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小班科学比较长短教案(大全5篇)

小班科学比较长短教案(大全5篇)

作者:雁落霞 小班科学比较长短教案(大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科学比较长短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愉快、活泼的情绪,初步学唱歌曲。

2.感知“××︱”与“×××︱”的节奏型,体验用声势表现节奏的乐趣。

3.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歌曲课件。

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引起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小的朋友,(引出青蛙)看这是谁呀?(青蛙)

2.青蛙是怎么走路的?它唱歌的声音又是怎样的?

二、感知“××︱”与“×××︱”的节奏型,用声势表现节奏。

1.播放课件,感受歌曲中不同时值的节奏。

师:我们的小青蛙朋友是怎么跳、怎么唱的呢?

师小结:小青蛙有时慢慢跳、慢慢唱,有时快快跳、快快唱。

2.理解节奏图的含义。

师:老师这里有两幅图,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哪一幅是小青蛙在慢慢跳、慢慢唱?哪一幅是小青蛙在快快跳、快快唱呢?

3.幼儿看着节奏图,用声势表现节奏。

师:那我们先来学一学小青蛙慢慢跳、慢慢唱,好吗?

三、学唱歌曲《小青蛙回家》。

1.教师范唱歌曲。

师:小青蛙唱唱跳跳它要到哪里呢?(……)我们来听一听(教师范唱歌曲一遍)师:小青蛙要干什么呀?(回家)它回到家了吗的?我们再来听一听。(看课件,并逐句演示图示)

2.幼儿学唱歌曲1—2遍。

3.帮助幼儿学习有困难得乐句。

师: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不太会唱的.,有困难的,请你说出来,我们一起帮你,一起来学。(根据幼儿的需要,单独练习有困难的乐句)

师:你们说小青蛙回家的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那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再来唱一唱吧。

4.以接唱的形式练习歌曲。

师:这首歌曲很特别,里面有很多地方是小青蛙的叫声,我发现,我们小朋友特别喜欢唱小青蛙的叫声,那我来唱前面的歌词,你们就唱青蛙的叫声好?怎么唱呢?(教师示范两句后演唱一遍),你们唱的那么好,我也想来试试,我们换一换怎么样?(如果幼儿觉得有困难,请便上的老师帮幼儿一起唱)

四、歌表演结束活动。

想不想一边唱歌,一边做表演呀?那我们一起边唱边跳吧!(歌表演结束)

活动反思:

《小青蛙找家》一课,选自人音版教材小学一年级音乐教科书第八课。它包括聆听、歌曲和创编与活动几部分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贴近学生的生活,童趣盎然。

音乐;学会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并能创编动作,从中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我整体的教学思路是以“动物”作为本课的主题情境和主线,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看、听、想、说、做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种理念,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说“欢迎大家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今天啊,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愉快的动物王国里参观一下。”这样导入,既促进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他人活动,他们十分乐意。我设计了动物动画卡通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形象,在模仿活动中来抒发自己的快乐。突破以前沉闷老套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爱聆听音乐时,让学生模仿小青蛙的各种形象,并且分小组合作用自制的沙筒和形体语言来模拟夏天的狂风暴雨。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来表现音乐形象,引导他们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这样无形中就让学生理解了音乐,体会了音乐形象,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切的学习方式都应该用符合儿童情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交流合作,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在歌曲教学这一部分,我先让学生充分而完整的聆听歌曲,然后根据歌曲的节奏特点,用鼓声来敲击节奏,让学生通过听音来排击节奏。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歌曲的难点。虽然这种方法对一年级的学生有点困难,但由于平时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所以还是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鼓励学生探究学习,激发创新求异思维,在本课中也有体现。我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进行探究性与创造性的学习,教学中想让孩子们用沙筒来模仿雨声,但是教具有限。于是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看身边有没有什么物件可以充当沙筒来代替雨声。于是就有了在塑料瓶子里装上沙子或者小石子的“沙筒”,这不但满足了全体学生想动、好动的欲望,也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自己为歌曲创编动作打破了以前“照葫芦画瓢”的方法,给孩子们营造了乐学,想学的教学氛围。

《小青蛙找家》有它的光彩之处,但也存在不少遗憾。比如,在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并且随着音乐表现音乐形象时,学生更多是专注于手上的动作,而忽略了耳边的音乐,造成了课堂的紊乱。

另外,学生在模仿音乐形象时,发生了争执,这些都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并且调节。

总之,“感受音乐,体验快乐”是本课的宗旨。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文档为doc格式

小班科学比较长短教案篇二

歌曲《我是棉花糖》旋律轻快、歌词有趣,且棉花糖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糖果,它柔软、易变形的特征让孩子们喜爱着它,所以这首歌非常适合孩子们的演唱、表现。活动中,我以吸引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倾听习惯,表现力为重点,通过激趣、倾听、表演唱等方式展开,吸引幼儿快乐、主动地参与活动。

片段一: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

幼:棉花糖!

幼:压扁了!变长了!

师:看看棉花糖还变成了什么?(教师捏出小兔模样)

幼儿:小兔!

师:看看又变出了什么?(小老鼠)想想还可以变什么呢……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唱一首我是棉花糖的歌。(教师演唱)

反思:小班孩子们对糖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看到老师手里拿着糖了一个个眼睛盯的牢牢的,他们想吃、想看、想玩,但此时如果教师完全满足与他们的需求,孩子的就可能会过度兴奋而导致课堂难以延续,因此教师只是重点让孩子们看,感知棉花糖的特征,让他们对棉花糖一种期待感,神奇感,这样更有利于课堂重点的把握。但是在此环节中,教师提的“想想还可以变什么呢?”这个问题提的有点为时过早,可在幼儿基本掌握歌词后再提问。

片段二:

师:棉花糖变成了什么?

幼:小兔。

师:我们也一起来唱一唱。

孩子们对歌词和旋律还不太熟悉有几个字唱的响,几个字唱的轻。

师:我是一颗棉花糖。再来唱一唱……那我们跟着风琴唱一唱吧!

孩子们对歌曲的旋律以及歌词还是不了解,不能跟唱。

反思:

小班孩子的`乐感和语感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活动中虽然歌词比较简单,但是让孩子们倾听一到两遍后就完整学唱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此环节中教师一定要自己清唱几遍,且唱之前要明确要求:仔细地听一听老师是怎么唱的?当孩子对于跟琴声唱歌的习惯还没建立时,在演唱前教师同样要示范、要讲明要求。要让孩子们带着目的仔细地听,喜欢听。在对个别句的学唱中,如:我是一颗棉花糖,孩子们总是唱不清楚,教师可以玩游戏的口吻说:“变变变,变成棉花糖!”然后带领幼儿学说、学唱我是一颗棉花糖,以此自然而然达到正确演唱的目的。

总之,小班的孩子对于幼儿园的一切都在由陌生渐渐走向熟悉阶段,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满足孩子兴趣的同时更要注重幼儿倾听音乐能力的培养,用自己优美的歌声、轻柔的语调、语气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良好的音乐活动常规。

小班科学比较长短教案篇三

我尝试把反思活动引入幼儿自我评价之中。升入大班以后,在制定班级计划时,把幼儿一日反思作为离园活动的主要内容,教师帮助幼儿回忆在园一天中的某个事件、活动后的收获以及自己最快乐最成功的感受,提出自己需要今后改正的问题,为自己一天的幸福指数打分。刚开始,很多孩子对反思不感兴趣,不乐意参与,有些孩子乐意反思,反思内容往往以好、不好、以后改正为主,反思的内容单一,语言表述模糊笼统,缺乏情境性和具体操作性。根据这个情况,教师对反思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幼儿的思维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当他们在描述具体事例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形象的画面感,判断行为的合理性。因此,孩子在反思中,表述自己在某一个活动或者环节中,自己是怎样做?怎样说?结果怎样?我这样做对不对?当孩子的判断出现模糊时,让同伴集体评价。

孩子关注的一般都是一、二件具体的事件,那么,反思时就让幼儿在大脑中临时筛选,挑出一天中自己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多的实例描述,从描述中让同伴分享他经历事件的心理过程,同时,对他处理问题的方法作一些建议。

孩子语言表达和解决处理问题存在差异性,为了鼓励更多孩子主动参与反思,教师对不同孩子的反思有着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孩子要求自己独立反思,用比较精确地词汇把事件描述完整。能力中等孩子表达行为好坏的原因,以及自己怎样改正的具体方法。能力弱的孩子采用教师提问。

反思需要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或者缺点,对于自尊心强,胆怯的孩子他们会回避问题,不乐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同伴和老师面前讲述自己的心理想法。因此,我请能力强,性格开朗、大胆地孩子以榜样的身份多反思,在榜样的带动下,逐渐引领更多的孩子参与反思。

通过三个月的实施,孩子学会理性的分析自己的言行,能客观地评价别人,自律能力有所提高,同时逐渐理清孩子的行动思维,我们看到反思的曙光渐渐明朗。但是,在反思活动进程中,让老师又产生了新的反思。

首先,幼儿反思,老师也该反思。让孩子在集体面前剖析自己的言行,评价自己一天的表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本着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老师也应在集体面前反思,听听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了解教师的言行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同时,也是孩子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

其次,反思关注事件,突出个性特点。反思依赖情景和事件的再现为载体,那么,是非判断要依托情景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而不能一刀切,形成主观性。幼儿的个性差异大,当孩子遇到不同情景或者相同情景时的态度和行为都有所差异,那么在反思评价中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关注个性特点,而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使得反思教条化。再次,反思内容集中,发言人数适中。一般教师在反思前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提出每一天反思的侧重点,给予孩子选择和预反思的空间,然后,请2——3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反思。留部分时间让同伴间相互评价以及老师对孩子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到“反而有思,思而有获”!

小班科学比较长短教案篇四

在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在上一届大班的班级管理为例,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工作积累。《一张表格,一次进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将班级管理得更加合理化、精细化,使幼儿参与的每项活动,都能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促使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同时更有利于我分析班内幼儿的发展状况,更好地组织班级内的各项活动。

1、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小组我做主。

这是我们进入大班后开展的两项值日活动。上学期时,“我的班级我做主”就是每天安排4个人,分别担任纪律检查员、卫生监督员,每项由两人担任,负责管理好班级里的纪律和卫生常规,每天早上佩戴好老师自制的胸牌,开始一天的班级小主人监督、检查工作。为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尝试管理班级,我们两个老师互相商量讨论,就精心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以单双周的形式进行,两周一轮回后互相交换角色,这样一个月下来每个人都能担任到这两个值日,和老师共同管理好班级日常活动的开展。本学期我们又进行了调整,改成每天8个人,分别担任纪律检查员、卫生监督员、进餐记录员和午睡管理员,这样一周五天,正好每人每周担任一次值日,同时一周一轮换,一个月内每个人都可以担任这四种不同的岗位,而且胸牌改成了胸卡,可以方便幼儿取放、佩戴。

“我的小组我做主”就是每组每天一个组长,挂牌实行自己相应的职责。一开始是孩子们推选的,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每次都是这几个人,为了扩大范围,于是我们又设计了一张小组长轮流表,让每个人都来做小组长,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也发动更多的孩子来关心我们这个大集体,为集体出一份力。实行下来,发现平时总是缩在后面的几个孩子在担任小组长时也干劲十足,管起人来有模有样的,由此我也开始反思自己,老师不要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一定要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这样你会收到更多的惊喜。

2、比一比,谁最棒。

上学期开始我们改良了“萤火虫大比拼”,将评比的内容侧重在学习方面,表格就改成了“比一比,谁最棒”。如10月份开展的是“专心听讲、举手发言、安静入睡、团结协作”,记录表再次进行划分,将本来的每周一张改革成每月一张,节约了资源,也更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的表现。经过一个月的实行后,11月我们就重新设定了四个项目,分别是“坐姿端正、安静倾听、举手发言、迅速入睡”,觉得哪里薄弱了就可以重新进行调整,使幼儿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记录也有每个组的小组长负责,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也体现了幼儿的小主人地位。

3、给自己打分。

本学期为了加强班级的纪律管理,我们设计了一张“瞧,我有多能干!”的幼儿自评表,让幼儿通过对自己一日活动的记录,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表格以一周五天来记录,每天分为四块进行自评,分别是“我喝了几杯水”、“上课举手发言有几次?”、“饭菜汤都吃完了吗?”、“入睡轻又快了吗?”每一项以5分制来计算,采用的是画“正”字的方法,为此还特地在课间练习了一下“正”字的写法。这样一来,一天满分是20分,一周满分是100分。喝水的话是喝一杯画一笔,一杯必须要超过一半才能算一杯;上课举手发言是老师叫到几次画几笔,坐姿不端正、插嘴抢嘴就扣一分;饭菜汤吃完,水果吃完,桌面擦干净,共计5分,一样没做到就扣一分;午睡满分是5分,躺下后讲话、爬起来,入睡慢,均相应扣1分。一天下来,再让幼儿进行统计,以数字的形式记录一天所得的分数。每周五进行总评,80分及80分以上的,能奖励一朵小红花;60——79分的,奖励小粘纸;60以下的不能奖励,这样一来,家长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幼儿的一日表现和薄弱点,幼儿也能自己找到不足之处,督促他们进行改进。

4、向着红花前进、前进。

这是我们开展的为期一个月的争先创优活动,每周颁发十朵红花,这十朵红花需要通过你的努力才可以争取到,为了有效记录幼儿的好习惯,我就设计了这张表格,看看很简单,其实包含了很多内容。每天我们都会定几个需要改进项目让幼儿来争取,如早操动作有力、上课举手发言、坐姿端正、排队快又静等等,做到的幼儿就能得到一颗五角星,到周五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最多的前十名就能拿到本周的小红花。平时都会有孩子到前面来数一数,比一比,所以我就给这个活动取名为“向着红花前进、前进”。

小班科学比较长短教案篇五

这两个星期我们班正进行主题活动《有趣的昆虫》,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活动前,我让幼儿进行了捉昆虫、观察昆虫等前期准备工作,孩子们兴趣可高啦!他们捉来了蝴蝶、小蚂蚁、瓢虫,还带来许多昆虫的图片。活动时幼儿说了许多自己知道的'昆虫,也观察了图片上各种各样的昆虫,但就在我和幼儿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是:三对足、一对触角、一对翅膀、还有头、胸、腹时,张陆奕和屠昊阳小朋友在下面提出了疑问:“蚕宝宝没有翅膀、没有触角为什么也是昆虫呢?”是呀,平时幼儿常见的只是蚕宝宝的幼虫,对蚕宝宝的成虫很少了解,于是我便简单地告诉他们蚕宝宝长大了便有翅膀了,就随即结束了活动。

下午我在写课后反思时,想到上午的回答是否太简单了,孩子们能理解吗,而且,我还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将非昆虫类的蜘蛛当作昆虫介绍给了幼儿,使他们形成了错觉。于是我立刻生成了新的活动《昆虫保安大队》,为幼儿提供了蚕宝宝生长过程的标本、图片,同时还详细的向幼儿介绍了关于昆虫和非昆虫的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的收获是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科学知识。而我的最大收获是提醒自己在以后准备活动时要更仔细、更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