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那山那水那人(实用13篇)

那山那水那人(实用13篇)

作者:GZ才子 那山那水那人(实用13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字堆砌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那人,那山,那水作文

闭上眼,我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故乡的轮廓;无论去了哪里,我的爱都会像落叶归根般回到那里。

那水。

“我家住在江之尾,半城山半城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芜湖,鸠兹之地,鱼米之乡,最多的便是水了。且不说陶辛水韵,天门山的江景,就连市中心也是有水的,而最出名的是镜湖、九莲塘了。

水悦人心,说得真好。

那山。

芜湖半城是水,半城便是山了。芜湖的山很有人情味儿,因为它不高,和黄山相比,充其量就是个小土丘,方便人攀爬。说到芜湖的山,在人们心中排第一位的应该是赭山。它确实很亲民,不论老人小孩爬这座山都不会太费劲儿,真是晨练的绝佳去处。站在山顶的塔上,便可将芜湖的大好风景尽收眼底,心中顿时涌起万丈豪情,好想大喊一声:“我还年轻,我渴望爬山。”这就是芜湖的山,虽然不高,却可以让小小的我感慨万千。

那人。

有人说:“身处异土,每逢乡音,心中便会泛起阵阵温暖。”这句话说得不假,但身在家乡听家乡话时会觉得更加自在。芜湖人直率,真诚,不矫情,走哪儿都爱大着嗓门吆喝几声,当然,说的一定是芜湖话。这种感觉是很亲切的。

芜湖,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她承载着我的欢笑、悲伤、无奈、彷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黑白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上演,让我百感交集。也许,以后我会漂泊异乡,但我的根永远在这里滋长,因为这里是我的故乡。

那山那水那人作文

家乡,有一处绚丽的风光——老家的云顶。

那山。

一直沿着小径往上走去,几乎看不到汽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来来往往最多的还是那一些悠闲自在的人们。再朝两边看吧。道路一旁,有一小块、一小块的土地,大部分土地上都种植着青菜、萝卜、白菜什么,都是廉价的品种啊,一看就知道,乡下的农民是有多么朴实、节俭。另一边,就是清秀的山了。

一座座山,没有一点儿杂色,映入眼帘的,也唯独只有一抹翠绿。这翠绿,那么透亮、那么明朗,让人们看了,所有的烦恼之事都会因这良辰美景所忘却的。

那水。

云顶的水,真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水面碧波荡漾,显得十分平静,让人不禁淡定下来。有些时候,会有一只狭小的独木船划过,上面会有一位慈蔼的老爷爷正在捕鱼。如果可以将这一画面定格在相机里,那可真是好的没话说啊。

云顶的水,真是清澈见底……。

水衬着山、山衬着水。放眼望去,简直就足以让人陶醉其中了。那水,是如此干净。低头俯看,见不到一点儿垃圾,甚至可以在脑海里产生美好的幻想:几条小鱼跃出水面,然后又“扑通”一声跃了回去,在水中嬉戏着、游荡着。

那人。

云顶的人们是淳朴善良的,也就如同他们生存的环境一样,如此单纯。人们心无杂念,天天辛勤劳动,为祖国社会默默付出,留下一点一滴的汗水。

我相信吧,那汗水,是甜润的。你说呢?

那山那水那人作文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

山是男人,

大巴山的俊朗,

绵延起伏的粗野奔放,

父爱如山,

矗立心中的雄伟难忘。

水是女人,

巴河的绵长,

从南江的深山里顺流而下,

水里有红叶的清香。

母亲的辛劳,

唠叨永远挂在母亲的心上。

人是山和水的儿女,

生活在巴中这片贫穷的红土壤。

阴灵山的碑帖是巴中人的文化底蕴,

南龛千年的佛像,

草坝街的严公庙,

巴中的历史源远流长。

李白游过塔子山青莲洞,

可否知道望王山太子的悲欢?

川陕博物馆,

见证巴中儿女的热血勇敢,

恩阳古镇的容貌焕发出,

笔直宽阔的兴文大道。

带上老母亲,

到南阳森林公园走走,

夕阳下母亲的银发,

清新的空气岁月停留,

伴着母亲的皱纹,时间静好;

孩子想去看光雾山的红叶,

漫山的红叶红满天,

朝阳下的笑脸,

金色的红叶铺满大道,铺在孩子的脚下;

停不下手中的工作,

疲惫的身影,

在梦中和相爱的人漂流在诺水河的溶洞中,

相依相拥,飘过激流险滩,

站在河中的小竹筏上幸福的微笑。

真真实实的生活,

巴山巴水养育着巴中人。

巍巍峨峨的大巴山,

潺潺绵绵的巴河水,

勤勤劳劳的`巴中人。

巴山巴水养活了大巴山的子孙。

那人,那山,那水作文

愤愤的我,甩下电话机,拔了电话卡,匆匆离开寝室转而飞奔到了传达室的电话亭。

正如前三次那样电话里依然只是“嘟嘟嘟”的响声而已。我仍然听不到山那边那个人的声音。

愤愤的我,直愣愣的盯着门外的霓虹灯,似乎有无尽的火焰要喷射出来。然而,淅淅沥沥的小雨仍然下个不停,细雨中我没有打伞,点点滴滴落在我心头浇灭了我的怒火。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我也只能在沉默中灭亡,罢了。

当长大了,才发现一切都不简单。长大带来的成熟的脸,带走了我简单的心。我坐父亲的老爷车后面,满载着乡亲们的祝福与期待,来到了城里读书,离开了那山,那人,那车。

半年后,我看到尘满面,鬓如霜的我的父亲,依旧骑着那老爷车早早的来接我回家度假。依旧经过那山,经过那条曾经我走过的小路。看到路上我的乡亲们的赞叹的目光。我不经埋怨我的父亲不找一个先进点的交通工具来接我回家使我在乡亲们面前有些羞愧。

几次写信回家,也只是说我过得挺好,只是出现了些经济危机,一味的在发扬鲁迅的拿来主义,却不知道他们在背后为之付出了多少心血。

在拥有的同时,我必定也在不经意时失去一些。在秋日阳光的拥抱中。直至整理我的抽屉,才发现了我童年的轨迹,一张布满小孔的发黄的照片:那山、那人、那车。

那人,那山,那水作文

“爸爸,你是远处的山,我是近处的水,山是水的向导,水是山的希望。”

“女儿,爸爸是远处的山,是你不变的向导,坚定不移地为你伫在那儿,随时等你投靠,给你方向……”

——题记。

远处的山挺拔着巍峨的身躯。

水绕着山转,因为山是水的偶像,山是水永恒的故事。

那年家乡雨水格外的多。早上父亲早早起来蹬上车,带上两箩筐土豆去赶集市。我躺在床上听见门响,知道父亲走了。

等到晌午过后,天阴了下来,感觉要下雨。我突然想起父亲没带雨具,便再也坐不住了。母亲拉住我说:“不用去了,你爸又不是小孩。”

天黑了,下起了雨。我去村头迎父亲。等了好久,河边的青蛙叫得让我害怕。突然我看见雨中有个熟悉的身影推着车使劲往上爬,那崖头很陡,路也滑,父亲佝偻着背,弯弯的,像远处的山,那么的高大、威武。

他低着头,咬紧牙,手紧握着车把,两只脚使劲扒住脚下的黄泥层。风雨中,我看见了,那个不知劳苦、用自己弯曲的脊梁扛起整个家的父亲。快上来时,他突然往后退了一下,差点摔下去。我忙一把拉住父亲的手。“爸,以后您别去了,俺去……”我偷偷抹掉脸上的水,不知是雨是泪。

父亲用手抖了抖脸上的雨水,微微笑了笑,说:“闺女,咱得上大学,这活咱不要……咱不要。”他捋了一把胡须,继续朝前走,我跟在后面。父亲的背愈来愈弯,像远处的山。我却分明感到他能扛起整个世界。这山永远那么巍峨,为他的儿女做好循环的.圆周运动,随时等着他的儿女投靠,我深深地种下希望:赶明儿,我一定要让父亲过上好日子。

回到家,母亲摆好了碗筷,父亲卸下那两个沉重的箩筐,然后是一阵的沉默。他慢慢坐到桌旁,抽着闷烟,一根又一根……良久,他抬起头,稍微抖动了一下嘴唇,深陷的眼窝显得那么疲惫,眼睛无力地动着,核桃般风干的脸上努力挤出一丝笑容,粗糙的手夹着烟一抖一抖:“孩子,爸没能给你幸福,你千万别怨爸,俺吃了一辈子瞎饭,你一定要争口气,咱家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供你上学……”外面,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心泪在流,但泪水冲不掉记忆,冲不走雨中那浓浓的父爱。

山为水做好了向导,水视山为偶像。于是,水追随着山,一年又一年;山指引着水,一圈又一圈。轮回的日子葬在了山脚下,流淌的水不知日夜不停地向前,不为别的,只因山是水的故事,水是山的希望。山是水的偶像,永远追随的形象。对,我毫不犹豫地说:“父亲是我的偶像,永远……”

“爸爸,你是远处的山,我是近处的水,山是水的向导,水是山的希望。”

“女儿,爸爸是远处的山,是你不变的向导,坚定不移地为你伫在那儿,随时等你投靠,给你方向。”

那山那水那人作文

我的家乡——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大直镇那光村,群山环绕、草绿水碧、民风淳朴。如果在这里住上一阵子,你一定会爱上这里!

我的家乡坐落在八寨沟山脚下,群山环绕下的它既幽静又缥缈。尤其是有雾的早晨,山间云雾缭绕,远远望去,一座座山仿若轻挽白纱的仙子,而我的村子便是仙境中的瑶池。

太阳慢慢升起,雾渐渐散去,温和的阳光轻抚着村子里的山山水水,整个村子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等雾气散尽,远处的山才露出真容。你瞧,山高耸入云,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驼峰,有的像马鞍……其中最出名、最陡峭的要数马启山了,登顶俯瞰,家乡全貌尽收眼底,再张开双臂,喊几声,必是心旷神怡!

家乡的水最是柔情。一条弯弯的河绕着村子缓缓流淌,河水清凌凌的,一群群鱼儿在水下嬉戏。河边长满翠竹,一阵风吹过,翠竹摇曳生姿,发出“咯吱、咯吱”的笑声,像是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说:“欢迎你啊,欢迎你啊!”若是往河面上瞧,你就会发现,翠竹、青山、綠草倒映其中,加上水底的鹅卵石点缀,真是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也因河水清澈见底,婶娘们总聚在河边洗衣、洗菜,不时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那是她们在打趣哩!过了河,就是广袤的农田,这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天时,远远望去,就像一块无边的绿地毯;秋天时,稻子熟了,一片金黄,秋风一吹,稻浪滚滚,沉甸甸的稻子随风起舞,真是美不胜收!我总爱伸出手,一路狂奔,与稻子来个亲密接触,惹得正劳作的大人们抬头大喊:“谁家的孩子又来破坏我家的稻子?”而我早已逃之夭夭!

家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在这里生活,我感到惬意而幸福。邻里乡亲都很和睦,谁家需要帮忙,不用去请,大家都会主动来。我最喜欢家乡的夜晚,处处透着温馨。村里那棵百年老树——大叶榕下,是乡亲们晚饭后的集合点。几张桌子、几把矮凳、几张吊床……男人们下棋,女人们三五成群地拉家常,孩子们有的在做游戏,有的趴在大人身旁听故事……好不热闹!

最美家乡景,最纯家乡人,这就是我的家乡,欢迎大家来做客!

那山那人那水

碧绿的小溪,后面是高高的山坡。高大的苍松,后面是高大挺拔的青山。山坡上是清新的空气和泥土的香味,让人心旷神怡。在那湿润的泥土上有着我和婆婆走下的一排排脚印。

记得那是小的时候,我和婆婆生活在农村。那时我们天天吃青菜,一个星期吃一次肉,每天早晨就去割菜,日子过得很艰苦。

又是一天平凡而又艰苦的日子,但这一天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这天早晨,我和婆婆迈着熟悉的步伐向那个熟悉的山坡走去。到了山坡脚下,那时有十几棵苍翠的竹子,像士兵一样好似在守护着山坡。竹子旁还有几只竹壳虫在旁边飞。我瞬间被它们给吸引了,像一个被诱惑的人,直奔它们而去。婆婆发现了我的举动,连忙跟在我的后面,生怕我摔着。

到了那排排翠竹下面,我向后面朝我走来的婆婆念叨着:“我要,我要!”一边说,一边还在跺脚。婆婆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意思,随着“嗖”的一声。一个熟悉的黑影从我面前掠过,等我回过神来,只见婆婆已经到了那排翠竹面前,小心翼翼地慢慢的靠近竹壳虫。“呼”的一声,婆婆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把我心仪的那几个竹壳虫“收归”于掌下。我见婆婆捉到了,笑得直拍手,婆婆也笑眯眯地把那几个竹壳虫递到了我手上。接到竹壳虫的我兴奋不已,高兴的随着婆婆向山坡走去。此时此刻,我并不知道婆婆背在后边的手,已经被竹壳虫割出了一条长长的伤疤。直到后来,我偶然在灶屋里发现婆婆正在炒菜的右手上有一条长长的伤疤。在我死缠烂打之下婆婆才告诉我是竹壳虫割伤的,我顿时泪流满面,扑向了婆婆。在这时,我已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让婆婆为我受一点伤害。

我从未为她做过什么,可她却视我如珍宝啊!

那山那水那人作文

一想到凤凰,我浑身就被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息所包围。她的美来源于她郁郁葱葱的山、清澈见底的水、自然纯朴的人……(开门见山,直接引出主角――凤凰)。

在凤凰众多景观当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了。

远处矮矮的山在云雾的环绕下,充满神秘色彩。小桥流水,青砖矮楼,那清新的空气不由得让人精神一振。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挂着一盏盏火红的灯笼,是那样的醒目。屋前木凳上,几位穿着苗族服饰的中年妇女吹着凉爽的风,正眉飞色舞地聊着天。一栋吊角楼的阳台上,几位旅客悠闲地坐在椅子上,一边喝茶,一边远眺着美丽的凤凰古城。石桥上,旅客们摆好造型,用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由远及近,从点到面,将凤凰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描写的十分生动,文笔细腻。)。

古城里有许多店铺,这些店铺经过时间的洗礼,渐渐有了年代感,站在门口,仿佛有一双叫“岁月”的手,召唤你进店。店子里有着各种各样独具地方特色的物品,它们小巧而精致,慢慢挑选,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

晚上的凤凰更加热闹。酒吧一条街彻夜不息,热烈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吊角楼上挂满了火红的灯笼,染红了沱江,染红了凤凰的夜。整个凤凰在夜里更显活力,更具魅力。

直到现在,凤凰的美仍然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肯散去……。

那山那水散文

老家的城区西3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石林,排列成队,错落有致,可谓千姿百态,有的如健笔凌云,青锋刺天;有的婀娜多姿,如少女含情脉脉;有的横刀立马,像披挂将军;有的像罗汉、玉蟒、走兽……其中最大的一座立于石林之中,好像又浮于石林之上。山顶方圆约60平方公里,四周悬崖峭壁,似刀削斧劈,只有东西一条小道可通上下,别无它路,且上下海拔相差一千多米。清代当地文人杨正刚诗云:独立控西北,鸟道入云盘。足见其高、其险。可能是山顶为方方正正,故名为方山。南北朝时老家县名曾为方山县,也是源于此。

明朝末年,农民领袖李自成起义失败,曾屯兵于方山,号称小秦王。因此方山就有了小秦寨之名。据说小秦王有一面应山锣,只有小秦王能听得见,不管他走到那儿都能听到。小秦王对夫人说,有急事你就敲这面锣。夫人不知是真是假,就试了两次,结果小秦王都是急着赶回来。小秦王一见没事就又出门了。有一天敌人真的来了,夫人敲了三次锣,小秦王以为是夫人又在闹着玩的呢,等回来时败局已无法挽回。

据传说,乾隆年间,方山崩山,崩出多一百多块金子,每块重约一两,其中一块有“十分金”的字样。是不是上苍垂怜人间,济困扶贫,没法去查考了。不过乾隆时期老家的举人彭秋潭先生好像见到过,曾留下著名词句:“小秦寨在方山岭,上有风穴深复深,无人识得山灵意,荒年特赐十分金。”这就让人不得不信了。因此后人又称这地方为小金寨。

走入上山的大门,一条通向山顶的陡峭石阶便呈现在眼前。有的是直接在悬崖上开凿的,有的是用条石铺砌;一边是怪石嶙峋的陡壁悬崖,一边是长满花草树木的深沟,沟中是流淌着泉水。它就是那些年代东西交住的官道。这条路不知走了多少人,也不知哪些地方的人从这里走过,留下的只有早已被脚板磨得光光的石梯。

上山的半路上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的石碑,不太清晰的文字,多少让人了解个大概。脚下踩着的石阶是当年县府募捐铺设的,从谷底一直延伸向上,向上,直到天柱山。那个年代,可算是功德无量了。如今山顶上还有一个村民小组,从祖上起就居住于此,二百多亩地,几十号人足可以自给有余,又有小径可通上下,而此路正在西边,正呼应了石碑上文字的记载。

在那上山的路边还有一土地庙,不是那庙特殊,是那副对联让人吃惊,“善遊此地心无愧,恶过其门胆自寒”,是不是先人们对那些不文明的行为一个警示,不得而知。

如今悬崖峭壁上修建了宽约2米,长8000多米,平均高600米左右悬空栈道。漫步在悬空栈道上,那山巅,那祥云,那份飘逸,那份悠闲,真是有点梦幻一般。

山虽然还是那座山,石头还是那石头,随着岁月的流失,事物也在变化着,在那困难的年代,只是一堆石头而已,特别是它太高、太陡,让人讨厌。如今它在人们眼中竟然成了风景,来来往往的游客才让当地百姓看出这山存在的价值。

那山那水散文

山是巴里坤山,水是巴里坤湖,草原就是巴里坤草原。

盛夏之日,朋友们相约去巴里坤,那可是个让人心仪的地方,有山有水有草原,倘能亲睹这汉韵古牧国的美景,也不失为一大快事,况对于阅览山水我本是有贪念的。于是我暗暗地动了心思,主动请缨担当先头部队去探路子。

天山真是有他的神奇之处的,车刚进寒气沟,就觉风景与山外不同,而且气温猛然间就凉了下来。天山乡如一颗翠绿的珍珠,镶嵌在寒气沟的南头,热烈地欢迎着天南海北的访客,欢送着熙熙攘攘的车流。

其实我之所以请缨于做先头部队,是因为那片叫做蒲类海的水。

车在寒气沟逆着河水而行。山路千回百转,车辆跟屁股而行,断是无法走快的。看得出来,去巴里坤欣赏美景的访客不在少数。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走完了2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车终于走出寒气沟,到达白石头风景区。

奇异的景色就像一幅春意盎然的油画扑面而来。苍天造物造人,竟如此地不同,真让我心生丝丝妒意。

一望无际的草原就像绿色的地毯,厚厚地盖在大地上,让山北的这片天地和山南的戈壁滩涂明显地区分开来。大块大块的麦田里,麦子正在抽穗,散发出阵阵清香。油菜地里,油菜花灿烂地开着,流淌着嫩黄。远远近近的草原上,牛羊悠闲地匍匐其上,啃食着青草。洁白的毡房就像朵朵莲花,散落在广袤的草原上。炊烟袅袅升起,给我指引着哈萨克村落的方向。一带黑黝黝的松树林,缠绕在天山的半腰上,在徐徐的清风中,送来涛声阵阵。几只盘旋空中的飞鸟,总在寻寻觅觅。蓝色的天空里,朵朵白云排成队阵,欲去却留,似乎也在留恋这方土地。哈萨克牧人歌声悠悠,歌唱着草原,赞美着家乡。此时此刻,竟让我这个来自戈壁深处的行者,又一次闻见了故乡,听到了自己震颤的心房。

天山草原,心灵牧场。巴里坤草原上的人们,真是走到了远方客人的心灵深处,用如此直白朴实的语言,轻轻敲打着游人的心灵,让我忘却了生存的烦恼和世间的喧嚣,直想让自己坐化在这草原上,坐化成松树塘一颗千年的松树。

可行者是停不下来的,美景并没有打断我前行的脚步。车过巴里坤县城,夕阳映照的镇西满城,像一个暮色苍苍的老人,向行人诉说着他百年的沧桑。我听着这位暮色老人的诉说,直扑巴里坤湖,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终于亲近到了那绿色簇拥的蒲类海。

草原幽静,夜色苍茫。坐在哈萨克牧人诺日朗的草场上,看着烟波浩淼的巴里坤湖,和那星星点点的渔火,我尽情地张开双臂去拥抱那水的清凉。这一汪湖,这一片水,曾经牵动了我多少梦想,而今我却实实在在地拥有着她纯洁的气息,与她相依相伴,沉浸在这草原的夜里,虽两相无语,却有着心的交谈。

我想告诉这湖这水这草原,我欲蜕变成蒲类海里的一条丰年虫,深深地扎根在草原的泥土里,长久地与海相伴,仰望天山,守望草原。

可我终归是一个在戈壁深处行走的行者,眼前的这些景色,是属于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牧人的,而我只能汇聚在旅行的人群里,扮演着匆匆过客的角色。对于巴里坤的山水草原,只能浏览,难以拥有。

我欲带走一些念想,在第二天的清晨里,赶赴绿色原野上,精心地裁下一片嫩绿,掬起一把嫩黄,和着那蓝天白云寄向远方。可转念间又怕远方的朋友笑我癫狂,于是打开心的扉页,藏下了一片绿一片黄,以便于我孤寂的日子里常思常想。

那山那水散文

天柱山又称中武当,位于长阳县城西35公里的清江北岸,是以道教文化与险山幽谷为特色的宗教朝拜旅游区,终年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来自于湘鄂渝川黔的朝圣香客、游人络绎不绝,系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它与鄂西北武当山南北辉映,享誉鄂西南道教之名山。天柱山主峰海拔1445米,南临清江,北望长江三峡,四周群山拱手环抱。1300多年前,唐代初期就在此建宫观,但数量少,规模小。清朝同治年间,天柱山下有个叫刘铭的绅士和宜昌员外郎黄泰来募集巨资,仿鄂西北均县武当山道观修建九大宫观,供佛像200多尊,架石桥两座,将三峰连接,与均县武当山南北辉映,人们称为“中武当”。

传说很久以前,中武当三峰隔开,相距丈余,人们在架桥的时候,万仞绝壁,工匠无法立足,屡架屡塌,这时正好南海观音心血来潮,睁开慧眼,只见中武当高耸入云,四周祥光笼罩,工匠架桥艰难,顿发慈悲心肠,杨柳轻拂,在三道岩峰之间划出两道彩虹,工匠们循着彩虹,依次而建,一天之内顺利地架通了两座石桥,从此三峰连为一体。

天柱山三座高130米的岩柱并峙,相距仅4米,形如三株巨笋,茁壮生长在天地之间。站立山门望去,岩笋似从天而降,又如破土而出。两座人造石桥,飞架三柱之间,桥缠笋,笋缠桥,像在峰顶摆下一个冲天石阵。

天柱山登顶的天梯十分陡峭,往上时在石柱的右侧,那弯弯曲曲、忽隐忽现的3000余步石阶,仿佛置身于摇摇晃晃的云中天梯上。每步石阶都只能搁下半只脚,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据传说,当年300石匠用了三年时间才凿通这条朝山之路。

在天柱山顶峰,还有一阴一阳的两口水井。相传当年修建时,正值冰冻季节,工匠们发现一块三尺见方的地方热气腾腾,深挖丈许,涌出清泉,遂成一井,井中不断冒出热气,寒冬不冻。相距数尺,再挖一井,每到冬季井内就冰冻寸余。这一阴一阳的水井也给天柱山平添了不少灵气。

站立在天柱顶峰极目远眺,晴日崇山峻岭尽收眼底,北可见长江浩浩东流,南可见清江蜿蜒而去;雾日则烟雨朦胧,红墙绿叶点缀其间,景象变化万千。不仅让人感叹山河之美丽,更让人惊叹先人之智慧。

那山那水作文

山路在郁郁葱葱中蜿蜒,尘嚣已在远山外。

这是另一个世界,战马嘶鸣,青铜战士列队相迎。进了山门,遥望齐山,青峰环绕,氤氲蒸腾,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拾级而上,溪水潺潺,青翠欲滴,清香阵阵,不久便到了映佛池。天哪,这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青山绿水相映,翠柳环绕,玉莲初绽。凝神看去,佛在池中隐隐约约,不知不觉间,慈悲之情溢满胸怀。

突闻水声哗哗,急忙赶上前去。一汪碧潭映入眼帘,清波如纹,鳞光闪闪,粉莲绽放,红鲤嬉闹,好不自在。源头处,一股山泉飞流而下,水气弥漫,白雾飘飘,原来是她击碎了这大山的宁静,滋润了万物苍生。观音瀑果然名不虚传,一捧山泉在手,酷暑顿消,醉意朦胧。

好不容易攀爬到顶峰,放眼望去,青冥白云与峰峦相连,苍苍茫茫,蔚为壮观。看脚下,苍松翠柏在危岩巨石中屹立,在悬崖峭壁上盘踞,山花烂漫如霞,有意无意地点染着,好一幅锦绣山川图。

这就是你——齐山,山山水水让我梦萦魂牵。

那山那水散文

炎热的夏天来临,快乐的旅行开始了。

坐在飞机上,放眼俯视,竟看到一座座高楼大厦耸立在山顶上。我很奇怪,妈妈说,这就是“山城”——重庆。下了飞机,我们坐上了公交车。一路上,马路高高低低,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车子颠簸在“山路”上,就像是在扭秧歌。

很快,美食一条街到了。一阵浓浓的火锅味扑鼻而来。原来,重庆四周都是山,热散不出去,风也吹不进来,人们就吃辣的火锅,让人体的热量散发出去。

我们找了一家有名的火锅店去品尝。一看到那锅子,我就吓得直冒“热”汗。那锅里漂满了辣椒、花椒等又麻又辣的调料。才吃了几口,我就满脸通红,汗流浃背了。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黄龙。远远望去,群山环绕。山顶云雾缭绕,好像给大山围上了一条洁白的丝巾。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前面的一座山上缠绕着一条龙。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些黄色的石头,组成“龙鳞”,看起来真像一条龙!妈妈说,这就是喀斯特地貌,石头经过风化、腐蚀就变成这样了。

拐了几道弯,我们来到了五彩池。啊,真美!我不禁赞叹起来。这里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水池,里面的水就像是被颜料染过一样,有浅绿的、金黄的、淡蓝的……但用手把水舀起时,却又是透明的了。

在九寨沟,各种各样的湖被称为“海子”。令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九寨沟的骄傲——五花海。五花海的颜色是孔雀蓝,从高空看下来,就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孔雀。

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瀑布也很美。其中盆景滩美得令人难忘。在盆景滩上,长着许多植物,就像一棵棵种在花盆中的盆景,所以就叫“盆景滩”。穿过一片片的树林,我们又来到了珍珠滩瀑布。瀑布溅起了一朵朵水花,远看就像是给大山的绿衣裳镶上了一串串珍珠。

不一会儿,下起了小雨,整个九寨沟都浸在浓雾里。雨停了,空气更新鲜,树也更绿,水也更蓝了。呼吸着新鲜空气,看着满山的青绿,听着哗哗的流水声,顿时,我感到水天一色,仿佛鱼在天上游,鸟在水中飞,而我已和它们融为一体了。

真是难忘啊,那美丽、神奇的城、山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