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西湖的绿教案(模板19篇)

西湖的绿教案(模板19篇)

作者:紫衣梦

教案模板通过提供详细的教学步骤和内容,帮助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的实例,希望能够给各位老师在备课时提供一些启示。

醉西湖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写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感情。

西湖美教案

1、朗读展示,读出西湖的美。小组赛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老师配乐)。

2、感受西湖的美,从朗读评价中说出你对这些句子的感受。

3、学会运用。用“犹如”“好像”练习说话,感受比喻句的好处。

4、谈收获。说说从这一课你学到了什么。

醉西湖教案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片,文字说明。

1、导入——走近绿。

“置身西湖,你不由得就融入了一种梦幻的境界。虽然是冬季,但那如镜的湖面依然薄雾氤氲,绿意盈眼。两岸更是万枝婀娜,暗香浮动。站在西子湖畔,一股或浓或淡的诗意便在你周身弥漫开来,即便是再豪放再洒脱的人,此刻也会变得妩媚多情起来。”

其实,西湖的美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为西湖题诗作文,例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表现了西湖的妩媚多姿,欧阳修的《画船载酒西湖好》突出了西湖光影迷离恍如仙境。而现代女作家宗璞在四次游西湖之后更是留下了独特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西湖,来领略她动人的风姿。(板书:西湖的“绿”)。

2、初读——感知绿。

师:大家很会读书,一遍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那么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几处绿呢?

生答师板书(灵隐——苏堤——花港)。

3、画句——体会绿。

师: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竟用了20多个绿字,而且毫不重复,多么了不起的文字功夫啊!你喜欢作者哪些描写?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描写绿的语句,体会一下。

4、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谈体会。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说出你选的是哪里的绿,再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描写绿的重点词语来感悟那更精彩。(学生的交流可能不是按课文顺序,教师要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

学情估计及教学策略:

(1)灵隐。

重点句子。

a、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b、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板书,树木,苍翠欲滴)。

c、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d、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e、亭旁溪水琤瑽,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2)苏堤。

重点句子。

a、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b、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相机板书青苔,让学生找出一个表现绿的词语)。

c、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d、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3)花港。

重点句子。

a、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板书荷叶,有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绿的词语)。

b、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c、我最爱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引导:作者写花港的绿,为什么写杨柳嫩枝呢?——————对比,既表现荷叶成熟茁壮的生命力,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绿喜爱的程度)。

d、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作者写花港的绿主要抓住什么景物观察?(板书,荷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悉心体会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机勃勃。表现了西湖之绿的意趣美。

(生总结写法: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师补充:更重要的,是作者用词十分准确。我们所见到的每一处绿,都来自于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可以说,作家用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湖山水画,用墨不多,却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西湖那生机盎然的绿。这,就是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

4、总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以它的诗情画意痴迷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啊!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人间天堂的美丽吧。(播放西湖风景欣赏片)。

醉西湖教案

素有明净镶嵌轻拂山峦硕大掠过绸带阮公墩仿佛。

(1)自己先读一读。

(2)谁愿意来读一读?(开火车读)。

(3)谁来说说容易读错的字,给大家提个醒?

(州、硕是翘舌音,净是后鼻音,峦、掠是边音)。

(4)齐读。

我的十分钟。

你觉得哪些词最难写?容易写错?

在这些词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谁能帮助他?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衬。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5)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你能读好这篇优美的文章吗?自由读一读。

(6)指名读: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2、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在书上画出来,指名回答)。

板书:山峦湖水湖堤小岛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素来”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4、指导朗读(这一小节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醉西湖教案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一起去看西湖的山、湖。

3、出示课题:西湖。

《西湖》教案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西湖美教案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站在的西湖边放眼远眺,是层层叠叠、的山峦,,,,,真像一幅。,一面硕大的银镜。白鸥掠过,在阳光下,。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仿佛。在这的西湖边,,怎能不令人呢!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

在碧水之上。

我成我们我们。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品析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景点“苏堤春晓”、白堤(断桥残雪)、孤山、湖心及四周的镶边”。另外还介绍了第四自然段月光下西湖的明月东升、湖水荡漾、琴声悠扬。从而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西湖的赞美及喜爱之情。

整节课下来,我感觉大体上还是可以的。比如从小组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展示时互动流程。大多数组的组员及组长表现相当出色。但有个别成员如李柯瑶在回答用“宛如”造句时,脑筋没有及时转过弯来。还好,别的同学帮了她,让她的问题得以解决。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比喻词:“像、仿佛、、真像、好像、就是、犹如、宛如”说出了不同的比喻句,从而亲身体会了比喻句的形象生动。从而从中感悟到日常生活中多用比喻句的妙处。

学生在对自己喜爱的句子进行朗读时读得很有情感,松弛有度,抑扬顿挫,升华了自己对文本作者思想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是:小组里的个别成员上课回答在语言组织上还很稚嫩,行动不够踊跃。我感觉这几个成员一定对课文理解不够有深度,或者说对课文的了解,意识还比较模糊,寻不到适当的语言来表达吧。当然,这个也是我平时未能提醒关注、对学困生耐心不够的集中体现。以后在这个问题上我得加强对学困生的培养。培养他或者她,节有所思、想有所言的切身感受,去收获胜利的喜悦、去品味自信的结果。

再一个不足是:我在板书“近看”这一块时,可以写成“四周、湖中。”月光下可写成:“明月、湖水、琴声。”这样板书看起来简洁明了。

还有一个不足是学生讨论时,个别组比如:前进组的陈美言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给人的感觉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见这个学生没有用大脑去思考,即根本没有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真正的心灵沟通。所以这一点也是我值得提醒学生注意的。

总之,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自己去发挥、去修正、去提升、去开拓。让课堂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自由翱翔的广阔天空。

西湖游记的教案

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景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审美能力。

美育训练点。

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精美语句最好背诵。

体会作者感情和独特生活体验。

交流有关西湖的诗文。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疏通文字,理解句意,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

解决办法:通过整体感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对西湖一进行具体学习。

第二课时对西湖二进行具体学习。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回答。

训练朗读能力,交流欣赏体会。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西湖美教案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研读全文,了解课文顺序,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湖的美丽。

《西湖》教案

2、交流刚才的问题:

3、同时板书:层层叠叠,绿青浓淡。

静如银镜,一闪一闪。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师来说)。

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西湖之美,美在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色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十景”更是闻名遐迩。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我而来。

《西湖》教案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西湖》教案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第二自然段介绍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第三自然段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

第四自然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通达流畅,应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

《西湖》教案

人间天堂是杭州,最美莫过于西湖,那么美的景色,靠老师讲是讲不出来的。如何处理这一课呢?这一课有许多句子也特别难理解,怎样让孩子尽快走进去呢?想了又想,还是要依靠课文和文中的插图。如果有去过的小朋友,也可以让他们做个介绍。对,就这样讲这一课。

在揭示课题后,我便范读课文,学生也都沉浸在西湖的美景中了,程度好一些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走进去,还有一些同学,似乎对生字词还没有掌握。面对这些参差不齐的学生,我准备分层进行教学,先让一些程度比较好的进行读词练习,再让一些程度差的来读,再开火车认读,每个学生都不能放过。在生字词过关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先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先是总述西湖美景,然后远眺西湖,再具体到几个景点,最后写了月光下的西湖的美丽。我感到整体感知,对学生以后怎样写景物也有好处,必须在日常的课中就要引导。第一课时,虽然还没有读得很好,但没有关系,学生最起码有了最初的感受,已经调动了他们想走进的积极性。在第二课时,品读中着重引导学生对几个比喻句的理解,理解倒是好理解,就是运用有了困难。说明孩子平时还是读的书少,积累的也少。“犹如,像,仿佛,宛如”都是比喻词,可放在不同的地方,各有各的好处。先让孩子慢慢模仿吧,估计熟能生巧,时间长了,就会准确应用。孩子们在品读中都能进一步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便趁机告诉他们,还有许多美景呢,可以课下收集一下,和同伴互相交流。那么美的地方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我又趁机告诉他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了才更有资格周游全国,甚至全世界。虽然感到自己有点说教的意思,但我感到必要的思想教育还是要讲的。毕竟老师给孩子一个示范作用。

教完这一课,我都被西湖吸引住了,有机会,真想,真想亲自去感受一下西湖的美。期待着有这么一天。

《西湖》教案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

教学过程:。

一、俗语导入。

2、天堂是怎样的地方?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立湖心。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小组预习课文,要求:

a、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b、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c、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3、检查自学效果。

a、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b、理解词义:素(一向)有硕(大)大泛(漂浮)舟。

令(使得)人初(开始)垂镶(嵌或加上)边。

c、找反义词:淡(浓)。

d、换近义词理解:格外(分外、特别)一般(一样)。

宛如(犹如、如同、好象)。

4、读了课文,你仿佛看见了西湖哪些美景?

(指名说,并板书:山峦湖面湖堤小岛华灯)。

小组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把文中美的句子画下来,再根据想象,把它画成一幅画。

3.朗读课文。

《西湖》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音像资料,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西湖》教案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

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

《西湖》教案

1、教师指着画面讲述第三自然段。(电脑出示画面)。

2、学生可自由说说自己通过查找资料介绍有送景点的介绍。

学生需准备:孤山白堤苏堤(可以是图片)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3、我们一起把这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好吗?待会儿,我要你们来做小导游介绍西湖。

4、谁愿意当个小导游来介绍西湖的几个景点。

学生自由准备。

请个别学生来介绍。

过渡:刚才听了小导游的介绍,觉得西湖特别美,真让我看到了人间天堂。西湖的美景使古往今来的中外宾客目不暇接,游兴难尽。置身其间,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下一节课我就带同学们去观赏西湖秋色。

《西湖》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一、复习检查。

听写:悠扬葱绿围绕荡漾一般。

二、背诵指导。

1、默读课文,确定你想背诵的自然段。

2、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背诵这一自然段。

以第四自然段为例:

(1)这一段层次清晰,一共五句话,第一句承接上文,第二句用几个短句写景,很美。第三句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第四句写琴声,第五句概括写,很容易记住。

(2)这一段话里的短句较多,读起来上口,还有打比方的句子,写得生动。

3.自由选择,练习背诵。

4.当众造句。

三.指导造句。

1.出示句子。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3)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2.自由读读句子,想一想,这是些什么句子?(打比方的句子)。

3.讨论:用什么比作什么的?

4.任选两个说话,先自己准备,后当众交流。

5.评议。

四、作业。

1.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四个词语中,任选两个造句。

教后小记:

写景的文章上得真的很累,虽然文章美得让人惊叹,但是对于一个才9岁的孩子来说,的确难以体会、“百闻不如一见”,一点也不错,让学生从有限的好词佳句中也只能读来津津乐道,乐完了还是没能够完全领会,因为想象与真实总有距离,因此在对待这样的写景散文,除了品读理解外,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也亲身体验一回,这样,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说到比喻句,不少学生误把类似于“我长得像哥哥。”“我们真像是一家人。”这样的句子当成是比喻句,其间的本体与喻体构建不上,事物属同类型;另外,就是本体与喻体不恰当,构不成一个合理的比喻句。文字之妙在语感,语感也往往在积累,以后的教学中更要面向未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缓慢而有节奏的过程。

《西湖》教案

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在教学时重点就要抓住美丽的词与句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由感兴趣到感情趣,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境的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悟出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反复诵读,与作者读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