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心得体会(精选9篇)

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心得体会(精选9篇)

作者:FS文字使者 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心得体会(精选9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心得体会篇一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六书纪贞元,三史释今古”哲学体系中的“三史”之一。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1]在阅读冯先生介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时,我对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遥自在人生态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我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庄子,原名庄周,是道家的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与著述被记录在《庄子》一书中。谈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会联想到名篇《逍遥游》里所描绘的那种“为我,放任,避世,空谈”,其实不然,应该是那种“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着至高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庄子对“道”的高深领悟。

一般人如果认为庄子那种避世的心态源自于他对人间情况的不谙抑或无法应对复杂的人世间,那就大错特错。因为他对人世间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人生问题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非凡见解。例如,他详细观察了人的情绪变化,在《齐物论》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乐、虑(忧虑)、叹(叹息)、变(反复)、慹(恐惧)、姚(轻浮)、佚(放纵)、启(张狂)、态(作态)。真可谓全面丰富。另外他还提醒到人不可扰乱人心,他在《庄子。在宥》中这样描写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彊。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说到人心理复杂的情况,恐怕很难找到如此贴切生动的描绘了吧!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并非对复杂的人间情况的无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彻。

正如庄子上面所描绘的那样,有关人的问题是如此的复杂,那么人生还有没有追求快乐幸福和灵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庄子指出必需通过身心的修炼。具体做到如他在《齐物论》中描绘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们排除身体的欲望与心智的执着,做到“无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术语来讲就是“心斋”。何为“心斋”?就如他在《人间世》讲述的“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进一步讲就“心斋”是指心的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饮食戒律。“心斋”的具体作法,就是要逐渐减少来自身体感官的诱惑与欲望,以及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与成见。总之,就是要对“心”进行一番“清理”,摈弃杂念,使它进入虚静的状态,使自己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

由此,关于处世的方法,庄子强调“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随顺外物而变化,另一方面内心保持不变。内心与“道”契合,圆满无缺,在精神自由层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变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顺人而不失己”(《庄子·杂篇·外物》)、“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养生主》)。这些反映的是庄子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十分精妙。[3]“外化内不化”,坚持并有融通,通达和坚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方现了君子处世为人的大智慧。

在他处世的哲学中,最让人神往的一句话是:“泛若不系舟”(《庄子·列御寇》),“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庄子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虚己以游世,虚而待物的人生。“虚”字有单纯平淡之意。泛舟不系,随水而漂,人若无执,则可化解于无形。这也正是庄子“心斋”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通过“心斋”,化解自己的执著和不得已,让心处于虚静状态,达到空灵层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与无形。人心是复杂的,若是任由身体感官去牵引,疲于世俗的诱惑而执着于心,进而耍弄心机,事事计较,那么心就成为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活着片刻也不觉的安宁。因此,“虚而待物”,超越于“我”,达到“无我”的境界,与道合一,不但不会痛苦,不反而随遇而安,像庄子一样“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这是何其逍遥自在的人生呀!不仅令人羡慕不已。

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由于太过执着于世俗之争,丧失了内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轻孰重,不懂得得与失,舍与得,往往使自己在处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内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宁,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乐。我们周遭人们患忧郁症的更是有增无减。有没有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呢?有时,心境就是就是一剂良药。为何我们不学习一下庄子的那种“虚而待物”的人生态度呢?将一切无谓的不得已、不必要的执着“相忘于江湖”,以换的像鱼儿那样遨游于大海的快乐与自由。

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心得体会篇二

钢琴是一种经典的乐器,很多人不仅喜爱弹奏它,更是热衷于欣赏钢琴演奏。随着音乐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钢琴家涌现出来,他们的演奏水平也越来越高。自己也深深地被钢琴音乐所吸引,更是在一次次欣赏中获得了无数的收获和体会。

第二段:体验

近来,我有幸欣赏了一次钢琴家姚钦的独奏音乐会。演奏会上,钢琴家安静地坐在钢琴前,弹奏起了悠扬的琴声,许多人都被他完美的演奏所打动,其中就包括了我。他可以将钢琴的琴音演绎至极致,无论是快乐的舞曲,还是深情的悲伤乐章,都能让人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第三段:深入探究

通过这样一个音乐会,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钢琴音乐的背景知识。从钢琴的诞生,到音乐家们的创作和演奏历程,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一些著名的钢琴家们,他们的实力和风格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欣赏的。

第四段:启示与感悟

在这个音乐普及的时代,钢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随着音乐的普及和学习,钢琴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钢琴音乐带给我们的情感和美好。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多去了解钢琴的历史背景,并像钢琴家一样,用音乐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五段:总结

在这次钢琴音乐会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钢琴家带来的享受和感动,也更深入地了解了钢琴音乐的背景知识。通过这次经历,我体会到了钢琴音乐所传达的不仅仅是音符,它的背后是音乐家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的充分释放。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对钢琴音乐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经典的乐器音乐。

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心得体会篇三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

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仅仅以物质形体的大小来界定强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背道而驰的。大量的事实不胜枚举:周朝一统天下,可谓地大物博,但是,到了周幽王时期,却被一个北方的小小的游牧民族所灭,只落得“不觉胡尘满玉楼”的哀叹。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应该称得上绝对的“大国”,并以“天朝”自居,视海外列强为“弹丸之地”、“蛮夷之邦”;而“弹丸小国”们虽然小,但很强。结果,“大”输在了“小”的手里,被迫向小国开放口岸,割地赔款。在自然界,人们也普遍认为外形越大的愈是强。

七、大与小,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这是说,大与小并不是绝对对立、绝对不同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大的事物如果在内部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变成外强中干、外大内弱的事物。

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会因一时的强大而骄傲自满,放弃机制的改革和优化,以至变成弱小者。也不会因自己的弱小而悲观丧气,而是不断改革,强化机制,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八、当今之中国,无论在地域上、人口上,在世界上是绝对的、无可非议的大国,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还很长,相对于我们大而强、富而美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虽然我们的gdp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跃居前八强,但是,以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4亿的人口折算,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在世界后列,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用大与小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强”,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地域面积的“大”;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的“弱”,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地域面积的“小”。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懈怠,我们的祖国就一定能够一天天变得强大起来。目前,我们已经加入wto,加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俱乐部”,也已经一步步融入了国际社会。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下去,21世纪的未来就一定是属于中国的,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祖国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宏伟目标。

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心得体会篇四

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情感表达。作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艺术形式,书画赏析在当代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赏析书画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内涵丰富,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书画赏析,我感受到了艺术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和愉悦。在观赏书画作品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感受到了诗意、境界和意境的独特美丽。比如,在观赏一幅山水画时,我仿佛亲临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景色和气息,心情也随之放松、宁静起来。这样的美感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书画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其次,书画赏析让我学会了用心去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所传递的信息。艺术作品有时候是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情感和主题,需要欣赏者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素养。在赏析书画作品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从线条、色彩、构图、用笔等方面去理解和解读作品的意义。比如,在观赏一幅国画时,我仔细观察画家的笔法和用色,从中感受到了画家构思的独到之处和表达的情感。我逐渐明白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深意和内涵,并从中获得了一种审美的鉴赏力。通过用心去感知和理解艺术,我收获了一种与艺术对话的能力,也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水平。

再次,书画赏析让我明白了艺术创作需要付出艰辛和汗水。在赏析书画作品的过程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努力。艺术创作需要时间、精力和耐心,需要艺术家对于细节的执着追求和反复修正。在欣赏一幅写意画时,我了解到画家为了捕捉瞬间的灵感和气息,需要在几笔之间做出决策和抉择,这需要他们的卓越才能和经验积累。书画赏析让我更加尊重和欣赏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也让我深刻明白了艺术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书画赏析对于我的心灵成长和情感丰富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欣赏书画作品时,我进入了一个审美的空间,感受到了美的魅力和艺术的力量。艺术作品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思考,让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找到心灵的安慰和满足。在赏析一张国画时,我被画中的人物所打动,他们的神情和动作透露出的情感让我感动不已。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也使我更加热爱生活和珍惜每一个瞬间。书画赏析让我更加乐观、积极,让我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最后,通过书画赏析,我明白了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艺术对于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意义。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有着无穷的能量和魅力。书画艺术是一种高尚而深邃的文化形式,它传递着历史的智慧和文明的记忆。通过书画赏析,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这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和丰富我们的思维是非常有益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通过赏析艺术作品,我们能够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美的力量和艺术的价值。

总之,书画赏析是一种独特而有意义的体验,它让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让人学会用心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所传递的信息,让人更加尊重和欣赏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让人的心灵得到成长和满足。书画赏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内涵。通过书画赏析,我们能够获得宝贵的心得体会,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并将艺术的力量带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心得体会篇五

近一段,读了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分为上、下两本,主要内容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坚持群众观点”、“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等十章,再加上首尾两章:“提倡大家学点哲学”和“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由于我在学校担任中层领导,所以对《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很感兴趣。读这部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李瑞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感情。他说:“我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李瑞环同志的哲学情结。

看了这套书后,我觉得学习哲学,要学习哲学原理,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态度。在我自己的学哲学过程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用结合,时时用生日祝福,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矛盾。

9月,由于工作变动,我被提拔为学校政教处主任,虽然对学校各种情况非常熟悉,但对政教工作只能从头开始,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和一整套工作方法,但还是不全面,不成熟,不系统。

近期读了《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对我的工作很有指导性,我把学到的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次召开班主任、校警、门卫、家长、老师、学生座谈会熟悉了解情况,寻找政教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运用自己几年来政教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一般规律,从实际出发,针对政教工作的具体性、特殊性,和校领导班子成员一道研究确定了政教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得到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可,也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年初根据学校的工作部署,结合政教实际,确定了综治、安全、卫生、矛调、法制教育、德育等六方面工作,确定了具体负责人,并制定了工作计划,既贯彻了学校的工作部署,又结合政教工作的特殊性,工作有所创新,效果明显提高,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这就是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指导工作的实践。

这些只是我在学哲学用哲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也是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工作实践的一些尝试,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方法有所创新,工作效果明显提升,我真正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生受益。”所以我奉劝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们,要好好读这本书,一定会从中受益的。

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心得体会篇六

我是一位对绘画赏析颇有兴趣的人,我常常参观各大艺术展览,观赏各式各样的画作。这让我慢慢地感觉到,赏析绘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更需要我们多角度、多维度地去观察和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绘画赏析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绘画作品。

第一段:注意画面的构图和色彩搭配

在欣赏绘画作品的时候,第一眼显然是画面的构图和色彩。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画面的细节,也需要全面理解整幅画作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对于构图方面,我们可以从画面的整体以及各个部分的分割和联系入手,深入观察画家在布置画面时的用心。而对于色彩,我们则需要掌握色彩情感学的基本原理,理解颜色之间的搭配和情感上的对应关系。在融合对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综合分析后,就能更准确地把握画作主题所包含的内涵。

第二段:注意画家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

当我们想要深入理解一个画作的内涵时,必须了解其背后的创作背景。一个画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其个人生活经历都会对其创作产生影响。因此,在欣赏画作时,我们需要通过了解画家的信息,深入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意境。同时,我们不得不关注画作所处的时代特点,了解某个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以更好地理解画作所要表达的内容。

第三段:注意画作所传递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情感是一幅画作最大的软肋,也是最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地方。画家通过自己的感悟、想象和表现手法去传递情感,使画作变得鲜活、生动。同时,表现手法也是一幅画作的灵魂。线条、构图和微小的细节都是画家在表达其主题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因此,在赏析绘画时,我们需要用心去寻找画作所传递的情感,并通过表现手法去深入解读主题。

第四段:注意赏析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每个人对于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主观的,这与个人的阅历、性格、文化背景以及认知水平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赏析的主观性,并尽量减少主观意见对于判断的影响。同时,要保持客观,准确了解画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力求做到准确把握画作的特点和意涵。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在经过这几段对于绘画赏析的介绍之后,我想对于未来的绘画赏析者提出一些建议:第一,多关注画家的创作和社会背景,对画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二,尽量减少主观意见对于赏析的影响,保持客观、正确。第三,多加观察,用心品味画作中的细节和表现手法。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相信对于绘画赏析的理解将变得更加深入、准确。

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心得体会篇七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该的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自己教育教学方法有了重新的认识。

我要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而这种美的享受来自于宽松音乐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随时随刻都感受到“我能行!”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可以从中获得收益,并付诸于一些实际行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例如:欣赏《瑶族舞曲》,我分段的给学生播放乐曲,让学生体验音乐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首先在简短的引子后,进入了第一主题,情绪优美抒情,描绘了姑娘们婀娜多姿的舞态,第二主题是由第一主题派生出来的,速度加快,节奏便秘,音乐情绪起了变化,更加热烈欢快,甚至有些粗犷,表现了小伙子们奔放的舞姿。中部出现了三拍子的优美旋律,表现了青年们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第三部分再现第一、二主题,人们又纷纷加入群舞的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推向高潮。通过这首乐曲的欣赏,使同学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少数民族的音乐了。

2.引导学生自编动作

低年级音乐教学中,主要是以“动”为主。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心强且情绪极不稳定,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运用体态律动,让学生自己编动作、自己跳,达到自学、自乐的目的。

3.启发学生编歌词

新歌的歌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是以教师的“教读”为主,但有些歌曲,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来编歌词。例如:在教五年级歌曲,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改编歌词,很多学生把他们喜欢的人或事都填在歌词中。并且唱的朗朗上口,活学活用。

例如,在合唱歌曲教学中,我打破以往教师给学生分声部的习惯,而是让学生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告诉他们“你喜欢哪个声部就唱哪个声部”,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接着老师再次鼓励学生:“你能不能试着把较难的声部也唱会?看谁两个声部都会唱?”这样激励的话语、大大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向自己挑战的信心,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

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我的教学经验得到了积累,同时学生们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地努力,我的音乐课堂,一定能充满跳动的音符。

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心得体会篇八

服饰是人们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服饰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意义。对于我个人而言,服饰更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我喜欢用自己的服装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服饰,这些服饰的赏析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段:服饰的装扮风格

服饰的装扮风格是人们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服装的装扮风格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古代,女性的服装风格多以大裙摆、盘发、襦裙等为主,凸显出女性柔婉、端庄的美感;而现在,女性的装扮风格则更为多样化,既有运动风、休闲风,也有职业风、时尚风等等。

第三段:服饰材质的赏析

服饰的材质也是服饰设计师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不同的材质有着不同的手感和质感,在服装设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丝绸的服装给人很强的质感和精神力量,常用来表达女性高雅、华贵的气息;而棉质衣服则更为舒适自然,通常呈现出轻松、自在的气息。

第四段:服饰的色彩搭配

服饰的色彩搭配对于服装的审美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服饰色彩会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深色系的服饰通常会给人更为庄重、沉稳的感觉,而浅色系的服饰则会让人感到轻盈、活泼。将不同的色彩搭配使用在服饰中,可以产生出极具视觉冲击的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段:总结

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服饰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追求服饰自由和个性化,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态度。这正是服饰设计的价值所在,让人们在视觉和精神上得到全方位的满足。

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心得体会篇九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 91 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 84 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03 年 5 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 ( 忘记了作者是谁 ) 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中国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中国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日记,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