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最新红楼梦读后感到 红楼梦的三十六章读后感(大全5篇)

最新红楼梦读后感到 红楼梦的三十六章读后感(大全5篇)

作者:笔舞 最新红楼梦读后感到 红楼梦的三十六章读后感(大全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后感到篇一

貌合神离、行尸走肉般的夫妻生活,不是陷入了另一种苦难方式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烟般的风花雪月一去不复返了。理想和现实的双重毁灭、精神和肉体都无法取得胜利。恋爱变成病根,女人成了婆姨,男人成了女婿,大观园内一群贵族男女成了世人叹为观止的情爱玩偶。

然而,现代人并不见得会比古人轻松到那里去,相反,他们保存精神之爱的难度更大,阻力不仅来自社会,更主要来自人心本身,它蕴藏的愚蠢和激情似乎仍然大有潜力。斩断了旧问题,繁杂的新问题又在涌现,时代的问号就像一只此起彼伏的九头怪。

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但有时结解决一个难题,却要耗费数千年之久。从《红楼梦》一书到当代文学,这近三百年的时间也许离集体解疑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还差很远,人们仍在迷茫,情感的艰难状态仍然是一个悬念。

《红楼梦》是那个时代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文学巨着。我们在磋叹惋惜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仍在发光的思想,正在离我们这个时代渐行渐远,早从书中不可弥补的疑难断层开始,它已经在做这种反向运动。

红楼梦读后感到篇二

《红楼梦》明线讲述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暗线讲述的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没落。《红楼梦》里有才思敏捷的林黛玉,贪玩厌学的贾宝玉,举止文静的薛宝钗……而我呢?则喜欢宝黛姻缘中的一个。我恨自己不在小说的章节中,不能帮助他们,可是“金玉”姻缘早已注定,我也不能说什么。

当读到《葬花吟》中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时候,我仿佛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花瓣也随风漫天飞舞,花儿那曾经的香没有了。可是谁会去怜惜它们呢?只有寄人篱下、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黛玉香消玉殒之时还有谁来怜惜它们?当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要成亲时,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又有谁来关心她呢?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都烧光了,真让人潸然泪下!我知道,她烧的不仅仅是诗稿,而是她的寄托,她的灵魂!

看完这本书,宝玉和林妹妹的悲剧让我感到十分惋惜。一部《红楼梦》,它声声在控诉:封建、迷信的思想毁掉了多少有情之人。如果薛宝钗当初没有答应与贾宝玉的婚事,如果林黛玉没有入贾府,他们的结局是否不一样?可是冷静下来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一切又仿佛是必然的结果。

红楼梦读后感到篇三

不得不说,曹雪芹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仅把《红楼梦》这一故事写得如此美妙,就连里面的每一句诗词都是尽心雕琢。

《红楼梦》语言优美,每一句话都进过千锤百炼,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他用优美的语言,活活把一个柔弱、聪慧的林黛玉捧到了我们面前。”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似水杏“,把薛宝钗的端庄典雅体现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结构严谨,前后照应,为人物的后续发展处处埋下了伏笔。贾宝玉魂游太虚幻境,看了金陵十二钗,听了红楼十二曲,这每一首判词、每一首曲,无一不与那十二位小姐日后的命运紧紧相连。袭人的汗巾,湘云的麒麟,都与她们未来的归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叛逆者。他反抗当时的礼教,不愿终日与四书五经为伍。林黛玉则是一个才女,她的诗里,充满了女性特有的娇媚。在诗社的作诗活动中,她屡屡夺冠。她的诗,总能让人心悦诚服。

他们不服礼教,冲破礼教的束缚,深深的相爱了。丛林黛玉初来贾府的那一刻,贾宝玉就迷上了她。为她摔玉,当她耍小性子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总是跟在她身后,不停的解释、道歉,直到她原谅。宝玉越来越爱黛玉,为她着迷,到后来,他甚至说,如果黛玉死了,他就去做和尚。可见,他对待遇的痴情非同一般。黛玉也是一个痴情的人,每次的伤心、落泪,都是因为宝玉。为宝玉做香袋,却又因和宝玉耍小性子而把它剪破。她的喜怒哀乐,全因宝玉而变。宝玉因她变得吃啥,而她,又因宝玉香消玉殒。

他们,本是金童玉女,只因封建礼教的欺负,一辈子无法在一起,注定只能成为封建社会下的又一对牺牲品。我为他们感到叹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却只换回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不管《红楼梦》的结局如何,它始终是一部流传百世,难以超越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到篇四

黛玉,就像她的名字,天然纯净的璞玉,却不是世俗妖艳的浓翠,反而是一股烟语朦胧般墨色流淌的黛青。从她的名字,便结着一股轻飘幻渺的忧愁、明澈。也如她那双总是氤氲着水汽的泪眼,带着一抹风露清愁,在我心里晕染开像溪水般纯净的美好。

其实黛玉本就是自然给予的清韵啊!幼时的她,便如窗外的那朵白莲,淡雅,清新。小小的身躯,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品读自然的神奇与秀美。曾记得这样的一幅画面:小女孩端坐在那一池幽泉边,几股青丝伴着叮咚作响的水声静静垂落在一袭素衣上。纤纤瘦影投在一池碧秀中,幽邃,清婉。抬手采撷那带着春色的花蕾,侧耳倾听那融于自然画眉的轻吟。我能感受得到她的一颦一笑,都带着天真的欢愉。她的情思,不只从书本中获得,更从自然中获取。自然给予了她非比寻常的才思,也赋予了她细腻的心灵。一场花飞花落的雨,竟也让她凉薄难当。“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细细品读,她的文字,透着她的哀婉与忧愁。人们只道她尖酸刻薄,可她那葬花的寂寞哀愁又有谁人知晓?她只能用泪水浇灌那份孤芳自赏的忧伤了吧。

不管世人怎样评价黛玉,在我心里,她永远是那朵莲,娴静如她,顾影自怜。她是高傲的,却也是凄凉的。自从母亲病逝,寄人篱下的生活就像命运给她开了一场天大的玩笑。偌大的贾府,试问除贾母的疼爱以后,又有谁可以倾诉依靠?少不的谨小慎微。在她的生命即将结束之时,却没有人来看望。清冷寂静的潇湘馆,只有紫鹃雪雁暗自垂泪。可叹人性之悲凉?可她在我心中亦是高傲的。我喜欢她骨子里的率真直接。并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屏气凝神,察言观色,恪守淑女风范。她敢于做出自己,做自己的林黛玉,在我心中也渲染开那一份烟雨朦胧。她是多愁善感的。她的寂寞,也许只有潇湘馆的几曲幽竹能够触及;她的情思,也许只有纷扬漫天的花瓣可以寄托;她的泪水,也许只能报答完甘露浇灌之恩,再无缘了却心中那剪离愁。她终是他生命里的过客,渐行渐远了。儿时清脆如银铃的笑声只余清梦。抚琴吟诗也只是聊以自慰内心的凄楚。

红楼梦读后感到篇五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每次读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都会黯然。她,无论离别仇,无论四季更,都会潸然泪下。她,就是一棵绛珠草,来到人间“还泪”。她每每与姐妹们吟诗,又总是艺压群芳,不论是海棠社的诗情,秋窗风雨夕的凄凉,还是葬花吟的悲戚,都体现出她那娟雅的诗人气韵。她孤独无依,大观园里没有一个亲人让她依靠,也没有一个知己听她倾诉,只有贾宝玉让她芳心暗动,可他不属于她。于是,她无奈着“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半夜不曾入梦来”。

似因黛玉的死,带走了府中的福气。宁荣府从金银满箱至陋室空堂,真好似“呼拉拉大厦将倾,灯惨惨黄昏近”,宁府中人本来尽坐华堂,到头却他人皆谤。有人因嫌乌纱小,不料枷锁扛身上;有人妄思不劳而获,终被送进铁窗下。红楼厦倾,大观园男女自然无法把控命运。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宝玉偏念木石前盟,可怜端庄女,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却遇中山狼,叹金闺花枊,一载去悠悠。惜春聪慧伶俐,却也独卧青灯古佛旁。王熙凤一生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宝玉一生被无数风情好围绕,但他独对黛玉有淡淡情愫,虽娶了宝钗,但他的心是属于黛玉的。他的入空门,也印证了当年他的诺言:“你死,我就做和尚去”。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独烛前痴叹。才觉清泪落满容,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

一曲红楼呵,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