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优秀8篇)

2023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优秀8篇)

作者:HT书生 2023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优秀8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的重要参考,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了解该类文章的写作结构、语言风格以及表达技巧。为了写好一篇范文范本,我们应该注重文句的流畅和连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一

编者按:《安娜·卡列尼娜》是今年春节在老家的几天,重看了三分之一篇幅。随手做了一些笔记。现在发一部份。会接着看,慢慢继续分享。

同时,也很想可以有更多的朋友在工作之余,能稍微拒绝电视娱乐,拿起这些书来。又想如果大家看了又乐意分享(摘录、抄写、朗读或书评,形式不拘),可以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展示和交流,然后再根据大家兴趣办线下读书会,多好啊!有兴趣的朋友,期待加我个人微信dlddzz。

下面还是附接受打赏的二维码,希望不要让有些朋友感觉不好。是想其他朋友以后也都这样,认真读书和分享,读到的人都以自己的价值判断用零钱来给点反馈,形成一种互相支持的良好循环,共同推动一种阅读的氛围。

作品从奥勃朗斯基的出轨写起,和安娜后来的出轨相映衬,意味深长。真正出轨的,只安娜一人,其他人都在常轨(这点得满满说清楚)。

这是一个正常人。有着健旺的生命力从他体内溢出。他出轨,那么普通而正常的事件;作为妻子的陶丽第一次发现,她痛苦仓皇,力求挽回女人的尊严,吵架,也是普通而正常的。挨骂后奥勃朗斯基睡觉,梦中听到歌声而笑了,醒来,想起夫妻矛盾,烦恼几分钟,很快就又忘了。他“对待自己是诚实的。他不能欺骗自己,不能装作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他是“多情的”,他“不能再爱她了”,“这一层他并不后悔。他后悔的是没有把那件事瞒过妻子”。他为这生活处境感到难过,可也没细想。他来办公室,即刻容光焕发,这个英俊男子,这个生命力健旺的人。

正常的人和他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心理。他的关心政治和谈论政治,他的观点和信条,他的善良,他的适应现实的能力,他的安适之感和一些小烦恼,都是正常得毫不出轨——性出轨也是那么正常得在该有的生活的轨道。

以出轨写常轨,这个开头真好。

列文出场。和奥勃朗斯基构成反衬,两种生活与人的形态。

列文与奥勃朗斯基关于爱情的谈话。

对于奥,这已经过去的爱情,是生活无法卸去的负担,是一个男人的叹息。而对于列文,这正在来临的爱情,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此刻的生命中分量如此之大,“生死攸关”,纯真得不能有一点亵渎,它让人感到害羞,感到自身的卑微,感到心灵紧张虚弱的颤动。

彼此为各自的爱情体验而争执:在奥勃朗斯基眼里,女人已变成肉身的诱惑,列文怀着纯情之心嘲笑和反驳。他们是不同的,但细节是:列文终于有理解的笑容了,他无法在诚实的内心完全反驳奥。他突然意识到了肉身曾经的罪,“你说的话也许是对的。很可能是对的……可我说不上来,实在说不上来。”(p63)列文说。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奥勃朗斯基补充。

列文叹气,分神。有些东西,是他不愿意去想的。

好人列文,想到他落魄的哥哥。“他想从此忘记这个不幸的哥哥,但又觉得这样做是卑鄙的。这两种思想在他心里斗争着。”这样的雷霆之声,悄无声息地隐藏着,好像随意一笔。

列文与吉娣在溜冰场见面。开始,吉娣热情欢迎列文,他在她心里是亲切的。然而——

“同您一起溜,我也就更加有信心了。”他说,但立刻因为说了这话而感到害怕,脸都红了。果然,他一说出这句话,她脸上亲切的表情顿时消失,好像太阳躲进乌云里。她变得冷冷的了。人很难自然欢悦地接受一份感情,是因为人有害怕。感情往往是一种归属,它用来给这个,就没有了给那个,是这样的吗?因为不能同样程度地回报那表达者,所以羞愧,害怕,乃至厌恶逃避。人被感情所占有,生命的大海于是成为河流,有了它的规定的轨道。

列文到吉娣家里,当面向她求婚。

“她眼睛避开他,重重地喘着气。她兴奋极了,心里漾溢着幸福感。她怎么也没想到,他的表白竟会对她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但这只是一刹那的事。她想起了伏伦斯基。她抬起她那双诚实明亮的眼睛望着列文,看见他那绝望的神色,慌忙回答:

‘这不可能……请您原谅……’

一分钟以前,她对他是那么亲近,对他的生命是那么重要!可此刻,她对他又是多么隔膜多么疏远啊!

吉娣崇拜施塔尔夫人。可是,当那么一天,她带父亲去看她,借由父亲的眼睛,毁灭突然变了。

“是我活该,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装出来的,不是出于本心。别人的事同我有什么相干?到头来弄得我成了争吵的原因,仿佛我做了人家没叫我做的傻事。因此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假的!……”

“可为什么要装假呀?”华仑加低声说。

“哎,多么愚蠢,多么可恶!我完全不需要……一切都是假的!”她说,把伞打开又收拢。

“为了什么目的呢?”

“为了要在别人面前、自己面前、上帝面前显得好一点,为了欺骗大家。不,这样的事今后我再也不干了!宁可当傻瓜,也不说假话,不骗人!”

“到底谁骗人哪?”华仑加用责备口吻说。“您说话仿佛……”p320

人和人如此不同。内心最深刻的需要的不同。人世有不同的道德。

伏伦斯基的功名心。和谢普霍夫斯科的对话。p416

一切都在开始时候就昭示了结果,可是,我们还得看着安娜如何跳进去,送命。构思时,作为道德家的托尔斯泰开始想要谴责,可真正写作时,文学让他选择了作为人去面对和挑战虚无。安娜真正出场,她爱,然后撕裂,毁灭。这里没有其它的价值支托,没有社会赋予的意义,没有理解,没有其它理由,纯粹就是爱情燃烧然后寂灭。其他人都在常态里,也许应该说,那一切都不能构成和虚无的对话,唯有安娜这个生命。——这是小说的命脉,也是在这点上体现了作家的真诚和勇敢。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二

1、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2、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

3、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4、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5、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6、“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7、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

8、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9、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10、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11、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12、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13、弗龙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黑发男子,不十分高,生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决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姿,从他的剪短的黑发和新剃的下颚一直到他的宽舒的、崭新的军服,都是又朴素又雅致的……当他走近她的时候,他的美丽的眼睛放射出特别温柔的光辉,脸上微微露出幸福的、谦逊而又得意的微笑(列文这样觉得),小心而恭顺地向她鞠躬,把他的不大而宽的手伸给她。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三

六年级刚开学时,李老师就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就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还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中的其中一本。这本书的构思很精妙,条理简洁明了,文章很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记叙的是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战争年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这本书也很好的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与残酷。

我体会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这位夫人。她是一个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从来都不开心,从来对自己不是很关心。她总是在关心别人,就算是一个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不断进步,事业最终蒸蒸日上。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人也是这样,她也有缺点,但是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所能及的。她的亲姐妹有很多,当她堕落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对别人品头论足。她的这个优点在她之后的事业上使她事半功倍。我们也要做到不对别人品头论足,争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这个年代是一个战火弥漫,混乱的年代,是一个法西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年代。贫穷的人家,上一顿饭吃饱了,下一顿饭都不知道在哪里。我们现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这本书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有着明显的对比,我们不能挥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随意糟蹋金钱,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当的地方。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四

六年级伊始,李老师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这本书构思精巧,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我们从未经历过战争年代,这本书很好地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和残酷。

书中我最了解的人是安娜卡列尼娜夫人,她是个很有钱的人,但她从不快乐,从不为自己着想。她总是关心别人,即使是一个陌生人发生了什么事,她的心情也会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她靠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取得进步,她的事业终于越来越好,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缺点,但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她有很多姐妹,当她摔倒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不在乎别人的眼神。她也很少评论别人,这一优势使她在后来的事业中加倍成功。我们也不应该评判别人,要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混乱的时代,穷穷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而现在的我们在吃穿方面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本书与我们现在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应该随意浪费我们的生命或金钱,而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花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五

然后我看伍昭荣好像特别讨厌安娜……我没有针对的意思……我只是觉得说安娜就是悲剧制造者,她还是有理由感到一点委屈的……不管多么不赞同什么家什么者说她是什么样的受害者,但却是不能否认这些因素对安娜之死的推动作用……比如社会舆论,我觉得社会舆论对其他的出轨贵妇没有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那些贵妇的丈夫比卡列宁对妻子更没爱情,所以根本不在意;而且也没有卡列宁注重功名,或者本身就没什么追求所以又不在意,然后大多又仅限于女人和花花大少之间的谈资,反正也没人多么正经的看待这个事情,也就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影响。而安娜和卡列宁就不一样了,安娜出轨时的卡列宁正在力推自己的政策,处在风口浪尖上,安娜又偏偏不像别的贵妇只是玩玩感情,她又比别的贵妇漂亮和传奇(起码在托尔斯泰笔下的形象是这样……),她动了真情还要破釜沉舟,这样的“与众不同”使得男的(尤其是卡列宁的政敌和对卡列宁别有用心的人)、女的都谈论,这谈论的范围都大了不知道多少,自然影响也更深。

第二,安娜没那么厚脸皮又敏感,其实也在意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只是相较于感情她愿意隐忍,结果忍一会又忍不住,她不断地提醒社会名流阶层来谈论自己,然后自己又受不了,就把自己逼疯了。弗伦斯基这个小青年也是有名声、长得帅,有仕途野心和晋升机会又都放弃了,自然社会哗然,焦点都在他和安娜身上,他作为所谓的“追求有妇之夫成功的青年”背负的评价和安娜不同,安娜的相对要痛苦些。

第三,卡列宁与安娜、安娜与弗伦斯基之间各种事情的反复无常和问题的解决无能却是给了安娜很大的压力,这无可厚非……她是两边关系的纽带,自然承受的东西就多。她本身又自觉很爱弗伦斯基,特别看重自己的这份爱情,所以把所有的东西都夸大来看,她也确实给自己的死亡悲剧一个巨大的推力。别的贵妇没有这些问题,也不给自己这样的压力自然对自身影响就小一些。

主要是我不怎么喜欢弗伦斯基,比较之下我就挺喜欢卡列宁的了。

弗伦斯基这个小伙子吧,我是不喜欢的,虽然他有着高颜值和高情商,但是我首先不喜欢他对自己和自己朋友的过度自信,什么“风雅、英俊、慷慨、勇敢、乐观、沉溺于各种情欲而不会脸红,对什么事都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我觉得这种盲目的自信和骄傲太幼稚,我承认弗伦斯基是个可以交友的人,但我决计不会和这样的人恋爱甚至结婚。他说自己慷慨,却仅仅只是对赌徒罢了,这是我不喜欢他的第二点——他的原则,什么“可以欠洗衣工的钱,不能欠赌徒的钱”,什么“对女人可以胡说,对男人一定要诚实”,不得不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三观跟我太不合了。弗伦斯基这个人年轻、冲动,缺乏物质基础,却又有着公子哥姿态。我觉得他后来对安娜的冷暴力比卡列宁得更严重、更残酷。而且安娜生女儿的时候,尽显弗伦斯基的懦弱,我是不喜欢这样无法使我进步的男士的。故而,对卡列宁这样稳重,又有点傲娇的人物好感倍增。

说实在的,这本书里我比较喜欢卡列宁和吉娣……所以,最后我就想说说我也挺喜欢吉娣这个小姑娘的,她起初想跟弗伦斯基好,她妈的作用不可忽略,这就跟安娜和卡列宁的结合,卡列宁姨妈么姑妈的媒婆作用不可小瞧一样,都是对感情朦朦胧胧的人被貌似精明的老女人操纵了。后来她没跟弗伦斯基好成,抓狂了一阵,她抓狂得比安娜早、比安娜及时,又比安娜谈资少,所以有方法、有机会解决。看看她治心病时候遇到的人,再看看安娜身边的人,她俩的命运就必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不是有句话叫“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看他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么。然后她和列文结合后她很愉快的做起身为“夫人”和“母亲”该做的事,而安娜不一样,安娜还没青春少女呢就承担了不想承担的责任,就现在沉默中爆发后在沉默中灭亡了。所以说,要么早点认识自己,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并勇敢的选择,要么就爱上自己要做的事(这句话简直是现代鸡汤畅销文风,我自己都受不了了)。

一时之感想,未曾仔细斟酌字句。期待浏览者的观点和建议。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六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以下是由本站pq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600字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乡下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在已经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却仍与家庭教师相爱,与他的妻子杜丽闹翻。而赶去莫斯科为哥嫂调节的安娜,却在车站认识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渥伦斯基。于是,这个纠结的故事就这样华丽丽的开始了。

话说当时,杜杜丽的妹妹吉提正暗恋渥伦斯基,可渥伦同学却无心娶她。十分不巧,爱着吉提的列文从乡下赶来,在舞会上向吉提求婚,却被当场拒绝。在同一场舞会上,渥伦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顾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来安娜已经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觉得渥伦同学有点一根经,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 ——喂,我是她丈夫,别把我当空气。本来吧,这事到这也差不多要结束了,可是当时艰辛谁人知?没想到安娜和渥伦斯基,一个里应,一个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儿来……天理难容,也注定了他们的悲剧。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么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爱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不过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己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爱情。

可是,最后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爱情”。而这个“爱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爱情固然美好,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爱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爱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起。

不过,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爱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现在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现在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爱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因为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人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人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要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七

安娜为了调解哥嫂纠纷来到莫斯科,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邂逅。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中蕴含的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使渥伦斯基为之倾倒。

安娜在归途中发现渥伦斯基也同车而行,她心神不宁,却又兴奋,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在一次宴会上渥伦斯基向安娜表白了爱情。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间过长,引起人们议论,回到家卡列宁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礼仪、遵守妇道。而这种官腔和说教反而使安娜关闭了心灵之门,从此她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上终于暴露:当渥伦斯基的马摔倒时,安娜的态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认了她是渥伦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宁却要求安娜一切维持现状,只是不许在家里接待渥伦斯基。

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可是安娜病愈后又无法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终于不等丈夫同意离婚,就与渥伦斯基一起到国外去了。

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时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一次在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这时,她朦胧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这仿佛暗示了她的归宿。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她的痛苦也永远摆脱了。

安娜是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但同时又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道德规范束缚因而充满内心矛盾的贵族妇女形象。同时,她也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

当她不懂爱情时,身不由己的嫁给了虚伪,冷酷,自私自利且与自己年龄悬殊很大的沙俄政府官僚卡列宁,并与他维持了八年平静而无聊的婚姻生活。随着她个性的成熟和人格的独立,她开始对自己的婚姻状况感到不满,她越来越明白她不可能从卡列宁那里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她也不可能爱卡列宁。她的内心燃烧着一把火,这注定她不可能从一而终,而是会拼死追求幸福,宁可遭受社会唾弃,也要过上真正女人的生活。

当她与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斯基相遇时,她那长期被压抑的人性和爱欲终于冲破了种种道德观念的束缚,她不顾上流社会的非难和攻击,大胆的向伏伦斯基表达了火一般的爱慕之情,俩人很快坠入情网。安娜因私情怀孕,虽切齿痛悔,又大病一场,但还是弃家而走,依伏伦斯基而生。

这也许是女人共性的悲哀,把自我全放在一个男人身上。安娜也不例外。与伏伦斯基在一起,她体验了偷偷当一个情人的甜美和紧张,品尝了私生子的痛苦和与死神相见的恐怖,经受了忏悔,认罪,再反悔,再决心私奔的挣扎,享受了与爱人相伴出国旅行的幸福舒畅......她对伏伦斯基倾注了全部的爱。可是安娜并没有意识到,她那如火如荼的爱伤害了伏伦斯基的自由,她想控制伏伦斯基的全部生活,甚至垂死挣扎时,还自己以为“他不敢不爱我,不能不爱我”。伏伦斯基感到她的爱是“沉重”的,“阴沉”的。所以他逃避安娜,这无疑是安娜走上极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临死前的安娜不再信任任何人,她怀疑伏伦斯基与索多金娜幽会。她的思想行为处处走极端,觉得她“从来没有像恨伏伦斯基这样恨过任何人”,决心要用死来报复他,一会儿跟他大吵大闹,一会儿低三下四的向他认错。她突然有了很多错觉,一会儿像见到了儿子谢辽沙,一会儿好象伏伦斯基在亲吻她,一会儿听见伏伦斯基在说粗鲁的话,她忽然梦见一个小老头在敲一块铁板。她莫名奇妙的恐惧,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她盲然不知所措,烦躁不安,胡思乱想。她忽然热衷于梳妆打扮,心想只要打扮的漂亮了伏伦斯基就不会离开她。她一会儿决心去死,一会儿又自言自语“不啊,怎幺都行,只要能活着”......安娜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混乱和自我误导下一步步走到那火车轮下......

这样的爱情从一开头就是一场灾难,它从伤口出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伤口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渐渐她便陷入恨意与悔意的深渊中。在这过程中,她折磨了那些无辜的人。安娜就这样由一个思想单纯的贵族妇女而演变成一个思想复杂,充满怨恨的可怜妇女,就如渥伦斯基回忆第一次见到安娜的模样。当时也是在火车站上,她是那样神秘,迷人,充满爱心,自己在寻找幸福,同时也给别人幸福,而不是他记忆中最后一刻那种冷酷,复仇的形象。安娜虽有反抗社会的勇气,然而却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惯性生活,即使她最后选择以死来控诉社会,她的思想也太狭隘,她的死也是犹豫不决,矛盾的,以至于在死前那一刻,她被自己的做法吓呆了。“我在哪儿?我在做什幺?为什幺要这样?”她想站起来,想往后闪开,可是一个庞然大物无情地撞在她的头上,拉住她的背部。

因此很明显,她的自杀并非是想与社会彻底决裂而是以死来实行报复,假如在自杀前一刻,渥伦斯伦在他身边,我想无论如何她也舍不得这样做。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不用说在当时社会,即使当代,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种因赌气而选择以死来惩罚“敌人”,解脱自己的人。

在安娜的身上,我很自然地看到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影子,某些家庭潜在的危机。生活并非太多矛盾在为难我们,而是我们将太多的时间用在缠住这些无中生有的矛盾以致于栽倒在这些矛盾的旋涡中。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八

近日,利用空闲读点名著,偶然逛商场买了两本名著,一本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一本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几天的空闲时间开始读《安娜》。看书中有一些体会不吐不快,写来分享。

半年前看过名著改编的电影,女主由法国影星苏菲·玛索主演,她的迷人和惊艳的扮相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剧情已经有所了解,就从中间开始看起,也就是安娜与他的情人渥伦斯基坠入爱河,并产下女婴开始看起。二人的恋情公之于众后,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压力和情感压力,安娜生了一场大病,伤心欲绝。她丈夫阿列克谢感到屈辱和羞耻,但看到这个情况,宽容了她,并同意与其离婚。感动于丈夫的大度与宽容,安娜并不愿意离婚,只是维持现状。之后安娜带着新生的婴儿与情人一起去意大利疗养。一走就是三个月,期间其丈夫和儿子度过一段艰难时光,阿列克谢还要背负世人的议论和嘲笑,被带了绿帽子还是那么无动于衷,不为所动,在婚姻关系存续时,允许妻子与情人出国疗养。

安娜自然是在国外度过一段愉快时光,日子过得似乎很幸福。但好景不长,回国后的安娜禁不住对儿子的思念去看儿子。渥伦斯基也要考虑重回社交界,使上流社交圈承认二人的关系。

生活在爱情中的女人往往看不清现实,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时间一长,渥伦斯基想要新生女儿跟自己姓,能继承自己的遗产,但安娜没有跟丈夫离婚,在法律上女儿却是安娜丈夫阿列克谢的孩子。两人不断就这个问题发生争吵,相互埋怨,安娜一开始不重视这个问题,以为有渥伦斯基的爱就够了。在爱情中的女人总是太天真,但男人需要的不止爱情甜蜜,男人需要的还有地位、财富和尊严。

等安娜想明白,只有离婚,跟情人结婚,合法地生活一起才能减少争吵,给渥伦斯基名分,也给自己安全感。可是,此时的阿列克谢思前想后,考虑到离婚跟自己带来的后果,却不愿离婚。或许他在想,既然已经戴了绿帽子,名声已经毁了,那就破罐破摔,起码还能落个宽容大度的名声。安娜给丈夫写信,请求离婚,并回到莫斯科等待离婚的消息。在长时间的等待后,安娜变得不耐烦,不断抱怨,找理由与渥伦斯基吵架。失去理智、情绪化的安娜越发没有安全感,以为渥伦斯基移情别恋,不在爱她。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一件事情上,生活早晚会失去平衡,最终在最后一根稻草后,安娜选择卧轨自杀,是对渥伦斯基的报复,也是对自己悲惨遭遇的解脱。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生命为代价换取渥伦斯基对他的在乎和懊悔。结果是他死后,渥伦斯基郁郁寡欢,消沉了一个月,中间企图自杀未果,最终是俄国与土耳其争夺克里米亚的战争爆发,渥伦斯基自愿参战,燃起了对生命的斗志,作品以此结尾。

安娜的悲剧很难说是时代的悲剧,更多是在于自己的优柔寡断,没有及时离婚,平复这些是非,在家庭和爱情间做出明确选择。等看明白事实,都已太晚,只得以死亡结束这不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