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实用22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实用22篇)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灵活调整和修订,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发现课文中精妙之处。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型:新授课。

教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析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二)重点研读。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句段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句、段)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2.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三)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四)拓展练习。

(1)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和科学家心灵的碰撞”,超越时空,采访“两弹元勋邓稼先”,一名同学作邓稼先,其他同学设计问题提问。

(五)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出你对他的情感。

2、搜集杨振宁的故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16课《猫》教案

1.通过音乐剧《猫》了解音乐剧的基本特点,采用手段,起源地等;并且掌握memoy在《猫》起到烘托,串联,升华的作用。

2.以西方音乐剧的文化现象,引发学生对中国音乐剧发展前景的思考。

3.通过赏析,提问,讨论,演唱等手段,学生能够大胆表达对于音乐剧的想法。教学重点:欣赏音乐剧《猫》中的几个视频片段,初步理解音乐剧的表现手段。

通过音乐剧《猫》看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引发学生对中国音乐剧发展前景的理。

性思考。

(一)导入:。

1.学生进入教室时,教室播放音乐memoy。

2.带领学生熟悉音乐剧《猫》。

(二)视听体验(1)。

1.欣赏音乐剧《猫》---精彩片段。

思考:片段中有那些猫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欣赏音乐剧《猫》---魔术猫和摇滚猫。

思考:(1)你发现了什么?

(2)魔术猫和摇滚猫分别做了什么?

3.学生根据前2段视频片段,试着总结音乐剧的特征。

4.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

(三)视听体验(2)。

1.熟悉音乐剧《猫》中重要音乐《memoy》。

(1).教室弹唱《memoy》的旋律(片段)。

学生哼唱《memoy》,并熟悉旋律。

2.欣赏音乐剧《猫》---《memoy》(剧中前后4次出现的片段)。

—思考:(1).4次memoy的区别在哪里?

—(2).为什么memoy要出现这么多次?

—(3).memoy在整部音乐剧起到什么作用?

3.音乐与音乐剧的关系:

音乐在整部音乐剧中起到串联,烘托,对比,升华等作用,音乐往往中整部音乐剧点睛之笔,成败之关键。

4.小趣事:创造memoy的背景。

(四)课堂讨论:

1.思考:(讨论)。

(1)中国什么时候引进西方的音乐剧?

(2)为什么中国引进西方的音乐剧?

(3)为什么这么多的音乐剧要改为中文版的?

2.引发学生理性思考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

(五)课堂小结。

1.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戏剧、杂要、特技和综艺结合的一种音乐表演。它以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等情感引发剧情,再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

2.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音乐剧《雪狼湖》,《断桥》,《弘一法师》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音乐剧也会走向世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

提示: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教师指导: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

有人说邓稼先是一位奇丈夫,《邓稼先》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奇文,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读课文,做好圈点点评,说说这篇文章的“奇”。

1、这篇文章的形式非常奇特。全文采用了小标题的样式。小标题简洁凝练,提纲挈领,使全文思路清晰、意蕴丰富。

提问:跳读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吗?

(全文六个部分紧密相连。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在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引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他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第四部分再从侧面写邓稼先的巨大贡献和严谨的精神,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以恶劣环境来突出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借书信、电报中的话总体评价邓稼先。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文章在介绍邓稼先时,用了大量文字写中国的近代史,这种写法比较奇。

提问:谁能说说作者为好友立传,为什么先概述近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呢?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而且开篇即用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进行对比,既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用真实的笔触,突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人格,开启了下文。)。

3、文章介绍邓稼先却用美国的奥本海默来对比,这种写法也比较奇。

思考: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4、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的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找到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有感情地出声朗读,然后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谊的老朋友的至情。“洋装虽然穿在身,可心依然是中国心。”)(示例3:“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颤抖?”这些语句中,采用疑问推测的语气,充满了对好友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5、“奇”在作者的大手笔。

二、自学指导二:妙笔生花虔诚赞稼先(7分钟)。

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常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学习《感动中国》为获奖者写颁奖词的形式,也为邓稼先写段赞词。

例1:任长霞:霞蔚长空警魂不朽。

【颁奖词】“她是中原大地上又一个女英雄(起句议论,给人物高度评价)。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贫,她柔肠百转(概述其事迹)。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运用描写侧面烘托其人格,并隐含深情怀念);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议论抒情揭示其精神实质)。

例2: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邓稼先鲁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就会有人记得我们民族脊梁——邓稼先!

扬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镜头一:着学生装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登上轮船来到美利坚留学。

镜头二:西装革履的邓稼先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上(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踏上归国的旅途。

镜头三:西装革履,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振宁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镜头四:茫茫戈壁滩上,穿着旧军大衣的邓稼先在风沙中勘测原子弹实验场(数年后罗布泊蘑菇云升起,整个世界震惊,纷纷猜测中国得到了苏或美专家的帮助,数十年后考可死报告再次坚称中国偷窃w88弹头技术云云)。

镜头五:杨振宁访问中国,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了两弹研制(尚不知邓就是负责人),邓稼先只是说了句:你先上飞机吧。

镜头六:杨振宁在上海的饯行宴会上(特写:政要满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邓稼先的纸条(内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离席到厕所泪流满面(第几次痛哭?)。

镜头七:大量杨振宁与李政道交恶的新闻报道(特写:时间跨度达四十年)的镜头切换,其中数分钟杨振宁对台湾某传记作家细数当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自己如何将灵感告诉李政道云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

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后讲解: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障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邓稼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

(二)阅读要求。

1.讲明本文属人物通讯,在阅读中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了解本文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和三个小标题以过程为序的特点。

3.用红笔在文中画出生词和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理解词义。

(二)、词的落实。

(三)析文章的结构。

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1.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2.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3.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4.第三部分:这里就是战场。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

回答: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提问:能不能具体说说。

回答:本文先写邓稼先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的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的研制。

回答:不是仅仅写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

老师点拨:人物通讯多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如果仅仅叙述故事的情节、过程而忽略了写人,就与人物通讯手要求相悖,因此,这三个部分中,在叙写过程的同时作者牢牢抓住人物精神和性格特征来写,人物就鲜活起来了。

提问:作者在第一部分中侧重表现邓稼先的'什么精神品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回答要点:写他的崇高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感情。主要写他接受任务时的复杂心情,和妻子彻夜长谈的情景。

回答:严守国家机密,即便是亲人也不肯吐露一字。原则性强。

提问:邓稼先与妻子的谈话中,你觉得哪一句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和他献身祖国的品质。

回答: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提问:作者在第二部分中侧重表现邓稼先的什么品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回答要点: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主要写他克服困难,一切从头干起,终于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提问:在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他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回答:物质条件极差,前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外资料的严密封锁。

提问:作者写这些目的是什么。

回答:突出当时条件的艰苦、创业的艰难,为更好地刻画人物服务。

老师点拨:这一部分作者把重点放在表现邓稼先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废寝忘食、含辛茹苦,精心勾画原子弹理论计算的轮廓,认真计算种种数据,自1959年秋接受任务仅用了一年时间,就高效高质完成了理论研究工作,终于迎来了原子弹一声爆响!

提问:作者在第三部分中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品质是怎样表现的。

回答要点:写他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的献身精神,通过写他组织参加并圆满完成氢弹的设计工作来表现的。

老师点拨: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事迹。重点写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身先士卒,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文章先概括叙述他与同伴的艰苦努力,详写在一次地下核试验前,他与大家冒着刺骨寒风和零下三十多度严寒排除故障的故事,以用开庆功会时因过度劳累而晕倒、抢救一夜苏醒后问的第一件事,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崇高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

顾迈南。

一结构与内容。

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扎实严谨,艰苦创业)。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教学目标:

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分析本文写作特色(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本文以邓稼先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文章不仅仅写了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精神。三个部分各有侧重,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整个过程,又有重点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每个局部各有侧重,而全文整体上又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面貌。

2.点突出,详略得当。

写一个人物经历,尤其是时间跨度较大的,不平凡的经历,就必须对生活素材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本文既有面的交待,又有点的概述,在详略安排上,作者独具匠心,把点与面两者交融,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2.注重细节,刻画人物。

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如在写邓稼先参与地下核试验的研制这一事件时,写得最为详细,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有情节,有具体场景的故事,其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十分细腻动人。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3.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本文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作者写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课前播放flash歌曲《松花江上》。

9.18,9.18,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寇的铁蹄揭开了悲剧的序幕,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土地的誓言》。()。

在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体会作品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深入探究。

1、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

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树,……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和“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词语来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那么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你以“这是一块(   )的土地”的形式来说自己的看法并找出文章中语句作为依据。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师追问: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小组讨论回答。师根据回答总结明确:赞美、热爱、自豪、思念……的语气。

师针对朗读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评价。

想一想,下面这段文字与课本里面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想起无数的脚印,埋葬过欢笑的田垄,稻颗上的蚱蜢,沉重的镐头;我闻到了土壤的香气,稻禾的香气;我听到了欢喜的声音,劳动的声音;我想起了浅浅的河流,烟雨似的柳条,清亮透明的天空,银线似的蛛丝,拉粮的粮车,到处飞的麻雀,碾着新谷的场院……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小组讨论回答,在讨论过程中,师提示:内容、结构、修辞手法、感情表达等方面。

师根据具体回答情况评价。

学生读了之后,互相评价。

学生试着总结语气:亲切、依恋、缓慢、低沉……。

2、面对故乡的土地,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

在作者的笔下,这片土地是那样的富饶、那样的神奇、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充满生机,可是现在,这块土地却遭受着从来没有过的蹂躏与践踏,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富饶、神奇成为过去,美丽和充满活力也只能留在回忆中。现在这片土地上满目萧索,一片凄凉。东北三省沦陷,三千万东北同胞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成了亡国奴,到处是战火纷飞,到处是日寇的暴行,哀号声不绝于耳,更不用说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结尾。”

同学们在朗读中,你感受到作者满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师点评。

现在就让我们用坚定的、充满激情的语调来读下面两句话。

(如果时间够用,可再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在那一刻,作者犹如一只失去方向的鸟儿,在寻找自己的枝头。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每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都会发出如此的诤诤誓言。最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聆听一位诗人所发出的誓言。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教案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写作: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窃读记/林海音。

12.《论语》十二章。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第四单元。

13.纪念白求恩/。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15.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16.诫子书/诸葛亮。

写作: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第五单元。

17.猫/郑振铎。

18.鸟/梁实秋。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20.狼/蒲松龄。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2.诗二首: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太阳船/吴望尧。

23.女娲造人/袁珂。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

阅读:。

1.邓稼先/杨振宁。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二单元。

5.黄河颂/光未然。

6.最后一课/都德。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8.木兰诗。

写作: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0.老王/杨绛。

11.台阶/李森祥。

12.卖油翁/欧阳修。

写作: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

第四单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14.驿路梨花/彭荆风。

15.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

写作:怎样选材。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宗璞。

18.一颗小桃树/贾平凹。

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第六单元。

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22.太空一日/杨利伟。

23.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

24.河中石兽/纪昀。

写作: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初步理解课文。

1、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四、情感渗透:体会感人之处。

读了本文,你全面了解了邓稼先,请你对照插图,阅读有关邓稼先的资料,以“我心目中的邓稼先”为话题,举一个典型事例,说说你对邓稼先的评价。

五、内容迁引:

学习本文,你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请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来:

1、成语。

2、名人名言。

3、相仿事例。

4、一首歌。

5、一首诗。

6、用一组排比句。

六、小练笔:

我们的祖国,因这样的骄子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还不能向邓稼先博士那样为祖国去效力,但我们可以为王畈中学争光,为二(4)班争光。先前,那些同学可以说就是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吧!

附:板书:

邓稼先。

杨振宁。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附: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拭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到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l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一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他临终前留不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 者以极大的鼓励。

(徐焰,摘自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

作者邮箱: 。

春教案七年级部编版

四季春、夏、秋、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充满了生机。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使孩子们通过初步认识春天,逐渐过渡到了解春天,从而进一步到热爱春天,特选择这一活动主题。

1、引导幼儿感知春天气候和树木、花草的变化,初步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美。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和集体协作的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教师可收集废旧瓶子在班级带领孩子种蒜苗,引导幼儿观察蒜苗的发芽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2)请家长利用休假日领孩子到野外寻找春天或植树。

环境创设:

(1)以“春天”为主题布置班级。

(2)展示孩子制作的手工作品。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

1.通过对材料和人物精神关系的了解分析,把握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二、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三、学习难点。

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生字词注音。

元勋()彭桓()武王淦()昌惶()恐。

胆怯()许德珩()销声匿()迹寥()寥无几。

和()泥聂荣臻()含辛茹()苦蓦()地。

2.朗读课文,并简要概括邓稼先事迹。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检测。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小组探究。

1.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第一部分:写邓稼先接受使命时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

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的事迹。

2.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在“要放个‘大炮仗’”这部分集中写了这方面的精神。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但为了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2)邓稼先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在“艰苦创业的年月”这部分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4)超凡的创造才能,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如在苏联专家全部撤走的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研制战略核武器。又如,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数据是正确可靠的。再如,有一次,核装置下到深处时,突然信号测不到。在这危急关头,邓稼先和大家从夜里十二点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凭着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做出现场处理的决定,并顺利排除了故障。

三、当堂检测。

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评价邓稼先。

第二课时。

一、预习。

了解有关人物通讯的知识。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请你结合对本文的了解,你认为人物通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二)小组讨论。

1.讨论写作特点:

(1)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2)点面结合,概述细写交融。

(3)文章有面的交代,有点的叙述,有对工作过程和人物事迹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具体事件的细致描写,两相交融,既照顾了全局,又突出了重点。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细腻。

环境烘托,表现人物。

三、当堂检测。

美文欣赏《邓稼先的光辉一生》。

邓稼先鲁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一、注意揭示人物性格形成与人物所处环境的紧密关系(难点)。

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高度。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这一特点。如文章的第一部分,突破了一般回忆性文章的写作模式,运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举大量事实,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然后笔锋急转,镜头拉回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叙述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鲜明的对比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作者对邓稼先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第二部分作者首先交待了邓稼先的求学生涯,待“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开始了他二十八年的两弹研制工作。在这近三十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两弹爆炸成功后,他“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这里的“立即”“始终”“继续”和“至死不懈”几个词语说明邓稼先在中国“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惊叹于邓稼先所取得的成就时,不禁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为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待读完第三节后就会找到答案。作者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表现邓稼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那种奉献精神。这就是答案。文章先谈果再用对比的方法释因,揭示了人物性格形成与人物所处环境的紧密关系,同时也显示了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

二、关于文中的描写(重点)。

《邓稼先》采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如人物的行为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如语言描写。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再如侧面描写。课文有这样一段: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双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作者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这首歌作背景音乐意在说明邓稼先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同时他又赋予这种精神以新的内容,那就是向上、求实、勤奋、创新。这样写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与前文的正面描写互相映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三、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重点)。

小中见大就是通过小的具体形象来高度概括、集中反映重大的题材、广阔的画面。它能使人在咫尺之幅而视接千里,遥想万代。如唐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通过送荔枝进宫的事件,鞭鞑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真是以微见著。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例如,文章第三部分反复强调邓稼先“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的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第四部分一封短短的信,第五部分一句短短的话,都是常人眼中平常小事,作者就是从这些平常小事中挖掘出人物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正因为平常,就更显得真实、可信,读来就格外亲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六、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

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三、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

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1)展示。

(2)互相点评。

小结:你也是雷锋,他也是雷锋,如果我们都是雷锋。那么我们的祖国将是什么样呢?

《驿路梨花》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语文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所占的份量是不轻的。可是,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上老师能否准确、有效的引导起决定作用。

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后,并且就这节课来说,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反思:

一、进行精心的课堂架构。

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我把课文的教学思路设计为四个板块,分别为情节、赏析、背景和理解四个板块,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进行。。

二、情节板块。

重点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展开,从而层层深入,理清课文的调理和层次,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教给学生的三步阅读法的第一步。在曲折的情节中层层深入了解本位的妙处。

三、赏析板块,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且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答题的技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四、思考和背景板块,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更能加深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和课文主题的挖掘。从而让雷锋精神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呢?结合新课改理念,我认为应从学生需要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才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为此上课前我们应深刻的思考、分析他们的兴趣所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当然,所有这些要以熟读课文为基础,而且要调动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另外,课上还要注意随时调整教学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学生乐于学的目的。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发现课文中精妙之处。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型:新授课。

教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新课。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析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二)重点研读。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句段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句、段)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2.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三)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四)拓展练习。

(1)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   “和科学家心灵的碰撞”,超越时空,采访“两弹元勋邓稼先”,一名同学作邓稼先,其他同学设计问题提问。

(五)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出你对他的情感。

2、搜集杨振宁的故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4、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1、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欣赏文章画面美。

2、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雨丝画面,配乐)。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一、读。

1、(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诗人创作散文,终脱不了诗人的气质。本文就是如此,作者用诗化的语言绘出如画的四季雨景,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诵,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四季雨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呢?(学生听读)。

同学们听后,定会发现作者很喜欢雨,他是怎样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呢?(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这四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老师最喜欢“春雨图”,我想请同学们先和我一块来欣赏它。

2、分析“春雨图”:

朱自清《春》中也有一幅“春雨图”,同学们还记得吗?一起背背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是一幅雨中即景图,写出了春雨轻柔的特点。

刚才同学们在欣赏配乐朗诵,我想,我们同学也能读,而且会读得更好。请一位同学朗读,(同学们最想听谁读?)在听的同时,注意看看作者是否也给我们推出了一幅雨中即景图?写了哪些景?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你可在文中找关键词句。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教案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黄河颂》是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二、学会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三、内容研讨。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三、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四、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黄河颂》的教学反思。

关于要不要在公开课的时候讲《黄河颂》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这节课没有太多的情节,主要的就是朗读,后来问过x老师之后,x老师说这节课可以讲成一节朗读为主的公开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观摩几节公开课之后,心里有了讲课的一个大概思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听朗诵,自己读,展示读,分析读,齐读……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也要通过读的过程展现出来;一想到要读,要讲课的班也就定了下来,一班有几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比较适合朗读,他们可以带动起班级气氛,所以定下来要在一班讲这一节课。在具体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会有很多问题:首先,课前的时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黄河颂》?或者是放《保卫黄河》更合适一些?其次,“读”的顺序如何确定下来,是先齐读还是先范读?学生展示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小组合作着展示还是个人展示?然后还有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融入对与文章的分析等问题都扑面而来……实在想不通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请教了x老师,x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不确定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帮我落实下来,在讲课之前我的心里也有了底气。

要知道这首《将进酒》他们还没有学过,他们却已经可以自发的背诵了,我被我的学生们的表现感动了。

在评课的时候,还是张老师对我们进行的点评:我与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读,在不断的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本文应有的`情感,环节的设置非常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受到了触动。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学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没有及时的给予解答,“对不对”口头语太多等等。

通过这次的听课,我的成长和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