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2023年寓言二则教案设计意图(精选5篇)

2023年寓言二则教案设计意图(精选5篇)

作者:字海 2023年寓言二则教案设计意图(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标准化对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从发明家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读文后质疑。

3.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重点检查:机械 捍卫 缝纫等词。注意“械”字的读音和字形。理解:装置。标准化。捍卫等词的意思。(随文检查)

三、细读解疑,理解品悟

带着学生提出的以上问题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2—9自然段,看看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学生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小组合作学习:

3.这种方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请联系生活谈谈。(先从文中找出例子说一说。读11自然段,老师提示:“不但------还------”的作用。)

4.课件展示车间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标准化”的理解,感知标准化对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5.教师小结“标准化”的意义: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

(学生画出重点句子,课件出示重点句子,齐读。)

四、总结全文

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呀!它启发我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齐读。)

作业:课件出示

1。从文中找出下列句式的句子,并用这种句式造句。

“你知道------吗?不是------,不是------,甚至连------,是------”

2。写一段话,话里用上分号。

板书设计:

他发明了什么

生产方法:标准化   

三简便:制造。组装。修理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则寓言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则寓言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学习《守株待兔》,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

2、明辩守株待兔人的做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许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字义,解释题意。“株”,树桩子,“待”,等待。“守株待兔”意思是种田人守在树桩子旁边等待跑来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二)介绍作者。

《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战国末期韩国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学生。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荀况的唯物主义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著作有《韩非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检查预习《守株待兔》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3.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借助这三个问题,检查学生初读课文,预习的情况,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做到:

知人物:一个种田人。

知情节:种田人守在树桩旁等着再拾一只跑来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知结果:他的田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四)精读课文,理解句意。

1.指名读1、2自然段。思考: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得到后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出示重点句:

(1)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野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

(2)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后读句子。

4.讨论:“忽然”和“不知怎么的”说明什么?

“忽然”是突然的意思,从“忽然”和“不知怎么的”可以看出种田人事先根据不知道会有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事情发生纯属偶然。

5.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

(1)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拾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2)填空后读句子,说说“急忙”一词说明什么?

从“急忙”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见到野兔撞死后想赶快拾到手的急切心情。

(3)“没花一点力气”,“白捡”又告诉我们什么?

“没花一点力气”、“白捡”说明他不劳而获,很容易就得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

(4)按内容填空:

他________走回家去,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后讨论:

种田人乐的是什么?他心里想的能实现吗?为什么?

教师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读懂内容。种田人乐的是“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他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这个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因为野兔撞死在树桩上,这事是偶然发生的,事先难以预料的,是不可能天天都有的。所以种田人的这种想法是不能实现的。

(6)种田人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指名读第3自然段。

(7)指名回答问题。

“从此”是指从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以后,种田人便“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边等着”,说明他从早到晚不干庄稼活,只一心等着拾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结果是“庄稼全完了。”

(五)细读课文,悟寓意。

1.讨论:种田人错在哪里?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懂得种田人错在他把一件极偶然的事情,看成是不断发生的事情,存在着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2.总结寓意。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练习用规范语言说话。

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寓意,受到教育。

(六)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孙杰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寄托,包含;“则”,篇的意思。)

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

(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

2、查字典,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

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1)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

(2)学生讨论,归纳出思考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

(1)齐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习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就”,表示必然出现的结果。)

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理解1、2句间的关系。(转折)

c齐读第3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

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

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四)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虽然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

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

3.学生自读。

4.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1.在活页纸画制表格

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四、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 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买履者()自度其足() 持度( ) 宁信度() 遂不得履()

(2)文学常识积累: 《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宁信度 ( )无自信也 ( )

有欲买履者 ( ) 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及反 ( ) 市罢 ( ) 遂不得履( )

三、互动探究

(一)基础训练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 通 义: 反归取之 通 义:

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

之:而置之其坐 ( ) 至之市 ( ) 何不试之以足( )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 至之市,而忘操之 ( )

(二)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提示:定语后置)

(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

(3)无自信也 。 (提示:宾语前置)

2.翻译全文,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一层:

(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用课文原句填写)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置之其坐 b.而忘操之 c.反归取之 d.至之市

(二)课内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 ___,作者____ ,_______ (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 履( ) 宁( )

3.解释字词。履( )操( ) 市( )罢( ) 以( ) 宁( )

4.翻译下列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宁信度,无自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