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质8篇)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质8篇)

作者:文锋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质8篇)

请示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从上级领导那里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学习机会。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内容的呈现?请示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以下是一些请示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设计篇一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子的了不起——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重点)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难点)

多媒体课件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你平时的了解,你能描述一下地震吗?

3、有谁愿意帮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子的了不起。

(一)请同学们打开书,想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出你的理解与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二)汇报

师: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

1、理解第2、3段:

1)“冲向”:体会出父亲急切地想见到儿子。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中的“漆黑”可以体会出父亲以为已失去了儿子,心情沉痛。

师: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该怎样呼唤儿子?谁能喊?

3)猛地想起、坚定的站起”等词句理解。

2、理解第5段:主要抓住别的父母和父亲的对比、父亲的眼神和话来理解。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体会出父亲挖的时间长。

师:我也写了一句话:他挖了36小时,没人现来阻挡他。找生读体会作者为什么那样写而不象我这样写。

b、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出什么?从满脸灰尘可以体会到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从双眼布满血丝可以体会到父亲已经36小时没睡了,很累了;从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可以体会到可能发生大爆炸了,也可能父亲被什么东西划伤了。

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作者也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句外貌描写你们就体会出这么多,多精妙!多传神啊!

c、没人再来阻挡他:再来说明有人曾经来过但又走了。都有谁来过?找找。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们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和警察在这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劝父亲?(更能表现当时很危险)

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师: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真的失常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理解父亲说的这句话。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劝他;当儿子高兴时,父亲会和儿子分享;当发生大地震时,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所以才要挖。

4、师:在漫长的36小时,不!38小时里,父亲又累又饿,受了伤,没有一人来帮助他,但他却一直挖。老师非常想读这段给大家听。(师范读)谁也想读?生练习后指读。

5、那么,在这38小时里,是什么支撑着父亲挖下去呢?

师:父亲如此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呢?

1、理解16段:生谈体会

2、理解23段:生谈体会。如果你是阿曼达,怎么对父亲说这段话?生读

3、又是什么支撑儿子等了38小时呢?

4、现在阿曼达和他的同学得救了,让我们把这一幕展示出来,一起读这段父子对话。老师读父亲的话,同学们读父亲的话,再找一位同学读旁白。

5、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幸福的时刻吧!再读一次。

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我被那个为了寻找儿子在废墟上挖了38个小时的父亲而感动,为那个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的儿子而喝彩。你们呢?回忆一下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令你感动的一幕幕,找出来有感情的读出来吧!(生练读后指读)

1、如果你是被救的13个孩子之一,会对这对父子说什么?做什么?回去写在日记本上。

2、最后送给大家一件礼物:一本书《感悟父爱》在这本书的序中有一句话很感人,也很富有哲理: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设计篇二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素材包括: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震后废墟图片,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技术处理),白玫瑰花背景图片,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音乐,音乐《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一,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第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学生借助看书、上网查询等学习渠道,了解地震灾害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口语交际形式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大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来看看曾发生的几次大地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设计篇三

1、自学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理解词语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1、出示相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读懂课文大意,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体会父亲在救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1、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阅读短文《回忆中的家》(节选),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1、搜集有关体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

2、用心体会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写一篇体现与父母间感情的记叙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设计篇四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感受父子深情。

2、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重点:

1、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1、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师口述发生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生谈感受。

手机留下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一、衔接导入,引出课题:

师:母子之情,感人至深。父子深情,也同样能创造奇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生齐读课题,师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通过读书,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板书:了不起 父 子

3、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用铅笔划记下来(表现父亲了不起的用横线划记下来,表现儿子了不起的用波浪线划记下来),旁批自己的感受,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

四、抓重点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2、相机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读句子,谈体会。教师相机板书:挖。

师:联系我们刚刚读过的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反馈。

师引读:

师:他挖了8小时,在寒风吹拂的中午,人们会看到在地震后的瓦砾堆中,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他挖了12小时,在夕阳照耀下的废墟里,你仍看到一个疲惫不堪但坚持不辍的身影,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24小时过去了,又一个黎明即将来临,在昏暗的废墟中,你仍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36小时过去了,两个白天一个黑夜过去了,在一片废墟中,你依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因为儿子在等着父亲,父亲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父亲的悲伤与坚定。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3、相机指名读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4、相机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很多人都来阻挡父亲的部分(第5-10段)。师:你觉得此时此刻父亲是怎样的心情?(恳切、期盼)

师生分角色读:从“段5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至段10精神失常了。师读众人说的话,生读父亲的话。

师: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这位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所以父亲----(师范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朗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生齐诵。

三、抓重点段,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接上文背诵,师引读“第12段他挖到第38小时至第23段”

2、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儿子

3、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阿曼达相信,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他对父亲特别的信赖。

师板书:只要……就……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阿曼达,你会想些什么,又会与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师:8小时过去了,阿曼达,我又渴又饿――生接

师:12小时过去了,阿曼达,这里黑极了,我害怕――生接

4、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5、师:当父亲与儿子经过生离死别再次听到对方的声音,此时此刻他们是怎样的心情呢?(惊喜、激动)

6、分角色朗读“第12段他挖到第38小时至第23段”(一生读父亲的话,一生读阿曼达的话,其余学生读旁白部分)

7、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同学们让我们满怀激动、自豪与喜悦之情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8、师: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9、师:(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这句话,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包含了儿子对父亲无比的信赖。)

四、小结: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限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这对——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这句话——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同学们,请牢牢记住,在生命的旅程中,不论发生什么事,总有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和你在一起,总有许许多多深爱着你的人和你在一起。让我们告诉自己,告诉汶川的同胞们,不论生死,不离不弃。(播放由成龙演唱的歌曲――《生死不离》高潮部课件。)不抛弃,不放弃,生死不离。师生齐读《生死不离》高潮处歌词。

五、作业:完成课后的小练笔。

板书: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挖 不论……总……

了不起 在一起 父子情深

儿子: 等 只要……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设计篇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学11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要放弃,心中要有坚定的信念。

多媒体课件

1、出示生词

自由读指生领读开火车读

2、出示生字

开火车读复习多音字

1、观察字的特点书写是应该注意什么

2、师范写学生跟随写。

3、教师巡视,学生练习。

三、品读课文

1.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拿出笔默读课文思考:为什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适当的地方做上标注,同桌之间交流以下感悟。(用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课文的内容)

3.学生汇报

生:别人都不去挖,只有父亲自己去挖。

师:为什么别人不去帮助他?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请你找出父母们悲痛欲绝的句子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师板书: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永远在一起

你还从哪里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大问题反复出现,抓住文章线索,突出本课重点。)

生:课文的第12自然段

师出示句子。学生练习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悟。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是第二板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生:第13自然段

生:阿曼达在废墟里坚持了将近40个小时,非常的了不起。

学生分角色朗读13——23自然段。(让学生亲身去实践、去领悟、去体会,以体现语文实践性的特点。)

4.让我们一起分享劫后重生,亲人团聚那无比幸福的一刻。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以不同形式的朗读吸引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

请写下这这篇课文的读后感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永远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设计篇六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解决。

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导入: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

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设计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责任与;感悟父爱让儿子对父亲产生出信赖。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进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

3、鼓励学生带着欣赏与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品味文本,思考文本。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进行描写,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责任与;感悟父爱让儿子对父亲产生出信赖。

将重点语段制作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谁来读一读课题?

2、(板书:17、地震中的父与子)“震”字的上面是个“雨”字头,“雨”字头代表自然现象,“地震”就是一种自然现象。

3,齐读课题。

二、领悟方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每一遍读,你的心底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感受。这一次,你再读课文的时候,一边放声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你心底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2、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

3、无论是父亲的伟大,还是儿子的了不起,所有的这些都自于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深深的——爱。

4、要想读懂父亲心底的那份沉甸甸的爱,就要细细地阅读课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脸色神色)。

5、请大家静心默读1~12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一位父亲心底的爱?把这些词语圈画出来。

6、爱是什么?这沉甸甸的爱就是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就是一个个坚定的举止,就是一个个凝重的眼神。一句话,爱就是一个个细节。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细细地品味这些细节。

三、爱是细节

1、哪些词句让你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父亲心底的爱?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我们来交流你圈画的句子。

2、交流体会。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1)品味动词“冲”字,你能体会出父亲的心情吗?(急切,担忧)

(2)带着你的体会朗读这句话。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2)带着你的体会读。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坚定”,下定了决心,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父亲。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都有谁劝说过父亲离开?他们是怎样劝说的?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他们怎么劝的?

消防队长怎么劝?

警察怎么劝?

(2)面对他们的劝说,父亲是怎样回应的?(指名读)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劝他离开,他却问——

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问——

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问——

(3)这三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什么意思?他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齐读)

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

(5)一句话重复地出现,一个执着、坚定的父亲形象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父亲一个人在废墟上挖了多少个小时?课文可不是这样写的?你读一读。

(2)每个同学都读一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36个小时,多么的漫长,慢慢地写时间过去,才会让人感到它的漫长。谁来读一读?(语气缓慢)

(4)36小时里,父亲的心情怎样?(急切)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父亲心中的急切?(也可以范读)

(6)读一读这段话,想想在这36小时里,父亲做了什么呢?(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但在同学们心中,它却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

(7)读一读这段话,想想在这36小时里,还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

(8)无论怎样,父亲都没有停止挖掘,想到这,你会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

(沉重,敬佩)

你知道,作为一个父亲,最首要的责任是什么?(就是因为“责任”二字深深地刻在了父亲的心底,才使他苦苦地挖了36个小时。父爱是什么?父爱是责任,因为责任,父亲才会常常对儿子说: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0)引读: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是这句话给了他以希望——

当人们都来劝说父亲,让他放弃时,是这句话回响在他的耳畔——

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父爱是什么?父爱是责任,父爱是,这就是深深的父爱。)

四、爱是信赖

1、时间在推移,父亲艰难的挖掘着,37小时,38小时,奇迹出现了!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令人激动的场面。

2、从12自然段最后一句到课文结束,边读边体会一下当时父亲和儿子的心情。

3、此刻,这对父与子的心情怎样?没有一个词语写的是心情,从哪体会到的?(标点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读书不可忽视标点,它无声,但有情。)

4、分角色读一读这部分内容,把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这是读书的境界。

5、你们知道这位阿曼达几岁吗?这个孩子的话语中,哪些词句打动了你的心?

6、引读:

当儿子在瓦砾下饥渴难耐的`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希望——

当生命的通道开辟出来的时候,是这句话让7岁的儿子选择了最后一个离开——

7、总结:爱是什么呢?爱就是一份责任,爱就是一句,正是着一份责任与一句让小小的儿子对父亲产生了信赖,爱也是一种信赖,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作业

必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汶川地震的照片,阅读照片后,用一、两句话写写爱是什么?

选做:

有的同学质疑:为什么有的父母哭了一会儿就离开了……请你带着批判的眼光再次阅读课文,你会提出哪些疑问呢?如果你觉得哪些地方不合理,可以创造性地修改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设计篇八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中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观看地震场面的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课文的第一段,生读:

30万人,四分钟,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如此强烈的对比,你该怎么读出它。

洛杉矶大地震已经过去了,但这幅画面却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出示课文主题画。

3、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在这对父子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反馈交流: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旁人的劝阻,经过38小时拼命地挖掘,终于在地震的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14个孩子的故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

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相机指导释词的方法。

同桌互相生字新词,互相纠正。

2、指导书写:

矶:最后一笔像“飞”字的第一笔。

砸:注意笔顺。

颤:结构要紧凑谦让。

四、再读课文

默读。

在你有话想说的地方做上批注。

交流反馈。

五、总结

这是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故事中处处流淌着真情,父亲使你发出的`感慨又何止这些呢,随着下节课的深入,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课时

一、走进父亲的内心

找出集中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第12段)

指名读。

学生反复朗读,读到你想说话了就停下来。

父亲总共挖了38小时,38小时整整一天半还多两个小时,文中这样排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读。

哪些人阻挡过他?

孩子们的父母劝阻道:“……”

把父亲的念头读出来:“儿子在等着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

父亲的信念是:“儿子在等着我。”

警察走过来告诉这样做很危险,让他马上回家。

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引读:“他埋着头挖了8小时,12小时……”

在这漫长的38小时艰难地挖掘中父亲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精神、身体)指名读。

38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还要在进行这样超强度的挖掘,如果是你会怎么样?再读。

是什么让父亲如此的勇敢?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的坚强?又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执着。(坚定的信念父爱)

二、感受父爱的力量

1、品读描写语言的句子。

2、父亲挖到了,儿子还活着,阿曼达被困时与其他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之处?

3、阿曼达有一个活下来的信念:无论发生什么,父亲总会和我在一起。

4、父亲对子女宽广深厚的爱,让儿子在困境中拥有希望,儿子的这种态度也影响着周围的孩子,他们都获救了!

三、体会父爱的伟大

如果让你给父爱作个比喻的话,你会说:父爱像……

四、拓展

阅读同步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坚定的信念儿子

父爱

如: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