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白象哲学心得体会300字(大全5篇)

白象哲学心得体会300字(大全5篇)

作者:琉璃 白象哲学心得体会300字(大全5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象哲学心得体会300字篇一

看这本书是因为周六屋顶读书的话题就是《幸福的哲学》,希望看了能和大家交流心得体会,因为之前看了很多书,对书中内容有质疑有不解,但是周围没有和我看同书的人,所以无人讨论,而对书中的疑惑和想法也只能用文字记载在来。

“愿《幸福的哲学》这本书能解开幸福之谜,解开大家对于幸福的困惑,虽然可能性很小,但我相信,书带给我们的沉淀,将受用终身。”这是7月18日看这本书之前在书上写的一段话。虽然才看到41页的我决定放弃看这本书,但我任然感谢这本书,因为我学会了选择与放弃。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想到了“鸡汤”,可能以前鸡汤看太多,所以总结出了一句话:”喝再多的鸡汤,都不如你脚踏实地地行动。“幸福是什么,并不能因为书中所阐述的内容你就能知晓,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经历、感受等都不是雷同的,对于幸福的定义也有所异同,只要你觉得自己是幸福的,那你一定就是幸福的,没有人能够否定旁人的幸福。

有人会说,没有把整本书看完,怎么能知道一本书的好坏呢?我记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过:想知道一本书的好坏,并不需要整本读完,而只需要读期中的一两个章节就够了。《幸福的哲学》整本书都是周国平在各个学校的讲座内容,所以可能更适合在校学子阅读,让他们不在迷茫中挣扎。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大多内容都是真理,比如“恋爱是有质量区别的,质量取决于谈恋爱的当事人的质量,境界不同,素质不同,恋爱的质量是有差别的。”所以想过什么质量的生活,就要选择什么质量的人,因为选择一个人,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想到青年作家刘同说过:“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恋爱。书中也有观点不能赞同,比如:“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自由活动,而动物没有,动物是不自由的。”动物应该是最自由的,因为动物只需要生存,不像人类,不但要生存,还要生活得很好,再加上金钱名利,就被这把枷锁所束缚了,所以生活在物质世界的人类远没有动物自由。

哲学源于生活,幸福源于感悟。生活中许多微小的事物都能成为哲学家们探究的对象,也能成为我们对生活充满好奇的热枕,不要失去这份热枕,因为这是我们奔向幸福必不可少的过程。

白象哲学心得体会300字篇二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书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冯友兰作品精选”七字,很普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平淡。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匆匆放进抽屉,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没有给你注释,让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并没有沉浸在书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师说的:“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学也是这道理,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感觉很陌生。

渐渐地,我进入书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书中,书中有许多的精华,你唯有“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读完书才明白“啃读”与“悦读”不同,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哲学”的知识,可以丰富思维,增长见识,让人更加智慧。书中有很多历史知识等,读起来也别有一般滋味。哲学就像物理一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许多观点令我佩服,就像书中所说的:“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体验。”它告诉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新的眼光来认识哲学。在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顺应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喜欢这本书那是不可能的,议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内容显得并不太枯燥。但因为书中还有许多古文,看不懂,爱恨有加。书中讲述了许多哲学,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国内的,还有国外的,甚至贯穿整个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学是什么?一切源泉来自哲学,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谈论的东西。例如:“人没有私欲,他的内心像一面明镜。”这句话警醒我们:把自己的内心磨砺得像明镜一般,时刻提醒自己不犯错误,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贪婪所迷惑。

书中精华太多,多得我们都不知从何处说起;哲学的应用范围太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简直无所不包,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

白象哲学心得体会300字篇三

《艺术哲学》这本书在我们学习西方文论史有被提及过,主要是背了丹纳的“种族、时代、环境”三大要素是制约艺术发展的理论。种族是内部原因,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揭示了文艺发展的普遍规律。丹纳的《艺术哲学》则不仅仅是从文学出发而涉及艺术的多个方面。

全篇主要以三个部分展开,即艺术的定义、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艺术品的价值判断。他认为艺术品的最初启蒙是对事物或多或少的模仿,“整个艺术就在于正确与完全的模仿”,这其实跟西方一直流传的“模仿说”有所呼应。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对生活的模仿,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有其内在规律,艺术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亦是如此,而这一规律在他那里被归纳为“种族、时代、环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种族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原始标志。种族自身通过血统和遗传建立的联系不会被时间、地域轻易改变,人们总是对世界上的民族有一些“刻板”印象: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中国人勤劳智慧、非洲土著热情野性……也正是这些“刻板”的印象使得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也使得世界文化丰富多元,异彩纷呈。就像书中希腊从艺术的才能,从乐观的天性,精敏的感官生发出来,进而成就发达的希腊艺术。

但种族天性本能的形成却与环境分不开。环境既有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又有文化、思想、政治等社会环境。“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地域环境上的差异会影响一个种族的性格,像海洋民族,环抱海洋便有了开拓冒险的气质。内陆民族只能守着土地耕织,性格必定保守。像史达尔夫人论证有南北文学就是如此,欢愉优美的南方文学与崇高深沉的北方文学就是社会自然环境的差异所致。再如政治等社会环境影响。丹纳以古希腊悲剧的发展消亡为例,表明不同政治政策下,文学、艺术的不同发展。中国亦是如此,样板戏和报告文学的兴起与政治不无关系。

时代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精神气候。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就会产生悲哀的艺术。艺术创作要符合社会精神大气候,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都会有着相似的社会体悟。同时代相顺,作品才会符合审美要求,才会被接受,才能引起共鸣。李白的盛世繁华放在安史之乱后是无法想象的。同样,杜甫沉重“诗史”放在盛唐之时也是无稽之谈。但这里同样值得思考,在一个时代就必须顺从这个时代吗?也许不一定。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就是身处金钱至上,欲望无限的社会中反思社会,批判现实,促进社会变革、为时代而发声。

而关于艺术品的价值评判特征主要有三,一为特征重要的程度,二是特征有益的程度,三是效果集中的程度。这三个标准是基于他艺术表现事物主要特征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而得来的。“现实不能充分表现特征,必须由艺术家来补足。”这就需要作家的创造力、想象力了。所以艺术创作看的也是一种创造力。像为了突出激愤和悲痛的感觉,故意吧躯干和四肢加长,眼眶特别凹陷等。

总之,《艺术哲学》集艺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以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绘画、雕塑为例,对艺术进行了全方面剖析,文笔极好。同时对黑格尔哲学、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等多学科知识,读完使人获益匪浅。

白象哲学心得体会300字篇四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但是对于希腊人,一直处于海洋国家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但是用现代的角度来看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离海很近,孔子住在鲁国,而孟子所在的邹国也在山东境内。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公冶长》第六节)因此,海在孔子心中是个未知、遁世之处,人迹罕至之处。而这是只有自己的道不行,才会去的地方。而仲由作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一直是以勇气出名。据说,仲由听到孔子的这句话,非常高兴。但是孔子却并没有因仲由的过分热心而感到特别满意,他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说,仲由虽然勇敢,可惜不能裁度事理。)

而孟子提到海的话很简短。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将海和圣人的思想相比,展现了更多不可知不叹的一面。(《孟子·尽心章句上》)看着孔子和孟子对于海洋的未知和惊叹。对比之下,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国家,漫游列岛的经历和感悟和孔孟又是多么不同。

而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不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还生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中。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在冯友兰先生那个时期,中国的参与农业生产的全体人口中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比如周朝井田制、明代的摊丁入亩、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中共领导人在革命中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口号,土地公有制度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

冯先生表达了在一个农业国家里,无论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中国历史上,公元前480至前222年是战国时期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颇为相似。当时中国分裂为许多封建的小王国。每个小国都把“耕战之术”作为国家的要务。最后,“七雄”中的秦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优势,得以战胜其他六国,从而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政治统一。因此中国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因为经济生产主要靠农业,而商业只关系到产品的交换。商品的交换终究要以生产为前提,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里,农产品是主要的产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抑商。

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人不受到重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把民众按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和农这两种行业受到社会的尊重,士通常是来自地主阶级,农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家庭中若是“耕读世家”,往往是引以为傲,例如安徽的皖南黄山下的宏村都会有牌匾写着“耕读世家”,不仅要读书还要耕作,一方面了解格物之理,一方面读圣贤书。还有如湖南也有很重的乡绅文化。

学者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不需亲自耕地,而农民一般被称作佃农,租用别人的土地进行耕种,但是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农业收成好,他们受益;农业收成坏,他们也受连累。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而加上这批学者受过教育,使他们得以表达农民自己没法表达的思想,这种表达在中国就采取了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因此中国的哲学艺术中有许多耕读的传统。目前有谈及中国人民的信仰危机也有类似观点,中国的乡土文化扎根之深,并非轻松可以撼动,当把这种农业文明抽身而走的时候,似乎并未为这些空隙填入新的超道德价值观。

白象哲学心得体会300字篇五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思想者,所以我不也不认为我能很透彻的解读这本书。以下是我对此书发表的一些愚见和愚感,若有不正之处,只因我知识面宽度不够,观者请多见谅。

一张纸上点一个黑点,你问很多人看到了什吗,大多数人可能回答的都只是看到黑点,而不是空白的大部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思想者,或是哲学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试想一下,让一个挑粪工和一个企业老总对比。就算他能以超脱物外的心态来看待这种有点大的贫富差距,他的儿子恐怕不会如此。更何况,这样的挑粪工出现的概率低的无法言明。是否每一个低产阶级都能像本书所言“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岗位。把自己当成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献上一份力,我奉献,我快乐。”恐怕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这样,而大多数人更多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吧!

本书可以说是滴水藏海,短短200多页竟然从生活写到境界,而且其基本内涵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见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深,见解之广。以致于让我觉得我根本没有资格来讨论这本书。总体上我是怀着很恭敬的态度来阅读这本书的。的确此书的文笔流畅,观点更是卓越,但是我确实始终无法以平静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因为我总是觉得书上的种种美好,与现实的黑的白的红的相比,总是像梦幻空花一样遥不可及。或许我只看到前文所说的黑点吧?然而,我想大多数人也只是有且只看到黑点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哪怕有一个人过于突出,就会有一群人心理不平衡,这就是所谓的黑点效应。虽然我很讨厌这种心理,但是小小的虚荣心都会让人产生多多少少的不平衡。只是一种人是通过强大自己接近强者,一种人是败坏道德损己更坏人。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前者的。毕竟人类的道德观念有了穿越洪荒的积累。社会主义只能无限接近,因为马哲里的社会主义没有绝对。就算生产力达到物质和精神都极高的境界,也不会达到绝对的社会主义。有不同就会有矛盾,比如美女不会只有一个人喜欢,有情敌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不和谐。可能会有人说可以公平竞争呢?两个人可以,一堆人呢?当然我说的可能也许是一定陷入极左主义了。再次重复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可以说是当代哲学中最实际的。

但是,共产主义的历程很长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马哲思想与脚踏实地的践行,绝容不得一点冒进。看社会的思维形态,应从生产力水平分析,而不应该空谈理论。现在中国是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但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造成的,其根基很难撼动。没有生产力支持的经济是不健全的。

以上讲的比较宏观,这本书很大一部分谈了哲学与人生境界的关系。当然此处的哲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作者的认识里,人生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作者也在书中指出学了哲学以后,人们的胸襟会变得更加宽广,看问题也会看的更加的高远。的确;哲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确实可以拓宽和改变看问题的视角,所谓站的高,看得远。只有在思想上站得高,才能在视角里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