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孝经读后感(实用9篇)

孝经读后感(实用9篇)

作者:灵魂曲 孝经读后感(实用9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孝经读后感篇一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读后感篇二

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套《国学经典》教材,里面有《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孝经》......

我们学了《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在家闲坐,问他的学生:“古代的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品行和道德,可以让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无论是尊贵的还是卑贱的,他们都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为什么吗?”他的学生站起来说:“学生不知道”孔子说:“一切德行的根本就是孝。我们的身体皮肤毛发,都是父母给的,不能随便损毁伤残。所谓孝,从孝顺侍奉父母开始”。

我感觉《孝经》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教育我们从小以“孝”为本的道德品质。

妈妈的话:百善孝为先。

就拿“黄香敬父”来说吧:黄香母亲早逝,为此黄香十分孝顺自己的父亲。当严寒时,黄香会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间,脱下自己的衣服,钻进父亲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暖被子,直到被子暖和为止。父亲为此感到很感动,也很自豪。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所以母亲要独自照顾我和姐姐的生活和学习,但我平时却很少帮母亲做些什么,这时,两行热泪不由自主滑过我的脸庞。“融四岁,能让梨。”我们的孝心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其实能为父母做的还有很多。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自己的父母,让我们学会分担,学会感恩。

孝经读后感篇三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读后感篇四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读后感篇五

这个暑假里,我去了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经典。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应当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没错,正如教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样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我把我平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为,以尽孝道。

孝经读后感篇六

最近读了《孝经》,古文有些晦涩难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这里想浅谈一下对孝道的感悟。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敬父母为修德之本,以孝道为根本来修身,齐家,治国,推及平天下。孝是基本原则,是做人做事的检验,人不孝免谈。《孝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勿违。”意思是说生前事父母以礼,远比死后再补救要可贵的多,事亲五要则;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指的是对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服侍,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理发不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孝敬父母,让父母放心,孝敬父母,要付出行动;孝敬父母,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孝敬父母,常常和父母沟通,开导父母。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对父母尽量做到不顶撞,多关心!孝就是道,要做到让父母安心。对于孝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古语说的好,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说人年纪大了像个孩子一样。我们小时候耐心的养育我们,父母年纪大了,我们也要耐心的对待老小孩。

说到“孝”,以前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读了《孝经》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狭隘。《孝经》的内容,分为天子,诸侯,以至庶人十八篇。读了《孝经》以后,了解到要把孝道运用在社会各阶层,使孝道发挥不同的感化,把孝道用在社会方方面面,这才叫孝道。对你从事的职业忠诚,就是你对这个行业尽孝,这也是孝孝。孝用于国家治理,就叫孝治,以孝治国,以孝治天下人。孝道由时,位决定等级,大孝孝天下,小孝孝敬父母。

然而,现代人过分自我,彼此疏离,需要笑孝道促进和谐,孝是德之本,要振兴道德,必须从孝道重新开始,唯有明白百善孝为先,才能根除万恶淫为首的乱源。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开始对老祖宗有意见,就开始认为我们中国人应该向西方学习,不应该保留中国传统的文化,这真是大不孝。那么孝从哪里培养出来?孝道从家庭培养出来,由童年开始养成好习惯,父母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使子女有所感受,父母仁慈,夫妻忠贞,三代同堂是最好的环境。中华文化重在实践,我们一定要言行一致。

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没有人能够主宰你,这是自性,性格的性,是人的本性,本性来自于天,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天人始终是合一的,我们有自主性,但我们听老天的话,听祖宗的话,听父母的话。没有天,没有祖宗,没有父母就没有我。

孝经读后感篇七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next88)。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关于《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孝经》为孔子所作。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记载,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是说《孝经》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为董鼎《孝经大义》一书作序时也说:“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

关于《孝经》的标题,班固在《孝经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说,《孝经》之“经”,不是经典之“经”,而是源自《孝经》中“夫孝,天之经也”之“经”,意为“孝是天下的大经大法”。

《孝经》有着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种。今文《孝经》据称出自汉初,河间人颜芝原藏,因为是用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一篇,十八章”。郑玄为之作注。古文《孝经》相传出孔子故居壁中,因为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所以称为古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作注。

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结构)疏的《孝经正义》)分为十八章,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关于《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孝经》为孔子所作。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记载,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是说《孝经》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为董鼎《孝经大义》一书作序时也说:“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

关于《孝经》的标题,班固在《孝经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说,《孝经》之“经”,不是经典之“经”,而是源自《孝经》中“夫孝,天之经也”之“经”,意为“孝是天下的大经大法”。

《孝经》有着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种。今文《孝经》据称出自汉初,河间人颜芝原藏,因为是用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一篇,十八章”。郑玄为之作注。古文《孝经》相传出孔子故居壁中,因为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所以称为古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作注。

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结构)疏的《孝经正义》)分为十八章,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读后感篇八

《孝经》为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的处于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制定出了不同的行孝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超时代意义,是儒家经典十二经中篇幅最短小精炼的一经,但它却辞简义骇。《孝经》里的.故事或娓娓动听,或余音绕梁,或催人泪下,或艰深晦涩,但如此之多的嘉言懿行无非想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之行,莫大于孝”

“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古来圣贤皆孝顺:春秋有子路百里负米,西汉有刘恒亲尝汤药,东汉有黄香扇枕温衾,三国有陆绩怀橘遗亲,北宋有黄庭坚涤亲溺器……我们也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孝是绽放在人伦治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枝花。

这世上那对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从不奢求什么回报,把自己如星辰般数不清的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岂能辜负他们的厚望?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习,为长大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读了《孝经》,我们不能只是囫囵吞枣,要让这个伟大的汉字雄伟的、永远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别让“孝”这个观念渐渐在我们的生活淡却,要让“孝”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远传承下去!

孝经读后感篇九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让我们从这一秒开始,向父母关心我们一样关心他们,不再嫌他们唠叨,用心照顾他们,让这个寒冷的冬天因有我们的存在变得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