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精选家风故事读后感(模板19篇)

精选家风故事读后感(模板19篇)

作者:紫薇儿 精选家风故事读后感(模板19篇)

读后感是读者对阅读过的书籍、文章或者其他作品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与启示。

家风读后感

看完《领袖家风》后,我很受触动,突然间明白,明白为什么时至今日提起毛泽东,老一辈的人还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外国友人崇拜他,写各种各样的文章称赞他。毛泽东在国内外都享有如此盛名,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开国领袖,领导并创立了新中国,而是因为他把”人民“两字真正地植入了他的生命,因为他的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结,心系中国,因为他用实际行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个大字诠释得淋漓尽致。俗语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对人民好,人民心里装着你,记着你,爱着你,全国上下一心,国家就没有理由不强大,不富强,这就是人民尊敬他,爱戴他的原因。毛泽东,一面永不落下的旗帜,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精神领袖,是世界人民眼中泱泱中华的象征。

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的六位亲人们先后为革命事业献身,这是一种怎样的贡献,这是对人民怎样的一种爱能让他们真正做到舍小家为大家,而作为和平年代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祖国的建设,为祖国的未来出一份力。片中讲述,建国十年后,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回到养育他的土地d韶山冲,事先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要去祭奠父母,以至于工作人员连一个小白花都没有准备,事后有人提出要整修他父母的墓,也被他拒绝,他告诉人家每年清明的时候来弄一些土就行了。作为孝子的毛泽东,还是把国家人民放到了第一位,他知道国家当时的困难,他明白作为人民公仆的他还肩负着建设中国的重任,忠孝出现矛盾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国家尽忠。毛泽东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他要求子女绝不能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而有任何的特殊化,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冲在最前面才行。

他的女儿李讷说,”父亲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他对我们的教导,这种精神财富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毛泽东一直强调尤其是党员干部们要艰苦朴素,而他本人的俭朴也为今天的所有人做出了榜样,据他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说:”主席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除了接见外宾穿的灰色制服外,就是一双旧皮鞋,还有一床已经破得不行了的毛巾被,一件旧袍子和一双拖鞋。"作为一个国家的主席,他完全可以过上比这好得多的生活,然而他又为什么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呢?因为他爱着自己的国家,爱着自己的人民,他的心中有很强的责任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他唯一的心愿,而每一次放到最后考虑的才是自己。毛泽东自己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却把自己赚的稿费拿出来资助自己身边有困难的同志,他的护士长李银桥提到这些的时候,禁不住热泪盈眶,而此时我们的心中也充满了对这位伟大领袖的敬仰和尊敬之情。

伟人毛泽东虽然不在了,但是他把他的精神永远地留给了我们,他的爱民如子,他的艰苦朴素,他的舍己为人,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之感动,为之骄傲。他带领人民重拾中华民族久失了的浩然之气和天行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建立起顶天立地的大中华,而后又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国家的建设上,他这一生没享受过荣华富贵,他把他的一切全都贡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是一面永不落下的旗帜,上面满是人民对他的尊敬、爱戴和思念。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家风读后感

古语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以前,我对这句话不甚理解,但在阅读了王立群老师所著《家风家训》一书后,深有感悟。

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开端。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品性;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的家教。

从小我就经常听父母告诉我们“家教”这个词,但那时是懵懂的,只知道平时听他们在言语交谈中提到小孩子要有“家教”,没有“家教”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是会让人讨厌的。在以后成长的经历中,在父母言传身教中,我慢慢懂得了“家教”的一些内涵。我的家庭,在家教上没有深刻的内涵和华丽的道理,只有浅显的、通俗易懂的一些做法,这些做法,甚至被我沿袭到了对女儿的教育中。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宽容的孩子,不要和别的小朋友吵嘴打架,不要欺负别人,要有宽容忍让之心,遇事多谦让别人,不要和别人争高低,否则既伤害他人,也会让自己吃亏。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我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父母这种简单直白的话语其实就是一种家教之风,这种家教之风蕴含着对子女的点滴之情和无私的爱。这些足以指引或影响着我三十几年的生活和工作,并且还会一直影响下去,使我终生受益。

好家风是双向互动的,是承前启后上下联动的,他不是单一,不是一厢情愿的,好的家风应该是有顽强生命力的,是上下几代人之间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是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情和爱。父母长辈对子女后代的教育培养其实就是世代家风传承的过程,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一言一行,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反之“有什么样的子女,就能衬托有什么样的父母原型”,这是相辅相承的、相互作用的。所以在女儿面前,我一直极力维持着一个拥有良好家风家训的形象,毕竟父母长辈是家风的示范引领者,而子女晚辈是家风的传承践行者。

我一直秉承着一个想法:好的家风家训,是家庭幸福、社会稳固的基础,每一个家庭,就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家风读后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不仅能开阔一个人的视野,丰富知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更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塑造好的性格和习惯。同时,每个人的阅读水平,构成一个民族的阅读高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和国家竞争力。我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化,做好历史传承。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一定要多读书,一有时间就要读书,广泛涉猎各方面有营养的书籍,对我们的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读书,是一项好家风。近代治家最为成功的当属清代名臣曾国藩――“好读书”让他位极人臣,“半耕半读,勤俭持家”的家风也让他的后代摆脱了“富不过三代”的铁律。书可医愚,可启智;可广见闻,可增知识;可与圣贤对话,可通古今大道。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说过:“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阅读传统的家风。一个家庭里面,如果人人都喜欢看书,喜欢思考,那么,善良、诚信、孝顺……这些良好品质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他们的下一代。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好的家风是一个家族宝贵的财富,对个人精神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家族和谐、幸福、美满的法宝。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就像指南针,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例如,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乐于助人,团结友好,对待长辈要有礼貌,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迁就他人,不要太个性。虽然看上去这都是生活中一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是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才慢慢铸就孩子的良好品格和生活习惯。同时,夫妻之间互相尊重、相敬如宾。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睦家庭能给每个家庭成员带欢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每个家庭成员能够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舒心、乐观、幸福。可见和睦的家庭是重要的家风之一。

我认为,作为一名90后,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我们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它是形成良好家风的重要根。工作中爱岗敬业、团结同事、积极主动、贡献突出。生活中勤俭持家、邻里互助、尊老爱幼、收获快乐。这样便慢慢形成一股正能量,形成良好正确的家风。

家风的故事的读后感集合

据史书记载,“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从家庭的角度来讲,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和规则信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每个家庭的家规都有所不同,而良好的家风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精华。在我们家也有家风,那就是:“自信自强、诚实守信、勤劳俭朴”。

今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燕赵都市报的社会实践活动-小报童。从报纸上看到活动宣传那一刻起,我就跃跃欲试,想参与到这个活动中锻炼自己。但在刚开始的时侯,我退缩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直在鼓励着我,给我自信;是陌生阿姨的热情给了我自信,让我的心坚强。通过小报童的活动不但让我体会到了自信,而且还让我懂得了自强。

期中考试了,我非常盼望分数快点出来,因为考前我爸你对我说:“只要我考到90分以上,就带去植物园”,分数出来后,数学、语文、英语三科全考了90分以上。到了星期日,爸爸兑现了承诺,带我去了植物园。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非常勤劳,每天擦地、做饭、收拾屋、起早贪黑的工作,看着他们粗糙的双手、每天回家疲惫的面容,我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体会到什么是勤劳。而且爷爷奶奶非常俭朴,许多物品都缝缝补补,从不浪费。他们总说“能节约就节约,别那么浪费,还能给国家省点儿资源呢”。

我明白了,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是祖辈、父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下一辈的成长,良好的家风形成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言行的引领。“自信自强、诚实守信、勤劳俭朴”,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扬!

家风读后感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家正”。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小时候,每次去学校之前,外婆总爱叮嘱我几句:“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闹矛盾,要听老师的话”!回到家,外婆总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他人发生冲突。在外婆的谆谆教导之下,我从来没有和同学发生过矛盾。

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当年服兵役的经历,告诫我:“现在的小孩子没几个能吃苦耐劳的,你从小就要学会能吃苦,否则可干不成什么大事”!爷爷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类拔萃。也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想。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由此可见,良好的家风就像和风,又如细雨,在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而高尚的品格!

树立良好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让家风伴我成长,让“正能量”得以传播,我们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家风的故事的读后感集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善恶在任何地方都不如在家庭中更具有感染性,在此榜样的力量更为有效,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要传承给自己的儿女,善和恶的因子都具有遗传性。从近年来曝光的案件看,不少“老虎”“苍蝇”的背后,都呈现出家庭式甚至家族式贪腐的特征,一查就是一串,一抓就是一窝。

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清廉是从政的“护身符”,也是给家人最好的馈赠。领导干部关心家人、帮助亲人都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让亲情凌驾于原则之上,更不能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如果有谁铤而走险,等待他的必将是政治上的身败名裂、经济上的倾家荡产、思想上的后悔莫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好家风是好作风的营养剂,家风正则作风淳;坏家风是坏作风的催化剂,家风不正则很容易导致作风不正、为官不廉。

好家风也是一面明镜。周恩来为家人立下“十条家规”;朱德引导子女要“接班不要接官”;彭德怀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他们没有留给后人家财万贯,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风。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也为之敬仰。“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愿领导干部能保一生廉洁给自己,送一份幸福给家人,树一方口碑给群众。

家风的故事的读后感集合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

小的时候,每次上学校之前,奶奶总爱问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闹别扭。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跟我说,我去找你们的老师!”奶奶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奶奶的谆谆教导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

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当年服兵役的经历,告诫我:“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的。你要从小就学会能吃苦,否则不能干成什么事!”爷爷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所部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地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类拔萃”。也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想。

现在,我已步入高中,成为一名高中生,早已养成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等好习惯,仔细想想,这些都和我们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奶奶还是在每次去学校之前给我上“政治课”,爷爷还是时不时在饭前饭后给我聊聊关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也非常乐于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语,因为那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

我一直在想,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如今社会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如再加上优良的家风以打造,那么咱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家风的故事的读后感集合

 若说一本厚重繁冗的家规是如同腐烂的泥沼一般的话,那优良的家风或许便是从中开出的一朵莲。

我所幸降生于这个家庭,父母的言传与身教中体现的家风教会了我许多。

记得有一次,我不慎将同桌的一个小饰品连同笔一齐塞进入文具盒内,带回了家。母亲发现时,连连追问我:“是不是拿了别的孩子的东西”,我赶忙摇头。母亲长出了一口气,将我那时小小的手放在我小小的胸口上,随后开口说道:“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这颗红色的心,这是良心。千万不能撒谎各偷东西,连人带心都要干干净净的,和那莲花一样,知道了么!”说完,又加了一句:“千万不能玷污了咱的家风啊。”

母亲还教了我许多,要关心别人的感受啊、学着照顾人啊~。一直在重复的,始终是良心和家风。母亲身上总带着风农村中的烟火气和热情,是那种朴实而令人温暖的气息,像那种雪白的莲花瓣末端泛着的红。

而父亲呢?在我12岁生日那年(家乡12岁生日算半个成人礼)他快活不已地喝了许多的酒,非但没有醉态,眼里的光还亮的惊人,他摸了摸我的头,开口说:“现在呀,老爸也不会要你遵守什么三从四德,我呢,希望你能具有男孩的果断勇敢,但也不能丢了女子的温和端庄,一定要做一个如莲女子,不能丢了家风。”父亲看我茫然的样子,笑笑说:“像莲一样清越但也绝不能失了傲骨,中国人呀,活着就是靠这口骨气。”直到上了初中,学到那篇《爱莲说》,我才终于明白了父亲那番话中蕴含的深意。

莲,兼具温柔端庄,清越傲骨,温暖柔和的花。

我曾思考过我的家风该如何形容,如今倒也是明白了。或许,这便是家风如莲吧。

家风读后感

今年春节,央视新闻频道正在热播“家风是什么?”的新闻调查节目。连续几期节目看完后,我深有感触。

“家风”就是祖上传下来、需要我们传承的优良美德,这就是家风。在被采访的众人中,我最喜欢两位人士对自己家家风的解读。

一位老市民回答说:“家风就是‘孝’和‘善’,“孝”就是要孝敬父母、长辈,效忠我们的.祖国;“善”就是善待我们身边的人、动物、事,与人为善,于己为善。

我国著名篮球名将姚明说:“家风就是要诚实”。人无信不立,一个人要是让大家失去了对他的信任,那他在社会上将无立足之地。

妈妈从小就教育我说:“小孩子犯错误可以原谅,撒谎不能原谅”,就是为人要诚实。我认为“家风”还要加一个词“勤劳”,勤劳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财富。

同学们,你们想过你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吗!而你认为的“家风”又是什么!

家风读后感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也过了十四个春秋,可依然记得弟子规中那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句子的意思是父母叫时,应当及时过去,不能缓慢;父母命令时,应当及时做到,不能想着偷懒,而这也成为了我们家的家训。

记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的拿着手机玩着游戏,这时,妈妈从小河边洗衣归来,捧着一大盆的衣服对我说:“我去烧饭了,你把这些衣服晒了。”我心中顿时产生了一股无名之火,对她大声吼叫道:“知道了,你每天都说同样的话,烦不烦啊!”

那时的我满心只有愤怒,觉的自己并没有错,反而觉得都是妈妈的错,在我的认知里,这些家务本应该是她来做,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来做呢?凭什么呢?,我的心在呐喊!每次我都是在愤愤不平中,完成这些“额外”的任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常常想起我和母亲之间的故事,沉静在母亲和我的事件当中不能自拔,就在这不断的徘徊中,脑海里忽然出现了小学时曾背过的弟子规,顿时醒悟过来,我知道了自己的幼稚和不懂事,明白自己不应该对妈妈大呼小叫,不应该为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忤逆妈妈。现在的我们,已经有的高于自己的父母,有的甚至比父母还要强壮,我们已经长大了,可以做一些小事了,既然有能力,我们就应该为家庭尽一份力所能及的事,就算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那也是一份心意。父母身负各种责任,我们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替他们分忧,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那一刻,我释然了,突然觉得,晴空一片明朗。

现在,我才看清自己;现在,我才懂得父母的苦,懂得父母对自己源源不断的爱。之前,我从头到脚都是我最讨厌的不良少年;之后,我将孝敬父母,敬爱父母,为他们分担家中的小事,把每一件小事都看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来对待。

我的学习虽然不是很好,但我会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孩子,做一个孝顺又懂事的孩子;虽然我不是最聪明漂亮的孩子,但是我会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我会永远铭记这十二字“真言”,身体力行,努力实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风读后感

我花费了35分钟的时间,看完了这本《浙江好风光》,这本书中写了很多个名人的故事和他们优秀的品德,其中有王阳明“读书不为功名”的故事,有钱三强“书中找到人生观”的故事,还有陈龙正献爱心的故事……不过,我最喜欢朱葛梁的故事。文中写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儿子诸葛梁是一位医生,有一次诸葛梁花了整整十块多大洋,买了一只羚羊角当着药引,那时候,十块多大洋整整是一笔巨款呀!不过他感觉这个羚羊角有点可疑,于是就跑到上海请人鉴定。竟然真是假的,他当时就把这个羚羊角给烧了。

这本书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学习篇、修身篇、治家篇、处事篇、爱国篇。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修身篇,因为这篇写的不是努力向上,就是乐善好施献爱心,这些我也亲身经历过。

有一次,我正在自己一个人走下写字班级,突然,我看见了一个乞丐,这个乞丐的衣服上有好多好多个补丁,她只穿了一件很单薄的衣服和裤子,一阵寒风吹来,他就冻得发抖,我抬起头看了看他的脸,吃了一惊,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显得格外苍老。我看他这么可怜,心里想,《浙江好家风》的修身篇里说过,一个人要有善心。于是我给他了九块钱,他慢慢地接过钱,那时,我看了一下他的手,便站起身来,快速的跑向面包店,买了块面包后大口的吃起来,看他那高兴的样子,我心里乐开了花。

《浙江好家风》真是一本好书,它不但教会了我懂的慈爱、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还教会了我做人道理,真是一本好书!

家风读后感

中华文明,灿烂悠久,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文化和传统美德。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应积极用传统文化精髓占领人们的思想意识,自觉抵制西化、庸俗文化的侵蚀,在弘扬传统文化中传承好家风。

好家风贵为“和”;“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从《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术表演展示的中国“和”理念,再到羊年春晚主题“家和万事兴”,都在诠释着和谐、和平与和睦。家风作为家庭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家人之间和睦,相互信任、谦让、理解、支持,相处融洽,让家成为和睦幸福的港湾;其次要家庭与社会之间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的“家风”都和,则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的“和”。

好家风重在“德”;“德”,是一个会意字,起源于甲骨文时期,意为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发展于西周,“礼乐文明”把“德”为其核心,涵盖了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诚信、仁义等,《周易》中讲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至今仍影响着大家。

家风作为家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影响着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主导家风的父母或长辈在教育家人时,应以德为先、以德育人、德才兼备,让“德”成为衡量家风好坏的尺子和天平,使家人在面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时能用道德标准做出正确判断。其次,还要将十六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

好家风严于“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即“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风作为家人的行为规范或习惯,近年来,广受关注和争议的《弟子规》,就是一套成熟的家规家教体系,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教条和呆板,但其内容从行为举止中的细节入手,从日常生活习惯中的小事规范,培养青少年戒陋习、懂礼貌、守规矩,对家风、家规的培养仍然值得借鉴。有规矩、懂规矩是前提,关键是守规矩,守规矩在于严,长辈要带头执行、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家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让家规外践于行,内化于心。

把传统文化融入家风传承,用家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既丰富了家风的内涵底蕴,又拓展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途径,让传统文化与好家风共同激励人、塑造人、培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家风》读后感

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通过观看公益短片《家风传承》,感触颇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家庭是人生的避风港,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

中国传统社会高度重视家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故事广为流传,《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袁氏世范》等备受推崇。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最能从家教家风这个侧面反映出来。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纯净。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都必须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作为一名党员,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会始终牢记家庭建设“三个注重”要求,树好标杆,自觉遵循“尚学崇正,行孝守信”的八字家规家训,不断强化自己约束意识,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确保自己在生活作风、个人操守方面时时处处符合党纪国法和家庭建设规范要求。

家风读后感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也过了十四个春秋,可依然记得弟子规中那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句子的意思是父母叫时,应当及时过去,不能缓慢;父母命令时,应当及时做到,不能想着偷懒,而这也成为了我们家的家训。

记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的拿着手机玩着游戏,这时,妈妈从小河边洗衣归来,捧着一大盆的衣服对我说:“我去烧饭了,你把这些衣服晒了。”我心中顿时产生了一股无名之火,对她大声吼叫道:“知道了,你每天都说同样的话,烦不烦啊!”

那时的我满心只有愤怒,觉的自己并没有错,反而觉得都是妈妈的错,在我的认知里,这些家务本应该是她来做,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来做呢?凭什么呢?,我的心在呐喊!每次我都是在愤愤不平中,完成这些“额外”的任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常常想起我和母亲之间的故事,沉静在母亲和我的事件当中不能自拔,就在这不断的徘徊中,脑海里忽然出现了小学时曾背过的弟子规,顿时醒悟过来,我知道了自己的幼稚和不懂事,明白自己不应该对妈妈大呼小叫,不应该为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忤逆妈妈。现在的我们,已经有的高于自己的父母,有的甚至比父母还要强壮,我们已经长大了,可以做一些小事了,既然有能力,我们就应该为家庭尽一份力所能及的事,就算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那也是一份心意。父母身负各种责任,我们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替他们分忧,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那一刻,我释然了,突然觉得,晴空一片明朗。

现在,我才看清自己;现在,我才懂得父母的苦,懂得父母对自己源源不断的爱。之前,我从头到脚都是我最讨厌的不良少年;之后,我将孝敬父母,敬爱父母,为他们分担家中的小事,把每一件小事都看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来对待。

我的学习虽然不是很好,但我会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孩子,做一个孝顺又懂事的孩子;虽然我不是最聪明漂亮的孩子,但是我会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我会永远铭记这十二字“真言”,身体力行,努力实践!

文档为doc格式。

家风读后感

暑假里,我看了中国好家风这套书,这里的一系列故事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一个故事《妙聪井负救主》让我印象深刻。

两个大丫环不管不顾张夫人,急忙逃跑。张夫人怕受强盗欺凌,跳入井中,妙聪毫不犹豫跳进去,幸好井里的水不深,但却很冷,妙聪让张夫人坐在自己的身上,防止井水冻伤主人,一直坚持到亲人发现并解救了她们。可是妙聪因为体力不支而劳累致死。妙聪很善良。勤劳,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妙聪的故事使我想起陈嚣让地的事迹:陈嚣与纪伯为邻,纪伯趁夜晚偷陈嚣地,陈嚣等到纪伯离开后,又退让一丈地,纪伯后也是由进攻转为防守。诸葛亮在西城得知司马懿准备率领大军活捉它他。诸葛亮这次来吸尘办事没有大象跟随身边,只有五千兵马,而司马懿有x万人马。而诸葛亮用了一记空城计,成功将司马懿的x万大军吓退,非常的聪明。托马斯也说过。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力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寻求慰籍。所以智慧在家庭里面是不可少缺的,智慧可以让一对,即将离婚的夫妻变成非常体贴他人的好家庭。

在中国好家风里你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慢慢的你也会变成一个对父母非常好,而且富有智慧,勤工俭学的,终于奉献,不怕耻辱,非常勇敢,非常守信的人。

家风读后感

初次听到"家风家训"这个词,我不是很理解。后来,读了《浙江好家风》后,我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但它们还离我挺远的。

在不知何时起,外公家客厅的醒目位置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外公家的好家风:勤劳质朴,踏实做事。去年妈妈也捧回一块"临安好家风家庭"的奖牌,我突然觉得好家风离我那么近。作为这个家庭的一员,我的言行也受到"好家风"的耳濡目染。

记得有一次,妈妈的外婆,也就是我的太姥姥生病住院了。外公在医院里照顾她,但是后来外公由于肋骨骨折,妈妈就承担起照顾太姥姥的重任。那个周末,妈妈要带外公去骨科医院检查,爸爸又要去省委党校上课,妈妈正为谁来照顾太姥姥而发愁,我就主动请缨去医院照顾太姥姥。妈妈把我送到医院大门口,让我自己上楼,就和外公去骨科医院了。

我在去太姥姥病房的路上,心中暗道,我一定要像妈妈一样照顾好太姥姥,顿时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是个小小男子汉了。

到了病房,太姥姥已经在挂盐水,我叮嘱太姥姥:"如果有什么事情,您就叫我,今天上午就让我来照顾您吧!"太姥姥虽然眼睛看不太清楚,但是耳力挺好,直夸:"乖孩子,乖孩子"我就在边上,一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吊瓶,生怕一没看住挂完了,一边和太姥姥聊着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太姥姥被我逗的哈哈大笑!她一直不停的夸我孝顺……很快,三瓶盐水顺利挂完了。

没过多久,一个护士走进来让太姥姥去检查室检查。太姥姥缓缓地从床上坐起来,移到床沿,我连忙把鞋子给她穿上。看见她去拿拐杖,我又飞快地把轮椅推到太姥姥身后。太姥姥好像有点不太放心我,问我:"你会推吗?"我拍着胸脯说:"您就放心吧,我这个曾外孙啥时候出过错!"其实,第一次推轮椅的我心里还发虚呢,但是此刻我得给太姥姥足够的安全感啊!没想到,轮椅在我的手中听话极了,我驾轻就熟,快步推着太姥姥来到了检查室门口。突然发现检查室的`门有点小,我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推进去,推进去就有一堵墙,我就握着右刹车,让左轮缓缓地绕着右轮转动,让太姥姥向右移动,再松开右刹车朝右边推去,就这样到了医生检查的地方。检查完,推回病房对于有经验的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正在我和太姥姥聊得正欢的时候,妈妈也回到了病房。妈妈说:"儿子虽然调皮淘气了一点,但是关键时刻还是很有用的!看来我可以光荣下岗了!"其实我觉得这都是我在这个家里潜移默化所造成的啊!

这样的好家风就像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它代代传承,从祖辈影响到父辈,又从父辈影响到我,以后也将会影响着我的下一代。

《家风》读后感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这本书记录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称兄长,其次要对自己谨慎约束,对人诚实守信。博爱民众,并去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知识,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成才先成人。

“百善孝为先”。我认为做人的根本是要孝敬亲人。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从你来到这个世界开始,父母就为你担心受累了一辈子,担心你的健康,担心你的成长,担心你的学习,担心你长大后的事业,担心你长大后的家庭,担心你的一切一切。世界上的所有父母中中国父母的爱是最无私地,是最让人感动的',父母为我们的付出的和我们为父母付出是极度的不平衡的,那爱的天平一定更倾向于父母的那一边。父母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替我们着想,可是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有想过父母吗?对于青春期的我们而言,父母是啰嗦的,因为我们感觉他们的顾虑太多,但实际上,他们是在用他们自身的经验告诉我们,要谨慎的做每一件事,叛逆的我们不再是以前那个小孩了,而是由什么是只愿藏在心里的大人了。

与父母发生口角,我们会不顾他们的感受与他们唇枪舌剑,看到自己那样叛逆的孩子,他们只有默默地走开,因为他们坚信自己那个听话的孩子会再次回到他们的身边,可是他们等到了吗?“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做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传承中华传统的优良美德,从现在开始让我们重新拿起爱的砝码来衡量爱的天平,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自己不再让父母太担心,传承中华的优良美德。

家风读后感

家风,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而家风也是有益有害的,良好的家风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一般指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而不良的家风不仅会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阴影,甚至直接影响其以后发展,是需要用一生去填补的。

阅读清风传家后,发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积极向上、严谨的家风是密切相关的。比如有着医者仁心的钟南山。其父亲钟世藩秉承一颗虔诚的心,从事了儿科。在对小孩诊断过程中,总是保持尊重,细致全面地检查,实事求是,绝不会多开一分钱的'药。这种爱与责任的言传身教对钟南山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在抗疫期间,钟南山正是因为心中有大爱,肩上有责任,身上有担当,全力以赴抗疫,始终坚持战斗在一线,做出了巨大奉献。在有很大名气后,也依然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家风,坚持出诊看病,因为在他的眼里病人最重要。

清风传家不仅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更需要自己的身体力行。樊锦诗,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管员,长期从事石窟管理与保护、石窟考古方面研究。她从家风中所秉承的认真在工作中也得到体现,其率领团队做石窟报告,没有随便应付了事,而是认认真真的试了又改,改了又试,做出了国内外认可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在对待家人和生活方面也坚持自立、节俭,坚决反对特权,淡泊名利。对待孩子工作一事,鼓励其自立,不依靠其方便找工作,让他自己去发展,认真干事,多学本事。她曾说,自己的父亲就是思想纯正,对国家、对事业有责任感,对功名利禄看的淡,而她自己也正是受了家风的熏染,身体力行的担起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人纯粹宽厚,做事认真严谨,使家风在其践行下不断传承。

良好的家风对还处在成长中的孩子是潜移默化并且影响深远的,是孩提时代中重要的教育与培养。叶聪,中国载人潜水器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其在小时候,家庭氛围宽厚和谐,给予他高度的选择自由。叶聪说自己一直是个敢于求新求变的人,有时候也有些叛逆,但家人对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始终很支持,从不过多干涉。叶聪小时候就是个舰船迷,与兵器相关的杂志都爱看。这与父亲的爱好完全不同。叶聪的父亲喜欢文学,但从未干涉儿子的阅读偏好。正是在宽松的家庭氛围中,儿时的爱好慢慢生根发芽,父母无声地浸润与充分的包容赋予了他求新求变,向上向前的勇气,在家人的无条件支持下,叶聪才能不断突破、锐意进取、硕果累累。

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使天下公正和谐。修身是“齐家治国”的基础与核心,“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以作为国人我们都应该首先身体力行,打造自身过硬的本领与高尚的品格,其次对家庭成员给予爱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钱物虽然也能继承,但终究是无源之水,不如使成员每个人自立,他们才能为家为国做出更长久更大的贡献。作为小单位的家好,才是大集体国强的基础,而大集体国强又是小单元家好的保障。营造良好的清风传家氛围,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国家长久的发展,是需要每个人、每个家庭去努力践行。

家风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套书――《中国好家风》,在这套书中,编者教给了我们十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这简简单单的十五个字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通过阅读它,我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好家风,明白了处世以诚、待人以恭的多种道理。

这套书中最让我感触的是“恭”这个字,恭就是恭敬。“处世以诚,待人以恭”这样才能赢得相互的尊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但当我读到了“唐太宗教子敬师”的故事后,我有了深刻的感悟,这个故事是这样讲述的:唐太宗李世民虽为一国之君,但对老师非常的恭敬。他不管老师官职的高低,自始至终都是严谨选师,恭敬待师。唐太宗为魏王李泰请来了礼部尚书王为师,但李泰初时仗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对待自己的老师极不服气,对老师极不尊重。太宗非常生气,当着王的面把深受自己溺爱的儿子狠狠批评了一通。后来李泰见到王也从不以亲王身份自居,不仅见师以礼,拜答如礼,还主动向王请教忠孝之道,王逝世,唐太宗特下诏令李泰亲率百官亲往临哭后《养正图解》专门为魏王李泰崇师问道一事作画,清代的乾隆、嘉庆皆作诗称赞。这里描述的李泰初时的心态和对待老师的态度和我是何等的相似,我在平时的培训班学习中,经常会碰到没比我大多少的年轻老师,对于这种“姐姐”级的老师,我有时很不服气,还会跟她们顶嘴,认为她们也没啥了不起的。当时外婆和妈妈都跟我叮嘱过:虽然老师没大你几岁,但你一定要懂得尊师重道,态度要恭敬,不可怠慢。对外婆妈妈的叮嘱我是一边耳朵进一边耳朵出,没当回事。但李泰高居亲王之位,深受皇帝溺爱的情况下,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学会尊师重道,留下千古流传的美德故事,我为什么不能呢?我深深地自我反省,努力在实际中改进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貌思恭,事思敬”相互尊敬,才能让他人更好的和我交流知识。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好家风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最基础道理,非常值得我们以此“三省己身”,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我要从小事做起,以“处世以诚,待人以恭”为准绳,做一个道德品质优良的高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