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活动>2023年科学活动幼儿评价研究论文(通用5篇)

2023年科学活动幼儿评价研究论文(通用5篇)

作者:BW笔侠 2023年科学活动幼儿评价研究论文(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科学活动幼儿评价研究论文篇一

生糊弄了自己的课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进行有效提问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多提有利于探究的问题

我们的老师在多数的提问中,总爱提一些记忆方面的问题,只是要求学生在书本上直接找出或者直接能回忆出来的问题。然而只有很少的老师去要求学生做一些很深的思维活动,这样就造成了问题提的虽然不少,但是真正有高质量的提问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总是关注问题的提出,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研究和设计问题的探究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启发学生潜在的思维。所以老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要带有鼓励性。这样学生就会非常活跃的积极参与进来,从而把课堂的教学层层深入,达到最高潮。而我们强调的积极参与不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课文的叙述而言的,是要通过学生和教师主动积极的探讨、思考而后的一种问题和解决方案。

3、问题带有逻辑性。这种逻辑要带有一定的梯度、深度、广度等。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互相衔接呼应等。这样学生回答起来才能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4、问题带有点拨性。我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导性、启发性。从问题的侧面或者深入面探讨问题的根源,使得学生能够从深层次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形成自己问题的独特风格。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使教师的问题辅助课堂的教学。

二 及时强化学生的答问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积极的给予强化,而这种手段也是教师最经常使用的,这样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实现自我的情感价值。如果能够在课堂上积极的强化学生的答案,也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探讨中来。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强化:可以语言强化,主要的手段是对学生的回答后进行口头肯定,在评价回答的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最简洁语言来评价,比如:“还可以”、“不错”、“好多了”等,对学生是一种积极的肯定,及时的称赞,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语言强化也可以吸收学生的观点,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观点吸收进来加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并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解释和强调,使得学生的观点清晰,从而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语言的强调还表现在及时的鼓励学生,给学生鼓励。鼓励和表扬是两回事。表扬是一种积极的肯定和赞扬,而鼓励是一种及时的调整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法式和回答的程度。对回答稍有差错的学生要及时的鼓励以增加下次回答问题的信心。常用的语言有:“要加油”“再努力”“如果再深入一点就好了”等等。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回答问题的确很不好,那么教师的鼓励和赞扬就会起到反作用,那样就违法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当然也可以不用语言强化,比如一些肢体语言。在课堂、演讲的时候表现的最为突出。通过目光、身体的倾斜、变换的手势、面部的表情等都可以向学生传递问答的结果以及对他们问答的肯定和否定。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通过各种目光进行心灵的交汇和交流。

三 问题提出要有指定性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面向全班学生,问题的提出要合理的分配。也就是说,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哪些人回答什么深度的问题,问题一定要有指向性,可以直接点名某些学生回答,也可以面向全班同学寻求答案。比如“xx回答问题”、“大家共同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由这个小组来回答”。就这个月合理的分配问题的答问对象,在实际教学的中的往往这种问答的倾向性是根据老师的个人情况和喜好来决定的,思辨性的.问题倾向于男孩子,表述性的问题倾向于女孩子,有点深度的问题倾向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反之,倾向于成绩稍微次点的学生。我上课的时候经常走在路的中间,但是总是不由自主的倾向于路的右边的学生,而有时候也喜欢让学生围着自己形成一个半圆进行提问。一般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全面撒网,重点捕鱼。有的教师更喜欢面向前面的几排提问,眼神也是投射到前几排的学生身上,有的喜欢面向中间几排提问,有的干脆站在后面几排,这些偏颇的提问总是有一个弊端,会引起学生不满的情绪,认为老师有所偏爱,势必造成不公平的现象,那样会直接打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只要不引起学生的消极的抵抗情绪这样的提问无可厚非。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无意识的“不公平”性。有些懒散的学生趁机不愿意参与课堂的探讨,躲在教师的盲区中,一些学生就会脱离课堂的教学,造成提问的有效性直接降低。

为此要遵循三个原则:

1、多鼓励。就是多多鼓励那些想活着试着回答问题的学生。

2、多支持。就是多多支持那些成绩有些偏差的学生。

3、多肯定。就是要多多肯定和重视那些对问题的回答很精彩的学生。遵循了这三个原则对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会有直接和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善于提出有利于探究性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和保证学生的探讨问题、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语文课堂有效性问题的提出,才会呈现出精彩的课堂和精彩的瞬间。

科学活动幼儿评价研究论文篇二

【摘要】提问,是引发幼儿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幼儿思考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要点,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重要的“激活”因素。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幼儿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要善于通过提问把个别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呈现在全体孩子面前,经此来提升所有孩子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发展。事实上,教师在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孩子能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励和鼓舞,从而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关键词】提问;教学;理答

教师提问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发生频率很高的教学行为,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技能,而是由一系列可观察可分解的技能组成。提问,是引发幼儿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幼儿思考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要点,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重要的“激活”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的本质就是交流,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而提问是构成教学活动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1.有效提问的要求

1.1问题的预设性;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幼儿的一些奇怪想法和问题会在课堂中突然冒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预料和感知的,但教师不能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走”。所以应把一些重要的问题写到教案当中。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幼儿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

1.2问题的清晰性;如果教师想让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他们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教师提的问题常常无法让幼儿明了教师究竟想要幼儿知道什么、回答什么、怎么回答。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幼儿认知中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幼儿在回答该问题所需的词汇和等待幼儿处理的信息,这些问题是直接与课堂内容或课文主题相关的,而不是“天女散花”般随心所欲的。

1.3问题的启发性;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幼儿“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花哨的)问题。即使幼儿在回答“紧随反应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幼儿有更进一步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紧随反应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

2.教师的有效理答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幼儿的反应。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幼儿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幼儿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理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质量的指标之一。实验表明,有效理答都直接与幼儿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幼儿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中。

理答可以分4种类型:提供正确答案,追问,转问,澄清。我们主要探讨以下3种有效理答方式。

2.1追问;即向回答问题的幼儿提额外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回答正确或提升回答水平。很多时候,要说明原问题的重点或想引导幼儿取得正确或全面的答案时,教师要追加好几个问题。

追问也可用于提升幼儿回答的水平。通常,教师会问一些聚合式、内容性、低认知水平的问题,也可以使用追问以促进幼儿进入高层次的探索过程。常用的方法有:让幼儿解释一下他为何这样回答,让幼儿举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回答。

2.2转问;即让另一幼儿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在幼儿回答错误但又不需要追问时,教师可使用转问。这种理答方式对于成就动机很强幼儿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会更加努力学习。但是,转问对于那些很爱面子的幼儿来说,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要慎用转问。

2.3澄清;即用不同的术语重新陈述同一个问题。当幼儿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常常是因为原问题的措词不当,幼儿难以理解。这就必须借助澄清使原问题变得清晰、简单或使幼儿关注问题的关键点,在使用澄清时应避免衍生出新的问题。提问时应避免使用澄清,因为这既是无效问题和低效教师的一个反映。

相对而言,使用追问是一种更好的理答方式,能帮助幼儿获取正确答案,能提升幼儿的思维水平,能增加有效教学的几率。当然教师还要学会用非言语方式进行理答,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都能起到鼓励的效果。

3.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

3.1充分了解孩子,要精心设问;首先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幼儿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幼儿应该知道说、唱、画、想什么,更要让幼儿知道怎么表现。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还要抓住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例:为方便他们分清水果大小,老师可以双手各举起水果,举得有高度变化问他们高的大?还是低的大?这样很直观地提问,是适宜幼儿直觉思维的提问)等这样有助于引导幼儿进入学习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3.2善于捕促孩子的信息,适当询问,使活动层层推进;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提问量要灵活运用,根据孩子的反应即时调整,围绕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追问。而不要在同一层面上反复提问同以问提,要善于通过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由于教师没有及时追问,因而孩子不能将答案背后的信息表达出来,活动只能按部就班进行,失去了一次跳跃的精彩。所以我们要善于通过提问把个别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呈现在全体孩子面前,经此来提升所有孩子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发展。

3.3提问时教师的积极态度;在一个充满生动有趣的课堂背后往往有一个情绪激昂的教师。如果教师不去充分关注提问时的神态、语气、语调等方面对幼儿情绪影响的重要性的话,那么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就会显得平淡无奇。事实上,教师在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孩子能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励和鼓舞,从而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师与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因为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课堂交流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创生一系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把握适当的度,以启发幼儿思维,提高教学效益。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因情而异,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科学活动幼儿评价研究论文篇三

一、课前调查:

1、分组调查了解大蒜的品种、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 2、请教家长或菜农怎样种大蒜。

二、课堂交流: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体会种大蒜的乐趣。 (板 书:种大蒜)

2、汇报搜集信息:

师:今天,大家带来了好多蒜,你们喜欢吃蒜吗?蒜是什 么味道?(辛辣)

师:蒜是我们常吃的一种食物,我们跟它很熟悉了,但是 有关它的一些知识大家可能还不太了解, 课前我已经让你们分组 搜集了有关蒜的一些信息。这个任务你们完成了吗?好,下面就 把你搜集来的信息说给大家听。

生汇报搜集材料:师适时补充。(课件:有关蒜的产品) (1)、蒜的品种,市场价格。 (2)、蒜的食用价值。 (3)\蒜的药用价值。

3、认识蒜的结构以及和蒜有关的蔬菜。

(1)师:同学们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让大家了解这么多的知 识。听了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我们知道了大蒜对我们很重要,下面我们就来好好研究研究它。

现在你们自己剥开蒜头看一看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汇报所学结果。(课件:蒜头示意图) 师提问:大蒜发芽的是哪一部分?(鳞芽)(2)师:有句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不是蒜种下去就一定是长出蒜来呢?不同意地说说理由。

三、探究方法

1、师:种蒜的方法有好几种。方法不同、大蒜的生长环境不同, 收获的果实就有所不同。今天大家来学习在土壤中种蒜。(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看看将来我们能收获什么。现在给每组同学发一个花盆,一会儿我们就在那里面中大蒜。可是,在种之前我们应该做些准备工作。课前,大家已经请教了我们的爸爸妈妈怎样种大蒜。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种大蒜的实施方案并填写好方案表。生讨论种大蒜的实施方案 、工具 、种植步骤。

2、生汇报种大蒜的实施方案。

四、实践种植

师:同学们,马上拿起你准备好的东西,我们种大蒜吧!

1、生排好队来取土。

2、师演示种大蒜的过程。

师:种大蒜的每一步应该怎么做和注意些什么呢。仔细的看老师 演示一遍。

提问:种大蒜的过程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讲解安全事项)

3、分组种植。(种植过程中师适当指导)

五、评价、总结。

1、师:说说你们此时的心情吧!谈一谈你种大蒜的体会。

2、师:现在你最希望看到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没有?

3、(比如: 大蒜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长叶?) 那么就需要我们共同去观察了。(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天做好观察记录,把你观察到的情况 填在这张表上。

附:大蒜生长观察记录表每天观察大蒜生长的情形,然后在记录表上记下重要事情。

种植时间发芽时间长叶时间长出蒜薹时间收获大蒜时间生长情况3、师:种完了大蒜,大家就等着收成了吗?我们要对他进行管理, 那么我们又要去做调查了, 向你身边的人请教如何管理大蒜。 下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探讨怎样管理大蒜。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幼儿园小班教案 | 幼儿园小班教学计划

科学活动幼儿评价研究论文篇四

摘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就探究的程序而言,交流与表达只是作为探究流程的一个阶段,但具体到《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交流却是贯穿探究的主线,直接影响着探究的进程,决定探究的尝试和效果。学会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中应该获得的一种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很难较好地落实。很多时候,科学探究仅仅是走过场而已。本文对有效交流的现状作了认识归因,并对如何实施有效交流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有效交流

一、探析课堂交流之惑

学会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中应该获得的一种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很难较好地落实。什么原因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思想,不能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获得更多的信息呢?是因为他们胆小,不敢表现自己,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还是因为他们不会对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我利用空闲时间通过与学生交谈,并结合在课堂上的认真观察,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导致无法表达。小组合作实验,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实际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扮演了一种主导的角色,动手差一点的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中获得的都是信息能力较强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致使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观点和思想,受益不大。同时,小组实验活动时,有的组会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小组组内的相互讨论,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有的小组虽然开展了相互讨论,但说的却是别人说过的话题。这些现象影响了一部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在相互交流讨论时没有开动脑筋,这也就造成一些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有时会把思考交流的机会让给他人,不主动重视与其他同学的交流。

2、学生不科学的整理汇报方法影响交流。从学生的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资料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不会将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学生通常会将实验结果用文字写成很多小句子,汇报时学生的语言显得罗嗦,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清楚的表达意思。有时学生记录的资料繁多,尤其是高年级同学,他们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查找的信息资料很丰富,但他们不能从中找出关键的内容,而是拿着资料从头到尾念一遍,虽然汇报了,但是主题不突出,结果不能使其他同学较大的收获。

3、学生的自卑感抑制了口头表达的意愿。有些同学在小组中私下交流时,可以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但是一旦要他当众发表见解时,却支支吾吾,缺乏自信。这些同学其实是有自卑感,觉得自己表达意见的能力较差,认为要表达是件很难的事,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讲述清楚,怕自己的发言不好被同学取笑,总是躲躲闪闪,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对自己的表达缺乏自信。

4、教师的不良情绪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许多突发事件,教师课前无法预设,有时难免产生不良情绪,尤其当学生出现非期望行为时,教师更难保持良好的教态。老师的这种情绪会让学生精神紧张,造成心理负担;原本情绪振奋的学生也因此而畏缩,生怕自己的错误回答更让老师生气,于是更多的同学产生了消积态度,不愿意举手进行汇报。

二、有效交流的实施策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主动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科学》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行为习惯……”学生只有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科学》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合作交流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教育他们敢于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的见解。而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落实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小组的合作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教师还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现场的观察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比如:合作学习活动开展顺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讨论中声音过大,或个别组有学生讲空话时,及时给予提醒;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鼓励学习困难及不敢表现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当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予以引导。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是相当重要的。评价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根据每次合作活动,还可评出智慧奖、质疑奖、倾听奖等,这样使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二)指导学生的整理、总结、归纳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测量一杯水》的实验活动中,让学生从三个时间段来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记录的简单数字画出统计曲线图,曲线图将三个数据的特点清晰呈现出来,学生很快地从图表中找到温度变化的规律,更加容易理解科学知识。

当然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还有不少办法。教师在平时可以多做一些辅助训练,就某一主题,选择一些有信息和无效信息让学生辨别;也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自己筛选重要的信息资料,编写为游戏的内容,并在游戏交流中,让学生认识不足。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逐步习惯了自主的有序思维,随着思维的发展真正形成为研究问题而收集信息的技能。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让学生乐于交流。交流是口语交谈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自己表达清晰、让大家听清楚则是交流的关键。交流中要把枯燥的“说”与“听”,变成生动活泼的“宣传”与“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更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我们可以依据学生记录方法的不同、年龄特征及个性差异,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

1、扮演角色。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展示交流,产生情感体验,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意见、决策,让学生扮演某些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会更有情趣。在《有趣的食物链》这一课中,带领学生玩“弱肉强食”的游戏,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一种食肉动物和一种被捕食的动物,并蒙上眼睛,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动物名称,在其他几名同学围成的一个3米的圈里,食肉动物依靠听力辨别方向、捕捉动物。我想,在这样的气氛中交流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动物之间的关系。

2、编讲小故事。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编成有趣的小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加巩固了所学知识。如在学习《水》这一单元时,最后请学生以《我是小水滴》为题,把有关水的综合知识编成小故事。学生们积极踊跃、自主选择,编的故事也是各不相同,包括水的性质、水的用途、水与生命、保护水源等内容,编得惟妙惟肖,而且题材多样,有神话、童话、记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参观展览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征,利用参观展览会的方法,进行信息交流。方法为引导学生把自主收集到有关各种相关信息利用简笔画、图表、箭头等形式,记录在一张白板纸上,成为简易展板。每组只留一名学生充当解说员,更多的学生可以自主去其他组,以参观者的身份去了解别人的展板,也可以以一个询问者的身份对解说员提出疑问。同学们在相互解疑问难过程中,以欣赏的眼光、询问的话语中进行自主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给学生一张大白纸,给学生支配的空间,学生参观展览的欲望会更强,彼此的交流会达到极好的效果。

4、信息发布会。信息发布会,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典型经历活动方式,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在全班学生面前,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例如,四年级有些同学在家里种植了几种花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学生记录了自己种植的过程以及观察到的现象,让他们各自将自己的记录汇报给大家,有的学生在汇报交流植物的生成过程中还配以图、文字说明或实物。这样的汇报交流,既能使汇报的学生提高交流能力,又能使其他同学在交流中获得知识。

5、辩论会式。辩论会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辩论,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既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要给那些不爱发言、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个细小动作和微妙的神态暗示、富于积极的情感性鼓励语言,都能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调节学生的情绪变化,使学生保持旺盛的乐学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思维活动中,达到师生心灵与情感沟通,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四年级的科学内容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学生们也能积极去查找有关的资料。在课堂游戏中,开始有的同学还不敢上台来,怕被同学取笑,我及时鼓励他们“这是游戏,我们重在积极参与,说不好没关系,只要你有勇气上台来,就值得骄傲。”这回他们勇敢多了,也体会到游戏的乐趣,都争着想上台来试一试了。当有同学汇报得不全面或不清楚时,我投以信任的眼光,用“说得不错,继续说下去”、“如果有条理会更好”等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说下去,使学生树立起表达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其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一节《科学》课程的成败,虽然主要表现在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上,但更重要的方面却在教师绝妙的教学过程设计,因此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即“妙手巧法”,才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确定研究方向,并积极主动地和同学合作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学会、提高自己的交流表达能力。

科学活动幼儿评价研究论文篇五

【摘要】:幼儿科学活动因其科学性、启蒙性、严谨性、探究性等特征,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和求知欲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课堂实效性。我们要不断研究提问策略,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使科学教学活动过程更有效、更高效。

【关键词】:科学活动 教师 提问 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兴致盎然、积极思考的现象,经常是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发的。

幼儿科学活动因其科学性、启蒙性、严谨性、探究性等特征,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和自信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增强课堂实效性,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目前,幼儿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提问,还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提问模式化,缺乏“准”度。

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比起其它学科要更准确、更精确。但幼儿教师在活动提问时,特别是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常常受到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来一些开场白。如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筷子》开头,教师举起筷子提问:“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筷子吗?”对于中班孩子来说,这样的提问显然是在浪费时间。

千篇 一律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来烘托学习气氛,孩子们为了迎合教师,齐声回答:好,喜欢……在活动过程中的提问也常常是问题多但价值不高。这些问题成为一种套话,废话,对孩子来说多数不需动脑,更没有探究价值,而且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不能真正激起孩子们科学活动的兴趣。

2、提问随意性,缺乏“坡”度。

有些幼儿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忽视科学活动的特性,随意性强,想到哪儿问到哪儿,脱离了幼儿的经验和水平。如科学《水家三兄弟》中,教师在活动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谁认识水家三兄弟啊?”。因为是第一课时,问的孩子们一头雾水。孩子们开始发挥了,小草、小花、杯子、毛巾……都来了,离主题越来越远了。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才开始提问水的重要性。水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层次,从易到难,从认识生活中的水再到实验,再到水的三态,才是层层深入的过程。

有些活动提问或过难,或过易,或者零散不系统,缺乏坡度,更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一般年龄较小,各类经验不足,教师若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提问,将大大降低幼儿学习的有效性。

3、问题封闭性,缺乏“宽”度。

对孩子来说,科学活动是最能也最适合培养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但有些教师往往不会抓住科学活动的特点,在提问时仍然把问题主要停留在知识水平上,习惯把提问作为考察孩子记忆的手段。如:科学活动《参观菜场》中,教师提问:“ 你喜欢吃什么菜? 这些蔬菜你们家是怎么烧的? 它是什么味道的`? ”把原本很宽的提问思路给局限化了。由于提问的封闭性,不可能让孩子在问答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发展。

4、提问不公性,应答机会不均。

教学中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老师应保证每一个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权利。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或习惯性的提问那些“乐意回答”“会回答”的幼儿。有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获得了几次机会,而有的幼儿一次也没有回答到。有些本身自信心就不足的幼儿,会越来越退缩,逐渐成为活动中的旁观者和边缘人。特别是人数较多的班级,难度就更大,问题就更突出,有时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1、教师没有抓住科学教学的要点和精髓。

2、教师备课时问题准备不够充分。

3、受执教者教学经验的影响。

4、教师课堂应变能力不强。

5、职业倦怠、态度不端。

6、课堂幼儿人数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