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李鸿章传记梁启超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通用5篇)

李鸿章传记梁启超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通用5篇)

作者:琉璃 李鸿章传记梁启超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鸿章传记梁启超篇一

有人评价梁启超是中国近似百科全书的人物,我读完这本书,深有同感,我被他的胸怀和大格局所折服。本书以时间主线,分别从少年、婚姻以及与同时期历史人物的交集,给我们客观展示一个真实的梁启超。

梁启超30多年的政治生涯,与光绪、康有为、孙中山、谭嗣同、章太炎、袁世凯、段祺瑞、蔡锷等都有很深的联系,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每件大事情都与他有联系。他是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的人,也是最早向中国杰少马克思主义的人。他提出过“少年强则国强”的口号,100年后的今天,这同样是我们的口号。他是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铺砌了中国近代思想文明的道路。

梁启超做人有大格局,在因康有为支持张勋复辟而与之反目,在康有为死后,梁启超却为他守灵,哭了三天三夜,他气量之大,能容下常人不能容之事。梁启超早年解除到西医文明,觉得这是能学以致用,强国利民,极力推广,就算是协和医院把他的右肾割错的情况下,也极力为西医辩护。大格局者,爱国、无私、开放、宽容。他一心只有国家,他的大格局是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审时度势修炼出来的。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的这首诗来形容梁启超在合适不过了。我们人人都能做到不为名,不图利,世界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李鸿章传记梁启超篇二

以前,甚是喜欢老子显学中的“祸兮福之所倚”这句话,却不知其中精髓。祸福转化之条件,当然不缺“机遇”,但更重要的是毅力。倘若没有毅力,恐怕连面对忧患的勇气都没了,更不要说把灾难忧患转化成幸福了。如果一个人要想做到不战栗不逡巡,胸膛直挺,浑身是勇气,浑身是毅力,意志坚定,敢于轻视任何厄运,嘲笑任何阻碍。这种思想铸就过程,就不得不依赖于一次又一次的困苦忧患的磨练,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它们才对。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及气势宏伟的第九交响乐,是那样普遍强烈而又深深地震撼过人们的灵魂。但是,命运之神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醋的玩笑,让他失去了听觉,这怎能不使他痛不欲生。面对如此厄运,他终究还是承受了这一致命的打击,聋着耳朵写下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篇章。还有,屈原放逐,赋作《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华罗庚左腿致残,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一流数学家;失去说话能力的高士其,成为毕生致力于科普创作的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今中外,有多少不幸的伟人,面临着困苦忧患,像勇敢的探险者,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辉煌的成果,为人类智慧的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不能否认,正是这些困苦忧患,才铸就了他们钢铁般的毅力。

梁先生说得极好: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境又常相间以迭乘。可以想见,在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忧患。正如同巴尔扎克解释的`:“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我们不能向现实人生奢望什么,要成功,要幸福,就必须昂首坦然地去面对,正视生活,正视忧患。

为什么忧患能使一些人成功,也能使一些人一蹶不振呢?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毅力。弱者不敢面对忧患,害怕失败,在忧患面前大惊失色,退避三舍,甚至或走上自绝之路。其实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在大难临头,都会有自己的精神危机,真正的强者不是从来不发生“危机”的人,而是发生了危机能咬着牙挺过去的人。

没有什么东西会和人作对到底,最终决定命运的是人的毅力。所以,我们愈为环境所困,反而更愈加奋勇,加强自己的意志力量。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

李鸿章传记梁启超篇三

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小至蝼蚁大到宇宙,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发展。愚昧变文明,落后变先进,弱小变强大。没有变,历史岂能前进?没有变,中国的革命怎能发展到今天?变,它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今日的中国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发展着,她正在向着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飞跃。五湖四海、神州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史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已经竖立了,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少年的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中国。梁启超先生理想中的“少年中国”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一个“少年中国”的少年,怎样做才不至愧对这光荣的称谓和这美好的时代呢?首先,少年要有理想,有知识。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已经五千年了。作为“少年中国”的少年,我们应该为她光辉的史册添上灿烂的一页!我们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立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理想并不是说你想成功就会成功的,他要求你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巨大的代价。实现理想需要力量,力量来自知识,我们要建设好自己的祖国,就要有文化。今天的刻苦学习、发奋读书将是明天实现理想的基础。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从一加一学起,孜孜不倦、勤勤恳恳,而且要谦虚谨慎,不耻下问。这样,知识才会在我们的脑子里扎下根,成为我们自己的财富。少年还要有进取心和创造力。少年的精力是旺盛的,他是初升的太阳,他是才华发源的长河,他是一团能燃烧世界也能燃烧自己的烈火!少年是与世界有缘份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总想凭自己的本事改造它们,有时对一切都感到不顺心,不满意,总想凭自己的意志使一切都顺从于自己。

所以,只有今天的少年,才是历史新纪元的开创者,才是未来历史的主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我们将把“少年中国”建设得更富有,更强盛!

晚10点27分,心里头却还有件重要的事情未做。早想动笔写好这篇读后感,却不知如何开笔!才发现自己最近写东西越发少了,不晓得是年龄越来越大的原因,还是自己写作水平越加退步了。《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已看过多次。趁夜还早,又看了三遍,每多看一篇又多了几分感触!可想把它记下来,可就真的太难了,想我自5岁读书,除小学发疯似的去背文章,之后就再不勉强自己去背任何东西,当然在心里还是挺佩服那些能将经书倒背如流的同学们!

说起了少年,难免又会想起了自己的年少时光,儿时父母都出外打工,和哥哥一起在家里读书,每日要自行解决吃喝问题,哥哥每日清早5点多就起床来,一吨早餐做下来,就立即跑向学校,遵守的是决不迟到!而我却从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一觉睡到自然醒,每早醒来,吃完早餐再赶到学校太阳已到天中间。老师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严重的留堂处罚,而我却也经受得住,读书而已,成绩也还不错,父母也早知道我不是读书的料,任我自由成长,在信中却督促我经常练习写字,让我做些自己喜欢的名堂!不想到现在还是凭着一手字在过活!

时如流水,转眼已近三十。古语说三十而立,但始终感觉自己还是没长大,虽心往少年,却又年有二七,现代生活节拍使得年少之时的诸多爱好,早已抛之身后。往日心爱的短笛早已尘封在家乡的抽屉里,学习书法的热情早被工作用字所代替,偶遇“知音”再拾旧好时,总发现功力大不如昔!不由得假想起来,如若再重操旧好,想必身心均能回到年少之时。读《少年中国说》后也更坚定了自己的假想!

写到这里时,不由得琢磨起少年的特点是什么?而我的理解的特点是:

1.吃饱,吃好,因为长身体。

2.有很多个为什么?因为好奇,喜欢究根问底。

3.喜欢的事情会充满激情。因为只做喜欢的事。

4.自认第二,相信没人敢再认是第一。因为自信。

5.输了再来。不怕没机会。

也许正因为是这样的少年心态,也就决定着这个时段的特殊的力量,古语就有:“英雄出少年”之说。现实社会中,诸多少年艺术家,音乐家,书法家,科学家比比皆是。连我们的东家在知行中也发表了“要心如少年”的文字来,可见保持这种少年心态是如何的重要!

记得初中时,常在学校打架,偶被一校长抓住,问我,读书是为了什么!我干脆利落的的回答:“为了自己!”不想被足足教育了近2个小时!倘若现在东家问我,打工为了什么时,我会更加直接的回答:“为了馒头!”我想为了馒头才是最根本的价值观。

企业由人组成,人强则企业强,人强莫过于少年强。倘若,人人心如少年,岂不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

写到这里时,不由得再次体会起东家的“要心如少年”来。而我应该已经从80后变成了90后,而且决定要去拾回以前的爱好!再有深刻的体会就是,夜已深,少年强莫过于身体强,熬夜虽已是家常便饭,但今日得《少年中国说》这一体会,确实收益繁多!

临睡之时,又记起了《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句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我得再加一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心如少年的人!”

今天,我们的晨会令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我们来到操场,一开始,就是朱校长对开学新一天的要求:‘旧的一年过去了,我们也长大了一岁,我们已经是一个少年了,应该都懂事了,不会那么调皮了,应该负起国家的一部分责任。

朱校长讲完了后,五(一)班的同学上台来吟诵“中国少年说”,他们诵读得很有感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他们脸上非常地严肃,有时眉头皱得紧紧的,有时他们的手整齐地伸向远方。他们演完后,台下响起雷鸣似的掌声。

我听了这些同学富有激情地吟诵,他们整齐?高昂的声音感染了我。正好,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少年”这一篇课文,作者臧克家形象地把少年比作“六七点钟的太阳”“万仞高山的源泉”“一株株嫩绿的小树”“小鹰初展新翅”“一只一只乳虎”和“刚磨好的刀刃”,这让我看到了少年的责任与希望,少年的希望是: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中华崛起做贡献的人。那今天的少年怎样成为明天一个有希望的人呢?我认为只有用今天的努力,不断的奋勇向前,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成为一个有希望的人。

新的学期第一次晨会结束了,我又长大了一岁,我已经成为了少年了,我知道身上的担子很重,可是我有信心实现我的目标-作一个对社会?国家有贡献的人。

梁启超先生激昂洒脱的文字如波涛汹涌般涌入我的心田,通过诵读这段文字,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发奋图强,将来报效祖国。

我们应该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更多的知识,不要受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退缩不前,我们不能一直依赖着父母,要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成长。我们要为新中国的崛起努力奋斗!

正如青年毛泽东曾在《奋斗自勉》中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我们祖国的少年更应该有潇洒、霸气的精神。

少年如振翅之鹰,如含苞之花,他们怀着满腔热情,剪下一片地平线。我愿伸出双手,去创造世界,留下永远的少年中国!

李鸿章传记梁启超篇四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李鸿章传记梁启超篇五

最近几天,在读《梁启超家书》,颇有感触,以记之。

首先,任公和众多父母一样,在家书里经常关心儿女的学费、经济问题,不仅读书的要资助,结婚以后的子女经济窘迫,他也会慷慨解囊,一切就如天下的父母一样。

第二,任公是个极民主的父亲,对于买房子、建坟墓等本应由父母作主的事情,他会在信中征求儿女的意见,让子女真正参与到家的建设之中。

第三,任公是个极温和的父亲。女儿考试不及格,孩子入学要延迟等,他都以鼓励为主,强调的是打基础,只要基础牢固了,今后的学习自然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任公是个极开放的父亲。他的子女众多,虽然自己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和文学史研究,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女,从未对他们的未来进行严格的规定,思成喜欢建筑,就学建筑,思永喜欢考古,就学考古,思忠喜欢军事,就帮他联络西点军校,不管他的子女今后将从事哪一行,他都是支持的。不过有一点,他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官的,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学问。

第五,任公是个极自信的父亲。对于思顺和思成的婚姻,他是极自信的,认为自己促成了两对佳偶,但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底这鸳鸯谱点得好不好,尚不得而知。

我最大的感受,作为父母,教给子女的,应当是做人的道理。对做事来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基础打好了,长年累月,总会取得成就。任公用自己的给子女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的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