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数学教案-分数的意义(模板13篇)

数学教案-分数的意义(模板13篇)

作者:曼珠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教师分享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分数的意义》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和计算的过程,体验归纳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归纳计算法则。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法:情境教学。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师:该怎么列式。

前面我们学习的是整数与分数与分数相乘,这题都是分数乘分数,你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观察这些算式,认为哪一些算式算起来会容易些?

(一)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

1、请学生选择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乘法算式,尝试计算。

2、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

3、举例说明或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

4、小组内交流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

5、组际交流。

6、小结几分之一和几分之一相乘的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

(二)一般分数相乘。

1、小组合作探究:

(1)猜想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请举例验证。

(3)准备汇报。

2、组际交流。

3、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的积作积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的分母。

4、沟通所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前还学过哪些关于分数的乘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1.学生独立写出几个算式。汇总到黑板上。

2.学生观察得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一相乘。

3.举例说明或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

4.小组交流个体学习情况。

5、组际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

(1)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

6、学生按要求活动。

7、组际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可以看作是——。

(2)画图:把长方形的纸先用阴影表示出,再表示阴影部分的,然后打开看一看得到的阴影是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3)化成小数计算。(能化成小数的`)。

1、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并了解学生的计算及验证情况。

2、教师指导和参与讨论。

出示例4,读题。

师:怎样列式?依据什么列式?

由学生讨论得到: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列出3/10×2/3。

让学生独立计算。通过请学生在黑板演算或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演算过程及结果交流计算情况,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并结合学生的演算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分数乘分数》一课是河北省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整数、整数乘分数,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进行学习的。分数乘法在掌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复杂,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力图体现“让学生自己提出、验证计算方法,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总体思路。

整节课设计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提供了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引入阶段,在情景的支持下让学生自己提出并确定学习、研究的材料;展开阶段,分两个层次让学生提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来展示、证明自己的计算方法,使研究过程体现开放与自主,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交流与发展。

《分数乘分数》一课,从情景入手,把较复杂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来展示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课堂的“展开”阶段,从解决“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相乘”到“两个一般分数相乘”,力图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的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分数乘分数”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展示交流。呈现多样化的算法,能较好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即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现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

返回目录

《分数的意义》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引出分数后,短短的一句“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接着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概括,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出要求:

1、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理解一个整体。

(1)、找出各种材料的1/4。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别找到它们的四分之一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

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如何找到它们的1/4的。听明白了吗?

(2)、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规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1/4。

突出整体:

师:这里的1/4是如何得到的呢?

生: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说得不错。只要把这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生:我是把8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3)小结:

提问:刚才我们在不同的材料里找到了四分之一,找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材料不同。

跟进:但我们都把这些材料看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

相同点:都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这样的一份,得到了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2、理解单位“1”。

(1)深化理解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创作: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选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们的1/4。开始吧。

交流汇报:

师:你用几根小棒表示1/4?你把几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你能说说这个1/4的含义吗?(多说几个)。

学生说4根小棒、8根小棒,师:4根小棒、8根小棒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师:说的真好。在数学中,通常把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板书单位1)。

师:如果一个菠萝用三分之一表示,他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呢?——果然如此。

师:如果2个橘子用五分之一来表示,她的单位1,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已经能很快地找到单位1了。

3.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

(1)、找其他分数。

那就请同学们动手涂一涂,用阴影表示出这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写在下方,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数?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2/4。

(3)比较:

师:在刚才同学们动手涂一涂,写一写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了,这几个分数。(课件使用说明:点击课件出现:

师: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分母都是4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

师: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单位“1”。

师:要是单位“1”平均分成5份,分母是几呢?——5。平均分成6份——分母就是——6。

师:分母其实就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不一般呐。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分子各不相同,都差1。

师:分母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取的份数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一份就是1,两份就是——2,三份就是——3。

师:分子其实就是表示——取的份数。

师:同学们不仅观察能力强,分析、概括能力也很出色。

师:我们通过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

现在老师再写一个分数5/9,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已经会用单位1来说了,真好。谁也愿意来试一试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说的真好。如果不是平均分成9份,板书5/(),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很多份,取这样的5份,就是5/()。

师:很多份可以是几份?——2份,3份……。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板书:若干份)。

师:如果取的份数也不是5份了,板书()/(),那么这个分数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若干份,就是()/()。

师:可以取这样的一份,也可以取这样的……几份。

小结:像同学们所理解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理解分数单位。

师: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叫做分数单位。

1/4,2/4,3/4,4/4的分数单位就是——1/4。

师:5/9的分数单位?

生:1/9。

师:5/99。

生:1/99。

师:()/1000。

生:1/1000。

师:老师都还没说分子呢,你怎么就知道分数单位了?

生:分数单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数。

师:也就是说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师:那3/4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5/9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合作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1.填一填。

(1)说说3/5的意义。

(2)同意吗?

(3)3/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点击生活。

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分数的意义。

(1)、我校五年级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1/6。

(2)、长江约3/5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师:还有几分之几的水体没受污染呢?

师:受污染水体多还是没受污染的水体多?——怎么想的?

师:有什么想说的?——要保护环境。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那你希望,长江受污染的水体占长江水体的几分之几呢?

师:大家都有美好的希望,那就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共同来保护环境。

(3)、姚明的头部高度约占他身高的1/8。

师:我们的身体中还蕴藏着很多分数,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一查资料。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返回目录

高中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2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能结合单位“1”描述具体分数的意义。

2.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3.学生在用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概括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建立单位“1”概念。

1.同学们,数学课当然离不开数,看这个数认识吗?(幻灯片出示1)。

2.这可是大名鼎鼎的1,它能表示生活中的许多事物。

3.瞧!一个苹果,一张桌子,一个正方形,一把尺子…。

4.你会用1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吗?

5.学生一一列举。

6.能说完吗?是呀,说也说不完!的确1是万能的,不过听大家刚才说的,一个,一个,好像小朋友们也能说得出来,谁能说点高级点的1,像我们五年级的水平。

7.学生一一列举,适时点评,他说得与刚才同学说得有什么不同?

8.是呀!刚才大家说的是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他说得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1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9.谁还能接着说,能说完吗?同样也说不完。

小结:同学们,看来自然数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由许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其实这个1在我们数学上还有一个更加专业的名字:单位“1”。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自然数1入手,体会数字1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通过用数字1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字1的应用范围,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从而揭示这其实就是数学中的单位“1”,每一种新事物、新名称的学习我们都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中自然地引出单位“1”,水到渠成。

二、借助数学活动,深刻理解单位“1”

2.明明这是4个月饼,你怎么用1来表示呢?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一眼看起来就是1.

3.如果我们把4个月饼看做单位“1”,以它为标准,那么…。

………()。

………()。

……()。

……()。

小结:数学这门学科就是这样,不仅要认真观察,还要灵活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刚才我们把4个月饼看做单位“1”,理解了4个月饼的,继续看大屏幕,这些能看做单位“1”吗?请你表示出这单位“1”的,请在活动单上分一分、涂一涂。

5.纠错、展示学生作品。

(1)(2)。

(3)(4)。

6.抽象本质。同学们,观察大家表示出的,你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

(1)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与分的东西没有关系,分的形状也没有关系!

7.看来表示单位“1”的,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呢?

揭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10.展示学生两种想法。

(1)当成线段(2)看成数轴。

第二种进行评价:这位同学不仅找到了,关键是它没有把单位“1”看成是一条普普通通的线段,而是把它想成了数学中的数轴,真了不起!

12.里面有4个,也就是单位“1”里有4个,刚才的单位1里有几个呢?借助刚才的示意图逐一进行验证!

13.揭示分数单位:

小结:同学们,像这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叫做分数单位,所以就是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分数的意义必须建立在学生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关注让学生发现分数存在的规律现象,抽象出分数的基本特征,提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试着说说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是抽象基础上的概括。在不断认识中建立分数意义的模型,通过观察验证,发现只要平均分成4份,其分数单位就是,理清分数单位与平均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分数单位。

三、深刻认识分数单位,完成巩固练习。

1.的分数单位?的分数单位?的分数单位?

2.你们怎么回答的这么快?我还没有说出分子呢?你们怎么就知道分数单位了?

3.小结:看来,我们学习数学,能出表面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就可能处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们的思维真好!

4.来快速完成一组练习吧!看谁有对又快!

5.巩固练习。

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写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任何一节数学课,脱离不了基础行的练习,练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提升,通过一组题目的练习,增强学生对分数意义以及分数单位的理解,同时把单位“1”里面有几个分数单位凸现出来,为随后的带分数学习做好铺垫。

四、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黄山风景区面积约占黄山山脉的。

(2)黄山年均雨日大约是全年的。

怪不得!这大概就是红树铺燕云、黄山云成海的奇观缘由吧!

数学教案《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分数与百分数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件

一、活动(一)猜谜语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

1、这个东西你100%见过。

2、这个东西的使用期限大概有80年。

3、这个东西现在就在教室里。

4、他(她)和我们当中大约50%的人的性别是一样的。

5、他(她)比你们的年龄都大。

学生猜出谜语后导入新课。

二、活动(二)探究新课

(2)讨论:怎样做才容易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根据什么?

(3)小结: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时,一般要进行通分,使分母相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通常把分母化成是100的分数,这样便于比较。

2、练习。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练习说一说17/100、15/100、98/100都表示什么?

(1)提问: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什么关系?

(2)小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就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3)提问: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关系?应不应该有单位名称?

4、学习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提问:百分数和分数比,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百分数应该用什么形式表示呢?

(1)写法:写百分数时,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表示。写百分数时,去掉分数线和分母,在分子后面添上百分号。

(2)读法:读百分数时,只要把百分号看作分母是100,百分号前面的数看作分子,就可以和分数一样读了。

5、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三、活动(三)巩固练习

1、第105页“做一做”,

2、练习十八的第3、4题,

四、活动(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知道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在什么时候用百分数吗?百分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希望同学们学好百分数并学会在实际中应用。

五、作业

练习十八的第1、2题

课后习题

练习十八的第1、2题

高中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一个分数中有几个分数单位。

3.在理解分数含义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圆片、糖果。

学具:准备一些物体(几块橡皮、几枚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吗?(分数的意义)说起分数,那你能说几个分数吗?

(1)举几个分数的例子如:1/21/34/1511/18等等。

(2)那关于它,你还知道些什么?

1……分子。

—……分数线。

2……分母。

(一)认识单位“1”

老师这有一个圆片,你能找出这个圆片的1/2吗?(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可以用1/2表示,这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

那你能告诉老师,你把什么平均分了?

(1个圆片)。

板书1,我们今天就从一年级学的1聊起。1可以表示一个圆片,那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1来表示。

(1根粉笔、一把尺子、一本书、一个人···)。

这些都是一个物体(板书)。

(拿起粉笔盒、一把笔、往手中看,还有···再往外想,走出教室,全校的学生,再往外,走到街上··,再往外··)。

不是一个物体了,是一些物体了(板书)这一些物体指的是8颗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此时,一年级学的这个1由表示一个一个的物体开始变成了一些的东西。这时的“1”已经此1非彼1了呀,所以这个1是特殊的1,我们数学上把它叫做单位“1”(红字板书)那这个单位“1”包括(手指学生说)。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这就是我们的单位“1”。(语气放重)。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上台汇报)。

(这8颗瓜子是单位1,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用1/2来表示)。

现在请你拿走你单位“1”的2/2吧(学生拿走整个单位“1”)。

老师让你拿走你单位“1”的2/2,为什么你把你的单位1拿走了呢?

(学生解答)。

(学生展台展示,展示完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单位“1”写到黑板上)。

(你还能找到分母是5的别的分数吗?2/5里面有几个1/5,3/5里面有几个1/5)。

还有别的单位“1”吗?

(找不同的单位“1”展台汇报)。

那观察下我们描述的这些分数,我们把_平均分成了两份,这样的一份就可以用1/2来表示。我们把_平均分成了5份,这样的2份可以用2/5来表示。这些分数的意义好似有相同的地方,你认为分数的意义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概括: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3份、4份??3份、4份、5份等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若干份(板书),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板书)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

(请学生说)。

那2/3呢?(集体回答)。

(三)认识分数单位。

回头再看我们研究过的问题,你会有新的发现,在这些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重要。

(请学生说)。

(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三、巩固深化。

听清老师的要求,老师请一个同学来拿,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个分数,你来拿,拿对了,奶糖拿走,拿错了口水咽下,知识带走。(找一男一女)。

(预设:1/9老师很好奇,你为什么让他拿1/9,而不让拿别的分数)。

好朋友说一个分数来拿。

(预设2/8)他为什么偏偏让你拿走两份呢?是不是你的好朋友想着,你拿了两份,要给他也要分享一份呢。

拿走是别人的心愿,可老师知道,他拿这么多,是为了分享,去把奶糖分享给认真倾听的同学吧。

提问:这里的三分之一表示什么?单位“1”是什么?

(1/3大)孩子,你太厉害了,你的数感真厉害,老师下节课要讲的分数的大小比较都被你识破了。

四、感知分数的产生。

看来分数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来看下微课(微课播放)。

同学们,人类探索分数的过程是何其的艰难曲折,但分数的出现方便了人类,当一些整数无法表示时,我们的分数就来到了我们身边。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课上到这,感觉怎么样?跟三年级还一样吗?我们在三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意义,伴随着这个认识,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数学的词语(单位“1”、分数单位)走到这里,我们马上要说再见了,最后老师想借助这几个分数(课件出示)送给大家一句话:我们今后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学习上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样你做事就会十拿九稳,成为百里挑一的人,谢谢,再见。

数学教案-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于百分数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自我建构尤为重要。通过这节课教学,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为今后学习有关百分数其它知识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于百分数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分数和百分数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意义又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高中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揭示课题。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知识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小试牛刀。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

3.完成“练一练”

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分数的意义教案

教材104页例1、例2及做一做。

1、 我能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我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 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圆纸片

1、自学教材104页例1

(1)我得到的数学信息

(2)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我写的算式

(3)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4)通过解答,我发现

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的含义( )

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 ),分子( )。

2、小组合作学习例2

仔细观察,根据问题,写出算式。

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从计算中,我发现分数减法含义与整数减法含义( ),计算同分母分数减法时,分母( ),分子( )。

3.小组展示,汇报。

4.观察例1和例2,我发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 ),分子( )。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应该( )。

5.我能行

完成105页做一做第一题。

《分数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一部分练习。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对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单位“1”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进行了微调,将原先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这项内容调整为比较符合认知习惯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通常用单位‘1’表示”。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加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感悟,促使其主动参与建构。

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找到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了单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分数的意义》教案

要求学生在初步了解分数的基础上,对分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

通过练习加深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单位1的含义。

理解单位1的含义。

(1)在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之后:

请用分数表示2个红的圆。(1/2,2/4)

讨论:同意哪种意见?

为什么同样的两个红圆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分数表示?

那么老师用4/8表示这两个圆,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你们认为还可以用别的分数来表示吗?(6/12,8/16,12/24)

这样的分数你们能多少个?(写不完)为什么?

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两个圆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平均分的份数不同,两个圆所占的份数也不同,分数就不同了)

(2)巩固练习

a、1/2 1/3 1/4 1/6 1/12 1/24

任选一个分数,并在图上用阴影部分表示出来。

b、任选一副图表示出它的5/6。

(3)课堂小结

今天发言的同学请站起来。

全班46人,发言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还有一些同学没发言,请发言过的同学出题,让他们有机会发言。

在练习课的设计上,课本上的练习十分单调,将课外精选的一些练习安排在练习课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

分数的意义教案

课本第75—76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

1、我能通过学习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我能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我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我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准备3张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片。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小组内检查独学部分的题目完成情况,质疑探讨,展示动手操作。

2、自学教材75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通过例1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2)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怎么样变化的?

(3)根据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

5、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分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10个半块月饼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乘法算式13438=5092,写出相应的两个除法算式。

3.举例说明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以分数乘法的意义各是什么?

以上复习题可以指名回答。

二、新课。

教师出示5个半块月饼的教具,提问:

(1)每人吃半块月饼,5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怎样列式?得多少?

(2)两块半月饼,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

教师出示两块半月饼,将它们平均分成5个半块月饼。要求学生按照教具的演示过程列式、计算。

(3)两块半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多少人?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教具演示,再列式计算。

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上面3道题中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再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个算式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已知两个因数:和5,求出它们的积为;用乘法计算。)。

(2)第二个算式呢?(已知积是和一个因数是5,求出另一个因数是,用除法计算。)。

(3)第三个算式跟上面哪一个算式是类似的?(跟第二个算式是类似的,也是已知积是和一个因数是,求出另一个因数是5,用除法计算)。

教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它跟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不一样?(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3.教学分数除以整数。

教师出示例1:把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教师:根据题意需要用什么运算来求出得数?并列出算式。(应该用分数除法来做,算式是2。)。

教师:这个算式的含义是什么?米是几个米?应该怎样计算?试试看。(表示把米平均分成2段。米是6个米,实际上是把6个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米?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教师板书)。)。

教师: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

教师:把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计算?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算法来算?(把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米?可以看作是求米的是多少米?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把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计算。(让学生自己计算,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做完后,让学生讨论,就这道题来说,哪种方法可行?哪种方法不可行?为什么?

分数的意义教案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的意义。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认知、实践操作能力。

b、在理解单位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说出分数的意义。

c、知道每个分数中的分数单位。

d、在实际生活中学会用分数表示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

2.认识单位“1”,知道分数单位,使学生知道在实际生活中一个物体,一些物体,计量单位等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

3.知道分数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会用分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并在实际生活中会应用分数解决问题。

1.导入。

2.提问。

1.出示例1: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结合生活实际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或画一画)。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概括分数的意义。

3、找个别学生说,后师总,齐读。

4、出示1/8、2/3、3/4、7/10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单位1,说一说议一议。

5、师总。

6、看图结合实际,说说哪些可以看做单位1。

7、学习分数单位,过程(略)。

8、学生举例说明:a、分数的意义,b、单位1,c、分数单位。讨论交流。

1、出示图(小黑板)学生看图完成练习。

2、拓展。

3、复习分数单位。

4、练习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5、举例生活实际说说分数。

a、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b、师总。

p63页1、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