感受,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难得。他的文字给人以启迪和鼓舞,使人更加明白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审视自我,理性思考。

第五段:总结。

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位重要的思想文学作家。他的散文作品表现了他对人性、生命、感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传承了中国文化传统,也在积极开拓新的创作思路。在当下的文学创作和阅读中,汪曾祺的散文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世界和思维方式,使我们对生活和人性有更深刻的思考,对文学有更加真切的感悟。

汪曾祺的心得体会

汪曾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大师,是中国作家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既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融汇了民间艺术和西方文化的元素,创作风格多姿多彩。然而,汪曾祺的文学成就背后也蕴含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这些体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领悟。

汪曾祺曾经说过,“有些人是看着生命走过去的,而有些人是经历了生命。”这句话揭示了汪曾祺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心得体会,即人生不是单纯的经历,而是对人生的感悟。在面对人生中各种挫折和磨难时,我们必须要学会接受和调适,从而用更加深刻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理解生命的真谛。

汪曾祺是一个具有卓越写作才华的文学大师,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他曾经说过,“文学创作就像是一堵墙,你慢慢地添砖加瓦,细心打磨,最终就能够建成一座坚如磐石的城堡。”这句话表达了汪曾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心得体会,即只有踏实努力、经过反复的思考和精心的打磨,才能够cheng20一个真正的文学作品。

汪曾祺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注重揭示人性的真实面貌和展现人的内心世界。他关注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文化面貌,同时也是考虑到人性善恶、人道关怀等多种因素。他不仅呼吁人们追求和平、了解人性的苦难,还主张人道主义与治理相结合,以改进世界。因此,他主张人需要学习如何关爱他人、沟通他人、体谅他人的文化特长,与人建立起一种全面的文化交流。

第五段:总结。

汪曾祺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不仅是书写的灵魂,而且也是一种生命的倾诉。他的心得体会在他的创作和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考。我们应该继承他的文学精神和深刻人文关怀,学习如何用心去感受生命,去创作一篇篇精品文章,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和价值。

猫汪曾祺心得体会

猫汪曾祺,这个名字在宠物圈内广为人知,他是一只黑白相间的大狗,因为长相神似猫咪而被命名为“猫汪”。他曾在网络上红极一时,不仅因为自己可爱的外表,更因为那些感人的瞬间,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展现了动物的忠诚、友爱和坚韧不拔。自从了解了猫汪的故事后,我对于宠物和人类之间的情感连结更加深刻了。

第二段:猫汪的故事。

猫汪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心理医生担任”经历。猫汪曾一度失去了四条腿,但他依然坚强,没有放弃治疗。经过几个月的艰难康复,他重新站立了起来。之后,猫汪被送到了一个流浪动物收容所里。在那里,他遇到了一只以前被虐待,心理受创的小狗。这只小狗很害怕人,显得非常沉默寡言。然而,在猫汪的陪伴下,它变得越来越开心和活泼,渐渐的适应了新的环境。猫汪就像是一位心理医生,用自己的陪伴和鼓励帮助受伤宠物重获信心。

第三段:动物与人类的情感连结。

有人说,猫汪疗愈了初次见面的小狗,实际上,猫汪传递了他对生命和友爱的态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通常会使用人道主义来对待人类。但当我们与动物互动时,同样应该关注情感和道德。与我们不同的是,动物对于人类只有一份无私的爱,它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我们和他们的情感连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自我,提高自我修养和思维。

第四段:宠物的陪伴和关爱。

猫汪的故事也显示了宠物对于人们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狗、猫还是其他宠物,它们都是我们的忠实伴侣。当我们走向一段没有人的长路时,它们就会陪伴我们,安慰我们的心灵。这种感情甚至比人类的关系还要紧密。与动物的亲密关系能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宠物的存在推动了人们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的态度,并帮助人们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感受到慈悲之心。

第五段:结尾。

总的来说,猫汪的故事引发了人类对于动物和人类之间的情感连结的关注。除了对于人道主义的关注之外,我们需要对动物保持尊重,并且一定要为宠物的安全和健康而努力。愿我们能够珍惜与动物的情感连结,也能够传递更多友爱、关怀和互惠的精神。最后,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每一位爱的存在。

汪曾祺的心得体会

汪曾祺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艺语言。读完了汪曾祺的大量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他的文学魅力,还能够从中获得许多精神上的启示和心得体会。

第一段:

汪曾祺笔下的故事往往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的人物形态,他们或接受磨难,或追求梦想,或为了生活而奋斗。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都是让人心动和感慨的。读完他的小说,让我十分感佩他对于生命的热爱与对人类的珍视,深深地折服于他强烈的人文情怀。

第二段:

汪曾祺还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在文学创作之余还不断地探究文学的本质,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很深的把握和理解。他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必须要有内容,有感情,有生命力。通过他的批评,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我开始更加注重作品后面的内在蕴含,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表现,而是要去思考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他让我明白了文学的本质是人性,是灵魂,是思想的升华,不仅是表面上的字句,而是要去发现隐含于背后的东西。

第三段:

汪曾祺所写的文学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这一点体现在他的小说里随处可见。他笔下的一些人物常常在各种场合下表现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如孝道、友谊、道德,拥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人物充满了亲切感和感召力。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沉淀。

第四段:

汪曾祺在文学表达上尤其擅长于细节刻画,用各种手法突出细节描写的人物性格和文化内涵。他从细节入手,通过细致的描写、细腻的用词深入诠释人物的性格。通过他的文学欣赏,我开始更加注重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这不仅让作品有了鲜明的人物个性,还让我们的思考更加深入,更加细致,更加精确。

第五段:

在作品的情节和角色的塑造中,汪曾祺巧妙地运用了幽默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把艰深的话题更好的传达给读者。他善于以幽默调和事情中的严肃问题,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会感到沉闷和枯燥。幽默贯穿整个作品,让人在享受阅读过程的同时还能够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和启示。

总之,阅读汪曾祺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极高的写作功底,同时对我们的人生和人性也有很大的启示。他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人性的现实,也通过书写文学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他的小说告诉了我们,在千疮百孔的世界里,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出路,而且还需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念,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不会徒然无益。

汪曾祺散文心得体会

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文坛上著名的散文家,其作品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观点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在阅读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时,我体会到了他的文艺成就和生活态度,对于我的成长和扩展我的视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主题涉及到人生、人情、社会、自然、文化等各个方面,他的笔下有着生活的真实和深刻的洞察力。他所描绘的社会风貌、人类命运和人性本质引领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汪曾祺的散文风格独具一格,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他的散文没有华丽的修辞和花哨的语言,却富有思想和情感的旋律。汪曾祺的散文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质朴深沉。他的语言常常贴近生活,捕捉细节,从而展现出生活里的温馨和真实。

汪曾祺的散文思想体系贯穿于他的作品中,其核心是人性本质和人文关怀。他的散文不仅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通过对人性的刻画,传递了一些哲学思想,展现出一种温暖、深沉和理性的美感。

第五段:结论。

汪曾祺的散文意境深远,印象深刻,让人不虚此行。阅读他的作品是一场精神之旅,丰富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教育我们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珍惜现在,感恩过去,展望未来,为人生奋斗、为事业努力,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汪曾祺的心得体会

汪曾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他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徜徉在其笔下的世界,仿佛能够感受到旧时代的人民所经受的生活和历史。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汪曾祺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从他的作品中得到灵感。

汪曾祺的文学作品,往往立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表达对人类生存本质的认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人民文化的追求,都体现着他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并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文化内涵。

汪曾祺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他描述了人民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并摄取了人民智慧中的精华。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观察人、描写人、折射人性,并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他对文学创作的述评也有着很高的价值,读者可以从中得到更为成熟和深刻的创作思想。

汪曾祺的作品主要写实了中国的民间文化,这些作品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汇点,塑造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形态。他的作品带有时代的印记,透过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场景与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底蕴。汪曾祺的文艺批评让那些富有理性的读者得到了人性与文学的共鸣。他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有了深刻的把握,所创作的著作也透过文字的形式展示传统文化。

第五段:结尾。

汪曾祺对于整个文化圈的人们来说是一位有着极高地价值的作家,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使人们对他的评价也由此而来。通过阅读汪曾祺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独有的气质,能够拥有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家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同时,汪曾祺的作品对我们的启示也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我们应该把他的作品继续传承下去,他对我们对文学、对民族文化的探索将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启迪。

汪曾祺简介汪曾祺散文全集作品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可以说在那个极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识分子,在他20岁时,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学上的成就是他这一辈子的荣光,他留下了许多散文集、小说集。

汪曾祺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便是在联大同学办的一所中学中担任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也是他的创作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写了不少的文学小说,有名的如《复仇》,后来被刊登在文艺复兴的杂志上,并广为流传,人们开始认识了汪曾祺这样的一个人。

同样也是在教师生涯的过程中,汪曾祺认识了他的一生伴侣,施松卿。她也同样是一名教师,由于在一起工作,从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并且因此喜结良缘,从此相守相依。

汪曾祺的人生几经波折,历经过中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在这林林种种的是其中,汪曾祺依旧能够保持着一颗开朗的心态,并未被生活中的困难所打倒,反而能够将更多的感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写下了许多的精品良作。

汪曾祺被后世的文人学者评价为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他的创作类型自然是少不了小说和散文。

首先,汪曾祺的一生是写下了不少的小说的,后来被收录成册,装订成集,流传于后世,传递于古今。在小说的创作中,汪老最为有名的作品均收录于小说作品集《邂逅集》中,而在《邂逅集》中当属受戒这篇小说最为有名,那么受戒到底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意图呢?《受戒》整部小说中以一个小和尚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幸福的一生,既能够当和尚,但同样也能拥有爱情,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反讽意味的,讽刺了当下的社会环境。

其次,再来看看汪老的散文集,汪老的散文作品同样收录在散文作品集《蒲桥集》中,最为有名的有《我的家乡》等等。汪曾祺的散文有着独特的特点,读他的散文,有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他的散文没有太多奢华的词藻,也没有过多浓烈的感情,相反地是那种细水长流的描述,从细节处取胜,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汪曾祺的一生,可谓是极为坎坷,但在这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汪曾祺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也没有向政治俯首,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坚强的活着。

后世之人评价汪老先生,他的一生走的极为艰难,伴随着中国的脱胎换骨,汪曾祺也相当于被扒了两层皮。但无论经历了多少生活的折磨,精神的痛苦,却最终没有将汪曾祺先生打倒,他仍然具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淡泊名利的性,真诚率真的情,不畏强权的魂。汪曾祺先生爱好学问,在文学界内的海洋里驰骋遨游,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知识,陶冶着自己的情操。经历过文革的考验,度过了折磨后的汪曾祺,反而更加能沉心静气的专注于对学问的研究,真乃是令人佩服。

作家贾平凹评价汪曾祺是一只文狐,而且是一只修炼成精的老狐狸,可见汪曾祺在文学上的造诣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也曾经盛赞过汪曾祺,说他是少有的学问界文章写得好的。沈从文也曾经说汪曾祺就是人太老实了,虽然文章写得很好,但却一直没有刻意的表露过自己的长处,以致于老舍先生很久之后才发现了汪曾祺这颗文学界的金子。

汪曾祺小散文

草巷口往北,西边有一个短短的巷子,我的一个堂房叔叔住在这里。这位堂叔我们叫他小爷,他整天不出门,也不跟人来往,一个人在他的小书房里摆围棋谱,养鸟。他养过一只鹦鹉,这在我们那里是很少见的。我有时到小爷家去玩,去看那只鹦鹉。

小爷家对面有两户人家,是种菜的。

由小爷家门前往西,几步路,就是阴城了。

阴城原是一片古战场,韩世忠的兵曾经在这里驻过,有人捡到过一种有耳的陶壶,叫做“韩瓶”,据说是韩世忠的兵用的水壶,用韩瓶插梅花,能够结子。韩世忠曾在高邮属境击败过金兵,但是在三垛,不在高邮城外。有人说韩瓶是韩信的兵用过的水壶,似不可靠,韩信好像没有在高邮屯过兵。

看不到什么古战场的痕迹了,只是一片野地,许多乱葬的坟,因此叫做“阴城”。有一年地方政府要把地开出来种麦子,挖了一大片无主的坟,遍地是糟朽的薄皮棺材和白骨。麦子没有种成,阴城又成了一片野地,荒坟累累,杂草丛生。

我们到阴城去,逮蚂蚱,掏蛐蛐,更多的时候是去放风筝。

小时候放三尾子。这是最简单的风筝。北京叫屁股帘儿,有的地方叫瓦片。三根苇篾子扎成一个干字,糊上一张纸,四角贴“云子”,下面粘上三根纸条就得。

稍大一点,放酒坛子,篾架子扎成绍兴酒坛妆,糊以白纸,红鼓,如鼓形;四老爷打面缸,红鼓上面留一截,露出四老爷的脑袋——一个戴纱帽的小丑;八角,两个四方的篾框,交错为八角;在八角的外边再套一个八角,即为套角,糊套角要点技术,因为两个八角之间要留出空隙。红双喜,那就更复杂了,一般孩子糊不了,以上的风筝都是平面的,下面要缀很长的麻绳的尾巴,这样上天才不会打滚。

风筝大都带弓。干蒲破开,把里面的瓤刮去,只剩一层皮。苇秆弯成弓。把蒲绷在弓的两头,缚在风筝额上,风筝上天,蒲弓受风,汪汪地响。

我已经好多年不放风筝了。北京的风筝和我家乡的,我小时糊过、放过的风筝不一样,没有酒坛子,没有套角,没有红鼓,没有四老爷打面缸。北京放的多事沙燕儿。我的家乡没有沙燕儿。

结束语。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简介汪曾祺散文全集作品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挑一个晴明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打打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质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用炭末做成的块状燃料,多呈圆柱形),以纸媒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一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宫还是龙门),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四个人玩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叫做“逍遥”。

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机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舂粉子。有位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粉、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汪曾祺小散文

(多给孩子们写一点神奇的,惊险的故事吧。)。

孩子们跑着,跳着,在圆筒上面,在圆筒里面。忽然,有一个孩子在心里惊呼起来:“我已经顶到筒子顶了,我没有踮脚!”啊,不知不觉的,这些孩子都长高了!真快呀,孩子!而,这些大圆筒子也一个一个地安到深深的沟里去了,孩子们还来得及看到它们的浅灰色的脊背,整整齐齐地,长长地连成了一串,工人叔叔正往沟里填土。

现在,场子里又空了,又是一个新的场子,还是那棵小枣树,挺立着,摇动着枝条。

不久,沟填平了,又是平平的,宽广的,特别平,特别宽的路。但是,孩子们确定地知道,这下面,是下水道。

汪曾祺小散文

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派我到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去画马铃薯图谱。我从张家口一清早坐上长途汽车,近晌午时到沽源县城。

沽源原是一个军台。而军台是清代在新疆和蒙古西北两路专为传递军报和文书而设置的邮驿。官员犯了罪,就会被皇上命令发往军台效力。我对清代官制不熟悉,不知道什么品级的官员,犯了什么样的罪名,就会受到这种处分,但总是很严厉的处分,和一般的贬谪不同。然而据龚定庵说,发往军台效力的官员并不到任,只是住在张家口,花钱雇人去代为效力。我这回来,是来画画的,不是来看驿站送情报的,但也可以说是效力来了,我后来在带来的一本《梦溪笔谈》的扉页上画了一方图章:效力军台,这只是跟自己开开玩笑而已,并无很深的感触。我戴了右派的帽子,只身到塞外这地方在外长城北侧,可真正是塞外了来画山药(这一带人都把马铃薯叫作山药),想想也怪有意思。

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沽源在清代一度曾叫独石口厅。龚定庵说他北行不过独石口,在他看来,这是很北的地方了。这地方冬天很冷。经常到口外揽工的人说:冷不过独石口。据说去年下了一场大雪,西门外的积雪和城墙一般高。我看了看城墙,这城墙也实在太矮了点,像我这样的个子,一伸手就能摸到城墙顶了。不过话说回来,一人多高的雪,真够大的。

这城真够小的。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从南门慢慢地遛达着,不到十分钟就出北门了。北门外一边是一片草地,有人在套马;一边是一个水塘,有一群野鸭子自自在在地浮游。城门口游着野鸭子,城中安静可知。城里大街两侧隔不远种一棵树杨树,都用土墼围了高高的一圈,为的是怕牛羊啃吃,也为了遮风,但都极瘦弱,不一定能活。在一处墙角竟发现了几丛波斯菊,这使我大为惊异了。波斯菊昆明是很常见的。每到夏秋之际,总是开出很多浅紫色的花。波斯菊花瓣单薄,叶细碎如小茴香,茎细长,微风吹拂,姗姗可爱。我原以为这种花只宜在土肥雨足的昆明生长,没想到它在这少雨多风的绝塞孤城也活下来了。当然,花小了,更单薄了,叶子稀疏了,它,伶仃萧瑟了。虽则是伶仃萧瑟,它还是竭力地放出浅紫浅紫的花来,为这座绝塞孤城增加了一分颜色,一点生气。谢谢你,波斯菊!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我坐了牛车到研究站去。人说世间三大慢:等人、钓鱼、坐牛车。这种车实在太原始了,车轱辘是两个木头饼子,本地人就叫它二饼子车。真叫一个慢。好在我没有什么急事,就躺着看看蓝天;看看平如案板一样的大地这真是大地,大得无边无沿。

我在这里的日子真是逍遥自在之极。既不开会,也不学习,也没人领导我。就我自己,每天一早蹚着露水,掐两丛马铃薯的花,两把叶子,插在玻璃杯里,对着它一笔一笔地画。上午画花,下午画叶子花到下午就蔫了。到马铃薯陆续成熟时,就画薯块,画完了,就把薯块放到牛粪火里烤熟了,吃掉。我大概吃过几十种不同样的马铃薯。据我的品评,以男爵为最大,大的一个可达两斤;以紫土豆味道最佳,皮色深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似蒸栗;有一种马铃薯可当水果生吃,很甜,只是太小,比一个鸡蛋大不了多少。夜雨初晴,草原发亮,空气闷闷的,这是出蘑菇的时候。我们去采蘑菇。一两个小时,可以采一网兜。回来,用线穿好,晾在房檐下。蘑菇采得,马上就得晾,否则极易生蛆。口蘑干了才有香味,鲜口蘑并不好吃,不知是什么道理。我曾经采到一个白蘑。一般蘑菇都是黑片蘑,菌盖是白的,菌摺是紫黑色的。白蘑则菌盖菌摺都是雪白的,是很珍贵的,不易遇到。年底探亲,我把这只亲手采的白蘑带到北京,一个白蘑做了一碗汤,孩子们喝了,都说比鸡汤还鲜。

沽源盛产莜麦。那一年在这里开全国性的马铃薯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提出吃一次莜面。研究站从一个叫四家子的地方买来坝上最好的莜面,比白面还细,还白;请来几位出名的做莜面的媳妇来做。做出了十几种花样,除了搓窝窝、搓鱼鱼、猫耳朵,还有最常见的压饸饹,其余的我都叫不出名堂。蘸莜面的汤汁也极精彩,羊肉口蘑潲(这个字我始终不知道怎么写)子。这一顿莜面吃得我终生难忘。

一天,一个干部骑马来办事,他把马拴在办公室前的柱子上。我走过去看看这匹马,是一匹枣红马,膘头很好,鞍鞯很整齐。我忽然意动,把马解下来,跨了上去。本想走一小圈就下来,没想到这平平的细沙地上骑马是那样舒服,于是一抖缰绳,让马快跑起来。这马很稳,我原来难免的一点畏怯消失了,只觉得非常痛快。我十几岁时在昆明骑过马,不想人到中年,忽然作此豪举,是可一记。这以后,我再也没有骑过马。

有一次,我一个人走出去,走得很远。忽然变天了,天一下子黑了下来,云头在天上翻滚,堆着,挤着,绞着,拧着。闪电熠熠,不时把云层照透。雷声訇訇,接连不断,声音不大,不是劈雷,但是浑厚沉雄,威力无边。我仰天看看凶恶奇怪的云头,觉得这真是天神发怒了。我感觉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恐惧。我一个人站在广漠无垠的大草原上,觉得自己非常的小,小得只有一点。

我快步往回走。刚到研究站,大雨下来了,还夹有雹子。雨住了,却又是一个很蓝很蓝的天,阳光灿烂。草原的天气,真是变化莫测。

天凉了,我没有带换季的衣裳,就离开了沽源。剩下一些没有来得及画的薯块,是带回沙岭子完成的。

我这辈子大概不会再有机会到沽源去了。

汪曾祺散文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与陆游广为人知的表达报国雪耻之志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闲适的心情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

汪老喜爱这首诗,不如说是他喜爱这种心境,这种心境是具有生活气息的。“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是汪曾祺用来评价自己的散文的。他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深得自然之馥郁,叙述平淡,含蓄,而节制。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近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不时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在极力让我们感受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一个慈祥的声音在对忙着赶路的世人们说:“孩子们,慢点走,你们看这朵海棠的颜色,像是哪个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小心从指尖滑落,浸进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淡”,淡得相当有味道。他的散文,记的也就是一些昔人旧事,或者名胜古迹什么的,好像信手拈来,娓娓而叙,并且点到即止,留下大量让人回味和思考的空白。那些随手拈来的东西经过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处理后,立即就充满一种雍容大度的雅儒气息,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聪颖和智慧。这些年文坛玩深沉的东西特别多,满纸文章故弄玄虚或者莫测高深。比较着汪曾祺,你就会发现后者的大家风范,而前者只不过是一群自作聪明者,他们不是“真和尚”。可谓:真僧最言家常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汪曾祺简介汪曾祺散文全集作品

先得备料。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

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紧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地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上了架,就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沟,把大粪倒在里面。葡萄上大粪,不用稀释,就这样把原汁大粪倒下去。大棵的,得三四桶。小葡萄,一桶也就够了。四月,浇水。

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池里放满了水。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口哀!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的。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浇水了。,再浇,果粒就会涨破。“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的。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地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来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功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地喝。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的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一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啦啦,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汪曾祺小散文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他跳下去把鸡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汪曾祺散文特色汪曾祺散文特点

汪曾祺(193月5日—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1943年开始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入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对于性灵散文在90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如孙郁所对他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我的性灵世界。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他的散文似道实儒,他对文气的推崇,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汪曾祺《蒲桥集·序》作家出版社7月)这段自评从他的散文的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评价,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他的散文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

就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一样,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他更是紧贴着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无论是记人类、游记类、随笔类、还是小品类散文,他都是通过“我”的情感浸润的,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他说过“毕竟,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目看两不厌》,《汪曾祺全集》卷5,406页),他不会把自己淹没在景物和历史中。如凡到过泰山的文人在写泰山时无一不写它的雄伟浑厚,可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却写到:“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本来是写泰山的,却在泰山之“大”中,一下子发现了小小的“我”,于是就写出了“我”眼中的泰山——担山人、石刻、所食野菜,即使写泰山的云雾,也无一句写其壮观的,反倒只写了雾所带来的麻烦。泰山的这些小而平常之处着了汪曾祺的平淡色,还着了他的文人色,一个接一个典故,说古考据,却没让人感觉到味同嚼蜡的`“吊书袋”,原因即在于这些故纸堆里的考据并非死的学问的罗列,处处以“我”的眼光和心绪量之,处处显个人情趣。所以他入笔看似平淡,平淡中蕴藏的博学的、性情的自我又使他的散文在平淡中显得不同凡响,别有一番悠长滋味。

二、于俗世描摹中显不动声色的幽默。

汪曾祺的幽默读起来平淡之极,却能让你在瞬间与作者对视,莞尔一笑。汪曾祺对幽默的见解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噗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无关其他什么影射、批判,汪曾祺在散文中常夹杂不动声色的幽默,这使得汪曾祺在说古考据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来,时不时以幽默来调剂。《跑警报》中的“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的失恋者,侯兄送伞“贵在永恒”的故事,众人皆逃难便有用不完的水,于是在警报中总是留守的煮食莲子者和洗头者,有趣,好玩,面对灾难不在乎,读者于笑中体会到我们民族生存的韧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金岳霖先生》等追忆逝者的散文,汪曾祺的幽默笔触使所记人物跃然纸上,在记忆里鲜活起来。金岳霖聚会时捉虱子的自嘲,80岁时坐三轮逛王府井的偶发童心……让我们于幽默中接近人物。

一双慧眼于世俗生活中发现乐趣,就是一种幽默。在昆明吃汽锅鸡,说成:“今天我们培养一下正气。”(《昆明菜》“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塞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的联大女生。

三、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的独特语言。

李陀在《道不自器,舆之圆方》中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达到和谐……”(《重读大师——激情的归途》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55页第一次版)这足以概括汪曾祺的语言特色,汪曾祺在语言上也显示出了俗趣和雅化结合。汪曾祺从小便接受了儒家经典的熏陶,汪曾祺的祖父为他讲解《论语》,父亲请当地名流向汪曾祺传授古典文学。汪曾祺自己阅读甚广,中国古典文论、古代散文,尤其偏爱接近自己心性的晚明的性灵小品。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使汪曾祺在语言方面简省、本色、平淡而又不是古得让人有隔阂之感,如素描的得其精髓,如中国画的计白当黑。对民俗的体察,对生活之平凡人平常事的关注,又使他的语言充满口语化,读来不觉俗气,反觉畅快淋漓,甚而叫绝。在《虎头鲨、昂嗤鱼、阵螯、螺蛳、蚬子》一文中说到,苏州人喜欢塘鳢鱼,上海人也是,提及此鱼更是眉飞色舞,吊了作者半天胃口,“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嗐!”一个“嗐”字,读来过瘾。类似的还有《故乡的食物》写到高邮咸蛋“筷子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字俗白,却极精准,勾人食欲。《葡萄月令》中通篇写种葡萄的过程,“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春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名词的罗列,一目了然,事实的陈述,简单明确,仿佛过于直白口语,但看无意,然连缀成篇,却韵味十足,汉语传递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展现出来。融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汉语的表现力被展现和增强了。

汪曾祺的散文得宋明小品遗韵,看似散淡无法的结构,驳杂的文体相混,游刃有余,显出深厚老到的文学功力。对一草一木的俗世的生表达一种超然的审美,对凡俗个体显示自己的尊重,举重若轻,暗藏对理想和谐的人世和社会的召唤。汪曾祺在散文中避开宏大的事物的思考、滤掉生活经历中的丑,避重就轻,使汪曾祺散文中显示的人生有一种笑而却之的退缩,也缺少了一份峥嵘血性之感,这是必须承认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