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秉笔直书课时教案(汇总17篇)

秉笔直书课时教案(汇总17篇)

作者:曼珠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使教师更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秉笔直书》教案

本课教材分析: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  独揽  大权 伯仲 忠贞 屈服 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       ……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总评:

(一)指导预习,事半功倍。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知识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学生的资料查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纲挈领,集中分析。此篇文章的整体感比较强,共有两条线索:崔杼与太史的交往(主线),崔杼的心理变化(次线)。教师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文本教学,以读为本。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并未立刻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再进行性格分析,此种做法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秉笔直书》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读课文,体会太史们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二、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三、故事交流。

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同学们把查到的阅资料与同学交流。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学,找出容易出错的生字,想办法记忆。

2、交流。

3、生字组词一遍。

板书设计:

崔杼     伯 仲 叔 季 南史氏。

太史:刚直不阿、秉笔直言。

《秉笔直书》教案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总评:

(一)指导预习,事半功倍。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知识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学生的资料查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纲挈领,集中分析。此篇文章的整体感比较强,共有两条线索:崔杼与太史的交往(主线),崔杼的心理变化(次线)。教师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文本教学,以读为本。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并未立刻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再进行性格分析,此种做法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秉笔直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崔杼 伯 仲 叔 季 南 史 氏。

《秉笔直书》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是小学语文北师大板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节选自《不怕死的太史》。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本文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抓住人物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设身处地体会太史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不贪图小利,廉洁正直,不畏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如实记载历史的品格。

学生情况: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能力,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词语学习方面,学生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但由于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抽象的人物精神、品质对学生来说仍然存在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到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性格。在情感方面,学生对正直、廉洁的认识还比较懵懂,因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做人要实事求是,刚正不阿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不贪图小利,廉洁正直,不畏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如实记载历史的品格。

2、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熏陶感染、感知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词语,导入新课。

师: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充实我们的头脑。同学们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由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发生在齐国的小故事《秉笔直书》。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3、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生:我来回答“谁秉笔直书,为什么要秉笔直书。”这个故事写了齐国相国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后来南史氏看了季的竹简,知道季是按照事实记录历史的才放心地离开。

三、细读文章,揣摩人物。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指名朗读。

出示句子:

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崔杼身为相国,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仍不满足,竟然还要杀害国君,独揽大权,从中我体会到崔杼是一个非常残暴、贪婪的人。

生:不想……。

师: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生:崔杼要求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师:但太史却如实记载: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师: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默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然了吗?”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就越显出您心虚。”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

生: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师: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

生:太史们毫不畏惧,坚持自己的本分,如实记载历史。

师:我们已经知道崔杼的本性残暴、贪婪。他以死来威吓太史是行不通的,那么他还会不会使用其他的方法来改变太史的意志。

生:崔杼也许还会对太史说:“如果你们能按我的要求记载,我可以给你们加官进爵,让你们荣华富贵。”

师:好方法,那么用这样方法太史们会想些什么,让我们想像一下他们会怎样做呢?

生:我相信太史们不会贪图小利而忘记自己的职责,他们连死都不怕就更不会在乎是否加官进爵,荣华富贵了。

生:如果我是太史,我也会像太史季那样说:如实记录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做太史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我绝不会因为满足自己的私立而失掉我的本分的,你死心吧,我是不会改写历史的。

师:说得好,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我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

师:同学们在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会我们来比赛朗读。

学生在组内分角色练习朗读,教师进入小组听读,进行评价指导。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一听,评一评。

小组朗读,评价同学抓住重点词,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从哪些词使我们体会到太史刚正不阿的性格,哪些词语在处理上需进行改进。之后再叫一个小组朗读,选出优胜小组。

师: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教学延伸:

1、写一写学习本课的读后感。

2、结合三好生评选,开展一次名为“实事求是,公平竞争”讨论会。

3、同学们再来搜集一些表现主人公正直、廉洁的故事,进行扩展阅读。

教学效果: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对太史们不畏强权,坚持正义,廉洁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读后感中纷纷表达自己对太史们的敬佩之情。

这一时期也正逢同学们选举三好学生,我借机问同学们打算怎样做,同学们也都说要实事求是。首先自己积极参与,不用小恩小惠去拉拢同学;同时也不接受个别同学的不正当要求,要用事实说话。

通过本课的学习,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种子以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这中。

教学反思:

1、结合资料,了解背景。

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抓住线索,集中分析。

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廉洁正直。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认知特点。

3、抓住词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本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先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教学中注意将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与评价朗读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

《秉笔直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知道“竹简”是怎么回事。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

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课后的“金钥匙”:)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在交流中重点理解这样几个句子:)。

(1)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2)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读,甚至由老师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小组交流,通过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季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3、指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指导朗读要点: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4、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

(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领悟“秉笔直书”的深刻含义。)。

(四)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四、教学总结:

本节课,教师准确的把握住了本文的编写意图和安排意图,确立了“以读为本,引导感悟”的教学思路。在教学的设计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课文非常到位,从开课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太史的高尚品质。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学生甚至老师的知识范围,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结课时布置作业再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启发资料来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秉笔直书》教案共5则

一.激趣导入: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一个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课文里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

2.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3、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4、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一)默读课文,思考:

1、太史的职责是什么?

2.太史们是怎样拒绝崔杼的不合理的要求的?在书上画出来。读一读。

(二)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三)集体交流:

1、抽生说,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相关的句子。

2、指名朗读读画的句子。

3、出示句子:

(1)太史伯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2)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读,甚至由老师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畏惧,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4)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小组交流,通过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季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5)学生分角色读,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体会太史们的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等品质。

(6)朗读指导。(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四.小组讨论:

崔杼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不肯改书简上的写法呢?他们不怕死吗?你从中领会到了什么?(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五.三读课文,思考:

1.当崔杼一次次地要求太史们歪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小学四年级语文《秉笔直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预习。下面俺检查大家的预习的情况。俺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秉笔直书》。

谁能来说一说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让同学根据自身的预习回答。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他到底给俺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让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的了解。

教师总结预习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俺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

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准确的读出全文,遇到陌生的字词反复朗读。

b、将自身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全班一起交流。

2、初读反馈:

a、师检查同学的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全体同学一起读一读所学的生字。

教师个别抽查。

b、初步交流自身新学会的词语,(说意思及用法)弄清“国国”、“竹简”的意思以及太史的工作、“伯、仲、叔、季”的排行顺序。

三、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

考虑一下文章主要给俺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培养同学的概括的能力。

让同学在再读的基础上总结文章,与全体同学一起交流。

2、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崔杼和太史吗?

用自身喜欢的符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课文内容,画下来,再读一读。

你觉得自身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

让同学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体会人物的语言。

指导同学对读出太史的刚正不阿。

3、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有什么依据吗?

结合课文的相关句、段谈一谈。

进行朗读的练习与指导。

4、从这些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评议。

小组(同桌)分角色练习。

全班分角色朗读。

小结:大家把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精神表示得真是充沛,淋漓尽致。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把段落中能把太史的这种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的词语找出来,画一画。

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他们宁可死也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你现在知道太史所担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职责吗?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太史精神。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并阅读历史名人司马迁的故事。

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秉笔直书》

教材分析: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秉笔直书教案

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透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贴合人物身份。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必须的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潜力。在学习中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强。本课的学习应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更深入的理解课文资料,透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重点理解课题,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资料。

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明白“竹简”是怎样回事。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

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1、(出示课后的“金钥匙”:)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能够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在交流中重点理解这样几个句子:)。

(1)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重点体会“本分”,能够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务必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2)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能够多找几个学生读,甚至由老师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能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透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小组交流,透过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季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3、指生有感情地分主角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指导朗读要点: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主角读、范读、分组齐读)。

4、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

(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能够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老师这时候务必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务必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领悟“秉笔直书”的深刻含义。)。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资料。

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忙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这天有何重要好处,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秉笔直书》教案共5则

——第十卷·正论解·第四十一·二。

(峻岫)。

第二个故事,是郑国人子产向晋国进献俘掳的。晋人指责郑国“以大欺小”,很不公道,子产一番说辞,弄得晋人哑口无言。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理由再正当,道理再充分,你不会说,说不好也会适得其反的。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楚灵王的,这个人穷奢极欲,四处用兵,杀人如数,而不知自己错在哪里?右尹子革,用一首《祈昭》诗歌,说得楚灵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对于这样的人,仅仅有史官的秉笔直书不起大的作用。而“讽谏”的作用更大些。孔子说:“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风也。称诗以谏,顺哉!”

孔子览《晋志》,晋赵穿杀灵公,赵盾亡,未及山而还。(孔子看晋国的志书。看到晋国的赵穿杀害晋灵公,赵盾逃亡,还没有到达山就会来了。《晋志》就是“晋国的史记”。)史书:“赵盾弑君。”(因为赵穿是赵盾的“从弟”,所以史书记载:是赵盾杀害了晋灵公。)盾曰:“不然。”(赵盾坚决否认是自己“弑君”。)史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董狐说:你是晋国的正卿,出了这样大的事情,你逃亡不离开国境,回来之后又不讨伐反贼,还说杀害晋灵公的人不是你?那是谁?)盾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赵盾说:哎呀!难道我会自寻烦恼,自找麻烦吗?晋灵公是晋文公重耳的孙子,晋灵公幼年继位,喜好声色,荒淫无道,赋税很重,弄得民生涂炭,民不聊生,赵盾经常劝诫晋灵公,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盾起了杀心,赵盾不得不逃跑,半路上,听说晋灵公被赵穿杀了,他就回来了。此次事件《左传·宣公二年》有记载。)孔子叹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董狐记载历史,秉笔直书,意思是赵盾杀了晋灵公,赵盾自然不服。)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孔子说:虽然赵盾是良臣,但是这件事情,赵盾不能说没有责任。第一身为正卿,有制止“弑君”的责任;第二,“弑君”的人赵穿,是赵盾的从弟,事情又是因赵盾而起的。如果当时赵盾逃到国外不再回来,董狐就不会这样写了。)。

郑伐陈,入之,使子产献捷于晋。(郑国讨伐陈国,打了胜仗之后,郑国派子产向晋国进献俘虏。)晋人问陈之罪焉,子产对曰:“陈亡周之大德,豕恃楚众,冯陵弊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获命,则又有东门之役。(晋人问子产,陈国有什么罪过?你们讨伐他们。子产说:陈国是周朝的后代,现在他们背叛了周朝的恩德,像一群野猪一样地紧跟在楚国的后面,侵凌毁坏我们的邑镇,因此我国也向你们报告过了,但是没有得到你们的应允。又加上那一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左传·隐公四年、五年》]所以我们要攻打陈国。)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天诱其衷,启敝邑心,知其罪,授首于我。用敢献功。”(在陈军进攻的路上,水井被填,树木被砍。老百姓非常害怕陈军压境。是上天诱导我们的民心,启发我们攻打陈国的斗志,使他们知道自己的罪恶,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我们来进献俘虏。)晋人曰:“何故侵小?”(晋人说:你们为什么以大欺小!)对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子产回答说:“先王的命令,只要是有罪过,不管大小国家,就要受到惩罚。)且昔天子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周之制也。(而且从前天子的土地方圆一千里,诸侯的土地方圆一百里,以此递减。)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你们看看现在大国的土地扩大了好几十倍,如果不侵占小国的土地,怎么能弄到这样的地步呢?)晋人曰:“其辞顺。”(晋人说:你们说的,也有道理啊。)孔子闻之,谓子贡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孔子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对子贡说:“古书上说:言语是用来表达自己意愿的,文采是用来完成言语的。不说话,谁会知道你意愿?说话没有文采,就不能把你的意思很好的表达出来。)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晋国成为霸主,郑国进攻陈国,不是善于辞令就能成功的。但是,还是要谨慎地使用辞令。)楚灵王汰侈,右尹子革侍坐。(楚灵王,楚共王的次子,杀了侄儿楚郏敖自立,即王位后改名虔,是一位穷奢极欲的暴君。有名的典故就是“灵王好细腰”,弄得宫女们几乎都饿死。楚灵王四处用兵,又大建宫室,长期呆在乾溪,寻欢作乐。右尹郑丹,字子革,陪伴楚灵王左右。)灵王有二子熊禄(世子)、熊罢敌,都被蔡公熊弃疾杀死。(楚灵王吃喝玩乐,无心国家大事。楚灵王的弟弟蔡公弃疾趁灵王不在京城,杀掉了太子禄和公子罢敌。)左史倚相趋而过,(正好左史倚相从这里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楚灵王说,如果你是好的史官,你就善于区别是非真假。还能读懂古代留下来的各种典籍。)对曰:“夫良史者,记君之过,扬君之善。而此子以润辞为官,不可为良史。(子革说:史官的责任就是记录下君王的过失,弘扬君王的善行德政。如果有人身为史官,在历史问题上弄虚作假,润色修饰,这样的人不能做史官。)臣又尝问焉,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将过行天下,使皆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昭》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殁于文宫。(子革说:我还有话要说。当年周穆王,周游天下,到处留下车辙马迹,是周卿士谋父作《祈昭》诗,才制止了周穆王的打算,周穆王才得以寿终正寝。《史记》说:“穆王立五十五年,年一百五岁而崩,子恭王翳扈立。”)臣闻其诗焉而弗知。若问远焉,其焉能知?”(那首诗,臣是知道的,若问更远的事情,就很难说了。)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昭之愔愔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无有醉饱之心。’”(《祈昭》诗歌的意思是,“《祈昭》乐之安和,其法足以昭其德音者也。”[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注》]“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是说:“思王之法,度如金玉纯美。”[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注》]统治人民,不能伤害人民,“民力用之不胜、不节,(就像)无有醉饱之心。”[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注》]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灵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楚灵王听了子革的话,作了一个揖,进去了,也不吃饭,睡不着觉。)数日,则固不能胜其情,以及其难。(过了几天,灵王还不能从这件事情中缓过气来。结果随从离散,自己在郊外吊死了。)。

孔子读其志,曰:“克己复礼为仁。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风也。称诗以谏,顺哉!”(孔子读这段历史,说:克己复礼就是仁,如果楚灵王能够克己复礼,他就不会在乾溪受那样的耻辱了。子革不是左史,所以他能够“讽谏”灵王,用那首《祈昭》诗劝诫楚灵王,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我们常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四年级时我们曾学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和谈迁著《国榷》的故事,知道史学家写史要付出无比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相信我们会更加明白史书的来之不易。板书课题,并齐读。

2、针对课题质疑。秉的意思是拿着,书指书写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指名学生认读。并提示学生字的写法。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3、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4、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再读课文。

2、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4、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5、当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怎样做呢?(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朗读指导。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6、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

7、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8、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10、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拓展延伸。

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五、总结课文。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崔杼:颠倒黑白残暴无比。

伯仲叔季南史氏。

太史:刚直不阿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教案

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害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你要这样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吧。”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地问:“你难道没看见你哥哥的下场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你不爱惜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崔杼叹了一口气,只好作罢。

太史季拿着写好的竹简从崔杼那儿出来,路上碰见南史氏抱着竹简和笔迎面走来。南史氏对太史季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下心,回去了。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意图,确立了“以读为本,引导感悟”的教学思路。

在教学的设计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课文非常到位,从开课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太史的高尚品质。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学生甚至老师的知识范围,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结课时布置作业再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启发资料来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秉笔直书》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3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0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释词导入。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发生在战国时,齐国的小故事――(板书:《秉笔直书》)。

1、解词:“秉”是什么意思?(掌、握);“秉笔直书”的意思就是写史书的人正直,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仲、叔和季宁死也要按照事实写历史。(相机板书:“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3、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让我们来了解了解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

2、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独揽大权、捏造事实、残暴的人)。

师: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所以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生:先君是害病死的。)。

同学们,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有按照他的话去做吗?(生:没有)。

2、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3、太史们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太史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宁死不屈、不贪生怕死、以死维护了太史本分。)。

4、几位太史临死前说了什么话?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太史伯说的话。

a、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相机理解“颠倒是非”

b、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2)太史仲说的话。

(3)太史季说的话。

5、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

(因为他们遵守太史的本分,按照事实写历史,为后人留下事实的本来面目。)。

(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师: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可见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四、回顾课文,交流收获。

1、太史的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2、总结;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宁死不屈,以死维护太史的本分,可见,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太史们致敬!

《秉笔直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检查大家的预习的情况。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秉笔直书》。

谁能来说一说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回答。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他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的了解。

教师总结预习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

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准确的读出全文,遇到陌生的字词反复朗读。

b、将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全班一起交流。

2、初读反馈:

a)师检查学生的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全体学生一起读一读所学的生字。

教师个别抽查。

b、初步交流自己新学会的词语,(说意思及用法)弄清“国国”、“竹简”的意思以及太史的工作、“伯、仲、叔、季”的排行顺序。

二、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

思考一下文章主要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培养学生的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再读的基础上总结文章,与全体学生一起交流。

2、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崔杼和太史吗?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课文内容,画下来,再读一读。

你觉得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

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体会人物的语言。

指导学生对读出太史的刚正不阿。

3、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有什么依据吗?

结合课文的相关句、段谈一谈。

进行朗读的练习与指导。

4、从这些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评议。

小组(同桌)分角色练习。

全班分角色朗读。

小结:大家把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精神表现得真是充分,淋漓尽致。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把段落中能把太史的这种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的词语找出来,画一画。

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他们宁可死也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你现在知道太史所担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职责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太史精神。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并阅读历史名人司马迁的故事。

板书设计:

按照事实写历史  忠实、本分、不屈服。

太史的职责。

有关于司马迁写史的资料)。

年北师版四年级《秉笔直书》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小学四年级语文《秉笔直书》

刚刚上完第三课《秉笔直书》,由于本篇文章涉及的古代用语较多,所以充分学习第一课时后,希望利用第二课时解决本课重点。

自己最初的想法是找出主人公,理顺文章脉络。边读课文边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作者对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整堂课中规中矩,似乎是教参的衍生,有些死板,没有预想中的那种热烈的气氛。下课后,及时请教了各位老师。根据单元主题“话语”,本文不仅在“直”中下力,不仅是在讲述一个如实记载历史事件的事,更有巧妙的人物语言值得推敲,更要在彰显高效课堂的同时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理解、积累、运用。开始回顾课文内容,理出主人公(简单板书)都知道太史季兄长三人都被崔杼所杀,为什么太史季却没有被啥?他妥协了吗?……而后抛出问题:“你最欣赏的人物是谁?为什么?”这样看似毫无重量的问题,却可把学生自读、自学、自悟的思路给开启了,其实文中对前面的太史伯、仲等人描述都是差不多的,唯独太史季不同,如有人说到他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多元体会。

今天的我们离这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越来越远,但正是有了他们的秉笔直书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正是他们的坚守正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繁荣的传承着。

这样只抓住太史季这一点就把全文处理完了,避免了啰嗦重复,把课文的探究学习更多的交还给孩子,在拓展习作方面应抓崔杼当时的心理活动,前文中更多的是描写语言与神态缺少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既拓展了文本也拓展了学生的习作范围,最值得提的是本文不仅阐述了太史的直言,也在文本语言中透露着汉语言博大丰富的文化,自己解读文本时就有遗漏。

《秉笔直书》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本班学生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从而体会三位太史的尽职尽责、不畏强权。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对太史们坚持正义,廉洁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课后的读后感中也都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太史们的敬佩之情。可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种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教学反思:

《秉笔直书》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本班学生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从而体会三位太史的尽职尽责、不畏强权。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对太史们坚持正义,廉洁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课后的读后感中也都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太史们的敬佩之情。可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种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教学反思:

1、结合资料,了解背景。

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抓住线索,集中分析。

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廉洁正直。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认知特点。

3、抓住词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本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先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教学中注意将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与评价朗读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