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最新曾国藩上读书心得(优质8篇)

最新曾国藩上读书心得(优质8篇)

作者:雨中梧 最新曾国藩上读书心得(优质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曾国藩上读书心得篇一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从《曾国藩家书》一书中,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上读书心得篇二

曾国藩是个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他曾因镇压太平天国,剿捻军而被称作“曾剃头”,因处理天津教案被叫做卖国贼。然梁启超却称他为半个圣人。另外两个圣人一是孔子,一是王阳明。为什么一个人会有如此毁誉参半的评价呢?读完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后,就能了解曾国藩为何会有阴阳两面的评价,也会了解他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历史是复杂的,对曾国藩的评价出现褒贬不一的观点也实属正常。但后世对他的为人,修身、治家却是出奇一致的赞誉和认可。做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是如何修身的。

读罢本书,我认为曾国藩在修身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勤、俭、静、思、谦。

一,勤。勤可以从两方面解读,一是不懒惰,做事不拖延。今日事今日毕。二是勤快,积极主动。如果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做到积极主动,则不仅能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还会获得比预期目标更大的收益和成长。曾国藩曾对他的弟弟们说:“家业之兴衰,全在勤,敬二字上。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二,俭。保持节俭可以减少我们内心的欲望,让我们更专注。试想,如果你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去考虑今天穿哪件衣服,穿哪双鞋子,选哪个发型。留给做事的时间势必会减少。曾国藩的节俭让我印象深刻,即使他官至总督,起居之室也仅有一张竹床,一个跟随他多年的放书的大箱子和一张书桌而已。

三,静。静是要遇事不慌,沉下心来深思熟虑。"每逢大事有静气"。曾国藩是从唐鉴那里学得的静。唐鉴有一次告诉他:“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在日后即使遭遇太平军的围困之时,曾国藩也能做到打坐一炷香,静静思考御敌良策。尤其在如今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我认为“静”才是陶冶心性的金玉良策。遇事尤其需要静下心来,不要让情绪左右你的行为。

四,思。思即反思,自省。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往,有得时,分析成功的原因;有失时,分析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失败后的反思,有助于你突破现有的思维框架。就像曾国藩初创湘军时,与湖南官场和绿营的斗法。曾国藩自认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且实心实意为朝廷办事。因此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明面上赢得了争斗的胜利,实则埋下隐患,处处遭人掣肘,导致湘军迟迟不得壮大。然静中极思,终得领悟老子的“柔胜刚,弱胜强”“江河所以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的真谛。

五,谦。谦即谦虚,不自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稍微有点成绩就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最后只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跟曾国藩同期的左宗棠,年少得志,天赋极高,有勇有谋。但一生成就却逊于曾国藩,本质就在于他过于自傲。他曾问幕僚:为何天下人皆言“曾左”,而不言“左曾”。幕僚答曰:因为曾公眼里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并无曾公。

其实这些道理人人皆知,然为甚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实则知易行难。正如王阳明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生需要不断的修炼。

曾国藩上读书心得篇三

曾国藩,一名出将入相、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连毛主席也曾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读罢隐卷,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做人之道。

曾国藩总是想着精忠报国。当他居丧在家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虽然想要保卫国家,但他正处于服丧之际,如果贸然出山,就是不孝,将会骂名留世。“自古忠孝两难全”,国难当头,曾国藩既想“捐躯赴国难”,又想表现自己的尽孝之心,只有久久踌躇,深感进退两难。

而当时的曾国藩只是一介书生,对于兵法、列阵、行军等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虽然行军打仗对他来说是困难重重,他自己也是再三踌躇,但他最终还是克服困难,组建湘军,并亲自奔赴战场。当他带领军队讨伐太平军胜利后,朝廷开始处处针对他,但他没有拥兵自重,而是裁军自抑,持盈保泰。

在处理“天津教案”时,为了国家、百姓,曾国藩委曲求全,即便是放弃自己的声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也在所不惜。

这一切举动,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但曾国藩做到了,这完全是出于他对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啊!

从无到有,曾国藩不仅创建湘军,还建立了湘军水师。面对强大的太平军,虽然败多胜少,但曾国藩不断吸取教训,改变战术,从不屈服。不仅如此,他还继续创建淮军。可见其百折不挠的决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平定了起义,曾国藩大力发展洋务,可谓打破清代“闭关锁国”状态第一人。开设铁厂,制造轮船、枪炮等先进武器,曾国藩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他的自强不息,保留了晚清的最后一点生气。

正是自我改进的点滴汇聚,使得曾国藩成就了最后的成功。

其实,曾国藩何尝不是我们做人的典范。他的赤胆忠心告诉我们:在任何外界压力下,都要以大局为重;他的自强不息启示我们:面对困难,应百折不挠,永不退缩;他的慎独自省则点醒我们:要学会自我反省,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完善自身。

学习曾国藩的立身之道、做人之道、治国之道,反思自身行为,我获益匪浅。努力成为曾相这样的国之栋梁,当是我毕生的追求。

曾国藩上读书心得篇四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曾国藩传》。

这篇文章令我感动的是:曾国藩的一生好学和他的忠诚。曾国藩一生忠诚勤俭为根本,灵活多变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他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小孩,但他讲究学习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断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后成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

我们在生活上要学习他的勤俭作风。在学习上要学习他的`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日日不断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说:“人要无一日不读书。正是他的一生好学,忠诚的品德,造就了他成为中国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上读书心得篇五

以前读曾国藩家书,无感,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传,也无感。

这两天拜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却触动不少。

作为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其功过自有人评说。而我,看到的是一个挣扎了一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曾国藩以其平平天资,最终位极人臣,中兴满清一时,一路走来,颇多坎坷。

从一个考秀才屡考不中的平庸书生,变成目中无人的封疆大吏,从老子天下第一,变成垂眉低目,从“曾剃头”到“内圣外王”,看曾国藩一步步走来,其犯过的错误,吸取的教训,令人受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人今人,并无不同。可惜的是,人类从来不会反省,健忘是我们的共性,“黑天鹅”总在某些时候出现,搅动这个世界,改变走向。

一片疮痍过后,回归平静,在某一个时间点,又重新开始。

也许这个世界确实已经被编程好,也许我们正在触动某个bug,也许庚子年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许此时竟是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最好的时刻,谁又能知!

曾国藩上读书心得篇六

深秋的夜晚,微凉的风从小院穿过,涤生平静地回到书房,拿出纸笔,微微捻了捻胡须,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烟壶,写下了“日课十二条”这个题目。

又是一个漫长的隆冬,八本堂内的国藩在纸上这样写道:“吾棋瘾太大,虽然棋瘾比抽烟要好,但也太耗时间心血,故决心戒棋。”

也许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抵得上通过自省使内心纯净的高尚了,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宗师,继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从29岁起每日在日记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检点自己的过错,终于从笨小孩儿成长为满清第一重臣!在我看来也许自省方是曾国藩成功的关键,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内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终。

这也让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征为镜时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于人民,是否有益于国家,终于他开创了兼并包容而开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辉与浮华太过刺眼,因为他挡住了真实,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太过喧闹,因为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隐藏了致命的暗伤。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自负一生,致使连他的亚父也被他气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说:“天亡我,非战之罪。”毫无自省之意,其执迷不悟,可见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历史可能会少一个“汉高祖”多一个“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会姓刘。

时间转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中那晚清统治者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认为自己的国家战无不胜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风云变化,他国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竟还在冷兵器时代,如果他们能从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中自省,可能历史将会得以改变。

如果我们用自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我们会使内心宁静,然后“致远”、淡泊而又“明志”,从一颗谦卑的心出发,历炼出与众不同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从自省开始。

曾国藩上读书心得篇七

昨天才拿到《曾国藩传》就迫不及待地读了第一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及其家族如何通过科举之路一步步踏上从政道路并实现阶级跨越的。

从本章节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原生家庭虽然小有富庶但并非名门望族或官宦之家,甚至前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见他并非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富二代或官二代,凭借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脱颖而出,进了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知识分子的精英中的精英阶层。总结来看,我认为曾国藩能够成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原生家庭重视教育。从第一章可以看出,从曾国藩的爷爷辈就非常重视教育,不惜花重金培养曾国藩的父亲和曾国藩本人。本来祖父是想培养父亲的,可惜父亲多年不能中取,祖父就是不信邪,把希望放在孙子上,从小非常重视曾国藩的教育,所以曾国藩在这种教育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自然文化基础和素养也不差。

二、继承了家庭的优良传统精神—锲而不舍。我们读第一章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父亲多次科考,多次不中。考了好多年,终于在40多岁才榜上提名。而曾国藩本人也考了好多次才考上秀才。父子俩的这种成绩成了当地乡亲的笑话,但这些都没有阻止曾氏家族追求金榜题名的梦想。他们带着这样的梦想,一步步锲而不舍地向梦想迈进。终于父子俩都在不同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或大或小的金榜题名之梦。而能带着他们坚持下来的就是他们家的家族精神——锲而不舍。曾国藩回忆,他的祖父有“三不信”,不信风水,不信医生,不信和尚,只信人定胜天。我想翻译过来,就是对梦想的锲而不舍的这种精神。

三是善于从失败教训中分析原因和总结。通读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发现他的科举之路走得并不顺利,他失败的次数其实还是得挺多的,但是有一次的失败开启了曾国藩的人生拐点。那就是他的父亲中秀才,而他却名落孙山,还被当成反面典型进行通报,批评他的文章写得文理不通,相当于现在说的语句不通,结构混乱之类的,还是批评得相当厉害了。这件事使得曾国藩深受打击,他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并将自己的文章和其他优秀的文章进行对比,准确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的一套写文章的方法。第二年,他再次进行科考,终于如愿以偿金榜题名。从此以后,曾国藩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开始突飞猛进。可见善于从失败中找寻原因,找差距,总结经验是多么重要的事。

曾国藩上读书心得篇八

这周,偶然看到某位牛人推荐阅读《曾国藩传》。历史上有两位圣人我一直想去了解,一位王阳明,一位曾国藩,之前我就在搜索关于他们的好书。所以我知道后立即在kindle上购买下载。

1、普通人也可以有所成。曾国藩天资平平,甚至可以说笨拙,有个细节,小偷去他家碰巧他在背书,最后小偷背熟了,他还在背。他的不寻常在于不退缩不放弃,相信勤能补挫、滴水穿石,以勤奋和时间补充短板,最终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2、成就的背后是方法与坚持。曾国藩入翰林后,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军规,归纳后就是写日记、早起、静坐、读书不二、谨言、保身、记笔记、做文章、练字。曾国藩刚入官场,发现自己静不下来,每天都耗在交际往来中,没有时间读书。后来他深刻反思,也就有了这十二条军规。他写日记主要是自省,这些日记也流传至今,被今人推崇。读书不二,我也有感触,如果难懂或不感兴趣的书,我就会放下,久之,始终难以看完。这些立誓曾日日践行,即使生病也未中断,周而复始,逐渐将他塑造成各方面都杰出的圣人。

3、成功也需要情商和品格。刚入官场,曾国藩就像一位愤青,鄙夷官场陋习,不屑为伍,所以做事说话又刚又直,导致与官场不相容,结果让他处处受挫。后来他悟到,水至清则无鱼,在不忘原则的基础上,以柔克刚,顺势而为,这些改变让他逐渐立足,也做成了一件件大事。另外关于曾的品格有段记载,左宗棠是曾提携的,按理应该感恩,但后来左与他交恶,处处相对,但曾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以德报怨,最后感化了左。

4、成功可以不需要技巧。曾国藩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所以在对阵太平天国的战役中,采取了“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稳打稳扎,以时间和空间赢得了最后胜利。

5、有远见。他在当时的环境能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在于先进的科技,并将认识转化为行动,推动洋务运动,建立安庆军械所和江南造船局,并促成了中国第一批留美生的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