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少年毛泽东的读后感大全(21篇)

少年毛泽东的读后感大全(21篇)

作者:笔舞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内涵。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写读后感的技巧和要点,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少年毛泽东》读后感

有次上学期间教书的先生出去了,毛泽东就带领着他的小伙伴们下塘里去游泳,这件事情被他的先生知道以后,很生气,就要打手心。可先生转而一想,对毛泽东这样倔强聪颖的孩子,不能来硬的,便说:"我出两个对子,你对得上,免除惩罚,对不上,则要打手心。"。

毛泽东不愧是个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了先生话里的意思,知道他的先生还在很生气他游泳的事,他很快就答出来了。先生决定想一个复杂的,就说:"牛皮菜。",毛泽东想了一下,说道:"马齿苋。"先生觉得这两个对子对的很好,就免了打毛泽东手心的'念头。

毛泽东真聪明啊!他用自己的智慧来免受自己的皮肉之苦,难怪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主席。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利用一切机会读书,半耕半读掌握了很多知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多动脑,多读书,长大后为我们的祖国效力!

毛泽东能够从一个小山村走出来,从不识字到了领导中国人站了起来,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在世界上站稳了脚。我们也要向毛主席那样刻苦学习,关心他人,做个新时代的出色的少年。

读少年毛泽东读后感

读后感悟是指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首音乐,然后把感悟和感悟写进一篇文章,叫做读后感悟。读后感是阅读笔记,是应用写作研究中常用的文体之一。总之,就是看完这本书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在当时看来似乎还不错,毕竟温饱问题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父亲对毛并不是那么宠爱,依然让他去地里干活,把他当作家里的一个小工,不许他偷懒,经常拿毛的偷懒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损失(主要是经济损失)来说事。这种家庭现状促使毛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屈服现状苟活一生,亦或是勇敢追梦,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透过书本这一窗口,毛看到了一个迥异于身边世界的一个全新的世界,除了在地里干活,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不得不说,优秀的人都喜欢看书)。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斗争中,在变与不变的斗争中,毛造了他父亲的反,卷起铺盖,离开家乡,上起了学堂。他这种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的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既成就了他,也惹来了非议。

对于已经十几岁的毛,却要跟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一起上小学,难免会惹来异样的眼光。但毛丝毫不被这些小事影响,因为他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毛的苦读加上天分,很快就使他在学校崭露头角,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此同时,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毛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入了共产党的门,毛也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进而思索着中国的命运。渐渐地,他明白自己应该要做点什么,来唤醒麻木的国人,与之一起拯救水火之中的中国。于是乎,他积极的参加各种学生运动,组织工人罢工,辗转奔波全国各地求援,即使多次遭到旧势力、军阀的镇压,险些丧命,却依然毫不畏惧,一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农、工、兵、匪、丐、娼,只要愿意起来反抗,他便来者不拒。偏偏时运不济,在当时,新生力量还远远不足以和旧势力抗衡,无奈之下,毛带领他的残部来到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的日子,毛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苏共中央的控制,因为党内毛的批评者们斥责他联合明显的落后分子。而事实上,只有这些社会底层,一无所有的游民,才最有可能被团结起来,才最敢放手一搏,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也就没有了太多的顾虑。往往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人,日子还能过的下去的人,才最难团结,因为拥有就会害怕失去,这是人之本性。也许毛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坚持自己的观点,把这些人紧紧团结起来,不惜与党中央对着干,所以有人说他这时候像个“山大王”。

我认为或许这只是形势所迫,党内矛盾没有化解,尤其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与毛的意见分歧很大,双方僵持不下。布尔什维克们认为自己是苏联的嫡系,是正统的社会主义,看不起毛的老土思想、老土办法,唯苏联是从,坚持要按苏联说的办法来革命。

而毛也跟他们正面硬刚,说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有理论和他国实践,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国内的实践经验,与他们不同的是,毛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中国社会底层的了解有一定的深度。毛认为要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就要做实践调查,他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个比喻非常精妙。在此期间,毛不仅要和党内的异己们斗争,还要和凶残的敌人斗争,他是一个孤独的斗士。而他的妻子孩子和家人也遭到军阀何键的迫害,毛的家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公开场合,毛不允许自己因悲伤而落泪,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1933年,毛带领着他的部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悲壮迁徙——长征。没有亲身经历过,根本无法想象这其中的艰难。说它是光彩耀人的奇迹一点也不为过,甚至比奇迹还奇迹,因为不仅要跟自然环境斗,还要与敌人斗。幸运的是,毛不仅带领他的同伴们取得了这一史诗般征程的胜利,而且战胜了党内的对手,成为了党内具有话语权的领导人。在延安期间,毛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并对党进行了必要的整顿,使整个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延安给了毛一个很好的缓冲时间,让他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中国的命运,以及如何改变中国的凄惨命运。他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秘密组织哥老会他也努力争取,因为他认为只有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才有可能救中国。为此他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飞去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希望能够结成联盟,而后者却是一直想要将他除之而后快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才能做出如此决断,毛用生命豪赌了一场。我很钦佩毛的这种为求大义,甘做牺牲的精神。

可是好景不长,虽然成功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可毛却始终无法赢得他的国内最大竞争对手——蒋介石的好感,尽管毛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想换来国内的和平,避免内战,可一山不容二虎,中国人民还将经历一场同胞之间斗争的浩劫。苏联人说毛在抗日期间并没有全心全意,而是有意识的保存自己军队的力量,为的就是日后与蒋一决雌雄,因为他已经预见到内战不可避免,因而他实际上帮助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导致中国人民极大的牺牲。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是很认同,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他就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们忍受日寇的残害而不管不顾,只为了自己未来能在中国走上权力的顶峰吗?他的同伴会支持他这么做吗?如果有这种想法难道人们察觉不出来吗?一个愿意冒险去重庆赴“鸿门宴”的人怎么会在民族大义面前做小动作?我觉得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毛的部队装备跟日寇差距太大,正面刚肯定要吃亏,与其让战士去送命,不如充分利用游击战、麻雀战在敌后战场发挥作用,配合国军的正面战场,共御外侮。

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赶走侵略者后,中国人民又不得不在两派力量中选边站。刚开始,两派力量的相差实在太悬殊了,但毛和他的同伴们就像蛇吞象一样,不是一口气吞下,而是一口一口的把国军吃完了。中国人民在内战的水深火热中又煎熬了四年后,终于和毛共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与和平,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牺牲无法估量。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过着怎样的生活。

建国后的过渡时期,毛是真心的想把这个饱受战火的国家建设好,他也知道想一下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提出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再从社会主义慢慢发展到共产主义。毛并没有完全否认资产阶级的价值,他还说要接纳资本主义的存在,让资本主义帮着国家一起搞建设。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明智和大度。但后来,毛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了,他搞大跃进,搞人民公社,满怀希望的以为找到了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事实却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这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我们不能以此来怀疑毛的初心,他的初心就是要把国家建设好,想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虽然在次期间,也许毛犯了冒进的错误,因为毛的同伴曾提醒过他步子迈的太大了,可他似乎听不进去,有点一意孤行的感觉,颇有点想证明自己的意思。虽然这个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的发展,但我想我们应该给予毛一定的理解,因为他也是第一次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国家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虽说苏联曾有一段时间搞得不错,但最终是失败了的,所以说这时候毛和新中国其实进入了一个发展和前进的无人区,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明确具体的方向,不知道怎样干才是正确无误的。我们实在不应该苛求一个人做到面面俱到,完美极致,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勇敢尝试是唯一的出路,而试错是有成本的。

对毛的指责声最大的我想就是文化大革命了。原本是一场针对领导与被领导的实验,毛只是希望给人民发声的机会,整顿一下官僚主义,凝聚党心民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事态的发展似乎并非是毛想象中的那样。实际上,后来事态已经完全失控了,没有人听他的,他基本上已经被架空了,以林彪和四人帮为首的激进派和以刘少奇周恩来为首的温和派已经剑拔弩张了。本想依靠年轻的红卫兵那种敢说敢做的造反潜力来打倒那些官僚主义们,却未曾想这股年轻力量虽然是一把利剑,但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实际上毛看到的听到的东西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真实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根据这样的虚假消息做出的决策难免会出现误判。很多人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丧生,确实悲哀,毛原本只想教育一下,可下面的人却把教育变成了教训。原本完全有能力和毛抗衡的刘少奇,为了避免党内分歧引发的动荡给人民带来劫难而在这场运动中选择了牺牲自己,这种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想,在毛的内心应该也会为刘留下几分敬意吧。从历史的角度看,开国之君对开国重臣的处理方式大多非死即贬,这似乎是不成文的历史规律,在毛身上,我彷佛也看见了这规律的影子。不可否认,毛要对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后果负主要责任,幸运的是,毛后来有所醒悟,并没有完全放纵林彪和四人帮胡作非为,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防止更大的悲剧发生,说白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极力改错,正因如此,邓小平、叶剑英等人才能保住性命。

毛并非一个完人,在管理国家方面他是不太足的,在同伙伴们的合作中也显得不是那么理智,毛极强的个性既成就了他,也成了他人生中最耀眼的黑点。即使是光芒万丈的太阳,也存在黑点,我想这也许符合《易经》里的阴阳论,即阴阳合一。毛的伟大功勋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因为犯了一些错误而全盘否认。不要说什么即使没有毛泽东,也会有其他人带领中国走出黑暗,走向光明,这是没有良心的说法。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而毛泽东只有一个,作为上天选中的人,毛终其一生在救中国,建中国,强中国。承认吧,没有毛泽东,谁也不敢说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模样,我们是幸运的,学会感恩吧。

另外,我觉得毛的诗词也写的挺不错,虽然不像郭沫若吹捧的那般登峰造极,但是都是从自身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些诗词中包含了他的理想,他的艰难,他的得意,他的无奈,他的激动,他的彷徨,他的孤独。很多诗读起来是那样的大气磅礴,雄浑有力,读他的诗词,也许更能深入的认识他了解他。毛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一直在斗争,与父亲斗,与旧社会斗,与资本主义斗,与艰苦的自然环境斗,与日本人斗,与蒋介石斗,与苏联斗,与美国斗,与竞争对手斗,正如他所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是一个伟大而又孤独的斗士!

他,深受人民爱戴,被比作东方升起的红太阳;他,充满胆识和智慧,令无数对手和敌人胆寒;他,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的渊博学识和政治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也不是上天的恩赐。正如《毛泽东阅读史》一书所昭示人们的那样:毛泽东同志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正是读书,使毛泽东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同志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若论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早在少年读私塾时,他就读了《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从此,他一生不断读书,甚至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没有间断过读书。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同志一生读书13万余册,其中《红楼梦》5遍,《资治通鉴》17遍,《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熟读成诵,《共产党宣言》毕生在读。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在十年“文革”期间,他的阅读依然很执着,但有困惑,甚至不乏感性,充满对现实和未来的忧虑。

一生不断的读书过程也是毛泽东同志不断提升人生理想信念的过程。

假使他只记得当年私塾老师教授的那首《琵琶行》,假使他只会吟诵“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个“县令”、“郡守”,不过为国家守土而已。况且恰逢乱世,更合理的结果恐怕也就是“有怀投笔,无路请缨”。

作为一位读书家,毛泽东同志学贯中西,学用结合,读有所得,得有所用,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论学思想。他刻苦用功、好学深思的精神,修学储能,修身处世的态度,对人生对真理对国家命运的孜孜以求地学习和思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今天,捧读《毛泽东阅读史》,学习他的读书经验,分享他的读书喜悦,除了对一代伟人倍增崇敬,我也深深感到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对于一个国家兴衰的重大意义。

根据一份权威读书报告: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21本,日本人平均每年看书17本,中国人平均每年看书不到3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是中国人的21倍还多。众所周知,犹太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苦难的历史,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让世界惊叹的是,尽管灾难如此罕见,他们却向世界贡献出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敢于忽视犹太人的存在,这不正是读书的力量吗?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的历史任务中,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新知识、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我们学习掌握,学习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我们广大青年公务员更是肩负着重要职责和使命。只有不断增强紧迫感,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做到努力学习、刻苦学习,使自己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缜密的逻辑思维、前瞻的敏锐视角,才能在各种复杂形势和热点难点问题面前,确保政治坚定,业务精深,应对自如。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坚强的品质,我们就不能攀登人生的高峰,更无从谈起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者,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读一本书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光荣事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以自己微小的力量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朋友们,让我们与伟人同行,为圆好团结梦、实现发展梦、共筑中国梦而发奋读书!

第一次牙牙学语,第一次上学读书,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大海……我们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面对众多的第一次,我们或惊奇,或困惑,或兴奋,或满足。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们或重要或不重要,有的已成为我们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痕迹,是岁月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人生中也有许多的“第一次”。但不同于21世纪的我们,毛泽东人生中众多的“第一次”是属于他那一辈的时代印记。

读完《毛泽东的81个第一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回到属于他的那个时代。毛泽东少年时期,中国大地军阀割据,战火纷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呼号,遍寻救世良方,毛泽东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毛泽东青年时期,中国大地上革命风起云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晚年时期,带领全国人民战天斗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敢叫日月换新天。

此书通过毛泽东一生中众多的“第一次”,对亲人、对战友、对人民,甚至对敌人纷繁复杂的感情,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不同常人的非凡伟大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伟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属于他的那个时代的血与火。正是这些非凡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这些“第一次”深深影响着毛泽东,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着全世界。

少年毛泽东的读后感

读领袖年谱,对于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很有启迪意义。《毛泽东年谱(1893—1949)》作为国内外首次详细记述毛泽东的思想和生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用8年时间精心编撰而成,是一部集资料性、学术性、权威性于一体的高水平年谱,对于系统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多侧面多角度把握他的科学思想体系,感悟他的胸怀、情操、气度和风貌,并从他走过的路中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曲折,中国道路的艰难探索具有重要意义。自读书识字起到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蜕变升华期,领袖成长的重要奠基期,他的读书经对于他的人生奠基、蜕变升华起着深刻影响。

读书是毛泽东一生的爱好。毛泽东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爱好读书是从少年时候就开始的。毛泽东的父母虽是农民,却很重视教育。少年时代,毛泽东先后入下屋场、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颈、东茅塘等处私塾读书,17岁时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8岁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19岁时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20岁时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不久第四师范合并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毛泽东读书涉猎广泛。从经、史、子、集,到古代传奇小说,以及时论新书,古今中外,不一而足。后来他提出:只要是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大家都可以涉猎。少年时,毛泽东就读过《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他无不涉猎,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都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读书为的是找准人生目标、追求富国强兵之道。青少年时,毛泽东读书的目的就很明确:就是“改造社会、改造中国”。13岁时他就喜欢读反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书。14岁时从他的表兄处借得一些书,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这些书开阔了他的视野,也启蒙了他爱国思想。17岁时,他读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对国家前途深感担忧,开始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这年秋天,他考入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离家上学时,抄录诗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给他父亲,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到一师后,毛泽东的志向越来越明确。他曾致信远在北京的黎锦熙,与老师“言天下国家之大计,成全道德,适当于立身处世之道”。他指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提出要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毛泽东之志,就是要探讨大本大源,动天下之心,谋国家富强,使愚人归于智,实现无比美好的大同世界。

毛泽东读书既注重学与思,也注重践与行。毛泽东读书,特别喜欢思考。他的老师黎锦熙在当年的日记中谈到他时讲:毛泽东“常独坐树下,疑思至晚,同住以为奇”。他喜欢抓住一个中心问题,集中精力专门研究。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毛泽东投笔从戎,支持革命。1912年2月,清帝退位,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结束,方退出军队,决定继续求学。为了改造社会、救国图强,毛泽东在一师时,掀起驱逐校长张干的学潮,参与学校学友会工作,创办夜学以求“造成新国民及有开拓能力之人材”,创立新民学会以图“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毛泽东还特别重视游学,读“无字书”。1917年暑期,他和萧子升一起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历时一个月,行程900余里。1918年春,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半个多月。沿途接触城乡社会各阶层,了解各地风土民情,获得许多新鲜知识。

毛泽东读书注重自学。他在第一中学读了半年。在此期间,国文教师柳潜借给毛泽东一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他读得非常认真。读完后,认为学校课程有限,在校学习不如自学,遂退学自修,每日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自修半年中,他广泛研读西方18、19世纪资产阶级的哲学和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近代科学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严复翻译的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深入地接触和了解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在北大图书馆时,毛泽东利用工作之便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著作。毛泽东后来多次回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他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毛泽东所说的三本书,分别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和柯卡普著、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毛泽东说,第一次看了这三本书,“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毛泽东读书好结良师益友。1915年6月25日,他在写给湘生的信中就谈到读书交友的重要性,他说:“人非圣贤,不能孑然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读私塾时,与主张维新的教师李漱清建立了师生和朋友关系。在一师时,与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黎锦熙、王季范、方维夏等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他们对毛泽东的学业和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毛泽东还喜欢结交读书好友,重视交流互鉴,认为学问只有“用之而弥盛”。强调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少年时,他的表兄文运昌对他帮助很大。在一师时,在他身边,有许多志同道合者,蔡和森、陈昌、萧子升、熊光楚、李少青、周执钦、萧三等,交流读书笔记,切磋读书心得,探讨读书、治学之法,探求改造社会之道。

毛泽东读书特别讲求读书之法、科学之术。在一师时,他曾多次前往老师黎锦熙处探讨读书治学之法,不断修正错误,改进方法。毛泽东强调为学之道,应该日积月累,打好基础。他在为萧子升的读书札记《一切入一》所作的序中写道:“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一学”。认为做学问有如筑台,“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台积而高,学积而博”。青年毛泽东读书强调效率,注重精读。主张有些书以精读为主,深入研读,探其真谛,有的书则一般浏览,略知其义。“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对毛泽东产生很深影响。毛泽东在四师、一师时积攒了许多读书笔记。其中有万余言的《讲堂录》,内容涉及哲学、史地、古诗文、数理等。对古今名人治学、处世、治国和有关伦理道德的言行,记录较多。细看所记所悟,可窥毛泽东读书之广、之精。精研细读的书,毛泽东都要把字弄清、把词弄清、把事弄清、把理弄清、把来龙去脉弄清,记住新鲜思想和观点,得出自己独立思考的结论。比如,毛泽东读清初诗人吴伟业的《雪中遇猎》一诗,全诗32句224字,毛泽东就在笔记本上记下注解21个。再如,毛泽东读《日知录序》,全篇不足900字,毛泽东将序言中列举的八个人物一一查明列出,并且研究各自的学术观点。恩师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是毛泽东很感兴趣的一本书,学得极为认真。他一度抄录了7本,还写下大量批注,表达自己的认识和领悟。

毛泽东读书特别关注时事。来到长沙以后,毛泽东就养成了阅读报纸杂志的习惯,阅读得最多的是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报纸。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当时鼓吹革命的《湘汉新闻》,陈独秀主编的倡导新文化的《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章士钊主编的“以条陈时弊朴实说理为宗旨”的《甲寅》都是他关注的报刊。他在新军当列兵时,每月饷银大都用于购买报纸。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几年,购买阅读了大量报纸。到1927年上井冈山为止,他从来没有中断过,购书费用占了他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支出。

悟道、明志、践行是青少年毛泽东的读书经,从毛泽东的读书经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一个人为什么读书,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如何读书。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充实自己,更是为了改造社会、改造世界,造福社会、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少年毛泽东》读后感

其中最深刻的有两条:一是毛泽东读书勤奋、刻苦,二是毛泽东从小志存高远,长大后不愧为一代开天辟地的伟人。

让我先讲毛泽东的勤奋学习精神。毛泽东八岁开始读私塾。他勤奋读书,总是把要上的课预习透彻,因此,他总觉得课程进度慢,经常要求老师讲些新知识。有一次,老师有事出去了,给学生留了作业。毛泽东一下子就完成了。他闲得没事干,就叫上几个同学一起去游泳。老师回来后发现了,就惩罚他们对很难的对子,对不出的打手心。毛泽东对答如流,老师无比惊讶,就免了毛泽东的“竹笋炒肉片”。对照自己,在学习上碰到一点点小困难就退缩,就想依靠别人帮助,而且在学习时不肯勤奋努力,不肯刻苦钻研,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反而偷懒的理由一箩筐。对比之下,我感到非常惭愧。

再讲讲毛泽东的志向。毛泽东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立志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因此他坚持读书。为了能去长沙读书,不惜与父亲闹矛盾。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多赚钱,可他死活不肯,即使父亲责打他,他都不屈从。最后,父亲只好同意他的决定。他在临走时作了一首诗以铭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他的诗句里,我强烈地感到一个志存高远的乡村少年奋发图强的`抱负和云游天下,四海为家的非凡襟怀。

少年毛泽东是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最伟大的崇拜偶像,他的少年是历史最温暖的记忆。他从少年走来,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新中国的缔造者。

少年毛泽东的读后感

1893年12月26日,在湖南湘潭韶山冲上屋场,诞生了一代天之骄子,世界伟人毛泽东。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为他取名毛润之。

毛泽东出生时,正逢清朝末年,神州大地饱受列强蹂躏,民不聊生。生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从小受母亲优秀品质的熏陶,对劳苦大众有着深厚而朴实的情感。穷苦农民根植于他心中,从而奠定了他的人生世界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毛泽东的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靠种田为生。父亲毛顺生过日子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他上过两年私塾,两手会打算盘。他头脑灵活,过日子会计划,还买进卖出会倒腾,能算账。所以日子渐渐好转。

父亲承担着六口之家的生活重担,长年累月起早贪黑在田间劳作,喂猪喂牛,上山砍柴。他晚上在煤油灯下记账算账,完了还要打阵草鞋才休息。被生活所迫,长期辛苦操劳,他五十多岁就因病离世。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勤劳善良,为人慷慨厚道,菩萨心肠。看到吃不上饭的穷人就主动帮衬,为此常和丈夫发生口角。而毛泽东总是站在母亲一边和父亲辩解。他也常常和母亲一起接济穷人。母亲很溺爱儿子,丈夫打骂儿子她总是护着他。母亲待人和善,温柔贤淑,在八方四邻很受人尊敬。她对毛泽东品德人格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毛泽东说:"我的母亲是一个仁慈的妇女。她是一个损己而利人的人。”他特别欣赏并崇拜自己的母亲。

受父母影响,毛泽东从六岁就随父母干农活。父亲晚上总要抽出时间手把手教他记账,打算盘。他希望家里的长子毛泽东能继承家业,把这个家好好经营下去,做大做强,光宗耀祖。可是少年毛泽东的志向不在韶山,他要走出去,寻找更为广阔而精彩的世界。

休闲时间,他常常坐在池塘边读书思考。他想不通这个世界为什么不平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有一番作为,让穷苦人民过上好日子。1907年,毛泽东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杨柳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可以看出他从小就胸怀大志,能成就一番大事。

毛泽东小时候酷爱读书。为了读书,他不知挨过父亲多少打骂。为了读书,他加倍努力干农活,节省出时间用来读书。而父亲最看不惯的就是毛泽东读书。他读书入迷了,田间地头,饭前饭后,见缝插针,走火入魔。为此父子常常发生”战争”。

有一次吃完中午饭的空隙,父亲又发现儿子不见了。脾气粗暴的他气冲冲找到毛泽东,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你中邪了?看那破书有啥用?老子的话也不听了?”毛泽东据理力争:”我担了十五担肥,干完了才读书的。”父亲不信,亲自检查后心疼儿子,不再言语,低头走开。从此不再强行干涉儿子读书。

毛泽东少年时期读过十几本历史小说。他从书中发现一个很”特别”的问题。这些书的主人公只有将帅,官吏,公子,小姐,而没有劳动人民。他说:”我将来也要写书,写农民和工匠的书。”

停学在家劳动时,他读了《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这本书,内心无法平静。他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父母为了小家辛苦付出,操劳一生。毛泽东舍小家,顾大家,他考虑的是要让所有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父母对他的影响,铸就了毛泽东特殊的个人秉性:母亲的溺爱使他一身傲骨,充满自信。父亲的严厉使他不仅懂得反抗,还学会了自我完善的本领。父母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从他们身上他学会了勤劳善良,艰苦朴素,知恩图报,助人为乐。以后无论走到哪儿,他都以立德树人为本。从而奠定了他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远大志向。

父亲将一个破落的家庭操持成有田有地,有房有粮的富裕家庭。他执着,倔强,坚韧的性格以及具有担当的精神,对少年毛泽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道理,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穷苦农民的道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十六岁离家求学,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誓言,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1910年秋,毛泽东怀着”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决心,走出韶山,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这里,他接受了维新派新思想的熏陶。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青年毛泽东追求进步思想,上下求索。他如饥似渴学习《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积极拥护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组织青年学生勤工俭学。后来在李大钊同志的引导帮助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少年毛泽东》读后感

读了《少年毛泽东》这本书以后,让我对伟大主席毛泽东爷爷有的更深刻的印象。毛泽东很好学,很愿意帮助人,但也很顽皮。

公元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韶山。毛泽东的爸爸读过几年书,十七岁料理家事,年轻时被迫当兵,攒了一些钱,赎回了十亩地,成了中农。毛泽东六岁就干农活了,那时候,他是个有名的'小牧童。毛泽东八岁时在私塾念书了。他总能把私塾的先生教的课文背下来。毛泽东小时侯很顽皮。毛泽东十六岁时去东山小学读书,可考期过了,但堂长让他写一篇作文,看看好不好,好的话让他上学,结果写的很好。堂长就让他上了。1911年,毛泽东考取了长沙的一所中学。1912年,毛泽东离开了兵营,他开始留意报上的广告,他报考了好几座学校。最终上了省立第一中学,入学考试考了第一名,校长和教员们很注重第一名的毛泽东。毛泽东总爱在省立中学的图书馆里看书,他几乎是第一个到图书馆的,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的。毛泽东最喜欢游泳。1915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办了一个“新民学会”。1917年,毛泽东和萧瑜一起游学。

合上书,回想毛泽东爷爷的年少事的这些经历,让我不由得敬佩起来他如此的勤奋好学,真不愧是我们的领袖呀!

毛泽东爷爷您永远是我们中华人民心中的主席。

《少年毛泽东》读后感

毛泽东刚开始叫“石三伢子”,从小就聪明,看过的书过目不忘,四岁的毛泽东就能安静的坐下来听课,背书,不哭不闹。九岁时回到韶山冲,正赶上舞狮大会,毛泽东聚精会神在观看舞狮,出口成章,吟诵诗词,惊呆众人。

第一次跟邹先生学习时,他的才华比邹先生还高。后来,又到周先生那学习,除了好学他还很捣蛋………有好几次,他都把教他的一些老师给气得脸红脖子粗的。慢慢的,他长大了,不在捣蛋,十分聪明好学,看了大量的书,最后走出了韶山冲,走向了时代呼啸横流的大潮。

在毛泽东的诗词里,我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吟出的一首《吟天井》:“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读完这本书,我们要向毛泽东一样,认真学习,抱以伟大的理想,认真的'完成这个理想。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要坚持锻炼,拥有强健的身体;更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什么事大胆的做出来。总而言之,就是要认真学习,坚持运动,关注国家大事,心中有国,不忘历史,抱有伟大的理想,博览群书等等。

《少年毛泽东》读后感

公元1893年12月26日,在韶山上屋场里传来了一个婴儿的哭声,这个婴儿就是新中国的太阳——毛泽东。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少年毛泽东》。少年毛泽东的家境还不错,毛泽东少年时期常常会帮助乡亲们。有一天快下雨了,毛泽东顾不上自家麦子,直奔毛大娘家,直到帮助大娘家收完了麦子才跑回家帮父亲收。回到家时大雨已下了下来,自家的麦子被淋湿了好多。父亲对他大发雷霆,可毛泽东却说:“我们家那么多麦子,损一点有什么大不了!而毛大娘家很贫苦,麦子还要交租!”父亲气得咬牙咧嘴,但没话批评他,自知理亏。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毛泽东很善良,会替贫苦的人着想,这也体现了他从小就立志为贫苦人谋幸福的理想。还有一次,毛泽东在食堂吃饭,看见同学小黑子正愁眉苦脸坐在那儿,毛泽东去询问了一番,才知道他家断粮了,毛泽东不由分说把自己的饭给了他一半,以后每天都这样直到小黑子家有粮为止。

毛泽东是多么友爱同学呀!我也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毛泽东的学习更是让老师佩服。一天,正是盛夏时节,老师有事出去了,临走前叫他们自学不准出去游泳。可老师前脚刚走,毛泽东就对几个会游泳的小兄弟说:“嘿,我完成任务了,你们呢?”“好了,什么事?”“我们出去游泳吧!”这几个同学听了连忙摇头:“不敢去,被老师逮个正着怎么办?”毛泽东看没人敢去就独自一人去了。小伙伴看老师还没回来,也去了。可就在他们玩得正欢时,老师来了,老师一看,生气地说:“你们给我上来!”几个人一下子就站在老师面前,“现在对对子,谁对不上来”说完掏出了戒尺,老师说:“鸡冠花!”“狗尾草。”毛泽东响亮地回答。就这样毛泽东过了关,而别人只好乖乖吃着“竹板炒肉”。可见毛泽东的.学习还是很好的,教过他的老师没一个不夸他学习好的。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养成乐于助人,友爱同学,认真学习的好习惯。这样长大以后才能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为祖国增光彩!

少年毛泽东读后感

读后感悟是指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首音乐,然后把感悟和感悟写进一篇文章,叫做读后感悟。读后感是阅读笔记,是应用写作研究中常用的文体之一。总之,就是看完这本书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东方七色花》是一部关于讲述中国传统节日的动画连续剧,讲的是在很久以后的未来城,由于七色花能量不足,便派了少年航当、筱语和小机器人太平去激活保护未来城的七色花。他们来到了古中国,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这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中激活了代表祝福、缅怀、追忆、敬老、忠贞、团圆、喜庆的七种花瓣,未来城的人也感受到了这些节日的温暖和幸福。小伙伴们一路上遇到郝帅、郝美并救了他们,成为好朋友,并及时阻止了德里博士用机器人代替人类的阴谋,保护了未来城。

其中,有一篇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这篇故事讲了少年航当、筱语、太平、郝帅、郝美五人降落梅花村,那时正准备过新年,可德里博士复活了年兽来打败他们。航当、筱语听说年兽最害怕爆竹,就去山中寻找硫磺来做鞭炮,后来航当、郝帅、郝美三人把年兽引到石头阵中,用智慧与年兽作战,最后太平及时赶到,用鞭炮打败了年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是啊,“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在强悍的敌人面前,光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胜的,必须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才有可能打败敌人,同时故事也告诉我们,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困难时,我们仅凭力气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多动脑,靠勇敢和智慧才能取胜。

东方七色花,七种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传人,中华民族的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深刻的意义、特有的习俗,我们在传统的节日中感受到了亲情、友情的可贵,我们要把这些美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在党的领导下,云周西村涌现出一批抗日积极分子,一些贫苦农民相继入党,并成立了党支部。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1946年2月,她参加了我军反击阎锡山顽军作战的东庄战斗的支前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成长。1946年6月,她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进犯文水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坚持斗争。她以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党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她和留下来的同志一起向各村党组织传达党的指示,组织群众掩埋粮食,并配合武工队镇压了反动村长。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将群众赶到场地上,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问她:“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你‘自白’吧,你‘自白’了,就放了你,也给你一份土地。”刘胡兰说:“你给我个‘金人’,也不‘自白’!”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但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

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细报道,并发表评论,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解放区军民向刘胡兰学习。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共正式党员。3月26日,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1月刘胡兰烈士牺牲10周年时,党和政府在山西省文水县修建了刘胡兰纪念馆。纪念馆广场上耸立着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纪念碑。纪念馆内陈列着刘胡兰烈士的遗物、文献资料、事迹展览,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刘胡兰烈士题词的手迹。2009年9月14日,刘胡兰革命烈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刘胡兰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早已家户喻晓,为了弘扬小小少年刘胡兰为党的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在全国许多中小学校、教室内、外到处张贴着刘胡兰、雷锋等许多革命烈士的照片,在学校广泛传诵他们的革命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担当共产主义接班人时刻努力着。刘胡兰革命烈士先进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

刘胡兰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候、任何艰险的情况下,就是像她那样始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为新中国的诞生、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许许多多革命先烈。刘胡兰作为一个花季少女能够在危急时刻舍生取义真的难能可贵,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刘胡兰那样勇于献身的精神,需要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地努力着、奉献着。

刘胡兰短暂而又悲哀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伟大颂歌,刘胡兰的名字永远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诵,“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到市大众书局,向我推荐了《趣味数学》这本书,刚看到书名我想又是一本辅导类书,有什么好看的。妈妈建议我先看一看再说,读着读着我就被书的内容吸引住了,书的内容真的很有趣,难怪叫趣味数学。

这本书用20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介绍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故事,如摆树叶、军事游戏、填幻方到从幻方中寻找“和”为已知的四维数组、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每一次数学活动都是培养思维能力、想象力、实践力的最好课外训练。它寓教于乐,是对我们小学生进行有趣的、益智训练的好书。

假期中我一有空就拿出来读,书里的很多游戏都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合作完成的,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爱。现在我已经迷上了《趣味数学》,和它成为好朋友了,《趣味数学》真的是太有趣了。

最近我读了小学生最好奇丛书之《30个趣味数学故事》。对数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数字是没有生命的,可是这本书却把一个个数字写活了。这本书充满了朴朔迷离的数学故事,读完后你们肯定会和数字成为好朋友。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自己还不知道的知识。比如无理数,它们没有特定的规律,和有理数的性质不一样,所以导致它们无限的连续。还比如奇数和偶数,我们将偶数和奇数分别加、减、乘、除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独特性质:奇数与奇数之间的和或差都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相乘或相除的结果都是奇数……。

《故事中的数学》这本书是谈祥柏教授写的。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但每个故事中都有关于数学的知识。这一个又一个的趣味故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这本书中,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都讲述着一个关于数学的道理。这些趣味数学,题材广泛,妙趣横生,并且与智力训练巧妙结合,深受我的喜爱。其中几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我不理解的数字道理。比如,书中有一个故事叫“神奇的1001”,说1001是一个非常好玩的数。任意一个3位数乘以1001,你简直算都不用算,只要一眨眼睛,结果就出来了。其办法是:只要把那个3位数“克卤一下接在原始的后面,使之变成6位数学就行了。

看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本来就很喜欢数学,读完这本书以后,使我产生了研究数学的巨大兴趣,让我倍受鼓舞。

我想说,这本书,虽然表面上是在写故事,但它实际上在写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仔细琢磨,确实如此。

请大家都来看看这本《故事中的数学》吧!让我们一起去体验数学的奥秘!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2011年03月28日《人民日报》)。

在我小小的年纪里,我就知道了刘胡兰的事迹,刘胡兰是我幼小心灵的航塔,也是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指南针,正是靠着刘胡兰的这种不屈精神,让我也一步一步走来,不断成长,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的一名。

如今,我再次读刘胡兰的事迹,几乎是泪如雨下,更是感激在心里,也在工作中,我们只有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服务,才能对得起革命,才能让刘胡兰的血没有白流,让刘胡兰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感染着我们。

刘胡兰是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也是妇女中的杰出代表,更是青少年中的优秀人才,她年纪小,但革命志气大,年纪小,革命的心不小,在工作中,在革命中,她虽是一位女同志,但她冲在前,走在先,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一块革命砖。

她无论是做群众工作,还是与敌人作战,都表现出一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敢作敢为,也敢于承担责任,更勇于进取,不怕牺牲。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都少不了她,在革命的队伍中随时都能看到她闪光的身影,更看到一种精神和不屈。

刘胡兰更是生命诠释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面对敌人的铡刀,她不但不怕,而且是勇敢地走向铡刀,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拷问,她没有屈服,而有的上勇敢,更是坚强,也是一种革命的精神。

她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位女青年的事迹,更是中国妇女的一种精神,更是中国革命的一种精神,对她的这种事迹,无论是普通百姓,更是中央领导,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任弼时评价她是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毛泽东评价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是当时革命学习的榜样,更是现在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她的一种精神,一种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坚贞不屈,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只有更好地工作,才是对刘胡兰同志最大的安慰和纪念。

《东方七色花》这部动画讲述的是很多年以后的未来,少年航当和筱语为激活支撑未来城能量核心的“七色花”,借助时空穿梭机来到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历史场景中搜集能量,激活了代表“祝福”“缅怀”“追忆”“忠贞”“团圆”“敬老”“喜庆”的七色花瓣,粉碎了德里博士用机器生命替代人类的阴谋,为未来城延续了文化情感的根脉。

里面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关于团圆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那里面有许多因为海盗的`绑架而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人,他们不就是像现在被工作“绑架”而不能回去看望亲人的劳动人员吗?就像军人、护士、医生、环卫工人等等这些常年工作在外的人,很少能与家人团聚,有时甚至一年都不会回去。但是现在因为科技的发达,许多人就算团圆在一起,在餐桌上,还是一直低头看着手机和其他的电子产品,许多人家里的年味变少了许多,与家人的感情也冷淡了许多。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七色花”也会越来越暗淡,直到消失。

观看了《东方七色花》,我知道了七色花的意义是情,是爱,是生生不息的力量。而寻找七色花的过程中,也让我们明白了虽然人类发明了科学,科学也改变了生活,但如果科学不正确的掌握和应用,世界将会失控并且危机重重。生活不仅需要科学,更需要情感,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维系和支撑。只有当科学充满了爱的体温,才是真正的能够推动未来的力量!

1947年3月,毛主席得知刘胡兰牺牲的消息,当即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大字,对刘胡兰短暂的一生作了崇高的评价。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负不屈,视死如归,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信仰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贵品质,是反抗侵略、反抗奴役,争取自由的精灵,也是胸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党员。坚守实践和初心不是空洞、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践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如既往、一以贯之的坚守,是自己毕生所追求的理想。

刘胡兰,这位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孕育的堪称民族脊梁的民族英雄,以她那可歌可泣的高贵品格、革命气节和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慷慨就义歌,铸就了光照千钬、激励后人的“胡兰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艰险的情况下,都要像她那样始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要时刻做到“坚定信仰、严守纪律、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刘胡兰精神。

自三年级起,我开始订阅《趣味数学》,它是一本生动有趣的课外数学辅导资料。

借用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给人一条鱼,不如教他打渔的方法(或技术)。”就像我们的老师孜孜不倦的在课堂上教会我们学习时的方法或公式。《趣味数学》就像一本教你如何在知识的海洋里“打渔”的杂志——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的要点,更我们掌握了学习中的方法。

《趣味数学》它的内容分为:科幻故事。名人数学家的成长经历。历史故事。开心笑话。脑筋急转弯,以及漫画;它以这些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数学世界的.精彩。例如:科幻故事利用魔法的神奇让我们感到数学世界的魅力和神秘。科幻故事虽然只有一个叫《菜鸟魔法师之黑魔法复苏》,这是一篇每期连载的科幻故事里面的主要人物有:格鲁、贝奇、萨尔、吉米、托比和索拉,他们各有各自的本领以及独特的性格,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爱探险。所谓的菜鸟魔法师就是格鲁,他喜欢钻研魔法。托比是个数学家。贝奇是个语言学家。萨尔是个植物学家。吉米是个考古学家。索拉是个探险家。他们是一个个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人。通过读他们的故事,让我的思维变的灵敏,使我更加喜欢思考和发现问题。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第一册《趣味数学》名人数学家的成长经历中讲的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爷爷,从小就酷爱读书,可惜家庭贫困无法供他读书。小时侯陈爷爷每天一见到自己哥哥放学回到家就缠着叫哥哥讲数学故事。这件事一直被陈景润的母亲看在眼里,她一咬牙把陈景润也送进了学校。入学后,陈景润的成绩优异,可是因家庭困难,陈景润上了高中以后,不得不退学,后来,他在家里坚持自学一学期。从小到大,陈景润都酷爱看书,他与小朋友一起捉迷藏时,手里都拿着本书,然后往隐蔽的地方一窝,等到大家都走光了,他也不知道。有一次,妈妈让他煮饭,因为专注地看书他居然连饭煮糊了也不知道。陈景润有着忘我的学习精神,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因此后来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种酷爱读书的学习精神。

另外,这本书中的开心笑话和漫画让我们在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下学习数学,还用脑筋急转弯的方式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成为一个爱思考、爱发现的孩子。

《趣味数学》让我们在趣味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它使我的学习充满乐趣,也使我变得热爱思考。我喜欢读《趣味数学》。

桌上的台灯静静地亮着,窗外的狂风裹着雨肆意地下着。我的心就像这风和雨一样久久不能平静,让我激动的是一篇《我是中国人》文章。我不禁又细细品味了一番。“我”是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我”总是向别人介绍我的祖国,并在下课时,在黑板上写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短文、诗句。在受到地理老师的歧视时,“我”下定决心,终于在大测试中得了美国人也很少得到的“a”。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心潮起伏。中国是一个矗立在东方,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是留学生的自豪,又何尝不是我华夏儿女共同的骄傲呢?文中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留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当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时,更是发奋图强,最后赢得了包括地理老师在内的所有洋同学的尊敬。

对祖国的爱是一种深沉的爱,当民族英雄邓世昌所在的军舰身中数弹,舰体倾斜时,他不顾一切地开着军舰,向敌舰撞去,拼死一搏;无数个革命烈士为了民族的事业,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可歌可泣!在那奥运赛场上,奋勇拼搏。

联想到2008北京奥运火炬在西方一些国家传递中,受到一些反华势力和分子干扰时,特别是我国残疾人火炬手――金晶在巴黎受到伤害时,我更感到震惊,我为金晶的勇敢而自豪,同时我又看到了全世界华人大团结,支持奥运那振奋人心的场面,祖国为有这些好儿女而自豪。

今天,我们祖国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团结起来为国家多出一份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世人刮目相看。

说起这“趣味数学”我就有些激动!从女儿开始学习“趣味数学”第一节课的那天起,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女儿每天不管忙或不忙,但凡有片刻闲工夫,第一件事情就是喊着要做那个“趣味数学”即使睡觉前趴在床上都会做几页的,看着孩子前所未有的专注和投入,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女儿对任何事物的热衷还从没有过连续多日的先例,但是在金子塔“趣味数学”却真实的“颠覆”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

在学习金子塔“趣味数学”之前我试过用一些自认为女儿可能会感兴趣的方法来诱导女儿学习,但是每次结果都不是很理想。在接触金子塔“趣味数学”之初我真实的想法也仅是试试看而已,直到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看着女儿对“趣味数学”近乎痴迷的情景,我才发现原来这个叫“趣味数学”的东西真的是很“有趣”。

趣味数学的学习现已告一段落,从女儿在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实际状况可以看到,女儿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较以前都要明显的高好多,同女儿交流时也能发现女儿思维的敏捷程度、知识面范围的宽阔程度也都有大幅的提高,某些方面所具有的能力甚至是一般同龄孩子所不具备的,很显然这一切受益于学习金子塔“趣味数学”。

金子塔“趣味数学”能寓教于乐,从孩子幼小年龄出发,有针对性的设置内容,既有利于幼小衔接又普及了日常知识,比较符合孩子现阶段的实际需求。

在教材内容方面,我个人认为有些题目文字描述部分显得冗长繁杂若用类似象形或会意的内容替换一下,教材会更加完美!毕竟在这个阶段孩子所掌握的文字还不是很丰富,如果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的协助势必会影响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另外在教材内容的量上如果能再丰富上一点点那将是锦上添花!比如可在自然和科学知识等方面再有所充实。

对“趣味数学”教材和“趣味数学”的老师,我感觉用“很棒!”两个字概括还是很合适的。

《少年毛泽东》读后感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了。他6岁时就干起了农活。无论放牛、打柴、种菜、挑水、喂猪,还是推稻谷、收割,样样都行。

毛泽东14岁的时候,就被迫辍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每天下地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带着书,一有机会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后面,躲在一棵大树下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有一回,他读书时被父亲逮了个正着,父亲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并罚他在半天内挑15担粪。下午毛泽东再一次地失踪,父亲很容易找到了他,大动肝火。

毛主席不仅爱读书而且乐于助人。在一个秋天丰收的下午,毛泽东在山下放牛,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突然想起晒在家门前场上的稻谷,就赶着牛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毛四阿婆屋前,看见毛四阿婆一个人在收稻谷,眼看稻谷就被淋湿了,毛泽东过去赶紧帮毛四阿婆收稻谷。等他收完阿婆家的`稻谷,自己家的稻谷早就被淋湿了,结果回去被父亲骂了一顿。

看了这本书的故事,我深受感动。毛泽东宁愿自家的稻谷被淋湿,也要帮助别人家把稻谷收起来,使得毛四阿婆家的稻谷没有被大雨淋湿。这种关心他人的品质多么高尚!

《少年毛泽东》这本书写了毛泽东的少年时光,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优良品质吧!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吧!让我们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吧!

少年毛泽东的读后感

第一次牙牙学语,第一次上学读书,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大海……我们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面对众多的第一次,我们或惊奇,或困惑,或兴奋,或满足。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们或重要或不重要,有的已成为我们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痕迹,是岁月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人生中也有许多的“第一次”。但不同于21世纪的我们,毛泽东人生中众多的“第一次”是属于他那一辈的时代印记。

读完《毛泽东的81个第一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回到属于他的那个时代。毛泽东少年时期,中国大地军阀割据,战火纷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呼号,遍寻救世良方,毛泽东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毛泽东青年时期,中国大地上革命风起云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晚年时期,带领全国人民战天斗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敢叫日月换新天。

此书通过毛泽东一生中众多的“第一次”,对亲人、对战友、对人民,甚至对敌人纷繁复杂的感情,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不同常人的非凡伟大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伟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属于他的那个时代的血与火。正是这些非凡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这些“第一次”深深影响着毛泽东,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着全世界。

高中毛泽东传读后感:毛泽东传

读《毛泽东传》,让人不得不钦佩毛主席的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朴实的生活作风,简明厄要的文风,指挥若定的作战风格,充满辩证法的工作思路,处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自傲,没有架子,时时刻刻对革命的各项工作保持清醒的头脑。毫无疑问,毛主席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这些人学习。

共和国前进道路中的曲折和倒退,从毛主席的身上和毛主席的文献中往往可以找到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毛主席对自己一生的工作,认为主要是两点:一是赶走了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一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评价毛主席的这两项工作,第一点大家都没有疑义。对于第二点,用毛主席临终前的话来说: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其实,如何评价毛主席的关键,正在于评价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

一种常见的庸俗的解释就是毛主席是为了党内的权力斗争的需要而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是一种站在资产阶级人生观立场上做的主观主义的解释。它首先认为毛主席的人生价值就是要争取满足个人的权力欲。以此出发,来反对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不对?文化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要人民大众掌握民主的武器,以不流血的方式保持人民政权的永不变色。而其矛头指向的是党内的那些意图走资本主义路线的人。

这些人虽然在昨天反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并赶跑了他们,但是今天他们可能自己就要把自己变成另一个蒋介石,因为他们不能从根本上同自己思想中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而那些以功臣自居的人,被封建主义历史上的论功行赏的观念充斥头脑,不愿意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思想状态,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自觉的走到了革命者的反面。

这种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毛主席如此威望,都觉得处理起来极为困难。只有消灭了这种以功臣自居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否则,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所消灭的官僚资产阶级,又会卷土重来。毛主席看到了这样的局面,所以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因此,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意图用一种和平的方式消灭私有制乃至人民头脑中对私有制的欲望。

毛泽东读后感

要问中国最伟大的领导人是谁,你一定会说是毛泽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年轻时候的事。

毛泽东一回到家里就干起农活来,他帮家里放牛、砍柴、挑水、种田。毛泽东干农活比大人还细心。比如踩田,别人踩两遍,他踩三遍。所以他家的田没有杂草,苗也比别人长的壮。毛泽东有一个同学叫黑皮伢子。他们全家靠黑皮伢子的爸爸租三亩地来维持生活。由于交不起租金,地被财主收去了。妈妈生病了,他的爸爸只好拾柴卖柴度日。为了减轻爸爸的负担,黑皮伢子不吃中午饭。中午同学们吃饭时,他就悄悄离开教室去拾柴。毛泽东知道了黑皮伢子的生活情况,就热心的帮助他。毛泽东为了学习,独自去山东。走时留父亲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与毛泽东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我在家几乎不做事,毛泽东一回到家就做起农活来。毛泽东热心助人、爱国,我阵是比不上。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啊!

高中毛泽东传读后感:毛泽东传

多年来,国际、国内的一些“大学者”们骂了许多年毛泽东,并且骂劲越来越足。毛泽东死了,他再也无法回击别人对他的骂声,但中国和世界上的被压迫人民和一些有良知的人对毛泽东的赞语却也越来越多。毫无疑问,这些骂声和颂歌,毛泽东都听不到了,但这两种声音将永不停息,一千年以后亦或许是这样——这种超越国界和时空的对立的声音就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并将永远证明毛泽东永远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无私无畏的毛泽东离他深深热爱着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上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远去了……但他在成就其事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为我们这个世界展现出一切伟大人物成功的共同的素质及其奋斗的秘诀和轨迹,正如作者谢周勇所言,将会成为“有识之士们一定要学习并将会使自己受益终生、甚至获得成功人生的‘活’的圣经!”,有志之士将从中获得智慧、信念、精神、和力量。沿着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开辟的为人民服务的大道前进,就必将实现人类理性的大同的理想。

毛泽东读后感

导语:小编为您推荐毛泽东读后感范文三篇,欢迎阅读!

读了《毛泽东传》这部书,对毛泽东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

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超人,更是丰碑。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领袖,他领导我们中国人民从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中走出来。他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英雄。

“毛泽东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它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在毛泽东年少时就喜欢助人为乐。“有一次,在一个秋天丰收的下午,毛泽东正在山下放牛,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突然想起晒在家门前场上的稻谷,就赶着牛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毛四阿婆屋前看见毛四阿婆一个人在收稻谷,眼看着稻谷就要被大雨淋湿了,于是毛泽东便帮毛四阿婆收稻谷,而自己家的稻谷却被大雨淋湿了。”这种关心穷苦人的品质多么高尚!我们以后一定要处处以毛泽东为榜样。“在毛泽东十八岁的时候,他考上了长沙专门为韶山所建的一所学校,并为推翻清王朝剪掉辫子,后来又去当了兵。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然而生活的艰难更坚定了他奋斗的方向,几起几落,他不曾退出这只救国救命的队伍。“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如此,并威胁说要回家当农民。”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毛主席一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在前进途中,他探索,思考,实践,终于超越了很多人的预言,使中国更快摆脱了三座大山和苦难的生活,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毛泽东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了他的灵感。毛泽东就如那稳稳泰山,又如那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华山。他有着坚如磐石般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因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众生。

读完这本书,让我坚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因为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将会更优秀。毛泽东,他是中国的'奇迹,是中国人民心中永不屈的龙。

小时候,家里有一尊毛主席像,从我记事起,就见姥姥总是把塑像擦拭的一尘不染,一边擦一边说,多亏了毛主席才有好日子过……逢年过节还要供奉上饺子、水果,所以说,从记事起我就常常听到“毛主席”这个称呼,当时以为是名字,很好奇为什么家里人人都敬仰他,像神一样的膜拜。

那时候家里有两本红封皮的《毛泽东语录》,里面有很多毛泽东诗词,爸爸总是教我背诵他的诗词。我就是通过背他的诗词,开始更进一步的认识他。小小年纪的我,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是单纯的喜爱他的诗词,喜爱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等经典名句,虽不能理解其意境,但是单从字面读起来朗朗?口,感觉上气势如云、豪情万丈。

后来,自己认得字多了,能独自阅读一些文章了,那时候没有电视机,除了看书,自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家里的书也少的可怜,自己能看的也就是那两本《毛泽东语录》了。伴着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我反复翻阅这两本语录,看到自己喜欢的词句就默默记下来,看到关于他的事情,虽然当时年纪小理解不深,但是小小的心里仍然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长大后才明白,他何止是了不起啊,他在很多领域都造诣很深、独领风骚,他的诗、词、文章、思想、军事诸方面都独占鳌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称之为一代伟人当之无愧!我希望,我能通过本书,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他的伟大一生。

毛泽东读后感

写完作业,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上。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本名叫《毛泽东故事》的书。我迫不及待的拿到桌子上看。

当读到毛泽东十四岁因太穷而无法上学时,我不禁涌出一阵怜悯之情。但当我读袄毛泽东在干农活的时候也忘不了看书时。我心里想:我也要像毛泽东那样废寝忘食地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很快就看完了这本数,真是受益匪浅!我体会到了,做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例如毛泽东,他之所以能当上人人皆知的伟大领导者,是以为多年的积累、巩固,才得到了如此的回报。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红军长征吧,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这首诗里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它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看作是悠闲的事,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毛爷爷的伟大。怪不得《东方红》这首歌时刻飘扬在中国人的心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读后感

如何避免两极分化,说到底就是一个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一直努力去解决的问题。邓主席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大会也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毛泽东是中国农民的儿子。因为他生在农村,对农民的疾苦最为了解。早年他做过农村调查,了解中国的社会状况、阶级状况,对农民的社会地位和蕴藏的革命性的认识也最为深刻;对中国革命的动力在哪里,最为清楚。正是在农村的环境里,他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道路,同时又把农民成分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共产党改造成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毛泽东这一辈子,对农民,对这些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是怀着深深的感情的。他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弱者,是真正需要去帮助、去解救的人。因此,他始终把自己当成是贫苦农民的代言人,当成是普通老百姓的代言人。也可以说,毛泽东最大的原则就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站在社会底层民众的立场上,努力避免两极分化,使他们不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他特别担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掌权以后会脱离群众,如果脱离了群众,就要让他们去“洗洗澡”,去接受群众的改造,就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整风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整党整风,包括三反五反,他都抓得很紧。特别是下决心枪毙张子善、刘青山,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被认为是了杀了两个人,管了20年。

毛泽东的一生,成败得失都有。问题是,我们要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要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平台,来看待毛泽东。

中国人常说两句话,“不以得失论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我认为,恰恰是这两句话,给了我们三个评价体系和认识标准。

第一个,就是“以得失论英雄”。这里的得失,有很多种,我们姑且把它理解为“评价主体个人的得失”,也就是指我们评价者从自身的得失、切身的感受、个人的好恶去进行评价。不以得失论英雄,也可以理解为不以我们本人的、自身的得失来论英雄。

比如说中国的老百姓,他们为什么感念毛泽东?还不就是因为毛泽东创建了新中国,让他们翻了身,当家做主人,政治上有了话语权,经济地位有了改变。这种朴素的感情使他们永远缅怀毛泽东。

从个人的得失、个人的情感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这个东西错不错?我个人觉得不错。因为一个人如果完全超出自己的感情来评价,第一不真实,第二很难做到。

但是如果仅仅从个人得失、从自身的情感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全面不全面?肯定不全面。因为这样的认识毕竟是个体的、感性的,很容易碎片化,很容易偏颇,很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所以时至今日仍会出现有的骂毛泽东、有的赞毛泽东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

第二个评价标准,就是“以成败论英雄”。这里的成败,与个人得失相比,更多的是强调客体的成败,或者说我们评价对象所领导的事业的成败。成败是事实,这是一种客观的评价,一种价值的判断。这种基于事实的评价,相比起前面的“以得失论英雄”,要客观得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毛泽东读后感

我对毛泽东穿补丁衣服的这部分内容印象深刻。文章写了毛泽东的内衣和内裤上布满了许多千姿百态的补丁,各种颜色、形状的补丁都有,有的补丁还是用医药纱布做的。毛泽东对外衣的补丁挺讲究的'。补丁颜色尽量和衣服颜色相近,形状也要规矩一点。毛泽东一直穿着旧衣服,直到上天安门,警卫员才请师傅为他做了一身新衣服。

和毛泽东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都比他老人家好,可是我还是不知足!有一次,妈妈拿起一件我以前的毛衣说:娇娇,明天天气冷,你把这件毛衣穿上!我毫不客气地说:那毛衣颜色早就过时了,款式也不怎么好看,我才不穿呢!娇娇,衣服不好看又没有关系,只要穿着暖和就行了!我不穿嘛,就不穿嘛!妈妈深深叹了一口气,似乎有许多心事!

我是多么挑剔啊!衣服过时了就不穿,毛主席那个时候有我们这种好条件吗?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以后一定要向毛主席学习,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毛泽东》读后感

听惯了伟人们的英雄事迹,麻木地赞扬着他们的丰功伟绩,渐渐地,开始倦了。然而读罢《毛泽东》,内心深有触动,特别是对年轻时期的他。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伟人也不是立就的。上帝是那么的公平,他给予了毛泽东富裕的家境,毛泽东用来救济同学、邻居;上帝给了他乡巴佬的孤独与无奈,毛泽东顺此刻苦读书。少年的毛泽东天资聪慧,却不高傲自满。富有抗争精神,却不暴虎冯河。父亲吝啬好财,毛泽东却能如母亲般高风博爱。因此,可以说仅仅是在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的`精神境界就已经上升到伟人的高度。

青年的毛泽东志向高远,宁为凤尾不做牛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何其壮观,又是何其自信。也正是这份自信使得他在后来战争中临危不乱,镇定自若。青年的毛泽东深知中国的衰微,为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毛泽东为自己立下笔名——子任。但腐朽的清政府已麻木不仁,他就决定投笔从戎,推翻落后的清王朝,还国民一个大好河山。

现代社会,多少人感慨教育机制不行,殊不知,这种问题自古有之,而当毛泽东遇到时他没有委曲求全,更未自甘堕落,在几番权衡后,他发愤自学,通读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提升了情操,更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并一直保持终身。也正由于他读书精于思考,有独立创见,才会在后来的反围剿中用兵如神。

青年的毛泽东可谓是个全才,“浑身是胆闹学潮”,观民疾苦读“无字之书”但却有次被人认为是“坏学生”,原来毛泽东觉得自己交友有限,就以二十八画生(毛泽东繁体画数)为名征友,却被女大校长误会是找女生谈恋爱的,也正因为这次的“创举”才有了“小群英会”的美名,才留下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绝唱。

如今的我们也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虽然无法向毛主席一项指点江山,但我们也至少应该具有“书生意气”,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留下不平凡的事迹。让自己无悔于青春,无愧于父母、老师、学校、社会,成为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一起努力吧,青少年朋友们!

《毛泽东》读后感

暑假的时候,我读了一本书叫《少年毛泽东》。主要是讲毛泽东小时候立大志、刻苦读书的故事。毛泽东曾经是我们国家的主席,也是著名的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毛泽东小时候就十分聪明,所以才能成为我们国家的主席。

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学习和生活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一件事情。毛泽东他那时是在韶山上的一个小山村出生的,他长大以后人们觉得他顽皮,就叫他石伢子。有次上学期间教书的先生出去了,毛泽东就带领着他的小伙伴们下塘里去游泳,这件事情被他的先生知道以后,很生气,就要打手心。可先生转而一想,对毛泽东这样倔强聪颖的孩子,不能来硬的.,便说:“我出两个对子,你对得上,免除惩罚,对不上,则要打手心。”

毛泽东不愧是个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了先生话里的意思,知道他的先生还在很生气他游泳的事,他很快就答出来了。先生决定想一个复杂的,就说:“牛皮菜。”,毛泽东想了一下,说道:“马齿苋。”先生觉得这两个对子对的很好,就免了打毛泽东手心的念头。

毛泽东真聪明啊!他用自己的智慧来免受自己的皮肉之苦,难怪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主席。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利用一切机会读书,半耕半读掌握了很多知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多动脑,多读书,长大后为我们的祖国效力!

《毛泽东》读后感

写完作业,我的目光停留在了一本书上。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本名叫《毛泽东的故事》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拿到桌子上看。

当读到毛泽东十四岁因太穷而无法上学时,我禁不住涌起一阵怜悯之情。但当我的读到毛泽东在干农活的时候也忘不了看书时,我心里想:我也要像毛泽东那样废寝忘食地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很快看完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我体会到,做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例如毛泽东,他之所以能当上人人皆知的伟大领导者,是因为多年的积累、巩固,才得到了如此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